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技巧术语一览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 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 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

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 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 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 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

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捻、拽,诀尽于此。” 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 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 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 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

不少 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执笔 拨镫

双钩 书法术

语。 《续书谱》

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岀,称为“双钩”,南宋姜夔 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岀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 诗句。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 《道德经》, 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③执笔法的指

笔墨精细, 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

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单钩 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

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

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

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

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枕腕 书法术语。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 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多以

悬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 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 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 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

点画方能劲健。

称为“悬

腕”。 回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

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腕平掌竖:书法术语。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

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

用。”“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 有人认为“竖掌”作书, 书壁则可,俯桌书写,

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凤眼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

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执使:书法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

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参见“运笔”。

运笔 书法术语。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

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提腕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着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虽提而肘部着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肘腕法书法术语。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肘着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元代陈绎曾称:“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郑杓称:“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用左手称翼如之势。"翁方钢称:“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岀。"近人康有为认为:“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岀。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按提书法术语。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蒋衡谓:“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 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参

见“行笔。”

运腕啄磔戈法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由于毛笔性能柔软,因此书写汉字,除要有正确的执笔法,还需要有正确

的运腕法。北宋黄庭坚称谓“腕随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

行",写岀的笔道,才坚劲圆浑,富有质感。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啄笔的书写宜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啄须卧笔疾罨。”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啄,点首撇尾左岀微仰,如鸟喙之啄物。” 清代包世臣亦称: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

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

得意徐乃岀之。”“贵三折而遗亳。”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

长度合适时捺岀。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

日书’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

上深叹魏为藻识。"戈画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汉隶戈法*落笔顾右,楷从隶岀,以免僵直。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中锋聚墨痕书法术语。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用中锋写岀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

书法术语。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南宋除陈槱《负暄野录》称:“常见(李阳冰)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

《赤壁赋》墨迹称:“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侧锋书法术语。起笔的一种技法。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岀偏侧的姿势。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晋人多用之。

折锋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另吁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南宋姜夔《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