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全球气候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作用

合集下载

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1

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1

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教学大纲: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2、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3、考虑教学时间、学科发展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二、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地理教育学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网站的一些最新成果编制而成的。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和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状况选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同学们要走进中学地理课堂,尽可能接触地理教学实践,同时通过各种杂志如《世界地理研究》、《地理教育》、《地球》、《亚太经济》等进一步加深对中学地理教育的认识,为自己今后的地理教育实习和地理教师生涯坚实的基础。

三、《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世界地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时】 72 【学分】 4 【课程性质、目标、要求】课程性质:此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

1/ 12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力求在教学中突出以下特点: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统领世界地理知识和阐释世界地理问题;以全球化及其表现问题为背景,注重地方(国家、地区等)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具体区域的特性或个性认知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世界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热爱中学地理教学的思想,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1、此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

因此需要学生在一些先修课的基础上来学习此门课程,如《人文地理学》、《气侯与气象学》《地图学》、《地貌学》、《水文学》等,同时还需熟悉中学地理课程和教材结构; 2、学生具有较好的地理本科地理知识结构是学习此门课的重要知识、能力基础,同时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地理学思想、方法等有较好掌握; 3、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高一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的宇宙环境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①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a):恒星: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氢和氦。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自身不能发光。

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

彗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呈云雾状独特外貌的天体。

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的周期是76年。

流星体:宇宙中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②天体系统的级别(a):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③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c)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b):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太阳辐射与地球①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a):太阳通过自身的核聚变将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发出。

这个电磁波叫做辐射。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b)a.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b.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4、太阳活动与地球①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a)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色斑点,它的温度比周围要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弱,黑子愈大、愈多,太阳活动就越强。

周期约为11年。

耀斑:耀斑的温度比太阳表面高几十倍,是太阳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射电爆发(太阳的电磁辐射急剧增加)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

太阳风:太阳风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

它的出现往往与太阳黑子有关。

②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世界地理》课程介绍

《世界地理》课程介绍

《世界地理》课程介绍一、世界地理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世界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

世界地理是研究世界地域系统的科学,是研究世界自然地域系统、经济地域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它们相互间关系的科学。

具体来讲,它是研究世界各大洲、各大洋自然地理结构和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产业分布规律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该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最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该课程以区域为研究对象,而区域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所在。

因而,本课程与“中国地理”课程一样,在地理科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和任务既是教导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各种部门地理学课程综合运用和总结;又是为学生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和各种相关工作奠定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

二、世界地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基本目的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世界及其各大洲、大洋、主要国家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独立研究和分析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的规律等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理教学和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1、使学生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正确认识如何探讨各大洲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产业分布和地域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2、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如:区域的空间概念、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区域综合特征、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组织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等。

3、结合教学内容与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的基本技能,如搜集、整理和运用地理文献的能力,运用和绘制、分析地图图表的能力,对有关地区进行考察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使命感。

2012年中学地理教师考试专业知识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2012年中学地理教师考试专业知识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地理一、考试性质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属选拔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考查、考核毕业生从事地理教师工作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按招考录用计划择优录用,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专业知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教法技能”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二者合卷满分共15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试题类型:“专业知识”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部分。

“教法技能”的题型为简答题、教学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等。

三、考试内容专业知识(一)自然地理学知识1.地球知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2.地壳: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的演变。

3.大气和气候: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变化。

4.海洋和陆地水: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平面的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湖泊与沼泽;地下水;冰川。

5.地貌: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

6.土壤圈: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特征;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7.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界;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8.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研究;人地关系研究。

(二)人文地理学知识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2.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世界地理 杨青山版(原创)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地表气候

世界地理 杨青山版(原创)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地表气候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思考题:为什么亚欧大陆被分成两个洲?
厄加勒斯角 合恩角 67 ° W 20° E 147° E
思考题: 什么叫地峡?地峡与运 河有什么关系?
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有 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 菲律宾海、纳兹卡、科科斯、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相互作用的 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的学科。作为地理专业的 一门专业必修课,长期以来我国都将其分成自然与
经济两个部分,分开来讲授。近来发生了普通的变
化,出现自然与经济融合的趋势。
Hale Waihona Puke 世界地理当前世界地理学习的基本任务是:
• 掌握知识 • 培养分析能力 • 掌握重大的全球性问题 • 掌握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
世界海陆演化模式
a.前寒武纪;b.寒武纪;c.泥盆纪;d.上石炭纪;e.上二叠纪;f.中生代 早期;g.上白垩纪;h.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地板块的合成
挪威冰川学家近一万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
/zt/kpzt/443061.shtml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貌与气候关系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貌与气候关系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貌与气候关系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样,有高耸入云的山脉、广袤无垠的平原、深邃曲折的峡谷、波涛汹涌的海洋等等。

这些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并非随机形成,而是受到多种力量的塑造。

其中,气候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风化作用上。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在气候干燥的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岩石由于热胀冷缩频繁,容易发生崩裂,这种物理风化作用较为显著。

而在气候湿润的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雨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结合形成酸性溶液,能够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使岩石逐渐分解。

气候还通过流水作用影响着地表形态。

在降水丰富的地区,河流流量大,水流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强。

河流会不断地冲刷河岸,拓宽河道,形成峡谷、河谷等地形。

例如,长江三峡就是在长江水流长期侵蚀下形成的壮丽景观。

而在地势平缓、水流速度较慢的地区,河流携带的泥沙会逐渐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像我国的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等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

风也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之一,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狂风携带的沙石会对地表进行磨蚀,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同时,在风力较强且有足够沙源的地方,还会形成沙丘和沙垄等堆积地貌。

冰川作用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影响巨大。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大量的积雪逐渐形成冰川。

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缓慢移动,会对地面产生强烈的刨蚀作用,形成 U 形谷、角峰、刃脊等独特的地貌。

气候的变化也会对地表形态产生长期的影响。

例如,在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冷暖干湿交替变化,会导致海平面的升降。

当海平面上升时,海水会淹没陆地,形成海侵;当海平面下降时,陆地会露出水面,形成海退。

这种海陆的进退变化会改变海岸线的位置和陆地的形态。

此外,气候还会影响植被的分布,而植被又反过来影响着地表形态。

高一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课件-

高一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课件-

全球气候变化会 带来什么影响?
国名:图瓦卢(Tuvalu)
面积:26平方千米。 人口:1.2万(1993年)。 首都:富纳富提。
图瓦卢
图瓦卢,已经沉没的国度
图瓦卢的领导人宣布他们对抗海平 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将放弃自己的 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
同样的事情不久将在马尔代夫、基里巴斯发生。
原因是什么?
1910年~1945年 1976年~2000年
2. 找出20世纪气温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
3. 上述气温变化造成了哪些影响? 冰盖和冰川面积减少,
海平面上升
1.试分析地质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时期气候变化的区别。 (1)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什么? 提示:地质历史时期可以追溯到距今上万年至几十亿年 前,冷暖和干湿不断变化。 (2)近现代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什么? 提示:近现代时期是指近一二百年以来的时间,全球气 温在升高。 (3)近现代时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近现代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 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太阳活动等;人为原因主要是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
活动P52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加快物种的灭绝速度 旱涝、火灾等自然灾害趋于集中和频繁 冰川分布范围缩小 全球雪线高度提高 热带范围扩大
……
三、气候变化的对策
1、气候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2、近百年来气候变暖趋势加快的原因 3、我们应如何面对气候的变化
人为原因
大量排放CO2等 温室气体
——
印 度 洋 岛 国 马 尔 代 夫
马尔代夫
1、海平面上升
原因: 海水膨胀 冰川融化 危害: 淹没沿海低地
2、影响农业生产
有利影响: 提高总产量,尤其高 纬度国家

中学地理教师考试专业知识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中学地理教师考试专业知识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地理一、考试性质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属选拔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得需要,考查、考核毕业生从事地理教师工作得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按招考录用计划择优录用,考试具有较高得信度、效度、区分度与一定得难度。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专业知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教法技能”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二者合卷满分共15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试题类型:“专业知识”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与综合题两大部分。

“教法技能"得题型为简答题、教学案例分析题与教学设计题等.三、考试内容专业知识(一)自然地理学知识1。

地球知识:地球在宇宙中得位置;地球得形状与大小;地球得运动;地理坐标;地球得圈层构造;地球表面得基本形态与特征。

2。

地壳:地壳得组成物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得演变。

3.大气与气候:大气得组成与热能;大气水分与降水;大气运动与天气系统;气候得形成;气候变化。

4.海洋与陆地水: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海水得运动;海平面得变化;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湖泊与沼泽;地下水;冰川。

5.地貌: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

6。

土壤圈:土壤圈得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得关系;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特征;土壤资源得合理利用与保护。

7。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地球上得生物界;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生态系统;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8。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得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得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研究;人地关系研究。

(二)人文地理学知识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2。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气候变化对地理的影响解析

气候变化对地理的影响解析

气候变化对地理的影响解析引言地球的气候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涉及全球范围内的温度、降水、风向等方面,导致了许多地理现象的变化。

本文将详细讨论气候变化对地理的影响,包括地表形态的变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地表形态的变化气候变化对地表形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导致了冰川消失和冰岛减少。

冰川融化释放出的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淹没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

除了冰川消退,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沙漠化加剧。

气候变暖使得干旱地区的降水减少,土地变得干燥,植被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最终导致沙漠化。

沙漠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降水量不均匀分布和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了洪灾和滑坡的发生概率。

洪水可以破坏土地的稳定性,导致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坡,对地理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和极地冰川融化,释放出大量水分进入海洋。

此外,全球变暖还导致了海洋中水的膨胀,进一步提高了海平面。

海平面上升对地理环境带来了许多影响。

首先,它威胁到沿海地区的生存。

沿海城市可能会被淹没,导致大量人口迁徙和资源争夺。

其次,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沿海植被和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由于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国际社会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环保政策和减排政策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如何以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式利用海洋资源,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全球变暖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影响了物种的分布和生存条件。

物种通常难以适应气候变化的速度,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灭绝。

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生存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某些树种的种子需要低温环境才能发芽,但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使得这些树种无法繁衍。

全球变化第一章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第一章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几百万年至几十亿年地质历史时期如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生命的起源等几千年至几十万年几十年至几百年年际到百年际的事件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气环流等几天至几个季度几秒至几小时在数秒到一天之内如气候要素的变化物质能量传递等第四纪的晚期和人类历史时期内如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交替海面的升降土壤层的发育生物种的分布迁移和灭绝以及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1915年大陆漂移学说提出;1920年米兰科维奇天文理论提出;1930年臭 氧层学说提出;1948年第一个数值天气预报产生;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 年(开始第一次多学科合作、大规模开展观测);1960年第一张全球卫星 图片诞生;1969年人类登月成功。此外,还有臭氧洞的发现、海事卫星 的发射和成功使用,直至1986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也 就是说,全球变化研究实际上是上述20世纪以来地球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之一。
第一章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第一节 地球系统
一、地球系统的组成
地球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包括冰雪 圈,有人称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本身组成的整 体行星地球。 地球系统是具有一系列相互作用过 程的耦合(一是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物理、 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和作用;三是人与地球的 相互作用),由三大相互作用过程耦合的复杂系统 称地球系统。
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
几百万年至几十亿年 地质历史时期如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生命的起源等
几千年至几十万年 第四纪的晚期和人类历史时期内,如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交 替、海面的升降、土壤层的发育、生物种的分布、迁移和灭绝, 以及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几十年至几百年
年际到百年际的事件,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气环流等 几天至几个季度
2.硬件条件。在20世纪末全球国际性应用的探测器和预测预报 系统已有约1 000个高空站、10 000个气象站、3 000个飞行 器、 7 000艘充气船、500个浮标、长期立体动态信息库,还有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1、板块边界可分为:离散型、汇聚型、平错型板块边界。

2、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3、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的夏干气候范围最大,特征最明显,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

1)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成因: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性交替控制。

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称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

3)植被和土壤: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4、三维地带性:是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维的合并,即任何一个地带都可以同时沿纬向(纬线方向)、经向和垂直方向递变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

5、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

6、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7、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58万年。

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

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8、冰期:是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

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9、整差理论: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或区域性)。

7、运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等有关地壳运动的观点,解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的演化。

全球气候变化(71张PPT)

全球气候变化(71张PPT)

图瓦卢
2005年的图瓦卢,洪水影响沿海道路
图瓦卢与全球变暖
被淹没的岛国——图瓦卢 图瓦卢
这张照片显示,在南太平洋的岛国图瓦卢, 海水已经淹没了其一片陆地。图瓦卢海域出现罕 见潮汐,由于全球气候日益变暖,这个四季风景 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由于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大洋洲岛国图 瓦卢的居民从2002年起开始被迫举国搬迁。这个 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小国是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被 迫撤离家园的国家,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是 最后一个。
于新文表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今 年入夏至今西藏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多,有偶然 性,也有必然性。虽然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 题,但由于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青藏高原已 经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随之出现的冰川减少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应该 得到充分关注。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丽 娟认为,除了全球变暖外,今年青藏高原的极 端高温与大气环流异常也有关系。
还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 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 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 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 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中喷洒一些微 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 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 射更多的太阳光。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全球气温的总趋势 是上升的,气候是变暖的。
思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1.在哪些时段,全球气温有明显的上升? 提示:
1860~1880年,1910~1940年,从1950年至今, 这三个时段气温有明显上升。
2.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总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日珥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

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

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5、 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的层次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地球与月球的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源源不断地提供太阳能 运行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C有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有液态的水地球内能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一、第四纪地质学概述1. 定义与时间范围-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球表层在第四纪时期(约258万年前至今)的地质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2. 研究内容- 第四纪地质年代划分:基于地质事件、生物地层、同位素地层等方法,对第四纪进行详细划分。

- 第四纪地层对比:研究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的相互关系,进行地层对比。

- 第四纪气候变化:探讨第四纪期间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四纪生物群演变:研究第四纪生物群落的演替、灭绝与新生。

- 第四纪沉积学与沉积环境:分析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形成环境。

- 第四纪地貌:研究第四纪期间地貌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地质构造、气候、生物等因素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第四纪地质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质环境,以及这些变化的地质记录。

3. 研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剖面测量、岩心取样等。

- 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地质过程。

- 古生物学研究:通过化石分析,重建古环境和生物演化历史。

- 同位素地质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和追踪物质循环。

- 遥感与GIS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地表形态和地质现象。

二、地貌学概述1. 定义-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成因、分布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 研究内容- 地貌类型及特征:分类描述各种地貌形态,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 地貌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探讨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作用,如构造运动、水流、风力等。

- 地貌发育与演化:分析地貌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和地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貌分类-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侵蚀地貌(如峡谷、河流阶地)、堆积地貌(如沙丘、三角洲)、气候地貌(如冰川地貌、风化地貌)、生物地貌(如珊瑚礁、泥炭沼泽)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本节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包括地球所在的星系、银河系和宇宙中的位置关系。

同时,讲解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节介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对地球的热能、光能和其他辐射的影响,以及太阳风和磁场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本节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些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等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特点。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本节介绍地球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所引起的大气运动,如气压带和风带等。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本节进一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本节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如气旋和锋面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本节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和应对措施。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本节介绍水循环的过程和机制,以及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本节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如洋流和海洋环流等。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节介绍水资源的类型和分布,以及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等。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本节介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的力量,包括内部地质力量和外部气候力量等。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本节介绍山脉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地地貌的特点。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介绍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河流和河谷地貌的特点。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节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包括地球系统、生态系统和人地系统等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节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概述

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概述
l
(小循环)。
水循环类型
水循环类型 循环过程及环节 海陆循环 特点 水循环的意义
①蒸发②水汽输 送③降水④地表 径流⑤下渗⑥地 下径流
①蒸发②降水
最重要的水循环 类型,使陆地水 得到补充,水资 源得以再生
携带水量最大的 水循环,是海陆 间大循环的近十 倍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 态平衡,使全球各种 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 态
三、人为因素
•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球系统的状态和功能的改变, 在工业化以来的200多年里急剧加速,在几十至几 百年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与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均极为显著,人类生态 系统过程已成为全球变化过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 组成部分。 • 而人类生态系统、土地覆盖变化、污染物排放影 响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地球表层系统组 成→自然系统功能失调和变化,并通过累积性变 化或系统性变化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如全球最 高温记录不断打破)
地球能量循 环过程主要是 太阳辐射与地 气系统相互作 用的结果。
全球辐射差额
地球能量循环来源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 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见循环往返。
l
能量循环是单向的,在流经生态系统各级营养级时 逐级递减。
l
l人类活动对能量循环的影响:化石燃料燃烧释放温
驱动力: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气环流 的长期变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自然因子 和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等人为因子。
几天至几个季度
典型事件:大气环流的季节震荡,气温 、降水和地表经历的季节波动,植物群落 季相与农事季节的更替,土壤-植物-大气 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年际变化。 驱动力:太阳辐射量输入的年循环。
室气体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人为燃料燃烧释放的 热量改变局部热量平衡;大气尘埃增加,反射越多, 地表接受的热量越少,即大气尘埃增加引起的阳伞 效应;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下垫面性质,导致 能量循环改变。

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笔记

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笔记

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笔记以下是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的笔记,供您参考:地理选修一第三章: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上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量、风速等要素的长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证据1. 冰川记录:通过对冰川的研究,可以了解过去的气候状况。

冰川的消融和扩张可以反映气温的变化。

2. 树木年轮:树木的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树木年轮可以推断过去的气候状况。

3. 古生物记录:通过研究古生物的生存状况,可以推断过去的气候条件。

例如,某些植物种类的出现和消失可以反映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

4. 历史记录:人类历史上的气候记录也可以提供全球气候变化的证据。

例如,历史上的极端天气事件、冰川扩张和收缩等。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1.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洋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沿海地区和岛国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2. 极端天气事件: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例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会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和减少,从而减少生物多样性。

4. 农业生产受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

5. 水资源: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数量,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四、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采取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2. 适应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要措施。

可以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杨青山版本教材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杨青山版本教材

绪论1、世界地理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的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3、“世界地理”作为一门区域自然地理与区域人文地理相综合的课程,在我国基础地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陆地主要集中在与北半球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2、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地形结构因洲而异3、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深度大、高差大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洋脊贯通四大洋4、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板块构造学说归纳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重要成果。

5、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成以下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

6、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7、在地壳板块产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是裂谷、海洋。

8、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9、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①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通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②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③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有一定高度的山地或高原,其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

10、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11、城市市区由于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集中,生产生活中释放大量人为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12、沙漠和林地之间:①白天,沙漠增温快,温度高,形成低压;森林增温慢,温度低,形成高压,白天近地面大气由森林吹向沙漠。

②夜晚,沙漠降温快,温度低,形成高压;森林降温慢,温度高,形成低压,夜晚近地面大气由沙漠吹向森林。

气候对地形的影响完

气候对地形的影响完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 响
气候变化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周期、 生长速度、生物量等,从而影响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同时,植被 的变化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 森林的减少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量,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06
结论
气候对地形的影响总结
气候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地形,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气候变化对地形的影响
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海 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 现象,这些现象会对地形产生影
响,如侵蚀、沉积等。
气候突变
气候突变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地形变 化,如冰川的消融或扩张、沙漠的 扩张或收缩等。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如采矿、修路、城市化等 也会对地形产生影响,同时人类活 动也改变了自然环境,进而影响气 候变化。
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 引言 • 气候对地形的影响概述 •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 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气候是影响地形形成和演变的重 要因素之一,通过风化、侵蚀、 搬运和沉积等作用,塑造了地球 表面的地形地貌。
02
气候对地形的影响在不同地区表 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沙漠地区的 沙丘、河流流域的冲积平原等, 都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侵蚀作用
水侵蚀
雨水、河流、冰川等水流 对地表岩石的冲刷和侵蚀。
风蚀
风力对地表岩石的剥蚀和 搬运。
冰川侵蚀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 岩石的刨削和磨蚀。
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流水搬运
水流将侵蚀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 搬运到其他地方。
风力搬运
风力将地表碎屑物质搬运到其他 地方。
沉积作用
搬运的碎屑物质在新的地方沉积 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
形态的作用
一、气候的时空变化
地球上的气候一直不停地呈波浪式演变,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从几十年到几亿年不等。

目前认为世界科学界所公认的至少有下列时间范围的变化:①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千万年到几亿年,如震旦纪、二叠纪、第四纪的气候变化等。

②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月几十万年,如第四纪大冰期中仍有几次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

③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万年,如欧洲第四纪最后一次寒冷期武木冰期中又可分为几个次一级的冰期和间冰期。

④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百年到几千年,如冰后期出现的几次气候变化。

⑤世纪内的气候——时间尺度不到100年,如有人提出60年的气候周期。

根据时间尺度,地球气候变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的气候变化。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关键是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线。

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这是因为在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是渐变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认为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

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时间跨度最大,从距今22亿年至1万年。

在漫长的古气候变化过程中,反复经历过几次冷暖干湿的交替变化。

总体来说,寒冷时期比温暖时期短,前者每次不过几百万年至几千万年,后者则可延续几亿年。

随着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变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已成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最大特点。

自震旦纪以来,全球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即大约7亿年前的震旦纪冰期、2至3亿年前的石炭-二叠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

冰期到来时,地表的平均气温降低5℃左右,冰川的最大范围可达大陆面积的30%。

此外,冰期期间也有转暖和变冷的时期,转暖期称为间冰期,变冷期称为亚冰期。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在距今1万年左右至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中,世界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
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最适宜气候期,当时气温比现在高3-4℃;另一次是自15世纪开始的寒冷气候期,当时气温比现在低1-2℃。

竺可桢把我国近五千年来的估计温度与挪威雪线高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得出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的结论。

从而表明,亚洲和欧洲在近五千年来的气温变化基本相似。

应该说,气候波动是全球性的,尽管世界各地最冷和最暖年份发生时间有所差异,但气候的冷暖起伏是彼此呼应的。

至于历史时期气候的干湿度变化,无论是空间尺度还是时间尺度则均比较小。

(三)近代气候变化
近代气候是指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近百年来,气候波动总的趋势是: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全球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在北极地区增暖尤为强烈,1919-1928年间巴伦支海水温比1912-1918年间高出8℃,导致30年代在巴伦支海出现过喜热性鱼类。

②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世界气候有变冷现象。

尤其是进入60年代以后,高纬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显著。

例如1968年冬,原来被大洋所隔的冰岛和格陵兰岛,竟被冰块连接起来,以至于发生了北极熊从格陵兰岛踏冰漫步到冰岛的罕见现象。

③进入7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又趋变暖,特别是8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增暖的趋势更为突出。

有人对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从1880年至1940年的60年间全球年平均气温增加了0.5℃,从1940至1965年降低了0.2℃,然后从1965至1993年又增暖了0.5℃。

应该指出的是,南北半球的气候变化趋势存在着差异。

北半球的气温变化与全球趋势大致相似,只是升降幅度略有不同,增暖仅出现在冬、春、秋三季。

而南半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则呈波动较小的增长趋势,升温比北半球明显,且各季皆有增暖现象。

此外,在全球年均增暖的趋势中,亦有少数地区自19世纪以来一直在变冷。

可见全球各地近百年来增暖的范围和尺度并不相同。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是迄今人类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

这是由于在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中,大气的流动性最强,变动性最大,影响也最广,一处有变,便会很快影响周围环境,甚至全球。

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既包括气候的自然变化,也包括气候的人为变化,两者相互叠加使气候的波动变得相当发杂,它涉及到多种因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因此,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使地理学走向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之路,把大气圈、海洋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组成统一的气候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进行多学科
交叉的深入研究,这是现阶段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冰期与冰川的作用
地质年代气候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自然环境的许多方面都要受到强烈影响,如冰川的存在导致地壳负重下沉,冰川的消融导致地壳卸负上升,冰川还造成大量植物和动物种群的迁移和有选择性的灭绝,并形成了许多新的物种。

此外,冰川还改造了河流水系,形成了大量湖泊等。

第四纪大冰期中,气温也是冷暖交替出现的。

在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较现代平均越低8-12℃,雪线下降,冰川前进。

在温暖时期(即亚间冰期),平均气温高于现代约8-12℃,雪线上升,冰川退缩。

在第四纪最大一次亚冰期时,世界大陆有2/10 –3/10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现代仅为1/10),冰川体积可达3 300×104km³(现代仅有1 500×104km³)。

巨大的冰川对于它所覆盖地区的地形起着很大的改造作用。

在距冰川中心较近的地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常形成峡湾、U形谷、羊背石、角峰、刃脊等冰蚀地貌;在距冰川中心较远的地区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终碛丘、鼓丘、蛇形丘等冰碛–冰水地貌。

北美洲的大湖带和欧洲许多湖泊是冰期前的构造谷地,经冰川的刨蚀,加深加宽后积水而成的。

冰川还可造成河流改变流向,河湖串联等现象。

此外,冰盖区外的黄土堆积也与冰川作用有关。

有资料表明,上述3 300×104km³体积的冰川积结在大陆上,可使海面降低85m。

随着冰川的扩张,气候带南移,生物群落也随着南移,如第四季开始时,北极动物群经直布罗陀海峡可来到地中海。

又如在黑海之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北极狐、北极鹿等残骸化石。

(二)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
近代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气候的明显变暖。

而气候变暖被认为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剧烈增加,从而导致“强烈温室效应”有关。

所谓温室效应本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必然和必然要求,即行星大气中CO2和水汽对行星所起的类似玻璃暖房的作用。

通常,行星接受的太阳辐射和向周围散射的热量会在某一温度值附近达到平衡。

但如果行星大气中有较多的CO2和水汽,太阳的可见光、紫外线则可自由透过CO2和水汽加热行星,行星向外散射的热能常因CO2和水汽的吸收和阻挡而返回行星表面,使行星表面温度升高,从而维持较高温度的热平衡。

所以,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生物圈是不可想象的。

观测到的全球增暖现象与大气中CO2浓度及其他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这种关系一直可以追溯到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

由南极冰芯记录分析得出的16万年
以来的温度、CO2和甲烷浓度的变化,表现为气候的冷暖变化伴随着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减。

全球气温升高可能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

它将使地球上的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会因此而上升,一直淹没大片陆地。

这种危险事实上已经在一部分地区出现。

美国宇航局宣布,TOPEX/Poseidon科学卫星测出1993和1994年两年海平面上升速率达3.9 mm/年,相当于近百年海平面上升平均值的2倍。

此外,1995年初已发现南极沿海的几乎每块冰原都在缩小,而且有一座巨大的冰山从冰原上脱离开来。

科学家指出,到2100年左右海平面如果比现在上升了1 m,就将把目前近1亿人口居住的沿海城市和村镇都淹没。

1995年3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位于太平洋的小岛国的代表强调说,如不采取果断措施,数十年后至少有7个岛国将消失在波涛之中。

全球变暖的影响对其他地区也很明显,它可引发热浪、飓风、龙卷风和洪水等,目前全球的干旱和洪水事实上都已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