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
摘要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在1843年夏天写作的一部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标志着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急剧转变并包含马克思在哲学领域里开创的划时代革命的最初一些萌芽。本文通过阅读手稿的文本分析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探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并试图给与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准确定位。
关键词思辨逻辑矛盾对立目的论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过往的解读和评价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3月到9月底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论及国家法的内容作了全面的批判性分析。文本学的最新研究表明,马克思的这部手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本,包括了1843年7—8月间马克思所作的称之为“历史—政治的笔记”、“法国史笔记”和“根据普菲斯特尔的《德国人的历史》的德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一般称为“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摘录。
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哲学思想发生了第一次重大转变——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逻辑向关注社会领域的现实逻辑转变:马克思研究了国家和政治制度(君主制、民主制、官僚政治、人民主权等等)。据此,有的学者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对象是国家和政治制度,其中的核心问题——市
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的阐述尚不完善,所以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定位不高,只具有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渡性质。例如段忠桥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研究成果,如恩格斯的理解,最初是在《德法年鉴》的两篇文章中得出的。①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摆脱原来那种单一层次的研究模式,注重多层次的整体性研究。例如王东、郭丽兰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和法哲学的系统批判,更重要的是对黑格尔国家哲学背后的逻辑方法和哲学体系的批判,正是在对黑格尔一般哲学的剖析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实现其哲学变革和创新。②
本文认为,深入分析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历史语境可以看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国家与法的理论只是马克思理论分析的切入点;手稿的文本中马克思虽然谈到了法哲学和政治哲学,但焦点意识显然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方法论。我们可以发现,青年马克思正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找到了一条不同于传统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哲学变革的逻辑,实现了哲学划时代的变革与创新,从此创立了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逻辑的分析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的东西,“理想性中的必然性就是观念自身内部的发展;作为主观实体性,这种必然性是政治信念;作为客观实体性则有所不同,它是国家的机体,即本来意义上的政治国
家和它的制度。”③在《法哲学原理》第262节又写到:“现实的观念,精神,把自己分为自己概念的两个理想性的领域:及家庭和市民社会”,国家把自己分成家庭和市民社会以便超出它们而达到自为的无限的现实精神。
马克思指出:“重要的是黑格尔在任何地方都把理念当作主体,而把真正的现实的主体,例如‘政治信念’变成谓语。而事实上发展却总是在谓语方面完成的。”④马克思通过揭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内在矛盾而证明其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马克思分析黑格尔混淆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的关系。黑格尔的政治制度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但黑格尔的目的是从抽象概念中发展出现实的政治制度。为此,黑格尔就不能不偷换概念,思辨地玩弄机体这个概念。马克思非常详细地分析了黑格尔的荒谬推理,指出:“国家的不同的方面就是各种不同的权力这一命题是经验的真理,不能冒充哲学上的发现。这一命题也决不能像结论一样从先前的思想过程中产生出来。”⑤马克思指出了黑格尔的双重错误:第一,“从机体的一般观念通向国家机体或政治制度的特定观念的桥梁并没有架设起来,而且这座桥梁永远也架设不起来。”⑥第二,“只能得到现实认识的假象,因为这些主体——由于没有从它们的特殊本质加以了解——依然是不可理解的规定。”⑦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这一套论证叫做“露骨的神秘主义。”
其次,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把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神秘化并割裂之。黑格尔认为,包含着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是精神(也就是国家)
的目的。这一目的怎样实现呢?黑格尔认为精神(国家的实体)在现象上划分为独立的活动,作为不同权力的定在来实现这一目的。马克思认为“具体的内容即现实的规定成了形式的东西,而完全抽象的形式规定则成了具体的内容。国家的各种规定的实质并不在于这些规定是国家的规定,而在于这些规定在其最抽象的形式中可以被看作逻辑学的形而上学的规定。”⑧黑格尔这里讲的只是逻辑学而不是法哲学,被黑格尔当作内容的只是脱离现实国家的各种规定并且可运用到任何实际内容上去的纯粹抽象的逻辑形式,而规定的内容,例如国家制度,国家权力机关等,却被当作了精神的存在方式,组成了理念的一个个环节。由于黑格尔把抽象的“普遍事务”当作内容,而把真正的内容当作了形式,因此被马克思称为抽象的神秘主义。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矛盾学说的分析批判
批判改造黑格尔关于对立面关系的学说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它的折衷主义和二元论的。”⑨这部分内容主要出现在对黑格尔关于立法权论述的分析批判中。
黑格尔从现代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出发,把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看作是对立的关系。然而黑格尔又不愿意看到并企图消除这种分离和对立,渴望把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同一起来并把它们统一在国家内部。他认为在立法权中有一个等级要素,这个等级要素是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中介环节,只有当这个所谓“政治等
级”的中介作用存在时,它才能成为合乎理性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觉得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是一种矛盾,这是他的著作中比较深刻的地方。但错误在于:他满足于这种解决方法的表面现象,并把这种表面现象当作事情的本质”。⑩
第一,黑格尔不能始终坚持现代国家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矛盾对立。黑格尔所说的等级要素,实际上是指市民社会在立法权中的代表,这种代表制的存在和作用,本身就表明了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造成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因而也造成了人的本质的二重化。作为市民社会的个人处在双重的生活中,一重是国家生活,一重是私人生活。这二重生活是分离的、对立的,可见在现代国家中,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实际存在的只是分裂。可是黑格尔却把表面现象(私人等级在立法权中的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当作了本质,把它当作市民社会和国家矛盾的解决。他为此而寻求的只是逻辑上的同一,并且只是用复古的方法来证明这种逻辑上的同一。马克思指出:“这种非批判性,这种神秘主义,既构成了现代国家制度(主要是它的等级制度)的一个谜,也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主要是他的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奥秘。”
第二,黑格尔主张用“中介”去消除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矛盾对立。黑格尔所谓中介纯粹是为了迎合逻辑的需要。黑格尔一会儿把立法权中的等级要素设立为中介,以调和市民社会与国王的对立;一会儿又把国王设立为中介,调和国家行政权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如果像黑格尔那样把对立面仅仅只看作在精神中,逻辑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