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诗歌篇)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摘要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摘要文学伴随人类的生活出现,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学这一概念指的是“语言的艺术”,其形式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等。
这篇论文通过对比中外文学的发展史、中外文学作品等来探讨中外文学的不同与相通之处。
一、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发展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最早是被用于记录宫廷档案,后在宋代唐朝期间通过广泛推出雕版印刷和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而在民间逐渐普及。
现代文学主要以白话文为主,文学家鲁迅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白话文的创始人。
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追溯到晚清时期。
国家在那一时期经历着危机,知识分子们也纷纷开始寻求和尝试传统以外的解决方案。
他们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并深受其启发,至此打开了西方和中国之间的文化的窗口。
其中,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作品是最突出的代表。
在这种环境下,在小说的写作热潮爆发,风格上,这个时期的小说同时显示了中国小说的传统和西方的叙事方式的迹象。
在题材上,普遍关注于当时的社会与历史问题等。
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包括吴沃尧,李伯元等。
二、以英国文学为例的西方文学的历史与发展西方文学,也被称为欧洲文学,指的是在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欧洲语言文学,许多不同的语言系统都被涵盖在其中。
西方文学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篇文章将以英国文学为例,进行中外文学间的对比和探讨。
英国文学的开山始祖是史诗贝奥武夫,创作于第8和11世纪初的英格兰,如今已经成为英格兰的民族史诗。
文艺复兴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当时主要的戏剧和诗歌的作者是斯宾塞,莎士比亚,本琼森,约翰·多等人。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是讽刺文学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在约翰·德莱顿和亚历山大·蒲柏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乔纳森·斯威夫特的。
18世纪也出现了首批英国小说作家,包括丹尼尔·笛福,塞缪尔·理查森以及亨利·菲尔丁。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张竹坡称之为“第一奇书”:“生也不幸,其亲为仇
所算。” “《金瓶梅》到底有一种愤懑的气象”
“作者无感慨,亦必不著书,一言尽之矣。其所欲说之
人,即现在其书内。”
“作者必大不得时势”
“作者必遭史公之厄而著书。”
“乃是作者满肚皮猖狂之泪没处洒落,故以《金瓶梅》
4.期待传世 “言之不文,行而未远”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他写《史记》意在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期待得到世人理解。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的“传世”愿望就很 迫切,他曾致书于引为知己的王士祯,希望靠他的“游 扬而得传”。
《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 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中国小说产生的源头——神话传说和史传 文学
明 胡应麟说《山海经》“文极赡缛,时有 可观”、“颇为小说滥觞”。
《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是后世志怪小 说的发端。
中外小说创作动机比较
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动机
1. 发愤著书----通过著书抒发“郁结之意”。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及《诗经》 的作者。)
《阿Q正传》主题: (1)批判以阿Q、赵太爷等为代表的国民的
弱点或劣根性,即批判“阿Q相”,以引起疗 救。
(2)揭露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 映农民的苦难;
(3)提出了农民革命和出路问题; (4)表现了鲁迅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 精神。 (5)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资产 阶级的妥协性。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全球化!
虽然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但东西方文化仍存在巨大差异。
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小说篇)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纵观中外文学小说,我最爱的莫过于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沈从文的《边城》,我将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鉴赏,来对比中外文学在描述凄美爱情上的不一样。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
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源自于“他和我是同一块料子做的”。
爱情从幸福的追求转变成自我的追求,只是“超人间的爱”。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
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
他选择了反抗。
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
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
这是她自己在”人间的爱“和”超人间的爱“之间的徘徊和选择。
在全书的结尾,是原野上的三块墓碑:林顿的墓碑,斯克利夫的墓碑,中间是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凯瑟琳的墓碑。
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
凯瑟琳一死,斯克利夫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
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
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
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自然审美是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和方向。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外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中都展现了深厚的自然情趣。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他们的诗歌中都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感的追求。
本文将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
首先,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背景,以清新自然、婉约淡泊的风格著称。
陶渊明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和思索,他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之处。
例如,在他的《归园田居》中,他描绘了自己返乡归隐的场景,借助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他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让人感受到了宁静和舒适。
而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以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思索为主题。
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描写非常细腻,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他的《横渡荷马滩》描绘了一个草地上的美丽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诗歌中常常充满了浪漫的氛围,使人陶醉其中。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诗歌虽然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自然美感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以婉约淡泊的风格著称,他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歌笔触细腻柔和,让人沉醉其中。
而华兹华斯的诗歌则更加浪漫而慷慨激昂,他通过丰富多样的词藻和形象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力量和激情的张力,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总而言之,陶渊明与华兹华斯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展现了深厚的自然情趣。
陶渊明以婉约淡泊著称,而华兹华斯则更加浪漫激昂。
但无论是哪种风格,他们的诗歌都崇尚自然之美,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中外文化与文学之比较
中外文化与文学之比较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而文学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文化和文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中外文化和文学之间的比较,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异同点。
一、历史和传统中外文化和文学的差异可以追溯到各自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而西方国家则以现代化为主导。
中国文学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道、忠诚和仁爱,而西方文学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这种差异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文学作品常常以家庭、友情和爱情为主题,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成长、自我探索和社会问题。
二、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中外文学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常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直接和明确,善于运用对话和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充满了生动的对话和戏剧性的冲突。
三、文学题材和内容中外文学的题材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学常常以历史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为题材,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例如,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了上层社会的荒诞和虚伪,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
四、文学评价和认可中外文学在国际上的评价和认可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学在国内享有盛誉,被视为国家的瑰宝。
中国的四大名著和文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西方文学则更广泛地被翻译和传播,受到全球读者的喜爱。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总结起来,中外文化和文学在历史、风格、题材和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
文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中外文学审美理想的差异
文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中外文学审美理想的差异摘要:文学源于现实,文学的审美理想也在于达成与现实的审美对话,召唤世界向美生成。
随着现代性的推进,对文学审美理想所持的乐观态度愈演愈烈,终于进一步扩展成审美主义的艺术期待。
文学研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由于异质于东方文化的西方文化的介入,比较文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比较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本文力图从中外文学不同的审美理想出发,探讨外国文学教学中比较文学的教学研究成果。
关键词:文学角度;中外文学;审美理想;和谐;审美形态Abstract:Theliteraturestemsfromtherea lityesthetically,theliteratureidealal soliesinachieveswiththerealityestheti cdialog,summonstheworldtoproducetoUS. Alongwiththemodernityadvancement,theoptimisticattitudewhichestheticidealho ldstotheliteratureisincreasinglyfierc e,finallyfurtherexpandstheestheticpri ncipletheartisticanticipation.Thelite ratureresearchhasnotlookedlikewiththe culturalresearchunifiescloselylikethi stodayintogether,butasaresultofthenet erogenyintheEasternculture’swesternc ulture’sinvolvement,thecomparativeli teraturehasnotlookedlikewiththecompar isonculturerelatescloselylikethistoda yintogether.Therefore,thisarticletrie shardfromtheChineseandforeignliteratu reesthetictoembarkideallydifferently, discussesintheforeignliteratureteachi ngthecomparativeliteratureteachingres earchresults.keyword:Literatureangle;Chineseandfor eignliterature;Estheticideal;Harmonio us;Estheticshape前言所谓文学的审美理想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
中外比较文学
中外比较文学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
中外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通过比较中外文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中外文学在题材选择上有所不同。
中国文学注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
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和道德伦理。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探讨了人性的善恶、爱恨和命运的问题。
中外文学在艺术表达手法上也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形象的描绘,常使用象征、比喻等手法。
例如,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的形象和意境著称。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刻画,通过对话和情节的推进来展现故事。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以丰富的对白和戏剧性的冲突而著名。
中外文学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和家庭观念。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描绘了家庭的荣辱和情感纠葛。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开放和多元,探索个体的自由和追求。
例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大,探讨了人类的欲望和意识的冲突。
中外文学在文化传承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学注重传统的承袭和延续,经典作品被视为文化的瑰宝。
中国的文学教育强调对经典作品的研读和解读。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创新和革新,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西方的文学教育更加注重对不同文化和时代作品的全面了解。
通过比较中外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中外文学各有特色,都有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外文学的交流和对比有助于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跨文化的交流。
无论是中外文学,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传承。
愿这种交流能够促进文学的繁荣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作者:王梦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以描写自然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歌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的篇幅,尽管都是山水田园诗,中西山水田园诗因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在诸多方面有较大差异。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中西山水田园诗歌进行比较:就其发展脉络而言,中国山水田园诗自形成后一直绵延不绝,而西方则是时断时续;在主题方面,中国山水诗往往带有政治色彩,而西方则偏重于宗教和爱情。
关键词:中西山水诗;比较;形成和发展;主题[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72-02一、形成和发展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就热爱歌颂自然之美,正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描写山水风光的作品多不胜数。
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中就有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如《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一时期山水风光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是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1]晋宋时期,诗人们开始重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山水田园诗也由此走向了兴盛。
此时,以陶渊明和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创作了大量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诗作,这是中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2]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真正形成,主要代表诗人有孟浩然、王维和李白。
宋代以后,山水田园诗仍然发展着,出现过不少好的作品,但发展远不及盛唐时期。
回顾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白形成后它一直是不断发展着的,从未出现过断层。
反观西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则出现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断层。
古希腊诗人忒俄克利托斯是欧洲最先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后,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将其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传入英国。
[3]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文学艺术空前发展和繁荣,描写和歌颂自然之美的作品逐渐出现。
中外文学的比较与阅读
中外文学的比较与阅读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文学各具特色,互相借鉴和影响,为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主题、体裁、风格、受众四个方面,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探讨如何更好地阅读中外文学作品。
一、主题中外文学在主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生死、爱情、家庭、友情等等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些主题都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是,中西方文学在主题上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西方文学更加注重现代性和个人主义,如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福克纳的《荒原》等作品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而中国文学则更加注重传统价值观和家族情感,如鲁迅的《阿Q正传》、小说《红楼梦》等作品体现了这种特点。
二、体裁中外文学的体裁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学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都比较丰富,而中国文学在史诗、戏曲、小说等方面较为发达。
古代中国文学中,史诗和戏曲这两种体裁尤为出色。
史诗传承了历史和文化,代表作品如《诗经》、《楚辞》等。
戏曲则结合了舞蹈、语言、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等。
而西方文学以小说体裁为主,如莫言的《蛙》、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
此外,现代派诗歌在西方文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流派。
三、风格中外文学在风格上差异很大。
西方文学以多元化而著称。
法国的浪漫主义、德国的象征主义、美国的现代主义、英国的现实主义等风格应有尽有。
而中国文学则在文学语言方面保持了传统的韵律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虽然有一部分作家尝试使用自由诗的形式,但整体上来看,古语言和韵律仍是中国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受众中外文学的受众也存在不同。
西方文学更注重个体的情感、人生和成长经历,鼓励读者探索自我内心世界。
而中国文学则强调传统家族价值观,对家庭关系、道德、宗族关系等提出了很多要求。
这种文学注重社会继承和集体意识,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人之间的互动。
怎样更好地阅读中外文学作品?1、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外文学作品需要有专注、怀疑和开放的心态,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乐于阅读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与对照
中外文学作品的 情节: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 等
中外文学作品的 语言:简洁明了、 生动形象、富有 哲理等
创作手法比较
中外文学作品的 叙事手法:中国 文学注重情节, 西方文学注重人 物
中外文学作品的 修辞手法:中国 文学注重比喻、 象征,西方文学 注重拟人、夸张
中外文学作品的 结构手法:中国 文学注重章回体, 西方文学注重三 一律
主义、浪漫主义等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的影响
《红楼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源氏物语》等作品 《西游记》:对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水浒传》: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如越南的《金云翘传》等 《三国演义》: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历史小说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如日本的《三国志》等
文学形式比较
中外诗歌:中国诗歌注重意境,西 方诗歌注重形式
戏剧:中国戏剧注重唱腔,西方戏 剧注重剧情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小说:中国小说注重情节,西方小 说注重人物塑造
散文:中国散文注重抒情,西方散 文注重哲理
主题内容比较
中外文学作品的 主题:爱情、亲 情、友情、人生、 社会等
中外文学作品的 角色:主人公、 配角、反派等
的文学作品
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比较 研究、平行研究、翻译研
究等
跨文化研究的案例:《红 楼梦》与《飘》的比较、 《西游记》与《哈利·波
特》的对照等
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促进 文化交流与理解,拓宽文
学研究的视野与深度
XX
5
中外文学作品比 较与对照的意义 与价值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与 认识
创新和发展
中英文诗歌中“意象”运用的比较与赏析
中英文诗歌中“意象”运用的比较与赏析语文学刊2009年第3期中英文诗歌中”意象”运用的比较与赏析.侯丽康建军(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聊城大学党办,山东聊城252059)[摘要]意象在中英诗写作过程中应用广泛,探讨其在优秀作品中的应用,对于促进诗歌的写作有重要的意义.好的诗歌可以充分地运用意象来充实结构和思想,既要精简文字,更要凝练思想. [关键词]中文诗歌;英文诗歌;意象中图分类号:Ilo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3—0017—03诗歌作为中外文学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其在表述,传达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繁复的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求意象可感可知,语言凝练集中,节奏富有乐感.而其中第一位的就是一个好的意象.意象既是内容的,也是形式的.意象是诗本体的基本元素,作为写作主体心灵的最初胚芽状态,构成了诗歌写作的发生与完形,即诗歌写作必须首先保证先有意象,才能找到诗的归宿与底蕴,并最终完成使诗歌由此及彼,言有尽而意未尽的具体效应.换言之就是通过有限的意象写作,切近无限的精神底蕴..通常我们认为,汉语诗更具有深层意象,汉语诗在意象上更能突显诗词的理性光辉,或者反之,以为外文诗歌优秀.其实这都是偏颇的——中英文诗歌中都有大量的优秀作品,都是辉照本民族,本语种的宝库,他们只有文字形式的不同,没有出身上的卑尊之分;他们共同组成我们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文学长河的波澜.一,诗歌中的意象与意象派诗歌意象饱含感情,带有主观色彩,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又会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人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成为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以及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应该说,诗歌写作实践中,并没有谁去特意地进行纯粹的意象挑选,但意象派诗歌运动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基本履行了意象的理论.1908年前后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英国诗人理查德?奥尔丁登和弗林特等人发起意象派诗歌运动.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倡导者,基本理论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他首先提出”意象”这一概念并写出大量优秀的意象诗歌….意象派诗歌在形式上进行了革新,大量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流派的创作理论和创作技巧,强调”为艺术而艺术”,写出了一些精美的小诗,对于扭转英国诗坛当时的颓靡风气,促进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二,起点与终点正如庞德言,意象表现的是一刹那间中理智和情感的复合,是主客体的有机融合,理智和情感的复合,它不是用一物来突出另一物的特征,也不是用一物来暗示另一物.诗学讲究意,象,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象只是表现情绪的手段;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觉上,用感觉和情绪把意象串起来,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考察或阐发这种联系的社会意义;好的诗歌不是将意象作为诗歌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这也是好诗歌与劣质诗歌的根本区别所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它是作家心血的结晶.作家营造意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象”,而是[作者简介]侯丽,女,山东潍坊人,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翻译;康建军,男,山东潍坊人,聊城大学党办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诗歌翻译研究.一17—域外采凰侯丽康建军/中英文诗歌中”意象”运用的比较与赏析为了”意”,是为了实现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旨”,正如文论家司空图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使是关注”象”,也是”略神貌而取神骨”,立足点仍然是”意”.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无论是写景诗,还是咏物诗,都有一个抒情主体存在,并成为”画龙点睛”之笔的承载者.如果缺少了抒情主体,就会减少或降低诗歌的审美意蕴,从而无法达到其最高的艺术境界,实现其最高的审美理想.海子《打钟》里写道: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一枝火焰里/皇帝在恋爱/……我是你爱人/我是你敌人的女儿/我是义军的女首领/对着铜镜/反复梦见火焰/钟声就是这枝火焰/在众人的包围中/苦心的皇帝在恋爱/[]应该说,诗是一种生命的抵达,诗与生命同速.诗歌体验就是生命体验,这种体验许多时候是起点, 也有时候是终点.诗歌中的神秘,不可预知,执迷,恍惚,游荡,异域声响等,都是诗歌写作的终点,却又是我们理解的起点.诗里的爱与仇,喜与悲竟然如此集中,如此锋利,刀刃一样就割伤了读者的眼睛, 或者心脉,这也算是诗歌之幸吧.有一千名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三,深层与浅层就根本而言,意象一词中”象”可算做诗歌中浅层的意思,而”意”才真正涉及深层次的东西,才真正切人到诗歌的实质.卷起来吧,海洋……/卷起你的尖顶的松树,/将你那些大松树溅泼到/我们的岩石上./将你的绿倾泻到我们身上’/用你的松林之海淹没我们.(女诗人H?D?的《山神》,庞德称之为意象派登峰造极之作)这首诗中,一个意象重叠着另一个意象,意象重叠交融成一个新的意象….就深层意象而言,这里松涛似海,海浪如尖顶的松林都被赋予了生命,并且被表达得活灵活现;浅层来说,两者融会又和内心的激情撞击,即作者不会仅仅局限于写景物而不表达内心的感受,但她的这种感受也不是突兀地表达出来的,而是与景物的特征描写中深层挖掘出来的,从而读后令人感到松海的猛浪中包藏着活跃的生命. 在创作中,抒情主体是使诗歌生发意义的载体,起着主导作用,占据核心地位,从而产生意境之美. 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8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写遁世,心与世俗远离,故虽身在尘世,心却超尘绝俗的真趣.诗人于劳作中无意抬头而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从浅表层意象看,写景赞美那种静谧,清静,恬淡的自然景色.实际上,从深层意象看,抒情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占据核心地位, 它主要是借景抒情,抒发作者闲适,悠然的心境,主要突出从”象”到”意”的一种升华,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采菊”二句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也是很巧妙地向读者传输了一个很微妙的境界.四,加法与减法意象如”草”,”木”,”虫”,”鱼”,”山”,”河”,“雨”,”露”等,在汉语中往往并不单纯地指代这些事物,而是有他指倾向,在诗歌中,这就表现为意象在理解上的加法;但诗歌中要表达的意象往往被诗人以一种非常隐蔽的,非常简单的话语来叙述,即其语言简洁,结构简单,意境纯粹,这表现为意象在写作上的减法.雨;空河;旅程,/冰云中流出的火,薄暮时的阵雨./秋月;山在湖面上升熹邑/背映夕阳/夜像云幕,/ 涟漪模糊了;穿过夜是月桂的尖利的长枝,/芦苇丛中一支冰冷的曲调.(庞德《诗章》第49章)诗歌中白描细勾了凄凉,孤独,寂寞,萧索的晚秋场景,在动静结合的背景上,通过清晰,鲜明,突出的”雨,山,月桂,芦苇,夕阳,秋月”和在旅途中听到的”冰冷的曲调”组合,完成了一幅工笔画.但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加法,将秋天这一令人感伤的季节中所蕴涵的意象混入,将乡愁,思家,漂泊,寂寞等感伤的情绪由读者自动加入,再在阅读中积极调动加法, 通过”象”将那些惆怅,感伤,人在旅途的意表现出特色,所以我们能看到画面,也能看到抒情.这种意象的叠加,英美意象派诗中有,中国古诗,新诗中也层出不穷.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语文学刊2009年第3期第一句,是我们汉语在表达上也非常棘手的一个句子.我们看Rev.JohnTurnerS.J.的译文: Ipineandpeak/Andquestlessseek/Groping andmopingtolingerandlanguish/Anontowanderand wonder,glare,stareandstart/Fleshchilld/Ghost thrilled/Withgrimdart/Andkeencankerorrankling anguish./不说其音韵的相关AA—BB—CC—DD—BB—EE—BB和aa—bcddcb是何等的和谐,单说意义上的阐述,明显得可以看出译文在相对忠实的基础上, 另外进行的修辞与意义,内容与结构上的非常有益的加法.五,专指与泛指专指意味着在诗歌写作中的确指,一名称明确地对应于一物质,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表现为一一对应关系;而泛指是不确定,含糊,可能彼也可能此,表现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关系.罗伯特?彭斯(RobeaBurns)写的”Myheart,sintheHi ghlands”(《我的心在那高原上》)中的一部分:Myheart’SintheHighlands,myheartisnothere,/Myheart’SintheHighlandsa—chasingthedeer一,—chasingthewilddeerandfollowingthe roe;/’Myheaa’SintheHighlands,whereverIg0./ FarewelltotheHighlands,farewelltotheNorth/The birthplaceofV alour,thecountryofWorth;/Wherev—er1wander,whereverIrove,/ThehillsoftheHigh—landsforeverIlove……[51袁可嘉译:我的心儿在高原,/我的心不在这儿,/我的心儿在高原,/追逐着鹿儿,追逐着野鹿,/跟踪着獐儿,/我的心儿在高原,/不管我上哪儿.袁先生的翻译是非常明显的专指的翻译方式,当然我们理解的时候一定不要仅仅停留于字面,而应该深层挖掘,在音韵上要熟悉AABB的四行韵,来体会歌词反复吟咏的民风情调.同时,还要读出字里行间的泛指——即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 故乡,热爱高原上山山水水,虫鱼鸟兽,淳朴民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个人的一种在路上,在他处,在异地的泛指意象.唯有如此,才会真正体会作者在诗末发出的长歌短吁:”Myhea~gintheHighlands, whereverIg0”.顾城诗《弧线》外表看是动物(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人类社会(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植物(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和物质世界(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一切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J.诗在形式美方面启发了人们的美的审视力,也促使人们重新构建审美心理图式.单调,枯燥,人所可以为常的几何线条之一弧线,在诗者眼前奇妙地幻化成种种情趣盎然,气韵生动的物象.鸟的盘旋,少年柔软的躯体,葡萄藤蔓的触丝,海浪起伏的背脊……专指与泛指的具体内容也就不言而喻.《弧线》写作时间是1980年,正是同龄人的政治,爱情,口号喧嚣的时候J,而顾城能以冷静的眼神(甚至是淡漠,冷漠的眼神)来看事物,并且如此清晰,又走了一条以客观反映客观的道路,实属难得.专指与泛指所描绘的,必须符合人的知觉规律,具有审美意味的形式,才能展示出人和宇宙易汇的力的变化式样,唤醒读者的审美感情,从而进人寻觅终极形式本体的纯粹境界.好的诗歌应该以意象为起点,而非终点;应该在落笔时者意浅而寓意深刻;从意到象,好的写作要学会减法,精简文字;从象到意,好的读者阅读的时候应该自动地进行加法理解,不要拘泥于字面的专指,而应该自由地进行泛指,即无指向才是多指向,专指反而容易使真正丰富多彩,层次多样的意象流失.【参考文献】[1]比得?琼斯.意象派诗选序[M].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7.[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吴开晋.当代新诗论[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4]刘岩.论中国古典诗歌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1995(2).[5]田乃钊.新世纪英诗观止[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6]廖伟棠.我的诗观[J].诗探索,2002(1).[7]姜飞.感性的归途:阅读2O世纪中国文学经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一l9一。
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中外文学名著的异同
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中外文学名著的异同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不仅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与价值观。
通过课外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体会到中外文学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中外文学名著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题材题材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家表达思想的载体。
中外文学名著在题材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以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其题材主要是以宫廷家族为背景,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悲剧。
而外国文学名著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则以英国王室为背景,揭示了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主人公的复仇之路。
可以看出,中外文学名著的题材与不同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
二、叙事方式叙事方式是作家创作手法的体现,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特征。
中外文学名著在叙事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采用了较为宏大的史诗式叙事,通过展示各个角色的智勇和英勇事迹,描绘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
而外国文学名著如《简·爱》则注重描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采用了更为细腻的日记式叙事方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外文学对于叙事的偏重程度不同,中国文学偏向于史诗式宏大叙事,而外国文学更偏向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揭示。
三、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作家展示人性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中外文学名著在人物形象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武艺和智慧,是一个代表善良和阳刚之气的英雄形象。
而外国文学名著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则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
可以看出,中外文学名著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同的倾向,中国文学追求英雄形象的塑造,外国文学注重塑造独特个性的人物。
四、思想价值思想价值是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意义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外文学名著的重要区别之一。
以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作者通过对贾府兴衰之后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遭遇描写,表达了对封建帝制的批判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最新中外文学名著欣赏纯导读版课件PPT
老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
人
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 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
与
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
海 的一部作品”。
外国文学---小说类:
麦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 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
外国文学---小说类:
一
小说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讲述
个 了一个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
陌 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
生 自己一生绝望的爱慕之情。
女
人
的
来
信
外国文学---小说类:
百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 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
荒 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 原 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
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外国文学---诗歌散文类:
《秃头歌女》是尤涅斯库的处女作,也是他"
秃
反戏剧"的第一部剧作。这部戏,没有情节,没
头 有人物性格,地点在"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
歌 内室",英国挂钟一会儿敲三下、二点又敲一点、
女 二十九下,一会儿又半下也不敲、静场、较长时
间的静场。
外国文学---诗歌散文类:
《等待戈多》使得贝克特-举成名。在这部戏里,两
等 个流浪汉等着,自始至终在台上等待永远不会来,永远 被等待的戈多。戏的结尾近似还原到戏的开始。
中外文学比较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 beare 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
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
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
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2~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吉尔的著作,主题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
14行诗(1592~1598)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
其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在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14世纪的英国文学开始走向繁荣。
☐1588年英国舰队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夺得了海上霸权。
英国历史进入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黄金时代。
☐16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文学在英国达到顶峰。
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戏剧。
早期(历史剧,喜剧,诗歌)(1590~1600年):这时期的伊丽莎白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国势大振。
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青年时代,怀抱人文主义理想,对社会人生及人类前景态度乐观。
☐创作基调:浪漫、激越、明朗、优美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
思想启迪:中外文学中的思想、观念和智慧,对当代人的思考、行为和价值观具有启示作用
审美享受:中外文学中的艺术手法、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为当代人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享受
社会影响:中外文学中的人物、事件和故事,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中外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创新与传承:中外文学作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将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拓宽研究视野:超越单一文化背景,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深度
创新研究方法: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
培养跨文化能力: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汇报人:
感谢您的观看
当代文学:新中国成立后,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
网络文学:21世纪初兴起,以网络为载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外国文学发展史
中世纪时期:骑士文学、宗教文学等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作品
现实主义时期: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
后现代主义时期:贝克特、加缪、萨特等作家的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注重外在表现,强调个性解放,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简·爱》中的简·爱等。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差异: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共同点:无论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汇报人: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Catalog
目录
01
中外文学发展历程
02
中外文学流派与思潮
03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
中外文学比较
中外文学比较一、简答题1.中外神话分别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l 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
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
(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
神是征服世界。
这种力有双重含义:一是战场的英雄,二是赛场上的运动员。
)(在斯巴达城邦里,生下来的婴儿如果体质过弱或残疾的,就要被处死)(英雄观、战争观,一定要经历艰难险阻)l 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得圣德。
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
l 西方是“崇力”,中国是“崇德”。
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妻子变成了石头)l (西方的神缺少“伦理”,而中国的神是缺少“性”,这些神几乎是没有亲人,就算是有家庭也会为了社会责任而置之不顾)(性:兄妹的结合,是为了人类的繁衍而不是为了性欲的满足)。
2.对照一下中外创世神话,谈谈其异同和影响。
创世、造人:是关于宇宙是怎么来的、人自身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重大话题的想象异: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
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在哲学意义上,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在美学追求上,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
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一造一大群,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不提倡独来独往,难以忍受孤独。
中西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是“of”的方式,我们是“的”的方式。
“的”就是小的从属于大的,“of”首先关注个体。
上帝造人首先造出亚当和夏娃,都是有名有姓的,而我们的女娲造人一搅就一大群。
探讨中外文学的不同风格
探讨中外文学的不同风格中外文学的不同风格引言: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通过文字和语言传递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外文学因为受到不同的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外文学的不同风格,以期增进读者对中外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一、中文文学的特点1. 古典文学的繁复与含蓄古代中国文学以诗词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音韵、格律和意境的表达。
古典文学作品常常使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繁复,寓意深远。
例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和性格,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展现人物关系和社会风貌。
2. 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现代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要形式,注重真实性和写实主义。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二、西方文学的特点1. 古希腊文学的英雄主义与悲剧古希腊文学以史诗和戏剧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英雄主义和悲剧冲突。
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讲述了英雄的传奇故事,希腊悲剧以人物的命运和悲剧冲突为核心,通过戏剧性的表达方式触动人的内心。
2. 现代文学的个体主义与现代主义西方现代文学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描写,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例如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的变异身体,揭示了现代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三、中外文学的交流与影响1.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外文学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受到印度佛教经典的影响,如《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和哲理。
而西方文学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英国作家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借鉴。
2. 文学的翻译与传播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是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途径。
通过翻译,中外文学作品得以互相传播和理解。
例如鲁迅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学。
结语:中外文学因为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
自古以来,诗歌是表达作者情绪和艺术精神表达最好的载体。
下面我讲通过比较纳兰容若的诗词风格与雪莱最著名的《西风颂》来探寻中外抒情诗人的相同与差别。
所谓文学的审美理想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
文学创作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作家的各种知识、观念、情感、意愿都要参与其中,社会生活的各种普遍原则、规定、习惯、风俗也会通过作家的意识而参与其中。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中外文学的审美理想既是相似的,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纳兰容若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
《西风颂》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
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
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
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诗人胸中沸腾着炽热的革命激情。
这时,在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这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立刻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
这时诗人正旅居意大利,处于创作的高峰期。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
诗人凭借自己的诗才,借助自然的精灵让自己的生命与鼓荡的西风相呼相应,用气势恢宏的篇章唱出了生命的旋律和心灵的狂舞。
诗共分5节,每节的韵脚安排是:aba,bcb,cdc,ded,ee,前3节写“西风”。
那狂烈的西风,它的威力可以将一切腐朽的生命扯碎,天空在它的呼啸中战栗着。
看吧!那狂暴犹如狂女的头发,在天地间摇曳,布满整个宇宙;那黑夜中浓浓的无边际的神秘,是西风力量的凝结;那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是它的帮手。
这力量足以打破一切。
在秋天,西风狂暴地将陈腐的生命吹去,以横扫千军之势除去没有生机的枯叶,吹去那痨病似的生命。
然而,它没有残杀一粒生命。
它要将种子放进冬天深深的心中,在那里
生根发芽,埋下春的信息。
然后,西风吹响春的号角,让碧绿、香气布满大地,让它们随着西风运行的足迹四处传播。
经过西风的破坏和培育,生命在旺盛地生长;那景象、那迷人的芳香在迅速地蔓延着,那污浊的、残破的东西已奄奄一息,在海底战栗着。
诗人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写出了西风的形象。
那气势恢宏的诗句,强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风的狂烈、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诗中比喻奇特,形象鲜明,枯叶的腐朽、狂女的头发、黑色的雨、夜的世界无不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诗歌的后两段写诗人与西风的应和。
“我跌在生活的荆棘上,我流血了!”这令人心碎的诗句道出了诗人不羁心灵的创伤。
尽管如此,诗人愿意被西风吹拂,愿意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在被撕碎的瞬间感受到西风的精神,西风的气息;诗人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奉献。
在诗的结尾,诗人以预言家的口吻高喊:“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这里,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
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
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
东方的抒情诗都会比较委婉,会用很多比喻、隐喻之类的手法。
西方的会比较直抒胸臆,开门见山。
西方对于情感的描述比较强烈。
《凤凰游》
夜昼交暇身微弱,
穷山涉水近青波。
小楼侧椅婀娜过,
不念凤凰念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