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2019年春季《刑法学》离线考核[答案]

合集下载

刑法总论19春在线作业1-0005.1F715240-3288-4E1D-B7

刑法总论19春在线作业1-0005.1F715240-3288-4E1D-B7

刑法总论19春在线作业1-0005甲系A国公民,某年夏天甲在我国旅游后,乘坐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班回A国,在飞行途中甲因为锁事与邻坐乙(我国公民)发生争吵,甲将乙打成重伤,对甲应按A:A国刑法处理B:我国刑法处理C:飞机最初降落国刑法处理D:既可以按A国也可以按我国刑法处理答案:B甲于某日晨在路边捡回一名弃婴,抚养了3 个月后,声称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以 3000 元卖给乙。

如何认定甲的行为 ?A:甲的行为构成遗弃罪B:甲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C: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D:甲的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答案:D某甲为某国有医药公司负责人之一,该公司将销售任务按地区分片发包给个人,规定承包人上交固定的承包费用。

职工某乙担心不能完成承包定额不敢承包某片的销售工作。

某甲因为是公司领导,按规定不许出面承包,就动员某乙承包,并说二人合伙销售,保证不会赔本。

某乙便承包某片的销售任务。

某甲和某乙共同在该片进行销售业务,盈利甚多。

某甲向某乙索要分成15万元。

A:某甲构成受贿罪B:某甲构成索贿罪C:某甲不构成犯罪D:某甲构成非法经营罪答案:C强奸罪之人人死亡,属于A:结果加重犯B:想象竞合犯C:法规竞合犯D:转化犯答案:A甲某是我国某通讯社的高级编辑,应香港某报社记者之请,设法在为其搞有关对台政策一份机密文件。

按规定该文件只下发到社长一级,通讯社只有社长那里有一份。

甲某到社长办公室时发现该文件就放在桌上,乘社长不注意将文件拿出复制一份,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香港某报社记者。

香港某记者为了表示感谢,给其20000港元。

甲某的行为A: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B:构成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和受贿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C:构成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D: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答案:C甲乙二人于97年2月在结扎手术证明书上偷盖医院印章,伪造4份医院证明出售给他人,获利400元,1997年11月案发。

[东北师范大学]刑法学19秋在线作业11-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刑法学19秋在线作业11-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刑法学19秋在线作业11-答案[东北师范大学]刑法学 19 秋在线作业 1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张某犯放火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此时人民法院对张某还可以适用的附加刑是:A、罚金B、剥夺政治权利C、没收财产D、赔偿经济损失正确选择:B【题目】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A、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B、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之间的联系C、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的联系D、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正确选择:A【题目】李某多次尾随盗伐林木人员,将其砍倒尚未运走的林木偷偷运走,销赃获利数千元。

此外,他还盗伐了他人自留地、责任田等地边田坎种植的零星树木5 个多立方米。

对李某的上述行为应当如何定罪处罚?A、以盗伐林木罪定罪处罚B、以盗窃罪定罪处罚C、以盗伐林木罪和盗窃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D、以盗伐林木罪、盗窃罪和销售赃物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正确选择:B【题目】某甲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做广告,宣传其生产的新产品“重油膨化剂” 具有使“水变油”的功能,可达到节油50%的效果。

并在科技成果招商会上推销“重油膨化剂”。

通过其广告宣传和现场推广,售出“重油膨化剂”100 余吨,价款 250 万元。

有关单位购买后使用,发现“重油膨化剂”不具有所宣传的使水变油的性能。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某甲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虚假广告罪,应当数罪并罚。

B、某甲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虚假广告罪,属于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

C、某甲构成诈骗罪和虚假广告罪,应当数罪并罚。

D、某甲构成诈骗罪和虚假广告罪,属于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

正确选择:B【题目】累犯:A、可以加重处罚B、应当加重处罚C、可以从重处罚D、应当从重处罚正确选择:D。

东师犯罪学19春在线作业1【标准答案】

东师犯罪学19春在线作业1【标准答案】

犯罪学19春在线作业1-0004试卷总分:100 得分:0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1.以下哪一选项不是有组织犯罪的现实因素()A.经济因素B.失业与流动人口问题C.腐败现象D.文化因素2.()是流动人员心理失范的根本原因A.全方位的经济变革B.解放生产力C.城乡二元化的经济态势D.社会管理手段不足3.4.犯罪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按照整体和部分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A.综合预测、类型预测、单项预测B.宏观预测、微观预测C.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D.整体预测、个体预测4.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A.追求上进的动力B.精神联系的纽带C.成材的生活路标D.提高自律意识的促进因素5.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是()。

A.狭义犯罪学B.广义犯罪学C.犯罪原因学D.犯罪预防学6.美国著名犯罪学家()所提出的文化冲突理论,是犯罪在本质上是文化对立的表现这一理论思维模式的典型代表。

A.沃尔夫冈B.米勒C.科恩D.索尔坦斯.塞林7.建国后,我国第四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在()。

A.50年代初B.60年代初C.文革期间D.改革开放后8.3.以下哪个罪名不是有组织犯罪()A.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8.盗窃罪C.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D.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9.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对财产犯罪共有14个条款规定,涉及()个罪名。

A.12B.13C.14D.1510.以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为主要特征的犯罪类型是A.经济犯罪B.暴力犯罪C.毒品犯罪D.财产犯罪11.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的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A.3年B.10 年C.5年D.7年12.哪一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

()A.2000 年B.2001 年C.2002 年D.2003 年13.“流动人口”的核心要素是()A.流动性和活跃性B.无序性和波动性C.随机性和贪婪性D.结伙性与黑恶化14.()是一种国际社会公认的最高犯罪形态A.有组织犯罪B.恐怖活动犯罪C.暴力犯罪D.财产犯罪15.如何构建网络伦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A.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安全意识B.提高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监督水平C.使网民了解什么行为是犯罪,什么行为是违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网络自律D.健全和完善计算机安全与犯罪法律体系16.广义的有组织犯罪是指()A.组织严密的犯罪B.内部分工明确的犯罪C.有计划的犯罪D.地区性或跨国性的有组织犯罪17.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人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高的是()A.小学文化B.初中文化C.高中文化D.文盲18.()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存在和发展的规律A.向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B.装备更趋现代化C.反社会心理更加严重D.数量上呈增长之势19.根据犯罪人分布特点,在年龄方面,大部分暴力犯罪由()实施。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法学”《刑法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卷4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法学”《刑法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卷4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法学”《刑法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下列侵犯著作权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罪的是:()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B.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的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C.制作、出版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D.剽窃、抄袭他人作品2.一定是不作为构成的犯罪是()A.私放在押人员罪B.放火罪C.徇私枉法罪D.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3.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不包括()A.一般预防B.特殊预防C.教育守法公民D.显示政府打击犯罪的决心4.甲抢劫丙并使用暴力致丙重伤,碰巧乙路过中途加入,甲乙共同抢去了丙某的财物。

对此案,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甲乙共同构成抢劫罪B.甲属于抢劫的结果加重犯C.因为重伤的结果是由甲在乙加入之前造成的,乙对此结果不负结果加重的责任D.甲是实行犯,乙是帮助犯5.下列行为中,哪些属于未着手实施?()A.盗窃犯将手伸进乘客的口袋B.将毒药放入饮用水中C.提刀在电影院里寻找仇人D.守候在被害人必经之处意图杀害6.关于走私罪,说法正确的是()A.主体为一般主体B.主观方面是故意C.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海关法规D.客观方面表现为逃避海关监管7.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犯罪未遂()A.在前去杀人的途中,被司法机关抓获B.在抢劫过程中受害人认出了行为人,因惧怕控告而罢手C.意欲杀人而未找到受害人D.欲盗窃10万元只盗得了3万元8.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在二年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以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条件是()A.没有故意犯罪B.没有悔改表现C.确有立功表现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9.行为人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罪过形式是:()A.只能是故意B.只能是过失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D.只能是间接故意10.十大类罪排列顺序主要根据的是:()A.同类客体B.直接客体C.社会危害性大小D.罪与罪之间的内在联系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ABC2.参考答案:D3.参考答案:CD4.参考答案:ABC5.参考答案:CD6.参考答案:ABCD7.参考答案:D8.参考答案:A9.参考答案:C10.参考答案:C。

刑法学19春在线作业1-0005.1A79E85F-A7F2-48A2-A4D

刑法学19春在线作业1-0005.1A79E85F-A7F2-48A2-A4D

刑法学19春在线作业1-0005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A:可以大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B:可以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C:只能小于危害可能造成的损害D:特殊情况下可以大于或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答案:C王某无意中发现县检察院的举报箱中露出一封信,随手取出。

发现该信举报李某有受贿4万多元的犯罪事实。

王某与李某熟识,便将举报信交给李某。

李某当即酬谢甲某8000元现金。

事后,李某与行贿者串通,并销毁了有关罪证。

A:王某构成敲诈勒索罪B:王某构成窝藏罪C:王某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D:王某不构成犯罪答案:B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应 :A:按牵连犯进行数罪并罚B:仅按破坏电信设施罪处罚C:仅按盗窃罪处罚D:按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答案:B下列犯罪中,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的有A:诬告陷害罪B:故意杀人罪C:盗窃罪D:诈骗罪答案:A甲与乙共媒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B: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C: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D: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答案:A行贿罪的未遂指 :A:给付了财物,对方又退回的B:给付了财物,但未能获取不正当利益C:实际上未给付财物D:受贿者未为其办事答案:C行为人在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过程中,自动停止继续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其行为构成: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不构成犯罪答案:B。

[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秋季《刑法学》离线考核

[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秋季《刑法学》离线考核

离线作业考核《刑法学》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简述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答:(1)两者相同点是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有一定认识,并且实施行为的目的都不在于追求危害结果发生。

(2)两者的区别在于:①认识因素上,两者认识程度不同。

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行为人对行为将导致危害结果发生具有较清楚、现实的认识。

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虽有一定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并认为根据自身的能力、经验以及外部有利条件,实施行为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

②在意志因素上,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然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不排斥结果发生。

他为了实现其他目的,对这种结果的发生采取了听之任之、有意放任的态度。

而在过于自信的场合,行为人不仅不希望而且也不放任结果发生,而是希望结果不要发生,希望避免结果发生,即排斥、反对结果发生。

发生的结果是出乎其意料、违背其意愿的。

2. 不作为犯罪中的作为义务来源是什么?答:一般认为,不作为的义务有以下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这里的法定义务,一是指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条例规章中所规定的义务,二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义务。

需要指出的是,刑法明确规定的义务而不作为,自然构成犯罪的不作为,而其他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不作为,只有在刑法认可的条件下,才构成不作为的义务来源。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这一特定义务以行为人具有某种职业身份或某种业务岗位并正在执行为前提,而且这类义务一般都表现于各种法规、条例、规章甚至某些司法解释中,而其效力的根据仍在于法律的规定。

在我国,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相当广泛。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能够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行为。

若一定的法律行为产生某种特定的积极义务,行为人不履行该义务,以致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侵害或威胁,就可以成立不作为形式的危害行为。

刑法学19春在线作业1-0003.9062C3F4-7C0E-408

刑法学19春在线作业1-0003.9062C3F4-7C0E-408

刑法学19春在线作业1-0003
猥亵儿童罪的犯罪对象是 :
A:不满16周岁的人
B:不满12周岁的人
C:不满14周岁的人
D:不满18周岁的人
答案:C
根据立法实践。

在刑法理论上通常根据法定刑的刑种、刑度是否确定为标准。

将法定刑分为 :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D:相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答案:B
下列罪名中法定最高刑为死刑的是:
A:非法拘禁罪
B:强奸罪
C:拐卖妇女儿童罪
D:虐待被监管人罪
答案:A
十大类罪排列顺序主要根据的是
A:同类客体
B:直接客体
C:社会危害性大小
D:罪与罪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C
艾某是搬运场司机,在驾车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不慎将另一职工轧死。

对艾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理
B:按交通肇事罪处理
C:按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理
D:按意外事件处理
答案:C
行为人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罪过形式是:。

[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秋季《刑法学》离线考核辅导资料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秋季《刑法学》离线考核辅导资料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刑法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简述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提示:仔细阅读题目,并作答]
参考答案:(1)从意识因素上看,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确定性认识不同。

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而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2)从意志因素上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

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持希望的心理态度,而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

意志因素的不同,是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区别的关键所在。

(3)从这两种故意发生的情况看,直接故意直接存在于追求危害结果的犯罪行为之中,因此,具有直接追求性的特点。

间接故意则必须以追求其他某种目的的行为为前提,因此具有伴随性的特点。

2. 不作为犯罪中的作为义务来源是什么?
[提示:仔细阅读题目,并作答]
参考答案:一般认为,不作为的义务有以下来源: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这里的法定义务,一是指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条例规章中所规定的义务,二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认定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一要注意义务的时限;二要注意义务的对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合同行为引起的义务。

(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3. 试比较减刑与假释的不同之处。

[提示:仔细阅读题目,并作答]。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法学”《刑法学》网课测试题答案2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法学”《刑法学》网课测试题答案2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法学”《刑法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借到M国探亲的机会滞留不归。

一年后甲受雇于N国的一个专门收集有关中国军事情报的间谍组织,随后受该组织的指派潜回中国,找到其在某军区参谋部工作的战友乙,以1万美元的价格从乙手中购买了3份军事机密材料。

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A.以叛逃罪论处B.以叛逃罪和间谍罪论处C.以间谍罪论处D.以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论处2.猥亵儿童罪的犯罪对象是:()A.不满16周岁的人B.不满12周岁的人C.不满14周岁的人D.不满18周岁的人3.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裁量情节有()A.加重处罚B.从重处罚C.从轻或减轻处罚D.免除处罚4.某甲小偷小摸行为,自己认为属于犯罪,到处躲藏,实质上()A.不构成犯罪B.构成犯罪C.构成盗窃罪D.是对法律的认识错误5.方某因伤害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之后第4年又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

在此情况下,()对方某不适用。

A.假释B.减刑C.缓刑D.暂予监外执行6.甲某搜监时,发现劳改犯乙某私藏小锉一把,遂怀疑其妄图越狱潜逃。

甲某召集与乙某同监的七名犯人,先向他们介绍了乙某的情况,并且说:“今晚如果他不老实,就好好地收拾他(指拷打)。

”随后,甲某将乙某押至中队办公室内审讯,令乙某跪在地上,乙某不肯交待,就一直罚乙某跪着。

晚上,甲某找来看管禁闭室的职工丙某、丁某参加审讯。

对乙某用木棍、竹竿和浸湿打结的麻绳抽打,边审讯边抽打达两个多小时。

乙某被打得伏在地上昏迷过去,无法继续审讯。

甲某遂叫人用冷水将乙某冲淋后抬回监房。

甲某的行为:()A.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B.构成故意伤害罪C.构成刑讯逼供罪D.滥用职权罪7.一定是不作为构成的犯罪是()A.私放在押人员罪B.放火罪C.徇私枉法罪D.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8.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A.一般客体B.简单客体C.同类客体D.复杂客体9.甲某原是某公司董事长,先后利用其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共透支银行款60万元。

东师《刑法总论》19春在线作业2

东师《刑法总论》19春在线作业2

(单选题)1: 对于附加适用驱逐出境的外国人 .A: 判决生效后立即驱逐出境B: 主刑执行过程中随时驱逐出C: 主刑执行完毕后驱逐出境D: 根据外国政府的要求决定何时驱逐出境正确答案:(单选题)2: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B: 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C: 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D: 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正确答案:(单选题)3: 某甲从停泊在公海的走私船上购得匕首、大砍刀、手铐、仿真枪枝一批,价值30余万元,运到我国境内销售,偷逃应缴税额10万元,同时,某甲顺便购得伪造的美元10万元,一并运到我国境内,加价后出售给他人。

某甲的行为:A: 构成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假币罪和出售假币罪B: 构成走私管制刀具罪、走私假币罪和出售假币罪C: 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走私假币罪和出售假币罪D: 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走私假币罪正确答案:(单选题)4: 某甲欲杀害某丙,找到好友某乙要毒药,并讲明毒药的用途是“我要杀害某丙”。

某丙劝某甲不要感情用事,忍耐一下,但最后还是送给某甲一瓶毒药。

某甲借得毒药后,正往某丙的水杯中灌注毒药时被旁人发现制止。

甲、乙二人的行为性质是A: 甲是犯罪预备、乙是犯罪未遂B: 甲是犯罪未遂、乙是犯罪预备C: 甲、乙均是犯罪未遂D: 甲成立犯罪未遂、乙无罪正确答案:(单选题)5: 决水罪的危害结果为 :A: 造成水患B: 造成水患,足以危害公共安全C: 没有造成水患D: 使用的方法是危险方法正确答案:(单选题)6: 甲为了逞威风,与乙的车在高速路上超车,造成乙的车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

甲驾车逃离。

甲的行为构成:A: 故意杀人罪B: 交通肇事罪C: 破坏交通工具罪D: 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正确答案:(单选题)7: 甲与乙共媒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法学”《刑法总论》网课测试题答案4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法学”《刑法总论》网课测试题答案4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法学”《刑法总论》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强奸罪致人死亡,属于()A.结果加重犯B.想象竞合犯C.法规竞合犯D.转化犯2.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3.放火罪既遂的标志是()A.行为人已经将对象物点燃B.引起了火灾C.火种已经接触对象物D.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4.某药厂在未取得批准文号的情况下,生产、销售其开发的药品,销售金额达200万元,结果导致5名用此药者死亡。

该药厂构成()A.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B.生产、销售假药罪C.生产、销售劣药罪D.以上罪名均不成立5.某甲在1993年6月到1995年7月担任某玻璃厂(国有企业)劳动服务公司经理期间,在给其下属企业某经营部批玻璃过程中,先后6次收受该经营部经理乙某送的财物共计价值20万元。

另外,甲某还利用职务之便,采取伪造民工工资单的方式,从某该厂财务科领走12万元。

据查证,某甲系该玻璃厂(国有企业)聘任的劳动服务公司经理。

() A.对某甲应当依据97年10月1日生效的《刑法》以受贿罪和贪污罪论处B.对某甲应当适用《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商业受贿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侵占罪(职务侵占罪)论处C.对某甲一案,97年10月1日生效的《刑法》没有溯及力D.某甲不构成犯罪6.抢劫罪客观方面说法正确的是()A.方法是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方法B.当场攫取他人财物C.潜在的胁迫不成立抢劫罪D.强行抢劫他人非法财产也构成抢劫罪7.陈某挪用救灾款3万元交给其朋友做生意。

陈某的行为构成()A.贪污罪B.挪用公款罪C.挪用特定款物罪D.滥用职权罪8.必须发生一定的结果才构成犯罪既遂的有()A.放火罪B.盗窃罪C.故意杀人罪D.诈骗罪9.诽谤罪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主体为一般主体B.主观方面为故意C.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该事实D.必须是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10.不属于刑法典明文规定的是()A.罪刑法定原则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11.12.13.李某挪用扶贫款项给朋友做生意的行为构成()A.贪污罪B.挪用公款罪C.挪用特定款物罪D.滥用职权罪14.教唆犯可以是()A.从犯B.直接故意犯罪C.过失犯罪D.主犯15.甲为了逞威风,与乙的车在高速路上超车,造成乙的车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

[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秋季《刑法学》离线考核

[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秋季《刑法学》离线考核

离线作业考核《刑法学》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简述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答:(1)两者相同点是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有一定认识,并且实施行为的目的都不在于追求危害结果发生。

(2)两者的区别在于:①认识因素上,两者认识程度不同。

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行为人对行为将导致危害结果发生具有较清楚、现实的认识。

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虽有一定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并认为根据自身的能力、经验以及外部有利条件,实施行为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

②在意志因素上,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然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不排斥结果发生。

他为了实现其他目的,对这种结果的发生采取了听之任之、有意放任的态度。

而在过于自信的场合,行为人不仅不希望而且也不放任结果发生,而是希望结果不要发生,希望避免结果发生,即排斥、反对结果发生。

发生的结果是出乎其意料、违背其意愿的。

2. 不作为犯罪中的作为义务来源是什么?答:一般认为,不作为的义务有以下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这里的法定义务,一是指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条例规章中所规定的义务,二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义务。

需要指出的是,刑法明确规定的义务而不作为,自然构成犯罪的不作为,而其他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不作为,只有在刑法认可的条件下,才构成不作为的义务来源。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这一特定义务以行为人具有某种职业身份或某种业务岗位并正在执行为前提,而且这类义务一般都表现于各种法规、条例、规章甚至某些司法解释中,而其效力的根据仍在于法律的规定。

在我国,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相当广泛。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能够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行为。

若一定的法律行为产生某种特定的积极义务,行为人不履行该义务,以致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侵害或威胁,就可以成立不作为形式的危害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线作业考核
《刑法学》
本考卷满分100分得分100分
一、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

[正确答案是]: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 同样情节的犯罪人,在定罪处罚时应当平等; 任何人受到犯罪的侵害,都应当依法受到保护,而且被害人同样的权益应当受到刑法同样的保护; 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不得因犯罪人或者受害人的特殊身份、地位、或者不同出身、民族、宗教信仰等而对犯罪和犯罪人予以不同的刑罚适用。

2、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正确答案是]:(1). 概念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里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 相同点: 在意识方面,两者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结果,并且都预见到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可能在意志方面,两者都不希望结果的发生 (3). 不同点: ①在意识方面,间接故意仅仅认识了与犯罪有关的事实,而对那些可能发生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条件和事实没有认识而过于自信的过失不仅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的基本事实有认识,而且对于其他可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条件和事实有一定认识②两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结果不一致,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认识没有发生错误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认识发生错误③两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程度不一致,间接故意应当达到明知的程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只要求有认识,不要求明知④在意志因素方面,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的态度⑤间接故意可以成立共同犯罪,而过于自信的过失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⑥间接故意属于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属于过失,间接故意体现出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大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所以应当承担更重的刑事责任.
3、简述防卫挑拨的概念及处理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