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闽台民间宗教对海峡两岸文化形成发展的作用

闽台民间宗教对海峡两岸文化形成发展的作用

闽台民间宗教对海峡两岸文化形成发展的作用
闽台民间宗教对海峡两岸文化形成发展的作用
闽台两地有着丰富而神秘的民间宗教文化,是一种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和艺术等方面文化积淀,它对本地区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尝试从民间宗教与方法价值、生活价值和民族意识等方面,论述民间宗教文化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所履行的整合功能,力图说明闽台民间宗教文化在海峡两岸文化发展过程的积极意义.
作者:黄建铭陈裔顺作者单位:福建行政学院,图书馆,福建,福州,350002 刊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 JOURNAL OF FUJIA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ND FUJ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3 ""(3) 分类号:B911 关键词:闽台民间宗教文化作用。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岛屿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这里的民俗信仰极为独特而丰富,充满着古老而生动的传统活动和仪式。

如果要了解闽南地区的民俗信仰,就需要深入考察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况,并举出五个例子来加深对这些信仰的了解。

一、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述闽南普度民俗信仰是闽南地区人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包含着祖先崇拜、驱鬼邪、消灾祈福、祭祀等多种元素。

这些信仰与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如今已被广泛流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信仰之下,闽南人民独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和仪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清明节上的扫墓、七月十五的盂兰节、中元节等等。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寓意和祈求,但它们都蕴含着生命的尊严、自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让人们更加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积极向善。

二、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例子1. 扫墓扫墓是闽南地区最著名的民间活动之一,它在清明节期间举行,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扫,悼念已故的亲友。

这个活动可以追溯至古代,相传最早是鲁国大夫管仲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亲自到墓地祭奠,并以自己的身影为模型,在墓前竖立青铜像。

此后,人们便将这个仪式传承了下来,并对它进行了不同的灵活性调整,以适应时代和地域。

在闽南地区,扫墓不仅是一项传统的宗教仪式,更是一种亲情和文化的表达。

人们会认真清理墓地,修缮坟墓,烧纸钱、燕麦和炙鸟等物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激和追思。

同时,这个活动也成为了团聚亲友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携带食品、鲜花和香烛,为祖先献上最真诚的祝福。

2. 盂兰节盂兰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闽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据传,这个节日起源于唐朝,最初是为了纪念佛教历史上的一位大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鬼魂和祈福的仪式。

闽南地区的盂兰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人们会为自己和已故的亲属祈求福气和平安。

这个节日的形式非常多样,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例如举行盂兰大戏、摆放光明灯、放生水生等等。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 17 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 1 6 2 1 - 1 6 2 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以福建东山关帝信仰为例

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以福建东山关帝信仰为例

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以福建东山关帝信仰为例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传统文化区域,这里的海洋社会和民间信仰一直深受人们关注。

作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福建东山关帝信仰被广泛传承和崇拜。

本文将以福建东山关帝信仰为例,探讨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并举出5个例子以证明。

一、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的融合闽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海洋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们多以捕鱼和海产品贸易为生。

因此,闽南的文化和信仰也与海洋紧密相连。

海洋社会是指生活在海洋周边地区的人们,他们的信仰通常都和海洋有关。

作为中国的传统信仰之一,关帝信仰在福建、广东等地区都非常盛行。

据统计,福建地区拥有超过2000座关帝庙,其中东山关帝庙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一座,也是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的集中地。

在东山关帝庙,可以看到许多祭拜者,大多数都是海洋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来到这里祈求海神关帝的保佑,希望自己在海上能够平安无事地捕鱼和贸易。

二、各种民间传说和信仰的流传民间信仰与传说也是关帝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山关帝庙,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关帝的传说,比如说《州治东山关公庙碑记》中记载的“关公放金水”传说,讲述了关帝曾经在东山泉头放过金水,由此形成了金水池,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民众会在这里举办盛大的盂兰节。

除此之外,福建闽南地区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民间信仰,如妈祖信仰、土楼神话等等,这些都是这个地区特有的信仰文化。

三、关帝信仰的传承和融合关帝信仰在福建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关帝信仰和其他文化和信仰的融合。

比如说,在东山关帝庙内有一尊《臨濟義和之像》,它是一个集合了佛、道、儒三教思想的人物形象。

据了解,这个形象是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了。

这个例子就展示了福建地区各种信仰和文化的交融。

四、关帝信仰的社会影响众所周知,关帝信仰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

在福建的历史上,关帝信仰也曾经有着长期的影响。

比如说,在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曾经遭受过海盗的侵袭,当时民众都非常惧怕海盗,于是他们开始在东山关帝庙祈求保佑,希望能够远离海盗的威胁。

四、闽南宗教文化

四、闽南宗教文化
闽南宗教文化
一、民间宗教文化
(一)中国民间宗教文化包括: 1.神灵、祖先、圣贤和鬼的信仰 2.家祭、庙祭、墓祭、年度祭、公告节庆、人生礼 仪和占验术等礼仪 3.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的庙宇的仪式组织 4.世界观、宇宙观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文字 的象征、自然物的象征等 5.民间宗教建筑、绘画、戏剧、民间宗教语词、民 间宗教文化心理等
三、闽南民间宗教文化未来走向
1.闽南民间宗教文化将随着社会的变迁继续 经历着世俗化的过程。 2.闽南民间宗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重 要形式,仍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尽力保持自 己的特色,维持自己的存在。
34.开漳圣王: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
二、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
1.闽南地区民间宗教信仰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 了一套十分庞杂、功能各异、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 神谱体系。 2.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与该地区的经济发 展,尤其是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 3.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为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传播与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条件。 4.闽南民间宗教文化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社会 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是神缘文化中重要的媒介形式 之一。
23.城隍神
24.瘟神
25.门神
26.灶神
27.井神
28.床神
29.紫姑
30.境主神
31.保生大帝:慈济、忠显侯、英惠侯、万寿 无极大帝、恩主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保生大帝
32.安溪清水祖 师:昭应大师、 昭应广惠大师、 昭应广惠慈济 大师、昭应广 惠慈济善利大 师

33.广泽尊王: 郭圣王、威镇广 泽侯、 威镇忠 应孚惠威武英烈 广泽尊王
8.王灵官
9. 灵 官 马 元 帅
10.八仙
11.何九仙
12.关帝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介绍了闽南文化的特点、传承方式和重要价值,以及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一、闽南文化的特点闽南文化是指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特色:闽南话是闽南地区的主要语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词汇。

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建筑风格: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具有防御功能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

3. 文学艺术:闽南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如南音、木偶戏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4.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佛教、道教等,这些信仰对于形成闽南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承闽南文化的方式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 教育传承: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闽南文化的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传授闽南话、传统戏曲等相关知识。

2. 文化节庆:举办闽南文化节、土楼文化节等活动,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

3.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土楼、古建筑等,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4. 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和团体进行交流合作,推动闽南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三、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价值传承闽南文化具有以下重要价值:1. 历史记忆: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2. 文化认同: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文化创新:传承闽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创新的探索。

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4. 旅游经济:闽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具有积极影响。

福州的文化的介绍

福州的文化的介绍

福州的文化的介绍福州的文化介绍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福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在这里,我们将为您介绍福州的文化。

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福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

早在三千多年前,福州就是一个繁荣的商港城市。

隋唐时期,福州成为了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在明清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当时,许多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如明代李时中、唐伯虎等人以及清代黄宗羲、林则徐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或工作过。

二、闽南传统文化闽南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之一。

它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曲艺术、建筑工艺、美食等方面。

福州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在福州可以感受到浓郁的闽南文化氛围。

1. 语言文字闽南话是福州人最常使用的语言。

它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

除了日常交流外,闽南话还被广泛应用于歌曲、电影等领域。

此外,福州还有自己的方言——福州话。

2. 音乐舞蹈闽南音乐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之一。

闽南音乐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福州,您可以欣赏到传统的闽南音乐舞蹈表演。

3. 戏曲艺术福建梨园戏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之一。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福州,您可以欣赏到精彩绝伦的福建梨园戏。

4. 建筑工艺福州的建筑工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

福州古城墙、三坊七巷、鼓山等都是福州建筑工艺的代表作品。

这些建筑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 美食福州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多样而闻名。

福建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闽菜。

福州小吃也是不容错过的,如鱼丸、肉粽等都非常美味。

三、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作为五岳之一、中国南海门户的福建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与福建的历史文化深度紧密相联。

在福建,有一些寺庙、道观、教堂、清真寺等信仰场所,门庭若市,人气旺盛,彰显了福建宗教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对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悠久福建历史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不仅陆路和海路的交通便利,而且文化、思想、宗教的交流也非常频繁,所以福建的宗教文化包罗万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福建作为海外华侨和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早期就形成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

此外,福建道教和佛教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福建的道教文化,包括了太极拳、五福道、五松道等,是道教文化传承的典范,深受广大信徒的推崇和喜爱。

至于佛教在福建的发展历程,就更加悠久了。

自北宋五朝将领王鼎600年前携带佛经入闽后,佛教就在福建这片土地扎根发芽。

福建被誉为“佛国”,佛教文化发展繁荣,影响较大。

福建最悬崖峭壁的嵩丈山,有泉水满溢的九龙瀑布下,一座名为“大觉山”的佛教圣地。

此外,福建还有福建天台山、福清海门佛教寺、福建九座山、南靖土楼等著名的佛教信仰胜地。

二、现状福建的宗教场所非常多,其中以基督教堂、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清真寺的建筑规模较大,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崇高的精神地位。

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是积极参与者。

福建的宗教文化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有各种文艺、书画、音乐、演出等活动。

例如,福州市府广场每年都会举办佛经诵读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

同时,福建的道教也有比较密集的活动,例如罗星大帝的庙会等,都有着很高的参与率和影响力。

三、面临的困境随着福建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浪潮涌动,福建的宗教文化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困境。

其中,最严峻的是外来的宗教势力和教派的入侵。

日益增长的宗教氛围和政治氛围相结合,加上一些国际性或民间性宗教组织的介入,使一些宗教文化的根基和传承面临沉重的考验和挑战。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浅谈闽南宗教信仰现状与发展前景1

浅谈闽南宗教信仰现状与发展前景1

1、泛神崇拜
正统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 教、基督教;
1、泛神崇拜
民间宗教:道教、土地神、妈祖
1、泛神崇拜
民间信仰:清水祖师、关公、同安 保生大帝, 惠安青山王, 南安郭圣 王,德化张公法祖师、漳州开漳圣 王、厦门青礁慈济宫祖师
妈祖:顺济、灵惠夫人、灵 惠妃、护国明著天妃、护国 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上 圣母、天后圣母、天上圣母 无极元君
床 神
2、祗奉习俗
1.酬天敬地 2.民间的祭祖活动 3.烧香点烛的习俗
为什么要研究闽南宗教信仰 研究闽南宗教信仰的意义 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仰
闽南宗教信仰现状
闽南民间宗教文化未来走向
泉州现有宗教活动场所603余处,宗教教职人员 2871,市、县两级共有宗教团体37个,宗教团体 还办一所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学校(佛学苑)。
为什么要研究闽南宗教信仰 研究闽南宗教信仰的意义 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仰 闽南宗教信仰现状
闽南民间宗教文化未来走向
1.闽南民间宗教文化将随着社会的变迁继续经历着世俗化的过程。 2.闽南民间宗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仍将在社会发展进 程中尽力保持自己的特色,维持自己的存在。
为什么要研究闽南宗教信仰
研究闽南宗教信仰的意义
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仰 闽南宗教信仰现状 闽南民间宗教文化未来走向
1、
有利于闽南宗教文化艺术的发扬、 有利于闽南宗教文化艺术的发扬、继承和学习
闽南宗教文化相关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相当丰富, 也拥有本地特有的宗教艺术,这些资源无论其宗教地位、 信仰地位 还是历史地位都相当的高,对外来的吸引力也十分强。 因此, 进一 步开发闽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将进一步促进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 展,增进不同国家或地区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与相互理解,加强港 澳台同胞、 海外华人、华侨对祖籍地的感情联系,对发扬、继承和 学习其宗教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闽台文化:佛教对福建文化的影响

闽台文化:佛教对福建文化的影响

闽台文化:福建佛教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影响福建佛教从唐到宋寺院多达1400余所,拥有僧尼为数可观。

五代王审知多次度僧,每次动辄千人以至万人以上,宋真宗时福建僧尼多达7万多人。

寺院拥有大量田产,多者数千亩,少者不下数百。

明代初年仅建宁一府,就有一半农田属于寺产。

寺院之多,僧尼之众和寺产之厚,而寺院又不纳赋,造成了福建的经济寺院独雄而公私俱竭,这也许是福建地方经济长期停滞而人口不蕃的一个原因。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寺院建筑的豪华雄伟促进了福建建筑技术的发展,寺院经书的大量印刷也促进了福建印刷业的发达。

宋代福建印刷曾盛极一时。

尤其是佛教的思想对福建的文化、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哲学而言,宋代福建成为理学之乡,理学家刘子翚、杨时、李侗以至朱熹等,无不精研佛学,以儒为体,以佛为用,创建了集中国理学之大成的闽学。

以政治、文学而言,福建名闻全国的政治家、民族英雄如李纲、林则徐,都与佛教思想有缘。

李纲罢官回福建,都先后居住于福州的报国寺、天宁寺,遨游于福州的西禅寺、涌泉寺等处,终逝于福州楞严精舍,曾留有一些诗文。

他们忍辱负重、忠诚爱国、不惜身家,无疑都得益于佛教的修心养性。

福建自唐以下的许多着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如欧阳詹、杨亿、蔡襄、张元干、黄公度、刘克庄、严羽等,无不从佛学思想中汲取精华而创作诗文,而严羽则以禅理喻诗,创新地提出“妙悟”之说,作《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特征作了深入的探索,其理论影响相当巨大而深远。

其次佛教在福建留下无数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遗存。

如鼓山的摩崖石刻、泉州清源山弥陀岩立佛、晋江南山寺摩崖造像等等,这些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和各具特色的寺庙建筑一起,构成福建独特的人文景观,也为自然景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佛教对福建的诗词楹联艺术也很有影响,如书中所引用的朱熹题漳州开元寺“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一联中蕴含的自然情趣和哲学理趣着实令人玩味再三,过目难忘。

泉州的宗教文化

泉州的宗教文化

泉州的宗教文化政治组王少虹泉州位于中国福建东南部,依山面海,东南与台湾省隔海相望,面积为10865平方千米,人口以汉族为主,民族有回、蒙、畲、藏、苗、彝、壮、朝鲜、满、侗等41个。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之一,历来就有对外通商和友好交流的传统。

早在唐代,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

许多商人、旅行家、僧侣等汇聚泉州,带来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这些宗教文化和泉州本土民间宗教互相辉映。

从秦朝到唐代,大量的汉人多次入闽,带来了中原文化,佛教、道教就跟随南迁的移民传入泉州。

从唐代开始,泉州成为中国的重要港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的传入使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道教在东汉年间(25~220年)就开始传入福建,泉州最古老的道教史迹是白云观,今名“元妙观”,据清《泉州府志》记载,它始建于281年。

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因为主祀关帝,附祀岳王而得名。

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泉州城内还有龙宫庙、净真观等。

可见,泉州的道观散布很广,信奉者应不在少数。

泉州地区最早的佛教古寺是延福寺,据记载延福寺始建于288年。

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延福寺翻译《金刚经》。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686年,在宋、元、明曾扩建、重建。

唐代印度高僧释智亮曾来开元寺弘法,住东律院。

中国雕版印刷的佛教经典也被僧人带到了日本、朝鲜。

1217年日本僧人庆政离开泉州回日本时,带回了福州版的大藏经。

五代泉州招庆寺僧人静筠二禅师编的《祖堂集》在朝鲜开雕,并保存在朝鲜海印寺,成为珍本。

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泉州灵山有“圣墓”,据明代的何乔远《闽书》介绍,这是唐初来泉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墓地。

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建于1009年,根据陈达生同志的考证,泉州现存伊斯兰教寺门楣石刻4个,重修寺碑、建寺碑各1个,说明泉州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六七座清真寺。

02-6.2闽南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在地化情况

02-6.2闽南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在地化情况

泉州陈埭丁氏祠堂
回民祭祖仪式
二、闽南各宗教流传及在地化情况
•(四)闽南基督教教文化
-1■基督教教文化在闽南地区的流传情况 • (1)唐代
•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成为景教。 •中唐之后,泉州对外交通发达,不少波斯人从海路而来,
可能把景教带到泉州。但是,唐武宗灭佛其间,景教受 到牵连。
二、闽南各宗教流传及在地化情况
泉州灵山“圣墓”
<
齿 -
L
-
-
U
-
r
V
-
A A
:
-


*



'

| 7
.
;


六 k 年 二

弟 一
<

齊 省

纸 ■
氏核 侔
<

博 筆
会位
装『
本 霊

T斯






二、闽南各宗教流传及在地化情况
-(三)闽南伊斯兰教文化 -1.伊斯兰教文化在闽南地区的流传情况 -(1)宋元之际 •宋元之际,泉州港地位进一步攀升,到泉州的商船番客 增多,
元代八思巴文墓碑石刻
二、闽南各宗教流传及在地化情况
•(四)闽南基督教文化
-1.基督教教文化在闽南地区的流传情况 • (3)明末清初
• 1624年,耶稣会士艾儒略到达福州后,明末天主教在闽
南正式开教。
• 1625年,艾儒略来到泉州开教。
•艾儒略与闽南大量士人成为好友,如泉州的黄景昉、张 瑞图、何乔远,漳州的陈天定,兴泉道曾樱,漳南道朱 大典等等。

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

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

一、闽文化源流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古越文化的遗风。

古越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福建的土著居民是古越族的一个分支,称为闽越人。

虽然随着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入闽,闽越人在福建各地主人地位逐渐被替代,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同程度地被保存。

中原文化的传入。

其传入方式主要以大量移民的途径为主。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这四次大移民和陆续进入的大量移民,都不程度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此外,名士南下和闽人北游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中原文化。

宗教文化的传播。

四大宗教在福建极为兴盛,传播速度极快,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福建的民间宗教也颇为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上圣母、临水夫人、保生大帝这三“神”。

这三尊神原型都是人,后被逐渐演化为神,赋予类人而又超人的“神”力,再借以护佑人们自身。

民间宗教虽带有区域性,但其因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持久不衰,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外文化的冲击。

海外文化的冲击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外商定居闽地、闽人越洋后归里等几个途径。

他们将本国的风俗民情信仰融汇在当地居民之中,日久天长,海外文化便与闽文化水乳交融地渗透在一起。

与外商定居闽地一样,也有不少闽人定居海外,宋元之后,逐渐增多,几乎遍及日本、朝鲜和整个东南亚。

这些华侨大多与家乡保持程度不同的联系,并时时有不少人回乡里探亲,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海外文化。

台湾文化的交融。

台湾文化也对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同种方式:(一)大量台湾人到闽地任职。

台湾赴福建任职者分布很广,足迹几乎遍及沿海及山区各地,带来了台湾的本土文化,有的还撰文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二)台湾本土艺术输入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如台湾的“歌仔戏”输入福建。

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歌仔戏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成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的芗剧,至今已有400多个传统剧目,受到漳州、厦门观众的喜爱。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吴幼雄【摘要】中世纪,西亚和欧洲长期陷入宗教冲突与战争.然而,在东亚的闽南泉州,多种宗教却长期和平相处.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壤.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文化生态;闽南【作者】吴幼雄【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第 29 卷第 1 期 2011 年 1 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一一一以泉州均回l 敢说间商’文化生在·保护吴幼雄〈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Vol.29 No.1Jan.2011 摘要:中世纪,西亚和欧洲长期陷入宗教冲突与战争。

然而,在东亚的闽南泉州,多种宗教却长期和平相处。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一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侥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

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攘,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关键询:佛教;道教 z伊斯兰教z基督教p 印度教;摩尼教 F文化生态;闽南中图分类号: 89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224(2011)01-0001-06收稿日期: 2010-09-11作者简介:吴幼雄,男,福建泉州人,教授,主要从事宗教文化与地方史研究.每当人们谈论起泉州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无不如数家珍,掐指点数宋元时代世界多种宗教一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明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等多种宗教文化,长期在泉州和平共处、共荣的历史事实。

闽南民间信仰

闽南民间信仰
3.春祭
春祭在旧历正、二月,各村有固定日期。每厢祀日,乡长必集公款,在所祀神庙前,大演社戏,家家户户,杀鸡祭酒拜祖先。农民勤俭节约,埋头苦干,到了这日,就都没什么约束了,着新衣,宴亲友,尽宾主之乐,为一乐事,漳州谚语称为:“傍神祝福”。但是,在一些地方,春祭发展到后面成为人们互相攀比的工具。有些风俗要在三牲上挂金饰,以及用钱折成的纸塔。其他贡品更是铺张浪费,只是在祭祀的时候用到,根本不能吃。
关帝生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李光缙在明万历三十一年所作的碑记中记曰:“今所为颂侯之烈,与侯所以系千百世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汉之忠乎!窃以为末尽侯也。夫帝室之有隆替,国统之有存亡,自生民有主而来,谁代无之,何但汉?其历朝死事诸臣,当改姓易命之秋,杀身翼主而极忠无二虑,何但侯?然皆一时能使人叹息咨嗟,传之久而名存耳,未有若侯灵响,今凛然如生者。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惟是生人五伦两仪不得以坠,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侯始遇玄德,朋友也;约盟而后,兄弟也;及推为中山靖王裔,以主事之,则君臣父子也。平居无里闬之欢,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担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后臣之,间关周旋,各尽其道,此侯之所以独千古也。”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情况的调查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情况的调查
摘要:民间信仰的神灵信仰体系在本调查研究中狭义定为俗神信仰、鬼的信仰和祖先信仰。由于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的一个地域性文化,所以选取闽南的民间信仰为调查对象,阐述形式多样的泛神信仰,探究其原因及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并且提出如何正确看待闽南民间信仰。
闽南民间宗教信仰的杂乱无序,与古代闽越土著的信仰崇拜有一定的继承联系。闽南地区三面环山,背朝大海,多瘴气,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古时候又是属于格外偏远的蛮荒之地,所以土著闽越人有“信巫尚鬼”的习俗。汉晋时期,北方汉民开始入迁闽中及闽南,当时这些地方不少仍处于山高林深,瘴雾弥漫的原始状态。如同现在的人们将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于外星人一样,古时候的人们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社会现象,在积极开发生产的同时亦不得不寄托、求神灵的护佑和指示。这样,闽越土著“信巫尚鬼”的传统便被入迁的汉民部分地继承了下来。再加上北方汉民入闽后生存竞争严重以及宋元以后的冒险犯禁活动,使人们普遍产生了功利主义即“有求必应”的宗教观念。在福建,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功利的需求,随时随地的创造出了许许多多新的神灵,使鬼神的队伍越来越庞杂。中原传入的道教、佛教、民间信仰崇拜的各种神灵以及从印度、阿拉伯国家、欧洲等国家传入的各种信仰同本土的传统信仰构成了十分庞杂混合的神鬼体系。

同源同根的闽台民间宗教传统

同源同根的闽台民间宗教传统

同源同根的闽台民间宗教传统导言闽台地区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宗教传统。

这些宗教传统不仅源自相同的文化背景,还有着共同的宗教根基。

本文将重点介绍闽台地区同源同根的民间宗教传统,并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闽台民间宗教的同源性1. 文化渊源:闽台地区文化渊源流长,同源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其宗教传统也源自中国古代宗教,如、儒教等。

2. 同根: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多以神灵崇拜为核心,包括妈祖、土地神等,这些都与自然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传承了同样的宗教根基。

闽台民间宗教传统的特点1. 崇拜妈祖:妈祖是福建和台湾地区广泛崇拜的女神,被视为渔民和海上航行者的守护神。

每年的妈祖节,信众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和游行,表达对妈祖的虔诚崇拜。

2. 尊崇土地神:闽台地区的民众对土地神十分和尊崇,认为土地神是保护家园和农田的灵性存在。

每年的土地神庙会上,人们会献祭和举行各种仪式,以祈求土地神的庇佑和丰收。

3. 多元融合: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融合了不同的,如、儒教、等。

信众们通常会在家中建立神龛,供奉不同的神灵,以求得各种福祇。

4. 社群凝聚力: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不仅是宗教,更是社群凝聚力的象征。

信众们在庙会上共同参与庆祝活动,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加强了社区和谐和团结。

闽台民间宗教传统的影响1. 文化传承: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通过庙会、神龛等方式,将宗教代代相传,并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闽台民俗文化。

2. 旅游资源:闽台地区的庙宇和庙会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宗教文化。

3. 社区和谐: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通过社区庙会等活动,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助,促进了社区和谐和稳定。

4. 文化交流: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也是两岸交流的桥梁,两岸人民通过共同的宗教,增进了互相了解和友好交往。

结语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以同源同根的特点融合了妈祖、土地神等,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

《闽南文化丛书:闽南宗族社会》札记

《闽南文化丛书:闽南宗族社会》札记

《闽南文化丛书:闽南宗族社会》读书记录目录一、书籍概述 (2)(一)背景介绍 (3)(二)作者及出版社简介 (4)(三)书籍主要内容概述 (5)二、第一章 (6)(一)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宗族形成 (7)(二)历史沿革与宗族社会的发展 (8)(三)闽南宗族社会的特点与影响 (9)三、第二章 (10)(一)宗族组织的构建与架构 (11)(二)宗族内部等级与职责划分 (12)(三)宗族组织的活动形式与内容 (13)四、第三章 (14)(一)闽南文化与宗族文化的交融 (16)(二)宗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与载体 (17)(三)闽南传统艺术及习俗在宗族社会的体现 (18)五、第四章 (19)(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族社会变迁 (20)(二)城市化进程对闽南宗族社会的影响 (22)(三)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 (23)六、读书体会与思考建议汇总 (25)一、书籍概述《闽南文化丛书:闽南宗族社会》是一部深入探索和研究闽南地区宗族社会的文化著作。

本书从多个角度全面剖析了闽南宗族社会的历史演变、特点、价值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读者可以了解到闽南宗族社会的丰富多彩,以及其在闽南地区文化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该书首先对闽南地区的地缘文化背景进行了概述,为读者理解宗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书中详细阐述了闽南宗族社会的历史渊源,包括其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本书帮助读者理解了闽南宗族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变化。

在书籍内容中,重点介绍了闽南宗族社会的核心元素,包括宗族结构、宗族观念、宗族活动以及宗族与地域社会的关系等。

书中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田野调查数据,展示了闽南宗族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闽南宗族社会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尊祖敬宗、家族荣誉、家族责任等,以及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

本书还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闽南宗族社会的影响,包括其对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对闽南方言的影响 对闽南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对闽南方言的影响
闽南许多谚语都是与其宗教活动和风俗习惯有关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 神世界,对于警示人们、提示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 的作用,这些谚语不断丰富着闽南语的内涵和趣味, 使闽南语成为当地人所引以为傲的一种语言艺术。 “死死师公调”——比喻办事死板,不够灵活; “本地师公治本地鬼”——比喻解决问题要请教熟 悉情况的人;“摸到鼻食百二,摸到目食百六”— —老子的养生之道;“得过年,去找崇福寺和 尚”——比喻天无绝人之路;“土地公白目眉,无 人请自己来”——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的自我解嘲。
闽南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 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中原汉民 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 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 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 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 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 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 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 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 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 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 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 朵奇葩。
宗教在闽南的传播历史—以泉州为例
基督教—古基督教,中国称为景教,于唐贞观 九年(635年)传入中国,有石刻表明当时可能 也曾经传入泉州。元代,基督教随元军从中亚、 内蒙古等地东进南下,传入泉州,后随元朝的 覆灭而湮灭。明末古基督教再度传入福建,清 初被禁。近代基督教则在五口通商后传入。目 前泉州有基督教徒11万人,牧师45人,传道148 人, 教堂140余座,聚会点30多处。
对闽南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而这些能帮他们化险为夷的人物形象就这样逐步被 人们所崇拜,并最终以神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供 人朝拜与敬仰。无论什么样的神灵信仰,本质性的 东西就是“不放弃”。这种信仰在闽南人一旦遇到 危机或是挫折的时候,总会给予自己战胜困难的力 量,而且相信只要自救,神就会救。而这种信仰的 力量伴随着闽南人的足迹,播撒于世界各地。因为 有了信仰,行为处事就有了规则。相信大家都会看 到很多商人,主要是很多闽南人或台湾人开的企业 都会供奉上一尊关公像。因为有了信仰,闽南人更 会相信因果报应,更会相信平安是福,平安就是赚 钱的朴素的价值观。因为有了所谓的“迷信”才有 了这个群体勇往直前的动力,也有了发展不平衡之 下的相对和谐。
闽南宗教信仰现状
丰富的宗教景观。以泉州为例,泉州作为闽南文 化的发源地和盛行地,现共有宗教活动场所603处, 宗教教职人员2871人,市、县两级共有宗教团体37 个,还办了一所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学校——佛学 苑。泉州被佛家成为“泉南佛国”,朱熹有诗“此 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被道教成为“闽南 蓬莱”。游览泉州的宗教名胜古迹,可以发现,泉 州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宗教的大观园,这些宗教元素 也是是构成泉州独特闽南文化的重要部分。
宗教在闽南的传播历史—以泉州为例
道教—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方士活动,其后历代都 有道教人物修隐于清源、紫帽等名山,留下了许多 史迹。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泉州建造了 规模宏大的白云庙(后世改称元妙观)。唐代,因 为唐朝统治者自认是道家老子的后裔,道教得以迅 速发展。明清以后泉州道教逐渐走向世俗化。目前 泉州有道观100余座,道士1100多人。
宗教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对闽南方言的影响 对闽南人精神的影响
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民间艺术同民间的信仰信俗、岁时节庆民俗活动紧 密结合。大量的寺庙,为能工巧匠们提供施展绝技 的机会,也往往成为闽南民间美术、工艺精彩的陈 列馆。为表现民间信仰需要各种形式的祭祀仪式, 这些仪式参杂了儒家、佛教、道家的祭仪,形成一 个庞杂的祭祀体系,为增加气氛就需要表演节目 (如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掌中戏、南音演唱、 南管和北管、拍胸舞、舞龙等)以及一些民间信仰 专用的车鼓阵、宋江阵等,还有手工技艺的花灯、 武术工艺灯,这种民间信仰及其风俗成为以上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留、传承至今的载体。
宗教对闽南文化的影 响—以泉州为例
龚惠文 2013.06.09
闽南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闽南文化的组成要素 宗教在闽南的传播历史 闽南宗教信仰现状 宗教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闽南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 (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 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 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 “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 泉州市各区、市、县。
闽南文化的定义 闽南文化的组成要素 宗教在闽南的传播历史 闽南宗教信仰现状 宗教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闽南宗教信仰现状
泛神崇拜 正统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 尼教等 民间宗教:道教、土地公、关公等 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保生大帝(吴夲)、妈祖 (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 福)、清水祖师(陈普足)等。 祭祀习俗 佛生日和普渡 民间祭祖活动 宗教朝拜旅游
唐宋时期,泉州佛、道兴盛,寺庙宫观众多,气势 宏伟,建筑艺术精致。一千多年来,泉州相继建造 了佛、道教寺庙宫观数以千计。
宗教在闽南的传播历史—以泉州为例
伊斯兰教—唐代初期,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 起,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 的地区之一。元代是泉州伊斯兰教鼎盛时期,府治 所在地曾建有清真寺七座,直至元末走向衰落。现 有伊斯兰教信徒500人左右,清真寺2座。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 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泛, 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 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最 富地方特色的是闽南的各种“佛生日”、“普渡” 等具有宗教色彩的节庆活动。
民俗文化
民间艺术
闽南民间艺术包括的门类很多,有音乐、舞蹈、曲 艺、戏曲、美术、工艺等,每一门类里有许多艺术 品种,如戏曲,有人戏和偶戏,人戏又有梨园戏、 北管戏、歌仔戏、高甲戏、竹马戏等;偶戏也有 “嘉礼”(提线木偶)、布袋(掌中木偶)、皮影 等;音乐中的南音被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 工艺方面,从古建筑中各种造型各种花纹的石雕, 到上元之夜令人目不遐接的花灯;从无数庙寺中泥 塑木雕、栩栩如生的佛象,到街头巷尾各色工艺童 玩,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艺术宝库。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 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 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 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 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 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除了台湾以外,东南亚各国的 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 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 使用闽南语,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7080%的新加坡会说或会听福建话,在东南亚的闽南人 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共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 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宗教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对闽南方言的影响 对闽南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对闽南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闽南人具有爱拼敢赢的精神,无论在何处,哪怕是地球 上最不起眼的国家或是地区,到处都有福建人的影子, 在东南亚地区的部分国家的一些主要地区几乎都可以称 之为“闽南国”他们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并成为当地 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国内,也不乏“出闽即龙”的现象 在北京,仅仅泉州南安一个县级市就有超过2000多个商 户企业,他们活跃于建材、水产、地产等各个行业。 在各个方面都非常落后的古时候的落后地区,生命犹如 草芥,也就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闽南人内心世界里在 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希望能有一个人能够及时 站出来,并能处理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宗教在闽南的传播历史—以泉州为例
摩尼教—旧译“明教”、“明尊教”等,是伊朗 古代宗教之一。摩尼教传入泉州时间在唐代。 印度教—传入泉州的确切时间未见记载。但从一 些石刻遗物和族谱资料看,宋元时期印度教曾在 泉州传播。(泉州晚报)
宗教在闽南的传播历史—以泉州为例
Conclusion:
佛教、道教对泉州的影响很深,除佛教外,其他 外来宗教在泉州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它们的 影响是有限的,而且有一些外来宗教随着时间的推 移而消失,如印度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从明代开 始在泉州的影响也逐渐衰退;虽然基督教曾先后四 次传入泉州,但直到18、19世纪基督教在泉州的影 响才开始显现。总的来说,泉州多种宗教盛行的情 形持续了唐、宋、元三个朝代,超过700年,这些 外来宗教在泉州传播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与当地主 流宗教融合的现象
闽南文化的定义 闽南文化的组成要素 宗教在闽南的传播历史 闽南宗教信仰现状 宗教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宗教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对闽南方言的影响 对闽南人精神的影响
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闽南传统民居多采用红砖红瓦,建筑风格上主要采 取出砖入石的技艺。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 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 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 区”。就造型来说,最有艺术气息的要数其屋脊的 处理,这里的屋脊全部都是燕尾脊,给人一种活泼 生动,而又富丽堂皇的感觉。这可能与道家思想的 集成有关,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唯有与道教关系 密切的二郎庙、土地公庙的造型带有闽南民居造型 的特点。另外佛教文化与闽南建筑元素的结合更加 丰富了闽南建筑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