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东历史悠久,1982年在东沟县(现丹东东港市)发现的“前阳人”洞穴遗址证明,早在1.8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了。东沟县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五六千年前,丹东地区就出现了农业、捕鱼业和较高水平的手工业。
据史料记载,丹东在唐尧时,归属看州领域,虞舜时属营州管辖,战国时是燕国的东部边疆要塞。秦朝时,丹东属辽东郡,一直延续到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丹东是前燕,前秦、后燕的势力范围,除东部地区曾被高句丽割剧外,仍属辽东郡管治,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丹东地区全部被高句丽割剧。唐总章元年(公元608年),收复辽东,设置安东都护府,丹东地区属安东都护府,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靺鞨(mohe)族所建立的渤海国,曾以今丹东市区一半为鸭绿府。辽代,丹东为熟女真辖地。在今丹东所辖的东港、凤城境内分别置寅州和开州,并在今丹东市郊的九连城设来远城。金代,丹东属婆速府路。
元朝,丹东属婆速府,后改巡检司,西部兼有盖州建安县地域。明朝,丹东地区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建汤站堡,次年建锘城。明万历四十六年,在有名的“尔浒”之战之后,后金乘胜攻取辽宁各地,从此丹东属后金势力范围。后金为加强边境统治,将沿江居民全部内迁,以今东港市十字街以西为禁区。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政府宣布“东边地带全部开禁”。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清政府设凤凰厅和安东县,次年设宽甸县,并以凤凰厅为首府统辖全境。1876年安东设县治以后,随着鸭绿江水运的开发,最先在今市区的沙河镇一带形成人口比较集中的城镇。安奉(丹沈)铁路建成后,由于开埠通商,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形成带状格局。
1937年,伪满洲国始设安东市。当时,安东市与安东县(今东港市)并存,同属安东省管辖,为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统治辽东的中心。抗日战争胜利后,丹东先后经历了两次解放。1945年9月丹东首次解放,成立安东市民主政府,隶属安东省,丹东是省民主政府所在地。1946年10月后,安东省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1947年6月丹东市第二次解放,安东省和安东市民主政府迁回丹东。1949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对东北各省重新划分,撤销安东省建制,其所辖地区与原辽宁省合并,成立辽东省,省会为安东市。
1954年,辽西、辽东两省合并成立辽宁省,安东为省辖市。1959年,安东、凤城、岫岩、宽甸四县为安东市所辖, 1966年增辖庄河、桓仁两县,1969年划出。1965年安东市改称丹东市,取“红色东方之城”之意。成为辽宁省的省辖市。1985年,国务院批准丹东市为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88年丹东被国家列为沿海开放城市,丹东口岸被列为国家一级口岸。
分享到:
“丹东鼓乐”和“丹东朝鲜族花甲礼”日前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填补了我市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
“丹东鼓乐”和“丹东朝鲜族花甲礼”是丹东地区少数民族开展活动和交流的一种独有的民俗方式,有数百年的历史。此外,“丹东单
“丹东鼓乐”和“丹东朝鲜族花甲礼”日前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填补了我市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
“丹东鼓乐”和“丹东朝鲜族花甲礼”是丹东地区少数民族开展活动和交流的一种独有的民俗方式,有数百年的历史。此外,“丹东单鼓”、“宽甸八河川皮影戏”、“丹东上打家什高跷”和“凤城满族荷包”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丹东单鼓是极具辽宁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典型文化形态。说唱结合,是单鼓艺术的基本表现
方式;载歌载舞,是单鼓艺术的突出特点。单鼓中保留了极其珍贵的满族文化基因。同时,单鼓承载了大量丰富的丹东地域满、汉民族世代传承的艺术、民俗、文学、信仰等文化因素,因而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单鼓与东北民歌、大鼓、二人转等艺术形式互相影响,保护单鼓艺术,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起,为适应文艺创作的需要,丹东市一些音乐舞蹈工作者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单鼓艺术,并应用在创作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大规模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集成工作中,丹东市开始对单鼓艺术进行了集中的搜集、整理,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了全省单鼓艺术研究、创作基地。单鼓音乐研究成果显著,产生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专家和著述。刘桂腾研究馆员《单鼓音乐研究》的出版,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舞蹈工作者从民间单鼓中获取素材而形成的单鼓舞,已经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民族文化品牌。
单鼓,俗称“烧香”,是广泛流传于宽甸、凤城、东港等地的民间风俗活动。单鼓有“民香”与“旗香”之分。汉族的称为“民香”,满族汉军旗人的称为“旗香”。丹东单鼓的历史可追溯到女真人时期的萨满跳神活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单鼓的活动时间多为农闲时节,香班子一般由3至6人组成。闲暇之余,往往是数十名群众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参加、欣赏这种民间风俗活动。韩家林和徐宗信表演的掰鼓,至今仍被老一辈宽甸人所津津乐道。掰鼓,即大小单鼓交替敲打,是单鼓表演中最为精彩的场面之一。韩家林和徐宗信在击鼓时,演奏速度慢起逐渐加快,直到急速形成高潮,围观的众人齐呼一声,这才尽兴而止
一直对丹东单鼓艺术进行搜集整理的刘桂腾介绍说,在表演中,单鼓艺人常在活动中穿插演唱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间小调,如《唐王征东》、《孟姜女哭长城》、《茉莉花》等。丹东单鼓在巅峰时,宽甸满族自治县民香单鼓艺人徐宗信、韩家林,岫岩满族自治县民香单鼓艺人鲁学良,东港民香单鼓艺人刑文中,凤城旗香单鼓艺人孙福君等人将两节鞭、打刀、霸王鞭、掰鼓等表演形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如今在《丹东单鼓》的影音资料中,可以看到这些情景。
丹东的单鼓舞(如《太平盛世》等)数次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的赛事,在文化部群星奖的评比中获两次银奖,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民族文化品牌;单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丹东市大型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和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单鼓艺术,文化部门与宽甸满族自治县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在青山沟满家寨建立了单鼓传承、表演基地,不仅传承了单鼓艺术的精华,也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单鼓舞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是丹东市国际文化交流的骨干项目,在丹东与韩国、朝鲜等周边国家城市之间的交往中发挥了“文化大使”的积极作用。因而,单鼓艺术的保护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丹东单鼓艺术是凸现辽宁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丹东市拥有珍贵的单鼓艺术资源,拥有经验丰富并具有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和知名的单鼓研究专家。他们准备通过5年的努力将已有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对重点单鼓活动进行抢救性的采集,加强单鼓艺术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艺术生产力,使其文化基因在保护过程中得到传播与利用。
“民间艺术是一个地方的根基、母体,甚至是命脉。但是东北一些地方的民间艺术却随着传承人的逝去已经或正在消亡。辽宁省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民俗积淀下来,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语言文字、民间传说、手工技艺……在现代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民间文化逐渐失去了观众,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丹东单鼓就曾经面临这一问题。”20多年来一直对丹东单鼓研究不辍的刘桂腾,无疑对这项艺术投入了特别的关注、思考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