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地图(优质参照)

合集下载

三国时期年份地图(最全),图文说明

三国时期年份地图(最全),图文说明

190年讨伐董卓JtT上・洛阳山融IN卅刘垢刘及士燮长沙孔M• »«Sr Iit十八路谓候189年9月/横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E,(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 \ 尼为献帝・I 190年1月I曹操号刊下十八路诸侯起兵反菜卓.三・,五・九・■卅■丈礼・•河內■太守壬BL∙ 条守界9iMM.M.VΛM■八■■卅■上∙HI∙ 丸卅・山阳左W4U8∙Jt■左守扎・•iT∣三■■牛力】4H*∙•"備11・・■■・耳・• fi∣M∙. *au>不unit・ t*l≡∙:It・•广并尢W• I*三・•・•H 五・• ±<A^M≡∙ I十七・• 19MM M.«+r«・飲朋・史■卜冃・• JtΨMa⅜∙.群雄割据t州T■刘虜冀州•绍张畅判内• 一• »»IM卅190年2月交**≠Λ帝迁都长安• •191 q Vb繼卓兵退长安,十八路盟军解Bt191ψ5月•曾操领兗州.191年巧月.袁绍呑并弗板势力•FTlCJ R tzom董卓Z 死冀州• 袁绍张畅列内一一_戶"■ It m•)哙曹操 洛阳/ ∙ Λ一1一JN卅I :192年4月 横卓在K 安被吕布杀死•・ 192年6月•蒂卓部下竽俺、 郭汜等攻下长安,R 布出送 武关. 192年12月•曹操收降音州• 交*192年1月界桥之At 奠定袁绍河北优势。

襄阳之战.刘衣部下«HIa 箭射死孙坚•192年7月・H 布投卑盘术.» 逐厉.先応投靠产■袁绍・U L : L7*∖ ・5月・袁绍金高干领并州. 6月・H 布离袁绍严聲张扬. 10月'公孙瑞破⅛W Λ⅛J^⅛^"193年辽东马洛阳刘 IM卅长沙焉燮5»9络』 It 卅7 ?Ut t一 ∙ M 盹出操翼州•&绍 曹操围徐州1月・克术北攻皆操败透九江• 1月・袁术杀扬州剌史l⅛温,据193*16 月育操父亲BWtf 徐州被杀・ 曹操WRffltfc 州・19 詆I;2月・刘备救徐K,曹操粮尽退兵.4月.龙州张邀叛曹迎R布.12月.徐谏矯逝.刘侖领徐州・1月.马畴长平关败于李催・7月・刘嫦卒.刘埠继领益州・张鲁汉中自立・8月・R布曹操大战于濮阳.β 慄大败. 10月・扬州剌史194年三让徐州------- * 张畅河内•冀州•=袁绍孔融长沙交*195年6月.李俺、郭汜相攻.»tt 戸i?f大战大破R布. f 7月.张济迁帝洛阳.被杨冷劫走・刘备收ffl∏⅜・让其驻小沛.12月.孙筆说眼袁术领兵渡江讨江东•曹操攻下婕丘.复收兗州.5月.袁绍破北⅛AH州.8M, .WT杨木叛・与霸陵t⅛帝.9月.刘豫命竿融夺取加帝・12月.匏丘之战牡鈔大散于袁绍・退守易占次=Z=帝出长安•構州•M刘辟长沙交*E 口巳,t≡ 口m∙j⅜.ffi张杨河内196年迁都许昌俺卅196年 3月.孙策攻下曲阿.刘縣透ft 柔 5月,刘备在淮阴⅛n*术∙ Z 交*6月,R 命找取徐州,刘务投 靠吕布.驻小沛. 公孙长沙2月.豫州刘辟为酉操所灭• 9fl∙ B 布击敢刘第∙ AettW解下.刘备冋驻小沛•8月.孙策収会KL 广陵等郡附7月.献帝到达洛阳・ 8月,曾慄迁帝许吕.孙饭叛袁术・ 孙策.10月.WW∙Λiβ杨奉.杨車奔哀术。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时期地图

精心整理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236-26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着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1)希望有纯古代图,现代地名以只标注主要参考点和主要河流6)能否以图标明各州郡的疆界以便观看。

7)图可分专业业余两种,专业地图多标一些地名,和经纬坐标。

水域的主要问题。

1)凉洲汉立时曾有西海,按记载应该有比今天更大的湖泊存在。

2)荆一带云梦泽应尚有遗迹,洞廷的面积也远比今日为大。

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

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东汉以后河水含沙量又相对有所减弱。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

因此,魏、晋、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书·地理志》也没有黄河经行的记载。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03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魏、蜀、吴三国鼎立,互相争夺地盘和资源,形成了长期的战争和政治动 荡。
各国政治制度不同,魏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蜀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吴 国则实行地方分权制度。
各国内部政治派系复杂,有士族、豪门、军队等不同势力,互相争斗,影 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曹操的统一北方
曹操在群雄割据的早期,通过一系列 的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渐统一了北方 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曹魏政权。
曹操的统一北方,为后续三国鼎立局 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曹魏 在后续的战争中保持了有利的地位。
刘备的建立蜀汉
刘备在群雄割据的时期,通过与各地豪门贵族的联合以及自身的英勇善战,最终在三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有重 要影响。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合种 植粮食作物;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则适 合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贸易流通
地理环境决定了贸易路线和流通方式 。例如,长江和大运河成为东吴和蜀 国之间的重要水上贸易通道,而陆路 则相对较少使用。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官渡之战时期的地图
总结词
官渡之战时期,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争夺中原地区。
详细描述
官渡之战时期,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争夺中原地区。曹操占据了冀、青、兖、徐四州,而袁绍则控制了冀、青、 兖、徐、豫五州。双方在官渡地区展开激战,最终曹操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谋略击败了袁绍,夺取了中原地区 的控制权。
赤壁之战时期的地图
04
三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对政治的 影响
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
战争策略
三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和湖泊,为军事战略提 供了天然屏障或进攻路线。例如,长江天堑使得魏国难以直 接进攻东吴,而蜀国的山地地形则提供了防御优势。

三国全套地图(精选21幅)

三国全套地图(精选21幅)

1.这些地图是历史地图,不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地图。

2.请将页面放大到合适大小查看。

或者将图片保存成图片。

方法一,office2010版直接【右键】【另存为图片(S)…】;方法二,以下版本可以【另存为】,格式选网页,然后在所存文件夹中获取图片。

3.所有资料全来自网络。

2010年10月25日总结1.三国重要历史地名详图(推荐最优图)
2.三国全图1
3.三国全图2。

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6.幽州
7.冀州、并州
8.兖州、豫州、扬州
9.青州、徐州
10.司州
17.益州北部
18.益州南部(庲降都督)
19.交州
20.西域长史府、乌孙
21.鲜卑等部。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蜀国在三国鼎立时期的主要对手是魏国和吴国,其军事策 略主要是利用山地地形进行防御和游击战。同时,蜀国也 注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通过开放盐铁专卖、设立市舶司 等措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吴国势力范围
吴国在三国时期占据了江南地区,势 力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以及福建等部分地区。吴国地处 鱼米之乡,经济实力较强,但军事实 力相对较弱。
详细描述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据了益州和荆州 的部分地区。他通过与孙权的联盟,成功地 保住了自己在荆州的领土,并且在益州地区 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还进一步征服了西南的巴蜀地区,扩大了 蜀国的势力范围。
吴国势力范围
总结词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扬州、交州和荆 州部分地区,形成了吴国的势力范围。
魏国的统治者曹氏家族通过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等措施,使得魏国的经济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同时,魏国的军队也十分强大,拥有大量的骑兵、步兵和弓箭手,是三国中实力最强 的国家。
蜀国势力范围
蜀国在三国后期占据了西南的四川盆地和汉 中地区,以及部分云南和贵州地区。蜀国的 领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有天险可守,而且蜀地的农业和手工业也 十分发达。
蜀国的统治者刘备家族通过发展农业、兴修 水利、提高手工业生产效率等措施,使得蜀 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蜀国的 军队也十分强大,拥有大量的山地兵和弓箭
手,是三国中实力较强的国家之一。
吴国势力范围
吴国在三国后期占据了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区,以及部分广东和广西地区。吴国的领土面积虽然也不大,但 是地理位置优越,有长江天险可守,而且吴地的农业和手工业也十分发达。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目录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冀州、并州幽州雍州凉州荆州(魏)西域长史府、乌孙益州北部益州南部(庲降都督)扬州(吴)荆州(吴)交州鲜卑等部三国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和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州各一幅。

魏幽州、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

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郡”、“县”字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长江水域好象偏窄了。黄河亦然。
王莽始建国三年(11 年),发生第二次大徙。“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 故遂不堵塞”。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 年) “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 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 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 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 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关于济水的流向,据《水经》的记载,两汉三国时,自成皋县(今河南汜水西)北从黄 河分出,东流经荥阳县(今荥阳县)北,过荥泽,经阳武县(今原阳县)南,封丘县(今封 丘县西南)北,平丘县(今封丘县东)南,济阳县(今兰考县东北)北,冤句(今山东菏泽 县西南)、定陶(今定陶县西北)县南,至乘氏县(今巨野县西南)向东北流注入巨野泽。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 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 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 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郡”、“县”字样。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 236-262 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 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著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 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 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 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由于平虏、泉州等渠的兴建,使由白沟来汇的清河,能够截住虖池水与漳水流量的大部 分,向北流与沽水相会合而入于海,它们原来在清河以东的故道也就逐渐变成了支脉,以至 最后湮没。河北平原上几条大的主流相互连通起来,而这时渤海西岸陆地又向海有所伸展, 合流以后的河道,得以转而向东并流入海,从而形成了“五河下梢”的“泒河尾”。泒河是指大 清河南支潴龙河上源大沙河,而“泒河尾”则是指泒河与其它各河汇流后的下游。即自天津市 的三岔口向东入海的海河尾闾部分。至此,海河水系得以初步形成。
三国时期全图
司州
兖州、豫州严制文书#
2
冀州、并州
严制文书#
3
幽州
雍州
严制文书#
4
凉州
荆州(魏)
严制文书#
5
西域长史府、乌孙
益州北部
严制文书#
6
益州南部(庲降都督)
扬州(吴)
严制文书#
7
荆州(吴)
严制文书#
8
交州
严制文书#
9
鲜卑等部
三国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6)能否以图标明各州郡的疆界以便观看。 7)图可分专业业余两种,专业地图多标一些地名,和经纬坐标。 水域的主要问题。
1)凉洲汉立时曾有西海,按记载应该有比今天更大的湖泊存在。 2)荆一带云梦泽应尚有遗迹,洞廷的面积也远比今日为大。 青洲一带中,宋时水泊梁山尚称 800 里,岂无水乎?? 推之长江,黄河中下游普遍如此。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 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 直,东汉以后河水含沙量又相对有所减弱。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 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因此,魏、晋、南北朝各史 多不志河渠,《隋书·地理志》也没有黄河经行的记载。
从巨野泽北出以后,东北过寿张县(今东平县南),汶水来汇,北过须昌县(今东平县 西北)、谷城县(今平阴县西南东阿镇)西,临邑县(今东阿县)东,卢县(今长清县南)
严制文书#
12
北,流至今济南市的泺口镇,这段河道大略和今黄河相同。泺口以下则在今黄河以南,经菅 县(今济阳县东)南,梁邹县(今邹平县北)北,临济县(今高青县东南)南,过利县(今 博兴县东)西,东北入于海。其中临济县以上一段,约当今小清河之南;以下一段,约当今 小清河之北,晋代以后又有所谓“别济”的名称。
成书于东汉至三国时期的《水经》沽河云:“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清 河者,泒河尾也”。这是海河诸水同归于海的最早记录。东汉末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 为了漕运的需要,于建安九年(204 年)“遏淇水东入白沟”。使东北进入清河。成为日后的 卫河。后又凿利漕渠引漳水以增加白沟的水源,为以后南运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安十一 年(206 年),开凿了一条使虖池水改流向北入泒水的平虏渠,其故道大致相当于今青县北 至静海独流镇间的一段南运河,把现在的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等三大海河干流沟通起来。 同年,又凿泉州渠,从今宝坻县西的泃河口入潞河,与南来的清河会合,为以后北运河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1)希望有纯古代图,现代地名以只标注主要参考点和主要河流湖泊。
2)河流方面动得的确太少,另对于湖泊很水域,就更少了,不过可能是因为无考的缘 故。
严制文书#
11
3)有可能的话以地形地貌图配以三国地点组成沙盘地点,更有可能突出三国的氛围。
4)对于个别地点觉得不太权威。希望能配有图文解释。
5)东汉(后汉朝)的区域设置有所改变。好象没有体现出来。魏的雍洲好象更改频繁, 郡方面三国时代更改也很繁复。
二、全图画出公元 262 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
严制文书#
10
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 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 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和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 州各一幅。魏幽州、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