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川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篇1课标内容:1、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③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④大运河的作用;⑤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⑥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⑦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1、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
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
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大运河的开凿2、科举制的创立二、难点: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2、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3、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教学时间:2课时导学程序:(简要复习上册知识,导入新课)一、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的教案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的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的两个军阀等内容。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的教案11篇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的教案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的教案11篇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的教案篇1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历史教材(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隋统一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水平与方法: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概括水平;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趁势;领悟国家统一以及准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理解唐太宗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贞观之治”。
难点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步骤】【教学后记】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唐朝的鼎盛时期,知道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理解开元时代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盛世形成的原因。
‘水平和方法:通过学习武则天,唐玄宗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的措施,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的政绩,提升学生的归纳,比较水平;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与鉴赏水平;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协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明白当今国家主张尊重人才,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的道理;领悟崇尚节俭,抑制奢侈是国家积累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开元盛世”。
难点是评价武则天。
【教学步骤】【教学后记】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课程标准】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科举制创立得时间和标志,了解其主要内容,理解其进步作用。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摘要:教师归纳:第一、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受到高度发达的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族融合,同汉族的差别越来越小,第四、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发挥个人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之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北方政治、经济得以发展,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答: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历史教案也是历史教师上好课的前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仅供参考。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隋朝的同意,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探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领悟国家同意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使学生认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贞观之治二、难点: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 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导入:教师设计问题:1、北魏孝文帝统一的措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的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移都城。
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隋统一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能力与方法: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趁势;领悟国家统一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认识唐太宗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贞观之治”。
难点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步骤】【教学后记】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唐朝的鼎盛时期,知道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理解开元时代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盛世形成的原因。
‘能力和方法:通过学习武则天,唐玄宗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的措施,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的政绩,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与鉴赏能力;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明白当今国家主张尊重人才,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的道理;领悟崇尚节俭,抑制奢侈是国家积累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开元盛世”。
难点是评价武则天。
【教学步骤】【教学后记】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课程标准】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科举制创立得时间和标志,了解其主要内容,理解其进步作用。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形塑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富尔县,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为重点,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提高情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造就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商鞅变法》教学目标: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戊戌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商鞅表述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商鞅变法的评分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难点: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论断含义及作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状况,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郑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合纵灭掉了六国,敲定了国家的统一。
那么,赵国是怎样吴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二、教学过程(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1、原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齐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遍体鳞伤)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少年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曹仁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川教版历史初一下册教案全集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案
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主题活动四历史遗址考察
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7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
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第10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2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第13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第14课封建帝国的危机
主题活动五演讲会。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积极探索历史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建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手感和良好的基础功底、知识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控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情形。
2、能力目标: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教材第一从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沉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
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秦朝是人心所向。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取帝位的斗争。
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问,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重大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学法指导1.浏览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掌控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控知识,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在世界文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3分钟)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一、古典小说的高峰(20分钟)1、老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
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并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1)<<三国演义>>罗贯中(2)<<水浒传>>施耐庵(3)<<西游记>>吴承恩二、戏剧的繁荣(6分钟)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讨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书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书(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书教学设计最重要的是三个点是确定目标、导向目标、评估目标。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书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书新的一年到来,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历史教师将连续努力,以学校的工作方针为指导,踏实敬业,潜心教学,连续推动课程改革,大胆尝试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学,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努力提升教学的境地;实施综合性学习。
现结合上学期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规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已经有所了解,对学习历史的方法也根本熟识,根本把握了历史人物、历史大事的学习技巧。
对人类历史的进展也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头疼的是历史时间的记忆和把握,这个需要引导和理解记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连续引导他们走进历史,爱上历史。
二.教学目标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根底上,使学生进一步把握重要的历史大事、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根本特征以及进展趋势,熟悉历史进展的根本线索和根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殊注意学生力量的培育。
留意培育学生的制造性学习力量;解读、推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力量;进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力量;培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3、对学生进展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进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课程一共包括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富强与开放的社会”。
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富强”与“开放”。
“富强”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为了突出主题“富强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__、隋末农夫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夫战斗等传统教材常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其次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进展”。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隋朝的同意,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探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领悟国家同意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使学生认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贞观之治”二、难点: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导入:教师设计问题:1、北魏孝文帝统一的措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的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移都城。
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汉人胡服、胡人汉服)2、南方开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三国时候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2)南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3)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生产。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2)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3)社会相对安定;(4)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教师归纳:第一、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受到高度发达的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族融合,同汉族的差别越来越小。
四川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教案
四川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教案四川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教案1教学目标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通过“火的使用”、“原始人的生活”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人类远古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出现在地球上,并成为万物的主宰,关于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古今中外有着许多神话传说,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故事呢?生:女娲造人、亚当夏娃等故事展示:女娲造人的图片师:这位同学讲的太好了,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鼓掌)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人类对自身来源的困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展示:古猿图片师:在漫长的岁月过程中,古猿通过劳动,逐步演变、进化成人。
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呢?学完今天这一课,大家就会了解啦。
板书:课题(二) 教师引导,自学探究: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小节,找出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以及他们的相关信息。
生:(阅读课本后答)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找的非常的准确。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我们的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判断出他们的生活时期的呢?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片生:化石(如果学生不知道,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拓展)展示:【社会广角】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
在化石中含有一定量的14C,随着时间的流逝,14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减少,所以通过测出化石中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化石的年代。
(如果学生知道相关知识可直接由学生讲述)师:在原始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一起看看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欢迎查阅!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2)过程与方法:运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图片,通过讲故事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习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学重点1.夏朝的建立2.商朝后期都城教学难点1.夏朝建立的标志教法与学法问题探究法.课堂讨论法.数轴演示法.比较法.图示法.分析归纳法..观察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运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图片,通过讲故事引入.旁白: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组图片,第一幅同学们都认识吧,第二幅可能有点困难了,它和第一幅有很大的关系,它叫〝望夫石〞,是大禹的妻子生了他的儿子启在家门口等他回家,一等等了_年,最后化成了一块巨石,这块石头又叫〝启母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担任了部落首领,而后面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这和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关系,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今天将学习的内容〝夏朝和商朝〞.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翻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两段正文部分,结合大屏幕出现的问题,找出正确的答案.(生阅读教材,举手回答大屏幕的问题:①夏朝建立的时间(让生写写,特别注意〝约公元前2_0年〞的〝约〞和〝前〞不能省,结合世纪和年代对比讲解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去区别.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儿子接位,继承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代表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③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一个国家产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得出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④统治中心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⑤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但是最后还是衰落了,这和最后一个王有很大的关系.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结合教材给出的夏桀暴政的表现,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的图片,得出夏桀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什么后果.⑥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⑦展示成汤灭夏的漫画,逐步讲解,进入到下一个子目商朝的建立和迁都的学习.二.商朝的建立和迁都①让生看大屏幕,打出商朝建立要掌握的时间(再次强调〝约〞和〝前〞,推算世纪.年代)建立者.灭夏地点.(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举手回答.)②商朝建立后,几经迁都,最后让商朝都城稳定下来的商王是谁呢?都城最后定在哪儿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重要内容,〝盘庚迁殷〞.③请生看大屏幕,打出盘庚迁殷要掌握的时间,迁都君王,都城.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回答问题.④展示都城殷的地图,用着重号标注,以示强调.三.商朝的盛衰①运用都城殷的地图,提醒学生看图例,商朝都城稳定后,国力日益强盛,它的势力范围远比夏朝广阔,请学生找出商朝势力范围的〝四至〞.生看地图,找答案,举手回答〝四至〞.②隐藏地图,请几个学生背着说商朝的势力范围〝四至〞,加以巩固.③商朝的强盛不光是它的疆域辽阔,还表现在它的经济非常发达,让生自己阅读课文23页,找出商朝经济发达表现哪几个方面,归纳得出关键词.④生回答,老师大屏幕打出商朝强盛在经济的四个表现,逐步讲解.(1)用〝五谷丰登〞成语的〝五谷〞讲解农业方面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多.(2)用甲骨文的文字符号让生猜〝六畜〞,来说明商超的畜牧业的发达,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3)用商朝青铜器的杰出代表,还有玉器制作的图片,展示商朝手工业发达.(4)用赔钱的贝字旁,来说明古代人是把贝壳当做货币,展示商朝出土的贝壳图片, 得出商朝商业的发达.⑤商朝统治中国长达500多年,但最后还是衰亡了,这与谁有关呢?展示商纣王发明的炮烙之刑,师讲解炮烙之刑的来源和残忍,进而得出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后得出商朝灭亡的原因.四.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由生讨论得出,引导学生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必须为人民着想,不然必将被人民所弃之.五.自我测验让生关书,背着回答,加以巩固该堂课的知识要点,完成学习测评的作业.齐读自我测验,再次加以巩固.六.板书设计一.夏朝(一).建立1.时间2.建立者3.统治中心4.首先进入王位世袭制的王(二).灭亡1.亡君2.原因二.商朝(一).建立1.时间2.建立者3.灭夏地点(二).迁都1.时间2.迁都君王3都城(三).商朝的强盛1.势力范围2经济发达表现(四)灭亡1.亡君2.原因三.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1.原因2.启示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1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中华人文始祖.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禅让〞的含义与实质.2.培养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应正历史的基本方法.3.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名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体验大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重点难点】1.炎帝,黄帝与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2.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部落及部落联盟的构成和实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学法指导】独立预习,敢于表达,学会聆听,合作讨论.导学过程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一.自主检测:.1.远古时,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的___和___领导的两个部落十分有名.在东方,____领导的部落力量很大.2.___战胜___以后,两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并不断融合邻近的部落,构成后来___族的主干.3.华夏族尊奉的祖先是___和___.4.黄帝以后很久,相继接替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是___.___.____,他们都是经过民主推选实现的,在历这一制度被称为〝____〞.其中在治水的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___.二.我的疑惑:【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我国的远古传说为我们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2.禅让的实质是什么?3.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才德D.门第2.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内地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A.黄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中山陵3.下列各项,与炎帝无关的是()A.制作耒耜,教民耕种B.尝百草,寻药物C.创制历法D.发明陶器4.〝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孙中山先生的这首诗歌颂的是()A.女娲B.黄帝C.炎帝D.禹5.今天汉族的前身是()A.蚩尤部落B.华夏族C.匈奴族D.东夷部落6.根据〝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A.前任部落首领任命B.部落首领推选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D.德高望重的人竞选7.传说中的原始部落联盟首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舜②尧③禹④黄帝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②①③D.③④①②8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礼记?礼运篇》(1)《礼记》中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社会时期的情况?(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叫什么?(3)举例说明当时是怎样〝选贤与能〝的?(4)〝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2.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并逐渐掌握方法.【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_学习测评【课后反思,自悟自励】自觉预习,独立完成.有疑惑一定要记下来.小组讨论完成,并展示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展示,(可以抽取一三五组到黑板前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二四六组准备评价,不参加展示的同学应认真倾听或认真观察展示情况,随时准备补充或更正,2.展示完毕后,进行互评(可以生生互评,组组互评,也可以师生共评.)独立完成,老师点评.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教学难点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理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导入1.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2.肯定补充学生的回答,在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还要多一些,而你们知道汉族的由来吗?3.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出内容:简要叙述汉族的由来(重点抱握几个转换: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的组合发展而来的.告诉学生,在历史发展.人类演进的进程中,华夏族不断融合周边的民族,逐步发展壮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汉族和其她少数民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二.炎黄的斗争与融合1.谈话转承:刚才我们将到了汉族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去了解一下缘故时期的部落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汉族的.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与部落之间结成联盟,联盟中会推举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领导.大约四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炎帝和黄帝.(积极叫学生思考炎帝和黄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吗?)2.答疑:炎帝和黄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出示炎帝和黄帝的挂图,讲:这两位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分别领导了黄河流域的部落,由开始的斗争到后来的联合,再到后来的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古往今来很多华夏儿女都以各种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4.播放课件,讲述: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黄陵在陕西.每年清明节或者是其她重大的节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回来祭奠我们的祖先.5.播放陕西祭奠活动的记录片,向学生作介绍.6.设疑:同学们看到的是今年在陕西举办的祭祀盛况,那么,老师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会如此虔诚地怀念远去的炎帝和黄帝,他们究竟做了哪些贡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绍的.7.鼓励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并适时补充引导,让学生认识炎帝和黄帝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汇报阅读收获:A.炎帝:改进农具.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发明陶器,开辟集市.B.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民生产;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还发明了车船.铜器等;C.他们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领,为人们所爱戴.三.组织讨论A.炎帝和黄帝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还应包括学习体会等.(教师)B.与同学充分讨论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关见闻结合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使自己在学习知识.了解传说的过程中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第二课时一.讲解传说引入新课1.激发方式讲: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传说,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大禹治水的传说,告诉学生,早期的人类几乎住在大江大河边,就为水患埋下了伏笔,也是大禹治水的传说提供了依据.2.设疑: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吗?(这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大禹治水与〝禅让制〞1.出示大禹的头像图片,讲解大禹治水的经过及其相关知识,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2.设疑:同学们还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给她的一个锻炼的机会,锻炼什么呢?办事能力啊.在那个时候,部落首领都是大家民主推选出来的,这种推选产生首领的方法,历称为〝禅让〞.这个制度大概兴起于黄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尧担任首领,接着是舜,后来就是禹.三.讨论小结1.引导: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为它无从考证,它是人们在口头流传的,但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认识等情况,反映了当时人类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世界上的传说大都带有神学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尽管如此,传说对于我们仍然有一些学习和了解的价值.象大禹治理水的这个传说,他的智慧.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无不是我们学习的好素材,所以,现在你们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胆的发表你的意见和看法.(明白传说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仍然很多,利用传说也很重要)2.巡查.倾听.融入学生的讨论活动3.小结本课,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
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
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教学后记: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
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二、难点: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
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
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
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
(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
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
(显示《步辇图》)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
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
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
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
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
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
(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
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
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
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
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
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
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
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
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
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唐与南诏的关系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
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
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
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
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
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
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
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教学后记: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
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
《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李白的诗见书(二)、鉴真东渡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