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论文

合集下载

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研讨论文

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研讨论文

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安康研讨论文1.1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来说,体育老师自身就需要有安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并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一定的沟通技巧。

首先,体育老师必须真诚地对待学生,要将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愿意将心中的苦闷和一些想法告诉自己。

其次,老师要让学生相信自我,肯定自我,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闪光点。

老师可以利用体育工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体育优势,使他们在运动过程中释放压力,并从中发现生活中的美。

最后,作为体育老师,需要在体育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动向,并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抛却学习的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1.2针对不同学生进展心理教育中学的体育课通常都在室外,而且形式多样,有的体育工程,例如长跑,需要学生有坚韧的意志力和一定的身体素质。

对于一局部身体较差的同学来说,可能在完成上有一定的难度。

这时,体育老师就要在鼓励的同时,从摆臂动作等根底动作开始训练这局部学生,并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学生的体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从而使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严密联系在一起,这会让接下来的心理教育变得更加容易。

学生在有了老师的专业指导后,体育水平会得到大大的提升,这时老师可以从中启发学生,不能因为遇到了困难就选择放弃,也不能因为一些学习压力而感到焦虑,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进展交流,这样一来,不仅使体育课程充满了人情味,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谊。

1.3改良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当一个人成功满足了自身需要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愉快的心理。

体育老师要学会在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低的体育活动,当学生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改良体育教学的方法,将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激发出来,克服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4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体育活动的竞争性能够让学生产生良性的竞争意识,从而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品格。

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论文

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论文

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论文•相关推荐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论文(精选8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论文篇1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与健康紧密联系起来,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一、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1、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

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

从而可以正确地熟悉自己的社会价值。

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喜好。

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和能力。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惫、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征。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

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

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探讨论文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探讨论文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探讨论文篇一《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摘要】如何帮助学生减轻心理障碍,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以改进,提高实效。

体育教学除了应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外,也应把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提高知识的同时,其心理因素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对现在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问题,这种现象的比例还在不断增长!一、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目前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不管是在体育教学改革之前还是体育教学改革以后,我国的学校体育都把促进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现在新课标还把心理健康单独列出来作为五大领域之一,从这些举措中都可以看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国内的一些实证研究也都为学校体育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支持m研究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并经常参加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我国的学者通过研究后指出,体育教学对学生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意志品质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都有正面的影响&体育教学以其特殊的活动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种互动作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并分别论述了,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这些研究都充分说明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怎样用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浅析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

浅析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

浅析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锻炼者情绪、情感、意志、认知、人格等方面均有着良性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篇一《浅析体育锻炼与促进心理健康的关系》[摘要]目前我国许多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教育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我国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1.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

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

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

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

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有效成长的心理教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篇一《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探究》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作者结合心理教育及体育的发展现状,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对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研究,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

21世纪知识更新迅速、信息传递快捷、竞争日趋激烈,除了对人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外,更要求人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应对挫折的承受力,强烈的竞争意识,与人共事的合作能力,以及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体育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体育心理教育理论界对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

学者们认识到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有效成长的心理教育。

一、健康、亚健康及心理健康(一)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模式的演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完善。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上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1990年,WH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加以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论文推荐欣赏(共8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论文推荐欣赏(共8篇)【教学论文】

第1篇: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学校体育教学不仅具有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这一点更是广泛地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认可。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中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学校体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得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个新的定位。

而针对小学生来说,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但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也正是心理素质逐渐成熟和心理习惯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鉴于此,为了加深对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认识,促进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小学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1.有助于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健康、稳定的情绪是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障。

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能够为学生消极的、负面的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有助于消除学生轻微的情绪障碍,减缓和预防某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例如,小学生在与其他同学出现矛盾或者是不和时,受自身阅历和能力的局限,无法做出正确的处理,常常出现情绪低落或是气愤难平等情况。

在出现这种情况时,体育任课教师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个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或是体育小游戏,在参与活动或是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这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很快就会得到缓解,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积极地让矛盾化的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成效是简单的说教难以取得的。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强的特征,从而也会因此而呈现出艰苦、疲劳、紧张以及激烈的特点。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论文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篇1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赋予我们健康。

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期望。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

从健康标准的界定上,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躯体健康之外,心理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佳处方,不仅对于躯体,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从对情绪、心态和性格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来了解运动这个美妙的处方吧。

运动怡情运动可以调控情绪,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心健康,不良情绪则危害身心健康。

有关情绪对身心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早有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保持良好的情绪非常重要。

运动是治疗情绪低落的一剂良方,可以给我们带来愉快和喜悦。

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证据显示,运动的确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

古典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能量或动机。

规律运动或增加身体活动量不但可以提升体适能,也有助于整个人体的健康,还能增进人际互动与心理、情绪的改善。

运动除了可以减轻沮丧,也可以改善心情,舒缓压力,产生愉快的感觉。

个体在从事运动时,可以将平日所累积的压力、疲劳、不满等负面情绪加以宣泄、转移与转化成为自信的、使人愉悦的、有信心的正面力量,在肯定、愉快与自信的感觉中提升个人心理和生理的幸福感并得到新的力量。

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分钟,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这和人们在愤怒的时候想要摔东西的迁怒和宣泄一样。

而运动确实是一种有效减低压力的方法,许多运动参与者在运动完后都有一种身心舒畅的感觉,当遇上工作繁忙、加班赶工或情绪低落时,可尝试安排一点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在这段时间将精神和注意力转移到喜欢的运动上,藉以抒发自身所承受的压力,避免压力折磨生理或心理,当心情或情绪好转后,人的活力就像充满电力的电池一样,又可以迎接新的开始。

关于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关于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关于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安康教育的论文摘要: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树立新的思维和理念,将“安康”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

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安康,更要关注心理安康,正确把握教学与安康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展心理安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安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安康;心理安康一、心理安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学校的根本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这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它不仅担负着“加强体育运动,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加强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任务。

因此,我们既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安康,又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康。

只有德、智、体、美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建立人才。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中职院校只注重教书这一个方面,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安康方面明显重视不够。

但是,当前在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安康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明显不满,同时他们还会为了自身与小团体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从现实主义出发去做事;二是现代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他们为了到达目标不择手段,表现出极端的唯利是图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三是缺乏自信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与打击,就会失去上进心,失去学习目标。

没有正确的心理安康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就会走上歧途,给社会造成危害,也毁了自己。

这些问题对中职院校的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级学校的体育中,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教育意义,而且还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要想尽一切方法将心理安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建立人才。

二、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安康的作用1. 体育运动让学生懂得知难而上,学会克服困难“90 后”学生是现在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在学校深受关心,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摔打和磨炼。

通过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学会坚持和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浅谈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2)

浅谈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2)

浅谈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2)浅谈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篇二《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交往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一个人有充足的精力,也需要有灵敏的头脑、拼搏的精神、承受挫折的压力的心理能力。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体育运动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休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

这一概念即为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逐渐提高,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仅限于躯体没有疾病、伤残或不适的状态。

这种健康观是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是以生物学观点看待疾病与健康的问题,未能意识到心理与社会因素是构成健康的关健因素,因此生物健康观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许多关于中小学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存在不少问题,如自卑、焦虑、烦躁缺乏进取心,不能经受挫折,不能适应社会,近几年,报纸、电视、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这样的报道:某某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杀害母亲;某小学学生王某因老师批评几句而离家出走,或放弃学业……等,类似这样的事情,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和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

据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健壮的身体,而且还要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有学者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1)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独立性;(3)控制情绪,解除紧张;(4)有助于形成友谊;(5)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

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1、改善情绪状态。

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体育教学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

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教材、教法,通过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学生实施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刍议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在体育教学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

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教材、教法,通过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学生实施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增强体质和提高技能的同时,心理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针对性意志品质最近常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闻报道,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经调查,中小学生中有近32%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中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呢?一、了解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采用合理方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的身体发展为物质基础。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讨论法,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对问题认识更到位,见解更合理;游戏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的游戏活动和形式中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坚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发展,而且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体育教学中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的因素,如田径教学是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的新陈代谢,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吃苦耐劳、无惧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可使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学会关心他人和集体;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学习运动赛场体育健儿不畏强手、顽强拼搏的精神,启发学生的爱国热诚,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安康教育探究论文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安康教育探究论文现代社会的高速开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文化知识,还应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较强的身心承受才能。

结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80年代就指出:“安康,不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况。

”这使安康与生理、心理和社会严密地联络起来。

拥有安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

一、心理安康的内涵和标准心理安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才能及性格。

然而,心理安康的标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因为心理安康不安康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心理安康的标准,只能根据心理测验,详细观察和个人主观体验等方面的材料进展综合分析^p ,做出判断。

北京大学王登峰,张伯提出心理安康的8条标准是:理解自我,悦纳自我;承受别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承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人格完好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这8条标准,更多地考虑了心理安康的个性(人格)因素及对心理安康的认识。

应当看到,人的心理安康都是通过自己对别人,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安康状况及原因分析^p随着社会的高速开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更加剧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

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安康方面当然也面临这些威胁。

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历少,独立生活才能差,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认识,又加之社会上各种各样“浪潮”的冲击和误导,从而使他们的心灵过早地承受各种的压力。

近年来的许多调查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安康状况令人担忧。

据全国许多高校调查说明: 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进步。

根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p ,以神经症性障碍占极大多数,占6914%(包括自卑、抑郁、恐惧、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15%(包括恋爱问题、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

2024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论文

2024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论文

2024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论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日益增加。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在塑造学生的性格、增强心理韧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完好状态,它对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积极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反之,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个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教学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锻炼身体,还在团队合作、竞技比赛中培养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适量的身体活动可以释放压力,提高个体的情绪状态。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运动项目,学生可以释放日常学习中的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同时,身体活动还能促进多巴胺等快乐激素的分泌,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体育教学在塑造性格方面的作用体育教学往往伴随着各种竞技比赛和团队合作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性格,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体育教学在培养社交能力方面的作用体育教学通常是在一个集体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需要与同伴进行互动和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处理人际冲突,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为了更好地利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况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中受益。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3篇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3篇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3篇小学体育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欢迎阅读!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体育课是实践类课程,学生通过情景变化来表现出感情变化;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情节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征。

不论这种角色是小学低年级游戏“老鹰捉小鸡”中的老鹰、母鸡、小鸡,还是中年级“老狼、老狼几点了”中的老狼、小羊。

这种角色变化就是未来生活的演习,更是在体育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时机,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挖掘教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小学体育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例如基本体操、队列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等;游戏活动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广阔天地,它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与合作。

例如教学“各种方式的起跑”时,根据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我以《老鹰和小鸡》的故事导入课堂,让学生认真听故事,了解故事中发生的问题,使学生亲身加入到故事情景中,参与《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扮演好老鹰、小鸡、母鸡的角色。

通过游戏,强调学生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同心协力,力争第一,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再如参与“我是木头人”游戏让学生目视前方、一动不动,坚持1分钟训练等有效手段,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雅俗的学习态度,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爱上体育课。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与信任之情。

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精选五篇)

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精选五篇)

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成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

在这其中,教师将技术动作教给学生之后,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基础上独立地去领会动作以至最后完成动作。

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独立性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能力。

这对现代社会下家庭独生子女的自主、自立是很有好处的,任何一种传统或习惯是在日积月累基础上形成的。

随着体育教学的积极开展及深入,学生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

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把握正确人生价值观价值分为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个人自身能力的体现。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塑造优秀人才即实现人生价值最成功、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通过电视、广播、墙报、宣讲等形式宣扬体育名人故事,获奖运动员的优秀事迹,体育界中好的现象等,可以影响人的行为,激励其高昂的斗志,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为其正确把握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清楚地认识到活着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别人,为了社会,有助于良好的心理的形成。

体育教学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培养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学生人际关系失调而来。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与其周围的其他人有这样和那样的交往,总是生活在一定范围的人际关系网中,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发展,都与这种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其生活就会孤独,其知识面就会狭窄,其工作就会困难重重。

正在学校里深造的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必须学习与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现在的学习生活需要和将来的社会工作需要。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序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在此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团结互助。

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频数,有效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对其身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有关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论文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

有关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论文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

有关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论文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更加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此引起重视。

下面是WTT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论文篇一《学校体育运动与学生心理健康》【摘要】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更加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此引起重视。

【关键词】健身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前言: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热门研究领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对国外理论实践的了解,认识和评价,研究有普遍带有盲目性和重复性。

为此,笔者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许多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恶性的事,如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中学生杀母案以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等。

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关系。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

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获得过程,他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有学者认为,体育运动具有以下心理健康价值:(1)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2)能提高独立性;(3)能解除紧张;(4)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5)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

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2.1体育运动能够促进智力发展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论文(合集5篇)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论文(合集5篇)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摘要:随着学习压力的减轻,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普遍发展一项或多项体育爱好,将一部分时间投入到体育场上,有的出于爱好;有的为了锻炼身体,但无不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强壮的身体素质。

但有大部分的学生缺乏适量的体育锻炼,这对增强大学生体质及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大学生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

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

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

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

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

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

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某些社会问题逐步显现,反映到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唯我独尊,自私,偏执,狂妄;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等心理问题,特别是高三学生,某些学生因难以承受巨大升学压力而患上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经过调查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惑,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做了如下归类:1.学生方面。

“90后”学生绝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顺境多,逆境少,抗挫折能力较差,自负、自大、偏执,唯我独尊,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2.家庭方面。

(1)家长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过于溺爱,影响到孩子的自立能力和顽强意志;缺乏民主的棍棒教育,使学生长期受压抑、心灵封闭,造成心理障碍;唯分是问,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有的学生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2)家庭的不和睦或家长的不良行为,对有的学生的学习直接起到负面影响作用。

3.学校方面。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课业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且长期得不到宣泄。

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形成原因,结合体育与健康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1.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意志品质等都与学生学习或活动时的情境与气氛密切相关。

因此,体育教师要处理好体育项目的竞技性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既要发挥体育项目竞技性强的特点,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斗志,又要努力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和谐、温暖、交往、合作的教学情境,既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要避免创设过于激烈的、学生容易望而生畏和失败的情境。

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论文

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论文

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论文一、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因此,体育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创造使人心理健康的条件。

(1)学校压力因素。

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体育教师往往不仅要上体育课,还要兼顾几门语文、数学等文化课。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学体育教师的负担。

(2)中学体育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不足。

总的来看,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与学校等外部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等,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但是自身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己要注意、发现、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另外,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自身因素属于内部因素,离不开教师自己的调节。

二、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1)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困难,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因此,人人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常,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偶尔出现的心理失常是正常现象,连续的心理失常才是心理疾病。

就像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它们就像感冒一样并不是特别的可怕,只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就能进行自我调节,并且逐渐恢复。

(2)成立教师心理疏导与咨询中心。

学校在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成立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中心,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的疏导,真正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在校教师心理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3)教师要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

在加强对教师心理监管的外部条件的同时,还需要教师自己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在自己的利益、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担心、害怕,以至于出现心理问题,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
【摘要】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方法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竞争的加剧,冲击着当代青少年学生,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急剧上升,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的“目标”定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其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程中间新加入的重点,而我觉的心理健康领域应该是重中之重,体育教学以其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

通过有一定难度、险度项目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机敏、顽强的性格;耐力练习会增强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测验、考试激发了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
集体项目的比赛强化了团结协作、集体荣誉的团队意识。

体育课上“炼其身,修其志”正是体育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生动写照。

可见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受不得委屈和挫折;
(三)自私狭隘,虚荣心强;
(四)缺少意志、毅力,遇困难茫然失措;
(五)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
(六)害怕失败等。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学习负担过重;
(二)环境的不适应;
(三)人际关系紧张;
(四)压抑和自卑;
(五)逆反心理;
(六)挫折和对抗挫折敏感;
其次还有高中学生趋于成熟的性心理问题等。

三、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二)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三)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消除紧张,恢复体力;
(四)加强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五)体育教学能提高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六)体育运动中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几种方法:
(一)、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增强自我认识,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不足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提高运动成绩,体会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二)、教师应多制造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加强了解的机会。

使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这样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通过体育运动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
(四)、在体育课上教师应注意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顽强拼
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体育运动正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促使学生体质的增强,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精力充沛的学习与生活,并对其终身的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

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

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启发和思维。

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

体育是一项竞争和合作性均很强的运动,活动中需要密切配合与合作,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而,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活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
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

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

同时,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个体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紧密联系。

由于中小学长期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不良心理现象,如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

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体育课引导学生形成良的心理健康,打破传统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多法并举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积极鼓励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刺激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人施教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

参考文献
[1]《青年心理健康教程》刘建营、刘晓明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体育心理学》马展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体育与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