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反思(优质完整)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草原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类的乐园。
在教学实践中,草原不仅是一片广阔的场地,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土壤。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草原》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片土地,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一、充分利用草原资源1.1 利用草原的自然环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草原的广阔空间进行户外活动,开展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利用草原的植被资源可以利用草原的植被资源进行植物分类、生态环境保护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自体验自然的魅力。
1.3 利用草原的动物资源通过观察草原上的动物,学生可以了解动物的生态习性,培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开展生态教育2.1 引导学生尊重自然通过草原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漂亮与伟大,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在草原上进行生态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草原教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注重情感教育3.1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夸姣在草原上,让学生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在草原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量、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3.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通过草原教学,教育学生要爱护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四、促进跨学科教学4.1 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草原教学中,可以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促进跨学科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跨学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1篇】《草原》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此类文章只有多读,才能明白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从而感受其语言的精妙。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结合欣赏歌曲、电脑激发学生读书、发言的兴趣,提高其语文能力。
下面我就本节课具体情况做几点反思:1、以到过草原的同学的切身体验,欣赏歌唱草原歌曲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起到了激情导入的作用。
2、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如茫茫、勾勒、渲染、翠流等词语,激发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4、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当他们的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达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本节课,我做了很好的设想,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后面设计的看进行语言个性表达没有进行,另外,学生的朗读还太欠缺,组织语言、想象能力也需在教学中逐步培养。
总之,今后在语文教学中,我要努力探寻好方法、好思路,争取把语文课上得如各位主任所讲的真实、朴实、扎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2篇】《草原》这篇课文,是老舍优秀的名篇。
文章语言优美,描会了引人入胜的草原风光。
在文章中,老舍用舒缓的笔调描写了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用洗练的文字将写出了草原美丽动人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全文散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一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激起兴趣,描述草原概貌对文字的品味是以朗读为基础的。
因此,在教学伊始,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很重要的环节。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1】篇〗本次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由我执教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西北地区草原风情一课。
在备课方面,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仔细查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翔实有序的教学设计。
课前提问的内容是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多少个?并且让学生列举出他知道的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这道题我选择的我们班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来回答的,不仅这道题是和我们学习的新课有关,能使学生用已有的旧知识对新知识形成迁移作用,而且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受到歧视而遭到老师的放弃。
课前提问的第二个题目是我国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及其想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这个题目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环境做了铺垫。
总体上课前提问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查漏补缺。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后让学生对这一视频所播出的画面进行描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调节了课程气氛,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奠下了基调。
由此导入第三课草原风情的学习,自然而然过度到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原风情比较独特的省级行政区,紧接着分析内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气候降水等特征,为下面学习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环紧扣一环,衔接紧密。
掌握了自然环境特征以后,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习俗方面的特点与草原环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全班的30人平均分成六组。
充分利用导学案,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
这样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然而我觉得最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相互补充交流,教师总结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了知识,相信这种自己主动建构的知识一定会让他们终身难忘的。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完整)第一单元1、《草原》《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
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
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
2、《丁香结》《丁香结》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宗璞。
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感,感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
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
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
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1】篇〗《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
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
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习本课有了一定难度。
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
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
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
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 草原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草原》教学反思《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本课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及人民热爱的情感;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采访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学生对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单纯的指名读从网上了解到的草原风情,又略显枯燥乏味。
因此,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有去过草原的吗?正巧,我班的刘正升同学去过草原,但是只有他一名同学去过,其他同学顿时对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为调动气氛,我随机走到他身边,现场对他进行了采访,我是这样说的:“好,老师现在就采访一下刘正升同学,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一望无际,空气清新)你在那里玩儿得愉快吗?骑马了吗?(没有,怕从马上摔下来。
)吃了些什么?(借机介绍奶茶、手抓羊肉)说得真好!老师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过一次草原,和刘正升同学的感受是一样的。
可惜大家没有去过草原,但是没有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风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成功的,当我走到刘正升同学面前采访的时候,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随之投来,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在认真倾听,采访中刘正升同学的表现也很轻松,消除了紧张感,此时的气氛十分融洽,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1 草原 精华版教案
1 草原【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草原风情,欣赏草原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语言运用:指导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特色。
思维能力: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抓住作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的表达方法,运用联想与想象,让形象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
审美创造: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课前解析】关注写作顺序:本文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喜迎远客的场面和主客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关注语言特点:本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文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关注作者: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教学目标】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背诵第1自然段。
(重点)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重点)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式,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明确课文描述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三幅画面。
3.明确“融情于景”这一写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交流草原风光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出示课件3)2.揭示课题《草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1】篇〗《草原》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充分的进行了准备,希望能给班级的孩子们一个快乐学习的课堂。
一、成功之处:1、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刚开学的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调动和收心效果。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
我设计了以下活动:A、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C、如果我就是蒙古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二、不足之处: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
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2】篇〗《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不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再加上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
在讲课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导学生把这篇文章学好呢?课后,我觉得蛮成功的。
现在把成功的做法反思如下:一.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某种启迪。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合作探讨小说主题。
3. 了解蒙古草原狼的生活习性,感受动物身上的精神魅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2. 通过深入品味、鉴赏精彩语句来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动物身上表现的“人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到狼,人们总会想到它那犀利的目光和滴着涎液的大嘴巴。
成语世界中的狼,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更是道尽了狼的凶残、贪婪。
长久以来固有的认识限定了我们对狼的评价,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蒙古草原狼》也许会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初读课文,畅所欲言。
1. 阅读课文。
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小说情节本身就极富魅力,学生会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欲罢不能。
2. 交流初读体验。
此环节,教师尽量不做引导不做过多评价,给学生创设原汁原味地思考与交流的空间,保留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整理字词。
蛮荒战栗千钧一发睿智肃杀2. 梳理内容。
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在学生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小说情节。
)情节安排:开端:陈阵忘记老人的叮嘱从小路返回大队,危险迫近。
发展:单人匹马遭遇狼群,强作镇定企图迷惑群狼。
高潮:面对草原狼的狡猾,陈阵急中生智击打马镫吓退狼群。
结局:狼群井然有序的撤退令人瞠目结舌。
四、课堂小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场面宏大而神奇,情节奇谲而神秘,该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读文读到心潮澎湃,有身临其境之感,该是阅读的一种至高境界。
五、布置作业。
1. 深入阅读课文。
2. 找出小说主要塑造的形象,并作批注式阅读。
一、导入新课。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好文章就能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受。
路途的凶险、陈阵的困境、青马的警觉仍牵引着我们的神经,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欲罢不能,这节课老师和大家继续进行这次精神之旅。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优质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完整)第一单元1、《草原》一、教学效果《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
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
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
二、成功之处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
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象,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三、不足之处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得不够,使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老师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应具有针对性;不能够兼顾全班学生,对于学困生还需多关注。
四、改进措施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及反思《草原》课文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两篇)
《草原》教学反思(两篇)(一)《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反思
1 草原[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语文要素】4.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朗读课文,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重点)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4.背诵第1自然段.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1.老舍先生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1)哪些句子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课件出示:在天底下……流入云际.)(2)朗读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2.汇报交流.预设:(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①说一说“一碧千里”和“茫茫”的意思.②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呢?(广阔)引导学生想象草原的辽阔与清朗.(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①先说“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②有哪位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第1自然段除了写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作者的感受)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课件出示: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①是什么“使人惊叹”?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②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③学生讨论: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四、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学生自由交流感受)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难点)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什么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感受)(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那里的人情美.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4.交流讨论.(1)课件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看见了几座蒙古包.①(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②学生圈画“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2)第3自然段中两个“许多”和一个“很多”,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把双方见面的激动与友好表现得非常充分.(3)第4自然段中,蒙古族人民“端肉、敬酒”“举杯”“唱民歌”等一系列待客的举措,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待客的特点.(4)课件出示: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①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②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③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5.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想开去,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和同学们交流.三、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教学板书]1草原草原景色美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一碧千里人情美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情景交融蒙汉情深[教学反思]开课伊始,我播放了关于草原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散,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2024年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反思 6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境。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
一.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某种启迪。在第一课时,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1.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XXX先生的作品。
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
研究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因此,我教学本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草原》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一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
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
2.丁香结【教学反思】1.为了能准确地表达头脑,我在教学中防止空洞的讲授,以自在对话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2.缺乏之处是古人的词没有过多渗透讲授,因为通过诗词这个角度也能让学生感悟丁香的美丽。
再有就是花对人的影响引导少了。
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阅读、体验,诗句中蕴含的深厚豪情和深刻哲理,就容易感受和领悟了。
只有感悟诗意,品味诗情,才能使学生在此根底上熟读成诵,进一步造就他们朗读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第二课时【教学深思】指导学生抓住“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词语,感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但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了解诗人XXX的创作背景。
于是就联系课始时学生所知道的关于XXX的情况,突出强调该诗是诗人被贬杭州后所作,且当时XXX正值壮年,可谓壮心不已。
因此,诗人描写夏日西湖上那场急来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简单地要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吧。
他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场疾雨,尽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重返仕途,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1】篇〗《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张xx老师今天展示了这节课,听完以后我有以下收获:首先,张老师用一些美景的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张老师学习课文很有层次性。
先总体概括全文: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再重点品读草原美景这一段,先找中心句,圈关键词,谈感受,带感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好。
三,多种层次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指名读。
四,张老师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
写作方法很自然的出现在教学过程当中,例如:在品读第一段,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受,然后出示文中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这样就叫情景交融;在后面的试背诵环节,又有写作顺序的指导,而这些写作方法正好为最后的小练笔环节做准备。
五,张老师特别细心,“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不好理解,张老师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降低了学习难度。
六,张老师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素质,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要抬起头说话,声音响亮,显得自信。
班里学生状态很好,精神饱满,学习习惯好,无论是坐姿,还是齐读。
七,在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和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草原特点的句子,感觉张老师讲的快了些,给学生的时间有点短。
总之,张xx老师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2】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1.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并根据阅读的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说说你知道的描写草原的诗句或歌曲。
2.出示课件:音频《天堂》。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将学生带入辽阔草原的境界。
3.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知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吧!设计意图:由腾格尔的《天堂》引入《草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生字词。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4.出示课件:课文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三幅画面,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美。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1)初入草原,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些景物来写?(2)抓住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1篇】教育反思: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利用多媒体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本班学生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
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
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
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
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让学生感悟、理解。
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
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
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
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
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活动设计:这学期我们让幼儿知道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了解了他们的特征,讲到蒙古人擅长骑马,蒙古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蒙古舞蹈。
让幼儿通过音乐来感受其特点,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从孩子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让幼儿通过自己耳朵听、身体动、手指画、嘴巴讲,来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的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及发展。
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音乐。
二、活动目标:1、感受蒙古音乐的特点,了解其热烈、欢快的音乐性质。
2、能创造性的表现赛马的情景、动作,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活动准备:《美丽的草原》《赛马》乐曲、PPT、录像、尾巴等四、活动过程:开始部分:导入: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手持尾巴随《美丽的草原》音乐入场,热身,感受音乐的柔美。
(热身后,把尾巴装入口袋。
)基本部分:(一)分段欣赏感受音乐。
提问:我们随着音乐来到了美丽的草原,看,那个人在干嘛呀?1、观察,初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提问:你们看看他在干嘛呀?.提问:你们知道赛马和骑马有什么不同?小结:骑马是一个人静静的骑马,赛马是很多人进行比赛。
提问:想不想看看赛马什么样子?2、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1)提问:看到了什么?听到的音乐旋律是什么样的?(热烈欢快的)听到热烈欢快的音乐,你想做什么?(想骑马)(2)请孩子们演示骑马动作。
并随音乐表演骑马,老师善于抓住孩子骑马动作一起模仿。
(3)出示骑马,让孩子观察人是拉缰绳骑马的。
讲解缰绳,随音乐做拉缰绳骑马动作。
提问:音乐快还是慢?(快)赛马比赛的什么?(马儿跑的速度)除了拉住缰绳让马跑得快,还有什么办法?(扬马鞭)(4)出示扬马鞭,孩子学习扬马鞭(尾巴)动作。
随音乐扬马鞭。
提问:扬了几次鞭?随音乐再次感受扬鞭次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
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
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
二、成功之处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
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象,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
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三、不足之处
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得不够,使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老师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应具有针对性;不能够兼顾全班学生,对于学困生还需多关注。
四、改进措施
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
然后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最后,创设一个夕阳话别时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