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终于开悟的书法诀窍!很详细的图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你终于开悟的书法诀窍!很详细的图解
一、笔性 书法所使用的毛笔是是一种软性物体,在书写的过程中,如何达到笔毫齐顺、万毫齐力、笔毫 复原,这便构成了书法用笔中最根本的问题,这实际是毛笔的性能运用问题,笔法的一切技巧 都首先围绕这个问题开展出去。所以,学习笔法,首先要通熟笔性。古人没有提过“笔性”的概 念,但他们十分精熟笔性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深知要善假于物,才能得自然之妙理,晋唐的许 多书家,同时也是毛笔的研究者和改良者,从他们的遗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毛笔性能的无比谙 熟和科学运用。 书法的线条点画,无论形状、质感、力度,都与能否正确掌握笔性有关,不了解笔性就谈不上 懂得笔法。 掌握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控制笔毫的能力点画和造型,取决于: (1)笔起落的角度,运行方向; (2)笔入纸深浅(轻重); (3)笔头形状。 第(3)条笔头状态变化,指运笔中,笔毫锋颖因受力产生的各种变形,如聚、散、扁(方)、 圆等,包括笔头触纸方式,是用锋端触纸,还是笔腹着纸;是作势欲弹,还是腰软无力;是整 齐铺展,万毫齐力,还是绞纽破败,声嘶力竭。 (1)和(2)的作用为大多数书法教材所论及, 也容易在纸面上画出示意图,所以为大多数学书者所知,也较易于掌握,但最关健的因素—— 笔毫的组织状态——却往往给忽略了,结果造成运笔似的而非,点画外貌相近而质感意味相去 甚远。 如图一些书法教材介绍写魏碑或欧体的方笔挑点,为追求三角方棱的形态特征,逐个角地依次 填填满, 特别是专门去填 b 处第二个角, 类于画字而不是写字, 笔画形象呆滞造作, 极不自然。 这种运笔是不足取的。理由是:①画字不是写字,笔画造作不自然;②速度太慢,没有笔势可 言;③古人运笔绝不是这样的。 正确的运笔法是: (1)笔由左上向右下顿落,笔锋落处形成 a 角。 (2)笔刚顿即反挫撑起,笔腹离纸,笔毫沿上下方向平整展开(下展溢出的笔锋自然的形成 b 处劲利的棱角,绝不需刻意描画)。 (3)向上劲健提笔出锋(得 c 角,展开的笔锋由两向中间收聚,自然留下劲挺有力的三角点
1/9

造型)。 以上运笔熟练之后,只需一按一提即成,不过这提按的刹那之间,暗藏了个挫锋动作,使笔锋 能一按提起,由聚而铺,再由铺而聚,这面需要有极其良好的控制笔毫的能力。不仅方点这样 用笔,横竖的起笔收笔,撇、挑的写法,钩的出锋等均这样运笔。 这一点, 欧阳询 《九成宫》 等碑版经过刻拓失真, 很难看得出来, 要看欧的行书墨迹 《张翰帖》 、 《卜商帖》、《梦奠帖》,辨其锋芒细微处,方可明了。以上例子说明运笔仅考虑行笔线路、 提按轻重,虽也可写出笔画的样子,但往往不得要旨,距古人的精髓相去甚远。 古人运笔的玄奥之处,在于对笔锋的控制,控制笔锋的聚散、扁圆、卧挺等状态以塑造笔画形 象,利用笔头的圆锥状,可成圆笔,利用好它的齐(扁平展开)可成方笔,顺转着走,笔画圆 润,侧逆着用,则出现方棱。所谓“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一支笔在你手中 笔毫要铺就铺,要裹就裹,要倒就倒,要起就起,要扁就扁,要圆就圆,要开就开,要收就收, 则无论什么笔画,均可下笔成形,笔势自然,绝无多余来回动作。 所谓“用笔千古不易”,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说的。 优秀的书法,不论是行草书,还是体态端静的篆、隶、楷,都可体现出笔画流动徜徉的时序意 味,笔一按下提起就应取得需要的造型,试观晋唐及宋人书法墨迹,用笔简练自然而然,依据 笔性而为,所以下笔自然得法。 后人越搞越玄,比如明清,论著逾丰而去笔法逾远。清蒋和《书法正宗》中,一个竖钩可以为 12 个动作,繁复精微,煞有介事,令人感慨。赵子昂号称快笔,据说能日书万字,哪怕写正 楷,用笔法也极其快速简炼,表现了对毛笔极强的控制能力。 (二)、选择最有效的传力点 锋笔毫的末梢——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 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峰”,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在 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 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 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包含两个要求: 1、“立锋”行笔。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清代蒋和 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 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谓“锥画沙”,“印 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 张怀瑾)。 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 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些都是甘苦之言。立 锋用笔示意图“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 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 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 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2、“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如写一 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
2/9

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 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 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 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 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 笔锋无处不到理论上所说的笔锋的顶端,实际运用上,锋指的是锋端及笔毫近的那一段,再远 些就是笔腰,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也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等,“力点”常不 在锋而在笔腰,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 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近代康有为,笔腹腰也运用得很精彩。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 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 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无不能力透纸背,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 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 (三)、保持和恢复笔毫的弹性 弹性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 弹性破坏难以复原。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这要求我们:三分笔示意图 1、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 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选择毛笔时,要选“大笔写小字”也 是这个道理。 2、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笔往前运走,就免不了要倒下来,弹性 就会惭弱下去,需做个“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 的微微回缩(所谓挫、蹲、回,都是回顶用劲的一种),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 原立起,甚至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走,大大增强了“笔力”。 3、一笔完成之后,用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成挺直齐顺的原状,如同掭过一般,可直接书写下 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关健是利用反作用力弹直笔锋,反作用力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回锋反弹,回锋时正好逆着行笔方向提笔,将笔锋回顶弹直,所以回锋动作正确与否, 应看笔锋是最有效地弹直顺利齐。 二是用在出锋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笔作按势,借急按的反弹之力弹起笔锋。 如悬针,长撇就应这样用笔,悬针和撇的中后段常常显出丰腴之态,就是借势出锋用笔的自然 结果,其它捺、挑钩也是这样重按而提出的。 所以运笔的时候,笔毫总是一曲一挺,时展时聚地运行着,尤如钟表的发条,铮铮欲弹走,笔 一提纸,笔头就能恢复挺直齐顺,这就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其所说的:“自起自倒,自收自 束”,宋代苏轼说“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笔锋收起时象悬着重物的绳子一样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运用毛笔啊! 二、用笔的总原则书法的点画无论外貌形式如何变化,都要求符合以下共同的审美规范: 一、质感强,浑圆,厚实,凝重,如铸如刻; 二、意味含蓄、隽永,忌直白外露;三、气势通达,畅而不滑,涩而不滞。 根据笔性及书法审美的要求,总结前贤的经验,书法运笔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