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第10课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案】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第10课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案】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
一、网络文化
二、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三、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
最佳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
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 教案
学科
信息技术
单元
第二单元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征及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了解网络对个人身心和行为的影响,了解网络道德规范。
2.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过程,总结健康使用网络的方法,提高分辨有用信息和有害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理解中学生网络道德要求。
生:自主学习,勾画要点。
3.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网络成瘾,那么什么是网络成瘾?它的危害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1页。
4.师:《礼记·少仪》有云“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窥密——不窥探别人的秘密
不旁狎——不与不好的事物接近
不道旧故——不讨论、不非议别人的过去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谨记并传承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时,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
课本59页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特征、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
生:自主学习
2.教师提问并补充说明。
【教师提问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并加以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网络文化以及其特征的含义。】
三、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1.我们知道了网络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但为什么很多人对青少年上网存在非议?接下来就“青少年上网好还是不好”展开讨论,说明理由。
3.情感、价值观:做健康、文明的网民,利用网络传承并发扬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
重点、难点:

高中二年级政治 第十课学案(含答案)

高中二年级政治 第十课学案(含答案)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明确目标】1、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及基本要求。

(重点)2、明确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原因和具体要求。

(重点)3、掌握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阐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难点)4、辨识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重点)5、通过实例明确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重点)【学生展示】------------【教师精讲】一、我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1.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和。

(2)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二、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3、基本内容:4、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倡导,倡导。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现实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内容:三、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1、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和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1)含义:人们在、文史知识、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2)内容:学习、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3)根本意义: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自觉接受的陶冶,使自己的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思想道德修养:是人们通过、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认识、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4、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

初中信息技术优质教学设计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优质教学设计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案】

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一、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本节课介绍了在信息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由此引发了对网络道德规范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问题的提出,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些方面的问题,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在各自的活动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限制,只能够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而不能从长远角度和全面角度进行规范。

只有通过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法律的规范性、稳定性、普遍性、强制性,才能有效地保护信息活动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增强打击处罚力度。

为了使学生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特别设立了几个活动让学生亲自进行探索,并给出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加深理解。

本节采用了“提出任务→掌握知识→拓展视野”的线索组织内容,具体如下:“提出任务”:本节教材首先通过观看视频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和讨论,并让学生列举出上网的利弊,接着引出了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从法律的角度保障信息安全。

教材中任务的设置及其用途如下表示:任务1:给出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列举在信息活动过程中还存在有哪些方面的问题,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不良行为。

任务2:以3-5人为一小组,查找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目前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在任务2中要求学生查找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目前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并认真研究这些法律法规中所涉及到的行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样的行为会触犯到法律法规,会受到什么惩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任务3 完成关于网络道德的网络调查任务4 参考法律、道德、文明公约完成上网约定任务5 课下选择任一课题开个辩论会:如网络实名、人肉搜索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分析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课程纲要

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课程纲要

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课程纲要编制:尹玉刚滨湖镇望重中学2020年9月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课程纲要一、一般项目:1.学校名称:滕州市滨湖镇望重中学2.科目名称:信息技术3.设计教师:尹玉刚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5.教学教材:青岛出版社初中第一册6.适用年级:七年级7.授课时间:19周8.日期:2020年9月二、课程元素1、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课程内容:教学进度表3、课程实施:1、注重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时要精讲到位,让学生适当训练,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2、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激发他们对计算机技术这一新兴科学的学习兴趣,让其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拓宽其在计算机世界和互联网时代的视野,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学互联网文化课教案认识互联网文化和网络伦理

中学互联网文化课教案认识互联网文化和网络伦理

中学互联网文化课教案认识互联网文化和网络伦理中学互联网文化课教案一、引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中学生来说,互联网文化和网络伦理的教育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课教案将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文化以及培养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互联网的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影响。

2. 认识互联网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观。

3. 培养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强调网络安全和合法使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互联网的重要影响和发展历程。

2. 互联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3. 网络伦理观念的培养和网络安全意识的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互联网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定义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引导学生回顾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了解互联网的起源、阶段和重要发展里程碑。

2. 互联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介绍互联网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信息共享、虚拟社交和在线娱乐等方面。

- 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文化的特点,如开放性、多元性和跨界性等。

3. 网络伦理观念的培养与网络安全意识的提高- 分析互联网使用中可能面临的伦理问题和安全隐患,如网络暴力、个人隐私泄露等。

- 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培养尊重他人、保护个人隐私和抵制网络暴力的观念。

- 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介绍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五、教学活动与组织1. 小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和互联网文化的特点。

- 引导学生探讨网络伦理观念的培养和网络安全意识的提高。

2. 视频展示- 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互联网的发展和互联网文化的内涵。

3. 学案设计- 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 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口头报告,总结互联网文化的特点和重要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 通过学案、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检验学生对互联网文化和网络伦理的理解。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

1.什么是网络道德: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

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1.道德随意。

(在现实的社会中,有着严格的道德规范与约束,人们以真实面目与人交流,但是在网络社会中,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人们的自身特征可以得到很好的隐蔽,因此,许多大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在网上随意发表着自己的观点而不去考虑可能引发的后果,这种随意性使得大学生道德责任感会有所减弱,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骂语、恶语,严重污染着网络环境。

)2.道德冷漠。

许多大学生热衷于在网上聊天交友、论坛灌水、网上购物等,这导致他们与现实社会中朋友,老师及各社会人士的面对面真实接触机会减少,长此以往,必将会大大削弱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机-人”这样一个长期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大学生往往很难感受到对象的真实性,他们很容易把一切理解成符号而已,这使得他们在回归现实后,都很容易在面对他人的幸与不幸时,感情趋于淡漠。

“信息设备的高频使用.......可能导致人的异化,电子环境是人造的符号世界,是虚拟的现实,会使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现在互联网络使一些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电子世界中,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割断了联系,已经成了特定的社会问题”。

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外在原因1.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弱化了道德的约束力。

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大众媒体,信息是共享的,时空也不再是阻碍人们交流的障碍。

网络的虚拟空间已成为人们尽情展现自我的天地,人们的言行在这里更为自由与开放。

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案-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案-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二单元网络基础知识
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
课题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课型新授课课时 1 主备人孙甜甜使用人袁晓萌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二单元第10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互联网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征、网络对个人身心和行为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不感兴趣,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好的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积极性。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征,了解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及网络
文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了解网络对个人身心和行为的影响,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
惯;(重点)
3.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遵守网络行为规范;(难点)
教法学法1.学法:自主与合作探究法、实践法、展示法;
2.教法:启发法、讲解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媒体
准备
必要素材实列
板书设计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
1.网络文化定义、特征
2.网络道德要求
3.网络道德规范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1.引导学生阅读
“我阅读我思
考”;
2.教师向学生提出
问题:“同学们,
什么是网络文化
呢?”引导学生
积极阅读课本中“我
阅读我思考”的内
容,并认真思考教师
所提出的问题。

用阅读和
思考使学
生能够集
中精力来
学习本节
课的内容。

网络与道德教学设计

网络与道德教学设计

《网络与道德》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老子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地技能课,不是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了什么,掌握了或多或少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将它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工具。

另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多尝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网络与道德》教学中尝试了以“辩论”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这种尝试不仅仅是学生更加明白网络道德,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胆量。

[教材分析]《网络与道德》(来源于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13课)主要内容是从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知识产权出发,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网络中的各种不良现象,让学生识别怎样的行为属“侮辱欺诈他人”、网上哪些信息属“不良信息”、哪些行为属“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以及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最后的情感目标就是使让学生懂得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同样与现实生活一样,我们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也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问题。

《网络与道德》主要是一课情感教育课,如果这堂课设为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这就成为了一堂“授之以鱼”的课,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也是所谓的“网络道德的情感教育”的力度变得苍白无力,因而我将这节课设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一组去收集“网络的好处”资料,另一个去收集“网络的弊端”资料,为了使学生收集到有益的信息,在两小组同学收集资料前教师明确其收集的方向,“网络的好处”的收集方向是“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干些什么”,“网络的弊端”的收集方向是“网络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会带来什么不良的连锁反应”。

第二课时先通过两小组同学的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体会网络的好和弊端,使学生有所情感的碰撞),接着就顺直成章地引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然后设置两个“开动脑筋”的学习任务,最后在“网络与道德案例”的启示中完成本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网络礼仪与道德》教案

《网络礼仪与道德》教案

《网络礼仪与道德》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礼仪与道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礼仪与道德的习惯和意识。

3. 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1. 网络礼仪与道德的定义和意义。

2. 常见的网络礼仪与道德规范。

3. 网络礼仪与道德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网络礼仪与道德的基本概念和规范。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网络礼仪与道德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和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括图片、案例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以便学生进一步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网络礼仪与道德的定义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讲解网络礼仪与道德的基本规范,包括语言规范、行为规范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网络礼仪与道德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网络礼仪与道德的重要性,并分享个人经验和观点。

5. 总结:总结网络礼仪与道德的关键点,强调其在网络环境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网络礼仪与道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在网络环境中的不同场景,加深对网络礼仪与道德的理解。

2. 邀请网络安全专家或有经验的网络工作者来给学生做讲座,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2. 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思考如何将网络礼仪与道德的教学融入到其他学科或活动中。

九、教学资源1. 网络礼仪与道德相关的书籍和文章。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10课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学案】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10课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学案】

第二单元网络基础知识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征,了解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及网络文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了解网络对个人身心和行为的影响,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3.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重难点】1.掌握中学生网络道德基本要求。

2.如何健康地使用网络。

【学习过程】探究一、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1.自主学习(1)网络文化(2)网络文化的特征(3)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探究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1.讨论:中学生上网好还是不好?2.我国针对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3.作为中学生,在上网时应该培养哪几方面的行为习惯?探究三、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1.知识产权2.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网络上的智力成果?3.自主学习(1)中学生网络道德基本要求(2)网络成瘾及危害【学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探究一、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1.自主学习(1)网络文化:文化内容与网络技术的综合。

(2)网络文化的特征:开放性、能动性、多元性。

(3)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多元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探究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1.略2.《网络安全法》第六条提到:“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完全的良好环境。

”刑法修正案增加条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3.(1)避免长时间使用网络,保护视力;上网时注意对手腕、手指、颈椎和腰椎的保护。

(2)不过度沉迷网络,避免引发多种心理健康问题。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学案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学案

网络改变世界一、学习目标1.感悟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极大便利。

2.理解网络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贡献。

3.懂得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能够了解网络交往的优势,对网络陷阱具有分辨能力。

二、自主预习1.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

2.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经济贸易的。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搭建新平台。

4.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

三、合作探究材料:小明和父母说,他希望家里有电脑能上网,小明的爸爸说:“网络不是什么好东西,都是假的,骗人的,而且孩子小,没什么自控能力,很容易玩游戏上瘾,我不赞成买电脑上网。

”妈妈说:“网络能使孩子增长见识,获得更多更及时的信息,还能用来上网校学习,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再说了,以后电脑越来越普及,他不懂电脑,不会上网,怎么和别人交流,怎么适应社会呢?我看上网很好,我赞成。

”问题一:小明的父母说的有道理么?问题二:你怎么看待上网这件事?问题三:你知道网络的哪些作用?四、随堂演练1.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广阔的交往空间。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①刷微博,关注好友动态②上网店买日用品③关注国家消息,关心国家大事④发布虚假消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无限广阔的交往空间。

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体现在()①网络给了我们自由飞翔的翅膀②网络交往的快捷便利是无可比拟的③网络是一个平等开放的平台④网络交往无限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随着Wi-Fi网络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每到一地必连Wi-Fi已经成了许多智能手机用户的习惯。

不过,在央视315晚会上,几位工程师利用伪造Wi-Fi技术窃看了台下观众的上网内容,观众的邮箱及密码“准确”被盗取并在大屏幕上向大家展示,让许多人对公共场所Wi-Fi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

青岛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案

青岛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案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 分析网络道德规范的发展历程,探讨未来网络道德的发展趋势。
- 开展网络道德实践活动,如设计网络道德宣传海报、编写网络道德故事等。
- 参与在线论坛讨论,分享对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的看法和经验。
- 研究网络安全问题,如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欺凌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 访问相关网站,如中国网络空间管理局、中国青少年网等,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的最新动态。
青岛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10课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 教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10课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
教学目标:
1. 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 掌握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3. 学会在网络环境中遵守道德规范,文明上网。
教学重点: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内容,强调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影响重点,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2. 讲解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影响: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让学生对网络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初一道德与法治学案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暴力行为

初一道德与法治学案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暴力行为

初一道德与法治学案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暴力行为网络暴力行为,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中,个体或群体盗用他人身份、恶意诽谤、人肉搜索、网络投票作弊、网络暴力等行为。

面对这些问题,初一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暴力行为呢?本文将探讨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了解网络暴力行为的危害网络暴力行为对被攻击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使其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同时,网络暴力行为也会破坏网络社区的和谐氛围,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初一学生应该认识到网络暴力行为的危害性,并明确反对此类行为的立场。

二、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以引导初一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暴力行为,需要从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着手。

首先,学生要尊重他人隐私权,不轻易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

其次,学生应该遵循网络礼仪,不发表恶意言论,不人身攻击他人。

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会辨别网络谣言,不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不参与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

三、强调合法合规的网络行为在网络空间中,学生应该秉持合法合规的原则行事。

学生应该严守网络法律法规,遵守网络社区规定,不参与任何涉嫌违法违规的活动。

同时,学生也应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轻易泄露个人隐私,不随意扩散他人的个人信息。

四、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学生应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

要学会保护个人账号和密码的安全,定期更换密码,并避免使用弱密码。

另外,学生应该警惕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可疑文件,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或损害。

五、建立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初一学生应该致力于建立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学生要关注网络正能量,主动积极地传播优质信息,推崇真实、友善、理性的网络交流方式。

同时,学生也应该鼓励他人加入正能量的行列,共同打造和谐友善的网络环境。

总结起来,初一学生应该通过了解网络暴力行为的危害以及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正确对待网络暴力行为。

同时,学生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进行合法合规的网络行为,建立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下道德教育

网络文化下道德教育

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摘要】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对青少年影响至深,正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既给德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又给德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通过道德引导与教育、法制等手段来填补现时网络中无规范的真空,构建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文化德育对策忧思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都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而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以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步形成的。

因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它的道德观念是不同的,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和道德标准也常常是有所差异的。

当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大踏步地、快节奏地来到我们的面前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网络对社会正反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网络文化的丰富性、信息传播的快捷化以及信息文化的可复制性和共享性,不仅能够为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广泛的信息,同时,也传播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而另一方面,网络犯罪、网络转黄以及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道德观、法制观的影响等,都让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也处一种“两难”的境地中。

一、网络文化为青少年学生带来的激励与震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处于主体地位,是网络及与之相关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创新者和主要享用者。

据2008年7月24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53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其中,网民的年龄分布参看下表:从网民的年龄分布表可以看出,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了68.6%,是中国网民的绝对多数群体。

现今的网络世界可谓是精彩至极,通过网络,人们既可饱览国内知名学院的教育风采,又可享受美国哈佛、英国剑桥等国际大学的精髓教育,它为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教育与受教育方式都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和强力震撼。

道德与法治初中三年级网络文明教案

道德与法治初中三年级网络文明教案

道德与法治初中三年级网络文明教案一、概述网络文明已成为当今社会十分重要的议题之一,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网络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尤为关键。

本教案主要针对初中三年级学生,旨在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规范网络行为,培养网络文明素养,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培养网络文明意识的重要性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不良的网络行为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和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良好的网络行为可以让学生受益良多,帮助他们获取有效的信息,扩大知识面。

其次,正确的网络行为可以提高个人形象和社交能力,在网络交往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最重要的是,培养网络文明意识有助于预防和避免网络欺凌、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保障学生的网络安全。

三、课程设置为了落实网络文明教育的目标,本教案提供以下课程设置:1. 课程分析:1.1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1.2 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1.3 道德与法治在网络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2. 知识与技能目标:2.1 理解网络文明的内涵;2.2 掌握网络行为的规范;2.3 学习防范网络风险和网络安全知识;2.4 培养网络批判能力。

3. 教学方法:3.1 讲授;3.2 分组讨论;3.3 视频欣赏。

四、教学过程本教案将网络文明教育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活动:1. 网络行为规范教育1.1 讨论学生在网络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网络行为的危害;1.2 以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和判断正确与不正确的网络行为;1.3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模拟不同的网络情境,提出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

2. 网络安全知识培养2.1 讲解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的风险和挑战;2.2 分析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并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2.3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强密码和避免点击不明链接等操作。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网络伦理与网络行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网络伦理与网络行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网络伦理与网络行为一、网络伦理的概念及重要性网络伦理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体或群体在进行信息交流和行为表达时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网络伦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良好的网络伦理意识和行为规范对于推动网络文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初中阶段,通过网络伦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养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行为习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规范网络交往,防止网络沉迷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本教案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网络伦理的基本概念及相关价值观念,第二部分是网络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具体指导措施。

二、网络伦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价值观念1. 网络伦理的基本概念网络伦理是建立在传统道德基础之上,针对网络空间中的特殊性而形成的道德规范。

在网络伦理中,个体和群体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他人、保护个人隐私、实事求是、不造谣传谣、抵制不良信息、维护网络安全等。

2. 相关价值观念网络伦理体现了多种价值观念,其中最重要的包括:(1)平等与尊重:通过网络交流和信息传播,人们应当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意见。

相互尊重是建立良好网络伦理的基础。

(2)诚实与正直:在网络空间中,个体应当秉持真实、客观、准确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和传播真实的信息。

(3)自律与自觉:个体应当自觉遵循网络行为的规范和道德准则,自觉的自律让网络空间更加文明有序。

(4)责任与义务:网络伦理要求个体承担起自己的网络行为所带来的责任和义务,不推卸责任,保护他人和自己的权益。

三、网络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指导措施1. 重要性(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通过网络伦理教育,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网络的本质和特点,确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提高网络素养和抵御网络风险能力。

(2)培养积极向上的网络行为习惯:网络伦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包括尊重他人、维护网络安全、抵制不良信息等。

网络道德探究

网络道德探究

只是一种单纯的虚拟存在 ,只是现 实中的 人 与虚拟的模拟对象之间的关 系,人们在 虚拟世界 中的行为还不足以具有现实伦理 价值 。但是一 旦虚拟世界是作 为现实 中的 人与 虚 拟 对 象 发 生 关 系的 手段 的 时 候 ,例 如在网络虚拟社区、 网上虚拟银行 、 网络虚 拟商业运行场所中 , 人是作为 “ 现实存在” 在虚拟空 间中活动 , 这样 , 虚拟世界 中的道 德准则、行为规 范就要更 多的体现现实的 色彩 ,反映 出一 定的现实世界的伦理价 值

目前,在进行网络交往的过程 中,与 现 实 生 活 不 同 的 是 人们 所 看到 的 只是 电脑 屏 幕 和 键 盘 ,交 往 对 象也 只是 一 个 个 符 号 ( 在交往对象看来 , 我们 自身也是如此) 并 , 不是面对一个个活生生 的与 自己面对面对
转 寡 、 页 |
2 网络 道 德 的 性 质
网络适片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 】 层面 ,影响 面极 为广泛 ,生命 力极 为顽 强 ,并且 随 着 时 问 的推 移 而 更 为 旺 盛 。 网 络是 一种运用技术和_具 ,有 着巨大的发 [ 展潜能和光辉灿烂 的发展前景 ,它正在改 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价值取 向 及伦理道德 ,并将继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但是 ,任 何科学技术都是一 把锐利 的 “ 刃剑 ” 双 ,网络也不例外 。当 我们 大 踏 步进 入 网络 时 代 ,享 受 网络 带 来 的种 种 便 利 的 同时 ,也 遇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 道德困境 。一 些网络上不道德的现象 , 也利 用网络的神秘性和隐 蔽性呈愈演愈烈之势 。 美与丑、 传统与现代等思想意识 、 价值观念 无不混杂于 网络文化之 中。 网上黑客、 网上 犯罪 、 网 欺诈 、网 卜 游戏 、网上结社、制 造信息垃圾和病毒、 访问黄 色网站 , 网恋以 及由此导致的心理或生理乃至生命问题等 , 由此 带 来 了关 于 网络 应 用 和运 行过 程 中人 的 道 德 问题 探 讨 , 来 了 “ 络 道 德” — 带 网 — 道德的一个新领域的探讨。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要求及大学生的网络自律(1)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椤和暴力等内容,同学们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内容。

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营造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人品德培养的良好的网络环境。

同时,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

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适度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

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而"不逾矩"。

(3)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椤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网络基础知识
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征,了解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及网络文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了解网络对个人身心和行为的影响,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3.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重难点】
1.掌握中学生网络道德基本要求。

2.如何健康地使用网络。

【学习过程】
探究一、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
1.自主学习
(1)网络文化
(2)网络文化的特征
(3)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
探究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1.讨论:中学生上网好还是不好?
2.我国针对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3.作为中学生,在上网时应该培养哪几方面的行为习惯?
探究三、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
1.知识产权
2.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网络上的智力成果?
3.自主学习
(1)中学生网络道德基本要求
(2)网络成瘾及危害
【学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探究一、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
1.自主学习
(1)网络文化:文化内容与网络技术的综合。

(2)网络文化的特征:开放性、能动性、多元性。

(3)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多元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探究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1.略
2.《网络安全法》第六条提到:“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完全的良好环境。


刑法修正案增加条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3.
(1)避免长时间使用网络,保护视力;上网时注意对手腕、手指、颈椎和腰椎的保护。

(2)不过度沉迷网络,避免引发多种心理健康问题。

(3)遵守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遵守网络道德,不发布虚假信息、不造谣。

探究三、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
1.知识产权:公民、法人对自己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在内的民事
权利称为知识产权。

2. ①学习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②不购买、不使用盗版软件。

③协助有关部门打击盗版行为。

④不非法复制或传播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软件、音乐、影片⑤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他人的成果时要注明出处等。

3.自主学习
(1)中学生网络道德基本要求:
①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能够分辨网络上的有用信息和有害信息。

②自觉恪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制作、不传播计算机病毒,不阅读、不传播妨碍社会公共安全和有害社会环境的信息。

③树立信息安全意识,避免他人通过网络入侵计算机系统进而造成损失。

④不侵犯他人知识成果。

(2)网络成瘾:指青少年因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心理疾病。

网络成瘾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正常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