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教材第57~59页)
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一个做错了事能及时改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学情分析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三、学习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通过朗读,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句子加上“赶紧”后的好处。

4.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句子加上“赶紧”后的好处。

学习准备
师:PPT、字卡生:预习、朗读课文四、学习过程。

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寓言二则》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寓言故事已经有所接触了,并且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独立理解能力。

《寓言二则》的故事内容精简短小,学生读起来并不难。

但是学生还不具备条理清晰的表达观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内容的同时,应当着重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简单的看法。

二年级学生对课文读出感情也有一定的差距,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觉得说话的语气,尤其是抓住关键词的读法,来体会角色的内心情感。

《寓言二则》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短小的一则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落实到位。

课文感悟阶段,首先,引发学生思考:两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进行前后的对比,更深刻的理解有错不及时改正的后果。

接着,让学生思考:第一次丢羊以后,街坊是怎样劝他的,养羊人又是怎样回答的?结合关键词“赶紧、修一修、堵上”,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通过交流讨论,从而明白:如果不把羊圈修好,羊还会被叼走。

紧扣养羊人的反问之话,学生体会到养羊人的不以为然,不听劝告,不愿意修羊圈。

第二次丢羊后,抓住关键词“后悔”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最后,结合“赶紧”,体会养羊人行动迅速,引导通过“堵上、结结实实”,体会养羊人把羊圈修得很好。

明白养羊人决心改错的实际行动,学生顺其自然的就领悟了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推荐阅读环节践行了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营造书香校园”,让阅读浸润学生心灵,为学生的书香人生铺垫基石。

《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寓言二则》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办法”。

《寓言二则》是古代寓言故事,短小的故事中寄寓的深刻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人有很多,“揠苗助长”的现象也不鲜见。

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2《寓言二则》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2《寓言二则》优秀教学案例
同时,教师还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寓言现象,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寓言故事,感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实现生活与学科的紧密结合。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教师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乌鸦为什么会受到狐狸的欺骗?”“蚂蚁为什么能成功地储存食物?”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3.语文知识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生词、成语、语法等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和寓言故事内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型、语法等。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4.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如预测、提问、推理、总结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寓言故事的语言魅力。然后,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2.学习生词和成语:教师对课文中的生词、成语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并学会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结果及寓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力,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成长。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其实该课文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我国古代寓言组成,分别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修羊圈的故事,说明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精选篇1)教科书分析:1.课文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我国古代寓言组成,分别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修羊圈的故事,说明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揠苗助长》讲的是有个人为了让秧苗长得快一点,而把秧苗拔高的故事,说明了做事不顾规律,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办坏。

故事短小,语言浅白,道理易懂,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学习。

2.本课是二年级下学期的课文,学习语言运用的任务比相对重了,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由于课文数量的减少,课文的识字写字量有所加重。

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课后练习题:“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体现了阅读理解——概括抽象的逻辑训练过程,是一个难点。

要做好任务分析,以安排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标。

4.课后练习题:“读一读,说说每组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不是要求掌握“赶紧”“焦急”两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状语表情达意的效果,体会如何在句子中写具体些的表达要求。

5.课文只有一幅插图,而插图仅仅呈现《亡羊补牢》故事发生的一个具体情境,对借助插图阅读帮助不大,体现了向第二学段阅读学习的过渡,因此,利用寓言故事的题目梳理故事的条理以了解故事内容,就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

6.课后选做题是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本设计不涉及。

学情分析:1.寓言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白纸一张,在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已经学习了《坐井观天》等三篇寓言,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说课稿

《亡羊补牢》说课稿一、说教材《亡羊补牢》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故事的第一课。

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二、说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四、说教法和学法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使学生形成能力。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设计1.为了孩子们在谈话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拉近距离,我采用了谈话激趣法揭示课题。

2.然后初读解题。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孩子都具有表现欲,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

因此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

在这环节中,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

既能锻炼了胆量,又能训练观察力。

4.明理,通过学生以物生情,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突破重难点。

5.拓展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六、说教学效果。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道理浅显,通俗易懂。

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5篇

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5篇

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5篇1.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及语言出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的意思,体会“好像”一词的不同用法。

3、会用自己的话说这个语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复习导入。

出示: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些成语大都蕴涵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井底之蛙”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教学“寓”字及寓言这种故事特点。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题。

1、“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2、《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读了以后,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

想不想读?3、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4、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生字词:望转言自筋尽喘截巴望好像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5、分段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巴望”是什么意思?种田人巴望禾苗快些长大,找出句子读。

2、禾苗怎样?出示句子:①禾苗好像一点也没长高。

②水面平得好像一面大镜子。

“好像”的意思一样吗?③禾苗一点也没长高。

把句里的好像去掉读一读,与原来的句子意思一样吗?3、种田人可能看不出禾苗的成长,也可能嫌它长得太慢了,所以焦急得转来转去,“焦”字换偏旁,截、推、堆、准。

理解焦急。

4、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好方法,读第二节。

①扣“一棵一棵”:田里有多少棵禾苗?(体会筋疲力尽)②看图,农夫一棵一棵拔时会说些什么?(体会得意)③感情朗读5、学习第三节,引读结果:农夫真够累的啊,但他挺开心,他回到家里,……6、种田人弄得筋疲力尽,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别人都不明白什么回事,齐读第四节。

“枯死”是什么意思?四、点明寓意,升华拓展。

1、你知道禾苗为什么会死吗?(植物生长资料)2、小结:你看农夫多傻啊!揠苗,使禾苗不能吸收水分了,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规律。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精品说课稿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精品说课稿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精品说课稿一、说教材《寓言二则》是统编语文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亡羊补牢》选自《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1.会认“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什么是寓言,了解寓言的特点,知道故事的寓意。

三、说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重点)2.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难点)四、说教法和学法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按方法引领,阅读感悟的方法展开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引领学生通过圈词语、悟心情的方法来学习寓言故事。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阅读和感悟。

五、说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范文(2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范文(2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范文教材简说“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

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学习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再看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二、识字写字1.识字指导。

(1)带词识字。

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

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2)动作模拟识字。

如,“喘”,作“喘气”状。

(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

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4)熟字加偏旁识字。

如,“桩、窜、锄”。

但要注意“窜( )”跟“串( )”、“锄( )”跟“助( )”读音的区别。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焦”上的“隹( )”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

“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

“望”字上面的“”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

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

“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第二课时一、导入二、朗读感悟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

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四)12《寓言二则》备课素材新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四)12《寓言二则》备课素材新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材分析】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组成。

课文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

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做错事,不要怕,只要能改正就能有好的结局。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容易理解。

【作者介绍】1.《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

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小学语文_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12课《寓言二则》之《亡羊补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12课《寓言二则》之《亡羊补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前:教师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鼓励学生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一、直接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二课《寓言二则》,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讲解“寓”:先写宝盖头,再写扁日,同字框略宽,最后三笔:竖、提、点。

教师再写:言二则学生一起读《寓言二则》2师说到“寓言”,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

还记得这个故事吗?生: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师: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不要做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

师:像“坐井观天”这样,在一个小故事里,包含着一个大道理,这样的文章,就叫“寓言”。

我们今天学习第一则寓言:请看老师写:亡羊补牢提醒“补”是衣字旁学生一起读:亡羊补牢二、初读,集中识字1出示自读要求:请大家端起课本,自己读课文,读准音。

读完坐端正。

2这是本课所有要求会认的生字。

自己读一读并口头组词,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拼一拼。

3去掉拼音,哪位同学当小老师领大家读并组个词语。

4这两个词语,你会读吗?出示“钻进去,叼走了”“钻”和“叼”这两个生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钻还有一个音,四声,动作时是一声,名称时是四声,如:钻石)左边是一个金字旁,金属锋利,利于钻洞。

再说“叼”字大家看图,你看到了什么?生:小狗叼着盆,小鸟叼着鱼,叼这个动作,要用到嘴,所以带“口”本课,指的是……生:狼叼走了羊。

5这两个词,谁会读?出示:窟窿街坊(读准轻声)学生可能会说到“磨坊”,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坊”的两个读音。

6词语送回课文,接读课文。

(五人)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理解寓意课文读完了,老师问问大家:养羊人前后一共丢了几次羊?生:两次师:我们先来看看他第一次丢羊是怎么回事吧。

指名读第一段师表扬:“圈”这个词语的音,你读准了。

讲解:“圈”是个多音字。

同学们请看,“圈”字的国字框,多像四四方方的羊圈啊。

现在你知道,圈是什么意思了吗?生:养牲畜的围栏、栏杆、栅栏师:举一反三,养牛的围栏叫……养猪的围栏叫……生:牛圈、猪圈师:这两个词语谁会读?生:救生圈、甜甜圈师:什么情况下读quan?生:圆形的东西。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12寓言二则教材分析: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亡羊补牢》勾勒出了一个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人物形象,而《揠苗助长》则描绘了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多少少都读过一些寓言故事,再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较浅显,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教学建议: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寓言,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15个生字,掌握8个生字的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学生:预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认识“亡”“牢”等10个生字,掌握“钻”“劝”等6个生字的书写。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课后练第二题第一组句子的不同之处。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亡”“牢”等10个生字,掌握“钻”“劝”等6个生字的书写。

2.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难点:理解寓言揭示的道理。

三、引入新课:1.出示“寓言”二字,学生齐读。

教师问学生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2.再出示“二则”二字,学生齐读。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寓言二则”是什么意思。

语文二下《12 寓言二则》教材解读

语文二下《12 寓言二则》教材解读

语文二下《12 寓言二则》教材解读教材解读:本课包括《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中,给人以启发和教育,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两则故事很好地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我有好办法”。

《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在两次丢羊后,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办法,也呈现了不同的结果。

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揠苗助长》中种田人为了禾苗长得快些,采用把禾苗一棵一课往上拔的方法,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这两则古代寓言故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浅与深”的结合。

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外衣就是故事的内容,“真理”就是蕴含的道理。

两则寓言故事内容短小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是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刻。

二是“趣与理”的统一。

著名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个怪物,当他向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他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两则寓言讲述的故事生动有趣,孩子们很喜欢,但读完后想一想,就会发现其中所隐含的哲理,给人以启发和教育。

三是“因与果”的对比。

《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第一天丟了羊因为不管不问,所以第二天又丟了羊。

第二天在羊丟了后,及时修补羊圈,羊再也没丟过。

两次丟羊因采用不同的方法,结果截然不同。

《揠苗助长》中的种田人,本想让禾苗长得快,因采用把禾苗往上拔的错误方法,反而事与愿违,禾苗都枯死了。

可见,对待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两则寓言故事内容简单易懂,语言生动有趣。

尤其是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教学时,一要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心情。

二要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知识点+练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知识点+练习

、生字笔画笔顺课文知识点亡wá ng(亡羊补牢)(死亡)(流亡)牢l á o(牢记)(坐牢)(牢固)钻zuā n (钻出)(钻研)(钻牛角尖)劝quà n(劝告)(劝说)(劝学)丢di ū(丢失)(丢人)(丢下)告gà o(告诉)(告别)(报告)筋j ī n(脑筋)(牛筋)(钢筋)疲pí(筋疲力尽)(疲劳)(疲倦)三、易错字亡:共三画,不要多加一笔“丶”。

告:上部“竖”不出头,不要写成“牛”。

筋: “筋”下部是“月”和“力”,要写得紧凑疲: “疲”的部首是“疒”。

四、多音字圈quā n(圆圈)ju à n(猪圈)转zhuǎ n(转身)zhuà n(转动)尽j ì n(尽力)j ǐ n(尽管)五、近义词后悔—悔恨劝告—劝导焦急—着急终于—终究急忙—赶忙筋疲力尽——精疲力竭六、反义词急忙—从容明白—糊涂筋疲力尽——精力充沛七、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 一个是《亡羊补牢》, 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 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 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 第二天他又丢了羊, 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 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 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 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

别人提醒他走错了, 他却满不在乎。

“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 “辙”是车轮走过之后, 路面压成的痕迹。

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 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 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八、课后习题朗读课文。

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亡羊补牢:羊丢失了,才修理圈。

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

揠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寓言二则》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寓言二则》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12《寓言二则》知识点+图文解读课文知识点一、生字笔画笔顺二、会写字及组词亡wáng(亡羊补牢)(死亡)(流亡)牢láo(牢记)(坐牢)(牢固)钻zuān(钻出)(钻研)(钻牛角尖)劝quàn(劝告)(劝说)(劝学)丢diū(丢失)(丢人)(丢下)告gào(告诉)(告别)(报告)筋jīn(脑筋)(牛筋)(钢筋)疲pí(筋疲力尽)(疲劳)(疲倦)三、易错字亡:共三画,不要多加一笔“丶”。

告:上部“竖”不出头,不要写成“牛”。

筋:“筋”下部是“月”和“力”,要写得紧凑。

疲:“疲”的部首是“疒”。

四、多音字圈quān(圆圈)juàn(猪圈)转zhuǎn(转身)zhuàn(转动)尽jìn(尽力)jǐn(尽管)五、近义词后悔—悔恨劝告—劝导焦急—着急终于—终究急忙—赶忙筋疲力尽——精疲力竭六、反义词急忙—从容明白—糊涂筋疲力尽——精力充沛七、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

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八、课后习题朗读课文。

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亡羊补牢:羊丢失了,才修理圈。

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

揠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及反思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及反思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及反思第五单元单元妙解导航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同时安排了一个《口语交际》和一个《语文园地》。

课文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故事,有常见的生活小事,也有给人以启迪的童话故事。

《寓言二则》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个寓言故事组成,阐明了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画杨桃》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告诉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小马过河》通过小马想知道河水深浅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这些课文融知识与智慧、意志、品格教育于一体,凸显了语文学科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制定图书借阅公约,《语文园地》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5个板块。

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50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2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词语及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懂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4.能读背《弟子规》中节选的部分内容,能主动发表意见,会讲故事。

单元重、难点重点1.认识50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2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词语及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难点1.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

2.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单元课时分配《寓言二则》2课时《画杨桃》2课时《小马过河》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语文园地五》2课时12寓言二则妙析教材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

课文分别勾勒出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多少少都读过一些寓言故事,再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较浅显,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小学语文_《寓言二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寓言二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寓言二则》是部编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3篇课文,有古代寓言故事,有现代学生生活故事,有童话故事;有人物,也有动物,每个故事都寄寓了深刻的道理,故事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

两则寓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词语理解、揣摩人物角色,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人物,进而明晰道理。

【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和生活经验,认识“截、焦、钻”等11个生字;了解“圈、钻”两个多音字,会写“亡、牢”两个字。

2. 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读好对话、理解具体词语的基础上揣摩心理,理解人物角色。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通过理解课文,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课前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相关要求完成预习;课下完成本课的拓展阅读【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同学们,在开讲之前咱们先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看图猜故事”,看谁最先猜出它出自哪个故事?(出示:乌鸦喝水、坐井观天、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四张图片)大家知道吗?它们都是寓言故事(板书: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咱们一起走进《寓言二则》。

【教师预设】同学们都想玩游戏,并且《乌鸦喝水》、《坐井观天》、《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学生们都熟悉,有的还学过,并且都是“寓言故事”,由此导入更贴切,且学生的兴趣会很高。

【设计意图】以开心猜游戏展开,吸引同学们的目光,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说课稿附反思【共三套说课稿】}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说课稿附反思【共三套说课稿】}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说课稿一、说教材《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部编版寓言故事中的一则。

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来源:Z_xx_]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教学与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三、教法和学法: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在理解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小学语文_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2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2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游戏导入总结寓言特点1、游戏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寓言吗?都读过什么寓言?老师来考考你——看图猜寓言生答。

师: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2、总结寓言特点师:今天我们走进12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这则寓言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亡羊补牢】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1、自由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带拼音检查字词,先学生领读。

请大家再看PPT,你们可别看只有两个词,但却比较难读,谁给大家来提个醒?并解释“街坊”3、去拼音检查,识字小火车认字,并出示会认的字,介绍识字方法4、指导多音字“圈”,并通过板画羊圈加深认识5、指导书写“寓”,提醒坐姿,通过点评赵梓宇函的字,强调写字要仔细观察多加练习。

6、识字游戏“送小羊回羊圈”,巩固识字三、研读赏析,体会寓意。

1、分段检查读课文。

并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会丢羊?2、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齐声答2次)3、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在课文中哪个自然段?4、指生读第一段,从这一段中听出了什么?生答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上)5、如果你是养羊人,发现自己的辛辛苦苦养大的小羊丢了,你什么心情?生答着急。

读出这份着急。

6、课文中有一个人也十分替养羊人着急,他是?生答“街坊”。

读出街坊的话,并体会街坊是怎样的人。

7、现在,你就是那位街坊,请你带着……语气劝一劝养羊人吧。

(多名读)(你真是一位……的邻居呀!)8、你还可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劝劝他?(指名答)9、不听街坊的劝告,养羊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答)这句话什么意思?养羊人是一种什么态度?(指名读)(不在乎,无所谓)10、分角色读街坊和养羊人的话。

如果能加上动作,演出人物的内心想法就更好了。

11、同学们,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可是养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不补羊圈,他的羊会怎么样?指名读第四段12、这是他第几次丢羊?从哪里看出来的?生答:第二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及
相关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组成。

课文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

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做错事,不要怕,只要能改正就能有好的结局。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容易理解。

【作者介绍】
1.《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

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
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是民间口头创作。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

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

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

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

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

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

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

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等…
为什么会出现寓言?
寓言大抵是讽刺的,但也是歌颂的。

寓言讽刺黑暗,就是歌颂光明;讽刺邪恶,就是歌颂善良;讽刺虚伪,就是歌颂真诚。

所以,寓言不仅要深恶痛绝地抨击和揭露伪、恶、丑,而且要热情地赞扬和歌颂真、善、美。

寓言作者应该大胆追求、勇敢探索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创造出崭新的为.人民群众喜爱的寓言。

有人认为现在不需要寓言了,因为在专制统治时代,言论不自由,心里有话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出,必须转弯抹角,旁敲侧击,隐约其词,所以产生了寓言。

现在是社会主义民主时代,讲话可以开诚布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何必还要什么寓言。

这是他们不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作用的缘故。

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也不是一下子可以完全实行的,人们的思想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和锻炼。

何况寓言还有着其它任何形式的文学代替不了的艺术特色。

那么现在需要不需要寓言?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需要。

不仅现在需要,将来也需要。

只要生活里还有不合理的事情,寓言就会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也就需要寓言。

只要人们需要更丰富多采的艺术欣赏,也就需要寓言。

来历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

它往住叙述一个小故事,而又于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
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

《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

自从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就显出别具一格的文学意味。

著名的“和氏献璧”故事,曲折感人;“造父御马”则描绘出造父是专政制度最佳辩护的人物形象;“郑袖劓美人鼻”,写出郑袖工于心计,巧言令色,口蜜腹剑,手段毒辣,故事情节曲折,宛如一篇短篇小说,而且人物形象鲜明。

引公木先生的话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可以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几乎等于读了一部法家思想辑要。

丰富的寓言故事成为说理散文的闪光点,也是先秦诸子寓言故事之大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