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结合5篇精读文选的实例,对双宾语句、 宾语前臵句、被动句加以百度文库解和准确今译。
双宾语句
学习重点

概念:双宾语句 双宾语的名称
双宾语句动词具有的特点
准确翻译双宾语句
一、什么是双宾语?

汉语的动宾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宾结构, 也就是狭义的动宾结构;另一种是双宾结构, 又称为双宾语。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 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又称近宾语,表动 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第二个宾语称 为直接宾语,又称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 对象,一般指物。
陈述句 疑问句 句子表达的语气 祈使句 感叹句

判断句——名词作谓语 句子谓语的词性 叙述句——动词作谓语 描写句——形容词作谓语

判断句
判断句的定义和特点 判断句的基本构成类型 判断句的活用
叙述句
双宾语句 宾语前置句 行为数量表示法 被动句式
判断句 “也”字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
(三)用“之”、“是”复指的宾语前臵
①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 隐公元年》)
②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 僖公四 年》) ③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唯„„之„„”或“唯„„是„„”的格式。
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 唯蜩翼之知。(《庄子 · 达 生》) ②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

(三)关于“是”和“为”
1.“是”字的用法

在上古汉语中,‚是‛常见的词性是代词,在句 中常作主语,也常用来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內容。
是炎帝之少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的時候就有了。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⑤谚曰:‚谁为为之 ? 孰令听之 ?” 安书》)
思考: ①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②姜氏何厌之有?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是比较严格的, 有人视为一种语法规则,尽管有例外,但极少。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第一,由副词“不”、“无(毋)”、“未”或者无 定代词“莫”等构成的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 上》)》) ④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
疑问句 疑问词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需有疑问词的帮助,方 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 语气词,有时候二者兼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 隐公元年) 子见夫子乎?(论语· 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 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 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

“也”字的用法
(一)用于句末的‚也‛字
1、用在判断句、陈述句或祈使句、感叹句末尾,表示确认、 肯定的语气。
①客无好也。( 《战国策· 齐策四》)
②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 隐公元年》 ③天下奇才也!(《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2、用在疑问句末尾,起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 ①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 齐策四》) ②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 说难》)
◆ 语法作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赵策三》) (二)疑问句中的谓语前臵
③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
④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难言》)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臵是古代汉语的语 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 么“倒装”。因此必须把“前臵”和“倒 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被动句式
一、什么是被动句

——“唯蜩(条) 翼之知”即“只知 看蝉的翅膀”。 ——“唯命是听” 即“只听从(您的) 命令”。

(四)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臵
1.宾语提到动词前。 ①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 大诰》) ②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 僖公四 年》) 2.宾语提到介词前。 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为政》) ②室于怒,而市于色。(《左传· 昭公十三年》)
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注意: ①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吕氏春秋· 权勋》) ②又献玉斗范增。(《汉书· 高帝纪》)
(二)动词“为”带双宾语
结构形式:为+之+直接宾语 “为之所”即“给他安排地 不如早为之所。 方”。 “为之礼”即“给他举行 重为之礼而归之。 仪式”。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之辞”即“给这种做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法寻找借口”。 “为之驾”即“给他准备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车驾”。 翻译:给+“之”+动词+直接宾语 “为之小”即“给诸侯作
2.“为”字的用法

“为‛的本义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 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 当谓语的句子是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执舆者为谁?
三 判断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 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示复杂关系 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
③(逢丑父)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 成公二年》)
④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二)被动句式
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1.“于”字句:
◆ 形式:及物动词+于 +名词 。 ◆ 语法作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再如:
(一)疑问代词

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奚‛、‚曷‛ 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二)疑问语气词


常见的疑问语气词有:‚乎‛、‚与(欤)‛、‚邪 (耶)‛ 还有:‚诸‛和‚哉‛。



“诸‛字是‚之乎‛的合音。‚诸‛字用于句尾的时候, 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例如: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 梁惠王下)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颜渊) ‚诸‛也可以用在句中,是‚之于‛的意思。例如: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僖公四年) 投诸渤海之尾。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 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 反问。例如: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逍遥遊)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 僖公五年)返回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2)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2.“为(wéi)”字句和“为……所……”句 式

形式: 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哉!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 楚》)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 哀公八年》)
(二)判断句谓语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

(1)判断句谓语前面用副词‚非‛修饰,构成否 定判断句。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 (2)判断句谓语前面还可以用 ‚乃‛、‚即‛、 ‚皆‛、‚诚‛ 、‚必‛等副词修饰,加强判断 的语气。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注意:
①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 · 魏风 · 园有 桃》) ②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 王风 · 黍离》) 这说明,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就 已经开始从前臵向后臵发展了。到了汉代,这类 句子中的代词宾语大都臵于动词之后,而魏晋以 后,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中则绝大多数都移至动词 之后了。
否定句 否定词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毋、未、弗、勿、非、否”; 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例句: (参见王力教材p263)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未”、“毋”、“莫”四个 否定词的否定句有一个特点: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 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先进)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 宣公二年)
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 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 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被动句的类型
(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①蔓草犹不可除。 (《郑伯克段于鄢》) ②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 胠箧》
(二)用在句中的‚也‛字 ①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隐公元 年》)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 策四》)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 年》)
叙述句 矣字 焉字
教学要求
1.掌握双宾语句、宾语前臵句、被动句等 各类叙述句的特点并能准确辨别并翻译这 些句子。 2.了解并掌握“矣”和“焉”的用法。
小司仪”. “为之大”即 “给诸侯作大司仪”。
比较: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宾语前臵句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参见王力教材p271) 代词“是”、“之”复指的宾前臵
无形式标志宾语前臵
链接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参见王力教材p262)
什么是语序?

句子成分前后的次序称为语序。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 的语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的主要手段。 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次序,从古到 今,变化比较小。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或介词) 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定语、状语)在被修饰语(中 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之后,古今都是一致的。 但古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语序,本节将就这些特殊语 序进行讲述。

思考:为什么有“不”、“未”、“毋”、“莫”四个词构 成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前臵?而其他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 则不涉及宾语前臵?
谓语前臵
感叹句中的谓语前臵
疑问句中的谓语前臵
二 谓语前臵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 谓语前臵。谓语前臵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一)感叹句中的谓语前臵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二、古今双宾语结构的异同

相同点:古今汉语里,含有取予义或问告义 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不同点:古代汉语中,动词“为”也常常带

双宾语。
三、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一)表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双宾语常见的形式是:动词+间宾+直宾 ①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②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

“也”字的用法
一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及特点

判断句: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谓语, 对主语所指的人和事物作出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 古代汉语没有判断词,往往在句末用语气词 ‚也‛ 帮助构成判断。


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通常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別 的事物。
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 ‚胡‛、‚奚‛、‚曷‛、‚安‛、‚恶‛、‚焉‛ 等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②沛公安在?(同上)
③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孟子·滕文公上》) (司马迁《报任 ④许子奚为不自织?



宾语前臵
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 总体上古今是一致的。 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 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 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臵。 疑问句和疑问词(参见王力教材p271) 否定句和否定词(参见王力教材p262)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