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及问题研究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11-8-26 录入:何冰]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县域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茅,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位次名列全国前茅
(一)县域经济长足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浙江县域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只有98.94亿元、18.31亿元、37.49亿元和5.43亿元;粮食、水果、肉类和水产品总产量为1435.29万吨、13.93万吨、42.27万吨(全省数)和85.93万吨;全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65元;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更少,全年出口总额仅0.52亿美元(全省数)。经过25年的发展,到2003年,浙江县域创造生产总值629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达2462.60亿元、1833.82亿元和3505.42亿元;粮食、水果、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为671.43万吨、419.57万吨、124.97万吨和361.07万吨,除粮食外,分别比1978
年增长29.1倍、2.0倍和3.2倍;全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431元,比1978年增长32倍,翻了5番,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6%。
(二)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
2003年,浙江县域行政区域总土地面积8912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7.6%;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939.2万亩,占全省81.2%;年末人口总数341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1.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75%和52.8%;实现生产总值6295亿元,占全省的63.1%,其中第一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实现增加值614.9元,占全省的80.3%,粮食、水果、肉类和水产品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4.6%、73.8%、81.2%和74.8%。第二产业增加值3632.78亿元,占全省的65.9%。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增加值达2047.29亿元,占全省的55.4%。浙江县域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构成为9.8:57.7:32.5。县域财政总收入达651.13亿元,占全省的44.3%;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为305.70亿元,占全省的43.3%;全年出口总额202.62亿美元,占全省的48.7%。从经济总量来看,县域经济已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县域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浙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
浙江县域经济能取得快速发展,关键是浙江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发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总结浙江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七个坚持”。
(一)坚持改革发展,县域经济率先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化水平明显高于大中城市
浙江县域经济率先打破“惟成分论”,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使个体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农民以率先闯市场闻名于世。80年代初,温台地区和浙中地区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品市场,经过90年代的发展和提高,目前已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使浙江成为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资讯行情论坛)、绍兴柯桥轻纺城(资讯行情论坛)、萧山市商业城(资讯行情论坛)、永康市科技五金城、余姚市中国塑料城、海宁中国皮革城等都已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浙江县域市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搞活了产品的流通,促进了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市场机制向各个经济领域的渗透,走出了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从传统的摊位市场到现代网络市场的发展路子。“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各地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市场的不断出现和壮大,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财政体制方面,浙江省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浙江其他县的财政直接由省管理,预算内的县财政直接与省财政结算,只有预算外的各种“费”与市结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浙江还不断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浙江省先后制定了“亿元县上台阶”、“两保两挂”、“两保两联”、“三保三联(挂)”等政策。从2003年1月1日起,除宁波市及其所辖县(市)外,采取了按行业税种以及按比例分享等规范办法,进一步划清省与市、县(市)政府收入来源,明确分成办法,同时实行“两保两挂”、“两保一挂”财政政策。同时根据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调动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避
免了市对县财政的截留,实现了增强省级财力与壮大市县财政的目标,使县域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大大增加,尤其是有效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逐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同时,浙江在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不断演进的市场取向的改革,使浙江县域经济率先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机制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县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大中城市,从而为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
(二)坚持因势利导,政府推动,积极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浙江省各级政府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因势利导的政策,努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为此,省委省政府专门提出了“三个允许”、“五个不”,即允许试、允许闯、甚至允许犯错误,不争论、不攀比、不张扬、不气馁、不动摇,坚定、清醒、有作为的工作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经商办企业的积极性,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加快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动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实施以“六个一千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打造“信用浙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近几年又提出了全面实施“五大百亿”工程,培育“五个一批”企业,推进“八八战略”,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坚持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