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化制造白皮书V7
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发展白皮书(2022版)
![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发展白皮书(2022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66865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69.png)
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发展白皮书(2022版)(2022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二○一五年四月前言2022年,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多个国家先后部署了相应的制造业发展战略。
工业软件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延续了自2022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但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持续低迷,企业投资能力受限的影响,市场规模增速有所放缓。
在此背景下,多数企业视当前阶段为宝贵的“战略调整窗口期”,面向下一代智能制造的发展要求,纷纷加快了企业的战略定位、业务、产品和技术的优化调整,产业发展呈现出“蓄力凝神”的突出特征,产业创新活跃,投融资动作积极。
工业软件当前的发展情况,可视为未来智能制造发展的风向标。
工业软件产业的调整,体现了全产业对未来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的预判。
在此形势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写了《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发展白皮书(2022版)》,全面梳理2022年全球和我国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的发展情况,从创新进展、应用推广、企业发展、投融资、政策环境等维度总结工业软件的发展特点,分析我国工业软件发展面临的问题,展望2022年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发展态势,并分别对政府、用户企业、工业软件企业和行业协会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目录一、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状况............................................................. (1)(一)智能制造与智能制造系统............................................................. ............1(二)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情况............................................................. . (2)1.美国将智能制造作为战略重点............................................................. ...22.日本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 ...........33.欧盟多国部署智能制造相关发展战略....................................................3(三)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情况............................................................. ................3(四)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发展的风向标.........................................................4二、全球工业软件发展状况............................................................. (5)(一)市场规模............................................................. ........................................5(二)市场结构............................................................. ........................................6(三)主要特点............................................................. . (6)1.市场规模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 ...62.数据驱动业务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63.工业云服务市场迅速升温............................................................. .. (7)三、我国工业软件发展状况............................................................. (8)(一)市场规模............................................................. ........................................8(二)市场结构............................................................. ........................................8(三)主要特点............................................................. . (9)1.市场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重点行业带动................................................92.业务管理和市场分析类SaaS产品市场快速增长..................................93.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软件市场快速升温 (9)四、创新进展............................................................. . (10)(一)技术与产品创新............................................................. .. (10)1.公有云成为企业应用软件的主要载体..................................................102.容器技术提高了市场竞争水平和产品迭代速度..................................103.物联网深入发展催生新的工业云服务.. (10)I4.云协同功能成为企业级软件的标准配置..............................................115.企业级安全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 (116).人工智能技术在众多行业获得实际应用..............................................11(二)发展模式创新............................................................. (12)1.开源发展成为重要的技术研发模式......................................................122.平台化和众包研发成为首选的产品发展模式......................................123.订阅式SaaS成为企业管理软件主流商业模式....................................124.技术增值服务成为研发和过程控制软件新兴商业模式. (13)五、应用推广............................................................. . (14)(一)重点应用............................................................. .. (14)1.市场营销管理等SaaS云服务............................................................. ...142.基于混合云的ERP............................................................ .......................143.面向全价值链可定制的PLM、MOM集成服务........................................154.基于泛在传感数据集成的工业互联网服务 (16)(二)应用特点............................................................. .. (16)1.SaaS服务模式收入占比稳步快速提高.................................................162.大数据分析开始在部分行业获得实际应用..........................................173.面向智能工厂的综合定制解决方案市场兴起......................................174.传统企业跨界发展成为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中坚力量.. (17)六、企业发展............................................................. . (19)(一)总体发展状况............................................................. ..............................19(二)国外主要企业发展状况............................................................. .. (19)1.研发设计软件领域主要企业发展状况..................................................202.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软件领域主要企业发展状况..............................213.业务管理软件领域主要企业发展状况..................................................224.市场营销和分析软件领域主要企业发展状况......................................24(三)国内主要企业发展状况............................................................. .. (25)1.研发设计软件领域主要企业发展状况..................................................252.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软件领域主要企业发展状况 (26)II3.业务管理软件领域主要企业发展状况 (27)七、产业投融资............................................................. (29)(一)国外投融资情况及特点............................................................. .. (29)1.投融资活动非常活跃............................................................. .................292.投融资行为彰显各细分领域主要竞争焦点..........................................31(二)国内投融资情况及特点............................................................. .. (32)1.投融资活动相对较少............................................................. .................322.跨界合作频现反映出企业拓展市场需求急切.. (32)八、政策环境............................................................. . (34)(一)主要国家和地区政策............................................................. (34)1.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初见成效..................................342.英国:“高价值制造”战略推进缓慢..................................................343.德国:“工业4.0”战略快速发展.......................................................35(二)我国及地方产业政策............................................................. (36)1.国家政策文件............................................................. .............................362.地方政策文件............................................................. .. (38)九、主要问题............................................................. . (41)(一)工业企业投资水平下滑............................................................. .. (41)1.工业企业对软件服务的投资能力不足..................................................412.工业企业对软件服务的投资动力不足..................................................41(二)产业市场关系还未完全理顺............................................................. (41)1.软件厂商与工业企业的需求对接不足..................................................412.工业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423.工业软件产业价值链仍不完整............................................................. .424.工业软件市场成熟度低............................................................. .............42(三)综合解决方案存在技术挑战............................................................. (42)1.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复杂............................................................. .422.技术产业快节奏发展对解决方案更新的速度要求高.. (43)十、2022年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展望 (44)III(一)总体发展展望............................................................. (44)1.产业规模展望............................................................. .............................442.产业结构展望............................................................. .............................443.市场发展展望............................................................. .............................444.技术发展展望............................................................. .............................44(二)创新态势展望............................................................. (45)1.工业技术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成为创新的主要方向..............................452.智能工厂成为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软件创新的主线..........................453.众包研发成为更多管理软件和研发设计软件企业的选择..................45(三)应用发展展望............................................................. (45)1.工业大数据将是年度应用发展的最大热点..........................................452.更多企业软件和应用将采用混合云的部署方式..................................463.企业级安全解决方案市场需求扩大 (46)(四)企业发展展望............................................................. (46)1.创新驱动成为企业主要发展动力 (462).调整能力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胜负手..................................................47(五)投融资发展展望............................................................. .. (47)1.投融资活动将更加活跃............................................................. .............472.大型企业重组并购将围绕差异化定位策略开展..................................473.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需求将明显提高 (48)(六)政策展望............................................................. .. (48)1.致力于加强工业基础能力............................................................. .........482.致力于完善创新体系和机制............................................................. .....483.致力于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推广......................................................494.致力于拓展投融资渠道............................................................. .............495.致力于完善市场环境............................................................. .. (49)十一、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建议 (50)(一)对政府的建议............................................................. ..............................50(二)对用户企业的建议............................................................. . (51)IV(三)对工业软件企业的建议............................................................. ..............51(四)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议............................................................. ..52附录............................................................. ............................................................... ..53附录1:研究对象与范畴............................................................. .......................53附录2:工业软件分类及代表企业............................................................. . (54)V一、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状况(一)智能制造与智能制造系统工信部印发的《2022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对智能制造给出了明确定义,指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节选
![《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82594feb4693daef5ff73d0e.png)
《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节选作者: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15年第40期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被重新认知,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战略规划,着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中国于2015年5月出台“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创新是“ 中国制造2025” 的核心驱动,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企业组织、产品模式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制造业企业同时面临着内部挑战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
从企业内部看,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消费者具有更大的主导权,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社交化、3D打印、机器人等技术发展将颠覆旧有的制造模式,跨界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也日益显著。
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变革与转型的十字路口。
制造业企业必须高瞻远瞩,主动求变,积极顺应“ 中国制造2025” 战略方向,适应市场环境的具体要求,充分把握新工业时代下信息资源带来的机遇,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
参与者、产品、生产是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
在新价值网络中,它们均被赋予了“ 智慧的” 的新内涵,并通过协同互联,形成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价值网络。
本文针对每个角色的战略重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互联关系,甄别出企业需要具备的相关核心能力,并运用国内外案例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同时,还提出了新价值网络参考实施路径。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解读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从2010年至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为12.6%、10.8%、7.9%、7.6%、7.0%。
由于国内资源、环境、成本等多种要素的约束日益趋紧,传统扩张式发展道路越走越窄,只关注产量规模,忽视质量品牌、缺乏技术创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实践
![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83e2fe6da38376baf1fae8c.png)
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实践白皮书目录前言:关于本白皮书 (3)1.数字化转型战略:业务导向,数据驱动 (4)1.1. 业务转型推动数字化转型 (4)1.2. 数据驱动的运营:目标与路径 (5)2.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能力:实现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赋能 (5)2.1. 拥抱产业物联网,强化数据资产生成与利用 (6)2.2. 云架构与平台模式: (7)2.3. 数据分析与AI应用,完成由数据到洞察的转变 (9)2.4. 技术融合,数字孪生与数字主线赋能端到端智能运营 (10)3.DPLS业务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优化生态体系的价值创造 (11)3.1. 优化既有业务运营,提高效率与质量 (12)3.2. 创新与差异化体验创造客户价值 (14)3.3. 迈向新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 (15)4.展望未来 (18)4.1. 智能化运营走向深入,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影响深远 (18)4.2. 变革将成常态,数字化转型成为长期持续的过程 (19)4.3. 迈向拉动式经济,重构价值创造流程与生态体系 (19)附录1. 名词与缩略语 (21)附录2. 参考文献: (22)前言:关于本白皮书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践行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的运营水平与竞争力,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角力全球市场的重要议题。
为此,多国政府推出了鼓励和推动本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
在国内,旧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企业面临迫切的转型压力,而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的业务转型,成为中国企业提高运营水平,迈向新增长模式的重要路径。
数字化协会常年关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致力于为已经踏上或即将开启数字化转型之旅的企业,提供可供借鉴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数月之前,我们发布了«中国数字化白皮书»。
作为学会数字化转型系列白皮书的开篇,对于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转型的必要性及价值,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方法与路径等做了探讨。
应广大会员要求,我们继续推出其续篇,将聚焦于数字化转型的先进企业的转型实践,与大家分享。
智能制造白皮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智能制造白皮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3494a6dc192e45361166f5b7.png)
S 社会环境
PEST分析
技术赋能 T
社会绿色环保呼声与绿色发展健康消费理念转变,工业占比减少促进传统制造
中国智能制造技术研发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
行业转型
国家对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大,新技术应用正在加速。 ■
■生产方式趋向智能化、网络化、企业组织走向扁平化、虚拟化 ■传统污染物产生较大的业态,绿色高品质制造至关重要 ■民众对制造企业绿色环保的期待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可
明确制造业的地位: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强调制造强国的必然性: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分析发展形势与环境: 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与提升精益水平等一系列举措而构建的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 精准控制自执行的高柔性化及自适应的制造体系
智能制造的目的: 对内提高制造质量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低库存、缩短交付周期,对外提升服务水平、快
速应对市场变化,总体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为核心目标
智能制造的手段: 在精益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应用先进数字化技术,支撑企业在制造前中
自2015年起,智能制造广受资本市场 青睐,融资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 2018年,智能制造融资金额达325.15 亿美元,融资数量为942起。
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带初步形成
智能制造被认为是中国制造的主攻方 向,从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 类智能制造产业区,到国家智能制造 示范试点项目以及国家智能制造综合 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试点项目,中国 智能制造产业带正在初步形成。
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
![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4a022384680203d8ce2f24f7.png)
中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白皮书
![中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053385d06137ee06eff91856.png)
中国《国家智能制 造标准体系建设指 南(2015年版)》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 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 动的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 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 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涵盖新技术、制造全 过程、智能特征等各 方面。
本文的研究主要遵循了我国给出的智能制造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智能制造的特点: 智能+制造:智能技术应用到设计、生产、销售、物流和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实现了从各业务 单元乃至企业整体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达到了感知、执行及控制决策的闭环。 集成互联:各种设备、系统以及人等通过有效的集成、互联技术,实现了连接、交互与协同。 数据驱动:制造过程中的各类数据经过采集、加工及分析,形成可用的知识、模型,用于对各 制造环节进行评价、监控、预测、控制以及决策优化。 模式创新:智能制造引导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远程运维等新型业态,推动企业转型。
智能制造
图1-1各国不同的制造业转型途径
对比各国关于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规 划,我们不难发现,在这场占据制造业产业变 革制高点的争夺中,各国都将发展智能制造作 为其战略核心,不断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发展,向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 轮产业革命,将是释放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发 展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CPS
001
China Manufacturing Maturity Model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白皮书
(二)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与认识
针对智能制造内涵,各国各机构都有不同的定义,表1-1对不同国家或机构对智能制造的理解 做了对比。
表1-1 智能制造内涵对比表
31年会数字化白皮书
![31年会数字化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ffb08362168884868762d6c0.png)
31年会数字化白皮书(2017版)【版本发布】本版本由31市场运营部统一发布,参与人员包括吴一中、孙黎、嵇大宇等。
【版权声明】本文档著作权归上海八彦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单独所有,未经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主体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 修改、抄袭、传播全部或部分本文档内容。
【服务声明】本文档意在向客户介绍31会议全部或部分产品、当时服务的整体概况,今后的部分产品、服务的内容可能有所调整。
您所购买的31会议产品、服务的种类、服务标准等应由您与31会议之间的商业合同约定,除非双方另有约定,否则,31会议对本文档内容不做任何明示或模式的承诺或保证。
共享最佳实践 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在2018年来临之际 ,31出版了一批关于会务和营销数字化、自动化的白皮书。
为什么是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个问题我想做一下解释。
作为中国数字会务的领导者,31不断服务客户,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到今天为止,超过30万家客户享受到了我们的服务,各大企业在31平台上发布的会议数量超过 100万家,超过2500万人通过31的系统参与到会议中。
与此同时,31也通过微信、网站、邮件和行业活动等持续推送各种产品和案例,希望给行业带来最新的知识和经验。
但我们发现: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难以系统化地传递信息。
在微信、行业会议上,老朋友们总会问我一句:“最近又有什么新的东西?”当不断有朋友向我提问的时候,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除此之外,我也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大量的会议、活动,由于没有运用或不正确地运用成熟的数字技术,而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朋友们这时候会发信息过来:“某某会不是你们做的吧?”当确认不是之后,就开始向我吐槽各种不爽。
我在想,我的朋友圈毕竟有限,还有那些不在我朋友圈的人呢?这一切都让我震惊,对31人来说习以为常的事情,可对于很多客户、合作伙伴和从业者来说却很陌生。
我们团队经过内部反思、探讨,最后发现,除了碎片化的案例和信息推送,我们更需要用IT行业常见的白皮书形式来向从业者、客户和不在MICE朋友圈的人们呈现我们的最新技术成果。
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
![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2d69aa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1.png)
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智能化的兴起,汽车行业也逐渐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浪潮。
汽车零部件企业作为汽车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本白皮书将就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数字化转型的意义、目标、方法和实施路径。
二、数字化转型的意义1. 提高生产效率数字化转型可以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直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2. 提升产品质量数字化转型可以实现零部件生产、检测、质量控制等各环节的数字化化、智能化,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3. 优化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和智能化管理,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
4.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搭建数字化全球化的业务模式,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 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企业的盈利渠道。
三、数字化转型的目标1. 实现信息化生产管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流程、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
2. 打造数字化工厂实现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3. 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供应链透明化和智能化,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4.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结合互联网等新的技术手段,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数字化转型的方法1. 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市场趋势,制定数字化转型的全面规划,明确目标、路径和时间表。
2. 强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应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建设。
3. 加强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应加强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组织结构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智能制造白皮书
![智能制造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2fad98cd4693daef5ef73d40.png)
(2)智能产品成为制造业新主题 现在的产品除了要满足原有功能需求外,还需要为用
户提供更多的附加 价值 和服务,这使得过去单纯由机械和 电子部件组成的产品需要进化成更为复杂的智能产品。 这 种智能产品通常包括机械 、 电气和嵌入式软件,具有记 忆 、 感知 、 计算 、 传输等功能,以及自主决策 、 人机交 互、 远程监控 、 全生命周期个性化定制与服务等特点。
另外,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出现,使产品的制 造工序和生产流程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同时也对设计也 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力,重新激发了设计创新。 产品设计 师可以设计出之前充分满足性能需求而无法生产的复杂产 品造型,生产制造部门可以摆脱传统制造工艺束缚,生产 出结构更复杂 、 更坚固 、 更轻呈化而无需复杂装配的零 件,彻底改变未来工业生产模式。
未来智造白皮书
制造业迎来全新变革
1.1全球制造业变革趋势
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随着信息技术、 新能源 、 新材料等重要领域和 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 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对全球制造业正在产生 颠覆性 的影响。 当今时代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特别是新一代信 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使不同行业的产品、 生产 组织方式 、 工作流程、 业务模式产生了颠覆性转变。
那么,在智能产品研发过程中,过去 以 机械设计为主的产品研发将会转变成跨 学科的系统工程研发,同时还需要借助物 联网、 云计算 、 大数据 、 仿真分析等技术 对产品进行待续不断的优化,为企业研发 与制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制造业解决方案白皮书
![制造业解决方案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5030953655270722192ef752.png)
全球前25名出口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指数
制造业成本指数,2014年(美国=100)
劳动力
电力
天然气
其他
140
130 96
124 123 123
125 130 123
120 110
115
111
111 109
116
109
111 107
100 96
100
102
90
80
99
97
91
87
101
91 83
0 中德美 日 韩 法 意荷 比 英 加 俄墨 台印 瑞 澳 西 巴 泰印 波瑞奥 捷
“在未来十年里,数字化制造技术将会使企业通过“数字线”连接实物 资产,促进数据在产业链上的无缝流动,链接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 阶段,从设计、采购、测试、生产到配送、销售点和使用”12。从这 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化制造与《中国制造 2025 》强调的智 能制造,从核心内容到实现路径方面都是基本一致的。数字化是实 现智能制造的前提,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手段,智能制造 是数字化转型的成果。
1. 转变流程和业务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实现互联,企业可以连接到其价值链的各个 端点,并从中收集数据。这为转变业务方式和彻底颠覆现有流程 和业务模式创造了机会,有助于实现更精益的运营,并提高应对 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 提高员工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员工紧密协作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催生创新想法。数字化 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协作工具,既增加工作的便利度,又加快创 新速度,还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
1. 国内经济减速,国际需求萎缩。
2015 年中国 GDP 增速为 6.9%,创二十多年以来的新低,而经 济放缓会进一步持续,预计 2018 年的增速会在 6%2,同时以欧 盟为代表的海外市场也没有从上一轮经济危机中完全恢复,这都 造成需求疲软,进而导致企业产能过剩。以汽车行业为例,其产 能利用率,从 2009 年的近 100% 下降至 70%3,其中商用车行 业利用率只有 52%4。
流程智能制造白皮书
![流程智能制造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d504efb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6.png)
流程智能制造白皮书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流程智能制造白皮书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流程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ed05666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a.png)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1. 引言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崛起为背景,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白皮书旨在探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挑战,并提供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帮助国有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2. 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2.1 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和自动化工具,国有企业能够优化内部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2.2 创新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机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借鉴和融合数字经济的理念和技术,国有企业可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拓展市场份额,并实现持续增长。
2.3 提升客户体验通过数字化转型,国有企业能够增强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3. 数字化转型的挑战3.1 技术和基础设施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不足。
建设完善的技术架构和先进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3.2 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面对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的转变。
培养数字化思维和技能,建立灵活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激发员工的创新激情和学习能力将是关键。
3.3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数据,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风险。
国有企业需要加强数据管理和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隐私的保密性。
4.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建议4.1 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国有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目标和路线图。
战略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特点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参考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和最佳实践。
4.2 投资数字技术和创新研发国有企业需要加大对数字技术和创新研发的投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工具,加强与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合作,培养和吸引数字化人才,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45e5be2ff18583d048645915.png)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前言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断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应用潜能全面迸发,数字经济正在经历高速增长、快速创新,并广泛渗透到其他经济领域,深刻改变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重塑社会治理格局。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2016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6 万亿,同比增长18.9%,占GDP 比重达到30.3%,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增势稳定,结构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融合部分成为增长主要引擎,面向数字经济的社会治理模式在摸索中不断创新。
数字经济在各行业中的发展出现较大差异,数字经济占本行业增加值比重呈现出三产高于二产、二产高于一产的典型特征。
2016 年,服务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 29.6%,工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17.0%,农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 6.2%。
报告编制了中国数字经济指数(Digital EconomyIndex,简称 DEI 指数)。
DEI 指数表明,数字经济增速显著高于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DEI 预警指数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冷热适中”,处于正常运行区间。
预计未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在“正常”区间上部和“趋热”区间下部波动调整。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发展数字经济还面临很多问题与瓶颈,主要是新型生产力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人才和投融资体制还无法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经济主要领域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较多障碍,国际化拓展刚刚起步,数字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经济治理面临全新挑战,全球竞争和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
未来几十年,是数字化改造提升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发展关键期,是全面繁荣数字经济的战略机遇期。
成就数据驱动型企业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
![成就数据驱动型企业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98f3656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1.png)
成就数据驱动型企业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1.数据驱动型企业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Data-driven enterprises are the key to digital transformation.2.通过数据分析,企业能够更好地洞察市场和客户需求。
Through data analysis, enterprises can better understand market and customer needs.3.数据驱动型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做出决策。
Data-driven enterprises are able to make decisions more quickly.4.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attention.5.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big data technology has accelerate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6.数据驱动型企业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市场走向。
Data-driven enterprises can more accurately predict market trends.7.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和管理系统。
Digital transformation requires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a sound data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system.8.中国企业在数据驱动型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data-driven transformation.9.数据驱动型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一体化压铸数字技术白皮书
![一体化压铸数字技术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c15df60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d.png)
一体化压铸数字技术白皮书旨在从数字技术的角度,阐述一体化压铸对汽车产业链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该白皮书首先介绍了一体化压铸技术的优势,包括显著降低生产时间和人工成本等,然后探讨了数字技术在一体化压铸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数字技术被视为解决一体化压铸设计、生产和质量检测等环节中的新难题的重要工具。
随着算力规模、新型仿真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可以从原来的辅助技术变为主导因素,解决材料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质量检测等环节中的新难题。
此外,该白皮书还展望了未来智能制造的趋势方向,认为数字技术将打通数据壁垒,形成数据协同,最终实现全链路、多层级的智能生产体系,更好地适应未来一体化压铸的生产节奏,解放生产力。
总之,一体化压铸数字技术白皮书为汽车产业链的变革和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在一体化压铸中的应用和价值,相关企业和机构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
智慧企业数字化白皮书
![智慧企业数字化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314fa4d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c.png)
四、智慧企业为企业转型赋能企业是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
企业信息化与数字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通讯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企业运营的数字化、管理方式的智能化、决策支持的智慧化,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及决策的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企业智慧化进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商业信息化阶段。
以信息化和数据报表为主要特征。
即整个商业活动实现了信息化,经营与业务活动实现了数据报表。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道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化水平,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变化。
数据智能阶段。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业务算法为主要特征。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大数据、通过算力与算法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精准对接与资源配置,从资源型导向逐步向市场导向迈进。
数据智能阶段是企业智慧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实现数字化的综合成本降低和整体效益的提升。
人工智能阶段。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人智自我进化、智慧学习为特征。
随着ChatGPT的问世,企业数智化的转型升级真正进入到了AIGC时代。
这个阶段能够实现人机物智慧融合与交互、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与进化,真正做到从数智赋能到人智数智的共生。
国家最早在2017年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概念,强调要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意味着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数字化制造白皮书White Paper of Digital Manufacturing in China2011年3月目录摘要 (3)1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制造之“惑” (4)1.1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变迁 (4)1.2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制造瓶颈问题 (6)1.3中国制造业提升制造能力的关键途径 (8)2数字化制造的内涵及关键技术 (10)2.1数字化制造的定义 (10)2.2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 (12)2.3数字化制造的价值 (23)3数字化制造行业应用分析 (26)3.1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船舶行业的应用 (26)3.2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的应用 (28)3.3数字化制造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29)3.4数字化制造技术在高科技电子行业的应用 (32)4数字化制造应用路线图 (35)4.1应用数字化制造的误区 (35)4.2应用数字化制造的步骤 (36)5数字化制造主要产品与解决方案概览 (37)5.1数字化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37)5.2国内外数字化制造解决方案分析 (41)6数字化制造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展望 (43)6.1行业应用工具越来越丰富 (43)6.2系统的易用性增强 (44)6.3与其它信息系统的集成越来越紧密 (44)6.4应用行业迅速扩展 (45)摘要中国制造业企业正处于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
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除了对核心技术的渴求外,制造企业的制造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提升制造企业的制造能力的关键途径就是利用数字化制造技术提升工艺规划、设计、仿真能力、工艺性布局和物流路线的设计和规划能力,提升质量设计水平。
本报告是e-works Research在深入分析制造企业对工艺规划、设计和仿真需求,并对目前主流的数字化制造解决方案进行深入了解后撰写而成。
本报告第一章阐述了中国制造企业正处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如产品质量、交付周期、工艺设计和验证等诸多瓶颈问题,剖析了中国制造业的制造之“惑”。
在第二章中,e-works Research根据制造企业工艺规划、工艺设计和工艺仿真的需求对“数字化制造”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详细分析了数字化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制造企业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能够产生的价值。
第三章则重点阐述了数字化制造在航空/航天/船舶、装备制造、汽车以及高科技电子行业的应用重点以及应用价值,并分别介绍了在这四个行业中成功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的企业案例。
数字化制造技术并非高不可攀的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从被提出到日臻成熟,其核心目的都是利用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上规划、设计和仿真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从而在实际产品被生产出来之前验证企业的工艺流程、物流布局、操作性能等信息,它并不受到企业规模、产品复杂程度的限制。
在第四章中,e-works Research重点阐述了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误区以及成功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步骤。
在第五章中,报告重点对目前市场中主流的数字化制造领域的软件以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在众多的数字化制造软件及解决方案中,Siemens PLM Software是唯一具有全面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最后,报告对数字化制造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报告认为,数字化制造技术能够帮助中国制造企业解决困扰数十年的工艺规划、工艺设计、工艺管理的瓶颈问题,可以有效帮助制造企业提升制造能力。
e-works Research衷心希望,本报告能够对中国制造业提升制造能力、制造质量和制造效率,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1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制造之“惑”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字,2010年中国GDP增长达到10.3%,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而在这其中,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5.8%,其中轻工业增长13.6、重工业增长16.7%。
这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中国制造业仍然保持了稳步发展。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国都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制造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如何迅速实现转型升级,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每个制造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以往,“中国制造”往往在国外被贴上“低质、低价、高能耗”的标签,随着近几年国家强调“自主创新”、“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业的形象开始逐步改观。
但是由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制造模式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中国创造’的产品,依然面临制造效率低、制造工艺粗糙、制造成本高等问题,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1.1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变迁手工作业模式•从设计到制造均由个人完成•高度灵活•效率低下•对人技能依赖强大量生产模式•专业化分行工机械化和电气化加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灵活性不足•对人技能依赖减弱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跨企业、跨地域合作•设备自动化程度高•高度数字化•人技能依赖进一步减弱图1 制造模式的变迁随着世界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制造模式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迁,分别是:手工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的特点是规模小,参与人员少,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等环节都是个人完成。
这种作业模式机动灵活,可以完全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但生产效率极低,对作业人员的作业水平要求非常高,很难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大量生产模式: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大量生产模式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作业模式的特点是,规模大,参与人员多,专业化分工明显,在机械和电气技术的支持下,劳动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产品可以大量生产,同时降低对人员作业水平的要求。
但这种生产模式不够灵活,难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
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进入到20世纪,随着制造业竞争的加剧,产品生产朝多品种、变批量,短生产周期方向演变,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开始逐步向“大规模定制”1的方向发展。
这种制造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利用模块化技术设计和制造产品,生产线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适应多个不同的产品在同一生产线制造,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管理。
近些年国外先后提出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等就是先进生产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是手工作业模式最为发达的国家,但随着西方国家在制造模式上不断地革新,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流水线的应用,西方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开始赶超中国并领先至今。
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大部分制造企业正处于大量生产模式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过渡的阶段,西方主流先进企业则已经进入到了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时代。
20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国内制造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和产品,客观上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制造企业开始逐步缩短与国外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有些领域的企业甚至已经成为了世界领先,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企业可以分为三级:图 2 中国制造企业的三级1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是一种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员工和环境于一体,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
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标准技术、现代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
第一级:也是数量最多的成长型企业。
这些企业以民营资本为主,在许多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普遍规模较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
第二级:跟随型企业。
这些企业有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依旧不足,主要是跟随在国外先进企业之后,依靠更为低廉的价格提供类似的产品或者服务。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它们还不具备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抗衡的能力。
第三级:先进型制造企业。
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企业。
它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可以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抗衡。
1.2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制造瓶颈问题在刚刚结束的“十一五”当中,中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整体上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中国形成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
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我国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对外贸易大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绝大部分,工业化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要真正支撑中国制造企业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能够真正制造出符合客户要求的质量、性能、可靠性和精度要求的产品,而且需要有效控制质量成本。
然而,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制造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1.1.1 产品质量难以实现精细化管控“中国制造”、“国货”在消费者心理往往被贴上“质量低”的标签。
造成这种印象是因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机床设备装备水平较差,产品质量往往靠生产加工人员的技艺和质检人员的能力来保障。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目前中国不少制造业企业的装备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先进企业,但是所制造的产品质量依然距离国外同行有较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品合格率与国外先进企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零部件间隙大,外观粗糙;产品使用寿命短,在使用环境较为严酷的情况下,容易失效。
机械产品使用噪声大、震动大、使用者体验不佳。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企业首先通过引入数字化设计手段,利用三维CAD、CAE等手段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
特别是CAE等计算机仿真技术有效地验证CAD设计的效果,全面提高产品设计质量。
但是,制造企业很快便发现在设计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工艺质量却很难提高,这使得即便使用了先进的机床设备,产品总体质量的提高幅度却不大。
这其中很重的因素就是企业已有的工艺知识不适应设备、加工技术的发展。
工艺人员对新设备的加工能力、精度、速度没有一个明确可视化的认识,对新的加工技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缺乏工艺仿真验证的情况下,工艺人员只能“保守”的采用传统工艺,造成“小马拉大车”的情况。
1.1.2 产品试制周期长,制造工艺不稳定在新产品设计完成并开始试制的过程中,企业往往要派驻专门的工艺人员到车间现场,与负责加工的人员共同验证和调整工艺的可行性,遇到难以加工的复杂零件,甚至需要不断的“试错”以摸索最为可行的工艺方案。
新产品设计新产品工艺设计新产品工艺验证新产品工艺修改新产品工艺再验证新产品工艺再修改新产品工艺定图 3 用“试错”设计和验证新产品工艺这种通过“试错”的方式摸索稳定工艺方案的方法,完全凭借工艺及作业人员的个人能力,摸索的周期往往很长,有些企业甚至花费几年时间才能形成稳定的工艺方案,这势必影响产品的上市周期。
1.1.3 产品的可制造性难以评估, 工艺设计和验证手段落后目前,很多制造业企业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