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之白华》观后感
——纵观瞿秋白与杨之华的革命人生
《秋之白华》是2011年上映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电影。片名灵感来自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一枚图章,瞿秋白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之后他为革命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该片是导演霍建起和编剧苏小卫第十次合作的结晶,也是常州市委宣传部倾力打造的常州名片。
这部影片讲述了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里共同为中共事业鞠躬尽瘁并相知相恋的故事。《秋之白华》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直面革命先驱感情生活的电影,是第一部以散文诗风格结构的革命伟人题材影片。以传奇革命情侣瞿秋白和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表现了一位儒雅从容的书生领袖与一位快意恩仇的巾帼英杰,以历久弥笃的坚定信仰所成就的一段超凡脱俗的红色情缘。编剧和导演手法及演员的表演在风格设定上大胆向冲淡的散文诗风格聚拢,人物体现出一种寻常的崇高,一种亲民的震撼。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始于上海大学。当时,瞿秋白是上大的社会系主任,而杨之华也命中注定般地录取了上海大学社会系,成为了瞿秋白的学生。杨之华本就是从家乡出来渴望救国救民于水火的新女性,瞿秋白的博学、才情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忧思深深地打动了她。而另一方面,已经与自己育有一女的丈夫沈剑龙却在大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表象下渐渐地迷失了自己,让杨之华颇为失望。久而久之,杨之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革命和学习当中,并在当时蔡和森夫妇和瞿秋白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后来瞿秋白的第一任妻子王剑虹因为肺结核去世,瞿秋白因住处遭到敌人的搜查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杨之华受组织负责与瞿秋白联系,师生加战友的情谊,渐渐升华,两人一同回杨之华的萧山老家与沈剑龙谈判,并最终结为夫妻。
瞿秋白和杨之华生逢乱世,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在整整十年的婚姻生
活中,他们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瞿秋白和杨之华没有对彼此说过一句有关爱情的表白,但他们的感情,却承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从而成为一段传奇。片中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是浓烈且隐忍的,而与杨之华前夫沈剑龙之间的三角关系在当时乃至现代来说都是前卫且洒脱的,尤其是沈剑龙的退让和成全更显现那一代文人墨客的大度和宽厚。
杨之华说,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是的,从她踏出家门的那一刻,便注定了她的人生决不会是以往传统妇女的那种相夫教子那样简单而又漫长的一生。她选择了出去,选择了正视这个社会,并为之努力奋斗。她选择了社会系,就是选择了今后的道路。她选择了瞿秋白,就是选择了以后的人生。诚如她所说的,我们的国家绝对会比现在更像个样子。她和瞿秋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不懈追求,所以她不在乎生命的长短,即使是在瞿秋白被国民党发布逮捕令的时候,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嫁给他。而在瞿秋白英勇就义后,又选择终生不再嫁。
没有人与生俱来就带有一种不安分因子,我想每个女子最大的心愿便是安宁与幸福地度完一声。在去上海以前,杨之华未必不是这样想的,正因如此,她才倾心于前夫沈剑龙的风度翩翩,并与之举行文明结婚。这样的女子很多,譬如杨之华在上大的好友小轩,她向往安宁有情趣的生活,而读书也仅仅是为了嫁得更好。杨之华表示理解,却不敢苟同。毕竟,那个时候的烽烟不是每一个人都嗅得到的,或者不是每一个嗅得到的人都愿意起来反抗的。杨之华便是那样鹤立鸡群的一个女子,她有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她明白我们的国家需要什么。她说中国共产党是代表被剥削阶级的,并且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她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并终生为之奋斗。
以前对于瞿秋白的了解,只限于历史书上寥寥几笔的概括,却不想,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的肩膀,却挑起了我党在那个生死存亡之际的发展重担。瞿秋白身患肺病多年,却从不肯好好医治,为党的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瞿秋白通晓俄语,并翻译了多部著作引进中国。在上大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才华甚至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赏识,在多次被捕后,都被要求“有条件地生存”。
但瞿秋白一句“我不是顾顺章,我是瞿秋白”顿时让企图收买的他的国民党希望破灭。杨之华是他的妻子,更是她的知己。他对杨之华的爱那样浓烈却又含蓄,杨之华聪慧,自然不必多说。他们的爱情就像那枚印章一样,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爱情与信仰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瞿秋白最后英勇牺牲的那一段,他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神态自若缓缓走出囚室,走向刑场,沿途一路高歌俄文《国际歌》,最后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着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很难想象,一个即将走向死亡的人竟能做到如此的淡然平静。瞿秋白从来就不是一个贪恋生命的人,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刻。他在生命的尽头,一路高歌《国际歌》,因为他相信,终有一天,代表被剥削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将走向光明,开启崭新的未来。
瞿秋白和杨之华一生都在为共同的信仰而奋斗,他们代表的是那一代中共党员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许在伟大的建党史、建国史上,像他们那样杰出不屈的人还有很多,有些出名的为我们后人记住了,而更多的是那些无名英雄就那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革命需要流血牺牲,而他们就是那批走在最前列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后来的人打通通向光明的路。
选择了一种道路,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国共合作刚刚形成却又面临破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尤为艰难。但他们仍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为中国革命事业奋不顾身!到如今,近百年的时间,我们热爱的国家已经轰轰烈烈地走过六十多年,经历了种种考验,最终在党的带领下还是挺过来了。如今的一切的正是瞿秋白那一代人毕生奋斗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像个样子!”时光不能够倒流,我们无法想象那一代人是如何度过那一段最为艰难的时期,但他们迎难而上的决心,对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崇高信仰都让如今过着优渥生活的我们羞愧不已。我们没有赶上革命,却赶上了发展。瞿秋白那一代人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前行,让我们这一代人为党为我们的国家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