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六章+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水产养殖动物常见疾病药物防治措施研究
水产养殖动物常见疾病药物防治措施研究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它利用水域资源进行养殖,可以提供人类所需的鱼类、虾类等水产品。
水产养殖在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养殖业的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药物防治措施。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动物常见疾病及其药物防治措施进行研究。
一、水产养殖动物常见疾病1.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细菌性热病、细菌性败血症等。
细菌性疾病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浑身无力、食欲不振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养殖动物的死亡率增加,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3.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主要包括鱼体内寄生蠕虫、外寄生虫等,这些寄生虫会在养殖动物体内寄生,导致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以上述疾病为例,接下来我们将就水产养殖动物常见疾病的药物防治措施进行研究。
二、药物防治措施1.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是目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治疗细菌性疾病的药物,常见的抗生素包括土霉素、氯霉素等。
这些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减轻养殖动物受到的细菌性感染。
2.抗真菌药物对于真菌性疾病,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甲硝唑、氢氧化氧化碘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清除养殖动物体表和鳃部的真菌,预防和治疗真菌性疾病。
3.抗寄生虫药物针对寄生虫性疾病,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氯硝西林、阿维菌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清除养殖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减少寄生虫对养殖动物的危害。
三、药物使用注意事项1.药物浓度在使用药物进行防治时,需要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体重等因素来确定药物的浓度,避免因浓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2.用药周期在使用药物进行防治时,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养殖动物的耐药性来确定用药周期,避免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3.药物残留在使用药物进行防治时,需要严格遵守药物使用的指导书,避免因药物残留而导致水产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水产养殖的疾病防控与治疗
水产养殖的疾病防控与治疗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为了保障养殖效益和提高水产品的质量,疾病防控与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提出相应的防控与治疗措施,以帮助养殖业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问题。
一、常见水产养殖疾病1.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鳃部病变、溃疡、腹水等。
养殖水体的细菌感染往往与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缺氧等因素有关。
防控措施: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与适宜的水质,定期消毒养殖设施,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并隔离患病个体进行治疗。
2.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例如鱼类的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鲤鱼的水泡病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养殖动物的死亡率增加,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防控措施:进行规范化的养殖管理,定期检测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时移除病死个体,严格控制疫区动物的交流,避免病毒的传播。
3. 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另一类疾病,包括鱼类的鳃蚤病、白病、鱼虱病等。
这些寄生虫往往会寄生在养殖动物的体表或体内,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害。
防控措施:定期检查养殖动物的体表和体内,及时发现和清除寄生虫,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质清洁度,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二、疾病防控与治疗措施1. 预防为主在水产养殖中,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养殖场主应加强养殖管理,确保水体环境清洁,水质合适,避免压力过大和饥饿情况下养殖动物的发生。
同时,定期检测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合理使用药物在疾病防控与治疗中,合理使用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应遵循兽药使用的原则,选择经过正规注册的兽药,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同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滥用药物导致药物残留和抗药性的产生。
3. 隔离与治疗一旦发现养殖动物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将其隔离,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隔离可以避免疾病的传播,而治疗则可以帮助患病个体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兽医指导进行用药和护理,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十分常见,常见症状包括鳃部出血、溃烂、腹部肿胀、食欲减退等。
细菌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水体传播、饵料传播和爬行动物传播。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提高水质管理水平,保持水体清洁。
2. 严格控制饵料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使用适当的鱼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对于已经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鱼类,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隔离患病鱼类,防止疾病的传播。
2. 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3.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帮助患病鱼类恢复健康。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会导致鱼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和死亡等问题。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寄生虫卵。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盐浴、药浴等。
如果鱼类已经感染了寄生虫病,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治疗:1. 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遵循用药指导。
2. 隔离患病鱼类,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 定期观察患病鱼类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极大,常见症状包括体表溃烂、腹水、贫血等。
想要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严格控制入池水源,确保水质的安全性。
2.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潜在的病毒来源。
3. 强化饲养管理,调节饲料、水体温度等因素,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4. 出现疑似病例时,及时隔离,进行病原学分析。
常见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常见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1暴发性出血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是我国目前危害鱼的种类最多、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及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传染病。
该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两种病原菌引起,发病后的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的腹水并有溶血现象,肠道内无食物,却有很多的黏液。
病时有时伴有眼球突出,鳞片竖起,鳃丝末端腐烂等现象。
此病经常发生在鱼池池水恶化、老化、溶氧低、有害物质多的池塘中。
若养殖管理不善,再加投喂霉变的劣质饲料,更加容易造成此病的发生发展。
暴发性出血病的预防,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按“四定”投饵方法进行投饲;定期使用药物进行综合预防,生产上可采用二溴海因、溴氯海因、天然植物提取物(中草药提取物)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再通过光合细菌对不良的水质进行净化,利用沸石、亚硝酸盐等降解剂吸附和降解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理化因子;饲料饵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疾病发生后要采取积极的诊断治病工作。
首先诊断是否有有害寄生虫寄生。
如有应采取有效的药物杀灭寄生虫,随后采用二溴海因(0.2mg/L)溴氯海因(0.3mg/L)进行水体消毒,其次用光合细菌(5mg/L)或鱼必得(2mg/L)改善水质环境,如检测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应及时泼洒亚硝酸盐降解剂(0.8mg/L)进行处理,在泼洒消毒剂的同时投喂药饵,每公斤饲料中添加生物活性添加剂1.5g,连续投喂5天,如病情较重,应隔2天再投喂3天药饵即可。
2肠炎病该病的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胞菌,为条件性致病菌,整个养殖过程中,鱼类的肠道中都存在着此类病菌。
在健康的鱼体中,该菌种不占优势,不会引发疾病,但当受到水质恶化、溶氧降低、投喂变质的饲料以及投饵不当等原因影响时,鱼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病原菌随病鱼的粪便排到水中污染水质及饲料,经口传染到其它鱼类中。
因此,这类疾病在整个养殖周期都有可能发生、发展。
当池塘中水温在18℃以上,该病即可流行,一般发生在4~9月份,患病的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黏液,内壁腐烂。
水产养殖中的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技术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但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生经常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生动物疾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
一、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技术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如细菌性肠炎、细菌性溃疡病等。
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关键在于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
同时,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进行防治:1. 对新引进的水生动物进行隔离检疫,确保无病种基地;2. 保持养殖环境的水质稳定,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利用生物过滤、光合作用等方式降低水质中的细菌含量;3. 配合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二、寄生虫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寄生虫性疾病常见的有转孢虫病、单孢虫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水产养殖动物体质下降、生长缓慢等问题。
防治寄生虫性疾病的技术措施如下:1. 定期检测病原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防治;2. 使用合适的饲料添加剂,增加养殖动物的抵抗力;3.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并定期更换水体,减少寄生虫的繁殖。
三、真菌性疾病的防治技术真菌性疾病常见的有白点病、烂鳃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养殖动物的生长受限,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针对真菌性疾病,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进行防治:1. 引入疾病耐受性较强的水生动物品种,选择抵抗力强的苗种进行养殖;2. 保持水质清洁,提供合适的养殖环境,避免水质富营养化;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并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四、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技术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如病毒性出血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等。
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需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 对养殖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2. 定期检测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变;3. 强化消毒措施,定期清洗养殖设备和养殖场地,杀灭病毒,防止病害的传播。
细菌性鱼病PPT(完整版)
► 5、在外用药的同时口服药物效果更好,在饲料中添加 复方新诺明1 g/kg或者添加氟哌酸0.4~0.5 g/kg,制 成药饵,连续投为3~5天。
25~30℃时达到流行高峰。
我国东北、华东、华中 吸困难。疾病早期,鱼体粗糙, 我国东北、华东、华中较常见。
2、亲鱼患病可以涂抹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涂抹金霉素或四环素药膏。
是鱼苗培育阶段的一种爆发性疾病,发病快,来势猛,危害大,发病2~3天即可大批死亡。
鳞囊积水,部分鳞片竖起,严重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离群独游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
高时,罗非鱼容易爆发 有鳍基充血,腹部膨大,腹腔积
此病。
水等症状。
、竖鳞病
【防治方法】 [流行]鲤、青、草、鲫、商品鱼。
治疗方法
► 3、发病池塘可全池泼洒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 浓度为1 mg/kg;或泼洒漂粉精(含有效氯60%左 右),浓度为0.3~0.5 mg/kg ;或三氯异氰尿酸(含 有效氯80%左右),浓度为0.3~0.5 mg/kg;或二氯 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5 mg/kg 。
密度大,水质不良时,可促进其流行。
防治方法
► 1、彻底清塘。 ► 2、鱼种放养前用10mg/kg的漂白粉药浴或用
15~20 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5~30分 钟;或用2%~3%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 ► 3、在发病季节,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其浓度 为15~20 mg/kg,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 或者每半月泼洒一次漂白粉,其浓度为1 mg/kg, 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由细菌引起的各类鱼的疾病
(三)主要症状
竖鳞,鳞囊内积水,用手按压有水喷出,鳞片 随即脱落。 (四)诊断 目检、镜检、免疫学方法。 (五)防治 1.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 2.鱼种放养时,用3%的食盐水浸洗10~15min。 3.口服复方新诺明或诺氟沙星或卡那霉素 (6g/100kg),连服4~6d治乌鳢竖鳞病。 4.口服磺胺二甲氧嘧啶100~200mg治鲤鲫竖鳞病。
(三)主要症状 背鳍后的尾柄全部发白,尾鳍烂掉或残缺 不全,鳞片脱落,常被水霉感染。频死鱼头朝 下,尾朝上挣扎,身体与水面几乎垂直。 (四)诊断 目检、镜检、免疫学方法。 (五)防治 每亩可用2~3kg韭菜和适量豆饼、食盐一 起磨碎投喂(韭菜含硫化物、苷素、皂素等, 有杀虫作用)。
白皮病
三、白头白嘴病(White
适合嗜水气单胞菌 生长的RS培养基
计算细菌总数的快速 测试纸
计算大肠杆菌群总数 的快速测试纸
在血平板上产生α-溶 血(部分溶血)
在血平板上产生β-溶 血(完全溶血)
第三节 主要细菌性疾病
一、细菌性烂鳃病(Bacterial gill-rot
diease) (一)病原体 柱状黄杆菌( Flavobact erium columnare) ,菌落边缘为假根状,中央较厚。菌 体大小为( 0.3~0.5) μm×( 5~10) μm,大多成团 存在,个别散布或成双,无鞭毛。 (二)流行情况 危害种类:主要危害草、青鱼,鱼种、成鱼 均可受害;是淡水鱼养殖中广泛流行的一种鱼病。 流行季节:6~9月流行,水温15~30℃流行。
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P. punctata f.ascitae)嗜水气单胞菌;乌鳢等竖鳞病 则由费氏枸橼酸杆菌引起。 (二)流行情况 危害种类:鲤鲫鱼类常发此病,近年来,乌鳢、 月鳢、宽体鳢等也常发此病,发病鱼多为成鱼和亲 鱼,死亡率在50%左右。 流行季节:鲤、鲫、金鱼竖鳞病发生于春季, 水温17~22℃时;乌鳢、月鳢等在夏季水温25~34℃ 时为发病高峰期, 流行地区:广东、湖北、湖南、江西、浙江、 江苏为流行地区。 (一)病原体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与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与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在保障水产品供应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产养殖中常常出现各种疾病,给养殖户带来很大困扰。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养殖业务。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之一,它对鱼类和虾类等养殖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其中,细菌性溶藻菌病和细菌性败血病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细菌性疾病。
1. 细菌性溶藻菌病细菌性溶藻菌病是由溶藻菌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水体传播。
溶藻菌会侵入水产养殖生物的体内,并破坏其免疫系统,导致生物出现腹胀、黑色素沉着、肝脏发炎等症状。
防治方法:-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积极利用生物学防治方法,投放具有抗菌作用的益生菌,增强养殖生物的免疫力;-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防止细菌滋生繁殖。
2. 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败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主要由厌氧菌引起。
受感染的养殖生物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皮肤溃烂等症状。
防治方法:- 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检验水质,避免细菌滋生;- 注重养殖生物的营养平衡,增强其免疫力;- 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但需注意按照规定剂量使用,以免造成抗药性。
二、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钩虫、珍珠虫等。
寄生虫侵入养殖生物体内,吸取其营养,导致生物体弱化,生长迟缓。
防治方法:- 定期对水产养殖生物进行检查,发现寄生虫及时进行处理;- 使用寄生虫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但需注意剂量使用;- 将养殖设施进行消毒,避免寄生虫的滋生。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它会引发养殖生物的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其生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
目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水生动物病毒性水泡病、鱼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等。
防治方法:- 严格实施水产养殖管理制度,避免疾病交叉感染;- 结合养殖生物的疫苗接种等方法,增强其抵抗力,预防病毒传播;- 防止污染水源,避免病毒寄生。
水产养殖的养殖疾病与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的养殖疾病与防治措施近年来,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然而,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疾病问题,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了解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养殖疾病类型及其症状1.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有烂鳃病、腹水病、细菌性性腐烂病等。
这些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鱼体溃烂、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等。
2.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鱼病毒性脑结构炎、水痘病等。
这些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食欲减退、鳃片出血、游泳异常等。
3.寄生虫疾病寄生虫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
常见的寄生虫疾病有鳃腔寄生虫病、体表寄生虫病等。
鱼体表长有寄生虫、鱼体变形等是寄生虫疾病的主要症状。
二、养殖疾病的防治措施1.加强水质管理水质是水产养殖中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维持适宜的水质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养殖户应定期监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处于理想的状态。
此外,注意水的流通,避免死水区域的形成,有效降低细菌和寄生虫的滋生。
2.饲养管理科学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养殖疾病的关键。
合理饲喂、定期清理养殖环境、避免过度密集养殖等措施,能够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
3.疫苗接种针对不同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疫苗接种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措施。
疫苗接种能够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疾病感染的风险。
养殖户可与专业兽医咨询并制定相应的疫苗接种计划。
4.合理使用药物当养殖动物感染疾病时,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选择合适的疫治药物,并遵循药物使用的规范,能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
5.定期检测和监测定期检测和监测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养殖户应当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病原检测、寄生虫检测等,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语水产养殖的养殖疾病是影响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强疾病防控意识,合理掌握养殖疾病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生动物的疾病预防与治疗
水生动物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水生动物在养殖和自然环境中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些疾病给水产养殖业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疾病对水生动物的危害,预防和治疗成为了关键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生动物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细菌性溶血性贫血、细菌性异尖线虫病等。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并定期检测水质。
此外,应注意饲料的选择和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食。
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方法有多种,例如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抗生素抗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增强对抗细菌侵袭的能力。
二、病毒性疾病水生动物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传染性肝胰脏坏死病、溶血性伤寒、白点病等。
这些疾病通常导致水生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为了预防病毒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做好隔离工作,确保新引进的水生动物没有携带病毒。
此外,应注意水体的消毒和饲料的消毒,避免病毒通过水和饲料传播。
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方法相对较少,一般采用隔离治疗的方式。
对于携带病毒的水生动物,应将其与其他健康的水生动物隔离开来,防止病毒的传播。
此外,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增强其对抗病毒的能力。
三、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水生动物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鱼鳃虫病、鱼苗寄生虫病等。
这些寄生虫会危害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健康,造成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寄生虫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定期检查水生动物的体表和内部,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
同时,应将养殖环境保持清洁,并定期更换水体,以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治疗寄生虫性疾病的方法有多种,例如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过度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容易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合理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减轻受寄生虫侵袭的程度。
《水产动物疾病》课件
ONE
KEEP VIEW
水产动物疾病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水产动物疾病概述 •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 •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方法 •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 • 水产动物疾病案例分析 • 水产动物疾病研究展望
PART 01
水产动物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水产动物疾病是指水生动物在生长、发育、繁殖和苗种培育等各个过程中,由于 受到各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作用,以及动物本身生理失调和遗传特性缺陷 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现象。
02
探索环境因子对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疾病
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水产动物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为免疫预防和治疗提供新
03
思路。
新药研发与疫苗研制
针对新型病原体,开 展高效、低毒、环保 型药物的筛选与研发 。
探索新型疫苗佐剂和 免疫增强剂,提高疫 苗免疫效果和保护率 。
利用基因工程和免疫 学技术,研制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 苗。
通过水体中的病毒粒子感染健康虾,也可通过接触病虾或污染 的工具、饲料传播。
保持水质稳定,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虾体抵抗力。使用抗病毒 药物治疗。
案例三:贝类疾病的防治
总结词
针对贝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进 行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2. 常见疾病及症状
如赤潮、寄生虫感染、细菌性 疾病等。病贝出现异常行为、 生长缓慢、死亡等症状。
鲤春病毒病
由鲤春病毒引起,病鱼 体色发黑,鳍条散开, 腹部膨大,肠道发炎。寄生虫性疾病源自010203
04
小瓜虫病
由小瓜虫寄生引起,病鱼体表 出现小白点,严重时鳞片脱落
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败血病—鲫体表、胸鳍、腹部充血
细菌性败血病—鲫鱼贫血和血性腹水
细菌性败血病--鲫肝肿大、肠内充满液体、白鳃
细菌性败血病—镜鲤全身出血
细菌性败血病—鲢鱼头部、眼和鳍充血
细菌性败血病—鲢体表、肠道充血
细菌性败血病---团头鲂体表各部位充血
细菌性败血病—全身充血
细菌性败血病—肌肉充血
[症状] 体表白色黏液增多并蔓延,好似全身布满一 层白云。 蛀鳍、竖鳞。
[流行] 仅危害鲤鱼,同网箱中的草鱼、鲢、鲫则不 感染。 水温6-18℃(10-14℃),20℃以上此病不治 而愈。 在微流水、水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 流水越冬池中经常出现。在没有水流的养鱼 池中,溶氧偏低,很少发病或不发病。
(七) 细菌性败血病(淡水鱼暴发性流行病 )
[病原] 主要为气单胞菌类
[症状] 体表各处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现象,甚至出血; 肌肉充血;白鳃; 血性腹水; 肝、脾、肾脏贫血,肿胀; 肠壁充血;
[流行] 危害种类最多、年龄范围最大、水域类别最多、 流行地区最广、季节最长、造成的损失巨大。 本病的流行原因: 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大; 投变质饵料;不清塘(淤泥累积)
[治疗]
外用药用含氯消毒剂全池遍洒;
内服:
SMZ,第1d 药量为200g/1000kg鱼,第2-5d药 量减半;
细菌性败血病---口、鳃、胸、背鳍、 肌肉充血
[防治] 1.预防:
发病季节每半月施石灰水或含氯消毒剂。同时内 服氟哌酸等抗菌药,用量为治疗量的一半,每日1 次,连服3d。
2.治疗:外用与内服结合。 外用药:生石灰、含氯消毒剂遍洒。 内服药:每天1次,3d为一个疗程。 氟哌酸20-50mg/kg鱼; 喹乙醇20-30mg/kg鱼; 氟苯尼考5-15mg mg/kg鱼;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预防方法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预防方法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威胁,这些疾病不仅会导致养殖效益下降,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传播给其他养殖物种。
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包括细菌性肠炎、细菌性鳃炎和腹水等。
这些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体表溃疡和鳃呼吸异常等。
预防方法:1. 合理养殖密度:过高的养殖密度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增加细菌滋生的风险。
因此,养殖密度应根据不同品种进行合理调整,保持水质稳定。
2. 疫苗接种:定期为水产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其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3. 定期消毒: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水池、设施和器材进行有效消毒,防止细菌的繁殖和传播。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另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吸虫、单胞菌和鳃蚤等寄生虫引起。
这些寄生虫会损害水产动物的消化系统和呼吸器官,导致生长迟缓和养殖效益下降。
预防方法:1. 定期检查:定期对水产动物进行检查,发现寄生虫感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寄生虫的猖獗扩散。
2. 控制源头:控制并消除可能带来寄生虫的携带者,如野生鱼类和昆虫等。
3. 合理养殖环境:维持水质清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PH值,以减少寄生虫的生存和繁殖。
三、真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症状包括体表白点、鳃呈现白色和肌肉组织溃烂等。
真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水温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容易滋生。
预防方法:1. 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更换或过滤水质,减少水中有机物的积累,降低真菌生长的条件。
2. 采用消毒剂: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养殖设备和器材进行消毒,杀死潜伏在其中的真菌孢子。
3.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设置养殖密度,避免过高的密度对水产动物的机械伤害和真菌传播造成风险。
四、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也具有一定的危害,常见的病毒包括鱼病病毒和溶菌酶病毒等,其感染会导致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和传染率增加。
水产-5第六章 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4. 诊断:有肠炎病、出血病、烂鳃病、竖鳞病 、赤皮病等并发症状。
烂鳃病
4.防治: (1)鱼种放养前用浓度为10mg/kg的漂白粉
药液,或用浓度为15~20 mg/kg的高锰酸钾 溶液浸洗15~30min;或用2%~3%的食盐 水浸洗10~15min。 (2)在发病季节,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 浓度为15~20 mg/kg,使池水的pH值保持 在8左右。或者每半月泼洒一次漂白粉, 浓度为1 mg/kg,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每15~20d施一次光合细菌或EM菌改良水 质。
(3)第三步 调节水质 在第十天用生石灰每亩 水深1米用15~20kg全池泼洒。
注意:①用药剂量一定要足。
②在治疗期间要做好池塘清洁工作,及时 捞出死鱼,工具要消毒。
③治疗期间及刚好后不要捕鱼或大量换水, 以免给鱼带来刺激,反而死得更快。
胡子鲶肠炎
细菌性肠炎
四、 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也有报道有 温和气单胞菌、弧菌、点状气单胞菌和 耶尔森氏菌。
流行情况:对各种养殖品种都有危害,尤 其鲢鳙鱼、异育银鲫、白鲫、团头鲂等 。流行季节为2~11月份,高峰期常为 5~9月,发病率高大100%,死亡率可达 95%;
3.症状与病理变化:
5. 发病原因: 6. ①底质、水质严重恶化,多年没清塘,氨氮
、硫化氢含量高,溶氧不足。
7. ②长期以来近亲繁殖,造成苗种体质下降。 8. ③投喂的商品饵料营养不全面,甚至变质,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鱼类、虾类和贝类等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
然而,在水产养殖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问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以供养殖者参考。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生物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症状包括鱼体溃烂、红鳃、水质浑浊等。
针对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如下:1. 保持水质清洁水体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可有效预防细菌滋生。
使用滤网和生物滤材对养殖池进行过滤,确保池水中的有害细菌数量最低。
2. 强化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养殖者应选择适宜的饲料品种和食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使用抗生素在疾病发生时,适量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也是一种常见的防治细菌性疾病的方法。
但务必按照兽药使用指导书的要求使用,并掌握适量的使用方法和频次,以免对水产生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是水产养殖中另一常见问题。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钩虫、绦虫和蚯蚓等,它们会附着在养殖的水生动物体表或内部,引起寄生虫病。
以下是防治寄生虫感染的方法:1. 检疫新引进的种苗在引进新的种苗时,养殖者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没有携带寄生虫的种苗进入养殖环境。
可以采用药物浸泡、消毒、筛查等方法进行检疫工作。
2.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也是防治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保持池塘或池底清洁,避免给寄生虫提供栖息的环境。
3. 对发生寄生虫感染的水产养殖动物进行药物防治一旦发生寄生虫感染,养殖者可以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物包括氯化钠和阿维菌素等,但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并按照正确剂量和方法进行操作。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令养殖者头疼的问题之一,其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
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鱼类疱疹病、感染性胰腺坏死病等。
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方法如下:1. 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是预防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
[医疗保健]细菌性疾病
连喂3d; 6)地锦草:干地锦草,5g/kg鱼天,鲜地锦草25g/kg鱼天,煮汁或
切碎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3d;
九、打印病
1.1 病原体: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细菌菌体短杆状,单 个或两个连在一起,
治疗:外用和内服相结合
(1)外用药
1)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1-1.2ppm,或三氯异氰尿酸 (含有效氯85%)0.5ppm,漂白精(含有效氯60%)0.6 ppm,或优氯净(含有效氯56%)0.6ppm全池遍洒。
2) 用五倍子2-4ppm,或干乌桕叶3.7ppm,或大黄3.7ppm全池 遍洒。
4病理变化: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腹水,病鱼 贫血,鳃盖内表皮充血。
5诊断:根据症状初诊,镜检鳞囊内渗出液时有大量短杆菌 (注意鱼波豆虫寄生于鲤鱼鳞囊内也出现竖鳞症状)
6防治 1)同细菌性烂鳃病 2)防止鱼体受伤
六、鲤白云病
1病原体: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G-,短杆菌,单个或成对 相连,极生多鞭毛,无牙孢。
3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不吃食。鳃上粘液 很多,鳃丝腐烂带泥, 病情严重的时候,鳃丝未端软 骨外露,鳃盖内侧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一个 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组织出血、腐烂和 崩溃。由于鳃组织受到破坏,致使鱼的呼吸困难,引 起死亡。
细菌性烂鳃病
4 病理变化:鳃组织炎症反应,有慢性和急性之分,慢性 型鳃组织发生炎性水肿,增生和坏死。慢性的只有炎性 水肿和坏死。
头部显得更黑,食欲减退,以至不吃食,腹部膨大,
腹部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黄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诊断
第五节 体表溃疡病
1.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 2. 流行情况:危害多种养殖品种,特别是一些名特优 (乌鳢、加州鲈等)的危害较大,水温在15 ℃以上 开始流行,发病高峰是5-6月;外伤是本病发生的一 重要诱因。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7、18):病初,体表出现数 目不等的斑块状出血,之后,病灶处的鳞片脱落, 表皮及其下肌肉坏死,溃烂,形成大小不等,深浅 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而死亡。
第十二节 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
1. 病原:鮰爱德华氏菌
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叉尾鮰,在水温18-28 ℃
时流行;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33、34):慢性型,主要表现为 脑损伤,形成“头穿孔”;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 体表充出血,眼球突出,肠道充出血,肝、脾肾肿大, 出血。 4. 诊断: 5. 防治:
第十九节 疖病
1. 病原:杀鲑气单胞菌 ,为革兰氏阴性菌,无鞭毛,无运动性的短杆 菌
2.
3.
流行情况:几乎所有的鲑鳟鱼,都可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其中以褐 鳟、红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布努克鳟最为敏感。
症状与病理变化(如图):急性型,该型发病急,死亡率高,病程 短,往往外部症状尚未表现出来,病鱼已开始死亡;亚急性型,病 程稍长,病鱼往往在表现出疖疮症状后开始死亡;慢性型,病程较 长,又可分为慢性Ⅰ型和慢性Ⅱ型,其中Ⅰ型主要表现为肠道发炎, 鳍条基部出血,病鱼死亡较慢;慢性Ⅱ型虽然能从患病鱼中分离到 病原菌,但无明显症状,也不引起死亡,有时在鳃上有轻度症状。 。 诊断; 防治:
第三节 细菌性肠炎
1.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罗非鱼、黄 鳝等,流行季节为4-9月,水温18 ℃以上开始 流行,饲料因素往往是重要的诱因;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7、8、9、10、11):体色 发黑,食欲减退,肛门红肿外突;腹水,肠道 充血、出血发红,肠壁变薄,弹性降低,肠腔 内充有大量粘液。
5. 防治:
第十七节 黄鳝出血病
1.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 流行情况:流行于5-9月,发病率在50-80%, 死亡率30-100%;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48、49、50、51):全 身体表出血斑、肛门红肿,外突,肝、脾、 肾肿大,出血,肠道呈出血性肠炎的变化。 4. 诊断; 5. 防治:
4. 诊断: (1)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 (2)病原分离鉴定 R-S选择培养基培养呈黄色 菌落。 5. 防治:
同前
第四节 细菌性败血症
1. 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也有报道有温和 气单胞菌和耶尔森氏菌(如图)。
2. 流行情况:对各种养殖品种都有危害,流行季 节为2~11月份,高峰期常为5~9月,发病率高 大100%,死亡率可达95%;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2、13、14、15、16): 病鱼全身体表充血、出血,甚至肌肉也充出血 呈红色,腹水,肝、脾盛肿大,肠道表现为肠 炎。
5. 防治:
第八节 白头白嘴病
1. 病原:不清楚 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尤其对草鱼危害 最大,流行于5-7月。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4):病鱼吻端至眼球处的 一段皮肤色素减退,变成白色,口周围的皮肤糜 烂,如有絮状物粘附其上。 4. 诊断: 5. 防治:
第九节 竖鳞病
1. 病原:初步认为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2. 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春季及夏季初,水温17~22℃; 死亡率一般在5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甚至可达 到100%的死亡率。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5、26):鱼体发黑,体表粗糙, 鳞片竖起,鳞囊内充满大量半透明液体。 4. 诊断: 5. 防治:
第十五节 爱德华氏菌病
1. 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福建爱德华氏菌 2. 流行情况:对鳗鲡、罗非鱼、真鲷、牙鲆等都有 危害,主要流行于夏季,但温室养殖中一年四季 都可发生。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42、43、44、45):
鳗鲡,前腹部和肛门前部肿大,红肿,皮肤软化, 肌肉坏死,甚至溃烂穿孔;剖解见肝或肾肿大, 充血,有化脓性溃疡;
•
诊断:
•
防治:
(1)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健康养 殖;
(2)治疗,应选择敏感的药物内外结 合
第六节 烂尾病
1. 病原: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点状气单 胞菌 2. 流行情况:对发生于水质较差的池塘,且机体受 伤是一重要诱因,发病季节多集中在春季;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9、20、21):病初尾柄处 皮肤变白,随后,尾鳍开始蛀蚀,并伴有充血, 最后,尾鳍大部或全部断裂,尾柄处皮肤、肌肉 溃烂,严重时露出骨骼。 4. 诊断 5. 防治:同前
4. 诊断:
5. 防治: (1)草食动物的粪便中含有该病原,因此池塘施 肥时应经发酵处理; (2)该病原在0.7%的食盐浓度中难以生存,鱼 种放养前可用2-2.5%的食盐水浸泡处理;
(3)治疗应外用药与内服药相结合
外用消毒药,内服抗生素
第二节 赤皮病
1. 病原:荧光假单胞杆菌 2. 流行情况:发病往往与鱼体受伤有关,危害各 种养殖品种,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5、6):病鱼体表充血、 出血,鳞片脱落,以身体两侧和腹部最明显, 鳍条出现“蛀鳍” 4. 诊断: 5. 防治:
4. 5.
第二十节 斑点叉尾鮰套肠症
1. 病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如图) 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 ,以 3~5月高发 ,一般病程在2~5天,发病率与死 亡率在90%以上。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如图):体表出血,腹部膨 大,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或 椭圆形的褪色斑 ;肛门红肿,外突,有的鱼甚 至出现脱肛现象 ;后肠出现1~2个肠套叠 。
4. 诊断: 5. 防治:
(1)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健康养 殖;
(2)治疗,应选择敏感的药物内外结 合
•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 在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时, 必须注意以下区别: • (1)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 肠炎病的区别:活检时,前者的肠壁弹性 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病情严重时,肠 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 而后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 病情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 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第十一节 鲤鱼白云病
1. 病原:恶臭假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 2. 流行情况:只感染鲤鱼,流行水温6~18℃,水温超 过20 ℃时,病情可自行控制。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30、31、32):病初体表出现 小斑点状白色粘液,随后,粘液逐渐蔓延,形成一 层白色的薄膜,以头部、背部和鳍条出最为明显。 4. 诊断: 5. 防治:
罗非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眼球外突,腹 水,肝、脾肾肿大,有白色的病灶,并有腐 臭味;
牙鲆,腹水,肝、脾肾肿大,退色,肠炎;
真鲷,肾脏肿大,出现白色病灶。 4. 诊断: 5. 防治:
第十六节 蛙红腿病
1.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和乙酸钙不动杆菌 2. 流行情况:外伤是该病的重要诱因,流行于春 末夏初,水温17-20 ℃时;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46、47):体表充出血, 特别是腿内侧更为明显,腹部膨大,腹水,肝、 脾、肾肿大,出血,临死前有呕吐和拉血便现 象。 4. 诊断:
第十八节 鳖细菌性败血症
1. 病原:嗜水气单细胞菌嗜水亚种 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成鳖和亲鳖,流行于4-8月,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当高;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52、53、54、55、56): 脖颈红肿,腹甲出血,全身水肿,口鼻出血; 剖解见消化道严重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 4. 诊断: 5. 防治:
4. 诊断:
5. 防治:
第二十一节Leabharlann 柱形病1. 病原:柱状黄杆菌 ,为严格好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无鞭 毛,菌体呈弯曲的长杆状或丝状 (如图)
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斑点叉尾鮰,草鱼、鲤、鲫、鳗鲡、 虹鳟、罗非鱼、褐鳟和金鱼等也可发病。流行水温为15~ 32℃,死亡率可达到75%以上。该病的发生常与各种应激 因素有关,如高温、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 。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如图):病鱼通常会出现烂鳃、鳍条腐 烂和体表损伤等典型症状。患病斑点叉尾鮰的鳍、吻、鳃 和体表出现棕色或棕黄色的病灶,病灶周围充血,出血, 发炎,特别是在背部形成一由白色带状物围绕的似“马鞍 状”的病灶 。 4. 诊断: 5. 防治:
第十五节 爱德华氏菌病 第十六节 蛙红腿病 第十七节 黄鳝出血病 第十八节 鳖细菌性败血症
第一节 细菌性烂鳃病
1.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G2. 流行情况:对各种养殖品种的鱼类都有危害,一般 在水温15 ℃以上开始流行,常与赤皮病、肠炎病 伴发。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2、3、4):体色发黑,鳃 丝肿胀,坏死、腐烂,软骨外露,粘液分泌亢进, 鳃瓣边缘粘附大量污泥,本分病鱼鳃盖内表面充血、 出血,中间腐蚀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透明小窗,俗 称“开天窗”。
第十节 疖疮病
1. 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也有人认为是嗜水气 单胞菌 。
2. 流行情况:疖疮病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鲤鱼、团 头鲂 ,鲢、鳙鱼也可发生;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7、28、29):通常在背部形 成向外隆起的病灶,皮肤充血发红,用手触摸病灶 有波动感,切开病灶有血脓流出,原有肌肉坏死、 溶解。病灶自行破溃,则性成火山口样的溃疡。 4. 诊断: 5. 防治:
第七节 白皮病
1.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或白皮假单胞菌 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鲢、鳙鱼,特别是对鱼苗和 夏花鱼种危害较大,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2):病初尾柄处发白,并 迅速向背鳍基部以后的体表蔓延,尾鳍腐烂,残 缺不全。病鱼头向下,尾向上,与水面垂直,作 挣扎状游动。 4. 诊断:
第六章 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第一节 细菌性烂鳃病 第二节 赤皮病 第三节 细菌性肠炎 第四节 细菌性败血症 第十节 疖疮病 第十一节 鲤鱼白云病 第十二节 叉尾鮰肠型败血症 第十三节 黄鳝旋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