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食人族吗
奇葩说“愚人井的水喝不喝” 整理
第四季半决赛辩题:奇葩村有一口愚人井,喝了井水的人会变得意识错乱,颠倒黑白,所有人都喝了,那你喝不喝?正方(要喝):胡渐彪,肖骁,陈铭,颜如晶(胜)反方(不喝):傅首尔,董婧,臧鸿飞,姜思达---------------------------------------------------------------------------------------------------正方一辩:胡渐彪1、对的变成错的,香的变成臭的,然而这真的分得出高下吗?我来自马来西亚,大部分人觉得榴莲是香的,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榴莲是臭的,我们谁对谁错?在马来西亚呀,如果我吃饭不用筷子,会被家长打,但马来社群吃饭就是手抓饭才是对的。
所以对错并无上下之别。
2、这道题问的是,我们究竟要不要入乡随俗。
很多人不想被改变、被环境改变。
可是谁不是一直以来都被改变?我们做了错事会被大人打,然后改变我们的观念。
我们社会中大部分人,其实不是那一口喝下变成另一个样的人,我们是一点一点地改变。
这个社会一直在改变我们。
3、我们要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就要遵循社会的规则。
如果你只是不想改变,却说不出不想改变的理由,那么这样的坚持就是偏执的。
如果因为你眼中社会的文化比你所认知文化低劣,你所拥有的是文化优越感。
4、我们想去体验不一样的世界,差别越大我们越好奇。
这口水就是通往新世界的免费机票包住宿。
反方一辩:傅首尔1、臭的当香的乱吃,美的当丑的乱搞,这不就是KTV吗?这题就是哲学版的KTV拒绝喝酒原因普查,众人皆醉我独醒,废话,都喝多了谁买单啊?最后不喝的这个年轻人不就是挺到最后把大家从上车的人吗。
我为什么不喝,为了等你们醒,不要告诉我不会醒,从小到大我们读了那么多童话、故事、正史、野史、科学杂志,哪本书上告诉你巫婆最后赢了?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局只能是我作为一个大型精神病院的院长带领团员们战胜病魔。
2、我得留下来等待逆转的可能性,等待希望。
我醒着,我在乎的人吃屎我拉着他,我讨厌的人吃屎我说哥们儿细嚼慢咽身体好,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人生有多少机会能这样快意恩仇?3、我是一个维护内心世界秩序的人,要我颠倒秩序,那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捞好处,可是喝了有什么好处?我盘点了一下,没有好处,差点上当。
克雅病从何而来
克雅病从何而来作者:孙炜来源:《健康博览》 2016年第3期文/孙炜主任医师浙江省青春医院岛国的怪异“笑病”在南太平洋中一个由六百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1920 年到1960 年期间发生了一种在当地叫做“库鲁”的怪异疾病,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一个称为福瑞人的少数民族中,每年致使两百多人死亡。
这种病的症状之一就是病人忍不住哈哈大笑,所以当地人称这种病为“笑病”。
在这个“无处不树、无处不花、无花不美”的美丽岛国,迷人的热带风光虽然使人陶醉,但这里的土著部族原先有食人族之称,主要是他们有一种让人听之毛骨悚然的宗教葬礼仪式,这种葬礼仪式上的一个主要活动是分食其死亡亲属的脑髓和肉,尤其是福瑞人,进行这样的葬礼特别多,于是他们当中相当多的人患了这种怪异的“笑病”。
流行病学调查认为,这种病与食死人脑和肉有关,1920 年至1921 年两位德国医生首先报道了这一疾病,并用他们名字的首个字母读音将其称为克雅病。
为了预防克雅病,从1958 年开始,当地政府禁止民众举行食死人脑和肉的葬礼。
欧美国家的克雅病有“美丽风光,落后族群”之称的南太平洋岛国发生因殡葬陋习所致的克雅病尚不足为奇,让人们感到惊讶的是,上世纪80 年代在发达的欧美国家,也出现了克雅病,说明克雅病除了食脑、肉组织经消化道传播外,还有其他的途径。
研究发现,欧美国家最初发现的克雅病来源于使用生长激素。
原来,欧美国家于50 年代始在尸体的脑垂体中提取人源生长激素,而且提取的过程非常艰难,提取几滴生长激素需要数千具尸体,也因此增加了克雅病传播的机会。
1958年始,欧美国家用人源生长激素治疗垂体性侏儒症和生长发育不良,全球约有3 万人因身材矮小接受了治疗,尤其在法国,治疗的人数更多。
灾难的出现让全世界感到意外,1984年,一名接受了人源性生长激素治疗的美国人患上了克雅病而死亡,这自然让人们想到与接受了人源性生长激素治疗有关。
到了上世纪90 年代,由于使用人源性生长激素而感染导致克雅病迅速传播,法国有100 多名儿童和青少年患克雅病死亡,他们都曾经在上世纪80 年代接受了人源性生长激素的治疗。
魔戒(指环王)详细介绍展示PPT(多图)
奥克斯/ 半兽人 (Orcs)
长相异常的半兽人是凶猛的战士,且以他人的痛苦视为自 己的快乐。流着黑色血液的半兽人是残暴的食人族。他们 长相丑陋,带有尖牙,皮肤有鳞呈角质状,战斗中常使用 弯刀、带毒匕首、弓箭和宽头剑,他们的盔甲带有铰链, 头盔带有危险的锯齿。他们同样是黑暗魔君的战士。
强兽人(Uruk-Hais)
精 灵 ( ) Elves
平均寿命为300年 的矮人身高为4到 5英尺,男性矮人 蓄有长胡子,他 们短小精悍,狂 妄自大,但拥有 强烈的正义感。 矮人精于造铁、 石雕和打造宝石。 在战争中,矮人 使用的武器一般 为斧头。
矮人(Dwarves)
巫师(Wizards)
为了与邪恶抗战 以保卫和平,5 位巫师被派往中 土世界,他们虽 然长相如年老的 人类,但他们却 非常的强壮。他 们法力无边,使 用法棒来施展法 力。每位巫师穿 着不同颜色的法 袍以代表不同的 级别。白色为最 高级别,灰色次 之。有正有邪。
我对于友谊和自我牺牲的主题尤为感兴趣。这是一个 关于生存和勇气的故事,主人公的执着令人感动,他们的 努力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最后希望。”
——彼得· 杰克逊(本片导演)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译 《指环王》)是英国作家约翰· 罗纳德· 鲁埃尔· 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是现 代正统奇幻文学小说的开山鼻祖,也引 发了龙与地下城类型(Dungeons & Dragons)游戏和文学的兴盛。《魔戒》 最初在公元1954年至1955年之间出版,是 托尔金早期作品《霍比特人》(The Hobbit)的续作,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上都得到了扩展。目前已被翻译成38种 语言。
感想
死亡? 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死亡不朽。 凡有战争,必有死亡。最让我心痛的死亡是波罗米尔。这个受到魔戒的诱惑的 人,最终用鲜血洗去他的耻辱。 勇气? 邪恶的失败,在于它永远低估了勇气激发的力量有多么的巨大。在那些最震撼人的镜头和对话里,永远不缺少一个因素 ——勇气。弱小者的勇 气总是能唤起我们心底最深处的共鸣。 朋友? 朋友就是战斗的时候能放心把背交给对方的人,在影片里诠释得太多了,以致某些暧昧得模糊不清的镜头,被赋予另类的解释。不过,抛去戏 谑玩笑的心态,我承认,这部片子诠释了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男人的友谊。面临死亡也为能够死在一块而满足的矮人和精灵,互相扶持跋涉过 漫漫长路的Frodo和Sam,因为所有的朋友都在战场上所以自己也必须上战场的Merry,因为你留下所以我会留下的铿锵三人行„„ 震撼、壮观、史诗、感动、煽情„„这是一次美好的回忆。 或许,这就是《魔戒》三部曲所给予我们的东西吧„„
最危险的游戏 (2)
《最危险的游戏》人物性格分析摘要:《最危险的游戏》是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康内尔的短篇小说。
小说描述了沙皇时代的美国大动物猎手雷恩斯福德与哥萨克将军沙洛夫在加勒比海一座孤岛上的生死较量。
这篇小说在1924年荣获欧·亨利纪念奖,几度被搬上荧幕,是研究冒险小说的典范,本文将对小说中的几个人物性格做一下分析。
关键词:《最危险的游戏》;雷恩斯福德;沙洛夫将军;人物性格分析Abstract:The Most Dangerous Game wa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American famous writer Richard Connell.This novel mainly describes Rainsford and Zarof’serious conflict on the Ship—Trap Island.This novel also achieve the O Henry Prize in 1924 and was adapted to movies several times.It is the model of researching the adventure novel.In the following ,this paper will do some character analysis.Key words:The Most Dangerous Game;Rainsford;Zarof;character analysis1.简介《最危险的游戏》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理查德·康内尔的代表作。
小说篇幅不长,但构思巧妙,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巧妙融入了哥特式小说、恐怖小说、冒险小说等元素。
《最危险的游戏》主要讲述了美国著名的大动物猎手雷恩斯福德在乘船去亚马逊流域打猎的过程中,意外落海。
雷恩斯福德凭借非凡的毅力和勇气游到一座附近的荒岛——“沉舟岛”,在那里遇到了荒岛的主人——前沙俄哥萨克将军沙洛夫。
15本人类学经典著作推荐
15本人类学经典著作推荐1、《忧郁的热带》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
这本书也是作者克洛德·列维的游记和回忆录。
这个活了100岁的老人,几乎走遍了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努力去寻找保持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
最终,在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类部落后,他认为不论是西方文明,还是土著部落文明,其实都是人类的不同社会形态。
人类的这些社会文明形态没有高低贵贱,更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2、《天真的人类学家》人类学家的田野考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天真的人类学家》这本书的作者,进入非洲的多瓦悠人居住地,做了长达一年的田野考察。
考察期间他不仅遇到了语言困难,食物严重匮乏,后来又因车祸坠崖牙齿脱落,后来镶假牙的时候被针头感染了肝炎,几乎一命呜呼。
吃不惯、睡不好,语言不通,还差点命丧异乡,肉体和心灵都遭遇重大的挑战。
3、作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经典,《江村经济》并没有一般学术论文的苦涩乏味。
相反,书中到处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传统习俗,只是这些习俗根源于落后的乡村经济。
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从此把靠桑蚕为生的中国小乡村,成为了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首选之地。
《江村经济》也把费孝通的命运和这座普通的江南水乡、和历经沧桑的中国农村工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4、《初访美国》:每一个认真为中国文化求出路的人,每一个认真要在现代世界里做人的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费孝通以其流畅隽永的文字描述了1943-1944年他在美期间美国社会及日常的方方面面,以及他对美国的各种政治制度安排和宗教信仰的思考、美国与欧洲的对比,等等。
5、《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日本著名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费先生提出著名的“差序格局”原理,而中根先生提出日本社会是一“纵式社会”虽然中根先生和费老相差20岁,但因为共同受过同一老师弗思、同一学校伦敦政洽经济学院的培养,两人在学术研究上有很多的共同特点,如他们都强调社会结构研究的重要性,强调比较研究和田野调查是社会人类学的基础。
人类是怎么形成的
人类是怎么形成的在探索人类起源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他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是多个祖先。
那么人类是怎么形成的?店铺在此整理了人类形成的历史,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类形成的历史理论上将人类起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古猿阶段;亦人亦猿阶段;能制造工具的人的阶段。
后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
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
F.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
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
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
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科学家表示,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
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对一个追溯到2.9亿年前的头骨进行的再次分析显示,它是现代有颌类脊椎动物的早期成员,这意味着颌口动物包括数万种健在的从鱼到鸟在内的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人等。
吃狗肉与吃人肉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吃狗肉与吃人肉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一年一度的玉林狗肉节如期而至。
伴随着舌尖上的狗肉的香味,一场声势浩大的口水仗也随之打响。
吃狗人士和爱狗人士不但在玉林召开角力,在网络上,两大阵营的网民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攻防战。
对于此事,似乎每个人都必须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是无论怎么样回答,都会动辄得咎。
最保险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1、我不吃狗肉,我反对别人吃狗肉;2、尽管我不吃狗肉,但我尊重他人吃狗肉的权力,对于强行阻扰他人吃狗肉的行为,我表示反对。
或许,有人认为吃不吃狗肉是个人的选择,那些爱狗人士只不过是选择性的爱心泛滥,按照他们的逻辑,那么猪牛羊鸡都不能吃,甚至连青菜豆腐都不能吃。
然而,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自由的问题,它涉及到当下社会对于“狗”这种动物的认知。
在爱狗人士的严重,狗不是一种单纯的动物,它是人类的伴侣,吃狗肉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吃人肉,所以他们对其他人吃狗肉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我做一个不太恰当的设想,假如把你送到原始社会,或者放到中非某些食人族,作为现代人的你,你会对周围的人吃人肉一事而无动于衷吗?你肯定觉得吃人肉是没有人性的,是残暴的,是极其恶心的一种行径,出于良心的驱使,你肯定会阻止周围的人去吃人肉。
但是对原始人和食人族而言,吃人肉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是他们的个人自由和饮食习惯,你吃不吃是个人自由,但是你不能干涉别人去吃人肉。
上述这个例子其实跟当下的争论有点类似。
对于爱狗人士而言,吃狗肉就如同吃人肉,出于个人情感和良心驱使,他们必须去竭力阻止别人吃狗肉,在这一点上,他们不会去考虑他人的个人自由和狗的食材属性,因为在他们看来,狗就是半个人。
所以,在吃不吃狗肉的问题上,爱狗人士和吃狗人士存在着天然鸿沟,这就如同现代人和食人族对人肉的认知存在着天然的鸿沟一样。
吃不吃狗肉,该不该干涉他人吃狗肉,这件事在当下的中国是无法破解的。
原因很简单,当下的中国还没有对狗这种动物形成统一的认知——有人觉得它就是一种畜生,可以被食用;有人觉得它就是人类的朋友,吃狗肉就等同于吃人肉!面对这样的问题,当下的我们是无法解决的,只能交给时间去化解——只有当国人对狗形成某种统一的认知的时候,吃不吃狗肉才会有真正的答案,而在此之前,那些喜欢吃狗肉的人,最好是能低调一点、隐蔽一点地吃狗肉。
人类的来历
2:9 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 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 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 2:10 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 四道。 2:11 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 在那里有金子、 2:12 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 红玛瑙。 2:13 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 2:14 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结、流在亚述的东边。第 四道河就是伯拉河。
达尔文所处时代已过约150年,时代在发展,科学在发展,随着高精度检测化石年代的技 术发明,更有“分子生物学”;“基因遗传学”;“克隆复制技术”;“DNA重组生物 工程”;“宇宙空间学”等多学科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拓宽了研究领域,深化 了研究层次,不少科学家对从猿到人的观点提出了种种质疑…… 最新的科学研究,大部 分证据都倾向人类单一起源的推测。 科学家最新科学基因研究,对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 的人的基因进行对比,发现现代人的基因有惊人的相似性,这意味着,分布于世界各地 的人,不论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其实拥有共同的祖先。 现代基因科学的成果似乎 可证: 上古“神造人”的真实性,它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帝造人的观念,又为我们真 正读懂神话、现代基因科学、人体结构特异三个方面。人类来自于猿猴的自然进化只是 一种科学假设推想,毕竟不是定论。
【创2:2】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②怎样理解"安息日"? 1.是"停止工作,纪念神创造工作的完成"之恩。这"安息"是指神"创造"之后的"安息", 但神在其他方面的工照常进行的。这如同主耶稣完成救赎之工以后,圣经用象征的说法 说他"坐"下了(来8:1;10:12)。但主耶稣一直在作工,"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约5:17) 2.是"孕育性的安息"之意。意思是这不仅仅是赐安息为礼物,还含有"更大的应许",就是 在基督的拯救里享受更美的安息(来3:7;4:11;太11:28)。
日本人基因变迁
复杂,不仅有北方人群常见的D4、D5
B5、N9a、M7b、M7c、F等。现代日本男人,弥生人后代约占45~50%,食人族D2的后代约占
35~40%,其他死剩种约占 10~15(或20)%。
一、关于日本的D2食人族
远古岭南O系最早向长江流域迁徙时,发生过女人被小矮黑D系劫抢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手段
相当残忍,食人族留女不留男,抢女人时对族群的男人或吃掉、或杀掉,一个不留。早 期
相对于岭南O系来说,长江流域的D系小矮黑是相当可怕的狩猎族群。第一可怕是,最早期小
矮黑D系猎人要比岭南的O系人强大,因为他们从非洲迁入云南一带 要比O系迁入岭南早
,而女人N9b、G1b、D10、Y等更多遗留了下来。日本男人有C3*,但比例不算高,且都与中
国东北C3*人群有较近的距离,估 计是来自二千多年前的东胡,其混在弥生人当中进入日本
,而早期来自日本北方的C3*可能已被D2食人族吃光。
(五)3500~2800年前,中国东部稻作文化传播者进入日本,父系主要是东夷002611及江浙
C1又欺负北方岛屿的C3*,致使更多的母 系M7a及N9b、G1b、D10、Y等沦为食人族的女人。
D2食人族劫抢了长江中下游的O系人群的女人,并从中窃取到最早的制陶技术并带到日本。
(四)2~1.3 万年前,末次主冰期低海平面期,父系C3*及母系N9b、G1b、D10、Y等从俄远
东-库页岛南迁日本北海道,后来他们碰到了日本南方的D2食人族,男 人C3*几乎全被吃掉
16.0kaB.P的白保竿根田原洞穴、18.3~16.6kaB.P的港川人、 15.2kaB.P的下地原洞穴等遗
西方食人史欧洲曾广泛流传吃人肉会得梅毒
大家都知道十八世纪爱尔兰大饥荒促使爱尔兰人大规模移居新大陆,惟对当年该地人食人的情况所知无多。
《思辨史》引述著名讽刺作家、《格列佛游记》作者斯威夫特写于1729年的小册子,原题长达三十一个字:A Modest Proposal to the Public for Preventing the Children of Poor People in Ireland from being a Burden to their Parents or Country and Making them Benefice to the Public,意译之为《如何防止爱尔兰穷家儿童成为其双亲或国家的负累》,作者认为并非每个爱尔兰家庭都有能力养育孩子,他建议每年出生于穷家的十二万名婴孩中,两万名应养育成人,其余则卖给有钱人;有钱人买婴孩不是“收养”而是成为盘中餐,“一个婴儿可做成两碟佳肴……”斯威夫特认为“卖婴”是“理性经济行为”(economic rationality),因为既可为父母带来可观金钱收益,复可使贫家免去“人多之负累”。这位著名作家甚至建议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应开设“童肉专卖店”(selling the meat of babies)!斯威夫特接着分析,卖婴等于婴孩有经济价值,因此会减少堕胎,符合教会(天主教是爱尔兰的国教)的教义,又可纾缓家庭中的紧张关系——父母因小孩太多家累太重而经常引起夫妻龃龉及兄弟姊妹间嘈吵打架;他相信因此会有更多人结婚,死于“难产”的妇女和婴孩数字骤降,结果令爱尔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种情况出现后唯一令人忧心的是人口可能会萎缩。这本小册子,即使你视之为“怪论”,多少亦反映了当年的确盛行食婴充饥的残酷现实!
事实上,在不懂农耕(或歉收)以及未饲养禽畜而又身处无兽可狩猎地区,特别是孤悬大海的岛屿时,单靠鱼鳖蚌蛤甚难生存,为了延续生命和传宗接代,人食人——健壮者杀食衰病老稚者,正合适者生存的“大道理”。
行者食人族观后感
行者食人族观后感《行者食人族》观后感电影《行者食人族》是一部引人思考的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演技,涉及了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观影后,我深深地被影片所传递的信息所触动,并对行者食人族的命运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影片以一个偶然邂逅开始,当人类行者马克与食人族贝尔达相遇后,两者的生活陷入了痛苦和纠结之中。
马克作为一名探险家,一直致力于探索未知的领域,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是一个食人族部落。
而贝尔达作为食人族的一员,在与马克相识后,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却引发了对于人性本质和道德选择的思考。
人类的文明和食人族的原始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巧妙地通过这种对比,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也不断面临道德和伦理的挑战,我们是否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保持道德良知,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影片展示的过程中,贝尔达性格的变化也引人深思。
起初,贝尔达只是一个食人族的成员,他习惯于捕食并享受生命的原始乐趣。
然而,当他与马克相遇后,他的生活开始发生了改变。
通过观看马克和其他人类的行为,贝尔达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他开始展现出人类的情感和思考能力,逐渐摆脱了食人族的束缚。
这使得我不禁思考,人类的文明是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以及一个人是否能够克服固有的社会环境影响。
同时,影片也触发了我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影片中,食人族被人类视为野蛮和残忍的生物,被迫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与外界相隔绝。
这让我联想到现实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种族问题。
我们是否应该以我们的标准来评判其他文化和民族,亦或是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差异?影片中的食人族,虽然被人类社会所谴责,但他们并没有选择成为食人族。
我们应该思考社会的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总之,《行者食人族》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影片。
通过精妙的剧情和演技,影片向观众传递了关于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道德虚无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批判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1年2月(第2期,总第286期)Feb .,2021(No.2,G eneral No.286)收稿日期:2020-11-18基金项目:“中国道德榜样叙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7BZX105)作者简介:汤迪(1994-),江西南昌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伦理学研究。
道德虚无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批判汤迪(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道德虚无主义一词在今天的语境下实际上包含三种反道德的主张,除了价值的缺失即狭义的虚无主义之外,还有非道德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
三者分别是对道德的来源、作用和标准的否定。
三种虚无主义思潮自在启蒙运动之后的欧洲出现以来始终困扰着哲学界。
而在当今世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推进,这些问题日益严峻。
三种虚无主义归根结底都是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在实践中遭到挫败而形成的对道德不同方面的反思。
解决虚无主义的根本之道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中守住道德底线,应对全球挑战,形成属于这个时代的道德观。
关键词:道德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非道德主义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21)02-0033-07一、虚无主义“虚无主义”①一词最初被用于哲学领域,公认的说法是出于雅可比致费希特的信中,指的是失去了信仰的人们发现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的状态,也就是最高价值的消失,道德失去了终极依据。
而在屠格涅夫及同时代的一些俄国作家那里,虚无主义指的是否认一切非现实的事物,只承认物质的存在。
在现代一般称这种思想为非道德主义。
尼采是第一个把虚无主义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哲学家,杨茂明总结了尼采的三种虚无主义的用法:最基本的用法是指最高价值对现实生活的贬低,称为“否定的虚无主义”,即信仰宗教的生活方式;第二种“消极的虚无主义”是取消、否定最高价值的存在,是在追逐最高价值的过程中由于幻影的破灭而被彻底击倒,只能没有意义地活着;第三种“积极的虚无主义”是基于强大的权力意志,承认真实世界中的自己与价值观是有局限的,不是简单地否定超验世界,而是克服它。
用标记理论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用标记理论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摘要]性别歧视是个存在很久的问题,从人类的文明开始就存在着。
长期以来,女性一直被认为是感性、细腻、温柔、依赖性强的代表,而男性则典型的是理性、阳刚、大大咧咧的代表。
传统的性别观严重压抑着女性身上的男性气质和男性身上的女性气质,阻碍了人的发展。
本文从标记理论出发分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从历史、经济、家庭及社会等四方面分析了性别歧视的原因。
现在人们已意识到性别歧视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只要齐心协力,一定会最终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关键词]标记理论性别歧视原因解决方式[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074-02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可以用来描述世界和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社会性别是指人们所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关系。
不难发现,在社会语言上语言本身具有贬义的色彩。
性别歧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多年来一直受到女权主义的挑战。
在一些国家,妇女没有投票的权利,也没有机会参与政府事务。
有的国家,妇女是不允许出现在仪式上的,若必须去公共场所时,她们要用头纱遮住脸。
在许多的西方国家,女性一旦结婚,便失去结婚之前的姓改为随丈夫的姓。
此外,从语言的运用上我们也能看到性别歧视现象。
很多的名言警句及俗语里都暗示了性别歧视。
比如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这句话里men(男人)指的是所有的人。
man and women,boys and girls这些说法中均把男人、男孩放到前边,而女人和女孩则被放在了后面。
我们不得不承认,以上的句子或词组带有歧视性。
现在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女性角色重要性。
女性应该受到尊敬,也应该得到公平对待。
最近几年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显著。
一项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十份简历中平均有一份能得到面试的机会。
56.7%的被调查的女大学毕业生觉得女生的机会较少。
北京猿人是食人族?
220科学家研究,亚洲人与美洲印第安人的共同祖先约在4万年前生活在中国境内。
由斯万特·帕博和付巧梅指导的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家小组恢复了4万年前生活在天元洞穴的克罗马努人基因。
该洞穴座落在距北京数公里之外。
科学家分析已获取的虚拟DNA ,将其与现代人类基因中的相似部分进行比较。
得出的结论是:天元洞穴居民的DNA 与现代印第安人、俄罗斯远东、中亚、朝鲜、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人的DNA 相似。
据科学家介绍,亚洲人和天元洞穴居民的基因结构相似能够证明天元人是他们的祖先。
(据《青年参考》)印第安人祖先故乡在中国北京猿人吃同类脑髓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研究北京猿人头盖骨时,发现重重疑云:北京猿人头骨顶骨表面有多处凿痕,似乎是遭到尖锐物打击所致。
周口店出土的其他动物化石,都是躯干骨和四肢骨多于头骨,而北京猿人却相反,为什么?魏敦瑞认为,人的颅骨主要由前面的面颅和后上方的脑颅组成,北京猿人只剩下头盖骨,绝对不正常。
他推测,北京猿人将同类脆弱的面部砸碎,取食脑髓,只留下坚硬的头盖骨。
他还发现,出土的北京猿人头骨和肢骨发展极不平衡,头骨明显与猿头更加接近。
他们的脑壳很厚,大约是现代人的两倍;脑子不算大,只有现代人的一半。
但他们的肢骨却和现代人的极为接近,完全可以像现代人一样行走甚至奔跑。
在进化中,人大脑的发展应该走在肢体的前面,可北京猿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由此,魏敦瑞认为50万年前的周口店同时生存着两类猿人:一类人头脑发达,另一类四肢发达却头脑简单;这种大脑的差距可能导致头脑简单的沦为了头脑发达猿人的猎物。
食人族遍布世界1999年,法国和美国考古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法国阿尔代什省莫拉-古尔西的尼安德特人食人现象》,科学家们从莫拉-古尔西山洞里1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遗骨化石中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头骨、腿骨上,都有“V ”字型的石器划痕;在鹿骨化石中亦有同样的伤痕;而人的手骨脚骨却保存完好———这两处吸不出骨髓。
双龙戏珠----中华文化第一品
双龙戏珠-----中华文化第一品●查遍了整个百度,发现真的没有人知道双龙戏珠的文化传承了。
呜呼。
在百科词条中,虽然是一通胡说,但毕竟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先摘记如下:1、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
火珠在中间。
2、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珠是龙的精华,是它们修炼的原神所在,所以人们在艺术表达中,通过两条龙对火珠的争夺,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关于双龙戏珠的缘起则认为: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
这个说法已经非常的谬误了。
双龙戏珠之双龙一雄一雌,比之天文则雄龙为太阳,雌龙为月亮,龙珠则是地球本身。
这也只能说是一个类比,而非文化的真实起源。
当没有人再传承双龙戏珠的文化时,最悲惨的一幕,就是无聊网民们,竟用这个词来表述“一皇两后”,三角恋爱等现象。
文化的失传伴随的是信仰的迷失。
●闲话少说,下面报告对双龙戏珠文化底蕴的探索体会。
通过六天的辟谷修行,在体验脊髓神经系统与前列腺的关系时,偶然的发现,以脊髓这条龙为自我人格时,在前列腺的后下方体会到自我神识,然而却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在前上方处不离不弃,即使将其视为干扰信息加以屏蔽,它仍然直扑下丹田。
这使我想到,人的身体之中应该是两条龙,而不是通常想象的一条。
上面的两幅图,一图是脊椎,一图是胸骨,这两者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骨骼,从图形上看,这两者都具备完整的虫型,对生命的进化而言虫和龙是相同的概念。
这两条虫通过肋骨连接,形成对内脏的保护结构,这些肋骨,可以看做是,两条虫的足相互连接融合。
这反映了物种进化过程的融合现象。
这两条虫的融合,由于产生了结构优势,因而获得物种形成的机会,刚开始时,它是一个怪胎,经过细节进化和繁衍,现在成为人这种万物之灵。
我们来看这两条龙的特点,大龙应该是母龙,在脊椎占有主导地位,所以相应的人类社会刚开始是母系社会,小龙应该是公龙,他对身体的控制较少,但对精神系统的控制却是关键,所以自古有心之官则思的经验,修行人体验更明确,人的元神所居的中丹田就在胸骨的下面,而元神正是人的思维活动的根源。
鲁滨逊测试题及答案
鲁滨逊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生活了多少年?A. 28年B. 30年C. 32年D. 35年答案:A2. 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第一次遇到人类是什么时候?A. 他到达荒岛的第一年B. 他到达荒岛的第五年C. 他到达荒岛的第十年D. 他到达荒岛的第二十年答案:B3. 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的主要食物来源是什么?A. 捕鱼B. 狩猎C. 种植D. 采集答案:A4. 鲁滨逊·克鲁索是如何逃离荒岛的?A. 搭船B. 游泳C. 漂流D. 被救答案:D5. 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遇到的第一个人类是谁?A. 星期五B. 星期三C. 星期六D. 星期日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建造了自己的_________。
答案:住所7. 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发现了一种可以酿酒的植物,它叫做_________。
答案:棕榈8. 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的宠物是一只_________。
答案:鹦鹉9. 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遇到了一群_________。
答案:食人族10. 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的最后几年,他和_________成为了朋友。
答案:星期五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描述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的生活状态。
答案: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的生活状态是孤独而艰苦的。
他需要自己建造住所,寻找食物和水源,同时还要面对野兽和食人族的威胁。
12. 鲁滨逊·克鲁索是如何在荒岛上保持理智的?答案:鲁滨逊·克鲁索通过记录日记、进行日常活动和寻找乐趣来保持理智。
他通过种植作物、制作工具和探索岛屿来保持忙碌,从而避免陷入绝望。
13. 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答案: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遇到了食物短缺、疾病、孤独、野兽和食人族的威胁等困难。
周口店导游词
周口店导游词周口店导游词1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星星旅游社的导游员,我姓付,今天就有我来带大家共同游览这个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希望我的讲解令人满意,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时光。
我们即将前往的'是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
周口店北京猿人的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千米,处于山区和平壤接壤部位,周口店附近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利作用下,形成大小不一的天然洞,该山称为龙骨山,是50万年前北京猿人栖息的地方。
他们先后在洞穴里群居了40多万年,遗留下他们吃剩的残余食物和用过的器具,还有他们的残骸。
后来,这个洞被塌方的泥沙和崩落的石块所掩埋。
早在1918年发现第一地点后,又经过两次的挖掘,又发现了很多化石。
截止目前,出土的北京人化石有6件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12件残破面骨,15件下颌骨,157颗牙齿和十几件残肢骨体骨,这些化石代表40多个男女老幼的尸体,周口店即以中国猿人之家闻名于世。
根据挖掘的地点,科学家把这种原始人类定为“北京人”,把这个洞穴称为“北京人遗址”。
在北京猿人遗址的上方,靠近山顶的洞穴中。
是山顶洞人的遗址,在这里发现了三个成年男女完整的头盖骨和残骨。
在山顶洞人尸骨周围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
洞内还发现山顶洞人用过的骨针、穿孔的骨坠、鱼骨、牙饰、石珠串联而成的“项链”。
1961年周口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记录》,1953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1992年,北京政府将这里列为“北京市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之一。
周口店导游词2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我将热情地为您们介绍!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村西的龙骨山。
距北京市区48公里。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十二)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英语世界 2022·12
88 词林漫步
autocracy(独裁;独裁政体:auto-“自己”) bureaucracy(官僚主义;官僚体制:bureau“书桌;办公室”) gerontocracy(老人统治:geronto-“老人”) meritocracy(精英管理制;功绩体制:merito- = merit“优点;功绩”) mobocracy(暴民统治;暴民政治:mobo- = mob“暴民”),又称 mob rule plutocracy(财阀统治;金权政治:pluto-“财富”) technocracy(技术官僚制:techno-“技术”) theocracy(神权政体:theo-“神”) 想不到差点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补充了 9 个 -cracy,连同 democracy 就 10 个了!刹车,继续我们的 -demo-(人民;民众)之旅。 demography(人口学:demo-“人民”+ -graphy“学问”)。字面意义是 研究一定地区内所有“人民”(即“人口”)的“学问”。人口学是社会学 (sociology)的一个分支,以人口的数量、成长、密度、分布等为研究对 象。-graphy(学问:-graph“书写”+ -y“名词后缀”)之前介绍过,本义是 书写,写下来就是描述,就是记录,有系统的描述和记录,就逐渐演变成 了学问。demographer 是“人口学家”。demographic 是“人口的;人口学的”, 也可以当名词,意为“人口统计数据”(用 demographics,复数),商业上也 可指同一类的“客户群”。 epidemic(流行病:epi“- 在……之上”+ -dem“- 民众”+ -ic“形容词后缀”)。 字面是“在民众身上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也就是“盛行的;流行的”。后 来也可转做名词,指流行于民众之间的“流行病”,也可引申为坏事的“盛行”。 epidemiology(流行病学:epidemio- = epidemic“流行病”+ -logy“学 问 ”)。 字 面 是 研 究“ 流 行 病 ” 的“ 学 问 ”。epidemiologist 是“ 流 行 病 学 家 ”,epidemiological 是“ 流 行 病 学 的 ”( 有 时 也 拼 为 epidemiologic),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是“流行病学调查”,俗称“流调”。 pandemic(大流行:pan-“全部”+ -dem-“民众”+ -ic“形容词后缀”)。 字面是影响“全部民众的”,指的是传播极广、影响人数极多的,也就是 “大流行的”“泛滥的”“蔓延的”。可转做名词,意为疾病的“大流行”“全 球大流行”“特大流行病”,就是传统上说的“瘟疫”。2020 年年初爆发的 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是个 pandemic。 endemic(地方性的:en- = in-“在……之中”+ -dem-“民众”+ -ic“形 容词后缀”)。字面是“在民众之中的”。从前的人安土重迁,因此所谓的
令人震惊的螳螂家族
令人震惊的螳螂家族
俗话说父爱如大山,母爱如大海,父母的爱是
无私的,有时父母为了我们,甚至可以舍弃生命。
不仅人类是这样的,就连动物之间也是这样的。
我在和朋友的玩耍中意外的发现了一件让我震惊
不已的事情螳螂居然会吃掉自己的同类来繁衍后代!
那天,我和范亮、邓凯他们在一起玩游击战的
游戏,在逃跑的时候,我不小心踩到了一颗小石子,摔了一跤,就在我慢慢爬起来时,无意之中,看到了一件令我震惊的事情螳螂吃螳螂。
当时我
完全吓住了,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叫我的伙伴
们一起来看,他们一来,也和我一样,被螳螂给
吓住了,一个人说:这两只螳螂的品种一定不一样,就像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样,有正常人和
食人族两种人类,而食人族就专门吃人,这只吃
螳螂的螳螂一定是食螳螂一族的。
另一个人说:
我看它们在打架,用生命作赌注,输者就要被胜
者吃掉。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觉得他们说
的都不对,但又说不出理由来。
回家后我到网上
查找螳螂的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
螳螂家族如
果想要繁衍下代的话就必须让雌螳螂吃掉雄螳螂,这样才能够完成繁衍,生下小螳螂。
动物界的父母如同我们的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
孩子,像螳螂,虽然雄螳螂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但雄螳螂为了整个螳螂家族,竟然心甘情愿的让
雌螳螂吃掉,真是令我震惊呀!我不得不佩服雄
螳螂,它们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人类是食人族吗?在安东尼·霍普金斯与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电影《沉默的羔羊》中,霍普金斯饰演的汉尼拔是个不折不扣的食人魔。
曾有几部电影让我在戏院里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这部片子正是其中之一。
尽管我之前已大概了解剧情,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剧情实在过于残忍,虽然强忍住了一阵阵的反胃与恶心,最后我还是逃出了电影院。
[最新电子书免费分享社群,群主V信 1107308023 添加备注电子书]讽刺的是,几年后我短暂当过一段时间的“食人族专家”。
2007年春天,我以教授般威严的语气回答了一通电话。
“我是好莱坞E! News的记者,想听听您这位食人族专家的意见。
有人用鼻子吸入火化后的骨灰,请问这也算是一种食人行为吗?”“什么?”“昨天滚石乐队的吉他手基思·理查兹(Keith Richards)说,他用鼻子吸入了自己爸爸的骨灰。
针对这一点,我想听听专家的意见,在谷歌上搜索了‘食人’后,第一个显示的就是您的名字。
没想到这附近就有一位‘食人族专家’,真是太好了。
”记者似乎感到很庆幸,我却对自己以“食人族专家”的名号登上搜索引擎第一名而感到惊讶不已。
学生们对食人族与食人风俗等议题相当好奇,所以我曾开设过两三次关于食人行为的主题讲座。
这件事被刊登在讨论大学教育的全国性刊物《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看到我就称我为“食人族教授”,甚至还有其他教授将食人犯罪的相关报道寄到我的校内信箱以供我参考。
当时有一名德国人,因为吃人肉事件闹上了法庭而轰动一时。
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愿意被自己吃掉的人,与对方签订契约后再杀死对方并吃掉。
现在回想起来,在学校信箱内收到这样的报道与照片,这件事本身就挺恐怖的。
虽然我怀疑过这是一通谎称是记者的恶作剧电话,姑且当作上当受骗吧,我还是向他提供了“专家意见”。
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食人”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对亚马孙流域的亚诺马米族而言,吃祖先骨灰,至今仍是一种庄重而肃穆的传统习俗。
许多人类学学者会以此为依据,来判别这是不是一项“食人”行为。
不过,基思·理查兹是否同样心怀敬畏地吸入自己父亲的骨灰,这就无从得知了。
后来,这段访谈内容出现在网络和报纸上,甚至还有朋友因看到我的名字与大名鼎鼎的吉他手放在一起而兴奋地打电话给我。
言归正传,食人族真的存在吗?人类拥有多元的饮食习惯与文化,可以说是到了无所不吃的地步。
这么一来,我们是否可以假设有同类相食的可能性呢?我们是否可以认定,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存在一群人,他们将吃掉同类视为家常便饭?电影中不就出现过这样的场面,主角在丛林迷路时被食人族抓走,然后在即将被烹煮或烤熟来吃之际戏剧性逃生?当人们问“谁有可能是食人族?”时,十之八九的人会认为是居住在蛮荒丛林的原始土著。
虽然我们所属的文化圈并不存在这样的事,但在世界上某一个与我们文化相异或未开化之地,在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人吃人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却有可能稀松平常地发生着。
这些土著是否真的是食人族,我们稍后再回来检视。
我们先来厘清部分人类学学者在此研究议题下提出的另一个疑似食人族的案例,这个案例对现代人类的食人行为研究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趣的是,这些人并非住在遥远的蛮荒地区,而是存活在遥远的过去。
他们就是现代人类的近亲,如今已完全灭绝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
人类有食人族亲戚吗?欧洲克罗地亚的克拉皮纳(Krapina)遗址是在20世纪初才被发现的一个洞穴遗迹,因出土数十名尼安德特人的化石而声名远播。
这些化石大多是年轻女性与孩童的,有着耐人寻味的共同特征:多数化石已成碎片,而且普遍缺少头部和脸部的骨骼化石。
此外,化石上还有明显的刀痕。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类学学者解释,这就是食人风俗的遗迹。
当时,各界都认为尼安德特人不仅皮糙肉厚,而且具有攻击性。
看到这里时,不少人都会这样认为吧:那些存活在史前时代的人类祖先和近亲,全都毛发浓密又生性残暴,背部微弯且无法完全直立行走,看起来就像住在非洲丛林里的类人猿。
关于这部分,本书后面的章节还有更多探讨。
总之,有了这样的刻板印象,而且有化石上的特殊痕迹作为“物证”,尼安德特人是食人族的说法在20世纪初期得以流传开来。
但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情况发生了变化,开始有人提出“尼安德特人不是食人族”的观点,甚至还出现了一篇神奇的研究报告。
20世纪80年代,美国凯斯西储大学人类学系的玛丽·罗素(Mary Russell)教授为了了解克拉皮纳的尼安德特人是否真有食人的风俗,提出了一个其他人想都没想过的新论点。
罗素教授做了一个假设,姑且认定尼安德特人会把同类杀死并吃掉吧,那么化石上的刀痕应该要与宰杀野兽时的痕迹类似。
但如果不是杀来吃呢?会不会是为了举行二次葬(尸体首次下葬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将骨头捡拾并处理干净,进行第二次埋葬,目前在韩国仍有这样的习俗)?在这种情况下,刀痕就会呈现出为了举行葬礼而细心修整的痕迹。
无论是宰杀吃掉或是举行葬礼,虽然都在人骨上留下了刀痕,就本质而言,却是迥异的文化行为。
为了证实假设的正确性,罗素教授分别从多个现代人类考古学遗址中收集已被确认为宰杀及丧葬的骨头刀痕。
首先,她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狩猎遗址中找到兽骨上的刀痕,又从美国印第安人的藏骨堂中采集二次葬的人骨刀痕,然后将克拉皮纳的人骨刀痕与这些痕迹进行比对。
结果如何呢?克拉皮纳的人骨刀痕与被狩猎宰杀的兽骨刀痕不同,却与丧葬的人骨刀痕相似。
尤其是刀痕主要集中在骨头的末端,这一点与印第安人的人骨刀痕非常类似。
我们想象一下二次葬的过程就能理解,当尸体处于腐烂殆尽的状态,骨头上的残余物必须被刮除干净,此时就会用上刀子。
由于骨头上已经没有多余的尸肉,所以主要修整的部位会落在骨头末端而非中段。
反观被宰杀的兽骨,痕迹主要集中在骨头的中段,这是因为下刀时必须砍中肌肉与骨头附着的地方,才能把肉割下来。
这个重大发现意味着克拉皮纳化石的刀痕来自丧礼而不是同类相食,因此这个“物证”不足以证明尼安德特人有食人的风俗。
“食人族”是一种误解?随着罗素教授在的论文20世纪80年代发表出来,“没有食人族”的观点也逐渐扩展到人类学的另一个层面。
某些人提出,人们之所以认为世上存在食人族,只是因为一连串的误解。
“食人族”这个英文单词(cannibal),是哥伦布于15世纪抵达美洲西印度群岛时引发的一场误会。
哥伦布相信自己发现的地方是印度(所以他把该地区称作“西印度”),并且把当地原住民误认为是蒙古可汗的后裔,因此才称呼他们为“卡尼巴人”(Caniba),甚至还在报告中对他的国王说:“卡尼巴人会吃人。
”过去只会在神话或传说中出现的食人族,竟然在世上的某个角落真实存在着,这样的故事立刻引发了欧洲人的好奇与想象。
食人族的故事很快就传遍整个欧洲,“卡尼巴人”也变成了食人族的代名词。
后来,欧洲列强展开海外殖民地争夺战,各国陆续派出传教士与人类学学者作为殖民势力的前锋。
他们将所到之处与食人族相关的故事收集起来,编辑出版成论文、书籍和报纸杂志。
从此之后,食人风俗便成了野蛮土著的代表性特征。
到了20世纪下半叶,故事有了新版本。
学者仔细阅读这些记录与书籍,发现大部分与食人族相关的内容都毫无事实依据,许多记录只是“传闻”而已。
美国纽约石溪大学人类学系的威廉·阿伦斯(William Arens)教授细细研究了相关记载,并在其著作《食人的迷思》(TheMan-Eating Myth,1979)中澄清了关于食人族的谣言。
原来,食人族的故事几乎都是出自两族相争时两方族人的互相毁谤之词:“我们不干那种事,但树林另一边的那些家伙,全是蛮横无理的食人族。
前些日子,我也差点被杀来吃掉,好险,最后还是勇敢地逃了出来。
”食人族的消息来源,就是这些所谓的英勇故事,而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人,没有一个是自己亲眼所见。
事实上,向哥伦布谎称卡尼巴人是食人族的,正是与他们相争的邻族——阿拉瓦克人(Arawak)。
这种邻族之间的说辞虽然无法作为食人行为的证词,却让我们了解到另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食人行为对热带丛林中的土著来说,同样是一种十分可怕的行为,这和许多欧洲人所抱持的偏见完全不同。
由此可知,把吃人当作吃饭一样的人类群体并不存在,将食人行为视作家常便饭的食人族故事也不攻自破。
那么,我们能直接得出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食人行为存在的结论吗?答案是不能。
虽然少之又少,但的确有某个种族有着食人的风俗,他们就是居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弗雷族。
在20世纪40年代前,几乎没有人知道弗雷族的存在,直到当时澳大利亚政府派公务员对当地进行人口普查时,才有了这一发现。
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开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设置警卫队,传教士与人类学学者也随之而来,弗雷族与其传统风俗才开始慢慢暴露。
[最新电子书免费分享社群,群主V信 1107308023 添加备注电子书]所谓的“食人风俗”,其实是弗雷族非常独特的葬礼仪式。
当弗雷族人离世后,该族人的母系女性亲属会将尸体整理一番,但整个过程惊悚到无法被一般人所接受。
虽然有点残忍、血腥,但我还是在此稍作介绍吧。
首先,她们会把尸体的手与脚砍断,再将手臂与大腿的肉刮下来,把人脑取出后再剖腹拿出内脏,最后把刮下来的肉分给男人,脑与内脏则分给女人吃掉,在一旁观看整个过程的孩子们也会一起分食。
弗雷族现在已被禁止举行这种葬礼,但这在过去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
他们为什么要举行如此可怕的葬礼?因为他们相信将尸体吃掉后,死者会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继续与族人存活在这个部落里。
或许你觉得荒唐,但这种信仰其实并不罕见,在其他文化中也存在。
亚马孙流域的亚诺马米族会将死者的骨灰拌在粥里,分给亲戚或邻居食用。
虽然只是一种比喻,但在基督教的圣餐故事中,耶稣要人相信面包是他的身体、葡萄酒是他的血液,还让众人吃下面包、喝下美酒。
这些都传递着同一个信息,那就是“请以此种方式将我铭记在心”。
撇开弗雷族食人风俗那可怕的手法不谈,其背后隐藏的正是极为普遍的人间至爱。
当然,并非所有的食人风俗都是如此情真意切,也有充满憎恨的。
在战争或复仇斗争中杀死俘虏,并将心脏、鲜血等极具象征性的部位吃掉,是一种“用吃来消灭”仇人的行为,但这仅存在于历史记录中,近代社会中也没有人直接目击过。
无论是基于情意还是恨意,我们都不能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食人行为绝非人类日常饮食行为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人类群体将人肉作为正常的食物,以上所举的罕见案例也都属于象征性仪式或文化旧习。
是爱也好,是恨也罢,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种“通过仪式以表露世间极致之情”的行为。
尽管有食人行为,但世上没有食人族让我们再回到古人类学的故事里。
考古学者与人类学学者利用罗素教授的新方法,尝试通过人骨化石上的刀痕寻找过去食人行为的痕迹,最后他们取得了几项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