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二首》王昌龄.拼音版

《采莲曲二首》王昌龄.拼音版
《采莲曲二首》王昌龄.拼音版

采c ǎi 莲li án 曲q ǔ二èr 首sh ǒu

【唐t án ɡ

】王昌龄

吴w ú姬j ī越yu è艳y àn 楚ch ǔ王w án ɡ妃f ēi ,争zh ēn ɡ弄n òn ɡ莲li án 舟zh ōu 水shu ǐ湿sh ī衣y ī

。 来l ái 时sh í浦p ǔ口k ǒu 花hu ā迎y ín ɡ入r ù,采c ǎi 罢b à江ji ān ɡ头t óu 月yu è送s òn ɡ归ɡu ī

。 荷h é叶y è罗lu ó裙q ún 一y ì色s è裁c ái ,芙f ú蓉r ón ɡ向xi àn ɡ脸li ǎn 两li ǎn ɡ边bi ān 开k āi 。乱

lu àn 入r ù池ch í中zh ōn ɡ看k àn 不b ú见ji àn ,闻w én 歌ɡē始sh ǐ觉ju é有y ǒu 人r én 来l ái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 释】

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

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浦(pǔ)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白话译文】

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她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 的王昌龄从军行译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从军行七首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 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 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 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 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其三 边城

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 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 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 不 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 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 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 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刚才还在交战, 现在就 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 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 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其七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 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 烽火台遍布 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 那里山深林密, 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 踪影了。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出塞王昌龄带拼音

出塞王昌龄带拼音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塞王昌龄带拼音,欢迎来参考! 出塞王昌龄古诗带拼音版 chū sāi 出塞 wánɡ chānɡ línɡ 王昌龄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āng zài ,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出塞的诗意是什么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古诗出塞王昌龄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从写景入手,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出塞》作为一篇古诗,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今天这堂课,总的来说是按照预设上完了,然后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从预设角度上来看。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字词,句子,学习方法?还是一首诗,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从教以来,我认为,语文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语文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流动图书馆。于是,我想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元素。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然后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和边塞图片直观去体会,以诗解诗,对于我们班学生的整体水平

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

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看看下面吧!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

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背景分析 其一 组诗的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

王昌龄采莲曲.doc

王昌龄采莲曲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 点评和分享。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 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赏析

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采 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 ( 《)唐因诗为解要》划船竟采,顾不 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 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 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2)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2) 三: (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 [答] 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意趣生动的采莲图,刻画了一群的采莲女形象。诗的第三句说采莲女乱入池中看不见,这是因为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的荷叶之中,叶裙难分;少女的脸庞;又密又高的荷叶荷花遮住了采莲女。 答:美丽、快乐(或美丽、活泼/美丽的、充满青春活力的),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花面难辨;

: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出塞 王昌龄拼音

出塞王昌龄拼音 《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是爱国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被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出塞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秦时明月汉时关, 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万里长征人未还。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àng zài 但使龙城飞将在, 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那秦汉时的月亮,依然明亮,依然照耀着如今的边关,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起句用“秦月”“汉关”互文,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之气充溢全篇。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诗人对朝庭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最新出塞(带拼音版)

出塞王昌龄 qín shímíng yuèhàn shíguān 秦时明月汉时关, wàn lǐ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万里长征人未还。 dàn shǐlóng chéng fēi jiàng zài 但使龙城飞将在, bùjiào húmǎdùyīn shān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年级上册英语语法 1.动词be(is,am,are)的用法 我(I)用am, 你(you)用are,is跟着他(he),她(she),它(it)。单数名词用is,复数名词全用are。变否定,更容易,be后not加上去。变疑问,往前提,句末问号莫丢弃。还有一条须注意,句首大写莫忘记。 2.this,that和it用法 (1)this和that是指示代词,it是人称代词。 (2)距离说话人近的人或物用this, 距离说话人远的人或物用that。如: This is a flower. 这是一朵花。(近处) That is a tree. 那是一棵树。(远处) (3)放在一起的两样东西,先说this, 后说that。如: This is a pen. That is a pencil. 这是一支钢笔。那是一支铅笔。(4)向别人介绍某人时说This is…, 不说That is…。如: This is Helen. Helen, this is Tom. 这是海伦,海伦,这是汤姆。(5)This is 不能缩写, 而That is可以缩写。如: This is a bike. That’s a car. 这是一辆自行车。那是一辆轿车。(6)打电话时,介绍自己用this, 询问对方用that。如: —Hello! Is that Miss Green? 喂,是格林小姐吗?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 诗人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中《从军行》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以下是 小编整理的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从军行七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独坐 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 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 吹奏的是 《关山月》 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 调时, 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 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 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 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

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 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 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 遮暗了整个祁连山, 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 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 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 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刚 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 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 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 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 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 烽火台遍布 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 看不见踪影了。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人物生平 诗人王昌龄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 年) , 约卒于 玄宗天宝十五年 (756 年) 。 早年困于农耕, 年近而立, 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 又中博学宏辞, 授 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 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 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 边塞所作边塞 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 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诗人王昌龄集》。 诗人王昌龄的籍贯, 有太原、 京兆两说。 《 旧唐书》 本传云诗人王昌龄为 京 兆(即唐 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 别李浦之京》诗 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 其为 江宁人, 或为误会。 殷璠 《河岳英灵集》 又称"太原诗人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 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 人 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诗人王昌龄为太原人, 《 唐才子传》也认为诗人 王昌龄为太原人。 诗人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 尉校书郎),后贬 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诗人 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诗人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 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此诗《采莲曲》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一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①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②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二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王昌龄采莲曲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描写荷塘采莲的课件,配乐录音带,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一、“猜莲花”,感知古诗大意 1、猜谜引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请打一植物名。学生猜。 师:对,是荷花。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采莲曲》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写的。(齐读诗题)他生前就负盛名,你们想读好这首诗吗?那就跟我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幅美景吧!(课件出示诗人图像并配上古乐) 2、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美丽的荷塘,一群少女划着船从远处悠然而来。) 引导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荷叶、荷花、少女、船)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引导想象。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 二、“读莲花”,感悟古诗韵律 1.听录音感知。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体会。 2、自由练读。 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读。学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裁。指名读全诗,教师正音。 5、小组读。 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那请你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 6、全班齐读。 三、“说莲花’,再现古诗意境 1.指导第1、第2句。 (1)指名读诗的第1、第2句。

出塞(拼音版)

出ch ū塞s ài 【唐t án ɡ】王w án ɡ昌ch ān ɡ龄l ín ɡ 秦q ín 时sh í明m ín ɡ月yu è汉h àn 时sh í关ɡu ān ,万w àn 里l ǐ长ch án ɡ征zh ēn ɡ人r én 未w èi 还h ái 。但d àn 使sh ǐ龙l ón ɡ城ch én ɡ飞f ēi 将ji ān ɡ在z ài ,不b ù教ji ào 胡h ú马m ǎ度d ù阴y īn 山sh ān 。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 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

(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 3、教:令,使。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6、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白话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诗意】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湖画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采莲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

王昌龄的七首从军行

【名称】从军行 【年代】盛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乐府古体诗 【出处】《全唐诗》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昌龄”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 从军行(其一)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①,黄昏独坐海风秋②。 更吹羌笛关山月③,无那金闺万里愁④。 注释 ①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②海:指青海湖。

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 ④无那:无奈。金闺:古时称年轻女子的居室为闺房。 从军行(其二) 【原文】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鉴赏】 从军行(其三) 【原文】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注释】 1. 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2.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3. 表:上表,上书。 4.掩尘骨: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5. 龙荒:荒原.

从军行(其四)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从军行(其五) 【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1.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篇一: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6.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7.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一)6.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7.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篇二: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魔方格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

从军行 王昌龄 王昌龄7首《从军行》

从军行王昌龄王昌龄7首《从军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汉武帝置,再也控制不住。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 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但却完全合乎情理,黄昏独坐海风秋。 读者也许会感到,“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 4。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汉代西域国名,向前挺进. 云沙,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 阵阵秋风任意翻腾。封宝剑,羊牛下来,似脱实粘”、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 南走向。 黄沙百战穿金甲,又一次

音情的抑扬,自然是偏 于怨叹。 7。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雪山,效果尤显。所以。 3,岳撼山崩,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时令正值秋季。 这首诗。因为艺 术反映实际生活,西防突厥 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不露痕迹,多么出色。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还缺乏立体 感;湖的北面,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辞君一夜取楼兰:星夜奔驰。“听不尽”三字:出帐提刀,血染征袍……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才使人 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8,加快行军速度,但在边关战火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无数离开故乡到边关去争 战的将士们都死在了离故乡几万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但他们的的报国热情

却感染着诗人,特别是 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意味深长。唐代西,无那金闺万里愁,其酒尚温,红旗半卷出辕门,就不免会显 得平板,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山北山南总是烽。一场激战,日之夕矣: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这缕缕笛声,作为封官的凭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一个概括。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烽火城西”,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战事之频繁。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 情,“旧别情”而已:掩是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守护河西走廊、北方的 强敌,却不是他的首创?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 的忧怨,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边地音乐主要内容。“青海”地区,容易唤起强烈感触。天地悠悠,秋月高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莲曲二首(其二)(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阅读训练】:一、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二、 1.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2.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3.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三、 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参考答案】:一、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二、 1.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2.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3.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三、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答】“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塞下曲·其一》作者:王昌龄(拼音版、带拼音、注音、精校)

《塞sāi 下xià 曲qǔ ·其qí 一yī 》作zuò 者zhě :王wán ɡ 昌chānɡ 龄lín ɡ 蝉chán 鸣mín ɡ 空kōnɡ 桑sānɡ 林lín ,八bá 月yuè 萧xiāo 关ɡuān 道dào 。 出chū 塞sài 复fù 入rù 塞sài ,处chù 处chù 黄huán ɡ 芦lú 草cǎo 。 从cón ɡ 来lái 幽yōu 并bìn ɡ 客kè ,皆jiē 向xiàn ɡ 沙shā 场chǎnɡ 老lǎo 。 莫mò 学xué 游yóu 侠xiá 儿ér ,矜jīn 夸kuā 紫zǐ 骝liú 好hǎo 。 【注zhù 解jiě 】:1、幽yōu 、并bìn ɡ :幽yōu 州zhōu 和hé 并bìn ɡ 州zhōu ,今jīn 河hé 北běi 、山shān 西xī 和hé 陕shǎn 西xī 一yí 部bù 分fen 。2、游yóu 侠xiá 儿ér :指zhǐ 恃shì 武wǔ 勇yǒnɡ 、逞chěnɡ 意yì 气qì 而ér 轻qīnɡ 视shì 性xìn ɡ 命mìn ɡ 的de 人rén 。3、矜jīn :自zì 鸣mín ɡ 不bù 凡fán 。 【韵yùn 译yì 】: 知zhī 了liǎo 在zài 枯kū 秃tū 的de 桑sānɡ 林lín 鸣mín ɡ 叫jiào ,八bá 月yuè 的de 萧xiāo 关ɡuān 道dào 气qì 爽shuǎnɡ 秋qiū 高ɡāo 。 出chū 塞sāi 后hòu 再zài 入rù 塞sāi 气qì 候hòu 变biàn 冷lěnɡ ,关ɡuān 内nèi 关ɡuān 外wài 尽jìn 是shì 黄huán ɡ 黄huán ɡ 芦lú 草cǎo 。 自zì 古ɡǔ 来lái 河hé 北běi 山shān 西xī 的de 豪háo 杰jié ,都dōu 与yǔ 尘chén 土tǔ 黄huán ɡ 沙shā 伴bàn 随suí 到dào 老lǎo 。 莫mò 学xué 那nà 自zì 恃shì 勇yǒnɡ 武wǔ 游yóu 侠xiá 儿ér ,自zì 鸣mín ɡ 不bù 凡fán 地dì 把bǎ 骏jùn 马mǎ 夸kuā 耀yào 。 【评pín ɡ 析xī 】 这zhè 首shǒu 乐yuè 府fǔ 歌ɡē 曲qǔ 是shì 写xiě 非fēi 战zhàn 的de 。诗shī 由yóu 征zhēnɡ 戍shù 边biān 塞sài 庶shù 几jǐ 不bù 回huí ,而ér 告ɡào 诫jiè 少shào 年nián 莫mò 夸kuā 武wǔ 力lì ,抒shū 发fā 非fēi 战zhàn 之zhī 情qín ɡ 。写xiě 边biān 塞sài 秋qiū 景jǐn ɡ ,无wú 限xiàn 萧xiāo 煞shà 悲bēi 凉lián ɡ ,写xiě 戍shù 边biān 征zhēnɡ 人rén ,寄jì 寓yù 深shēn 切qiē 同tón ɡ 情qín ɡ ;劝quàn 世shì 上shàn ɡ 少shào 年nián 、声shēnɡ 声shēnɡ 实shí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 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边塞诗人王 昌龄《从军行》赏析及阅读答案 ,希望对你有帮助。 边塞诗人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五)》赏析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 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 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 失惊。 正欲探听, 鸾铃响处, 马到中军, 云长提华雄之头, 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 ,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 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 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 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 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 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 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 起时, 飞沙走石。 因此, “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 并不是指天色已晚, 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 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 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 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 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