《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完美版

合集下载

第23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
孟 子 》
儒 家 学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 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 发展为“仁政”学说。
派孟 子
常 识
孟子,名轲(kē),战国时 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之一,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 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 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10.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 “_______,______”的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作者通过一步步 的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作者通过正反两 方面的对比,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如:比得上
观点 【中心论点】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然:这样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
举例说明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类推
再次强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一词多义 Nhomakorabea委而去之 委
相委而去
三里之城 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精品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精品课件

学习任务二
4.课文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举出了具体事例来证 明。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一点呢?
引用名言。如,“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利 断金”“一根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团结就是力 量”等。
学习任务二
5.试列举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取得胜利的例子。
(1)借助“天时”取得胜利的例子: ①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 军把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②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很多燃烧着的小船 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2)借助“地利”取得胜利的例子: 城市中的“黄金地带”可以取得更好的商业业绩。 (3)依靠“人和”取得胜利的例子: 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准确朗读课文,体会课文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希望大 家能认真积累今天所学,温故知新。
课后作业
1.基础型作业:背诵课文。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
学习任务一 郭ቊ古今义义:外:姓城氏。。[例]七里之郭 国ቊ古义今:义国:防国。家[。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城ቊ古今义义:城:城墙市。。[例]城非不高也
学习任务一
(4)词类活用。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5)特殊句式。 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 表判断)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课件.ppt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 ……去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 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 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团 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 持和拥护。
从治理国家方面,深入论证“得 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jiāng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朗读、释义、翻译课文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三章 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得道多助,
施行
失道寡助

写作背景:
?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 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 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 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 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 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 之称。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 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观 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篇文 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 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 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 力而不体恤百姓。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知识目 标)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 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能力目 标) 3、学习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领悟 文章思想内容,继承传统文化之精华。 (情感目标)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 当代社会又具有怎样的新内涵?
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衷共济” 俗语有“家和万事兴” 典故有“将相和” 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 谐共处、和谐发展。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 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 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施行仁政的君主
助之至 , 亲戚 畔 之。 之:代词,代“失道
到极 点
内外亲 通“叛” 背叛者 属
译文: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
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
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
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七里之郭


环而
转折,但
语气助
攻之是而 不胜。夫词 环而攻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人性向善,人性本善。 施仁政: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最早是孔 子提出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 政治方略,即指仁慈的统治措施。 行王道:“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 民的统治方法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民贵君轻: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十、归纳主旨
1、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 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 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 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国家才能治理好。
2、本文主旨
4.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现在指会与人合作。 得道:有爱心,爱别人。 合作是当今社会生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要学会团结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要有爱心,懂得关爱他人,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是成功的基础。
5、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 的例子?
运用(类推)道理论证,突出治国需要 “人和”
(2)这部分从哪个方面来论述?怎样论述?
从政治方面(治国方面)来论述。
(1)首先用“故曰”来承上启下; (2)接着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 之界”“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从反面强调了“人和” 的重要。
(3)这部分从哪个方面来论述?怎样论述? 从政治方面(治国方面)来论述。
这样却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 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背景链接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
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
,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 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 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 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 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 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读音停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qi)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整体把握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 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 利、人和;
最重要的是人和。
整体把握
得“人和”的实质和最佳局面分别是什 么?
实质:得道,即施行仁政。 最佳局面:天下顺之。
整体把握
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 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 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 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写作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202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2024)

课件目的
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2024/1/30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024/1/30
01
得道多助
指一个人或组织如果遵循正确的道路和原则,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
助,事业也会更加顺利。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道德、道义、正义等
12
品德败坏
2024/1/30
缺乏诚信
不守信用,欺诈、背信弃义,将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自私自利
只考虑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利益,将难以获得他人的支持 和帮助。
道德沦丧
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不端、违法乱纪,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制裁 。
13
04 得道与失道的后果
2024/1/30
14
得道者多助,事业成功
16
05 如何做到得道多助
2024/1/30
17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4/1/30
尊重他人
01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以平等、公正的
态度对待他人。
诚信为本
02
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不撒谎、不欺诈,以诚信赢得他人的
信任和尊重。
积极向上
03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以积极向上的
遵循自然法则,保护生态 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1/30
尊重经济规律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 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尊重社会规律
遵循社会运行规律,维护 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社会 进步。
8
具备良好品德
诚实守信

2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课件(共34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ppt

2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课件(共34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ppt

课堂 检测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D )
A.正确的道理,规律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解析:指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课堂 检3测.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 “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 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析:“《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有误,应为“《孟子》是记 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课堂 检测
4.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
“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
“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能行仁政的君主

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 解析:作者强调“民心”“仁政”的重要性,实则是希望君主实行“德治”
,而非“法治”。
感谢观看!
诵读 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guō)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bì通假“弼”

fú 拂晓、拂逆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2、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域民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国 使……巩固
8、威天下 威慑 9、寡助之至 到 10、亲戚畔之 他,指寡助之君
君主如何才能达到“人和”?
只有君主施行仁政,帮助他的人才会多,帮助他的人多到了 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这就达到了“人和”。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练习:多音字

夫 fú 表示感叹 fū 夫人、夫妇、车夫 降
jiāng 将来、将军
将 jiàng 帝王将相、上将 曾
shuō 说话、说笑
kōng 空旷、天空
kòng 空地、空格 jiàng 降落 xiáng 投降、招降 zēng 曾孙 céng 曾经、曾几何时
说 shuì说客、说服
yuè 通假“悦”
仁政少Biblioteka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
有利的天气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理形式有利
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文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 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孙 子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 道,不可不察。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代词,他, 6、寡助之至 动词,到,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解释为凭、靠,
阅读思考
1.本篇文章谈的是战争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2.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 作 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 这一主 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
山东邹县人 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 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行仁政以统一天 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 现存七篇 一 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 影响,
读音举例 夫 fú 郭 guō
粟 寡 guă

戚 qī 畔 pàn
朗读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 之,
实词解释
•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 域: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
令,
是限制,
•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固国:巩固国防
•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
•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氏, • 环:围,
• 威:震慑,
• 至:极点,
• 道,即指仁政,得道,即指施行 仁政
•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 坚利:坚固锋利, • 米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指粮食, • 委:放弃, • 去:离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所守之城 ,是 这 地利不如人和也。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 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 结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地利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讨论问题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 “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的 城 内城,七里之郭 外城, 环 围 而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攻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夫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表肯定
然而 然而 表判断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 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 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 和主观条件。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 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 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 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 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故 因此,曰,域限制民不以封 疆界疆 之的 界,固国国防不以靠 山溪之险,威震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施行仁政的君主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到至 极点,亲戚 内外亲戚 畔 通“叛”,背之叛。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 凭天下之所顺 归顺,服从,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行仁政的君主 有 或者 不战,战必胜矣。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 和主观条件。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城墙 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非不坚 坚韧利锐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而去 离开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