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的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4.8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极昼和极夜。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此外,本节课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的运动和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掌握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2.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极昼和极夜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环境:宽敞的教室,良好的网络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特点。

教科版科学五下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两极地区在一年中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运动知识,如自转和公转,但对于地球倾斜角度和极昼极夜现象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影响,能够解释为什么两极地区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科学的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倾斜角度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影响。

2.难点:如何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共同得出结论。

3.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图片,直观地了解极昼极夜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或地球图片2.PPT或黑板3.教学课件4.讨论小组的划分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运动知识,如自转和公转,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呈现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现象。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极昼极夜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极昼极夜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上台,用地球仪或手势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

1.2 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极昼和极夜吗?它们是什么现象?”1.3 学生讨论,分享对极昼和极夜的理解。

第二章:极昼和极夜的定义2.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即在极地地区,一段时间内太阳全天不落下,或全天不升起的现象。

2.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动画,理解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2.3 教师举例说明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

第三章:极昼和极夜的原因3.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产生的原因,即地球倾斜轴的影响。

3.2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倾斜轴的模型,理解地球倾斜轴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3.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极地地区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第四章:极昼和极夜的实际影响4.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对极地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对生物的繁殖、狩猎和人类作息时间的影响。

4.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极昼和极夜实际影响的思考和例子。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极昼和极夜现象对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第五章:案例研究:极昼和极夜的应用5.1 教师介绍北极地区的旅游业和科考活动,以及极昼和极夜在这些活动中的应用。

5.2 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了解极昼和极夜在北极地区旅游和科考中的应用。

5.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极昼和极夜现象开展北极地区的旅游和科考活动?第六章: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6.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对极地生物的影响,包括生物的生理节律、繁殖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6.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和视频,了解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具体影响。

6.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极昼和极夜现象对极地生物的适应策略有何启示?第七章:极昼和极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7.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对极地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作息时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变化。

7.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极昼和极夜对极地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每次都选择在 7 月至 9 月进行,这是为什么呢?
2.探索新知 1.2
2.探索新知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请你在地球仪上指出南极和北极。
1.3
2.探索新知
在地球仪上,
对了吗?
在地球的南
之一就是极地的
这个区域是北极,而这个区域是南极,你找
极和北极,有许多事情令人感到奇怪,其中 白天或黑夜很长。
1.4
2.探索新知
【解释】考察北极的最佳时间是南半球的冬季,也就是北半球的夏季。故选 B。
(2)北极圈内有时候会出现一连几个月太阳都不下山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什
么?( )
A.极夜
B.白昼
C.极昼
(2)北极圈内有时候会出现一连几个月太阳都不下山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什
么?( C )
A.极夜
B.白昼
C.极昼
【解释】北极圈内有时候一连几个月太阳都不下3)造成极地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A. 月球公转 B.太阳自转 C.地轴是倾斜的
(3)造成极地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C )
A. 月球公转 B.太阳自转 C.地轴是倾斜的
【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故选 C。
(4)极昼极夜现象与天体的什么运动有关?( )
温度较高,能量消耗小,
能源补给相对更加方
便。同理,要对南极进
行科考的话,则需要在
冬季进行。
4.拓展应用
1.15
4.拓展应用 现在,科学家们经过测量,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为 23°5’。如果地轴倾斜角度再大
点会怎样呢?
1.16
4.拓展应用 如果地轴倾斜角度再大点可能会引起以下情况: 1.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缩小。 2.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更加明显。 3.昼夜长短的变化,除赤道一直都是昼夜等分,其他地方的昼夜长短之差会更为显著,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现象之间的关系。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极昼极夜现象,增强直观感受。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地球自转示意图、极昼极夜现象图。

2. 教学素材:地球仪、挂图。

3. 小组讨论工具:卡片、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现象。

1.2 提问: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特殊现象?2. 探究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2.1 展示极昼极夜现象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2.2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2.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3. 讲解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的关系3.1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2 阐述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现象之间的关系。

4. 实践操作4.1 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极昼极夜现象。

5. 课堂小结5.2 强调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6.1 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极昼极夜现象的理解。

6.2 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极昼极夜现象。

7. 板书设计7.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7.2 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的关系六、教学反思6.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6.2 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在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方面的困难。

6.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七、课堂评价7.1 通过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理解程度。

7.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课件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课件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课 件
• 极昼和极夜的简介 • 极昼和极夜的地理现象 •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 • 极昼和极夜的科学意义 • 极昼和极夜的探索历程 • 保护极地环境的倡议与行动
01
极昼和极夜的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上某些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发生在极圈以内。极昼是指某 个地区在夏季连续24小时接受阳光照射,而极夜则是冬季连续24小时处于黑暗 中。
对人类的影响
生活节律
极昼和极夜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节律。 在极昼期间,人们可能会感到兴奋、 充满活力;在极夜期间,人们可能会 感到疲倦、无精打采。
心理健康
长时间的黑暗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 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因此, 在极夜期间,人们需要更多的心理支 持和关爱。
04
极昼和极夜的科学意义
天文观测的绝佳机会
冰川和冰盖的形成
极夜期间,气温降低,冰 雪覆盖更广,有助于冰川 和冰盖的形成。
极地特有的自然景观
极光
在极地地区,由于磁场和大气层 的相互作用,会出现绚丽的极光
现象。
冰川和冰盖
极地地区拥有广袤的冰川和冰盖, 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存库之一。
独特的动植物种群
极地地区拥有独特的动植物种群, 如北极熊、企鹅、北极狐等。
在探索和研究极地的同时,需要重视 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 极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可 持续发展。
探索南极深部
南极大陆的冰盖下隐藏着丰富的资源 和未知的世界,未来需要借助先进的 技术手段和装备,深入南极腹地,揭 示其神秘面纱。
06
保护极地环境的倡议与行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总结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保护极地环境的关键措施,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对极地生态系统 的冲击。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优秀教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优秀教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和极夜现象进行解释。

书中提供了一些解释的方法,包括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

这些解释能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

教材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变得更大时极昼发生的范围。

借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这对认识地球的其他现象至关重要。

设计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指导学生认识极昼和极夜现象。

二、指导学生认识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并通过模拟实验做出自己的解释。

三、让学生推测:地轴倾斜角度变得更大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及有关极昼极夜的视频。

2、为每组学生准备:标准地球仪1个,不倾斜的地球仪1个,手电筒1支,记录纸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部分:1、课前三分钟:野生鸟推荐活动。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

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一个昼夜是多长?4、我们地球上绝大部分区域里,一个昼夜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天!但有些地区却并非如此,谁知道是哪里?南极和北极的一个昼夜还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吗?是多长?有孩子知道吗?7、学生发表看法:自己对极昼和极夜的了解。

8、出示课件: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介绍。

观看极昼极夜图片总结极昼和极夜特点9、看了这些资料后,有没有同学知道极昼和极夜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请1个孩子发表看法)10、刚才同学的意见到底对不对吧?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内容:板书课题:极昼极夜的解释。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极昼和极夜的概念介绍1.1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出现连续的白天或黑夜。

1.2 讲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解释极昼和极夜是由于地球倾斜轴的原因,导致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内的地区在一段时间内连续经历白天或黑夜的自然现象。

1.3 示例说明:提供地图和实例,展示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出现时间和范围。

1.4 互动提问: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极昼和极夜的理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章: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2.1 地球倾斜轴的解释:讲解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以及这个倾斜对极昼和极夜形成的影响。

2.2 地球公转的解释:阐述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以及这个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光照变化。

2.3 互动提问: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极昼和极夜只出现在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内的地区。

第三章:极昼和极夜的影响3.1 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极昼和极夜对北极熊、企鹅等极地动物生存的影响,以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3.2 人类生活的影响:分析极昼和极夜对人类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3.3 互动提问:让学生思考极昼和极夜对人类和动植物的适应策略。

第四章:极昼和极夜的观察与研究4.1 观察方法:介绍如何观察极昼和极夜,提供观测工具和技巧。

4.2 研究意义:讲解极昼和极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例如地球气候变化、生物钟研究等。

4.3 互动提问:邀请学生提出关于极昼和极夜的研究问题,讨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第五章:极昼和极夜的应用与价值5.1 旅游资源:介绍极昼和极夜作为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例如观赏极光、体验极昼和极夜等。

5.2 科学考察:讨论极昼和极夜对科学家进行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例如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研究等。

5.3 互动提问:让学生思考极昼和极夜在旅游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

第六章:极昼和极夜的地区差异6.1 不同地区的极昼和极夜:讲解不同纬度地区极昼和极夜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全球分布的不均匀性。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目标:1.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3. 能够描述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3.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2.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图解或视频资料。

3.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听说过极昼和极夜吗?它们是什么?”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三、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15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

3. 分组实验:请学生们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地球仪上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四、探究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适应性。

2. 讨论:请学生们思考极昼和极夜现象对生活在极地地区的生物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对不足之处进行讲解和辅导。

3. 布置作业:请学生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并写一篇短文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原因以及对生物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地球仪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

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六、探索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布(10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世界地图,标注出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2. 讲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倾斜角度对现象的影响。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解释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3. 学生能够描述极昼和极夜对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分析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3. 学生通过研究实例,了解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培养对环境变化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3. 极昼和极夜对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1.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的解释。

2.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具:1. 地球仪和地图。

2. 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小组讨论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成公开课的形式,学生座位有序排列。

2. 投影仪和屏幕准备就绪。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好奇心。

Step 2: 探索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解释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Step 3: 研究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实例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Step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

Step 5: 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极昼和极夜的现象;(2)利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极昼和极夜的定义2. 产生原因(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2)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规律;(2)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地球仪、PPT、图表、数据等;2.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2)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探究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1)分析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2)利用图表和数据,解释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观察和分析;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1)观察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析太阳高度角变化;(2)绘制地球轴倾斜示意图,标注极昼和极夜区域。

6. 课后反思:(2)关注学生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和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极昼和极夜现象(简单了解)》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现象(简单了解)》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现象(简单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

知道极昼是太阳长时间不落,极夜是长时间不见太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图片展示、模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特殊地理现象的认知能力。

在探索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对地球奇妙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地球科学的喜爱之情,培养他们对不同地区自然现象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以及这两种现象中太阳的不同状态。

让幼儿能通过简单的描述和展示,区分极昼和极夜现象。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幼儿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形成的原因(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等复杂概念)。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极地奇妙世界”情境,激发幼儿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兴趣。

故事讲述法:讲述与极昼、极夜相关的故事,让幼儿从故事中感受这种现象的神奇。

图片展示法: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两种现象的场景。

模拟实验法: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形成的原理。

讨论分享法:组织幼儿讨论极昼和极夜现象相关话题,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地球的最北边和最南边,有一些非常神奇的地方。

在那里,有时候太阳会一直挂在天空,好多好多天都不会落下去;而有时候呢,太阳又会消失很长很长时间,天空一直是黑的。

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现象——极昼和极夜。

”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极地奇妙故事(7分钟)教师讲述故事:“在遥远的北极,有一个可爱的小北极熊。

有一段时间,它发现太阳一直都在天空中,不管它是睡觉、玩耍还是找吃的,太阳都一直陪着它,它觉得很奇怪。

可是,过了一阵子,太阳突然不见了,天空变得黑漆漆的,小北极熊只能在黑暗中等待。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极昼和极夜的定义与概念1.1 极昼和极夜的定义1.2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公转平面有23.5度的倾斜,导致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强度和时间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不同地区接受到的阳光时间和强度也会发生变化。

第二章:极昼和极夜的地理分布2.1 极昼和极夜的分布规律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在夏至期间出现极昼,冬至期间出现极夜。

南极圈以内的地区在冬至期间出现极昼,夏至期间出现极夜。

2.2 极昼和极夜的持续时间极昼和极夜的持续时间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接近极点的地方持续时间最长。

在北极圈以内,极昼持续时间最长约为1个月左右,极夜持续时间也约为1个月左右。

第三章:极昼和极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极昼期间,生物活动增多,繁殖和觅食活跃。

极夜期间,生物活动减少,进入冬眠或调整生活习性以适应黑暗环境。

3.2 极昼和极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极昼期间,人们可以利用全天阳光进行户外活动和工作,但需注意防止紫外线伤害。

极夜期间,人们需要适应黑暗环境,可能出现光照不足的问题,需要注意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第四章:极昼和极夜的观测与研究4.1 极昼和极夜的观测方法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的位置和运动。

使用日出日落时间表记录日出日落的时间。

4.2 极昼和极夜的研究意义研究极昼和极夜可以了解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和地球公转的规律。

极昼和极夜的研究对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章:极昼和极夜的应用与探索5.1 极昼和极夜的应用领域旅游:极昼和极夜的出现使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成为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能源:极昼期间可以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

5.2 极昼和极夜的探索意义极昼和极夜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的独特环境。

通过对极昼和极夜的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变和气候变化规律,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目标:1.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3.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学重点: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的绘制。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地球仪。

3. 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极昼和极夜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2.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三、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的绘制(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展示并讲解示意图。

四、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释。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及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讲解、分组讨论、示意图绘制和拓展思考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实验探究:地球的自转与极昼极夜(15分钟)1. 准备一个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光照。

2.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极昼极夜现象,并记录下来。

3. 改变地球仪的自转方向,观察极昼极夜现象的变化。

五年级科学下册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
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教法与学法
导入
探究活动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课题】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
能用模拟实验、模型
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8.极昼极夜的解释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单元最后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另外,在本课最后一部分是本单元科学概念的综合回顾,教师可以做为一个练习让学生当堂回顾,帮助学生掌握并利用一些未解之谜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

书中也提供了一些解释的方法,包括做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

这些解释都能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

学生的表述也许不会这样严谨,但如果学生用文字、图示或模拟实验表示出极昼现象就可以了。

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变得更大时极昼发生的范围。

借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这对认识地球运动、四季、极昼极夜、地球上的生物等都至关重要。

最后,应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

这个总结,是概念的升华过程,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重新梳理地球运动及其关联现象。

这将是一个评价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良好时机。

【学情分析】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地球的运动方式有自转和公转,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熟练掌握,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到的地球运动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

学生对于昼夜的认识比较深刻,但是对于极昼和极夜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只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的学习中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要综合运用知识,学会全面分析,提升准确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 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引入(10分钟)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极昼和极夜”,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极昼和极夜是什么吗?”等待学生回答。

等待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举例说明,譬如说北极六个月的白天叫极昼,南极六个月的夜晚叫极夜。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看看国际时间,看看离当前时间最远的国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猜想它此时是否处于极昼或极夜。

二、讲授(40分钟)1. 什么是极昼极昼指的是,极地的某个地方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内,永远处于白天状态,因为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不落山。

(1)地球自转地球会自转,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转动。

地球绕着轴转动是每24小时一圈。

地球自转是导致极昼的主要原因。

(2)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地球绕着太阳转动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圈。

地球公转也是导致极昼的原因之一。

(3)地球轴倾斜地球轴倾斜指的是地球旋转的轴线跟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由于地球轴倾斜引起的,使得极昼只会在北极地区的某个时间段内出现。

2. 什么是极夜极夜指的是,极地的某个地方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内,永远处于黑夜状态,因为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不升起。

(1)地球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动,而使得在极夜时,太阳从地平线以下的区域角度来看始终不升起。

(2)地球轴倾斜地球轴倾斜也会造成极夜,使得在南极地区的某个时间段内出现。

(3)其它因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其它因素可能会造成极夜。

举个例子,在极地地区有可能会出现低压天气,使得云层厚度加大,从而每天能够照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光线也会随之减少,造成了极夜。

三、练习(20分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1. 极昼是什么?2. 极昼发生的原因有哪些?3. 所在地区有多少时间是极昼?4. 极夜是什么?5. 极夜发生的原因有哪些?6. 所在地区有多少时间是极夜?四、总结(5分钟)教师可借助此时学生的练习情况来总结。

要总结此次授课的几个点,如什么是极昼、什么是极夜、发生的原因。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2)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2)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2)
教学目标:
1. 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了解极昼和极夜产生的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北极和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学重点:
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极昼和极夜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理解极昼和极夜的原因。

教学准备:
图片、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白天和黑夜的地方。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Step 2:引入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他们的发言引出极昼和极夜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有一些地方有一段时间是全天光照、没有黑夜的,我们称之为极昼;相反,有一些地方有一段时间是全天黑夜、没有白天的,我们称之为极夜。

Step 3:解释极昼和极夜的原因
教师使用地球仪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运动,并解释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不同地方的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然后解释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轴倾斜,太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因此北极和南极地区会有连续几个月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Step 4:拓展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北极地区是不是一年四季都没有黑夜?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时间有没有差别?
Step 5:小结归纳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课堂内容,确认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和原因有了清楚的理解。

Step 6: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在家中自己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时间的变化,并画出观察结果。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8.极昼极夜的解释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单元最后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另外,在本课最后一部分是本单元科学概念的综合回顾,教师可以做为一个练习让学生当堂回顾,帮助学生掌握并利用一些未解之谜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浮力》教案学校:上饶县第五小学教师:毛振华时间:___5月浮力【教学背景】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之前,学生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本课之前经历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造一艘小船内容的学习对物体的沉与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敢于假设、质疑、提出科学问题,乐于参加观察、实验、记录等科学活动,学生的困难在于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行实验设计验证假设得出正确结论。

本课期望学生通过学习明白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理解物体在水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法
提示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课题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含知识传授.能培养、思想教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材分析(含重)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