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法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之特殊句法

大学语文之特殊句法

词性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活用为动词,后面可以跟宾语。

如:(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目,目光示意。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2)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民,治理民众。

)(同上)(3)而后乃今将图南。

(南,向南方飞行。

)(《庄子·逍遥游》)(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南,向南方飞行。

)(同上)(5)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东,脸朝东。

)(同上)(6)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衣,穿粗麻布的衣服。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成就功业。

)(李斯《谏逐客书》)(8)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

(蛾眉,依仗美貌。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组,绳子绑住。

函用木匣装着。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0)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隧,打成隧道。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11)国君而仇匹夫,惧者其众矣。

(国君,做了国君。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1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

(子,把百姓作为子女看待。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13)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衣,穿着粗麻布衣服。

怀,怀揣和氏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4)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子杀。

)(同上)(15)吾羞,不忍为之下。

(下,位居他之下。

)(同上)(16)而广不为后人。

(后,落在别人后面。

)(《史记·李将军列传》)(17)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侯,封侯。

)(同上)(18)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后,在大将军会师的约期之后到达。

)(同上)(19)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南,向南行。

)(同上)(20)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子,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2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常见类型: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四、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准确把握其句法和语法规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一、文言文的句法特点文言文的句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主,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结构相似,但在词序和用词上有所差别。

例如,“吾爱人如己”(义理细讲)、“大禹之治水,视海不兴,视江如困龙者也”(辞章杂著)等。

2. 定状补结构: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限定或补充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例如,“士之为学也,力行节义,恭敬而已矣”(大学)。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借代、夸张、对偶、排比等手法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一部分,虽然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但其基本规则并未改变。

以下是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的一些重要内容:1. 五音十六字:文言文中的字音按照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划分,其中入声又细分为上入声和去入声。

这种音韵规则对于正确理解和朗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2. 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了助词、虚词等,它们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之”可以表示宾语,“乎”可以表示疑问等等。

3. 篇章结构:文言文的篇章结构通常以“引、承、转、合”的结构为主,通过引子引出主题,承接发展主题,转折说明论点,最后在文章结尾进行总结。

三、文言文的句法和语法分析是对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细致研究,通过分析可以准确理解和解读文言文的意义。

句法分析包括对句子的成分结构和词语的功能进行分析,语法分析则侧重于对句子的语法规则进行解读。

在文言文的句法分析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词性分析:对于文言文中的每个词语,需要准确判断其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古代汉语)句法

(古代汉语)句法

第五章语法(下)句式第一节判断句判断句相对于叙述句、描写句而言,是根据句子对主语的陈述角度来划分的。

认定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用‚是/不是‛来表示。

古代汉语中,肯定判断通常用语气词来帮助构成,否定句通常用副词来帮助构成,都不用动词。

一、构成形式:1、肯定式A、(名词性)主语+(者)+ (名词性)谓语(也)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春夜宴桃李园序》制,岩邑也。

我,子瑜友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有的‚者‛字有相对具体的意思。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有的表面看起来不太像判断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是炎帝之少女。

‚者…也‛句不都是判断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有时也用其他语气词:白起,小竖子耳!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子非三闾大夫欤?A、主语+(者)+副词+谓语(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相如素贱人。

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

是必射雕者也。

B、主语+‚为‛+宾语(也)余为伯鯈。

余,而祖也。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显然,‚为‛字还带有比较明显的动作动词的特点,像第二句。

第一句前后两个判断句以后一种为常见。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段文字中的为,就是比较确定的判断词了。

(比较‚是也、然‛)2、否定式A、主语+副词‚非‛+谓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古代汉语的句法

古代汉语的句法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 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关系可以分成两类:主动句与被动句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 受者,即受事者。 受者,即受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1、意念上的被动表示法 、 蔓草犹不可除。 蔓草犹不可除。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大楼建好了。 信写好了。 饭吃了。 大楼建好了。 信写好了。 饭吃了。
(2)表被动的介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表被动的介词“ 期又演变为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 期又演变为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 可译为“ 自己” 可译为“我”或“自己”。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 仇者所快。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家叔以余贫苦, 用于小邑。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故今具道所以, 恕也。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请勿见笑 请勿见怪 见谅 见教 对于动词前的“ 对于动词前的“见”的用法要根据上下文加 以辨别。 以辨别。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无“者”、“也”句 、
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 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仅靠主语与谓语 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①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天下之本。 ②农,天下之本。 荀卿,赵人。 ③荀卿,赵人。
2、有“者”句 、
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 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 代词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戾虫; 甘饵。 陈轸者 游说之士。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 天下者 高祖天下。 ③天下者,高祖天下。 不祥之器。 ④兵者,不祥之器。

古代汉语句法

古代汉语句法

第一节句法一、判断句(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试比较: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②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1. 古:名谓句;今:非名谓句。

2. 古:不用判断词;今:用判断词。

3. 古:主语后可用语气词“者”;今:不用。

4. 古:常用语气词“也”煞句;今:不用句尾语气词“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句式1. “……者,……也。

”例如: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②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2. “……,……也。

”例如:①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国语·齐语》)②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3 . “……者,……。

”例如: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秦策》)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4. “……,……。

”例如:①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②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提示:(1)如果以使用频率高低作为判别典型句式的标准,那么,2式应该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句式。

(2)主语后面的“者”未必都是语气词。

例如:①知者,无不知也。

(《孟子·尽心上》)②代汉者,当途高也。

(《三国志·魏书·袁术传》注引《典略》)三)常用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些词的性质判定1. “是”(1)作指示代词。

例如: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②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试比较: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同上)(2)作判断词。

例如:①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②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提示:一般认为汉语的判断词“是”萌芽于战国时期,发展于两汉时期,东汉末期发展成熟。

2. “为”对于判断句中的“为”字的性质的认识,目前人们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定为动词,二是认定为判断词。

文言文句式的句型分类与表达方法

文言文句式的句型分类与表达方法

文言文句式的句型分类与表达方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文学语言,其特点是用词繁多、多音字多形,句法结构复杂。

在句式上,文言文有着丰富多样的句型,这些句型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丰富表达、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句式的常见分类,并探讨其表达方法。

一、陈述句陈述句是最基本的句式,用来陈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

文言文中陈述句常用的结构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系表结构等。

例如:乃天地正,日月明。

吾闻之矣!在表达方法上,文言文陈述句常采用简练明确的句式,避免冗长和啰嗦,力求言之有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疑问句疑问句用于提出问题或询问对方的观点、意见等。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常用的结构有反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

例如:尔独何能言?汝可知之乎?在表达方法上,文言文疑问句常使用反问、置疑等手法,既能凸显问题的重要性,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三、祈使句祈使句用于发出命令、请求、劝告等。

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用的结构有主语+谓语、主语省略+谓语等。

例如:勉之哉!归而勿舍。

文言文祈使句通常采用古香古色的句式,既表达了命令的力度,又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四、感叹句感叹句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感叹之词,表示惊奇、赞叹、感慨等。

文言文中的感叹句常用的结构有主谓结构、主语省略+谓语等。

例如:尔竟奈何?叹尔何其愚也!在表达方法上,文言文感叹句通常采用短小精悍的句子,通过对比、渲染等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情感的强烈。

五、比喻句比喻句用于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以增加修辞效果,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文言文中的比喻句常用的结构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等。

例如:灯烛相传,处子不磷。

(喻人子孙相传家业)金城汤池,直如临观。

(喻城池堡垒坚固)在表达方法上,文言文比喻句常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词和具体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文言文句式的分类和表达方法是我们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句型,通过合理运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和比喻句等句式,来丰富文章的表达,增强其艺术效果,达到更好的传达与感染读者的目的。

古代汉语反宾为主的句法及外动词的被动用法

古代汉语反宾为主的句法及外动词的被动用法

古代汉语反宾为主的句法及外动词的被动用法谢质彬汉语中的外动词,在词性上没有主动、被动之分,但在用法上却有主动、被动之别。

外动词带受事宾语时,是主动用法;而当受事宾语提到前面作主语时,就变成被动用法,整个句子也就由主动句变成被动句。

这就是所谓“外动转受动”,也就是所谓“反宾为主”的句法。

对于这种反宾为主的句子:语法界历来存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是被动句,有的认为是意念上的被动,有的则认为是表态的句。

本文基本上同意第一种看法。

被动用法的外动词,除了用作谓语,构成被动句外,还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状语和使动性述语,还可以和“者”字或“所”字结合,组成名词性的词组。

一、反宾为主的句法主语和宾语不是外在一个平面上的两种互相对待的句子成分。

主语对谓语而言,宾语对述语而言,二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可以互相转化。

宾语可以提到动词的前面去作主语,主语也可以挪到动词的后面去作宾语。

当主动句的宾语(受事宾语)前移作主语时。

这个主动句就变成被动句。

句中的动词(外动词)就由主动用法变为被动用法;反之,当被动句的主语后移作宾语时,这个被动句就变成主动句,句中的动词就由被动用法变成主动用法。

对于前一种句法现象。

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中称之为“反宾为主”。

这种反宾为主的句法,古代汉语十分普遍。

例如:(1)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

(《史记·苏秦列传》)在“割河外”和“效宜阳”中,“河外”和“宜阳”是宾语;而在“河外割”和“宜阳效”中,“河外”和“宜阳”便由原来的宾语变成主语了。

位置虽然变了,但原来的语义关系却并没有随之改变。

“河外”和“宜阳”作宾语的时候,分别是动词“割”和“效”的受事;作主语的时候,仍旧是“割”和“效”的受事。

因此,所谓“反宾为主”。

实质上就是受事宾语转化为受事主语。

而当受事宾语转化为受事主语的时候,动词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的述语变为谓语;由原来表示主语所施行的某种动作行为,变为表示主语所遭受的某种动作行为,并且往往表示这种动作已经完成。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常将宾语 置于动词之前,并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是、 之” ,以示区别。 “是、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一般不译。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 楚)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③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恼七零八落人仰马翻,祝你新春快乐马到成功,
前景广阔一马平川。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
二十七章“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 帅之‘马首是瞻’,然而他不是大帅 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④某名人参观完自贡恐龙博物
馆后留言:
“能到自贡恐龙博物馆一游,
何幸之有!”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句
(三)“为”字被动句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 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 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三、宾语前置句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唯利是图 夜以继日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无论是作动词的宾语,还是作 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⑴ 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 “谁、何、奚、安、 孰、胡”等。⑵是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尤 其是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前置,容易被我 们忽视。如: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复合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参见第十四章叙述句被动句式部分P327。
五、名词性成分作谓语:古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之一,见名词节(P221)和判断句节(P319)。
第四节述补结构P298
要点:1、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以及谓词性成分作补语;2、名词性成分作补语的述补结构与述宾结构的差异。
述补结构直接成分间是补充关系。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比较对象、施事者。(参见介词节P270)
2、充任宾语的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之否定时,代词宾语不前置。
三、用代词“之、是、焉、斯、于”等作标记的宾语要前置。
例: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3、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固定格式“惟+宾语+是/之+述语”:惟余马首是瞻。
*“其+动词/形容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其+(动词/形容词+者)”。
“其”修饰“者”字结构,“其”是指示代词作定语,不是助词。
*“所+动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所+动词)+者”。
“者”是指示代词作偏正结构的中心语,不是助词。
助词结构练习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答: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别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一定或有所否认的句子。

能够分为两个系列:" 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 者,也 " 系列: "者,也 " 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战无不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③栗者,民之所种。

(者, )④虢,虞之表也。

(,也 )⑤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 )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 " 乃" 、" 为" 、" 即"、"则"、"是" 、"非" 来表示,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可以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故人手,为天下笑。

“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是蛇 )黑质而白章; (蛇 )触草木,草木尽死; (蛇 )以啮人, (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 (鼓 )而 (气 )衰,。

[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吾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 ②行一不义 (事 ),杀一无罪 (人 ),而得天下,不为也。

[ 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 )尝与其父言兵事, (赵 )奢不可以难 (之 ),然不谓 (之 )善。

古文特殊句式

古文特殊句式

一、古代汉语、英语和现代汉语句法的异同1、有“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They couldn’t decide how to deal with it, and tried to find someone (who could be sent to the kingdom of Qin to make response)but failed.2、我们在操场打篮球。

We play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3、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苏轼《石钟山记》)No person had been here ,until LiBo who was in Tang Dynasty was. He got or obtained two pieces of stone on the pond.二、介词结构后置句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今尔出于崖涘三、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需前置。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2、彼不恩(施恩)我(顾念\顾惜)3、古之人不余欺也(慰问\犒劳)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5、我无尔诈,尔无我虞6、每自比于管仲,时人莫之许也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8、时不我待岁不我与(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需前置。

1、何以战?2、微斯人,吾谁与归?3、大王来何操?4、吾谁欺?5、沛公安在?6、而今安在哉?7、君何以知之?8、国胡以相恤?9、何为其然也?10、而又何羡乎?11、又奚以自多?12、何取于水也?(3)“惟……之\是”格、“惟……之\是”格1、唯(惟)利是图2、唯(惟)命是从\听唯才是举3、唯(惟)你是问4、唯余马首是瞻5、惟陈言之务去6、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父母就是担忧子女的疾病。

)7、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上天对人没有亲疏,只辅助有德行的)8、惟德是馨\崇(4)借助“之\是”提宾(“之\是”式)1、何陋之有?2、何罪之有?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5、今吴是惧用城于郢。

第四章 语法(语序、判断句、被动句)

第四章 语法(语序、判断句、被动句)

二、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叫做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例:(1)吾谁欺?欺天乎? (2)曰:“奚冠?”曰:“冠素。” (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胡、奚、安、恶、
孰、焉。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外情况:
“是”还常用在句中作“指示代词”。 例:(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2)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3)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复指上文出现的内容。
三、判断句的活用
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在语义上不表达判断的内容,
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例:(1)子张曰:“子夏云何?”
(2)荀息谓何?

谓语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作宾语常置于助动 词之前。
例:(1)《吕氏春秋》:“公谁欲相?” (2)《左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例:(1)学恶乎始?恶乎终?
(2)胡为至今不朝也?
(3)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2.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莫”、“未”、 “毋”,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主语 C.状语 D.定语
练习: 一、选择题 3.下列各句中的“非”字不是用于判断句的是( ABD ) A.管仲非仁者与? B.是非君子之言也。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练习: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是”字的词性及在句子中的意义。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史记·廉颇蔺相如 列传》
•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古代汉语,我们
会发现古代汉语的有些句子成分经常不出 现。在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省略的情况主要有: 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
兼语的省略;介词及介词宾语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主语的省略不同于无主句,无主句是句子的 主语不必说出或难以说出的句子。主语省略则是 逻辑上有主语,形式上不出现主语的现象。
主语省略有下面几种情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对话省:
对话双方有问有答,问话和答话的主语可以省略。
(1)冉子退朝。子曰:“何宴也?”对曰:“有 政”。 (《论语·子路》)
前句省略“汝”,后句省略“吾”。
(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史记·项羽本纪》
后句省略了“今日之事”。
2、承前省:
后面句子的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后面句子 的主语可以省略。
•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五、介词及介词宾语的省略
古汉语中,作补语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于” 往往省略。
• 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战国策·齐 策》
• 死马骨贾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军》
• 介词“以”、“为”、“与”、“从”等的宾语 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也往往省略。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子。《左传·僖公三十 年》
3、蒙后省:
前面句子的主语在后面的句子中出现,前 句主语可以省略。

古代汉语并列结构

古代汉语并列结构

古代汉语并列结构一、并列结构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并列结构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成分以并列连词连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关系。

并列结构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它能够使句子结构清晰、语义明确,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二、并列结构的分类古代汉语的并列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并列句和并列词。

1. 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构成的复句,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相互独立但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内容。

并列句的主要特点是句子之间用逗号或句号隔开,句子之间没有主谓关系,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语和谓语。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 并列词并列词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语之间用逗号或顿号隔开,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并列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各种词性。

例如:山高水长,人生几何?忍辱负重,勇往直前。

三、并列结构的作用并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 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并列结构能够将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并列在一起,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通过并列结构,可以使句子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增强句子的表达力并列结构能够将多个并列的成分组合在一起,使句子的表达力得到增强。

通过并列结构,可以同时表达多个意思或信息,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3. 提高句子的清晰度和易读性并列结构能够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成分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

通过并列结构,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每个成分所表达的意思,从而提高句子的易读性。

四、并列结构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并列结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注意选择合适的并列连词不同的并列连词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并列连词。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和”、“与”、“或”、“而”等。

2. 注意成分的平衡和对称并列结构中的各个成分应该保持平衡和对称,避免出现一个成分过于突出或太过于庞杂的情况。

同时,也要注意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表达的准确性。

古代汉语--第四章 语法上句式

古代汉语--第四章  语法上句式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范雎說秦王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項王曰沛公安在鴻門宴良問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誰爲爲之孰令聽之司馬遷報任安書要注意如動詞前有助動詞賓語一般不僅要放在動詞前面而且還要放在助動詞前面
古代漢語語法〔上〕句式
第一節 判斷句 第二節被動句 第三節 語序 一、賓語前置 二、定語後置 三、與數量表達相關的語序問題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一、判斷句:斷定主語和謂語是同一事物或同 一類別的句子.
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謂語通常由名詞或名詞性結
構充當.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由判斷詞"是" 構成, 古代漢語沒有判斷詞. 三、古代漢語判斷句的主要類型
古漢語判斷句的形式
❖ 1.主語+謂語+也 ❖ 制,嚴邑也.《鄭伯克段于鄢》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齊桓公伐楚》 ❖ 張騫,漢中人也.《漢書·張騫傳》 ❖ 2.主語+者+謂語+也 ❖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 3.主語+者+謂語 ❖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陳軫者,遊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 ❖ 虎者,戾蟲.《戰國策·秦策二》 ❖ 4.主語+謂語 ❖ 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哀公八年》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 是炎帝之少女.《精衛填海》 ❖ 5.主語+副詞+謂語+也 ❖ 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 6.主語+副詞+謂語 ❖ 身非木石.《報任安書》 ❖ 7.主語+爲+謂語 ❖ 余爲伯倏,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一、賓語前置
丁、有時爲强調賓語,沒有以上前置條件,也可直接將賓語移至 謂語中心語前,人們稱之爲"無標志的賓語前置".如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齊桓公伐楚》 將子無怒,秋以爲期.《詩經·衛風·氓》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經·小雅·節南山》爾瞻:瞻爾,看你. 王祭不共,無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齊

古汉语知识(句法+虚词)

古汉语知识(句法+虚词)

古代汉语句法·上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仅供参考【导读】本课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几种句法现象,共分三节。

第一节介绍名词作状语,第二节介绍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述宾关系,第三节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序现象。

在特殊述宾关系中,常见的是使动关系、意谓关系和服务关系,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

在语序一节中介绍了五种语序现象,其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和宾语前置加凸显结构助词标记这几种过去在中学都学过,所以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第四、第五两种语序上。

第一节名词作状语状语一般是副词的功能,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时间名词以及一些方位词有时也可以直接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有下列情形:一、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一样)地”。

例如:(1)庶民子来。

(《诗经·大雅·灵台》)(2)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3)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一》)(4)(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5)夫饮食既不以礼,临池牛饮,则其啖肴不复用杯,亦宜就鱼肉而虎食。

(《论衡·语增》)例(1)“子来”即“像儿女一样地来归”;例(2)“人立”即“像人一样站立”;例(3)“蛇行”即“像蛇一样地爬行”;例(4)“云合响应”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像回声一样地呼应”;“景从”即“如影随形一样地跟随”;例(5)“牛饮”“虎食”即“像牛(喝水)一样地饮酒”“像老虎(吃食)一样地吃鱼肉”。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施事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以翻译成“像对待……一样地”。

例如:(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注】伋(jí):孔伋,孔子之孙。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古代汉语基本句法结构的类型同现代汉语大体上相似,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对于准确理解古文的意义十分必要。

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

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含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

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

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第一节联合结构古代汉语的联合布局同现代汉语的联合布局相同,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等立的,互不说明、修饰或补充。

联合布局有名词性的,也有谓词性的。

1.名词性联合结构,直接成分都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1.主谓结构: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爱汝”(我爱你)。

2.主谓宾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一个宾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欲过河”(我要过河)。

3.主谓宾补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一个宾语和一个宾语补足
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使尔为君”(我让你成为君主)。

4.主谓双宾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两个宾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赠尔书和笔”(我送给你书和笔)。

此外,古代汉语还常使用修饰成分、补语和状语等来丰富句子的表达,例如:“此书皆吾所作”(这本书都是我写的),其中“皆吾所作”是修
饰成分;“吾欲过河学习”(我要过河学习),其中“过河”是补语;
“吾每天早上学习”(我每天早上学习),其中“每天早上”是状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关于“是”和“为”
1.“是”字的用法

在上古汉语中,‚是‛常见的词性是代词,在句 中常作主语,也常用来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內容。
是炎帝之少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的時候就有了。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三)用“之”、“是”复指的宾语前臵
①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 隐公元年》)
②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 僖公四 年》) ③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唯„„之„„”或“唯„„是„„”的格式。
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 唯蜩翼之知。(《庄子 · 达 生》) ②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
否定句 否定词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毋、未、弗、勿、非、否”; 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例句: (参见王力教材p263)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未”、“毋”、“莫”四个 否定词的否定句有一个特点: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 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先进)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 宣公二年)
3.结合5篇精读文选的实例,对双宾语句、 宾语前臵句、被动句加以理解和准确今译。
双宾语句
学习重点

概念:双宾语句 双宾语的名称
双宾语句动词具有的特点
准确翻译双宾语句
一、什么是双宾语?

汉语的动宾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宾结构, 也就是狭义的动宾结构;另一种是双宾结构, 又称为双宾语。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 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又称近宾语,表动 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第二个宾语称 为直接宾语,又称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 对象,一般指物。

思考:为什么有“不”、“未”、“毋”、“莫”四个词构 成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前臵?而其他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 则不涉及宾语前臵?
谓语前臵
感叹句中的谓语前臵
疑问句中的谓语前臵
二 谓语前臵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 谓语前臵。谓语前臵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一)感叹句中的谓语前臵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2)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2.“为(wéi)”字句和“为……所……”句 式

形式: 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哉!
小司仪”. “为之大”即 “给诸侯作大司仪”。
比较: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宾语前臵句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参见王力教材p271) 代词“是”、“之”复指的宾前臵
无形式标志宾语前臵
链接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参见王力教材p262)
什么是语序?

句子成分前后的次序称为语序。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 的语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的主要手段。 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次序,从古到 今,变化比较小。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或介词) 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定语、状语)在被修饰语(中 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之后,古今都是一致的。 但古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语序,本节将就这些特殊语 序进行讲述。
(一)疑问代词

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奚‛、‚曷‛ 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二)疑问语气词


常见的疑问语气词有:‚乎‛、‚与(欤)‛、‚邪 (耶)‛ 还有:‚诸‛和‚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诸‛字是‚之乎‛的合音。‚诸‛字用于句尾的时候, 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例如: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 梁惠王下)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颜渊) ‚诸‛也可以用在句中,是‚之于‛的意思。例如: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僖公四年) 投诸渤海之尾。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 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 反问。例如: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逍遥遊)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 僖公五年)返回
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注意: ①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吕氏春秋· 权勋》) ②又献玉斗范增。(《汉书· 高帝纪》)
(二)动词“为”带双宾语
结构形式:为+之+直接宾语 “为之所”即“给他安排地 不如早为之所。 方”。 “为之礼”即“给他举行 重为之礼而归之。 仪式”。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之辞”即“给这种做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法寻找借口”。 “为之驾”即“给他准备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车驾”。 翻译:给+“之”+动词+直接宾语 “为之小”即“给诸侯作
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 ‚胡‛、‚奚‛、‚曷‛、‚安‛、‚恶‛、‚焉‛ 等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②沛公安在?(同上)
③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孟子·滕文公上》) (司马迁《报任 ④许子奚为不自织?
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赵策三》) (二)疑问句中的谓语前臵
③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
④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难言》)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臵是古代汉语的语 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 么“倒装”。因此必须把“前臵”和“倒 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被动句式
一、什么是被动句
2.“为”字的用法

“为‛的本义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 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 当谓语的句子是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执舆者为谁?
三 判断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 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示复杂关系 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
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 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 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被动句的类型
(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①蔓草犹不可除。 (《郑伯克段于鄢》) ②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 胠箧》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

“也”字的用法
一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及特点

判断句: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谓语, 对主语所指的人和事物作出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 古代汉语没有判断词,往往在句末用语气词 ‚也‛ 帮助构成判断。


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通常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別 的事物。
陈述句 疑问句 句子表达的语气 祈使句 感叹句

判断句——名词作谓语 句子谓语的词性 叙述句——动词作谓语 描写句——形容词作谓语

判断句
判断句的定义和特点 判断句的基本构成类型 判断句的活用
叙述句
双宾语句 宾语前置句 行为数量表示法 被动句式
判断句 “也”字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

“也”字的用法
(一)用于句末的‚也‛字
1、用在判断句、陈述句或祈使句、感叹句末尾,表示确认、 肯定的语气。
①客无好也。( 《战国策· 齐策四》)
②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 隐公元年》 ③天下奇才也!(《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2、用在疑问句末尾,起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 ①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 齐策四》) ②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 说难》)
(二)用在句中的‚也‛字 ①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隐公元 年》)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 策四》)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 年》)
叙述句 矣字 焉字
教学要求
1.掌握双宾语句、宾语前臵句、被动句等 各类叙述句的特点并能准确辨别并翻译这 些句子。 2.了解并掌握“矣”和“焉”的用法。



宾语前臵
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 总体上古今是一致的。 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 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 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臵。 疑问句和疑问词(参见王力教材p271) 否定句和否定词(参见王力教材p262)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
⑤谚曰:‚谁为为之 ? 孰令听之 ?” 安书》)
思考: ①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②姜氏何厌之有?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是比较严格的, 有人视为一种语法规则,尽管有例外,但极少。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第一,由副词“不”、“无(毋)”、“未”或者无 定代词“莫”等构成的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 上》)》) ④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
◆ 语法作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