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杠杆的平衡》教案(汪福堂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下册《杠杆的平衡》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杠杆的平衡》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教学准备】支架、杠杆、钩码
【教学内容】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教学准备】制作简易小天平材料、各种生活中的工具材料。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杠杆的平衡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杠杆的平衡

研究杠杆的平衡
活动1
左侧: 3 个钩码X2厘米

右侧: 2 个钩码X3厘米
制作简易小天平
活动2
制作简易小天平
活动2
制作简易小天平
活动2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活动3
动力臂
阻力臂
省力杠杆
支点
动力臂长,阻力臂短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活动3
阻力臂
动力臂 支点
省力杠杆 动力臂长,阻力臂短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活动3
活动1 研究杠杆的平衡 F1xL1=F2xL2
左侧: 1个钩码X4厘米
右侧: 1个钩码X4厘米
活动1 研究杠杆的平衡
左侧: 1个钩码X4厘米
右侧: 2个钩码X2厘米
活动1 研究杠杆的平衡
?
左侧: 4个钩码X1厘米
右侧: 1个钩码X4厘米
研究杠杆的平衡
活动1
左侧: 5个钩码X1厘米
右侧: 1个钩码X5厘米
2 杠杆的平衡
活动1 研究杠杆的平衡
活动1 研究杠杆的平衡
实验顺序
支点到阻力 点的距离
钩码 (个)
支点到动力 点的距离
钩码 (个)
1
4
2
4
2
2
3
2
2
3
3
4
1
1
44433 Nhomakorabea4
5
3
4
2
6
6
4
1
2
2
活动1 研究杠杆的平衡
我的发现
如果: 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x 钩码的个 数 =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 x 钩码 的个数 杠杆就能达到平衡
动力臂
阻力臂

粤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教案设计(汪福堂设计)

粤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教案设计(汪福堂设计)

实验1实验内容:研究杠杆省力的条件。

实验目标: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小木尺(塑料尺)、铅笔、铅笔盒、羊角锤、起子、钳子、螺丝刀、筷子、杠杆尺。

试验记录单实验时间:一课时实验过程:一.探究杠杆省力的条件1.引入探究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杠杆省力,什么条件下杠杆及不省力也不费力、,什么条件下杠杆费力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2引导猜想:同学们请看刚才我们用杠杆翘起石头的情景,你觉得我们在撬起重物时,把手的位置定到这省力还是定到这省力?(教师操作课件,移动杠杆动力点的位置)3通过上面的学习活动,你觉得杠杆省力与否与那些因素有关呢?4学生反馈:这位同学认为调节杠杆的力点与重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杠杆的的省力情况,同意他的看法吗?5他的说法是否能经得起考验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6下面我们就借助我们身边的这个杠杆类工具杠杆尺和勾码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通过杠杆尺支点两边的小孔我们可以调节杠杆用力点、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二.学生实验1.请四人小组的同学现在组内制定试验方案,再利用你们手边的杠杆尺及勾码来完成这个试验,并把本组的实验数据填在书中的表格中)2.学生实验3学生反馈试验结果:那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呢?4分析上面的实验数据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小组讨论)三.实验结论学生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板书:当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省力(省力杠杆)、当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当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费力(费力杠杆)实验2实验内容: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平衡的条件,使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杠杆。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构成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4.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5.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

4. 讲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杠杆装置。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杠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杠杆的基本概念、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精编】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

【精编】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

2. 杠杆的平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2.力臂的确定.【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

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

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

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大家有信心吗?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粤教版科学六下第2课《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六下第2课《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六下第2课《杠杆的平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平衡》是粤教版科学六下第2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使用杠杆平衡公式,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实例引入杠杆的概念,接着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杠杆的平衡。

二. 学情分析六下学生的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探究性,他们对物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使用杠杆平衡公式,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杠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公式的应用。

2.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对一些生活实例的解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和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杠杆的平衡现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讲解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两者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翘板、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定义,讲解杠杆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知识。

3.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4.讲解与演示: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演示如何使用杠杆平衡公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杠杆的平衡计算方法。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一些生活实例中的杠杆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杠杆的平衡》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教学设计
更具说服力




附教案后
第 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 数据是否能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
次数
左侧
右侧
钩码个 数
到支点格数
钩码个数
到支点格数
1
2
3
最终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 数据是否能验证自己的猜想?
集体备课
个 人观 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谜语:有匹马儿两人骑,一头高来一头低,虽然马儿不走路,两人仍然笑嘻嘻。(打一物)
找一瘦小的学生和我一起玩跷跷板,学生猜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得出学生认为玩跷跷板和体重有关。那是不是体重小的就一定会被翘起来呢?会不会出现我们两个在跷跷板上平衡的情况呢?如果有必须满足什么样
第二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每组同学再测量三组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验证自己的结论。
实验
次数
左侧
右侧
钩码数
到支点格数
钩码个数
到支点格数
1
2
3
(3)实验数据分析:
第一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初次探究实验数据
利用谜语
吸引学生兴趣
认识杠杆尺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




实验
次数
左侧
右侧
钩码
个数
到支点的格数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最新]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最新]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最新]1.杠杆知识与能力1. 知道什么是杠杆。

2. 知道杠杆的三点、两力、两臂。

3. 理解力臂概念并能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决办法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解决办法: 通过探索性实验总结出来教学难点、解决办法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解决办法: 由实验、再结合图形得到。

教具: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细线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带刻度)、钩码若干课型:探究型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环节1、(出示一瓶饮料)请一根据生活经历,考虑解决此活动的主要目位同学上来帮忙打开瓶问题的方法及需要提供的是活跃课堂气盖。

先让学生直接用手开,的工具。

氛,引入课题。

产生困难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解决途径,再提供起子。

指出起子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一种。

2、出示一些日常生活用的明白这些能给我们提供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再现生活情景,拉具的名称和用途,(指甲近物理与生活的引入新剪、起子、剪刀、钳子、距离,激发学习的课食品夹) 兴趣。

(展示观察图片:缝纫机、抽油机、显微镜)这些物体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3、创设问题情景:请用不同的方法把木板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要求现场演示(课件演示拔钉子的过程加深印象)1、认识杠杆通过比较它们使用过程通过观察事物和多媒体演示的相同点,概括出杠杆的图片,丰富学生的撬石头的撬棒( 特点,由此总结出杠杠杆感性认识。

小时侯玩的跷跷板的定义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滑动的船浆(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杠杆有什么共同点,且总结出杠杆的特点2、杠杆的七要素结合实物要能准确找出理论联系实际,体三点:支点、动力作用点、杠杆的七要素现从物理走向生探究阻力作用点活的理念。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杠杆的平衡》说课稿《杠杆的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的平衡》。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说教材:《杠杆平衡》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二课。

本课主要研究杠杆平衡的有关知识,从“波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研究杠杆平衡”,“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平衡,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平衡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分3课时完成。

这是在认识了杠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知道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作为教学重点,把掌握杠杆的平衡规律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杠杆的组成,对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也有一定的了解。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杠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杠杆平衡及应用。

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搜集归纳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但是我要教的学生身处农村,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汪福堂设计)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汪福堂设计)

第一单元备课
单元题目:
简单机械
教学内容:
1. 第一课杠杆
2. 第二课杠杆的平衡
3. 第三课滑轮、轮轴与齿轮
4. 第四课斜面
5. 第五课研究自行车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对“简单机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简单、易做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生产
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学习有关简单机械的基本知识。

课时安排:
1. 第一课杠杆2课时
2. 第二课杠杆的平衡2课时
3. 第三课滑轮、轮轴与齿轮3课时
4. 第四课斜面2课时
5. 第五课研究自行车3课时
计 12课时
教学举措(“三注重”):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2.注重实验教学。

3.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新版】粤教科技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杠杆的平衡》【创新教案】1

【新版】粤教科技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杠杆的平衡》【创新教案】1

《杠杆的平衡》创新教案【内容标准】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设计意图】第2课《杠杆的平衡》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是在第1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杠杆的原理,知道怎样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认识杠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杠杆的平衡”,了解怎样才能使杠杆和天平保持平衡。

教材还安排学生“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寻找使用杠杆的事例,并尝试设计实验和开展科学小制作,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跷跷板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

本课的任务驱动页,就是通过波波与小胖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引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身材矮小的波波和小胖如何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甚至小胖反而能被波波撬得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底藏着什么奥秘?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1“研究杠杆的平衡”,让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调整杠杆尺上挂钩码的位置,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活动2“制作简易小天平”,让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小天平的活动,加深对杠杆知识的理解;活动3“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则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找出各种杠杆的支点的位置。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实验观察——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直尺。

2.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杠杆的平衡现象,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关系。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钩码的重量。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

2. 思考题: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运用讲解法,清晰地阐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翘翘板,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的好奇心。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阻力等概念。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4.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5. 练习应用: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unknown 物体的重量。

6. 总结提升: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数据记录能力。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 (同课异构)2022年粤教沪科版 (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 (同课异构)2022年粤教沪科版 (2)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画出下图所示杠杆力F1和F2的力臂。

2. 画出下图所示的扳鱼网的杠杆示意图,并标出动力和阻力臂。

二、新课教学:(一)、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

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二)、学生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⑴实验目的:研究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即研究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⑵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秤、钩码、尺、线⑶实验步骤: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通过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②把钩码挂在支点两侧,调节位置和钩码的多少,使杠杆重新平衡;③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动力×动力臂阻力F2/N阻力臂L2/cm阻力×阻力臂123④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⑤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

(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⑥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⒊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①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②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2 杠杆的平衡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起点基于学生的已有基础理性思维是科学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探究学习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教材内容的组织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

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从科学探究层面上分析,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这些方面六年级学生已经比较清晰,而实验到初步结论到验证再到结论,这种探究活动方式对学生还是初次经历,理解体验验证工作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成了本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一种敏感的捕捉数据、发现规律本领,也是本课教学学生在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方面的重要发展,相信这种素养将对学生今后的更多实践活动提供“飞翔的翅膀”。

本课教学大胆对原教材进行取舍,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二、构建一个典型的科学学习过程新课程强调“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

在必要的时段,也需要组织适当的内容,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悉心引领学生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针对问题寻找实验,感受结论与定论的发展关系,理解验证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理解科学是可以反复验证的。

这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 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现实中很多孩子不习惯于实验后的验证活动,或者验证活动十分马虎。

因此,让孩子理解验证活动的重要性是本课一大特色,强烈渗透着科学实证思想。

这,或许就是我们期盼看到的有科学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 4 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桌面一个杠杆尺装置,一盒钩码。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么一个装置,谁能说说这个装置有什么特点?生:这个装置像一个十字架,横着的是可以动的。

师:怎么动?生:绕着中间的一个地方转动。

生:这个装置应该可以用来测两边的物体是否相等。

生:这个装置上面有很多孔, 4 个大孔,10 个小孔。

生:小孔在下面,大孔在上面。

生:我还发现10 个小孔都是平均排列的,它们的上方有1、2、3、4、5 的数字。

师:像这样的一个装置,我们称它为杠杆尺。

杠杆尺中间的点,叫做支点。

为了便于我们的研究,我们把杠杆尺其他的10 个小孔也标上名字。

而另外的 4 个大孔,因为它们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我们这节课不做研究。

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左边第 2 格、右边第 2 格、右边第 5 格。

(评:杠杆尺的认识,特别是每个部位名称的界定,为学生研究杠杆尺的平衡提供一定的认识基础,便于描述。

)师:接下来老师在杠杆尺的左边第 3 格挂上2 个钩码,这时候杠杆尺会怎么样?生:往右边歪。

生:要在右边也挂上 2 个钩码。

(师在右边第一格挂上 2 个钩码,杠杆尺还往右边歪。

)生:也要挂第 3 格。

师:为什么要挂第 3 格?我挂第 4 格会怎样?生:挂第 4 格会往右边斜。

师演示第 4 格挂2 个钩码,再演示第 3 格挂两个钩码。

师:现在杠杆尺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态?生:平平的状态。

生笑)生:水平的状态。

师:杠杆尺这种水平的状态,我们叫它平衡。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衡就是指杠杆尺在水平状态的平衡。

(评:杠杆尺的平衡有两种状态,这里指出今天研究的问题是杠杆尺的水平状态的平衡,为学生的研究明确方向。

)师:左边第 3 格如果不是挂 2 个钩码,而是挂 4 个钩码,要使杠杆尺平衡,右边应该怎么挂?生:右边第 3 格也挂 4 个。

师:左边第 4 格挂5 个钩码,要使杠杆尺平衡,右边应该怎么挂?生:右边第 4 格也挂5 个。

师:杠杆尺的平衡简单吧?生:简单!师:来点难度好不好?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在杠杆尺的左边一个位置挂上钩码,在右边一个不同的位置,挂上钩码,使杠杆尺平衡。

(停顿30 秒后)(评:留白,给学生思维的时间。

)师:注意左边几个位置?生:一个。

师:右边呢?生:也是一个。

师:特别注意,左右的位置必须不一样。

有没信心试一试?生:有!师:给每个小组 3 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个挑战,一完成,请小组长马上把你们组的作品端到台上来,对号入座。

开始!伴随轻快、稍有紧张的音乐,学生开始了探究活动,有些小组较快完成了,有些小组还急成一团,有些小组开始讨论别人的摆法,有些小组开始借鉴别人的方法并思考着别的不一样的方法,老师巡视着,指导个别的确存在困难的小组。

结束的铃声响起,学生们安静的坐了下来。

师: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小组已经挑战成功?哪些小组是还需要努力的呢?师生共同检查对所有小组作品的平衡情况。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成功了的小组都是怎样摆放的?生:我们组左边第 4 格挂1 个,右边第 1 格挂4 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 4 格挂1 个,右边第 2 格挂2 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 3 格挂2 个,右边第 2 格挂3 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 2 格挂1 个,右边第 1 格挂2 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 1 格挂5 个,右边第 5 格挂1 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 1 格挂4 个,右边第 2 格挂2 个。

生:我们组也是左边第 3 格挂2 个,右边第2 格挂3 个。

课件将每组学生的数据填入表格。

师:科学家面对很多的实验数据的时候,他们会做什么?生:分析数据,找规律。

师:我们也来找找规律,这些数据有什么规律呢?生:有些地方左右两边的数据是刚好反一下的。

师:有些地方的数据能不能说明全部?生:左边钩码的位置加上钩码数,等于右边的钩码的位置加上钩码数。

生:不对,比如说我们组左边第1格挂4个,右边第2格挂2个,左边1加4等于5,右边2加上2等于4,两边就不相等。

生:左边的乘起来等于右边的乘起来。

师:左边的什么乘起来呀?生:应该是左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左边的钩码数等于右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右边的钩码数,杠杆尺就平衡。

(留白,学生观察全体数据思考。

)师:是这样的吗?生:是。

生掌声。

(评:让学生经历着在一组数据中找出规律的过程,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过程。

)师:左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左边的钩码数等于右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右边的钩码数,杠杆尺就平衡,这个规律到底是不是普遍的规律?还是就这么几个实验数据的规律呢?我们还必须进行实验验证。

什么是实验验证呢?所谓实验验证是指先根据这个规律在脑子里面想好数据,然后再在杠杆尺上做实验,如果所有符合这个规律的数据都能使杠杆尺平衡,那么这个规律就是普遍的规律,就是真理。

师:比如说左边第 2 格挂了 3 个钩码,根据这个规律,右边可以怎么挂呀?生:右边第一格挂 6 个。

生:还可以右边第 3 格挂 2 个,右边也第2 个格挂3 个。

师:好,有这么多挂法,我们就一个一个的验证。

实验验证。

生:如果右边有第 6 格,我觉得第 6 格挂一个也应该可以。

师:说的很好,把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愿意来再来验证一下?生:我们刚才右边第 3 格挂4 个,左边怎么挂都挂不起来,现在左边第 2 格挂6 个试下。

验证实验。

生:右边第 2 格挂5 个,左边第 5 格挂2 个试下。

验证实验。

师:真金不怕火烧,真理不怕验证,现在我们可以说这个规律是……生(齐):正确的。

师:如果左边第1个挂1000个钩码,右边……生:第1000 格的位置挂一个。

师:给你一个杠杆,你能翘动地球吗?生:能!(评:科学需要实证,引导学生作实证研究,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科学方法的训练,更是对儿童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科学实证思想的渗透和培养。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着真金不怕火烧,真理不怕验证。

)师:刚才第一关挑战大部分小组成功,个别小组还未成功,成功的小组为自己喝喝彩,尚未成功的小组为自己加加油,都用掌声表示。

(生鼓掌)师:挑战第 2 关。

(大屏幕显示:在杠杆的左边找一个位置挂上钩码,在右边同时找两个位置挂上钩码,使杠杆尺平衡。

留白半分钟)师:左边几个位置?生:一个。

师:右边呢?生:2 个位置。

师(结合幻灯演示):这个实验我们要按照刚才的实验步骤做,先做实验找数据。

那么,要找出规律,一组实验能不能说明问题?生:不行。

师:做100 组呢?生:没时间。

师:那要做几组实验?生有的说 2 组,有的说 3 组,有的说4 组、5 组。

师:(出示表格)这里有 4 组数据可以填,建议同组的每个同学寻找一组实验数据,碰到有困难的,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动动脑筋,要互相帮忙。

如果想多做几组实验的,可以把实验数据填下面。

分析数据得出规律后一定要进行验证,然后才能下结论。

教学现场:生开始实验,伴着舒雅的音乐。

生A:我想到了,我先来试试,大家看行不?生B:左边的乘起来,右边的加起来好像相等哦……生C想了好久,突然拍了下脑袋:有了,这肯定行。

两分钟后的时候,老师对还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陆续提供帮助。

学生边想边挂,思维发展很快。

有的说“搞定,继续”。

8分钟的时候,有些小组已经完成实验了,教师要求他们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小组。

(评:现场活动持续13 分钟,这里有许多很经典的镜头,这是一个孩子身心充分解放的过程,一个每个孩子都充分参与活动的过程,一个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合作的过程,一个孩子思维异常活跃后的顿悟的过程,一个学生经历多次的验证后的科学实证思想的洗礼的过程。

学生体验“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验证”,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第二课时师:研究时间结束,相信每个小组在这一过程中都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要进行汇报。

哪组同学愿意上来将你们的研究发现和大家交流。

生纷纷举手,第一组上去汇报。

组 1 :我们的结论是左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等于右边的格数相加,这是我们小组进行了 5 次实验、2次验证得出的结论。

请大家看我们的研究报告,有问题的可以向我们提问。

生:能不能给我们演示其中的一组数据?组1:好吧。

我们左边第2格挂2个,2乘以2等于4。

右边第1格挂1个,第 3 格挂1个,1加上3等于4,左右相等,杠杆尺平衡。

生:你们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实验的过程有没什么困难?组 1 :我们先是根据刚才的规律去做实验的,不过我们发现这两个实验还是有区别的。

后来我们终于找出了一组数据,然后我们就顺水推舟,完成了实验。

这个规律经过我们的验证是对的。

组 2 :我们的研究结果和你们不大一样,可不可以让我们组发表我们的研究发现?组 1 :可以。

生掌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