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词汇与表达:学习和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精神”、“比喻”、“论证”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口语和书面表达中。
举例:课文中的“我们都需要一个精神的寓所,来安放我们那些不安、迷茫、欢喜和悲伤。”这句话,学生需要理解“精神的寓所”这个比喻的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精神家园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如何构建。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1.熟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议论文的写作其深层含义。
4.领悟作者倡导的丰富内心世界、追求精神独立的思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议论文的写作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构建精神家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化的“精神家园”构建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精神追求的过程。
5.课堂讨论: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6.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构建精神家园的短文。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而且是自读课文,所以我们要着重理解的是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涵及如何用这种精神践行对生活的意义。
都说真正的幸福不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因为,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怎样才能富足起来呢?结合当下河南发生的特大暴雨、东京奥运会等热门话题作为切入点,把“精神”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化为具象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并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熟读课文,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内涵。
2.把握课文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议论特色。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给予的生活启示。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精神感召同学们,在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片。
说说我们从图片中看见了什么。
是的,无论人的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
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课文的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走进文本,精神流淌【初读品味·走进精神家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本文论点,画出你最喜欢的并运用了论证方法的句子加以批注。
【细读品味·把握精神思想】请同学们齐读: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的出力量。
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林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所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概括起来就是:我们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盛着爱、事业和安放自身的三间小屋。
【赏读品味·赴宴精神大餐】细细品读文章,同学们会发现这篇文章饱含真情实感,丰盈的内心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汩汩流淌,四字词语、成语的运用美不胜收;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娓娓道来;运用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形象生动。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一、概述课文来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
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散文在阐明事理时,既有哲理的思辨色彩,又饱含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有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现状作如下分析:知识基础方面:中二三校生班的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基本还较浮浅,因此要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好,再进行教学。
思想现状: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地自学。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内涵,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理念,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引导他们关注内心世界,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3.通过学习文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将共同讨论问题、分析文章、分享感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小组之间还将进行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学反思:在课后,我将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文章《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生词、成语、优美句段,以及修辞手法和文学表现手法。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三套)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三、走近作者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和思辨性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理解文章的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但有时候,我们的内心却感到空虚和迷茫。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栖息之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构建家园的。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她的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情怀关注着生命和人生,深受读者喜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什么?(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第一间小屋要盛放爱和恨?(2)如何让第一间小屋光明温暖?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1)作者认为适合自己的事业是什么样的?(2)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1)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2)如何安放我们自身?(五)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富有哲理和思辨性的语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示例:“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明确“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2. 体会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品味作者的行文风格。
3.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含义。
2.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文章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心灵、精神追求的图片或名言,引导学生思考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2)教师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的需求固然重要,但精神的滋养同样不可或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探索我们内心的精神家园。
2. 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著称。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阐述,表达了对人们构建丰富、美丽精神世界的期望。
三间小屋分别是盛放着爱和恨、事业、自身的精神空间。
②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关怀,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内心的建设,拥有丰富、美好的精神家园。
4. 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1)分析文章的结构。
①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开头引出“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个话题,然后分别阐述三间小屋的内涵,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构建精神小屋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研究: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在此文中,作者以小屋作比,对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又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与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安放自身。
作者在阐述这些事理时,思辨色彩较为浓厚,如何让工科专业的中职学生明白精神丰富对于人生的意义;如何让学生们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教学中最终明白课文的主题意思。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一)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正音明义。
(1)生字注音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huī)下广袤(mào)赘(zhuì)余窗棂(líng)坍(tān)塌要诀(jué)困厄(è)襟(jīn)怀灼(zhuó)晃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俯拾即(jí)是驰骋(chěng)(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3.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杂乱众多。
4.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5.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6.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
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7.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8.广袤:土地的面积。
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9.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
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10.坍塌:崩塌。
11.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A.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
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内容: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五、主题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六、写作特点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4.文笔细腻。
七、拓展训练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你将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小屋呢?八、作业布置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教学设计之二一、教学目标1、掌握“宽宥、游弋”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3、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行文特点二、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完全体会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主预习1. 背景资料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代表作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huī)下广袤(mào)赘(zhuì)余窗棂(líng)坍(tān)塌要诀(jué)困厄(è)襟(jīn)怀灼(zhuó)晃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俯拾即(jí)是驰骋(chěng)(2)词语释义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土地的面积。
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
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三、整体感知1、为什么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明确: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2.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1、第一间精神小屋可以存放哪些情感?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该怎么做?为什么?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都存放其中。
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使希望永恒在前。
因为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否则,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凄压抑,形销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