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韩愈读后感
读韩愈《师说》,谈家庭教育
读韩愈《师说》,谈家庭教育作者:张爱珍来源:《教师·中》2011年第02期摘要:从读韩愈的《师说》后,常感叹现代人在教育孩子上,选择各种兴趣班,期望值过高,却忽视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
关键词:从师;家庭教育;父母;孩子韩愈先生是我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这篇文章是韩愈先生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文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而今不仅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亦师焉,无惑矣,而且愈演愈烈。
你看,小学、中学的大门前,停满了各种小轿车、各式的摩托车、各样的电动车挤满了各色的人。
上学、放学的高峰期,交通拥挤,混乱无序。
每周的五天如此,周末亦如此,接送孩子上奥数班、英语兴趣班、美术班、舞蹈班、钢琴班、等等,琴棋书画样样皆通。
早已超越韩愈老先生所说的“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至于韩愈老先生认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之稍亡矣,不耻相师日盛耳。
有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以及各种专业培训学校等,士大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皆可学习,韩愈老先生也应含笑九泉了。
然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表现又如何呢?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信息化时代,大众家庭主要是以三口之家为主,独生子女多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年轻的父母在职场上艰难打拼,讨生活,以重金为孩子选择满意的学校,却忽视了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①家庭;②学校;③儿童所在的集体;④儿童本人;⑤书籍;⑥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
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作为唐代著名的教育家,韩愈提倡尊师重道。
他曾在35岁、39岁、40岁、45岁时四次任教,53岁时任过国子祭酒,即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和国立大学校长。
他不仅亲自授徒讲学,还通过通信、交游、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后学。
他总结出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留给后人的有《师说》、《进学解》、《示儿》、《符读书城南》等影响深远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诗文。
《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首篇专门论述教师的名作,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他首先论述了师与道的关系。
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必须有“道”可传,如果无道可传,便无师可做,而师不成师了。
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其次,论述了道与业的关系。
韩愈所谓的道,是指儒家仁义之道;所谓业,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
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基本精神;业是儒家经书,是载道的工具。
道与业二者之中,道为重,业为次。
他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可见授书习句读是小学,不传道是大遗了。
所以他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次要任务是授业。
道在先,业在后,道比业更重要,而业是为道服务的。
传道和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解释,解惑就是教师的第三个任务。
解惑是解释道和业中的惑,并不是离开道和业去解其他无关的惑。
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意义:首先,表明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这是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
这里的“师”并非指各级官府的学校教师,也不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读韩愈《师说》有感
读韩愈《师说》有感引导语:《师说》是韩愈写给一个叫李蟠的人的。
这是一篇名作,里面关于老师的一些观点至今也是很超前的,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读韩愈《师说》有感一《师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论说从师道理的文章,文章包含着作者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精华。
他明确地主张从师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愚者和圣人,一个人总是存在着好的方面和不够完美的方面,只是这两方面所占的比例在各个人的身上有所不同而己。
古代的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他的思想观点是否就十全十美、白璧无瑕呢?我们是否就该趴在他的跟前唯唯诺诺,对他的思想观点照搬不误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我们就成了韩愈在文章中所反对的“官盛则近谀”了。
我们都知道,这样做是过于绝对化的。
我们对于圣人的思想和观点也要客观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从。
例如,孔子对从事耕作的劳动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们就不该支持他的这种观点。
对农人那种大地般淳朴、宽厚和善良,我们很有必要好好学习,不管它是不是圣人、官人。
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们所不及的。
一次,六岁的小表妹指着河中因凸石而撞击出的水花说:“看,它们在跳舞,还唱着歌儿呢!”我为她能触发出如此生动活泼的语句而惊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对她的那份纯真放射出的亮丽真的望尘莫及。
通过《师说》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们就应当学习,不管它来自什么人的身上。
不管什么样的人,总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既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弃向他学习,也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对他不完美的一面毫无批判地奉迎接受。
我想这就是《师说》所要告诉我们的吧。
读韩愈《师说》有感二所谓老师,那他某方面学问肯定比学生高,才称得上老师。
人肯定会有不懂的问题要问,而如果不向老师学习,那岂不是始终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了?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年纪大,难道年纪小的人就不能懂大道理呢?就像文中写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是先秦语文界萃取出的经典名作,当中涵盖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丰富了后世语文教育的思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教育意义。
《师说》提出了给学生适当、必要的训练,补充丰富学代语言和文学知识,强化文学技能,遵循“就是把良好的语言经常用来反映真实生活”,把学生们平素所受的写作训练与实际语言熟悉程度息息相关,强调正确、严谨、规范、完整地写出一篇语言,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进一步深入的热情。
当代语文教育受到韩愈《师说》的启发,应当加强学生的语言熟练度,创造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
一方面,教师应当坚持“学习和教学均就是有所得而所得亦有用处”,随时给学生提供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应将更多的重心放在语文的理论研究上,不断加强语言理论的研究,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使用全面性原则,每一学科均有相应的语言知识,逐渐形成全方位、综合、深层次的素养,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韩愈《师说》为当代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对于我们为提高我们孩子学习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师说》读后感精选6篇
《师说》读后感精选6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这周和女儿在读韩愈的《师说》,这篇文章是我高中学习的文言文。
想当初是为了考试而学,今时今日和孩子再次素读,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为人父母,教育孩子是我们的本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仔细反思,我们这个老师合格吗?或许从《师说》中能找到答案。
《师说》开宗明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
因此,为人父母者首先要为孩子打下做人的基础,学习知识和技能相对是其次的。
不可本末倒置。
我们和孩子共同素读经典,其实就是在提升自己,自己提升了,孩子自然能够引导好。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块洁白无暇的璞玉,如果不精心打造、恰当引导,想成长为一块美玉也是很难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和孩子相比,我们多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不得不承认,我们或许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性,反观内视,孩子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的老师,如果没有孩子,我想很多父母大概不会在而立在年还捧着经典自得其乐地素读吧,至少我是如此。
所以,深深地感谢孩子带给我们的因缘。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比如,在经典诵读中,适当转换角色,让孩子做我们的小老师,孩子会读的更起劲呢。
呵呵,好为人师,这是人的天性,但这个“师”一定要当的称职。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作为老师,只教授一些书本的知识,却不能为其答疑解惑、做好身教,丢失了最根本的东西,小学而大遗,真的是本末倒置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各行各业的人,年长的、年幼的或者同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韩愈的师说得到的启示
韩愈的师说得到的启示韩愈,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以他的散文和诗歌成就闻名。
他的师说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师生关系的深刻意义。
通过阅读韩愈的师说,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启示,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首先,师说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核心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通过描述自己和他的师傅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表明了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展个人品质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韩愈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追求知识和智慧。
其次,师说提醒我们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详细描述了他的师傅对他的教育和影响。
他说:“吾师至于草木,岂独顾人哉?”,这表明了他的师傅不仅仅关心他作为个人的成长,还关注他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理解。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教师应该做到榜样和导师的双重角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支持。
而学生也应该积极学习,尊重教师的努力和付出。
师说还提出了对教育改革的思考。
韩愈批评了一些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他表示:“故不缤纷其为文,不缤纷其为画,则庸人将不鉴也。
”这句话指出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韩愈认为,过于注重应试教育或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出庸人,而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体系,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师说给予我们对生活的启示。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且提倡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表明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品德修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另外,韩愈还强调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他说:“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事业和信念,为之努力奋斗。
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
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师说》一文是韩愈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著。
学校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关于教师问题,从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
其中不少思想观点对于现代教师仍有借鉴意义,并为当今教师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而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则首推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768-824)所著的《师说》。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是韩愈关于教育问题的专论,其内容总结并发展了古代教育家尊师重道的思想,结合作者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全面论述了教师的作用、任务、择师标准等问题。
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师说》全篇仅五百余字就将教师问题论述的精辟深刻。
《师说》全文围绕教师这一中心,对教师的地位、任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
下面就对这些方面分别进行具体阐释。
1.1 “古之学者必有师”。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良好的尊师传统,但从六朝开始,这一传统逐渐弱化,到唐朝后期,教师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学校不再是获得高官爵禄的主要阶梯,学生不再重视学校学习,最终导致唐代的师道之不严。
当时的情况就如唐人柳宗元所描述的:“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
”[1]世人皆不以相师为荣,反而以求师为耻。
《师说》首句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
”即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文章一开始就紧扣题目,一语破题,点出了“师”字。
并用“必”这个表示肯定的语气副词,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指出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
“师”对“学者”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有”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间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紧承下文"解惑",从解惑的角度,也就是从反面,对当时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种:"耻学于师",羞于承认教师的恶劣风气进行了批判,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论韩愈《师说》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论韩愈《师说》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师说》是唐代文学大家韩愈的一首著名诗歌,它就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对当今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韩愈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他说:“师乃大道之源,学者乃大道之末。
”这句话说明,教师是学习的源泉,他们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是学习的基础。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改善教育,就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薪酬待遇,以保证教育质量。
此外,韩愈还强调教育的多样性,他说:“能令百工纷绪,令行行有所成。
”这说明,教育不应该只注重数学、语文等学科,而是要将不同学科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者,韩愈还提倡追求卓越,他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句话提醒我们,教育不仅要普及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追求卓越的修养。
最后,韩愈还提倡严格要求,他说:“唯实学业苦,不负君子心。
”这句话表明,教育应该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勤奋学习,以达到最高的成就。
总之,韩愈的《师说》对当今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提醒我们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注重教育多样性,追求卓越,严格要求,以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中的比较著名的一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韩愈用六百余字立显“为人师”的真知灼见。
作为我国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被苏轼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弱”的韩愈,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官学衰落时期,,正在国子监任教的他作《师说》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他文中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斟酌,对现代大学的意义将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大学无论是在德育还是在专业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整个教育体系中出现了许多的漏洞。
在知识和能力体系方面,大学生陷入了“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怪圈,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道德教育体系方面,“某某高校女生跳楼自杀”“某某大学学生投毒案”等诸如此类的事件接连发生,面对这时常在新闻上出现的高校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学校怎么了?教育怎么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许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教育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时,我们不妨反思传统文化,从韩愈《师说》的中浅谈韩愈传统教学思想,反思当前的教学问题,力图重整目前的教育问题。
一、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1.教师职责在《师说》中,韩愈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开头,指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
明确地提出了教师的职责,即“传道”、“授业”和“解惑”,其中“传道”原指意传授儒家的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目的仁义道德,演变至今天,指的是思想和德育教育,韩愈将其列为教师的职责之首,认为“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由此可以看出,在千余年以前,韩愈就提倡要重视道德的教育。
而“授业”指的是传授知识,在当时指讲授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今天则指的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技巧等,对大学生而言应该指大学课程中的理论、专业知识,韩愈认为,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理论知识。
关于韩愈的“师说”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于韩愈的“师说”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师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表达了韩愈对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的一些看法,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有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师说”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
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韩愈说:“夫师道尊严,虽无贵氏高容,然罔庸讥诮。
敬而无倦者,尊而不卑者,与人恒居。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和地位,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不轻视他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他说:“居教之中,无贼子者,谓直方有不足以教也,此何以教之?”在这句话里,韩愈告诉我们,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寻找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教育学生,不能一味的强调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有感触。
在教学中,我注重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讲解、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力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我也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环境的变化。
韩愈还在“师说”中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他说:“亲手尊尊师以上,然后为事下。
”在这句话里,韩愈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人,对社会有所贡献。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这一宗旨,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文凭。
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他说:“然教育一方面是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是要担负起社会责任。
关于韩愈的“师说”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于韩愈的“师说”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师说》一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经典文章。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帮助学生了解韩愈的思想,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关系、教育理念等问题。
今天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关于韩愈的《师说》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通过《师说》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韩愈的思想,了解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师生而教之,设之师而教之,师年长而教之,师年少而学者。
鲤鱼与子同鱼,系于罾而离于罟。
从小失之者可使复得,从小得之者不可使复失。
”的观点,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通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教育的特点,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自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师说》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关系。
韩愈在文中强调“圣师生而教之”、“设之师而教之”,将师生关系比喻为鲤鱼与子同鱼,罗生门下,表达了师生情感的亲密和师生关系的密切。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对待老师。
通过这种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尊重师生关系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师说》这篇文章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韩愈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韩愈在文中提出“从小得之者不可使复失”,这一观点强调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尊重。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在成长中得到的一切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如何珍惜和维护这些宝贵的财富。
通过这种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懂得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该文章的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韩愈的文学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充满力量的文章,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充分展现了他的才情和文学功底,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师说读后感(7篇)
师说读后感(7篇)师说读后感1__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从师而问焉”.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所以为了避免问题的积攒,要做到平常不耻下问,把问题分散的解决。
这样量的积累后就会有质的飞越,学习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确,三个人行走必定有一个会是我的老师。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耻学相师。
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了。
《师说》这篇__蕴含着许多从师问学的道理。
作者韩愈想借此激励后人不耻下问的努力学习,同时也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希望后人能够有所启发。
师说读后感2所谓老师,那他某方面学问肯定比学生高,才称得上老师。
人肯定会有不懂的问题要问,而如果不向老师学习,那岂不是始终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了?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年纪大,难道年纪小的人就不能懂大道理呢?就像文中写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只要是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师存在。
读韩愈读后感
读韩愈读后感提起韩愈,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他那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
读韩愈,仿佛是在与一位穿越千年的智者对话,让我沉浸在他的思想世界里,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
韩愈的文章,有一种力量,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被他的观点所吸引,被他的情感所打动。
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直抵人心,让人深思。
就说那篇《师说》吧,在当时那个“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下,韩愈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那些轻视师道的人,为教师这一职业正名。
我仿佛能看到他奋笔疾书时那坚定的眼神,听到他内心深处对教育的呐喊。
他的观点在如今看来,依然是那么的正确和重要。
韩愈的一生,也是充满坎坷与波折的。
他多次被贬,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勇士,哪怕前路艰难,也依然勇往直前。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被贬潮州的那段经历。
当时的潮州,可谓是一片蛮荒之地,环境恶劣,文化落后。
韩愈初到潮州,面对的是重重困难。
但他没有被吓倒,而是积极地投入到当地的建设中去。
他关心民生,致力于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
他看到潮州鳄鱼为患,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亲自写下了那篇著名的《祭鳄鱼文》,责令鳄鱼在限定的时间内离开。
这看似有些天真的举动,实则饱含着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据说,在他做完祭鳄仪式后,鳄鱼还真的就渐渐减少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
他重视教育,在潮州兴学育才。
他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大力倡导办学。
他亲自找地方,筹资金,聘请教师,让那些原本没有机会读书的孩子能够走进学堂。
我能想象到,他在简陋的教室里,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知识的场景。
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让他忘却了所有的疲惫和困难。
他还积极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他的努力下,潮州的经济逐渐有了起色,百姓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韩愈在潮州虽然只待了短短八个月,但他所做的一切,却给潮州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读韩愈读后感
读韩愈读后感在我阅读了韩愈的作品之后,我被他那磅礴大气的文风所折服。
他的文章通常简洁明快、力求言之有物,有时又气势磅礴、庄严激昂。
从他文章中透出来的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精神,无疑是后人值得学习的榜样。
《进学解》是韩愈的一篇开篇之作,是他对于当时的士人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文章提到“士者,天下之贵任也,人死则已”。
文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通过诗词描写,让人们深刻理解到读书教育的重要性。
韩愈主张读书应该为人民服务,要有人生的志向和人们的期望。
文章中还提到:“若为前世准备,生知所贵,孳孳以勤恪,阶级以决敏”。
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主张学习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韩愈的《原道》是一篇让人生活的文章。
韩愈以自己看到的事实为基础,提出要“循道而广”,所以他主张大家要行正道,不要偏离正义,不要去抱怨社会不公平。
文章写得很有冲击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很大的警醒意义。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名篇,他从儒家的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制度的合理性。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夫以子之不画而骂师,加之不莅诸侯而称制。
夫骂师,所学者也”。
他认为学生之所以骂师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师者的尊严和力量,所以韩愈主张要对师长要敬重有加。
韩愈认为教育是一种终生的事业,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自己,做到内外合一。
《石城县祝舞者出宫文》是韩愈的一篇骈文,通过诗词描写,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韩愈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
文章中写道:“丽质金琐,艳丽偷光。
全谛严规,处乱闻鼎。
磊落豪俊,中愆良平”。
这说明韩愈在文学上追求真实,反对虚伪和假装。
韩愈的文学思想具有古文正的特色,他主张文以载道,主张庄重既往,向人们传达深沉的思想。
他认为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要有社会责任感。
他不仅主张文学修养,还主张文学改变现实,改变个人和社会。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散文和诗歌上,《感遇四首》是他的律诗集之一,这是一首写爱国主义的诗作,表达了韩愈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国的热爱之情。
韩愈师说的启示
韩愈师说的启示韩愈师说的启示《师说》的一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著。
韩愈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下面是对于师说的启示。
韩愈师说的启示在择师标准方面,韩愈把教师是否有“道”做为根本标准。
韩愈要求教师信守的是儒家之道,即统治阶级所宣扬的道,这是不足为法的。
今天,择师的前提是取得国家认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取得教师资格证也只是教师的“入口关”;还要考虑是否“知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仪表”,“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是否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否懂得友爱诚信等人类基本道德规范等等,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道。
因此,"道"是衡量教师的首要标准。
在践行"道"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应做到以身作则。
首先,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不谋而合地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
我国孔子提出“身教大于言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董仲舒提出“善者为师,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陶行知也提出“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自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这些教育家们问什么会如此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呐?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
《论语》论述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旧唐书》谈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汉代学者扬雄在《法言·学行》也中写道:"师者,人之模范也。
"因此,教师的世界观、品德、生活习惯、以及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时刻以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
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
首先 ,韩愈对老师的作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他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 ,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 ,扩大到“传道〞“解惑〞 ,明确提出“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全新界定。
在他看来 ,既能做经师 ,又能做人师的人才是真正的老师。
他将“传道〞放在“受业〞“解惑〞前面说 ,说明他把教学生做人比做学问看得更为重要。
韩愈心目中的老师不是一般官学老师 ,也不是学业启蒙老师 ,而是学有所成的人。
他在“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中 ,明显流露出了对浅薄之师的鄙夷与嘲讽。
其次 ,韩愈提出的择师标准表达了一种朴素的民主平等意识。
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 ,他明确主张“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这种全新的师道观是一种石破天惊的新观念 ,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现出鲜明的态度、坚决的信念。
从师即是学道 ,惟“道〞是问 ,但凡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
这种能者为师的择师标准表现出一种谦逊的学风、不耻下问的胸襟。
韩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感慨是沉痛的。
因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 ,而远远低于圣人的普通人却“耻学于师〞 ,也因此才有“圣益圣 ,愚益愚〞的不幸结局。
再次 ,韩愈提出了转益多师、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观。
他认为“圣人无常师〞 ,即有学问的圣人从来没有固定的老师 ,甚至可以向根本比不上自己的人学习。
他举例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从“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 ,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 ,这种转益多师、教学相长的师生观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芒。
韩愈韩愈的《师说》-读后感
韩愈韩愈的《师说》---读后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这是文章开篇的话。
《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在于此。
”好象这话就是本文的文眼。
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好象文眼又不是这句了。
从后文来看,似乎还是该以总案里的看法为是。
对于为什么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还有老师是怎样来传道受业解惑的,韩昌黎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分析,文章的重心放在要勇于拜师学习上。
《师说》不是驳论文,但驳论的意味相当明显。
我读韩文时有两个地方感受最强烈。
一是写到感士不遇的题材的时候,作者激动于中,不平则鸣,或愤激,或解嘲,都有特别动人之处,从这点上说,《师说》不算是韩愈最能感人的文字。
二就是韩愈特别善写驳论,《进学解》、《送穷文》都是辩难,《张中丞传后叙》挥斥“自比于逆乱”者,《讳辩》反驳挖苦流俗的繁琐忌讳,至于《论佛骨表》这样的辟佛文字更不消说,力拔千钧,气势迫人。
而即使不是明摆的以驳论的形式出现,作者也喜欢树个对立的靶。
因此读韩文你能很清楚的感受到,韩愈的话不是平空说的,每一句话话锋所向,都是冲着某个对手要害去的,——《师说》就是这一类。
大约写论文要精彩就不能自己单练,要找个对手跟自己对掐才能写出味来,用韩愈自己的话说,这叫“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师道也”是文章的主旨。
话当然不错,到今天也很难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来。
不过前面说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有和人对掐的意思的,因此对于“师道”的含义,这篇文章主要只谈了一面,那就是只要对你学习“道”有好处,任何人你都是可以以他为师的。
至于从这句话里还可以引出的另外一个意思:你要信奉的是“道”本身,而对于那个作为老师的人,实际上没有必要过分迷信和盲从,文章就只是隐约提及了,——当然,这个见识在中国其实也是“古已有之”的,那就是《论语》里讲的:“当仁不让于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读韩愈读后感
读韩愈读后感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读韩愈作品有感“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
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
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
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韩愈读后感
《师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论说从师道理的文章,文章包含着作者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精华。
他明确地主张从师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阅读吧!
师说韩愈读后感(一) 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所以为了避免问题的积
攒,要做到平常不耻下问,把问题分散的解决。
这样量的积累后就会有质的飞越,学习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确,三个人行走必定有一个会是我的老师。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耻学相师。
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了。
《师说》这篇文章蕴含着许多从师问学的道理。
作者韩愈想借此激励后人不耻下问的努力学习,同时也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希望后人能够有所启发。
师说韩愈读后感(二) 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愚者和圣人,一个人总是存在着好的方面和不够完美的方面,只是这两方面所占的比例在各个人的身上有所不同而己。
古代的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他的思想观点是否就十全十美、白璧无瑕呢?我们是否就该趴在他的跟前唯唯诺诺,对他的思想观点照搬不误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我们就成了韩愈在文章中所反对的“官盛则近谀”了。
我们都知道,这样做是过于绝对化的。
我们对于圣人的思想和观点也要客观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从。
例如,孔子对从事耕作的劳动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们就不该支持他的这种观点。
对农人那种大地般淳朴、宽厚和善良,我们很有必要好好学习,不管它是不是圣人、官人。
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们所不及的。
一次,六岁的小表妹指着河中因凸石而撞击出的水花说:“看,它们在跳舞,还唱着歌儿呢!”我为她能触发出如此生动活泼的语句而惊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对她的那份纯真放射出的亮丽真的望尘莫及。
通过《师说》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们就应当学习,不管它来自什么人的身上。
不管什么样的人,总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既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弃向他学习,也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对他不完美的一面毫无批判地奉迎接受。
我想这就是《师说》所要告诉我们的吧。
师说韩愈读后感(三) 所谓老师,那他某方面学问肯定比学生高,才称得上老师。
人肯定会有不懂的问题要问,而如果不向老师学习,那岂不是始终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了?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年纪大,难道年纪小的人就不能懂大道理呢?就像文中写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只要是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师存在。
孔夫子被称为圣人,但他还是不耻下问,他曾以郯子、苌弘等人为师,他的学问绝对不比他们差,只是想学到其他他不会的知识罢了。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民间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的确是这样,不管是谁,都会有不懂的地方,例如,小学生做的数学智力题,有些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