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红山文化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

红山文化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

1 8—
的亲属 , 甚至是后代 , 这就是图腾制度 的信仰方面。 至于这一制度的社会方面 , 它表现在禁止同一氏族 成员之间通婚 , 因此 , 他们必须在别 的氏族 中寻找 妻子或丈夫。 ” 戈尔登则认为 : 必须关涉到三个方面
的 图腾 , 因此 图腾崇拜 就显 得形 形 色色 、 丰 富多彩 。

在一起 的。在久远而没有文字记录的时代 , 只能靠
语言和图腾信仰传承精神和理念 。 图腾崇拜是人类
原始社会世界性共生 的文化现象 , 也是人类文明的 萌芽阶段。在对史前人类文化的研究 中, 可能还没 有 哪一项 比人们关注 图腾 、 讨论 图腾这个人类早期 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更令人兴奋和眼花缭乱的。 因
图腾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 , 除对 氏族起到保护神的 作用外 , 更重要的是防止族 内婚 的再度发生 。因此 图腾与母系社会相始终 , 到父 系氏族社会时 , 图腾 作为母系社会宗教观念 的余绪逐渐演变成人们怀 念祖先并永志难忘的远古神话。 如“ 玄鸟生商” 的神 话就是对史前时代商族形成前图腾文化的文字追
理论 进行 细致 而深入 的研 究 , 也没有 对 我 国史前 考 古 材 料 作科 学 的分 析 。而 一 部分 学 者 是相 当谨 慎 的 ,他们不 认 同 中国史前 普遍 存在 过 图腾崇 拜 , 如
族外婚》 , 一是戈尔登维塞的《 图腾制分析研究》 。 弗
雷 泽 给 图腾 崇拜 下 了个 定 义 : “ 图腾崇 拜 是 半社 会
伦南在英国《 双周评论) ) 1 8 6 9 — 1 8 7 0 期上发表了《 动
物和植物崇拜 》 的长篇论文 , 认为图腾制是拜物教 加“ 族外婚” 和母系继嗣制 , 真正开始了图腾制理论 的研究 。1 8 9 9 年, 英 国人类学家泰勒在《 皇家人类 学研究院学报》 总第 1 8 期上发表《 对图腾制及其相 关的现代理论的几点看法》 ,认为图腾制是原始人 为了巩固氏族 , 在更大的部落范围内将 氏族联合在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一种重要的文化,它主要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出现,其时间跨度大约为公元前4200年至前3000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非常早期的文明。

该文化的特点是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玉器等工艺品,同时表现出高度的社会组织和丰富的宗教信仰,其美术艺术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红山文化的陶器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之一。

首先要提到的是红山文化的陶器多出现在古墓葬中。

这些考古遗迹的发掘说明,红山文化的陶器不仅在制作上十分讲究,而且在应用方面更为广泛、多样化。

它们可以烘焙、加工成各种沐浴、厨具、乐器、灯器等,或成为祭祀、葬礼中的奇异精细艺术品。

例如造型独特的锁清秋、床脚印等,几乎已成为中国古陶器的一种文化符号。

同时,红山文化的陶器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影响。

它们有着明显的吐蕃和蒙古文化的影子,特别是在造型上,如出现了最早的汉白玉狮、石狮等,形象更为灵动,寓意明显的土石修建的陶塑亦为其特色。

除陶器之外,红山文化还以玉器等贵重工艺品闻名于世。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集科技、艺术、信仰等各方面于一体,体现了古代人们修身养性的追求和顽强的创造力。

玉器的型制、刻制各类型剪刻等手工工艺都十分熟练,尤其是在对动物造型的刻制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如出现了松鹤图案、龙凤图案、二龙戏珠图案、蝴蝶图案、虎图案等等,这些图案都是为了表达红山文化的信仰和文化内涵。

这样的艺术品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但对人们的信仰生活和文化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样在古人的欣赏和审美方面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

总而言之,红山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史前文化的辉煌,更为现代文明的积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现在,一些关于红山文化的研究随着考古发掘也逐渐进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史前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红山文化的艺术之光将在我们的心中继续闪耀并发挥一个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红山文化简介

红山文化简介

红山文化简介――听雨堂主人中国古玉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先民们制玉、佩玉、祭玉、葬玉,无不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客观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史实。

这对于我们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史料,同时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史源是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

其覆盖范围,西起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南到大凌河流域,地处辽宁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四盟及河北省北部地区。

红山文化遗址经树轮校正,其年代距今为5485 士110 年,碳14 测定年代数据为距今4895 士70 年,应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阶段,时间大约跨自公元前4000 一公元前3000 年的一千余年。

红山文化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

1908 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内蒙古林西县和赤峰县英金河畔调查,曾发现红山文化遗存。

1919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德日进也在内蒙古东南部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曾到赤峰东北郊的红山前作过调查,对沙锅屯洞穴遗址和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

1921年,应聘来华进行矿产资源调查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进行煤矿调查的同时,在南票煤田附近发现石灰岩洞穴数个,并对洞内堆积进行了发掘。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在赤峰红山后遗址发掘,1939 年发表考古报告书。

中国学者在早期对红山文化的发现,特别在研究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0年中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在内蒙古林西县和英金河流域调查新石器时代遗存,他和考古学家裴文中、尹达对这类遗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于40年代提出,沙锅屯、红山后的遗存是中原彩陶文化与北方细石器文化在长城地带相遇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是一种新型的考古学文化,并正式定名为“红山文化”。

195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吕遵谔带领下调查并发掘了红山后遗址,于1958 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报告时,使用了“红山文化”的名字。

红山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思考远古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红山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思考远古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红山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思考远古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红山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思考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老文化,起源于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地区。

这个文化时期的重要特点是毛乌素沙漠中发现的大量红山人墓葬,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器物和艺术品,为我们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红山文化不仅在考古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今天的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探讨红山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一、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

这一时期的人们在生活、工艺和宗教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红山文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农耕文明的阶段,也为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社会不仅可以从红山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源头,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历史传统,加强国家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红山人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他们需要依靠自然环境的资源来生存和发展。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红山文化时期的居民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他们利用陶器储存粮食、狩猎和渔捞,同时通过农田灌溉和农作物轮作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这种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对现代社会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从红山文化中吸取经验,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社会组织与协作精神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主要以部落为单位,并且形成了一种基于亲属关系和以长老为首的领导模式。

这种社会组织和协作模式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挑战,需要更加注重社会组织和协作精神,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艺术创造与审美价值红山文化所留下的丰富的艺术品是我们了解远古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黄河中下游流域。

红山文化始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结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其代表遗址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辽宁省昌图县红山堡等。

红山文化的鼎盛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红山、黑山两期。

红山期主要遗存有红山石器、红山陶器、红山石雕等;黑山期则主要表现为黑陶、彩陶等。

其中红山陶器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特征,其艺术风格和技艺水平在中国史前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相当先进,工艺精湛。

红山陶器除了供实际使用之外,还起到装饰美化、宗教祭祀等功能。

其器型丰富多样,包括鼎、斝、尊、彝等,大多为红色或者黑色。

在纹饰方面,红山期陶器主要以地纹、线纹、点纹和横竖交错的纹样为主,而黑山期陶器则以黑色为底色,配以白色、黄色等线条纹饰。

红山文化的石雕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史前石雕的巅峰之作。

红山文化的石雕大都以人像为主题,形象生动、饱满,具有艺术感染力。

石雕作品常常刻画人物的头部和面部,注重表现个体的特征和情感。

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有“大石仙”、“小石仙”、“红山女神”等。

红山文化的艺术特点受到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红山文化的发展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比较富裕,艺术创作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条件。

红山文化的社会生活比较稳定,人们狩猎、农耕的生产方式为艺术的输出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红山文化还有一定的宗教信仰,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祭祀活动也有助于红山文化的艺术创作。

红山文化的艺术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山文化的陶器和石雕在后来的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陶器的制作工艺、造型设计和纹饰装饰,对后来的陶瓷工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红山文化的石雕作品则成为中国史前与早期古代石雕的珍品,对后来的石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在艺术领域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史前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山文化时期是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主要分布在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一带。

红山文化的发现自20世纪初以来,对于史前艺术的研究和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山文化的古代艺术主要以岩画、石雕和陶器等形式呈现。

以陶器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水平高度发达,各种类型的陶器艺术品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

陶器的表面装饰以图案为主,图案形式多样,既有植物、动物等自然图案,也有几何纹样。

这些陶器不仅在形态结构上表现出红山文化的独特风貌,而且在整体设计和装饰上体现出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红山文化的岩画和石雕也是史前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一带,主要表现了狩猎、战争、宗教和祭祀等场景。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具体,动态感强烈,透露出古代人民对于美和力量的追求。

石雕作品主要以兽首、人物面部和器物为主题,形态逼真,雕刻精致,展现了史前艺术家出色的造型能力和雕刻技巧。

红山文化的艺术受到了当时环境、社会和宗教因素的深刻影响。

狩猎和农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基础,所以与狩猎有关的图腾和动物形象是红山文化中常见的图案元素;人们对于宗教和祭祀的追求也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很多陶器上都刻有精美的祭祀场景和神话传说。

这些作品不仅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还是古代人们与自然和神祗之间的对话,寄托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祈祷。

红山文化的艺术也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红山文化的装饰风格和图案元素在中国古代艺术和民俗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汉代和唐代的陶器和壁画中,就可以看到受到红山文化艺术的启发和影响。

红山文化还为中国古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式。

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前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陶器、岩画和石雕等形式呈现出古代人们对于美和力量的追求。

从红山文化的巫觋崇拜浅析原始宗教的形成

从红山文化的巫觋崇拜浅析原始宗教的形成

从红山文化的巫觋崇拜浅析原始宗教的形成作者:辛学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红山文化的宗教应该是在产生祖先崇拜的同时,出现了专职的祭司。

这些祭司被认为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他们上能绝地通天,能通天通神,下可以除病驱鬼,这些人肯定是整个部落群体的精神领袖和文化精英。

而且随着这少部分人对人们精神的控制,逐步形成了对物质和权利的占有欲望,随着时间的发展,权利与欲望便开始产生,随后便会自然的形成了王权时代。

关键词:红山文化;巫;觋;兴隆洼文化;三星塔拉碧玉龙;面具;萨满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015-05红山人在不断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自己,试图对自身的存在做出一种解释,能找到一种满意的答案。

为了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和解释生死的现象,灵魂说就这样出现了,这仍然是万物有灵的观念,以灵魂说来解释死的问题,于是便有了鬼神之说。

红山人认为人死后肉体变成为鬼,而精神成为神。

鬼者,归也。

也就是肉体归土的意思,鬼神观念的产生显然是与原始人类的生死观念和葬俗是有直接关系的。

红山人为什么要随葬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玉器呢?就是人们想象人死后,肯定会如同在地面上的生活是一样的,虽然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的模式却不会改变,所以要把他生前的用品一起随葬,他到了下面还是要继续使用这些物品的。

于是,公共墓地就是死者们死后生活的村落,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正是鬼神信仰的基础。

而鬼神信仰最原始的形式之一,大概就是对祖先灵魂的崇拜。

在原始社会中,红山人的观念应该是绝对平等的,人们感觉到了与自然界之间的对立,便以万物有灵的观念解释周围的世界,以求得和自然界的统一和谐,所以人与神的关系也是平等的。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1]这说明女巫应该是一个会跳舞的,至少她能通过一种别人都不会的肢体语言来向神表达人类的敬仰尊崇的意向,以求得与神的沟通。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图腾崇拜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图腾崇拜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人们把某种动物、自然物或人物视作神灵,将其作为自己的部族、家族或个人的象征,以此来表达对其崇拜和敬意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古代中国,图腾崇拜也曾一度盛行,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图腾崇拜的起源图腾崇拜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人类宗教文化的一种表现。

在古代,人们生活在野外,常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和自然物打交道,甚至与它们产生联想,最终就会出现一种将动物或自然物神化的观念。

这种观念经过传承和发展,也可能成为一种族群、家族或个人的标志。

二、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图腾崇拜,常常与家族、宗族、氏族和部落相关。

在古代的崇拜中,图腾具有富有象征意义的神圣属性,代表着一种力量和精神支柱,是人们在生活中得以守护和尊崇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图腾崇拜主要表现于家族、宗族、氏族和部落。

他们常常把一些动物或自然物视作自己的图腾,并把这些动物或自然物作为部族标志,以此来表达对其崇拜和敬意。

例如,在古代的少数民族中,人们常常以动物作为图腾。

在蒙古族文化中,天马是最重要的图腾之一,代表着自由、勇气和力量。

在藏族文化中,蛇是十分重要的图腾,蛇形象通常出现在藏族的建筑、家具、衣裳和工艺品中。

到了中国的汉族文化中,龙是最常见的图腾之一,代表着贵族的权利、荣耀和神圣。

除了动物之外,自然物以及人物也常被视作图腾。

在古代中国,太阳和月亮也常常出现在文化中,并被视作神灵。

此外,孔子和耶稣等人物也被崇拜,成为一种图腾。

三、图腾崇拜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图腾崇拜对古代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在社会制度中表现突出,而且在文化符号、历史事件以及艺术创作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战争中,图腾曾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诸侯的军队中,都有自己的图腾。

而在打胜仗时,士兵常会把图腾作为战争结果的象征,以此表达自己的胜利。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图腾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汉族文化中,龙代表着贵族的权力、荣耀和神圣,因此崇拜者常就以龙为标志,以此彰显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图腾崇拜的历史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的历史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的历史名词解释导语:人类历史上,图腾崇拜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宗教行为。

本文将对图腾崇拜进行详细解释,探讨其起源、发展和影响。

第一部分:起源与定义1.1 图腾崇拜的概念图腾崇拜是指一种对于某种具象或抽象物象的崇敬、崇拜,认为这些物象具有超自然力量。

这种崇拜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是部落或群体基于特定的象征系统所共同信仰的一种形式。

1.2 起源和历史背景图腾崇拜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社会。

在这些社会中,人们对与其共同体有着亲属关系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物象表示敬意,并认为它们具有与部落或个体相关的神秘力量。

图腾崇拜作为宗教或神话信仰的核心元素,逐渐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传播和演变。

第二部分:图腾崇拜的形式和特征2.1 图腾的选择在图腾崇拜中,选择图腾的过程通常是根据特定的符号、象征或传统。

部落成员可能会选择与其家族、氏族或职业有关的图腾,以展示其特殊地位和身份。

2.2 图腾的象征意义图腾通常代表着一系列的象征含义,例如力量、智慧、信仰等。

通过图腾的崇拜,人们希望与其所代表的力量相连,从而保护和祈求帮助。

2.3 社会角色图腾崇拜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加强了群体凝聚力,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同时,图腾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部分:图腾崇拜的发展与影响3.1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图腾崇拜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图腾崇拜往往以民族、宗教或个人信仰的形式存在,但基本的崇拜思想和象征仍然保留。

3.2 影响力与争议图腾崇拜对于民族认同、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图腾崇拜也常常引发争议和冲突,尤其在涉及部落、群体之间的权力和竞争问题上。

结语:图腾崇拜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宗教、神话信仰元素,在人类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代表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向往和寻求,在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尽管图腾崇拜的形式与社会环境有关,但其基本的符号系统和象征思想仍然在当今世界中存续并发扬光大。

试论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与跨文化

试论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与跨文化

Vol.43No.11Nov.2022第43卷第11期2022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在对红山文化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深度关注图腾崇拜和图腾文化这一人类早期社会存在的现象。

因为图腾不仅反映了早期氏族时期的宗教形式,而且也是人类最早形成社会雏形的标志,他是集合最原始的法律法规、最原始的艺术形式、最原始的哲学思想的“多元”体现。

红山先民的图腾崇拜对象的确立主要来源于生存环境中的动物,(后期挖掘出土的玉器造型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广义上的图腾崇拜就是某个氏族为了区别其他族类,便把本氏族最为喜爱的动物或植物升华为一种标志物,并给予这种标志物一种神秘的力量,进行顶礼膜拜。

具体说图腾,主要是指具有相同血缘关系并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氏族群所拥有的一个统一的族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赋予图腾的寓意也不断丰富,在红山文化分布的区域内,红山先民甚至对图腾赋予了神的功能与力量。

红山文化时期的图腾在氏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整个氏族的保护神。

在图腾崇拜神秘力量的感召下,极大地加强了氏族内部的凝聚与团结,最终在氏族社会后期进一步演变成怀祖念祖世代相传的神话,形成“与天一体,与神同在”的理念。

这一理念深深地根植于红山先民的思想之中,他们认为与本族群起源、繁衍生息的相关的动物,也都是上天所赐、奉天命所为。

一、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的萌芽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萌芽的最大意义在于氏族之间实现最原始最简单的跨文化传播的前提。

早期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是如何诞生的?与其他氏族的图腾崇拜又有何区别?红山先民是如何把猪确立为主要的图腾崇拜对象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张光直在讨论半坡氏族有无图腾崇拜时认为:“要确立图腾的存在,要先确立氏族的存在”[1]。

“个别的图腾一定要与个别的社会群体相结合”[2]。

通过对红山文化几十年的考古研究,发现红山文化中早期氏族社会的形成过程具有清晰的脉络。

从红山文化看中华文明起源

从红山文化看中华文明起源

从红山文化看中华文明起源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老哈河流域和辽宁省辽西地区,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一前3000年。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红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彩陶与细石器共存,还有大量的玉器和祭坛、神庙、积石冢等祭祀用大型礼制建筑。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早期的一脉强劲力量,助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也见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红山,意为“红色的山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

红山在蒙古语中称“乌兰哈达”,“乌兰”意为赤色、红色,“哈达”意为山峰,赤峰这个名字就是从“乌兰哈达”而来。

红山文化因赤峰市的红山而得名。

193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赤峰红山脚下英金河两岸和红山后进行调查,并著文《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对红山地区古文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

同时,他还与考古学家裴文中、尹达对红山地区古文化提出了许多预见性课题。

1950年代初,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依据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梁思永意见,第一次将在赤峰红山地区发现的、以彩陶和细石器伴生为特点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命名为“红山文化”。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人员先后对红山地区的古文化遗存进行发掘和研究,从此我国正式开始对红山文化进行研究。

从197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对红山文化的探索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主要包括内蒙古翁牛特旗红山文化玉龙、各地红山文化玉器群,辽宁朝阳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大型祭祀遗址,辽宁朝阳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处的牛河梁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等近千处遗址,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新阶段。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文化中的虎图腾崇拜

红山文化中的虎图腾崇拜

No.1 Jan.2018
辛学飞
(赤峰市红山文化研究会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 从红山文化早期遗存下来的虎图腾可见,这个时期红山人所创作出来的虎图腾是具有一定的规 范性的,都是一种侧面整体的虎形,是同一种表情、姿势和造型,说明在红山文化早期,虎图腾的宗教崇拜观念在 红山文化区域范围内是具有普遍性的。
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也就是说,这几个氏族 部落当时是以蛇、牛、虎作为其部落的图腾,这些 神话传说很明显都保留着远古时代氏族部落图腾 崇拜的遗痕。通过他们图腾的一致性说明,那个 时期原始各部族所崇拜的图腾应该是具有相同性 的。
(一)我国少数民族虎图腾的神话传说 很多学者在对现在瑶族、苗族、黎族、壮族、佤 族、高山族和布依族神话传说的研究中,发现这些 民族至今仍旧以东方“龙部落”的遗裔而自居。宋 朝的罗愿就在《尔雅翼·释龙》中描述了龙图腾的 样子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 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显然是一幅 集百家之所长的动物大集合的画面,而从其形成 的过程,足见神话传说中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不断 叠合丰富的,同时也看到了东方各部族之间不断 融合发展的一种现象,仅从一个龙图腾中就可以 看 到 各 部 族 在 融 合 的 过 程 中 ,图 腾 也 会 随 之 融 合。有人说伏羲是远古神话中的太阳神和虎神,
生活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赫哲族、朝鲜族、 鄂温克族还有满族和鄂伦春族,也都是以虎为图 腾的。在赫哲族阿克腾卡部族的神话传说中,至 今仍流传着一个关于老虎和一个赫哲女人成婚繁 衍后代的神话传说。这些生活在林区的民族世代 都以狩猎为生,在狩猎的过程中他们从来不去围 猎老虎。如果在狩猎时遇到老虎,他们就会跪在
第1期 2018 年 1 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3969/j.issn.2096-2991.2018.01.006

「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

「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

「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于理解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红山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

红山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且它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为鼎盛的一种文化。

红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农业的兴起和定居点的形成,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

同时,红山文化还具有较高的制陶水平和发达的石器工艺,这些都显示出该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先进的阶段。

红山文化的农耕经济主要以小麦、大麦、粟、黍等为主,同时还栽培了一些各类蔬菜和水果。

这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一批的农耕文化,其农耕技术的发展对于后来的农业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开始定居在村庄中,搭建了简单的房屋,这和更早期的游牧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差别,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定居生活的阶段。

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以红陶和黑陶为主,其中以红陶最为流行。

红陶的制作技术十分精湛,陶器饰面有凹凸纹饰、贯串饰以及其他各种图案,且纹饰繁多,红彩鲜艳,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而黑陶则具有实用性,制作出的容器耐用且外表光滑。

红山文化的石器工艺也相对发达。

红山人使用石器制作了各种工具,如石锛、斧、磨、刨等,这些工具的制作表明红山人已经能够灵活运用工具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为后来的农耕文化奠定了基础。

红山文化的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如骨针、鱼钩、鱼手机器等,这些生活用品的出现反映了红山人拥有相对丰富的物质生活。

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生育神像和动物骨骼,这些显示出红山文化的人们已经开始崇拜神灵和进行宗教活动。

红山文化的消亡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一种观点认为是气候变化导致红山文化的灭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战争和族群迁徙的结果。

无论如何,红山文化的消亡为后续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等文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总之,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较重要的一种文化。

红山文化各时期的熊图腾崇拜

红山文化各时期的熊图腾崇拜

(赤峰市玉源博物馆,内蒙古赤峰024000)辛学飞红山文化各时期的熊图腾崇拜[收稿日期]2019-09-01[作者简介]辛学飞(1970—),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市玉源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红山文化玉器及红山文化原始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摘要]红山人对熊的图腾崇拜最早来源于一种万物有灵的思想,熊图腾也应该是部族最早的祖先神和守护神。

熊图腾崇拜的痕迹,不仅保留在后世的一些神话传说中,还保留在后代对灵物的崇拜中。

这种崇拜不是简单的崇拜,而是涵盖着很多方面,如包含着对强大动物的恐惧敬畏心理、对生命再生的愿望、对母系的生殖崇拜的观念,还包含有一种权力的象征以及精神信仰在里面的复杂的崇拜观。

[关键词]红山文化;玦形兽首玉雕龙;熊图腾崇拜[中图分类号]K872;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991(2019)06-0031-08很多考古资料分析表明,红山文化的中心地带主要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和老哈河流域,而且红山人基本上都是处在一种沿河而居的生存状态中。

根据古植物学家在遗址中所发现的碳化胡桃核果实以及对孢粉的研究,兴隆洼文化至赵宝沟文化时期,聚落周围为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与草原过渡带,表明当时人们对森林仍有较大的依赖性,这也是农业经济与渔猎经济互为补充的一个标志。

[1]我们从西辽河当时生态背景的考古分析中,也能分析出红山人所处的生存环境状况。

红山人所选择的生存环境应该是一片水草丰美、草木丛生、丘陵起伏的肥沃之地。

这两条河流的沿岸气候温暖且较湿润,在一万年前,广泛生长分布着温暖性夏绿阔叶林木。

曾经有成群的野象、野猪和野牛,还有羚羊和野鹿在草丛中自由穿梭跳跃。

而在红山人居住之地的山坡下面则是水系发达,湖泊密布,且河流纵横交错,互相连接,水面上碧波粼粼,水中游鱼成群,鱼类在当时不仅是红山人赖以生存的食物,而且也是一些食肉动物的美味佳肴。

而就是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以熊、鹰、蛇、猪、鹿、龟、鱼这些动物为题材的雕刻作品才会在红山文化遗址中频频出土,其实这也正是当时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所产生出来的渔猎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

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

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

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作者:吕富华杨福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吕富华,杨福瑞(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一个族群选择何种物类为图腾,是与他们生活的地域和地理环境特征、经济特征、谋生手段、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的。

红山文化对猪的崇拜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饲养业,而后在氏族社会的发展中则升华为图腾。

而对鸟的崇拜观念可能源于一种敬畏心理,继而形成另一族群的图腾。

最终在整个红山文化分布区,形成了不同的氏族族群和不同的图腾制。

关键词: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01-03笔者曾撰了《红山文化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一文,讨论了红山文化氏族社会发展与红山文化图腾制的关系以及红山文化图腾崇拜的状况,限于篇幅,没有论及红山文化为什么会以猪龙、凤鸟为其图腾的对象。

本文将依据“猪首龙形”玉器和“鸟形”玉器等考古材料,继续分析红山文化猪鸟等动物崇拜到“猪龙”、“凤鸟”图腾的原因及其过程,以诠释红山文化先民的精神世界。

一、从猪崇拜到猪—龙图腾“猪首龙形器”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类,目前对已被确认的属于红山文化的“猪首龙形器”数量还不能作确切的统计,包括发掘、采集、传世的大体有数十件之多。

郭大顺曾对传世和收藏的此类玉器有过统计,有十余件之多[1]。

在数十件猪首龙形器中,明显的呈现出三类:一类是较大的“C”形猪首龙。

卷体呈“C”形,首颈部外侧饰以长鬣,吻部略长而稍上翘,目突起作棱形或长圆形。

三星他拉玉龙、东拐棒沟玉龙、故宫博物院玉龙、傅忠谟玉龙均属于此类。

一类是猪首较为清晰的玦形器,其共同特点是以玦体成形,体躯肥硕,首部大而明晰,短立耳,圆睛,吻部有多道皱纹,这类玉龙达二十余件。

一类是猪首的直形器,分双首和单首。

双首直形器,其共同特点是两端雕有猪首,一件为玉璜式,另一件有三孔。

试论红山文化图饰的艺术特征及提炼创作方法

试论红山文化图饰的艺术特征及提炼创作方法

试论红山文化图饰的艺术特征及提炼创作方法王颖;刘春艳【摘要】红山文化,不论是从考古学角度还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在积极研究红山文化图饰及其造型特征,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通过对红山文化图饰及其艺术特征的研究,总结出其中的典型图饰,并运用艺术手段对这些图饰进行加工,进而形成标志性文化图饰,使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

%Hong Shan culture has high research value on the point of archaeology and artistic cre-a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decorations of Hong Shan culture,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 Through studying decorations of Hong Shan culture and their artistic features , the paper aims at summing up the typical patterns processed by artistic means in the form of landmark cultural pat-terns so that decorations can be wide spread and popularly used in Modern Art Design.【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图饰;艺术特点【作者】王颖;刘春艳【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1;J522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比较重要的文化之一,属于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重要意义探寻远古社会的起源与演变

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重要意义探寻远古社会的起源与演变

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重要意义探寻远古社会的起源与演变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重要意义一、引言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其所揭示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远古社会的起源与演变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就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展开探讨。

二、红山文化遗址的背景红山文化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东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该遗址首次被发现于1923年,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对该文化及其演变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1. 遗址规模与结构:红山文化遗址面积达到900多万平方米,其中出土的墓葬和居民建筑遗址约有500多座。

这些墓葬和遗址的布局和形制多样,反映了红山文化不同年代的社会组织和居住形态。

2. 墓葬发掘:在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墓葬遗址。

这些墓葬包括石室墓、土坑墓、竖穴墓等形式。

从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和人骨,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

3. 文化遗物: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丰富多样,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红山文化人民的生产生活、工艺水平和艺术品味,对于研究远古社会的文化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红山文化的重要意义1. 红山文化的时间与地域:红山文化遗址的出土物被证实为距今约5200年至4200年前的遗迹,是中国东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红山文化的出现和演化,为我们认识远古社会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2. 社会组织与居住形态: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制度,墓葬中的随葬品的差异化显示了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阶层。

此外,居住形态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社会地位与居住条件之间的关系。

3. 经济与文化交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特别是玉器、贝器等奢侈品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经济相对繁荣,并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

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远古社会的经济活动与文化交流,也为我们了解文明的传播和互动提供了线索。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时间跨度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红山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前文化的高度发展。

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地。

在这些考古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文化遗物。

女神信仰在红山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可以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女神祭祀场所、女神雕塑以及女性墓葬等方面得到证明。

红山文化的女神信仰主要表现为对生殖神力的崇拜和祈福。

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人们常常能够发现女神像和女性遗骸,这表明女神信仰是红山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女神信仰在红山文化中的重要性可以从陶器的形状和纹饰中得到印证。

红山文化的陶器形状多样,其中大部分以女性形象为主题,如女性头像陶器、女性裸体陶器等。

这些陶器通常具有丰满的乳房和臀部,象征着生育和繁衍。

红山文化的陶器上还经常绘制有女神形象,如女性面部、女神躯干等。

这些陶器形象的出现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对女神的崇拜和依赖。

红山文化的墓葬中也经常可以发现女神形象的存在。

在女性墓葬中,人们经常可以发现女神雕塑或女性形象的骨器。

这些女神雕塑通常具有浓厚的生殖符号,如丰满的乳房、突出的臀部和雕刻的性征等。

这些女神雕塑的存在表明红山文化社会对女神的信仰和尊崇。

女神信仰在红山文化中的存在可以从许多方面解读。

红山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对生育力的崇拜在当时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女性作为生殖的象征,被看作是农业的神圣存在,因而受到社会的尊敬和崇拜。

红山文化中女神信仰的存在也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家族制度有关。

女性在红山文化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女神信仰的存在可以看作是对女性地位的体现和尊崇。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摘要:本文从宗教心理学视角对红山女神的信仰内涵及信仰体系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红山文化至牛河梁阶段已具有较为完整的信仰体系并至少包含原始巫术、图腾崇拜、女神崇拜三个部分,前两者产生时代较早,后期三者同时存在。

其中,小型女神像是红山先民促进生育及丰产的巫术用具,大型女神像依其体型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代表创始祖先女神、次级女神、女神代言人(女萨满),动物雕像则是红山文化社会联盟中不同部落的氏族祖先神,从属于女神崇拜。

关键词:红山文化;女神信仰;原始巫术;图腾崇拜一、研究综述女神信仰是红山文化較中华境内其它考古学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红山文化是我国已发现的诸多考古学文化中唯一一个有明确女神信仰的文化,对研究我国史前文化、原始宗教具有珍贵的样本价值,但国内外相关专题研究并不多见。

常见的女神信仰内涵有:1.对生育力量的崇拜,可指人类的繁衍,表现为孕妇形象(生育女神);也可指粮食的丰产,表现为大地母亲的形象(丰产女神)[1]。

2.对阴性能量的崇拜,可指智慧、美、爱、慈悲等,表现为雅典娜女神、维纳斯女神、观音菩萨、圣母等。

3.母系社会下的祖先崇拜。

受西方史前遗址出土资料特点的限制和西方社会基督教传统的影响,国外的女神研究往往集中于前两种类型。

国内的女神研究则集中在考古学、社会学、文化艺术等领域,运用国外相关理论对本土现象进行解释和定位,在阐释及论证深度方面稍显欠缺。

仅就红山女神研究而言,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考古学界。

几位经验丰富的学界前辈判断红山女神当为母系社会祖先崇拜的遗存,且已发展到较高阶段,并与其它多种动物图腾崇拜共同组成了一个信仰系统。

其中,红山女神居首位,其它图腾动物为辅;不同体型大小的女神或可细分为一个女神系统,其中体型最大的主神或许超越了具体的祖先崇拜,成为整个红山文化崇拜的保护神[2]。

此外,我国学者还从文学视角指出东北地区萨满女神与红山女神的联系,为红山女神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作者:辛学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摘要:在红山文化时期,思维发展较为超前的部落可能会以某种有灵的动物或者植物,或者神灵,添加进人的意志和想象力,寄托了先民对生活的某种向往与希望,从而形成了人神合一与图腾崇拜混杂信仰的红山文化早期宗教。

关键词:红山文化;图腾崇拜;鸟图腾;龙图腾;玦型兽首玉雕龙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05-04尼采把人称之为“软弱的动物”[1]。

的确,人没有其他动物那样厚厚的皮毛去应付恶劣的天气,没有锋利的牙齿或尖锐的爪子、尖尖的头角去攻击敌人而获得食物,也没有像某些动物那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和能够迅速逃避意外伤害的发达肌肉组织。

于是,人们便不单单依赖自然本性,而是要启动那种发明创造的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于是乎,各种神灵应运而生,图腾崇拜盛行,人类的宗教信仰开始得到了扩展和发挥。

在红山文化时期,那时是没有文字,没有记录的,思维发展较为超前的部落可能会以某种有灵的动物或者植物,或者神灵,再添加进人的意志和想象,用他们最直接的思维,最纯朴的手法,把自己的想象和崇拜都雕刻在岩石之上。

或者用玉、用细石或者骨、蚌壳等雕刻成神像,红山先民们所雕刻的神像及神面,他们都认为是有灵和灵魂附在上面的,其实这里面很明显的寄托了先民对生活的某种向往与希望,从而形成了人神合一与图腾崇拜混杂信仰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宗教。

所谓的图腾,按照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部族所信奉的保护神。

在红山文化中,从目前所遗存下来的各种雕塑中可以看到,各部落的图腾崇拜尤其兴盛,他们所崇拜的神往往是某种动物或者植物。

祖先死后,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肯定没有死去,先人的“灵”和物的“灵”便组合在一起,物就成了先祖意志的代言人,并且成为整个部族的保护神,同时也会流传出部落最初的形成,或者一个氏族起源与图腾关系的神话。

所以,图腾崇拜最初是来源于部落万物有灵的信仰,是部落最早的祖先神。

图腾崇拜的痕迹,不但保留在神话传说中,还保留在后代对灵物的崇拜中。

红山文化各个时期的图腾崇拜同样也产生于人们对于某种动物的行为,或者是对某种植物作用的神秘感和依赖感,红山人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而这种物可能就会被奉为本部落的至高神灵。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在远古时代,鸟的作用是十分神奇的,由于它与人的生活可远可近,与自然万物能和平相处,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弓箭之前,人们对飞禽是无可奈何的,所以他们认为飞禽应该是最具神力和最神秘的动物,这种对神力的依赖和想往就产生了一种向往和崇拜。

尤其是对那些凶猛的鸟类,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凶猛威武,气宇轩昂,并且具有通天的本领,所以人们认为它们应该也是人与天沟通的最好使者。

它们不仅能以动物和人类的尸体为食物,而且它能以闪电般的速度,细石一般坚硬的爪子扑食地面上的动物,而这一切,都是人类所不能做到的。

在《诗经·国风·豳风》中就有“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的诗句,而这里面所讲的鸱鸮,就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鸟。

民间还有一说,说它类似猫头鹰,可能是猫头鹰具有独特的夜视神秘功能,还是它具有能嗅出死人的味道等特殊功能,过去有“夜猫子进宅,好事不来”一说,谁家有了丧事,便会有猫头鹰的出现,再加之它的声音凄厉刺耳,令人不寒而栗,久而久之,人们便认为猫头鹰的出现会有不祥之兆,于是认为它是上天派来带走人灵魂的使者,由于对它的这种畏惧和恐惧心理,所以才被红山人奉为神鸟,应该是红山先民早期的图腾崇拜之一(图1)。

玉是神奇的,是有灵魂的圣物,而红山玉器之美所能触动我们的地方,很多时候并不是玉器本身所表现的形式打动了我们,而是那种形式中所暗示、传达的红山人的一种思想或是一种对宗教信息的表达和传递,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这种精神所依附的遗存之物才会更具有吸引力,才会让研究者感到痴迷和敬畏。

这种信息可以说无处不透露出红山人对图腾的一种向往,里面注入了红山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他们的诸多早期宗教思想,而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红山玉器的神韵之所在吧。

在《拾遗记》卷一的《太昊》中记载:少昊的母亲黄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的顶端。

后来黄娥生下了太昊,他的部落就号称为“凤鸟氏”。

这其实就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例证。

而图2这个鸮形神人面就是红山文化时期的另一种鸮形面的造型。

鸮的表面受沁成白色雾状,如一片白云轻轻飘浮于美玉之上。

看上去飘飘渺渺,如云似雾,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美的一种沁色,又被收藏界人士称之为“云雾沁”,或者“烟沁”,极具美感,同时也更增添了红山神玉的一份神秘特色。

而红山文化里所讲的鸮应该就是后来的凤。

有学者对敖汉旗小山遗址出土的赵宝沟文化类型的尊形陶器上刻画的鸟、猪和鹿的造型“给中华龙凤图腾起源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刺激,也为红山的玉雕龙和鹃龙造型提供出发生学的雏形”[2]。

图2的神面造型是独特的,是一个鸮与人面的结合体,表面用雕琢简易的线纹构成双眉双眼,单鼻,并且无嘴,线纹清浅而隐约,却在下颏出现一正三角形的开口槽豁,是代表了嘴,还是鸱鸮的写意造形?此种造型的神人面充分表现了先民向往自己的灵魂能被神鸟带到天上的愿望。

鸱鸮神人面,正反映出当时红山文化时期神格化与人格化混合在一起,是一种人兽神通、合二为一的结合时期。

这件鸮形神人面是红山人对动物图腾崇拜的真实反映。

在朴素的辩证统一的思维习惯的作用之下,对于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声光色影,红山先人所重视的是整体的直觉体悟,而不是具体的理性思辨。

在红山人的观念中,宇宙是一个万有大化流行的连续整体,物物相联,事事相通。

一切都不仅是现实的实体,而且都有着神秘的含义。

因而人们视自然界万物皆有灵性,甚至认为呈现于视觉的感觉世界的人只是灵魂的躯壳。

于是他们常常在大自然之中发现和人有关联的暗示和象征,在具体的人和物上想象出无形的精神气氛。

由此他们根据山川河流,云气雷鸣预测前景,为着祈福纳祥对天地山川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并在哲学的领域展开形神之辩,不探索事物理性的真实,而是一味探求事物形表之外的神秘意味的含义。

而这种性格最终过渡成为一种民族的共同本性,仔细想想,这种秉性至今不是还遗留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秉性之中吗?朱熹说:“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3]红山文化早期就已经是一个稳定的农耕民族了,而相对一个农耕部族来讲,“龙”是否有“垄田”之意?“农”同“龙”,是中国早期农业形态的一种表述[4]。

对于龙,每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

而龙究竟产生于何时?红山人对龙的崇拜也应该是我们目前所知道最早的。

在兴隆洼文化的查海遗址中,就发现了我国最早龙崇拜的遗迹[5]。

图3就是在辽宁查海文化遗址出土的用石头堆塑出来的龙形图腾标志。

墓主与雌雄两头猪同穴并列埋葬表明,当时的祭祖活动与祭祀猎物的活动已经结合在一起,而且兴隆洼先民们对猪灵的祭祀已经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

关于龙的来源问题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许多学者一直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其主要观点大概有蛇说、雷电说、鳄鱼说、鱼说、熊说、龙卷风说很多种。

除了龙来源于动物论,有人还别出心裁地提出了“雷电说”。

著名的学者朱天顺认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了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

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6]。

这一观点在历史资料中也可以找到证据,“雷龙同类,感气相致”;王充在《论衡》中也分析说:“龙闻雷声而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

另外,在《山海经》里面也有雷神的出现,它所形容的恰恰也是我们所说的一副龙的形象。

而图4这件玦型兽首玉雕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物,呈半圆型,做首尾相连状。

这是个虫子一种胚胎状的形制,而红山文化玦形玉雕龙的造型是中国龙文化最早的雏形无疑,而它后期演化的形制,则是首尾张开,似挣脱了束缚,欲有冲向九重云霄之状的玉龙。

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应该是“佩戴在巫师身上的玉龙是想象的灵物,是被崇拜和祭祀的对象,是巫师以此通天地的法器之一,通过玉龙通天达地,实现人与神的沟通,以达到人们祈祷的目的”[7]。

后来,传说夏王朝是龙的后裔,难道这也是“天命青龙,腾尔生夏?”但是这些事情却又巧合的聚集在一起,并且相互之间或许真的会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如果真的能确定这种连带关系,我们就完全可以认定:红山文化将是中原龙文化的发源地。

谈到了中国的龙图腾,我们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蛇,蛇说应该是流行最广和最早的。

早在汉代文字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

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就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徽,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8]。

而红山文化始终就有对蛇的崇拜,图5这对耳饰正面中间凸起,中间有“6”字形圆圈,工艺简单形象,注重形态的表现,写意的表现手法明显,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

从外形上看,形状似是蜗牛,又似盘蛇。

背面平滑无工艺,顶部有一前后对钻的通孔,应该就是单纯的耳饰。

传说中的皇帝珥两黄蛇。

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东海水中的小块陆地上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叫禺虢。

这禺虢就是皇帝所生,是惟海神。

”[9]而在《山海经》里面所指的那个戴着两条黄蛇的人,是不是就是戴着两个玉耳饰的人呢?我们从图4玉雕龙的外形上看,那是一条胚胎状蜷曲的虫子,也就是说龙的起源应该与虫是分不开的。

在红山文化的诸多图腾崇拜中,民间所见到数量最大的要数虫子了,也有人称之为虫(蚕)形坠,虫子的形状可以说多种多样,造型也各具特色,从虫子的玉质及造型的不同上区分,早期的蚕虫做工非常简单朴拙,讲究设计的随意性,一般都为圆雕。

而图6为红山文化中晚期的虫子,一般为片状,工艺比较复杂,中间内凹呈洼状,而这两种造型的蚕虫,时间间隔要相差两千年左右。

从这点来看,红山文化对蚕虫的图腾崇拜是具有传承性的,是由来已久的了。

由此可见,随着生产工具的向前发展,玉器的器型也是在发生着不断变化的。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中虽已找不出红山文化时期图腾崇拜所反映出的内容,但直到今天,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旧保留着大量图腾信仰的习俗,由于这些民族的氏族部落的生产与采集、渔猎、农耕的原始形式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氏族社会的发展直到今天还保留着原始社会后期的许多痕迹,因此,在红山文化中才出现了这些熊、虎、鱼、蛇、龟、鹰等动物图腾和一些植物的图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