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戏——花为媒

合集下载

舞台人物不分大小 艺术呈现贵在刻画——浅谈饰演《花为媒》中李月娥的体会

舞台人物不分大小 艺术呈现贵在刻画——浅谈饰演《花为媒》中李月娥的体会

论坛舞台人物不分大小艺术呈现贵在刻画———浅谈饰演《花为媒》中李月娥的体会文/朱雪娟《花为媒》是洛阳曲剧院移植改编倾心打造的精品剧目之一。

该剧根据同名评剧经典剧目《花为媒》改编,是一部具有浓郁色彩的喜剧。

讲述的是王少安之子王俊卿自幼与表姐李月娥相爱,难舍难分的故事。

王少安从中作梗,命媒婆阮妈去找张家的张五可与儿子提亲。

王母支持儿子与外甥女李月娥的婚事,为难之中阮妈李代桃僵,让贾俊英替表弟王俊卿到张府后花园相亲。

几番周折,贾俊英与张五可假戏真做,王俊卿与李月娥洞房花烛,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月娥这个角色(属闺门旦)在剧中当属三号四号人物了,但我在人物刻画和艺术形象上用心创造,倾注了对艺术事业的敬重和真诚,终使这个剧中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舞台上。

一、舞台人物塑造的艺术铺垫当然,这里所说的艺术铺垫,更多的是指人物情感、人物内在的艺术铺垫。

来自于演员对剧本的理解、剧情、故事梗概的认识和人物内在的剖析等。

首先是依据剧本和导演要求并结合戏曲艺术唱念做表的各种表演程式及音乐、舞美、灯光、音响、舞台效果等进行艺术塑造。

剧本的赋予是根本、是基础、是前提。

这就要求演员要吃透剧情、把握人物。

《花为媒》中李月娥的情感铺垫集中表现在第一场。

剧目一开始,首先是王俊卿家,高设寿堂、喜气洋洋、丫鬟家童忙碌张罗的场面。

随着幕后一声“李府贵客到”,王少安、王氏匆匆迎出,李月娥随张氏上,李月娥:“参见姨夫、姨母”!一番喊喧后,王俊卿匆上,王氏:“儿呀,你姨母、表姐来了”。

王俊卿激动地:“啊,表姐来了,表姐哪里?表姐哪里?表姐———”这时的李月娥也是激动地:“表弟哪里?表弟哪里?表弟———”两人的舞台调度和艺术表演是相互对称靠近,其内在情感是积极一致的。

共同向观众交待:这姐弟两有两小无猜、情投意合的情感基础。

而到李王氏:“月娥儿,上前替娘代拜,要与你姨夫姨母多磕几个头!”李月娥:“儿知道了!”这一“知道了”,不仅“听话”愿意“多磕几个头”,而且心领神会地随之产生许多美好的遐想,所以就趁此“拜寿”的大好时机抒发情感———表演(唱)了起来。

花为媒评剧观后感

花为媒评剧观后感

花为媒评剧观后感《花为媒》是一部传统戏曲剧目,由京剧演员齐白石创作,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

该剧以古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秋夕》为蓝本,展现了一个浪漫唯美的故事情节。

剧中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迷人的古代世界。

剧中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两个主要角色展开:李绅和薛涛。

李绅是唐朝的一位官员,他才华横溢、仪表堂堂,备受人们的赞美。

而薛涛则是一位文学家,她以自己优美的诗词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然而,两人都有着各自的困扰,正因如此,他们有了共同的命运。

剧情以李绅跟薛涛相识为起点,展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吸引和契合。

他们的相识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通过花作为媒介进行的。

在剧中,薛涛赠送给李绅一束花,并通过花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束花中包含了薛涛对李绅的敬仰和爱慕。

而李绅也通过赏花的方式回应了薛涛。

剧中的花艺设计十分精美,每一束花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红色的玫瑰花代表着热情和爱情,白色的百合花则代表着纯洁和祝福。

这些花的运用很好地展现了薛涛和李绅之间的感情发展。

除了传统的戏曲表演方式,该剧还融入了一些舞蹈元素,让整个故事更加具有艺术性。

剧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也是独具特色的。

李绅被描绘成一个有责任感和正直品质的官员,他立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而薛涛则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女性。

她不甘于墨守成规,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角色塑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该剧还揭示了社会背景下的一些现实问题。

李绅作为一个官员,面临着政治和官场的压力。

剧中通过李绅的身份和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现象的反思。

与此同时,薛涛则扮演着一个自由思想的代表,通过她的落魄之境展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困境。

这些现实问题的揭示给了观众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通过观看《花为媒》,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戏曲对视听的独特吸引力。

剧中的唱、念、做、打形式,配以精美的服饰和布景,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和唯美的舞台世界。

评剧《花为媒》的文本与表演艺术传承

评剧《花为媒》的文本与表演艺术传承

评剧《花为媒》是我国传统评剧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展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精髓。

该剧的文本和表演艺术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文本传承和表演艺术两个方面对评剧《花为媒》进行评述,探讨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评剧《花为媒》的文本传承评剧《花为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本传承体现了我国传统价值观和艺术风格。

在文本方面,《花为媒》以我国古代传统文学作为基础,融合了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曲赋等元素,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魅力。

该剧在选材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学对于人性、情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关怀,通过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学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另在文本传承上,《花为媒》还汲取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民间故事、传说和风俗习惯,为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剧情的情节,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古代社会场景和人物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花为媒》的文本传承在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我国评剧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二、评剧《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除了文本传承外,《花为媒》在表演艺术方面也展现了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卓越魅力。

评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展现了我国民间舞台艺术的独特特色。

在表演艺术传承方面,《花为媒》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体现在声腔唱腔的传承上。

评剧是以京剧腔为基础的地方戏曲剧种,它在唱腔上具有独特的声韵特色,能够表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评剧《花为媒》在声腔唱腔的传承上,继承了我国传统戏曲的优秀传统,并为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还体现在表演动作和化妆服饰的传承上。

曲艺知识学习感想

曲艺知识学习感想

《曲艺知识(戏曲)》学习感想工商管理09-1班3090823115 黄菊曲艺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且品类繁多的艺术,而对于像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来说,对曲艺方面的知识是十分缺乏的。

经过十周《曲艺知识(戏曲)》选修课的学习,我收获了不少,从接触到了解,从了解到产生兴趣。

虽然曾老师给我们讲理论知识的时间不多,但是从一些曲目的观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戏曲的那一种艺术,那一种文化了。

在课堂上所观看的电影《梅兰芳》、京剧《白蛇传》、黄梅戏《天仙配》、评剧《花为媒》、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戏曲中,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让我大开眼界,惊叹于演员出色和独到的演技,这也是我们现代很多演员所缺乏的东西。

像现代连续剧版的《白蛇传》、《天仙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从来没有以戏曲的形式观看过,看后发现原来戏曲所展现出来的东西远比当代连续剧的多。

从悠扬徐缓的音乐到演员圆润柔美的腔调,从丰富文学的剧本到典雅华美的文词,从细腻婉然的身段到每个细微的动作,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演员在用他们的一言一动表现着这种艺术。

在曲艺课上所观看的曲目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香莲》和赵丽蓉、新凤霞主演的《花为媒》。

《秦香莲》曲目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里面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让我深受感动。

秦香莲携儿女进京寻夫,闯宫遭逐,丈夫妻儿不认,还试图杀害,然而胜利永远是站在正义一方的。

这些故事情节向我们揭露了一个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正义面前由名和利所滋生出来的恶果还是得有自己承担,一旦走错如果不悔改,只会走上末路。

我发现观看戏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历史和人生哲理的一个过程。

与观看《秦香莲》剧目不同,看了评剧《花为媒》之后,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陶冶了情操。

赵丽蓉的表演从来都是浑然天成,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即便是在处理那些夸张的场景时,也能够表演的十分到位并且火候掌握的相当恰当。

对话:评剧《花为媒》——中国评剧院来济南巡演《花为媒》观后

对话:评剧《花为媒》——中国评剧院来济南巡演《花为媒》观后
薛 :乐 哉 啊 ,乐 哉 ! 于 :再说 情 节 之巧 吧 。 剧 中 “报 花名 ”是 一场 很 美 的戏 。“报 花名 ”在传 统 戏 已有 ,如 大家 熟 悉 的京 剧《卖 水》(改 编 于蒲 剧 ),丫鬟 “报 花 名 ”其 情 节 大致 相 同 ,也是 以表 花 为名等 待 小生 ,但其 氛 围则 是正剧 式 ,而 《花 为媒 》表 花 则 巧用 传 统 ,移 庄 为谐 ,变 成一 场浓 浓 的轻 喜 ,一 点 拨转 ,别 见光 彩 ,这 是 高 手 之笔 啊 ! 再说 编剧 的灵 妙之 思 :“夸美 ”一 场 ,按 剧 情发 展 是 :张五 可听说 李 月娥抢 先 与王 俊卿 拜 了花 堂 ,气 嘟 嘟地 赶来 ,其情 势 走 向该是 互相 一 番唇枪 舌 剑 ,但 却 是峰 回 陡转 .北 风 转南 风 …… 薛 :此 话 怎讲 ? 于 :乍寒 还 暖 ,暖 意融 融 ,双 美并 呈 。 薛 :你 说 的 “双 美并 呈 ”是 指 她 们俩 在 彼 此 夸 赞 中体 现 了两个 美 人爱美 的人性 PE? 于 :是 的 ,从 审美来 说 ,前呈 山雨欲来 之 势 ,忽 变 柳 丝 花 朵 之 韵 ,给 艺术 欣 赏 带来 跌 宕 之 美 ,温馨 之 美 ,化 蝶之 美 。 薛 :那 夸美 的唱词 及灵 动 的演 唱也美 不 胜收 。 于 :再 说 这个 戏 的风 格 吧 。评 剧 剧 种 的美 学 风 格该 是 朴 素 、清新 、亲 切 、轻喜 、洁净 ,散发 着 淡 淡 的 都市 气 息 ,如 果这 样说 还靠 谱 的话 ,那 么《花 为媒 》恰 恰做 了集 中的体 现 。全剧 自始 至终 洋溢 着轻 喜 的气 氛 ,台下 不时地 响起带 笑 的掌声 。 薛 :这种掌声不是凭借单纯 的技巧激发 出来的 掌声 ,而是由剧情 、人物 、情趣 等各种因素综合 的结 果 ,“带笑 的掌 声 ”是 对评 剧 艺 术尤 其 是 轻 喜剧 目的 最 佳奖 赏 。 于 :难 得 的是 《花为 媒》在体 现本 剧种 风格 方 面 , 尤其是 其 轻喜 气 氛达到 了完 美 的程度 。 薛 :是否 可 以说 ,一 剧 种 的经典 之作 必是 与他 的 剧种 美 学风 格有 着 内在 的统一 ?

0dglla《_花为媒》唱词

0dglla《_花为媒》唱词
我的天哪
表姐呀
春去春来留不住
大好时光好读书
书中自有千盅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表兄啊
表兄问起心中事
提讲起来心痛酸
与表姐月娥常见面
有情有意两地牵
要求媒婆牵红线
怎奈是姑丈他不应
难 开 言
表弟道出相思怨
堪笑他痴情令人怜
表弟啊
你听我良言来相劝
切不可辜负了
青春少年
莫学那司马相如
荡芦雁
要学那曹子建
七步诗一篇
男大当婚女大当聘
庄庄重重行过大礼
送入洞房
饮过合欢酒
见过喜辰娘
端端正正大大方方
与俊卿并肩同坐
红罗帐
我们是成对又成双
双双对对对对双双
不慌又不忙
我做了新娘
我学那姜太公
稳坐在钓鱼台上
她问我一言
我再搭腔
问姑娘雀巢鸠占
是何缘故
我与他表姐表弟
自幼配鸾凰
怎比我三媒六证
样样有
怎么能够凭媒证
把婚求
任凭你口吐莲花
我不放手
气得我张五可
顾不得害羞
卿卿我我共鸳盟
当时两小无猜忌
如今长大却避人
你 看 她
秋波婉转含情意
面似桃花百媚生
但愿得
结成良缘常亲近
同命鸳鸯不离分
故意上前把话论
这条描龙绣凤的
花手巾
第 二 场
有道是生铁
可得趁热打
船走顺风要抓紧划
买卖要赶那及时价
说媒配对
就好像串珠花
串不好的那个珠子
满 地 撒
手拿一枝杜鹃花
送与小姐鬓边插
那个小孩今年哪
他才十六岁
转眼是新春哪
他真是急死人哪

评剧花为媒(中国评剧全剧100部)

评剧花为媒(中国评剧全剧100部)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以评剧《花》为媒介的演唱片段集【明晚7:30】百年歌剧,中国评论剧院《花为媒》大家听了这个耳熟能详的歌剧,一定猜到是《花为媒》的节选。

说起《花为媒》,这部剧是评剧的经典剧目,不仅是中国评剧院的看家戏,在整个评剧乃至戏曲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部百年老剧将再次登上邯郸大剧院的舞台!鞠萍给媒体的鲜花那么这部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老戏,依然可以装扮成今天的舞台,长期受到观众的青睐。

孝义认为应该有以下原因:独特的数字评剧《花为媒》讲述了爱情和婚姻的故事,倡导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

剧中两对年轻人,和贾,都主张自主择偶。

张五可也展示了年轻女性应有的自尊和自我完善。

除了李茂林,三位家长都尊重孩子的选择。

媒婆阮妈和二姨也是热心肠的大人。

打破东西的是李茂林,但因为他的闹别扭行为,差点把好东西搞砸,带出一系列喜剧冲突。

最后,恋人结婚。

强烈的戏剧性《花为媒》是评剧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看家戏,因其风格独特、幽默亲切、唱段优美、表演生动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该剧流传百余年,锤炼百余年。

剧本越好。

传承传统,保留精华,取姐妹艺术之长,汇聚各派名家之精华,打造优质产品,让《花为媒》成为评剧经典和“新派”艺术的巅峰。

跳舞赏心悦目评剧《花为媒》的服装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剧中女性角色的服装非常优雅。

裙子、外套和裤子不仅设计清新优雅,而且剪裁合身,体现了演员的线条之美,符合时代观众的审美视野。

全剧采用剪纸和窗花的天幕来对比景物,以花卉主题为媒介,渲染喜剧色彩,形成时代变迁,也富有民族民间特色。

概要在王绍安的生日上,他的儿子王俊青在一次宴会上遇见了他的表弟李悦娥,他们交换了爱。

李悦娥走后,王斯年从表哥那里得病了。

的母亲请媒婆软妈去李家做媒。

但月娥的父亲,受血统论的影响,坚持表妹不能结婚。

病得很重,王的母亲很着急。

她让软妈说说另一个家庭的女儿。

张家五女姓,才貌双全。

阮玛去做媒,但王俊青心爱的表妹李悦娥拒绝让张家娶她。

评剧花为媒观后感

评剧花为媒观后感

评剧花为媒观后感评剧花为媒,这是一种传统的戏曲形式,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评剧花为媒凭借着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

通过对评剧花为媒的观后感的思考与总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艺术形式。

评剧花为媒,源于江苏省盐城地区。

它将评话和花鼓戏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评话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花鼓戏是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音乐戏剧形式,两者的结合使得评剧花为媒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形式。

评剧花为媒的表演形式十分独特,它以快板为主,表演者以快而准的节奏进行念诗、说评,通过婉转悠扬的唱腔向观众传达情感。

表演者们不仅要熟悉评话和花鼓戏的表演技巧,还要具备精湛的歌唱和舞蹈技能。

在节奏紧凑的演出中,表演者们要通过抑扬顿挫的音律和舞姿,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评剧花为媒的魅力在于其丰富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表达。

评话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社会风貌,通过表演者的讲述,让观众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底蕴。

花鼓戏则展现了南方地区的文化风情,以其柔和、婉转的音乐和细致入微的表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观赏评剧花为媒,我深感其对人性情感的抒发和思想内涵的传递。

评剧花为媒通常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进行改编,通过表演者的演绎,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情感的转变和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这些都让观众们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味到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人性和思想。

评剧花为媒的观赏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评剧花为媒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它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精华,表达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观赏这一形式的演出,让我回归到了传统文化的源头,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剧名家——新凤霞

评剧名家——新凤霞

评剧名家——新凤霞摘要:评剧是我国的一个戏曲剧种,因其有唱词通俗易懂,通常表现现实生活等特点被多数人所喜爱。

作为评剧名家之一的新凤霞,她的勇于创新为评剧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代表作品《花为媒》《刘巧儿》等剧目,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关键词:评剧;新凤霞;花为媒一、评剧概述评剧是我国的一个戏曲剧种,流传于我国的北方地区,1910年评剧艺术开始兴起,在我国的河北滦县发展起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作为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评剧,有众多的爱好者,深受观众喜爱。

评剧是在清末时期的“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是在河北地区的农村传唱,后来传入唐山,称之为“唐山落子”。

评剧艺术有唱功见长,吐字清晰,唱词通俗易懂,表演时带有深厚的生活气息,民间气息较为浓厚的特点,它的传统是擅长表现现实人民的生活,所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很多观看它的观众。

板腔体是评剧的唱腔,也有散板、慢板等多种板式,具有自由活泼,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影响下逐渐成熟起来,从而出现了如白玉霜、李金顺等一些流派,在全国上演的一些剧目,如《秦香莲》《刘巧儿》《花为媒》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也有许多优秀的评剧名家出现,如新凤霞、小白玉霜等。

二、评剧名家新凤霞及其作品1.评剧名家新凤霞新凤霞,1927年出生,是评剧新派创始人,从小学习京剧,在12岁那年开始学习评剧,两年之后担任主演。

新凤霞经常虚心向他人学习,吸收对她有帮助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勇于创新,她认为只学习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同时也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因此得到了名家的指点,学习了美学、声乐和表演的相关知识。

她注重与他人合作,通过与音乐工作者的互助合作,从而创造出了许多新式唱腔和板式,在创作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同时也为评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她有许多代表作品,如《花为媒》《凤还巢》《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其中传统剧目《花为媒》通过新凤霞的重新演绎,更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简析评剧电影《花为媒》之价值

简析评剧电影《花为媒》之价值

简析评剧电影《花为媒》之价值作者:高梦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3期【摘要】《花为媒》是经典的戏曲电影之一,它有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和艺术价值。

历次修改的过程是其时代价值的体现,在人物塑造、细节刻画、情节设置等方面的独具匠心则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评剧电影;《花为媒》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27-01《花为媒》是评剧的经典剧目,由成兆才先生改编自清代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寄生》篇目。

《花为媒》的出现,也标志着评剧这一剧种的产生。

从产生至今日,它经过了几次修改与完善,如今广为流传并深受观众喜爱的戏曲电影《花为媒》,便是一部集几次修改之大成的佳作。

从《聊斋志异》中的篇目,改编为评剧经典剧目,并在实践之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正体现了《花为媒》这一剧目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和持久的生命力。

评剧产生于民间,在民间长期流行的说唱艺术“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通俗性、民间性是评剧的重要特征。

因此,在不同的时代,需要切合不同的时代主题来吸引观众。

辛亥革命时期所进行的修改,契合了当时妇女放脚等时代思潮;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更具文学性的《花为媒》电影,是紧跟着昆曲艺术复兴而进行的自我演变;60年代所进行的修改,则契合了当时进一步提倡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时代思潮。

评剧电影《花为媒》的艺术价值也十分值得探讨。

首先,电影中经过改编与加工的唱词更具文学性,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唱词的感染力。

在描写李月娥和张五可二人的美貌时,多次运用了比喻手法,且几乎都是以花喻人。

如王俊卿形容李月娥“面似桃花百媚生”;张五可自喻“我张家姐妹有五个,五朵鲜花肩挨着肩”。

唱词中还多次出现顶真手法,主要集中在阮妈和李月娥的唱词之中。

如阮妈在花园里拖延时间时的唱词“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头上擦的本是桂花油,油了裤,油了袄,油了我的花枕头”;李月娥在洞房内打量张五可时的唱词“多才多貌、貌似天仙、仙女下凡、凡间少有”等。

中国戏曲 论文

中国戏曲 论文

我看中国戏曲艺术班级:05211201 学号:1120121335 姓名:袁星十周,十节课,十部戏曲,带给我很多东西。

我最想说的首先就是《西厢记》。

我对《西厢记》的好奇可以追溯到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读到‚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对宝钗所说的‚会移了性情‛、让黛觉得‚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让宝玉情思涌动不禁诉请的禁书顿时兴趣大起。

但是当时碍于对文言和戏曲的理解,实在读不懂,也就自此放下没再深究,直到在选修课上才看到了经典戏曲《西厢记》。

《西厢记》开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

而且是那种闭目闻声醉的美——从大雄宝殿前音乐响起到张生走在普救寺小路上唱出第一句‚普救寺名不虚,宝相庄严‛,乐曲美、场景美,张生的步调走的美、唱腔也美。

尤其是莺莺出场的时候,虽然装着放在现代可谓‚一身素装‛,演员长的也不并不是书中所写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的容颜,但是那腰肢、那动作、那神情、那婉转的唱词就是营造了一种很美的意境。

我还特意去土豆上看了1965年香港的白话电影《西厢记》。

相对比于1961年的戏曲,白话电影的画面和演员的服装都更加精致了,动作神情也依旧留存着戏曲的模样,但是白话台词一出口,还是远远不及戏曲之中营造的那种意境。

可见,就算是元杂剧泰斗王实甫的倾心之作,如果缺少了正确的媒介,表达出来也会变了味道。

很多诗词唯美的意境并不是有了现代各种特效和演员阵容等硬件设备就能表达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戏曲这种最悠久、最朴实的表演方式不被湮没的最重要的原因,它真的是留存中国千百年艺术文化的一种载体。

在此我忍不住要插播几行字吐槽一下现代各种翻版的经典名著,尤其是2010版《红楼梦》,除了演员阵容强大、场景宏大,真的有点把红楼梦的意境赶尽杀绝了,跟87版的红楼梦大相径庭。

现代的表演艺术太需要反思了,太应该回归那个经典时代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演技。

回归正题,古往今来,对《西厢记》的评价论说者数之不尽,见到最多的、最一致就是对它语言的赞叹——‚《西厢记》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是文学苑地的‘花间美人’。

评剧代表剧目

评剧代表剧目

评剧代表剧目《花为媒》的故事情节有点像《西厢记》,它是评剧一个很重要的代表剧目。

《花为媒》以民间传说《刘三姐》中的故事为素材改编而成,也是在豫剧基础上改编来的。

人物原型为崔莺莺、张生和王瑞兰,还增加了金定、玉贞两个重要人物。

不管哪种剧种,其中都充满了真善美,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花为媒》讲述了花为媒与李月清经过一番波折结为夫妻,但新婚之夜,花却被父亲许给另一个官宦之家。

几年后,崔、张二人得知此事,相约赶赴任所,同时又把真实情况向父母说明,请求成全。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爱听评剧,听完《花为媒》,更是着迷了!自从学习了戏曲欣赏课程,老师就推荐多读名著,可惜好书太少啦!于是乎,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电脑,搜索各类文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河南话版四大名著,感觉怎么样?哈哈……什么啊?你们没见识吗?!《花为媒》语言精练优美;行腔委婉细腻;念白韵味醇厚;唱词华丽典雅,格调高雅。

歌颂纯洁坚贞的爱情及青年男女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该剧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艺术形象:心地单纯而富正义感的杜月红;聪慧温柔、热烈执着的张五可;侠肝义胆、豪爽直率的阮妈…他们机智果断地摆脱恶势力的纠缠;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能够冷静思考,理解包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她们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残害忠良的本质问题.总体上展现出色彩斑斓的古代市井画卷.《花为媒》中描写并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权贵者,当然作品中肯定也存在着某些积极因素,如提倡勤劳致富、反抗压迫剥削等。

至今仍广泛流传且久盛不衰,除了继承发扬了其固有艺术特色外,恐怕跟舞台语言的丰富,唱段和表演技巧日臻娴熟密切相关吧!《花为媒》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洋溢着浪漫的诗意氛围,堪称集合了幽默搞笑元素与抒情诗般梦幻场景的千古绝唱。

这次去北京中央电视台看了刘秀荣主演的《花为媒》后,使我懂得了做人应诚信待人,遇到困难或受骗时不要轻易动摇决心。

老戏新编刍议——以新版《花为媒》为例

老戏新编刍议——以新版《花为媒》为例

LIYUANXIEYING 梨园撷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新内容,并添加了“贾俊英替表哥王俊卿去花园和张五可会面”的情节。

再有唱词上也作了修改。

例如经典唱词《报花名》原本有两段,即一段用十二句浅显地唱出十二个月的代表花卉——阮妈妈(唱)正月里开迎春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

二月里开杏花杏子如豆,豆腐脑就切糕还有两个大馒头。

三月里开桃花清明以后,后生子去上坟哭他的舅舅。

四月里开梨花大雨没下透,下不透种高粱尽出些稔头。

五月里开石榴锅底漏,漏了锅撒了米没有法子熬粥。

六月里开荷花荷莲生藕,藕坑里去摸鱼,我就摸呀,我就摸呀,摸了一条大泥鳅。

七月里开什么花忘了,七月里开菱花,八月里开桂花,九月里开菊花,十月里也开花,十一月大树后面假山石,那假山石里头也开花,十二月不是天冷吗,把花都开冻死了,就不开花。

另一段是带典故的五十二句唱词——张五可(唱)花开四季皆应景,阮妈妈听我报花名。

正月里开迎春花小叶盛,毛延寿他用画笔陷害王昭君。

汉天子被蒙蔽未查俊与丑,只落得眼巴巴失去了美人;二月里开杏花杏花色艳,风筝误丑姐姐充当了美婵娟。

韩其仲在洞房怀有成见,多亏了柳夫人说破机关;三月里开桃花桃花鲜又香,姐妹争婚凤还巢。

丑姐姐冒妹名去把妹夫找,笑穆郎险些儿误了鸾凤交;四月里开梨花梨花似雪白,《柳荫记》梁山伯与祝英台。

十八相送暗许九妹,梁山伯不识庐山他真是一个傻书呆;五月里开石榴花开似红霞,薛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

美满的姻缘传为佳话,怪只怪薛丁山他心地窄狭;六月里开荷花花开满园香,LIYUANXIEYING梨园撷英花开并蒂馥郁芬芳。

我五可似荷花含苞未放,硬说是浮萍草布满池塘。

好花哪怕众人讲,你看她出水的芙蓉分外香。

花名儿我懒得再往下讲,阮妈你带路咱们回绣房。

而电影版《花为媒》“报花名”的新唱词极具文学性,系吴祖光重新创作,创作时没有直接引用原唱词按月唱花的内容,但更妥帖地描述了张五可的心境——张五可(唱)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

花为媒经典引起的对花和人的感受

花为媒经典引起的对花和人的感受

花为媒经典引起的对花和人的感受古语,以花为媒,即为花下定情。

花,被寄予了美好的象征,花前月下更是对男女甜蜜恩爱的完美诠释。

《花为媒》是着名评剧代表作,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见了《闹洞房》的选段,那精妙绝伦的唱词,一下子便把我吸引住了。

演员眉梢的一颤,嘴角的一提,无不充满着神韵,唱词对仗工整,合辙押韵,读来已是口齿生香。

于是急着找《花为媒》的全剧,却意外的找到了1963年拍摄的电影版《花为媒》。

这一新一古的两个时代,同一个故事,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跳出这口齿生香的唱词,我看到的一种时代的前进,思想的升华。

古以旧花为媒,今则以新花为煤。

以花为媒中的“花”可以理解为一种观念或是制度,是一种世人普遍对婚姻价值的理解。

在原着中,故事的男主人公王俊卿同时喜欢上了李月娥和张五可,于是原着以一夫二妻的结局结束。

在与作者同代的评述中认为这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而在1963年拍摄的电影中,导演与编剧加入了贾俊英这个角色,使原本的一夫二妻变成了两对佳偶。

从新旧两剧的比较之中不难发现,这个“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从“旧花”对一夫二妻制的认可甚至是推崇,到“新花”对一夫一妻的赞许,对情感专一的崇尚,我们可以看见的中国整个社会的婚姻价值观的改革缩影。

可以说是妇女的解放,也可以说是家庭的解放,或是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

以“新花”为煤,是以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观念为媒。

是不单单包括女性本身,而是一种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的对平等的推崇,对婚姻的尊重。

古以他花为媒,今则以己花为媒。

在人们所认为的古时的婚姻必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的门当户对,反而子女自己的意愿被放在了整场婚姻的最后。

如果说,以花为媒中的“花”理解为对婚姻的意愿,那么在原着中更为注重的是父母,门户等“他人”的意愿,而在改编后的.电影中,由于贾俊英的加入,使子女本身的意愿对整个故事的走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俊卿对李月娥心生爱慕,于是拒绝与张五可的亲事,这便顺理成章的有了贾俊英代替王俊卿与张五可相亲的情节。

评剧《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

评剧《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

评剧《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作者:李丹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7期摘要:《花为媒》是新派评剧代表曲目之一,其风格幽默清新、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本文将针对新派评剧代表作《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方面展开分析,并对新派评剧的发展和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花为媒》表演艺术传承一、《花为媒》的发展历程自1909年首演后,《花为媒》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评剧院又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并在1963年首次将其搬上银幕,《花为媒》自此成为雅俗共赏的新派评剧代表作。

根据《成兆才全集》记载,《花为媒》由任善年等庆春班演员于1909年前后在唐山地区进行首次演出。

1907年,成兆才与一些莲花落艺术传承人对莲花落艺术形式中的音乐、剧本以及表演中的程式做出了第一次改革,对冀东地区的莲花落艺术予以挽救,使得评剧正式从拆除戏过渡到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9年在唐山地区的首演,是《花为媒》第一次进入城市茶园中进行演出。

《花为媒》在这个时间段经历了第二次改革后的真正成长。

《花为媒》在表演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一是更加通俗,接地气,贴近大众的审美,与传统评剧相比更具生活气息,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二是表演方式多样化,大戏、折子戏、清唱、地头唱等表演方式突破了舞台空间的限制,田间地头、工厂作坊都可以表演,自然可以获取更多的观众和粉丝。

二、《花为媒》音乐体制方面逐步发展并成熟《花之媒》出现之前,评剧的“拆出”已经出现,其本质上来看,与如今新派评剧的折子戏相差无几。

而之前比较风行的莲花落也因为其中戏文以及表演方式上的低俗,在许多地方被禁止演出。

由于时代的发展对艺术形式的全新要求,成兆才等莲花落艺人为挽救莲花落艺术,在莲花落以及拆出戏的基础上,相应地编排正本大戏,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带来音乐体制的扩大。

这些都为新派评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某种意义上也为《花为媒》的诞生做了铺垫。

从剧目所用的器乐方面可以看到这种传承,《花为媒》将莲花落中的竹板击节予以去除,而是用梆子戏中的梆子,来对整场演出的节奏进行控制。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章节答案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章节答案

不想用劵的,联系我。

3¥绪论单元测试名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对应章节绪论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11-30 23:59 题目数1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第1部分总题数:11【判断题】(100分)戏曲界通常称,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

A. 对B. 错正确A第一章单元测试名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对应章节第一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11-30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第1部分总题数:51【单选题】(20分)昆曲发源地是哪里?A. 北京B. 昆山C. 昆明正确B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0分2【单选题】(20分)明末沈宠绥所作的戏曲声乐著作其书名是什么?A. 《度曲须知》B. 《度曲刍言》C. 《习曲要解》正确A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0分3【单选题】(20分)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什么为主?A. 琵琶B. 唢呐C. 笛正确C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0分4【单选题】(20分)曾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这一出是什么戏?A. 《牡丹亭》B. 《十五贯》C. 《浣纱记》正确B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0分5【单选题】(20分)中国昆曲被选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在哪一年?A. 2001年B. 2000年C. 2002年正确A第二章单元测试名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对应章节第二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11-30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第1部分总题数:51【单选题】(20分)秦腔的发源地是哪里?A. 山西B. 甘肃C. 陕西D. 河南正确C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0分2【单选题】(20分)清乾隆中叶严长明所著戏曲研究论著其书名叫什么?A. 《秦云撷英小谱》B. 《清稗类钞》C. 《啸亭杂录》D. 花部农谭正确A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0分3【单选题】(20分)因“错认”一场,被曹禺先生认为“可以和莎士比亚剧作媲美”的作品是A. 《游西湖》B. 《五典坡》C. 《三滴血》正确C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0分4【单选题】(20分)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哪一年?A. 2006B. 2005C. 2004正确A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0分5【判断题】(20分)《火焰驹》的作者是李芳桂吗?A. 对B. 错正确A第三章单元测试名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对应章节第三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11-30 23:59 题目数6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第1部分总题数:51【单选题】(20分)川剧创造的绝活A. 吐火B. 顶灯C. 变脸正确C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0分2【单选题】(20分)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的川剧演员是:A. 陈智林B. 沈鉄梅C. 陈巧茹D. 田蔓莎正确B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0分3【单选题】(20分)“帮、打、唱”是川剧哪一种声腔的特色?A. 昆腔B. 高腔C. 胡琴D. 弹戏正确B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0分4【判断题】(20分)“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是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振兴川剧的八字方针。

花为媒戏剧观后感

花为媒戏剧观后感

花为媒戏剧观后感
欣赏完《花为媒戏剧》,我的心情十分激动,矛盾的情绪和丰富的内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

这部戏剧以琼瑶小说《倩女幽魂》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把我们带入一个美丽的古代乡村。

一个叫小青的年轻女子在压抑的家庭和外界环境下,勇敢地追求爱情和自由。

虽然最后没有圆满结局,但是她可爱的应战精神,令人动容。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舞台设计和服装很有意境,一个个精致大气的场景,使人仿佛置身古代乡村,服装的设计更是精美绝伦,让观众们如同置身于美丽的古代乡村之中。

看完这出剧,给了我们一种心灵的空间,更让我们认识到了追求自由的价值,也不忘记追求爱情的勇气和真诚。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传统文化仍然值得我们去传承,让我们更加理解古代文化背后的象征意义。

这出戏剧,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 1 -。

花为媒戏曲观后感

花为媒戏曲观后感

花为媒戏曲观后感在我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被称为“花为媒”的艺术形式备受瞩目。

这种形式强调了对戏曲演员身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细腻描绘,其中所使用的花鸟虫鱼等自然元素更是引人入胜。

近期我有幸欣赏到了一台精彩的戏曲演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花为媒艺术的魅力,下面将分享我的观后感。

这次的戏曲演出是一台梨园戏,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忠诚的故事。

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我对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留意。

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舞台的布景。

舞台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画,画中绘制着各种鲜花盛开的景象。

这幅画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花海之中。

而舞台的地面则铺满了精心设计的锦绣花毯,花朵的色彩斑斓,令人沉醉其中。

整个舞台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

除了舞台布景,演员的表演技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在舞台上高歌猛进,有时动作激烈,有时柔情似水,完美地展现出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起伏。

尤其是每个演员在演唱时都能用声音传递出角色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同身受。

他们的演唱技巧独特而出色,有时悠扬动听,有时高亢激昂,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的空间。

观赏这台戏曲演出的过程中,我也不得不提及其中应用的“花为媒”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是将丰富的自然元素与人物形象相结合,通过舞台搭景、服装和表演等方面的层层塑造,以达到表现角色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目的。

在整个演出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花朵、鸟类和其他自然元素对角色性格的准确刻画和情感的传递。

当角色追忆往事时,舞台上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当角色悲伤时,舞台上的花朵会凋谢殆尽;当角色喜悦时,舞台上会飞舞着彩蝶。

所有这些自然元素的运用无一不展现出艺术家们对于戏曲演出的求新求变,以及对于自然与人文的独特见解。

而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台戏曲演出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人们总是说美好的爱情就像花朵一样盛开,而这台戏曲中所展现的花的美好形象也无疑证明了这样的说法。

然而,我却意识到,生活中的爱情并不总是如同舞台上的花朵那般美好。

无锡锡剧博物馆观后感

无锡锡剧博物馆观后感

无锡锡剧博物馆观后感今年春节期间,我跟随父亲到无锡锡剧博物馆参观。

锡剧是我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又称小昆,因“一支清韵,满口流”而得名。

它是以江南水乡无锡为中心(太湖流域)的戏曲声腔体系基本形式,并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唱念做打”五大行当的表演风格。

被誉为“江南第一梆子”“江南第一花脸”,在中国地方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锡剧以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为特色。

锡剧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兴起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到清末时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性戏剧剧种。

锡剧音乐唱腔丰富、结构严谨、曲调优美、表演质朴真挚、表演程式富于变化。

一、锡剧起源锡剧在中国的戏曲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意义,它从乾隆年间在无锡流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据考证,锡剧起源于明末清初太湖流域的苏州一带。

乾隆四十三年(1780)前后锡剧艺人与当地渔夫一同出海打鱼谋生,为当地百姓所喜爱,便叫“小昆腔”。

从此小昆腔流传无锡及周边地区。

乾隆五十一年(1783)又被传入广东地区。

到了嘉庆年间(1796-1820)锡剧又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剧种——“锡剧”。

锡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许多民众观看和喜爱。

二、锡剧发展锡剧的诞生,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

当时锡剧以吴歌、无锡大雅堂、梅花巷、竹枝词、三声和戏班等地方特色的小戏为基础,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风格独特、独具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小戏如《凤鸣苑》《三打祝家庄》等戏。

锡剧由吴歌、锡曲、三声和“三才三节”组成的四大声腔流派所构成。

经过长期繁衍生息和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剧种艺术元素并加以改造和创新而形成了锡剧五大行当:唱念做打、歌唱性、鼓乐曲牌、打击乐和舞蹈动作。

在长期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唱念做打”五大行当:唱、念、做、打、舞五大行当相互协调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的表演风格。

锡剧在形成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又辉煌的历史变迁。

清道光十年前后和民国时期是锡剧从“唱、念”发展到“唱、念”及“做”而又由“做”向“唱”和从“唱”转变并逐步形成较完整风格和剧种样式的时期(以下简称“成长时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

桃花艳,梨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

夏季里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爱它一阵黄呀黄昏雨呀,出水的荷花,婷婷玉立在晚风前。

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枫叶流丹就在那秋山上,丹桂飘飘分外香。

冬季里雪纷纷,梅花雪里显精神,水仙在案头添呀添风韵,迎春花开一片金。

我一言说不尽,春夏秋冬花似锦,叫阮妈,却怎么还有不爱花的人?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恨花的人,厌花骂花把花伤,牡丹本是花中王,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玫瑰花开香又美,他又说,玫瑰有剌儿扎的慌,好花哪怕众人讲,经风经雨分外香,大风吹倒了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虽然是满园的花好无心赏,阮妈你带路我要回绣房。

这是评剧《花为媒》中张五可一段著名的报花名的唱段。

《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

剧名的意思是“以花为媒”。

风格幽默,唱词优美,久演不衰。

整部戏以唱为主,唱词精彩绝伦,像首散发着氤氲花香的古诗,像篇姹紫嫣红花开一片的散文,回味悠长,绕梁三日。

其中新凤霞饰演张五可,创造了自己的清新甜润、玲珑委婉、刚柔相济、韵味浓郁的"新派"评剧唱腔,她也以悠扬婉转的歌喉、清晰的吐字和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广大戏迷观众的喜爱和崇拜。

《花为媒》,顾名思义,就是“以花为媒”。

整部戏以“花”为衬托,描写了一出阴错阳差的啼笑姻缘。

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前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诉衷情,并赠罗帕定终身。

李月娥走后,王母托媒人阮妈为俊卿说亲。

阮妈来到张家,张家有女名叫五可,才貌双全,一说便妥,但王俊卿心爱表姐月娥,不允张家亲事,并忧虑成疾。

王母又托阮妈到李家说亲,月娥与李母喜出望外,惟其父李茂林则说王俊卿轻狂,不懂礼教,顽固拒婚。

王俊卿闻知与李月娥的婚事不成,病情更重,王母爱子心切,心焦如焚。

阮妈献计去张家花园相亲,以为王俊卿亲眼看见张五可的才貌后便会答应,但王俊卿病重,不能前往,乃请其表弟贾俊英代为相亲。

贾俊英代替王俊卿前去张家花园相亲。

于是,这段美妙的报花名便由此开始。

张五可本是大家闺秀,性格倔犟可人的她正因与王俊卿的婚事烦心。

此时,媒婆阮妈为串合姻缘,使双双成其好事,欲把五可介绍于贾生,将其骗至花园相见,而贾生迟迟未至,阮妈为拖延时间,缠着五可让其报花名,张五可哪有心思报什么花名啊,“你想听报花名?姑娘今日不高兴!”这句话从新凤霞口中出来,嗲中带快脆,娇中含决绝,活,美,鲜明,贴切人物,是他人所难以模仿。

而赵丽蓉饰的阮妈,也冒出了富于特色的一句:“别看我活了这么大岁数,啥时开啥花,我愣是不知道。

”苍苍的嗓音,丑丑的容貌,持一杆长长的旱烟锅,将一个“愣”字突出强调,顿生喜剧效果。

拗不过阮妈纠缠,当然也想显一显姑娘的本事能耐,于是就报开了花名。

张五可将四季里开的花报了个遍,以一句“花开四季皆应景,俱是天生地造成”开唱,只见玲珑的身段压群芳,只闻动听的唱曲惊四座。

春夏秋冬,本是百花自绽,却齐聚于此,报花名实为诉愁肠,泄愤恨。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先来两句白口:“花开四季皆应景,均是天生地造成。

”这是引子,也是传统戏剧中的常用手法和程式,但这里用得活而不僵,突出了姑娘的柔美与雅兴,不比花脸式的愣倔。

接下来呼唱:“阮妈妈呀......”,就此正式叫板。

然弦索刚刚响动,妙的是阮妈抢先见缝插针嵌入一句:“他怎么还不来呀......”。

显然,阮妈也不想听什么报花名,她的心思在于等人。

也为后边的插唱埋下伏笔,预定基调。

但五可燥了,没心情了,阮妈赶紧阻拦。

她再想不出什么主意来打岔,提出自己也要报花名。

五可笑了,轻视中略带鄙睨与疑惑:你也会报花名?但阮妈按照自己的见识与生活经验,癞蛤蟆支桌子,硬是就报开了。

于是接下来的风趣幽默,如薛蟠作诗,自然便有了另一番喜剧效果。

那个贾生终于来了,因阮妈并未说明让五可会见的是贾公子,贾公子也只知要来相亲,又不晓五可的内情。

阮妈还得周旋。

她既要藏掖贾生,又得应对五可,还要想着报花名,于是就笑料百出。

当贾俊英代替王俊卿终于被五可遇见,本来烦闷的五可,见到贾俊英英俊文雅,心中之恨,顿时雪化冰消,于是有了一段优美的《菱
花自叹》“叫一声王俊卿你来得正好,顾不得女孩儿家粉面发烧;我的心止不住扑扑突突地乱跳,有句话我要问问你呀,仔细你听着,婚姻事应不应得我不恼,好不该说我不值半分毫;你说我心不灵,我这手不巧,又说我貌丑无才我的身段不苗条。

今日里到花园我们见了面,我让你仔仔细细把花瞧;你看看红玫瑰,再看看含羞草,你看看这藤萝盘架,再看看柳弯腰,你看看兰花如指,再看看芙蓉如面,看一看我这满园的鲜花美又姣。

走一步,凤展翅;走两步,彩云飘;五可走了一个连环步,钗环响亮声音高,可笑你小小的书生为花颠倒,意悬悬眼灼灼你魂散魄消。

”这一段“菱花自叹”,更显出了张五可的心性直爽,不甘受屈,也更凸现了她的天生丽质,月貌花容。

唱词实在是无可挑剔。

而贾俊英此刻对眼前的五可更是一见倾心,本应含蓄的五可,此时也不再顾及自己的闺阁身份,她要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她赠予假冒王俊卿的贾俊英红玫瑰,私订终身。

事后,当贾俊英将张五可私赠的红玫瑰转送表兄,倍加赞美张五可的才貌,但王俊卿拒不接受,并将红玫瑰扔在地上。

阮妈又向王母献策,先将张家小姐娶来,待王俊卿看到如花似玉的张五可,病必好。

王母只好应允,于是婚事商定,定期迎娶。

李月娥得知,痛苦万分。

李母溺爱其女,乘李父不在家中,采纳了二大娘冒名送女之计,抢先将李月娥送到王家与王俊卿拜堂成亲。

王俊卿以为新娘是张五可,拒不拜堂。

当他听说新娘是表姐李月娥,顿时心花怒放,疾病痊愈。

待张五可的花轿前来,他们早已拜完花堂。

张五可闻知此事,心中大怒,立即闯进洞房,质问王俊卿。

于是,一出精彩的闹洞房上演了。

闹洞房“-----矛盾激化到了极点,故事也到了高潮。

这两大段唱词绝伦、韵律优美,两位女主角扮相俊美,对唱的表演也相当精彩。

张五可心夸李月娥那段,把李月娥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夸了个遍。

唱词让人眼花缭乱,让人意醉神迷,让人拍手叫好。

“只见她的头发怎么那么黑?梳妆怎么那么秀?……露出来十指尖如笋,她这腕似白莲藕这一段的描写真见功夫,体现了五可的惺惺相惜,原以为她其丑无比,比自己差好多,怎么也是这样的倾城佳人呢。

这一大段唱非常紧凑,一环套一环,新派的特点半丝没有浪费那么清新,又那么利索。

而李月娥夸张无可那段,更是不得了,如此大的一段唱词从第一句道最后一句,句句顶针,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看得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故事的最后,当阮妈见状,无地自容,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她突然发现贾俊英,随即将他拖入洞房,于是真相大白,两对有情人各遂心愿,共结良缘,一场婚姻的闹剧,最终也花好月圆的大团圆结局拉上了大幕。

一出《花为媒》,扮相俊俏,唱词优美,让我们随着那优雅的韵律,随着那精彩的剧情,浸在那个花好月圆的故事里,醉在那个美幻绝伦的表演中,来品味评剧的韵味,来感悟经典的魅力。

当大幕拉上,只有那绕梁的袅袅余音,继续在我的耳畔绕梁三日,吟唱着那永远说不尽的缠绵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