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十一章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砾岩
3.重结晶作用:指深埋于地下的沉积物,在一定的压力、 温度影响下,其颗粒成分部分溶解和再结晶,使非 晶质变成变为结晶质,细粒晶体变为粗粒晶体,从 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化学沉积物、生物化学沉积物通常是以这种方式固 结成岩的。 非晶质的碳酸钙→方解石微晶灰岩 重结晶作用的强弱受矿物颗粒成分、大小的影响。
8.集块岩:由>64mm的火山弹及熔岩碎块堆积而成的岩 石。
9.火山角砾岩:由64-2mm的火山碎屑物及熔岩角砾,经 火山灰填隙并压而成的岩石。
10.凝灰岩:由小于2mm的火山碎屑物堆积而成的岩石。
Sedimentary Structures Formed by Current Flow
Current flow can cause a variety of surface features which may reflect or be reflected by internal features.
③灰、深灰或黑色:这通常是因为岩石含有有机质或弥散 状低铁硫化物(如黄铁矿、白铁矿)微粒的缘故,它们的 含量愈高,岩石愈趋近黑色。有机质和低铁硫化物均可氧 化,故这种颜色只能形成或保存于还原条件,也因此而称 为还原色(Reduced colour)。陆源碎屑岩、石灰岩、 硅质岩等的还原色大多与有机质有关,泥质岩的还原色既 与有机质、也与低铁硫化物有关。方解石灰岩(白)含有 机质或黄铁矿(FeS2)呈深灰至黑色→还原环境; ④绿色:一般由海绿石、绿泥石等矿物造成。这类矿物中 的铁离子有Fe2+和Fe3+两种价态,可代表弱氧化或弱还 原条件。砂岩的绿色常与海绿石颗粒或胶结物有关,泥质 岩的绿色常是绿泥石造成的。此外,岩石中若含孔雀石也 可显绿色,但相对少见。
雨痕与雹痕:在软的泥质或沙质沉积物表面开砀圆形或椭圆 形凹穴。常与泥裂共生
第十一章两极地区
地衣
三、居民
北极与南极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北极有 土著居民。主要的土著居民是属于黄色人种的 爱斯基摩人。
由于人类社会的主体(世界人口
的83%)处在北半球,北极对人类社
会的影响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比
南极大得多,直接得多。在全球变化 研究背景中,北极环境系统的一些特
殊现象已经和正在成为国际科学界关
大 西 洋
南 美 洲
印
纬度位置: 几乎都在南极圈以内 经度位置: 南极半岛 60°W, 与火地岛隔海相望 海陆位置: 南极大陆被太平洋、 印度洋、大西洋环绕
度
太 平
南极圈
洋
洋
大洋洲
二、自然地理特征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冰雪高原
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
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 原
冰
盖
世界部分大洲平均海拔(单位:米)
收集陨石
气象观测 冰上作业
科研宝地
南 极 洲 水 下 考 察
中 山 站
位置:
南纬69度22分
东经76度22分
长 城 站
位置: 南纬62度13分 西经58度58分
2009年2月1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 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南纬80度,东经77 度)正式开站,昆仑站于1月27日在南极内陆 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落成。
南极的暖季
南 极 的 矿 产
世界最丰富的磷虾资源
南极海域的磷虾蕴藏量约为4亿吨~6亿吨。南 极磷虾是高蛋白质的食物,含人体所必需的全部氨 基酸。同时,它是南极海域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中心, 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关键。
南极的主人——企鹅
帝 企 鹅 的 家 庭
帝企鹅是唯一在南极大陆生息并繁衍后代的企鹅, 它是南极大陆真正的主人。帝企鹅是最能适应寒冷的 鸟类,同时它还是潜水冠军,潜水深度最大可达265 米,最长时间为18分钟。
第11章--边坡的工程地质研究(1)
11.1 我国边坡工程的研究现状
遵循动态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对块体进行工程处理, 以改善和提高块体的稳定性。一般处理采取“锚固为主、 不开挖或小开挖为辅原则”。
(1)对于埋深小于5m的小规模块体,采用系统锚杆 和随机锚杆结合(挂网)喷混凝土进行加固。
11.2 边坡变形与破坏的类型
(一)边坡变形
边坡变形以未出现贯通性的破坏面为特点,尤其是在 坡面附近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破裂与错动,但整体上没有 产生滑动破坏,一般分为卸荷回弹(松动)和蠕动等形 式。
11.2 边坡变形与破坏的类型
1、松弛张裂 是指当边坡侧向应力减弱之后,由于卸荷回弹而出
现张开裂隙的现象。 如果多层裂隙发育,则有可能形成松弛张裂带,这
崩塌体通常破裂成碎块堆积于坡脚,形成具有一定 天然休止角的岩堆—称为倒石堆。进而可能发展成碎屑 流。
11.2 边坡变形与破坏的类型
崩塌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与地形直接相关
崩塌一般发生在高陡边坡的前缘,发生崩塌的边坡 坡脚一般大于45°,尤其是大于60°的陡坡,地形切割 越强烈,高差越大越易形成崩塌。
3
人工边坡包括例如 道路工程中的路堤边坡 房屋桥梁工程的基坑边坡 露天矿的边坡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运河渠道边坡 船闸、溢洪道边坡 引水隧洞进出口边坡 土石坝边坡及坝肩边坡等等。
4
边坡在各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 使坡体内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当岩土体 强度不能适应此应力分布时,就产生了 边坡的变形破坏。
11.1 我国边坡工程的研究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大规模工程建设向西北和西南推进, 特别是高山峡谷区的一些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基本 都涉及到高陡边坡变形和稳定的问题。
工程地质学-第十一章 边坡的工程地质研究
不发生显著变化,只是岩块之间出现相
对位移或拉裂,从而使岩体出现松动、 架空现象。
图10-7 蠕动变形示意图 (a)脆性岩石的变形
第二节 边坡的变形与分类
㈡ 边坡岩体变形破坏形式
2、蠕动 ⑵ 由塑性岩石构成的岩体
在一定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发生 缓慢的连续弯曲变形,如层状岩石的 非构造弯曲(点头哈腰)。
但是高大树木不离边坡稳定:风力作用下树根上拔边坡土体; 树根生长和腐烂增大地下孔隙,地表水易沿孔隙入渗。
二、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
第二节 边坡的变形与分类
5、滑坡
⑶ 滑面形成机理
C 滑面受软弱垫层控制
软弱垫层是指在坚硬岩石下部的 力学强度较低的软弱岩石。这样,在 上部坚硬岩石大的自重应力作用下, 可沿此软弱垫层滑动。实际调查发现, 此类滑动可以是突发性的,也可是渐 进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种滑面, 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先局部,后逐 渐发展成为贯通性滑动面。
B 按滑坡深度分类:表层滑坡(小于2~3m)、浅层滑坡(小于 3~
10m)、深层滑坡(大于10m)。 C 按滑坡体积大小分类:小型滑坡(小于3万立方)、中型滑坡
(3 ~50万立方)、大型滑坡(50 ~300 万立方)、巨型滑坡(大于300万立方)。 D 按滑动的力学性质分类:推动式滑坡(滑坡体后部先滑动而推 动前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先滑动,引起由下而上依次 下滑)。
该裂隙特征是上宽下 窄,发育深度一般不低于 谷底基岩面标高。边坡愈 高愈陡裂隙愈发育,松弛 张裂带愈宽、愈深。
图10-6 峡谷地区卸荷裂隙发育示意图
第二节 边坡的变形与分类
1、松弛张裂 在河谷底部形成的卸荷裂隙,是由于河床上部卸荷引起。该裂
隙特征是平行于谷底,且越靠近谷底张开越宽,越向深部张开越小。 松弛张裂有时导致倾倒、蠕动等其它变形。
第十一章第四纪地层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1.生物地层学法 这是划分对比第四纪地层的基本方法。利用
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第四纪地层的新老关 系,同时应用生物组合方法,划分与对比第四纪 地层,建立起生物地层层序。生物的演化发展落 后于环境变化,出现生物孑遗与先驱问题,如同 一种动物化石可以出现于不同的地层中,要利用 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
1、下更新统 (4)元谋组 位于云南北部,是南北向延伸的盆地,以河湖 相堆积物为主,厚695m。以粘土、亚粘土、砂、砂 砾为主,夹腐植质粘土和褐煤。元谋组最上部发现 元谋直立人化石,同位素年龄约为170±10万年。 经古地磁测定,属于高斯正极性期的下部,距 今1.5—3.2Ma。在元谋盆地发现龙川冰期,距今 约3.5Ma,是我国发现的较老冰期。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5.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 用同位素年龄划分第四纪地层是应用较
广泛的方法,并逐渐建立起第四纪地层年代 表。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5.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
(1)放射性碳(14C)法 有 一 定 初 始 14C 浓 度 的 地 质 样 品 , 在 停 止 14C交换后,样品中14C放射性衰变引起14C浓度 下降,依此即可测到样品年龄。测定年龄范围 500至70000年,是研究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后期 较有效的方法。测定材料是木材、泥碳、贝壳 、骨、角(或化石骨、角),淤泥、土壤和有机 碳酸盐。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 (5)洞穴堆积 早更新世的洞穴堆积,以广西柳城巨猿洞为代 表。溶洞高出地面90m,堆积物自上而下分为4层: ④、顶部钟乳石厚壳。 ③、含碎石的黄色土。 ②、微红黄土,钙质胶结。 ①、松散的棕褐色土状堆积上复钟乳石硬壳。
《地质地貌学》第十一章 黄土地貌-课件ppt
在我国的历史资料中,有关“雨土”的记载很多,甚至有 套元1287年某地曾雨土七昼夜,并掩埋死了牛畜的纪录。
现在都采用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来称 呼更新世的三个时期的黄土地层。全新世的黄土 分布并不多,主要是沿河冲积的黄土状沉积物。
1. 午城黄土
又叫古黄土,分布范围不大。一般厚度1 0-20米, 少数地方达到30-40米。
色橙黄或红黄,质地粘重,致密,常呈块状。
基本都掩埋在禹石黄土及马兰黄土的底下,只在很 深的侵蚀沟下部才有出露。
黄土中还含有相当多的钾及磷,所以是一种相当 肥沃的土壤母质(午城黄土中缺磷)。
钙质结核层
钙质再次淋滤
形态各异的结核
四、结构构造
黄土外观均匀一致,看不出明显的层理。
黄土中的碎屑颗粒一般都具有棱角或半棱角的外 形,疏松易碎。
黄土中普遍存在有内眼可见的孔隙,地下水的运 动主要沿垂直方向移动。
第十一章 黄土地貌
概述
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一的、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 质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黄土并不是土壤作用的产物, 主要是由风力等外力作用搬运堆积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以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次生扰动的、无层理的、 黄色粉质、富台碳酸盐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沉积物称之 为黄土或原生黄土。
风力搬运堆积之外的其它成因的黄色的、又常常具有层 理和砂、砂石层的粉土状沉积物称之为黄土状岩石或次 生黄土。
黄土在流水及其它外力作用下,被切割成很多沟谷和沟 间地形成许多正向、负向的地貌形态,称做黄土地貌。
第十一章(泥盆纪)
江南古陆以北,下场子地区仅见上泥盆统五通组, 岩性由灰白浅灰色的石英砂岩、砂砾岩及浅灰到黄灰 色的粉砂岩、泥岩组成,内有植物化石 Lepidopiloeum rilombicum和鱼类 Siolepis Asteroleis等,代表潮湿气候 条件下近海河湖盆地沉积。近年在皖南、浙西等地陆 缘发现五通组具滨岸碎屑沉积,并见有小型腕足化石, 说明晚期有海泛层存在。中扬子区川东、鄂西及湘西 北地区,发育中、上泥盆统,中统云台观组为河流到 滨海相的纯石英砂岩。上统下部黄家磴组为细砂岩、 粉砂岩夹泥岩和泥砂岩 , 内有腕足类 Crrtospirifer 、 Tenticopiritfer 及植物化石碎片;上部写经寺组早期以 碳酸盐岩为主,夹鲕状赤铁矿、鲕绿泥石和菱铁矿, 含碗足 Ynnanella 、 Yunnanellina 等;晚期砂页岩以植 物化石为主。总之川鄂浅海区中晚泥盆世以海陆交互 相沉积为主,晚泥盆世可能和华南海域以及秦岭海槽 均有连通。
2、华南板块大陆边缘泥盆纪地史特征 华南板块大陆边缘,尤其是西部和北部大陆边缘泥盆系 发育良好,二者性质具显著差别。
反映干热气候下的河湖及滨岸沉积。莲花 山组底部砂砾岩厚仅1m,并不代表造山后的 磨拉石沉积,结合相邻云开山一带地质历史, 该区加里东运动很可能发生于奥陶纪晚期,泥 盆纪初地势已经不很高峻,但当时全球性海侵 事件未波及本区。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 代表了本区泥盆纪海侵又反映出海平面的持续 稳定乃至海退,具高水位沉积体系域特征。因 此,那高岭组为该区泥盆纪的第一层序,反映 第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旋回。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的北方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的北方我国历史上的北方,是指古代中原以北的广大地区而言的。
它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山西、陕西以北,北到勒拿河、叶尼塞河上游及其以北地区,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本区在地貌上以高原为主,其中南部主要为蒙古高原,北部主要为中西伯利亚高原。
蒙古高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都是古老的内陆高原,封闭性强。
它和青藏高原一样,也是在地质时期里地体不断抬升的结果。
不过,它的抬升强度不如青藏高原强烈。
在上升过程中,一方面整个地块发生缓慢的拗曲,因而形成了许多平缓的丘陵和盆地,如呼伦贝尔盆地、二连盆地、居延盆地等。
另一方面,地壳又产生微微翘起,从而形成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和中部的阴山山脉,以及西部的阿尔泰山、中部的杭爱山等。
气候属北温带和寒带,由于深居内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冬季严寒,与同纬度的欧洲相比,气候要低15~200C。
年降水量300~400毫米。
植被以温带干草原和森林草原为主。
蒙古高原东部主要为干性草原和沙漠半沙漠植物区。
在半沙漠区中,一般在间歇河道、山麓和地下水位较高地区才有丰盛牧草。
阿尔泰地区,地势较低,积雪少,森林少,草原丰茂,是畜牧业骆驼、牛羊马等过冬的好地方。
杭爱山和肯特山,主要为山地草原和森林。
中部则以沙漠戈壁为主。
漠北地区,气候较南稍湿,并有河流分布,草原旺盛,为蒙北草原。
总之,这里草原广阔,气候干燥寒冷,水源条件也好,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摇篮。
先后有匈奴、东胡、丁令、鲜卑、柔然、契丹、突厥、薛延陀、蒙古等游牧民族在这里活动。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战国后期,匈奴进入了奴隶社会,并利用中原七国的战乱之机,占领了河套及河套以南地区。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将军蒙恬(公元前215年)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打败了匈奴奴隶主贵族,收复了河套以南地区,并设九原郡加以管理。
地质学课件--地层与地层单位
二、绝对地质年龄 (同位素地质年代的建立)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具有的固定衰变 周期,来测定某些含放射性同位素的矿 物(岩石)的形成时代-同位素年龄 (单位Ma)。 主要测试手段有:钾-氩法;铷锶法; 铀铅法;宇宙核素;裂变径迹法;14C法 等。
三、地质时代系统 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宙eon 宇eonothem 代era 界erratum 纪period 系system 世epoch 统series 期episode 阶stage
二、地层层序的标志
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判别地层是否倒转有时是十 分困难的,有时我们仅通过判别岩层的顶底面来确 定地层是否倒转。
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 水动力条件、生物等的影响,沉积岩的 层面或层内均会保存各种示顶构造。通 过这些示顶构造可以判断岩层的正常与 倒转,主要有如下几种: 1.层面标志:存在于岩层层面上的标志。
地层单位及术语表
地质年代单位 宙eon 代era 纪period 年代地层单位 宇eonothem 界erathem 系system 岩石地层单位
世epoch 期episode 时chron
统series
阶stage 时带chronozone
群group 组formation 段member 层bed
3.生物标志:沉积岩中常含有生物化石, 化石的保存形态也具有示顶功能。如足 迹、孔穴、根系、叠层石等。
scour surface
4、冲刷面:是固结和半固结的沉积层的顶面,因水流冲 刷而成为凹凸不平的面。 sandstone, silicalite, limestone, cross-bedding, silicalite gravels
生物地层对比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 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 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 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化石组合法是根 据地层的化石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
第十一章 地层与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
• 地质年代单位系统的形成: 地质年代单位系统的形成: • 综合考虑生物演化,地层的形成的顺序, 综合考虑生物演化,地层的形成的顺序, 构造运动等多方面的因素,把地质历史分 构造运动等多方面的因素, 为四个大的阶段“ 为四个大的阶段“宙” • 各个阶段之下又可以进行细分为“代” 各个阶段之下又可以进行细分为“ • “代”之下再分“纪”,“纪”之下分 之下再分“ “期”
原始侧向连续律
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
• 地层旋回性:地层在垂向上的规律组合 和变化。由旋回沉积作用形成。 •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沉积环境中由于 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用 过程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单 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 非旋回沉积作用:无规律重复的沉积作 用。
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划分对比
同位素年龄测定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原理 进行的。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 进行的。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能 量并转化为终极元素。 量并转化为终极元素。 用于地层年龄测量的同位素方法主要有铀- 用于地层年龄测量的同位素方法主要有铀-铅 铅法、 锶法、 氩法、 法、钍-铅法、铷-锶法、钾-氩法、钐-钕 法等。 法等。同一地区的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可以用于 地层年龄的确定, 地层年龄的确定,不同地区的地层的同位素年 龄可以用于地层对比。 龄可以用于地层对比。
岩性 划分 对比
岩 石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化石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 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 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 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 别的化石。 地层的时代, 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 比。 化石群: 化石群: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 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化石组合法是根 据地层的化石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 据地层的化石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
第十一章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
新构造运动时刻改变和塑造着全球构造和地理
面貌。如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虽然在喜山 运动期间已隆起,但是第四纪以来上升速度比 晚第三纪快了10几倍。中国目前西(南)高东 低、百川东流的形势是在第四纪中完成的。
许多第三纪形成的隆起与断陷仍持续发展,如
庐山、九华山泰山,在第四纪均继续上升,而
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继续下沉。
地球南半球形成冈瓦纳古陆,北半球散布一些地台。(中国
地台由华北、塔里木、扬子地台组成)
(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 中国北方已经形成华北原地台(19亿年,吕梁运 动),南方形成扬子原地台(8亿年,晋宁运动) 西部则形成塔里木原地台( 19亿年)。 (三)中国元古宙的矿产 1.铁矿 沉积了大量浅海相鲕状和肾状赤铁矿。 以河北宣化、龙关一带的宣龙式铁矿最为典型。 2.锰矿 辽宁瓦房子式锰矿。 3.其他 东海式磷矿、古潜山油田、大型菱镁矿 床
● ●
地史学研究的内容: 1.地球的起源 2.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史 3.生物发展史 4.地壳构造运动发展史
第一节 前寒武纪的地史特征 —太古宙和元古宙
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期,又称先寒武纪。前 寒武纪始于最早的地质阶段,结束于约5.7亿年 前。前寒武纪曾划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现广泛 采用太古宙和元古宙分别表示其早、晚两个阶段, 分界线为25亿年前。
前寒武纪的国际划分(2004年)
伊迪卡拉纪
中国前寒武纪的划分
显 生 宙 震旦纪 元 古 宙 太 古 宙 新元古代
南华纪 青白口纪
蓟县纪 长城纪 滹沱纪
542Ma
800 1000 1600 2500 2800 3200 3600 4200?
中元古代 古元古代 新太古代 中太古代 古太古代 始太古代
物种起源-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今日中间变种的不存在--绝灭的中间变种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数量--从剥蚀的速率和沉积的速率来推算时间的经过--从年代来估计时间的经过--古生物标本的贫乏 --地质层的间断--花岗岩地域的剥蚀--在任何一个地质层中中间变种的缺乏-- 物种群的突然出现--物种群在已知的最下化石层中的突然出现--生物可居住的地球的远古时代。
我在第六章已经列举了对于本书所持观点的主要异议。
对这些异议大多数已经讨论过了。
其中之一,即物种类型的区别分明以及物种没有无数的过渡连锁把它们混淆在一起,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难点。
我曾举出理由来说明,为什么这些连锁今日在显然极其有利于它们存在的环境条件下,也就是说在具有渐变的物理条件的广大而连续的地域上,通常并不存在。
我曾尽力阐明,每一物种的生活对今日其他既存生物类型的依存,甚于对气候的依存,所以具有真正支配力量的生活条件并不像热度或温度那样地于完全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
我也曾尽力阐明,由于中间变种的存在数量比它们所联系的类型为少,所以中间变种在进一步的变异和改进的过程中,一般要被淘汰和消灭。
然而无数的中间连锁目前在整个自然界中没有到处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在于自然选择这一过程,因为通过这一过程新变种不断地代替了和排挤了它们的亲类型。
因为这种绝灭过程曾经大规模地发生了作用,按比例来说,既往生存的中间变种一定确实是大规模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在各地质层(geological formation)和各地层(strattum)中没有充满这些中间连锁呢?地质学的确没有揭发任何这种微细级进的连锁;这大概是反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最明显的和最重要的异议,我相信地质纪录的极度不完全可以解释这一点。
第一,应当永远记住,根据自然选择学说,什么种类的中间类型应该是既往生存过的。
当观察任何二个物种时,我发见很难避免不想像到直接介于它们之间的那些类型。
但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我们应当常常追寻介于各个物种和它们的一个共同的,但是未知的祖先之间的那些类型;而这个祖先一般在某些方面已不同于变异了的后代。
第十一章++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第十一章沉积岩的基本特征第一节概述但以体积而言,沉积岩仅占岩石圈体积的5%,结晶岩占95%。
各类沉积岩的分布各不相同。
分布最广的是泥质岩(72.2%)、砂岩(13.2%)和碳酸盐岩(7.7%),其余的沉积岩及其沉积矿产仅占1%—2%。
沉积岩在地表广泛分布,是储油、储水的有利场所。
沉积岩中的矿产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
据统计沉积和沉积变质矿产占世界矿产总储量的75—85%。
煤、石油、油页岩和天然气等全是沉积形成。
铁、锰、铝、磷、放射性金属及铜、铅、铅、锌、汞、锑等矿产,多属沉积成因或、、与沉积有成因关系。
有些沉积岩本身就是矿产。
二.沉积岩的成分特征(一)化学成分特征沉积岩的主要物质来源于火成岩的风化产物,所以两者的平均化学成分非常相似。
但由于火成岩转变为沉积岩要经过风化、搬运、沉积、成岩等一系列转沉积岩的平均矿物成分与火成岩相比有明显差别。
构成沉积岩的主要矿物是:①云母及粘土矿物,②碳酸盐矿物,③石英族矿物(石英、玉髓、蛋白石等)。
二. 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征沉积岩的结构构造明显不同于岩浆岩。
岩浆岩多为晶粒结构;而沉积岩的结构则随岩石的类型和成因而变化,最常见碎屑结构(陆源碎屑岩)、泥状结构(泥质岩)、晶粒结构(化学及生物化学岩)、颗粒结构(内源沉积岩)等。
沉积岩具特征的层理和层面构造。
第二节沉积岩的形成和变化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可概括为以下3个阶段:①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阶段(风化阶段),②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阶段,③沉积物的同生、成岩作用和沉积岩的后生作用阶段。
一.沉积物质的形成作用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有四类:1.母岩风化所提供的物质:陆源碎屑、粘土物质、溶解物质。
2.生物成因的物质:生物残骸及有机质。
3.深部来源的物质:火山碎屑物质、深部来的卤水、温泉水、喷气物质等。
4.宇宙来源的物质:陨石及宇宙尘埃。
以下主要介绍风化作用形成的物质。
1.物理风化作用使母岩发生机械破碎为主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第十一章:嵩县霓辉正长岩
产于磨沟的霓辉正长岩矿石呈肉红色,致密块状构造。钾长石晶粒粗大,含量通常达 80%以上,其间包裹有少量细粒钠长石,钾长石主要为微斜长石,呈格子双晶和残余格子 双晶,裂隙充填钠长石。霓辉正长岩矿物组合为微斜长石+条纹长石+霓辉石+绿闪石(张 正 伟 等 ,2003)。
偏 光 显 微 镜下 观 察 ,霓 辉 正 长 岩 矿石( SOX-03)的 主 要 物 相 为钾 长 石 ,含 有 少 量 霓 辉 石 ,其 显微 结 构 见 图 1-11-3。X射 线 粉 晶 衍射 分 析 结 果 显 示,矿 石 的 主 要 物 相 为 微 斜长 石( 图 1-11-4)。
烧失 0.42
总量 100.35
霓辉正长岩矿石(SOX-03)中,对主要矿物相钾长石化学成分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 采 用 以 阴 离子 为 基 准 的 氢 当 量 法( 马 鸿 文 ,2001),计 算相 应 的 离 子 系 数 ,结 果一 并 列 于 表 1-11-2 中。由表可见,该霓辉正长岩矿石中 12 个钾长石晶粒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其 K+ 系数为 0.843~0.981,平均为 0.910,化学组成接近于微斜长石的理论组成。
表 1-11-2 钾 长 石 化 学 成 分 的 电 子 探 针 分 析 结 果 ( wB%) 及 离 子 系 数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63.23 63.45 63.81 63.49 63.16 62.44 63.28 63.21 62.74 63.75
0.00 0.01 0.00 0.00 0.00 0.04 0.00 0.06 0.06 0.00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试题及答案【篇一: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后习题库】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第八章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2.第四纪地质学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3.研究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4.简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2.地貌的形态 3.地形线 4.地形面 5.地形点 6.谷中谷7.地貌的基本形态 8.地貌的形态组合 9.地文期 10.现代地貌11.古地貌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3.怎么绘制地图割切程度图?4.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举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5.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6.举行地貌的成因研究,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7.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8.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9.形成地貌的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10.试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11.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12.什么是举行地貌基本形态分类的根据? 13.划分地貌形态组合时要思量哪些因素? 14.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15.何谓地貌的分带性? 16.地貌有几种分带?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17.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8.什么是地貌的年代?19.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20.地貌发育中有哪些重要特点? 21.说明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2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2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想法? 24.什么叫坡地?2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地质地貌第十一章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系 成玉祥
chjkk2003@
第十一章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 及其地貌特征
• 第一节 湖沼的地质作用 • 第二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 第四节 海岸地貌 • 第五节 海洋沉积作用的特点
第一节 湖沼的地质作用
• 湖泊和沼泽是常见的自然地理单元。它们的地质作 用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不过它与河流或地下水 等陆地上流动水体不同。它们是水圈中比较宁静的 水体,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以沉积作用为主。
• 已发现现代一些温带、亚热带地区的湖泊中也有 纹泥的形成,例如瑞士苏黎世湖和我国武汉东湖。 据观察,温带深水湖泊有利于纹泥的形成,原因 在于深水湖中有分层现象,即湖水有温度分层和 化学分层现象。
• 湖水温度分层在湖水温度为4℃时最大。夏季表层 水热、质轻,上下无法对流,湖底在生物新陈代 谢和有机质腐烂分解影响下,H2S含量增加,使 湖底湖水呈还原环境,此时机械沉积的湖泥量多、 粒粗、有机质丰富但分散在湖泥中。
• 冬季表层水温低,密度大,深处密度小,可以产 生上下对流,但由于冬季有机质分解不彻底,此 时机械沉积的湖泥量少、粒细、有机质含量相对 较高,所以湖泥色深。对于武汉东湖湖心纹泥, 夏季为灰色湖泥,冬季为黑色有机质湖泥。
• (二)湖水化学沉积作用 • 湖水化学沉积作用受气候条件控制极为明显。在
不同气候区,湖水化学沉积物差别很大。因而以 湖水化学沉积物去推论当时湖区的气候状况,是 比较可靠的。按气候的干湿,将湖水化学沉积作 用分为两种:
• 湖水的来源有雨水、地面流水、地下水、冰融水 及古代海洋残留水等。
• 湖水的消耗主要通过蒸发和流泄(包括从地面流 走和渗入地下)两种方式。
• 有的湖泊有出水口,通常称为泄湖,有的湖泊没 有出水口,称为不泄湖。
第十一章 断层概论
当旋转中心(轴)位于断层 中心时,表现为旋转中心(轴) 两侧的相对位移不同——一侧 为上盘上升、一侧上盘下降。
第三节 断层形成机制
断层形成从表面来看是一种地质现象,而其 本质上应属力学现象(即物体破裂问题),但它又 是一个远比一般的力学问题要复杂得多课题 。涉及 破裂的发生和断层的形成、断层作用与应力状态、 岩石力学性质,以及断层作用与断层形成环境的物 理状态等等。
2 逆断层
1) 上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2)两盘位移线侧伏角 80º -90º
3) 发育于挤压环境;
4) 断面倾角总体较缓, 如较大时称冲断层;
5) 断层带内岩石破碎、 变形相对比较强烈。
逆冲推覆构造(Thrust Faulds)
●原地岩块(系统) (Autochthon)
●外来岩块(系统) (Allochthon)
4 斜移断层
正(逆)平移断层——断 层滑动线的侧伏角< 45°(10°~ 45°)的断 层;即水平位移量>倾 向位移量。 平移正(逆)断层——断 层滑动线的侧伏角> 45°(45° ~ 80° )的断 层;即水平位移量<倾 向位移量
5 枢纽断层
以断层面上任意一点为中 心做旋转运动(位移)的断层。 该类型断层的特点是:断盘上 任意点的位移量均是不同的— —与旋转中心距离呈正比。 当旋转中心(轴)位于断层 一端(消失点)时,表现为横过 断层走向的各个剖面的位移量 不等;
破裂面(可平、可曲,产状要素同面状构造) 2. 断层带:一系列破裂面或次级断层组成的带 (同时形成、相互平行、性质相同) 3.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4. 断盘: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滑动的岩块
上 盘—位于断层面上侧的断盘 下 盘—位于断层面下侧的断盘 上升盘—相对向上滑动的断盘 下降盘—相对向下滑动的断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
第四纪的地史特征 第四纪是地史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生物界发 展的最新阶段,现代海陆分布及地貌形势已经形 成,但新构造运动仍很强烈,气候变化和气候波 动仍很频繁,周期性地出现过冰川活动,堆积了 引人注目的大面积黄土。人类出现是地史上一个
重要生物事件。
新生代
第四纪的地史特征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人类出现
第四纪实际上是人类时代 。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 人)和晚期智人(新人)四个阶段。
今天的地球
50百万年以后的地球!
If we continue present-day plate motions the Atlantic will widen, Africa will collide with Europe closingthe Mediterranean, Australia will collide with S.E. Asia, and California will slide northward up the coast to Alaska.
第四纪生物界总的面貌和今天相似。特别是现 生植物中绝大部分在第四纪开始时就已经存在
了。但动物界特别是哺乳动物发展更新很快。
在第三纪初期已出现灵长类。在第四纪初期, 古代猿类的一支开始向人类的方向发展。 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是划分更新世底界的 标志。
新生代
第四纪的地史特征
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新生代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第四纪大冰期
冰期:指地质历史上出现的气候寒冷、有大规模冰川
活动的时期。冰期间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
目前公认的冰期在地质时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
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但只有第四纪 才出现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现象。
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
印支运动后,中国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处于大陆环
境,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新形成的古昆仑 山、古秦岭横贯大陆东西,对于分隔南北古气候
产生一定影响。
燕山运动则使中国东部地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
山一线东西两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现象,西部为 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如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亦 称陕甘宁盆地)和川鄂盆地,东部则属于环太平 洋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带。
250百万年以后的超级大陆
The next Pangea, "Pangea Ultima" will form as a result of the subduction of the ocean floor of the North and South Atlantic beneath eastern North America and South America. This supercontinent will have a small ocean basin trapped at its center.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生物迁移
如在距今1.8万年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苔原 由北纬60°移到北纬45°,中国多年冻土南 界南移到北纬40°。植物则随冰期和间冰期 大陆冰盖的进退,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现象
新生代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黄土堆积
黄士是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粉砂性(间含亚砂、亚 粘)、多孔隙、多垂直节理的松散土状堆积。 在距今240多万年以前黄土已经开始堆积。一般认为黄土 是冰期的产物,古土壤层是间冰期的产物。 在连续黄土剖面中,共夹有30多层古土壤层,记录了第 四纪时期古气候波动变化的历史。
脊椎动物界: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出现鸟类;晚
三叠世还出现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
无脊椎动物:被称为菊石时代。与其伴生的还有各 种昆虫、淡水轮藻等。
恐龙灭绝是中生代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中生代构造运动和古地理演化
中生代
中生代是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的时代。西方称中生代的构
造运动称为老阿尔卑斯运动。中国将中生代构造运动分为 两个阶段:印支运动(发生于三叠纪中、晚期)和燕山运 动(侏罗纪和白垩纪)。
寒武纪被称为生物大爆炸时代,最具代表的是澄江动物 群。寒武纪还被称为三叶虫时代。奥陶纪是无脊椎动物极盛 时期。志留纪末,三叶虫、笔石大量灭绝。
出现原始脊椎动物淡水无颌类。
植物界仍是海生藻类繁盛时期,出现陆生半陆生
裸蕨类植物。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及古地理格局
古生代初期,北方各古陆位于中、低纬度地区,保持分裂状 态:北美和俄罗斯古陆间是古大西洋、俄罗斯与西伯利亚古 陆之间是古乌拉尔海、西伯利亚古陆与华北古陆、塔里木古 陆之间是古北亚海、华北古陆与华南古陆之间是秦岭海、北 美古陆、扬子古陆、澳洲古陆的外侧为古太平洋。南方冈瓦
•三叠纪——三叠系(T) •侏罗纪——侏罗系(J) •白垩纪——白垩系(K)
中生代
划分:距今2.5-0.65亿年,含三叠、侏罗、白垩三纪 中生代的生物界
植物界: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在早白垩世晚期, 出现被子植物,并在晚白垩世取代裸子植物的统治 地位。因此植物界比动物界提前半个纪进入新生代
前寒武纪(Precambrian):是一个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 是指有明显地质作用以来至震旦纪末期的漫长地质时间。
一、太古宙
(一)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时间范围:泛指寒武纪以前的地质时代(距今36- 25亿年),持续约11亿年。 地史特征
大气圈及水体缺氧。 海洋广阔,陆地小而不稳。
重力分异不充分,地壳薄弱,岩浆活动频繁,构
纳古陆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方各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
间是东西横亘的古特提斯海。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初步形成劳
亚大陆;祁连海封闭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其他古
海洋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 生。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气候
寒武纪至奥陶纪早、中期,大部地区较干暖; 奥陶纪晚期,可能由于北非西北部在奥陶纪处于
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可能局部连结,但被古地
中海所分隔,形成南北两大古陆互相连结但又南
北对峙的统一大陆,即联合古大陆(泛大陆)。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的气候
泥盆纪开始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 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
的植物分区现象。 温带气候为特征)和冈瓦纳古陆上的南方植物群 (以温凉气候为特征)。
中生代
中生代的气候
三叠纪初气候较干热,以后向温湿转化;气候分
带现象很明显。
进入侏罗纪,潮湿气候分布更加广泛,如在北美、
北欧、东亚、东北亚和南极洲都形成煤层,侏罗 纪是仅次于石炭二叠纪的世界主要成煤期。
白垩纪气候也较温暖,未见极地冰盖迹象。地表
许多地区植被浓密,形成许多白垩系大煤田。
在中国,从西南向东北成煤期有变新的现象。如
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 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公里,冰厚平均1000米左右,
海平面下降130米。
新生代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之一: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如在更新世华北沿海地区有5次明显海侵,长 江三角洲地区有6-7次。大约距今6000年时, 海平面回升到现在位置。
第十一章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研究地壳历史发展的科学,称地 史学。
● ●
地史学研究的内容: 1.地球的起源 2.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史 3.生物发展史 4.地壳构造运动发展史
第一节 前寒武纪的地史特征 —太古宙和元古宙
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期,又称先寒武纪。前 寒武纪始于最早的地质阶段,结束于约5.7亿年 前。前寒武纪曾划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现广泛 采用太古宙和元古宙分别表示其早、晚两个阶段, 分界线为25亿年前。
南极,所以冈瓦纳西部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大陆冰 盖和冰海沉积,晚奥陶世末期被认为是震旦纪以后的又
只是出现一次大范围海退。
志留纪初期,除高纬度的冈瓦纳大陆外,其他各
一次冰期气候,但时间短暂,对北方各大陆未产生重大影响,
地多为温暖干热气候条件。
第三节 晚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 •泥盆纪——泥盆系(D) •石炭纪——石炭系(C) •二叠纪——二叠系(P)
。
新构造运动时刻改变和塑造着全球构造和地理
面貌。如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虽然在喜山 运动期间已隆起,但是第四纪以来上升速度比 晚第三纪快了10几倍。中国目前西(南)高东 低、百川东流的形势是在第四纪中完成的。
许多第三纪形成的隆起与断陷仍持续发展,如
庐山、九华山泰山,在第四纪均继续上升,而
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继续下沉。
地球南半球形成冈瓦纳古陆,北半球散布一些地台。(中国
地台由华北、塔里木、扬子地台组成)
(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 中国北方已经形成华北原地台(19亿年,吕梁运 动),南方形成扬子原地台(8亿年,晋宁运动) 西部则形成塔里木原地台( 19亿年)。 (三)中国元古宙的矿产 1.铁矿 沉积了大量浅海相鲕状和肾状赤铁矿。 以河北宣化、龙关一带的宣龙式铁矿最为典型。 2.锰矿 辽宁瓦房子式锰矿。 3.其他 东海式磷矿、古潜山油田、大型菱镁矿 床
前寒武纪的国际划分(2004年)
伊迪卡拉纪
中国前寒武纪的划分
显 生 宙 震旦纪 元 古 宙 太 古 宙 新元古代
南华纪 青白口纪
蓟县纪 长城纪 滹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