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因素与破解路径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ff85cb3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1.png)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诸多困扰与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内的一门课程,更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系列的困局与问题,如思想观念的多元化、道德价值的混乱、教育资源的不均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寻找出路,努力解决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困局1. 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在社会中并存。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和融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大难题。
2. 道德价值的混乱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也呈现出了混乱的状态。
有些人因为追求物质利益而丧失了道德底线,有的人在面对道德选择时迷失了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教育资源的不均等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资源的不均等现象十分严重。
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等问题,造成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差异化,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不平衡。
二、出路1.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思想政治课程应当更多地体现多元化、开放性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社会和人民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要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思政教育水平。
3.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减少城乡教育资源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d5d9cda05087632311212fa.png)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5 . 1 1 . 0 9 1
社 会 转型 期 高校 思想 政治 教 育工作 面 临 的挑 战及 对 策
王 坚
( 辽 宁对外 经 贸学 院 , 辽宁 大连 1 1 6 0 5 2 )
思政教育工作尤为必要。 严重 。如震惊 全 国的 马加 爵杀人 案、 某高校学生砍死 教 社 会转型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现状及 面临 授案 , 等等。这些不 良心理案例都在警示 : 社会转型期 的
一
、
的挑 战
( 一) 人 生价 值 观偏 移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已异 常突出 ,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 作刻不容缓 。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5)1 1 - 0 1 9 3 . 0 2
当前 , 我国的社会形 态正发生着深 刻变化 。社会经 帆风顺 时就骄 傲 自满 , 一旦遭 遇一点挫折又极度悲观 失 济在 实现工业化和程式化 目标 的 同时 , 也开始逐步 向以 望 。这种两级差异 归根结底都是未能正确认识 自己。这
摘
要: 人 生 价值 观偏 移 , 拜金 享 乐成风 , 心 理 问题 突 出等 是社会 转 型 期 高校 思 想政 治教 育 工作 出现 的主
要 问题 。市场经济的 负面影响, 各种不 良思潮的渗透 , 高校思政教 育体制不健全等是导致问题产生的原 因。 为解决这些问题 , 提 出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坚持 以人为本 , 以学生教 育为导向; 坚持工作方式的
形成 “ 金钱 至上” “ 功利 至上”的不 正确价值 观。这 种 我 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使社会得到 了长足发展与 错 误 的思想蚕食着 越来越多 的高校大学 生 , 并盛 行于一 进步。在社会进步 的同时 , 市场经济对 高校学 生的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点及解决方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点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d2f3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d.png)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点及解决方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点,阻碍了这一教育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本文将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困点分析1. 老师教育理念陈旧。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仍停留在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单纯讲授知识点,缺乏互动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2. 教材内容滞后。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滞后于新的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些教材内容或者条文刻板,一味灌输,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 评价体系不合理。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知识和成绩,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得学生只追求分数和成绩,缺乏真正的思考和思想体系的形成。
4. 学生参与性不足。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参与的机会。
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往往缺乏对思想政治问题的主动思考和讨论。
二、解决方案1. 培养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与创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形成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的课堂氛围。
2. 更新教材内容和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材应当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引进新的教学经验和理念。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应重视学生的思考和思想体系的形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想认识。
4. 开展学生的参与性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a8efca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7.png)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削弱、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的僵化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流于表面等。
为了弱化这些挑战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削弱的挑战。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让学生接受某种固定的思想观念,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
一种弱化这种挑战的对策是改变思政教育的方法。
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开放的思政教育平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辩论赛、思辨教育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传统形式的僵化的挑战。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采用一些单一的教学方式,如课堂讲授、复习考试等,缺乏灵活性和参与性。
为了弱化这种挑战的影响,高校可以探索创新的思政教育形式。
可以引入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展开讨论和交流。
高校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教育平台和在线讨论组等,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这样一来,学生将更有机会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获得更广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对现实问题的流于表面的挑战。
在转型时期,社会问题日益复杂,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为了弱化这种挑战的影响,高校可以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志愿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高校思政教育在转型时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为了弱化这些挑战的影响,高校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改变思政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探索创新的思政教育形式,提高教育的灵活性和参与度。
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深入关注社会问题。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高校思政教育将能够更好地适应转型时期的需求,培养出更具有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67035e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3.png)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教育方式滞后、学生自主意识不足、教育资源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如何克服这些困境,寻找出路,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困境1.教育方式滞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方式滞后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以灌输为主,缺乏互动和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这种单向传授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2.学生自主意识不足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意识,容易被外部信息影响而缺少自主思考能力。
他们的学习动力相对较弱,对于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意识不足,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教育资源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学校在师资、经费、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这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出路1.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滞后的问题,应当积极推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
应当倡导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包括启发式教育、互动式教育等,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研究等主动参与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升教育质量4.拓展教育领域,促进综合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当拓展至社团、学生组织等多种教育领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c4e4c4c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5.png)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教育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素质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难点和痛点。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展开讨论。
一、困境1. 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被普遍认为是灌输式教育,学生被passivity的学习方式是其主要困境。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效果难以保证。
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点。
2. 网络信息泛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泛滥,这其中既有真实的信息,也有虚假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信息的真伪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如何过滤和引导网络信息,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大困境。
3. 学生自主性的缺失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呼应的是学生自主性的缺失。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 passivity的学习方式,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无疑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4. 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在一些高校,教育内容被单一化的情况较为严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单一化极大地限制了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难以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5. 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困境。
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二、出路1. 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的需求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
2. 整合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整合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出路。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806e81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e.png)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高校思政教育也在不断转型。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不仅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弱化消解的问题。
因此,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及弱化消解的问题,成为建设高质量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1.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分化作为服务社会的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丰富性,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和领域的社会需要。
同时,社会需求的分化也带来了更高的定制化需求,高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定位,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提供个性化服务。
2. 质量与效益的平衡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平衡,要求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需要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 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前,国内高校教师队伍的呈现出人才流失和年龄偏高的现状,需要高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使教师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弱化消解问题1. 视角感知的偏差在实施高校思政教育时,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感知存在偏差,以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忽视了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学生优秀品质和思想觉悟的培养。
这种视角的偏差会让教育的方向、方法、内容都偏离了本质,导致意图与教育结果的脱节。
2. 普及性和专业性的平衡高校思政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其必须兼顾普及性与专业性的平衡,但在实际中,随着批量化办学的趋势不断加强,普及性过强的思政教育没有满足学生日益增强的社会需求,而专业性过强的思政教育则难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
3. 变革带来的困境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包括教育质量、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等等。
针对这些困境,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拥有足够的自我革新意识和改革精神,及时推进转型升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和发展。
三、应对策略1. 积极落实教育质量评估制度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制度,通过定期的评估和自我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效果。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fd8e1ca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6.png)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社会转型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诸多困局,如何破解这些困局,找到出路,成为了当前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困局一:教育内容更新不足在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发展迅速,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在教育内容方面,往往更新不足,还停留在旧有的思想政治理论上,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滞后,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
困局二:教育手段与方式过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也逐渐显得过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课堂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需要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困局三:教育对象思想多元化在社会转型的时期,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多元化,他们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存在较大差异。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灌输的形式进行,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导致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抗拒。
为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可以适时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需求,不断完善和更新教育内容。
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文化成果,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新的思想政治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针对教育手段和方式过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
应该积极探索并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逐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出路三:多元化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对象思想多元化的问题,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
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方式,灵活多样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思维,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系列困局,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手段和方式,探索多元化教育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充分准备。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f33f699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4.png)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多方面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诸多困局和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疲软、教学手段的单一、师资力量的不足等方面,而要想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在深化改革、理论创新、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1. 教育内容疲软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资源相对滞后,无法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资源匮乏,缺乏新鲜和活力,这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和动力。
2. 教学手段单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得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师资力量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对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的需求远远高于供给,另一方面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吸引力不足,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1. 深化改革要想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首先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并倡导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通过深化改革,可以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理论创新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理论创新,使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理论创新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丰富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使学生更加愿意接受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3. 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要想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教学手段,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创新。
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颖的授课方式和手段,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5e4472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6.png)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高校担负着培养各类人才和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
而高校思政教育则是高校肩负的政治责任,在塑造学生思想、引导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市场经济与大众化背景下,逐渐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更宽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弱化消解的风险。
一、挑战与问题1.政治观念“消退”。
当前,少数学生在政治观念、国家意识、国际视野等方面表现出较差的情况,并不愿意从思政课中深入学习和掌握具体知识和方法,而是表现出对“情感宣传”的不适应甚至“抵触心理”。
2.教育流于浅显。
目前,很多思政课教师由于缺乏学术水平和教育经验,教育流于浅显、重复性很高,学生无法获得真正的思想启发和学术体验。
这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3.“烦恼”指数增加。
由于思政课教材、话题或许多年未更新,缺乏时事新闻和热点问题的完整引用和解读,使得思政课在课堂上较为枯燥无味,缺乏针对性和实战性。
二、解决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增强思政教育的实用性。
这要求思政教育须依托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下的国家战略安排和实际需求,结合学科学习和科研活动,推动课程内容的深化和实践。
2.强化教育师资建设。
我们需要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学术素质和思政教育能力,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完善思政教育教材和话题更新。
思政课应更多地引入实时新闻和热点问题,并结合学科核心知识,使学生获得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4.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增强互动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
总之,思政教育是高校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更好地塑造学生思想、引导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国民素质。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bc2ed8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f.png)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弱化消解的问题。
当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在面对新形势下,需要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挑战,强化思政教育的作用,提升其传统价值,使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挑战与弱化消解1.社会化影响增加当前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在校园外接受到的信息影响力大大超过校园内的教育。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来自社会化影响的挑战,学生的认知和价值观可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对校园内的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2.教学模式相对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显得相对滞后,老师们可能难以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将新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导致教学效果有所弱化。
3.学生思想日益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不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很难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
4.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教师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无法满足高质量思政教育的需求。
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缺乏思政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的老师,以及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理念不够认同的教师,这些都会对思政教育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
二、对策1.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面对社会化影响增加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来应对。
依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建立在线教学平台、开放课程体系,使思政教育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2.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考虑到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带来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来提升教学效果。
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针对学生思想日益多元化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多元化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入新的思政教育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等,使得思政教育更贴合学生的需求。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70f9d7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0.png)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思政教育的弱化消解也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其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备受关注。
在这个转型时期,我们需要认真思考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挑战一:知识爆炸带来的认知困境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爆炸成为了一种常态,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且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面对信息时的认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策一:建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针对知识爆炸带来的认知困境,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建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让学生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懂得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还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举办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信息,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
挑战二: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往往是单一的,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不足,影响了教育效果。
对策二: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为了解决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单一性,高校可以开发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在线课程,组织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学生社团等方式,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挑战三:学生自身素质的下降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们往往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忽略了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导致了学生自身素质的下降,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对策三: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性为了解决学生自身素质下降的问题,高校需要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性,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比如通过学校的日常管理、课程设置、师生互动等途径,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转型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对策
![转型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8ef27227c1cfad6195fa7d9.png)
转型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对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日益突出。
文章简述了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对策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在新的形势下,推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的成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高校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以及行为的实际特点,对其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端正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困境有关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在总体上呈现出乐观向上和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确定性,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当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比如,理想信仰趋向多元化,政治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与偏颇,功利倾向明显等问题。
对此,我们应当始终给予高度的重视。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式的局限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
在教学中,思想政治课忽视了与实际相关的教育,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设曾一度落后于现实,对转型时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没有能够及时地给予正确的理论指引,教学仅停留在一般性的说教层面上,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普遍不高,增大了与现实的距离。
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局限。
思想政治教育本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的双向互动过程,它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德育课本等进行的多层次人际沟通、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处于平等的地位。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b82556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c.png)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挑战与弱化消解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市场变得竞争激烈,学生们的学习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已经面临过时的危机;另一方面,社会的多元化与信息化使得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他们更加关注实用性与专业性,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缺乏兴趣,这也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弱化和消解。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创新,创造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新型思政教学模式和课程。
在此基础上,全面加强思政教育的知识性和应用性,逐步实现与学生的关注点产生契合,增强思政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面对市场竞争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设立研讨会、座谈会、论坛等多种形式,增加与企业间的互动,了解市场的需求并不断对课程进行调整。
对思政教育的评估办法进行改进,体现各项素质评价体系的协同配合,学校课程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进而更好地吸引学生。
为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和兴趣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增强课程的导向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社会实践,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升。
另外,大学生思想观念不断地受到各种新旧文化、传统观念、现代价值观的冲击,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急需进行整合和升华,因此,高校应当在思政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探讨人生意义、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立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保证教学体系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点。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结合社会转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创新,通过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充分释放思政教育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的达到,从而增强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378b7b2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c.png)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1. 引言1.1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引领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塑造国民思想品质、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碰撞和观念的多元化现象频繁出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加强国民思想意识形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国民的全面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才能有效应对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加强对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困局与出路的定义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局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寻找出路和解决方案。
困局主要体现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以及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方面。
这些困局不仅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而为了应对这些困局,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价值观教育体系,通过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进行综合考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还需要推动教育体制变革与创新,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发展。
困局与出路的定义,既是对当前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也是对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构想。
只有正确认识困局,才能找到有效的出路,实现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困局:政治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困局之一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多元化,政治意识形态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容易导致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
政治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意味着不同群体、不同个体对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等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态度。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db21ada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3.png)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摘要】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局与出路。
困局包括意识形态多元化、教育内容难统一、基础教育脱节、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出路在于培养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家校合作。
通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助推社会转型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凸显,需要面对挑战并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困局,出路,多元化,教育内容统一,基础教育,社会需求,教育资源分配,创新能力,思辨能力,教师队伍建设,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深化改革,社会转型。
1. 引言1.1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社会转型进程的基础保障。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人们认识社会变革的方向和意义,增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信心,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思潮新风尚层出不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警醒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加强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2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多元化的意识形态。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难以统一。
如何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又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基础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匹配问题。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a6b4185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6.png)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多元化、信息化的需求,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已经脱离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广泛地利用了互联网和新媒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并且往往只是机械的灌输知识。
困境一:教育的单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传授政治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学生思想的真正引导和培养,是因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只是在道德的引导和思想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
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的时期,教育制度普遍存在着单一性的问题,因为教师缺乏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很难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
出路一:全面开发多元素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在转型时期,教育应尽可能地开发和充实多元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教育应更加重视课程的多元化开发,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多角度的思考和交流能力,并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困境二:知识的积累性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传授的重点在于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而缺乏对思想方法和科学观点的培养。
当然,这种传统的教育能够让学生累积知识点,但是却不能让他们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考方式。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变得过于单一和被动,导致思维难以积极和独立,从而造成少数人掌握知识而大多数人仍处于被动知识接受的状态。
出路二:开发批判性思维方法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在转型时期更是需要摆脱不好的教育传统,逐渐适应新时代的潮流。
教育为人的未来,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着引领时代的重任,快速转型和创新是必要的。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9a5329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3.png)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一些问题和弱化现象也随之而来,给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有必要深入分析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弱化消解对策。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价值观和风气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面临挑战。
二是学生群体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化。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无法很好地引导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也面临一些制度性问题。
思政教育主体地位不够明确,工作机制不够灵活,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实际等。
以上这些因素都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弱化消解对策:一是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
应当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应当加强对思政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明确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应当加强对思政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引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当建设和发展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家庭、社会之外,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五是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
要注重思政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仅要注重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虽然不小,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对策,就能够迎接挑战,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5d23a1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9.png)
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思想观念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观念多元化的现象。
不同学生对于价值观、政治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
有些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可能抱有抵触或者消极的态度,他们对于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可能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注重以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吸引学生。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获取各种信息。
这就使得传统的课堂教育和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
学生们可能更愿意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而不是听老师讲课。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通过运用新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以适应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需求。
学生兴趣和动机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校学习环境中,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
他们更加追求专业技能和就业前景,对于思政教育抱有冷漠的态度。
一些学生可能认为思政课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教育,更多地关注于专业课程。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提供与学生发展相关的教育内容。
传统教育方法的限制。
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采用一对多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
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提高教育效果。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采取以下一些弱化和消解对策:思政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当下的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问题和发展趋势,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
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多元化教育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讲座、讨论会、实地考察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因素与破解路径发表时间:2011-11-23T16:03:04.923Z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月C供稿作者:寇晓燕[导读] 高校已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都会在高校有所体现,它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的重要场所。
摘要:高校已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都会在高校有所体现,它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的重要场所。
面对社会的急剧转型、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这种变化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本文解析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因素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关键词:社会转型;制约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破解路径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0-0000-00 作者简介:寇晓燕(1975-),女,四川眉山人,成都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邮编610106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是特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标志和基本特征。
高校已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都会在高校有所体现,它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的重要场所。
面对社会的急剧转型、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这种变化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一、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因素(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关系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的渗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导致了人们对过去统一而独具权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由认同走向迷惑和质疑,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意识形态:如享乐主义、信仰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新左派、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儒学、宗教观念等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
这一方面削弱了传统意识形态控制力,另一方面使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与传统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价值观,成为人们新的人生哲学。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呈现出不稳定、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加之市场经济引起的社会剧烈变动给当代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干扰,导致在部分大学生中,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取代论”等,具有一定的市场。
[1]这给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二)文化领域的大众化以市场经济建构为契机的中国社会转型,在文化精神层面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大众层面的市民文化的生成。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是一种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文化商品生产为特征,以大众为对象的流通文化,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如今,大众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文化分支。
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如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消解一切深度和意义的“无厘头”,纯粹“实用性”、“消费性”。
大众文化在高校的流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心焦虑,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但大众文化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它的平面性、非现实性,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是非、挑战传统道德无疑会对高校的思政教育造成障碍。
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大众文化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精神境界降低。
著名学者钱理群曾这样评价:“即使是最好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也是显示一个时代文化的平均数。
如果完全沉迷于其中,拜倒于它,迎合它,进而为它所控制,那必然导致思想和文化的平庸化。
”作为偏重娱乐性的感性文化,大众文化更多地借助于接受者的“感官”而不是“思维”来传播。
使部分大学生只热衷于追逐虚幻的、无意义、无深度的东西,例如水煮《三国》,戏说乾隆,搞笑诺贝尔奖,迷恋“哥”、“姐”等反传统的“无厘头”文化现象。
这种将社会现实碎片化的理解,追求异质性、断裂性、差异性的生活方式否定人类社会道德上稳定的价值观念,极易落入道德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泥潭。
这就弱化了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生活和心理的价值引导作用,进而消解主流文化所倡导的对对理想和信仰的坚持和追求。
(三)政治领域的市场化波兰尼曾指出,经济原则全面接管社会各个领域的“市场社会”所带来的危害,需要政府主动的规约与限制,比如扶助贫困、救济失业、干预不顾后果的疯狂经济与环境掠夺,等等。
[2]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化改革还不彻底,监督约束机制还不完善,导致唯利益论的经济原则对社会、政治的侵蚀,和政治领域市场化、权力寻租的盛行。
政治领域的权力“寻租”的示范效应是转型期加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的又一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已成为大学生们关注的话题,他们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存在以下三种令人焦虑的倾向:一是对腐败现象虽然表示憎恶却又对反腐败斗争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有意见,对反腐前途悲观失望情绪;二是对党和政府内部存在的腐败问题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这与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观念不一样,有的因此而对党和国家的前途产生怀疑;第三,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大学生受其父母或社会上其他一些人的腐败行为的不良影响,见怪不怪,对腐败现象不但不反感,有的甚至从个人的目的出发,已经作好了未来效仿的思想准备,或者已经投身到一些不正常的“潜规则”活动之中。
这表明,社会转型期政治领域的市场化,大量的权力寻租现象,使得部分大学生淡化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与学校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形成鲜明的反差,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思想教育的作用,甚至有些学生怀疑国家公权的正义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从根本上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原则。
(四)社会领域的阶层过度分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新兴阶层成长起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阶层正在发育成型。
“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依据的分化机制”。
[3]社会阶层分化必然产生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乃至产生比较尖锐的利益冲突。
社会阶层的分化正日益影响着大学校园宁静的生活,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产生着深刻影响。
社会阶层的分化,表面上是经济差异、消费差异,实际上,已经涉及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甚至价值观认同的危机。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以收入水平为标志的利益差距在不断扩大。
这些在近年来利益受到绝对或相对损失的群体,更有可能产生比较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
同时,近年来出现的收入差距拉大、失业率短期递增现实,使有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问题, 公平与效率、诚信与竞争、义与利之间关系的问题等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还难以客观深入理解,容易走极端。
一些学生对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比较敏感,进而引发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不满。
一些社会阶层的子女,在社会阶层的流动中由于社会地位的下降容易造成该群体对社会主导制度的疏离。
[4]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的层级化使得家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性功能正在市场化的生存危机下被无形消解和逐渐弱化,家长们往往陷于“面包”问题而忽略子女的“德性”问题。
具备教育功能的组织只剩下学校了,学校成了“单枪匹马”、“孤立无援”的只身力量。
育人职能机构的单一化与育人组织的非合力化,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破解路径思考(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思想领域里,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是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要求,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领域多元性与冲突性所决定的。
[5]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也就是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更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以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领大学生,引导学生辨识各种社会思潮的利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首要的是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
通过学习,使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
同时,主导性和多样性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相连,共生共赢的关系。
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排斥多元并存的局面,恰恰是需要多种政治文化共生才能相互促进和发展。
没有多元并存,那么一元主导便失去了依据和前提;没有一元主导,多元并存便会走向混乱和无序。
[6]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种优秀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能在大学生中自发形成,必须通过“两课”的显性教育,即必要的理论灌输,从“外面”输送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
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经常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思想问题。
因此,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大学生接触、了解和掌握科学的理论,激发大学生对科学理想信念的追求,认清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体发展的正确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