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力学
一、力和物体的平衡:
1.力
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①成对出现,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和引起形变;③力是矢量,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⑵力的分类:①按力的性质分类。②按力的效果分类(可以几个力的合力)。
⑶力的图示:①由作用点开始画,②沿力的方向画直线。③选定标度,并按大小结合标度分段。④在末端画箭头并标出力的符号。
2.重力
⑴产生:①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但不等于万有引力)。②方向竖直向下。③作用点在重心。
⑵大小:①G=mg,在地球上不同地点g不同。②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出。
⑶重心:①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②质量分布不均匀或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除及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及质量的分布有关。③重心可用悬挂法测定。④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 / 59
⑴产生:①物体直接接触且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②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有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弹力是否存在可用假设法判断,即假设弹力存在,通过分析物体的合力和运动状态判断。
⑵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F=KX,X-是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4.摩擦力
⑴静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即存在弹力)、有相对运动趋势且相对静止时产生。②方向及接触面相切,且及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③除最大静摩擦力外,静摩擦力没有一定的计算式,只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按力的平衡或F=ma方法求。
判断它的方向可采用“假设法”,即如无静摩擦力时物体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
⑵滑动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且在粗糙面上有相对运动时产生。②方向及接触面相切且及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及物的运动方向相反)②大小f=μF N。(F N不一定等于重力)。
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既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5.力的合成及分解
⑴合成及分解:①合力及分力的效果相同,可以根据需要互相替代。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任何矢量的
2 / 59
合成都适用,力的合成及分解也可用正交分解法。③两固定力只能合成一个合力,一个力可分解成无数对分力,但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⑵合力及分力关系:①两分力及合力F1+F2≥F≥F1-F2,但合力不一定大于某一分力。②对于三个分力及合力的关系,它们同向时为最大合力,但最小合力则要考虑其中两力的合力及第三个力的关系,例如3N、4N、5N三个力,其最大合力F=3+4+5=12N,但最小合力不是等于三者之差,而是等于0。
6.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⑴物体所处状态:①此时物体所受合力=0。②物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⑵两平衡力及作用反作用力:①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其效果可互相抵消,它们不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②作用及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不同的物体上,其效果不能互相抵消(其效果要结合各个物体的其他受力情况分析),但必是同一性质的力。
7.物体的受力分析
⑴确定研究对象:①隔离法:研究对象只选一个物体。②整体法:研究对象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③应用整体法一般要求这几个物体的运动加速度相同,包括系统中各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当加速度不同时,也可应用)。
⑵作力的示意图(力图):
3 / 59
4 / 59
①选择对象。②按顺序画:一般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画受力图,应用整体法时系统中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内力)不要画。③注意摩擦力:是否存在,方向如何。④注意效果力:它是由其他的“性质力”如弹力、重力等提供的,不要把这些“效果力”再重复作为一个单独的力参及受力分析。⑤作图准确。
二、直线运动:
1.基本概念
⑴时刻及时间:时刻对应的是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时间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
⑵位移及路程:位移是起点至终点的直线距离,是矢量。路程是起点至终点的实际长度,是标量。
2.匀速度直线运动
⑴速度:①对应的位移,只要位移大小或方向改变,速度即改变。②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是一个恒量,即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⑵速率:①对应的路程。在曲线运动中,路程是曲线的长度。 ⑶平均速度:①是总位移及总时间的比值,t
S t S V 路≠= ②在速度不同的几个运动中,它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总位移/总时间)。
⑷匀速直线运动图象:①S -t 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速度。②V -t 图象,是平行于t 轴的一条直线,图线所包围的面积=物体的位移。
3.匀变速直线运动
⑴加速度:①用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是矢量。②在其他运动中,它不一定指速度变化的大小,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
5 / 59 速度不一定为零。
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V t =V 0 +at S=V 0 t+at 2 /2 as 2V V 202t += 2
V V V t 0+=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 为正,a 及V 同向,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 为负,a 及V 反向。
⑶v -t 图象:①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图线的斜率=a 。②图线及X 轴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⑷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①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加速度都是g 。②竖直上抛可分为上、下两个运动求解,也可直接应用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计算,当速度为负值时,表示物体处于下降阶段,当位移为负值时,表示物体在抛出点下方
⑸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些特点:
①ΔS =aT 2
:相邻两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
②位移之比:V 0=0时,从起点算起,1t 、2t 、3t ……nt 时间内的
位移之比S 1 ︰S 2 ︰S 3 ︰…︰S n =1︰4︰9︰…︰n 2 。 V 0=0时,从起点算起,第1t 秒、第2t 秒、第3t 秒……第nt
秒时间内的位移之比△S 1 ︰△S 2 ︰△S 3 ︰…︰△S n =1︰3︰5︰…︰(2n
-1);
③从V 0=0算起,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t 1︰t 2︰t 3︰……t n =1︰)23(:)12(-- ……)1n n (--
④速度关系:时间中点的速度=该段的平均速度。位移中点速度V B 及该位移起点速度V A 和终点速度V C 关系:2V V V C A B +=
。在匀加速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