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概况—都兰县

社会经济概况—都兰县
社会经济概况—都兰县

2.1.1 社会经济概况

2.1.1.1 乡村基本情况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全县辖4镇4乡,包括: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夏日哈镇、宗加镇、热水乡、香加乡、沟里乡、巴隆乡。县人民政府驻察汗乌苏镇,镇区占地面积5776公顷,总人口33302人。全县共107个村民委员会,自来水受益村73个,通电话的村85个,通有线电视的村36个。

2.1.1.2 人口与就业

2011年年末,全县总人口7.27万人(女3.52万人),总户数2.36万户。其中乡村人口5.78万人,户数1.44万户。单位从业人员4560人(女1521人),第二产业1430人,第三产业2484人;乡村从业人员3.26万人(农林牧渔业2.84万人)。

2.1.1.3 综合经济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160664.0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0720.0万元,其中农业29225.0万元,林业1250.0万元,牧业19770.0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475.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6923.0万元,其中工业56123.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3021.0万元。

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3930.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00万元,各项税收7899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7797万元。另外,农林水事务支出26087万元,科学技术支出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6883万元,教育支出11595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2576.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033.0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9166.0万元,涉农贷款28154.0万元。

都兰县境内公路里程1498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612辆,固定电话年末用户7524户,农村电话用户3400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42620户,互联网宽带拉入用户2449户。全县用电量10328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8025万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量1024万千瓦时。

农业方面:农业机械总动力13.17万千瓦特,化肥使用量(折纯量)3089.00吨,农药使用量67.63吨,有效灌溉面积19133.87公顷,机电排灌面积597.07

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810.40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730.20公顷(小麦2913.60公顷),油料播种面积3623.50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06.50公顷。粮食总产量52082吨(小麦17481吨),油料产量7609吨。肉类总产量7594吨(其中猪肉产量1326吨,年末生猪存栏6600头),奶类产量3875吨,禽蛋产量25吨,蔬菜产量3000吨。

工业及建筑业方面:至2011年年末,都兰县工业企业有5个。工业总产值(现价)42191万元,主要是内资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716人,流动资产5785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3062万元,主营业务收入39632万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费938万元。2011年应交增值税3688万元,利润总额6549万元。

国内贸易方面: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31984万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109539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85773万元,城镇新增固定资产85073万元。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方面:普通中学6所,小学20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56人,小学专任教师71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737人(女生2047人),小学在校学生6329人(女生307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专业技术人员1099人(农业技术人员94人),全年专利申请3件。剧场、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66个。医院、卫生所12所,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25张,执业医师47人,卫生防疫人员27人。

2.1.1.4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4637人,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0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72.6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45.5元。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479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1139人,参加失业保险2573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58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093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1487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34000人。

2.1.1.5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45200km2(建成区面积3.8km2),森林面积120927公顷,2011年造林面积2605公顷,,常用耕地面积(水浇地)19134公顷;年内减少耕地面积6公顷,主要是基建占地。本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面积1800公顷,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及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为100%,垃圾处理站2个。

西安市情概况

一、西安市情概况 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交通畅达、区位重要。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安是全国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网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六大通讯枢纽之一,枢纽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科技发达、创新力强。西安的综合科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

西安的经济发展现状

西安的经济发展现状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古都之首,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均建都于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著名旅游胜地,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如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中国六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2011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基地”,着力打造西安为国际化大都市。 国际化大都市就意味着经济的发达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又时刻决定着西安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的健康,可谓是休戚相关 根据调查显示2010年以来,陕西的经济增速呈现逐季下滑趋势。西安市的经济增长亦是如此。但随着2013年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向好,预计西安市在投资、消费、出口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经济增速将出现显著回升。 生产总值增长12.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5%,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 2010年以来西安市生产总值增速与陕西省、全国水平比较 2012年前三季度西安市各区(县)生产总值及增速

从上图可以得出西安的经济虽然还不是很发达,却一直处于发展和壮大当中,虽然陕西整体是下滑趋势的,但是发展势头喜人 根据调查显示西安的三次产业比重为6.8%、56.1%和37%,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构建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步伐加快。2012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4.6%、14.8%和11%,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8%、56.1%和37%。虽然依旧依靠着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产业进行经济拉动,可是第三产业的良性增长以及旅游业服务业的兴起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其出现了以第三产业为带头的投资的兴起,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对于农业的重视,使其实现了九年的连续丰收,总产量达到1245万吨,水果总产量超过1400万吨。改善了人民生活的环境 不可忽视的是建立于1993年9月,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西安经济开发区为西安的经济贡献,同年6月设立西北首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2006年12月,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010年2月经开区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截止目前,经开区内共有企业2800多家,引进工业项目500余项。可口可乐、西门子、三菱、日立、罗尔斯·罗伊斯、ABB、海德鲁、康明斯、BP等2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台湾顶新、香港金威、陕重汽、贵航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入驻,促进了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从落后的第二产业向着有科技含量的一批高新产业发展,大大促进了城市的消费水平和城市的格调。 但西安的发展不可否认的还是比较落后,同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南京的发展就比他好上许多,在产业结构对比中,无疑,靠近长三角的南京更倾向于服务业和旅游业,同时引进更多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软件行业,注明的企业如中兴等都在南京设有重要基地,这给在发展中探索的西安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发展西三角的目标的提出和实行指日可待 西安经济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1.军工业发达,但都是属于保密的,既不能对外宣传,也不好搞民用,主要依赖政府拨款。

西安市社会经济概况

1、市域现状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和扶风县、富平县相邻。辖境东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建成区已经扩大到了369平方公里。 近几年来,西安市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四区一基地”的开发新区格局,成为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城市规划范围包括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阉良、临潼区等八个区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长安、高陵两个县的部分行政区域,总面积1288平方公里。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为西安市行政区域9983平方公里。到2010年,规划中心市区面积60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524平方公里。在中心市区以外,逐步形成高陵、周至、户县、蓝田县城四大中心城镇,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城。规划建设50个以建制镇和街道办事处为主的小城镇。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加快户县、高陵撤县设区步伐。通过减村并乡扩镇,促进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 2、城市性质及城市职能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安的比较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优势;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西安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

西 安 概 况

西安概况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文明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最久的古都。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等近百个皇帝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宫廷生活鼎盛的汉唐时代,长安是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人文荟萃,交通发达,在中国古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现代西安是中国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综合科技实力排名全国第三,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是一个科技、工业、旅游三业并举的现代化城市。昔日西安的辉煌让人骄傲,今日西安的腾飞更让人惊叹。 ◆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这是一座永远年轻的城市,她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有人曾这样比喻:中国是一个参天大树,到了北京看到了大树的树冠,到了西安看到了深埋在大树下的树根。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西安首先以人文景观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价值珍贵驰誉中外。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登记在册的各类文物保护点多达2944处。是全人类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概况◆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秦岭山脉横旦 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气候概况◆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市区年平均温度 13.3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全年无霜期232天,年平均降水量589.4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春暖花开的3-5月和秋高气爽的9-11月是到西安旅游的最佳季节。 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从神话和传说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西安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西安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 西安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秦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颠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062年,世居关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陕西歧山、扶风县一带]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沣河流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伐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 人类起源地 西安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囊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类社会演进各历史

西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西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西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 (2016年3月4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全力推动中省市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落实,积极培育新机制、新动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0.56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7.8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46.91万人,占51.3%;女性人口423.65万人,占48.7%,性别比为105.4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8.80 万人,出生率为10.15‰;死亡人口4.78万人,死亡率为5.51‰;自然增长率为4.64‰。城镇人口635.68万人,占73.02%;乡村人口234.88万人,占26.9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15.66万人,比上年增长0.05%。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GDP)58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2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54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3424.29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8.9%。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066.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图1:2011—2015年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西安市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西安市经济发展 摘要:西安市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城市,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但由于其地理区位条件影响,近现代以来其发展劣势逐渐显露,与东南沿海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本文分析了西安市的经济发展现状;以西安市的优势产业旅游业为例,阐述了西安市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最后分析了西安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劣势及其原因。 关键词:区域经济、西安市、旅游业 1.引言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国内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纷纷走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己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特别是在市场体制改革之后,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多,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并因此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发展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也正是这些经济发展区域的形成,提升了区域内城市的竞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主要经济区域有:东部的四大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西南成渝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等。西安作为西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于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西安市的经济发展对于整个西北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区域经济理论概述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区域经济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区域经济”有以下基本内容: 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 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为经济、

西安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安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不断下行的经济压力,全市认真贯彻中省决策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总体情况 2014年三个季度全市13个区县的生产总值均保持在7%以上的增速,其中有4个区县的增速高达10%以上,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58.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11月份,全市经济“新常态”特征进一步显现,运行呈现趋缓态势,生产基本稳定,需求依然较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以下是西安市统计局13个区县的相关数据 二、高陵县、雁塔区经济提速增长

雁塔区作为西安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的生产总值占全市的19.1%,同比增速为11.1%,可以看出雁塔区的增长潜力巨大,着重发展中心区域雁塔区有助于带动整个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区域是高陵县,高陵县的生产总值为204.28,占整个西安市的5.9%,所占比重不大,但其增长潜力巨大,同比增速为13个区县之最,比全市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具有很强的爆发力,从西安市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高陵县位于市中心北部区域,通过大力发展高陵县,可以缓解市中心的压力,促进整个北部地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整个西安市的经济发展。 三、雁塔区——城市发展的引擎 雁塔区作为全市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各项指标均表现出良好态势,消费品零售业、工业等指标保持快速增长之势,经济发展迅速,集聚效应和引擎作用进一步突显,具体发展情况可以看以下两个主要表格:

西安区域简要分析报告

西安区域简要分析报告 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 班级:地理科学二班 姓名: 学号: 时间:

西安区域分析报告 【摘要】通过研究调查西安各方面的概况,对西安区域进行条件、经济、发展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北重镇发真迅速,产业兴旺。国务院出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西安要着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把西安建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西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一次伟大的复兴机会,为西安今后发展创造了历史的新机遇。“十一五”时期,西安城市价值得到有效兑现,城市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放眼“十二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面推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全国内陆开发开放高地建设扎实推进,西安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力争建成国家一流创新型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力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西安在全国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彰显华夏历史文明基地建设加快实施,西安的人文特色得到充分发挥,初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 关键字:条件分析、经济分析、发展分析、西安 1西安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取长久平安之意。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如今的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1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地质地貌有秦岭山区、骊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及关中的渭河平原区,是陕西省粮、棉、油、瓜果、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1.1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两岸。地理坐标北纬33°39′~34°45′,东经107°40′~109°49′,东西长204Km,南北最大宽约116Km,面积10108Km2。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结构,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秦岭山地、黄土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山前冲洪积扇,渭河及其支流冲击平原。平原地区高程400m左右,黄土台塬区500~700m之间,浅山丘陵区500~1000m,秦岭中高山区800~3000m,秦岭山地是西安市水资源涵养区。 1.1.2气候概况 西安市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是多年平均气温为13.3℃,日照时数1684~2243h,平原区干旱指数为1.29~2,无霜期220d左右,最大冻土厚度为45cm。西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0.4mm,其中秦岭山区835.6mm,台塬区708.5mm,丘陵区700.1mm,平原区637.5mm,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总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最低值在渭北,关山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15.7mm,最高值为秦岭山区960.3mm,相差近一倍。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10四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60%以上,最高达77.1%。蒸发量在地区分布上与降水量相反,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平原区向山区递减。 1.1.3河流水系 西安市区域地貌,98.43%的面积在黄河流域,1.57%面积在长江流域;西安市主要河流水系分布纵横交错,素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涝河、黑河,北有渭河、泾河、石川河等,其中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40余条,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六条。除渭河、泾河及石川河是过境河以外,其余均为境内河流,都发源于秦岭北麓和骊山丘陵区,由南向北经过洪积、冲击平原注入渭河,为渭河的一、二级支流,峪口以上山高林密,人迹稀少,水量充沛,河流上游水质良好,是西安市地表水的主要来源。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社会情况 西安市总面积10108Km2,中心城区227Km2。辖“9区4县”即: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另有“5园区1港2基地”即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沣渭新区;国际港务区;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1.2.2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西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新区带动作用明显,经济总量迅速扩张;投资规模逐步扩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发展成效显著。 2009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数843.46万人,户籍人口781.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5%,其中市辖区常住人口647.28万人。西安市生产总值(GDP)2719.10亿元。 1.3 水资源概况 根据1980~2005年水文资料,西安市水资源总量23.47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4 m3,相当于全国平均(2098 m3)水平的11.6%。水资源总量按地域分布;黄河流域22.56亿m3,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西安市农业概况

西安市农业概况 2008年,西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注重“一村一品”培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全年粮食总产214.4万吨,单产340.1公斤,均创历史新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千村百镇”建设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坚持把发展区县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的重点,区县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12元,净增831元,增长18.5%,净增额为历史最高。 ◆农业发展实现“四化” 2008年,西安市农业发展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全市农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规模化全市农业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阎良瓜菜板块面积达7666.67公顷;临潼奶牛板块新增奶牛1万头,达8.8万头;周至猕猴桃板块新增2000公顷,达1.4万公顷;沿秦岭北麓旅游观光农业板块面积发展到1.6万公顷。 农业标准化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4项,总数达56项。组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4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58个。全市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0个、绿色产品8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5个,面积3.3万公顷。 农业市场化全市形成368个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达100余种。组团参加第十五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等节会,举办西安优质农产品产销衔接会,与省内外近30个产品经销商建立农产品供销关系,共签订合同、协议76份,实现交易额3亿多元。 农业产业化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400个,比上年增长5%;完成销售收入145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120个,增长33%。其中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19个,10亿元以上4个。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7个,占全省的29%;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2个,占13%;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4个,占7%。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1万户,比上年增长2%。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年上缴税金1.6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村繁荣,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基础建设 2008年,西安市各级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750.4万元,补贴推广各类农机具3349台(件),农机总动力达251.45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2.05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30101台、配套农具62361部。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849口,累计达4.2万口。完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6266.7公顷,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31个,实施移民搬迁2000人,使1.5万低收入人口摆脱了贫困。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2008年,西安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