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高清全本,书法理论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高清全本,书
法理论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被公认为是写字技法深入浅出解密的书法理论名篇,于其他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王羲之的笔势论中笔法技法更广泛更系统,是书法家必须学习的书法专著,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以及所有学习书法的人员,王羲之的笔势意味都会被融入到书法中去,达到古人书法艺术的深度。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学习书法者务必研读,后面有译文,方便大家理解。
房弘毅的书法那也是独具特色的,搭配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书法名著,完美的和谐统一在一起,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不可多的的书法理论专著。
话题: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与孙过庭的《书谱》,哪个会更好?关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还有很多,我会持续分享,敬请关注!
学习书法从学习《宗少林实用钢笔字》开始,我们的教程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系统并全面的讲解和演示,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
欢迎大家点赞.分享.评论.关注,转发,收藏,让我们一起来提高写字水平而努力吧!。
笔势论王羲之
王羲之《书论》译文书法是一种深奥微妙的技艺。
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事理、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那是学不好的。
总的说来,学习书法必须用心钻研思索。
我看到李斯论笔势的文章,以及钟繇的书法,都是讲究骨力的。
恐怕子孙们记不住我平时所讲的,因此有以下的记述论析。
不论研习或是鉴赏书法,并不贵于平正安稳。
先要讲究用笔。
用笔有偃有抑,有欹侧有倾斜,(字体)或大或小,(笔画?)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像篆书籀文,或似鹄头诏版之书,或如飞白隶书,或近似八分之书体,或如虫食木叶,或如蝌蚪古文,或如壮士佩剑那样雄健有力,或如妇女那样婉媚纤丽。
要作书,先要设想内在的筋力,然后考虑外在的形貌装束。
开始书写必须要有安详温雅的心态。
(字与字)要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手腕悬空。
每作一波,要先抑后曳。
每写一字,要用数种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而发笔如籀篆;有的竖画如深林中的乔木,而曲折则如钢钩;有的上端尖如枯秆,下端则细若针芒;有的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湍。
每作一字,横竖之间要互相呼应。
每写一行,要字字明媚多姿,相辅相成。
书写时首先要存筋藏锋,淹没用笔起止的痕迹。
用尖笔必须落笔深厚,自然天成,不要让笔锋露在画外,免得漂浮怯弱。
用新的毛笔书写要求俊逸爽朗有神,就是要避免在点画上有瑕疵。
每作一字,应当把各种书体的意趣掺和进去。
如果在一张纸上书写许多字,就要字字在意趣上各有特征,不要雷同。
如果在软的纸上用毫毛强硬的毛笔写字,在硬纸上用毫毛柔软的毛笔写字,纸与笔相差甚远,写出来的字就会显得强弱不够协调。
凡作书法,思想上贵于沉静。
要意在笔前,字居心后。
在未写字之前,就已经有成熟的构想,成竹在胸。
下笔书写时不要慌乱,必须迟重。
为什么?因为笔好比将军,发号施令当然要谨慎稳重。
但是,心里要有急切创作的欲望,不能迟疑缓慢。
为什么?因为心好比箭锋,射箭时不能慢吞吞,慢吞吞箭就射不中靶子了。
至于写“乌”字,开始下手写那一撇,要点得快,而书写横画或直画则要迟缓一些。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之欧阳数创编
●观形章第八
观形章第八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 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 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结笔 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 径趣)。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 俟失,右脚须欠也)。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 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笔者将(蹙,即捺 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 长宜短也)。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 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促抽上 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 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 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 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 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 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缓不宜垂)。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 势,令不失节)。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 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启心章第二
启心章第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 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 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 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 其点画耳。昔宋翼(乃钟繇弟子)。尝作是书, 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 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 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 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 □□□,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 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 蛇之 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 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摆拨似惊雷掣 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 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 流,显然开朗。
教悟章第七 凡是写字处理中画的方法,都不能倾倒笔
[名家书论]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名家书论]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
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
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
笔就像是刀矛。
墨就像是武器装备。
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
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
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
结构就像是谋略。
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
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
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
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
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
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
着笔要求笔画调和。
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
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
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和翻译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摘录原文: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译文:开始临写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穷尽帖的形势。
第一遍搭好架子把字写端正,第二遍少许得到帖中字的形势,第三遍写得稍微有点像帖,第四遍加以遒丽滋润,第五遍再加上抽毫跳跃,往来映带。
如果临写生涩,不能就此停下来,两行三行,临写只求写得流利劲健,不要算计临了多少遍。
原文: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译文:学习书法的方法,先要磨好浓墨,集中意念,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笔锋脉络互相连属。
构思成熟了,然后才可落笔写字。
原文: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译文:如笔画平直呆板,一个字一个字像摆算筹,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法,顶多不过会一些点画的写法而已。
原文: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译文:每写一笔平捺,要有三次折笔,每写一笔竖画,要隐锋藏头;每写一个横画,如同天边层积的云彩;每写一个“戈”,如同拉开百钧的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应如从险峰上坠下的石头;每写一钩,其转折处如钢钩坚挺有力;每写一笔牵丝,要如万年的枯藤;每写一个纵捺,应如疾步奔走,形状好像惊蛇出水,激扬楚水之浪而成自然的纹理。
原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
译文:书写像蜿蜒的虬龙,这是比喻它的妙处;像鸾凤徘徊,这是说它的英勇。
原文: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译文:运笔左摆右拨似惊雷掣电,这就是用笔的空灵神奇,一瞬间笔墨立见沉浮,笔端统摄铿锵的力量,这足以启发人们的意气。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原文译文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
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深入地研究篆籀zh òu ,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
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它还要秘藏它,会在世间享有名誉的。
笔使用太久了,写成的字就少有奇绝的,刚刚能有所成就,又精心研究,深入思考,验证了各方面的规矩,保留它最简要的梗概,作成这篇《笔势论》。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容提要:序言敬告子敬用心学习书法,点明笔势要义。
接着从十二个面论述:一、初学纲领,如临战阵。
二、凝神静虑,意象纷繁。
三、心正笔险,朗润丽象。
四、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五、戈笔峨峨,动静有象。
六、勾挑转折,力敌千钧。
七、横竖有法,布白有则。
八、笔势十四,并悉不同。
九、掠磔合宜,结字紧密。
十、体遵正法,可不慎欤!十一、端手指,表记心灵。
十二、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2]。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3],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4],定其模楷,详其舛(chuǎn)谬(miù)[5],撮(cuō)其要实[6],录此便宜[7]。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8];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9],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10],足可迷人。
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11]。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12],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13],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14],形彰而势显[15]。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16],罕有奇者,始克有成[17],研精覃(yǎn)思[18],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19]。
【注】[1] 闲:通“娴”。
娴熟。
[2]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这是孟子的观点。
公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见《孟子·离娄上》7·18)[3] 字势: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部分。
【书论】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书论】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低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
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王羲之-《筆勢論⼗⼆章》告汝⼦敬:吾察汝書性過⼈,仍未閑規矩。
⽗不親教,⾃古有之。
今述《筆勢論》⼀篇,⼀篇,開汝之悟。
凡斯字勢,猶有⼗⼆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謬,撮其要實,錄此便宜。
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眾,莫識其源。
懸針垂露之蹤,難為體制;揚波騰氣之勢,⾜可迷⼈。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書《樂毅論》⼀本及《筆勢論》⼀篇,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知諸友。
窮研篆籀,功省⽽易成,纂集精專,形彰⽽勢顯。
存意學者,兩⽉可⾒其功;無靈性者,百⽇亦知其本。
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秘之,世有名譽。
筆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略,以為斯論。
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之,吾詐雲失矣,蓋⾃秘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夫紙者陣也,筆者⼑矟也,墨者兵甲也,⽔研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颺筆者吉凶也,也⼊者號令也。
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旆者斬斫也,放縱者快利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者蹙捺也。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遍正腳⼿,⼆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澀,不可便休,兩⾏三⾏,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啟⼼章第⼆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整,前後⿑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
昔宋翼(乃鐘繇弟⼦)。
嘗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繇,即潛⼼改跡。
每作⼀波,常三過折;每作⼀,常隱鋒⽽為之;每作⼀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如百鈞之弩發;每作⼀點,如危峰之墜⽯;,屈折如鋼鉤;每作⼀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放縱,如⾜⾏之趨驟,伏如驚蛇之透⽔,激楚浪以成⽂。
似虯⿓之蜿蜒,謂其妙也;若鸞鳳之徘徊,⾔基勇也。
擺撥似驚雷掣電,此乃⾶空妙密,頃刻浮沈,統攝鏗鏘,啟發厥意。
能使昏迷之輩,漸覺稱⼼;博識之流,顯然開朗。
王羲之著《笔势论》原文译文(下),读懂熟用必成大书法家
王羲之著《笔势论》原文译文(下),读懂熟用必成大书法家作者:王羲之这是中国书圣王羲之集毕生所学与体验,留给儿子王子敬的书法秘籍。
王羲之在《序》中明确告诫儿子,这个笔论,是家宝家珍,不要传播给外人,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学习后,会在世间享有名誉。
本文共12章,是中国书法界最高的书法理论,是书法爱好者的宝贵指导纲要。
王羲之观形章第八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
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
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
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
缓不宜长及短也)。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
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
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
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缓不宜垂)。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译文:作字行文用笔的方法,还有好几种笔势,罗列起来都不相同。
或有藏锋的动作大(藏锋在于从笔画的中部入笔),侧锋用笔虽然粗重但缺乏力(然而也不可提起笔只用中锋,使笔画过细而且紧绷),用押笔法入笔(从笔画的中部入笔,用笔毫的一面触纸重按称为押笔。
又可以说,正好借上一笔的余势自然地带入,这种用押笔就对了),收笔处用撮笔法(要使笔毫慢慢地收拢,必须让它如当初入笔时一样尖挺,参透这奥妙的道理,察觉它的门径和趣味)。
憩qì笔的方法是俟sì失(憩笔的笔势,要看它的长短,俟失,右边的捺脚一定要好像缺失,即缺波。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理论,应该能为我们学习书法时突破困境有帮助。
创临章第一夫低者阵也,笔者刀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
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释文:纸张如同战阵一样,毛笔如同刀槊等兵器,墨如同盔甲一样,水与砚如同城池般,运笔的方法就如同将军,结构如同计谋与策略,从运笔中可知顺利艰难,笔锋的出入无不应节听令,用笔的一曲一折,如同挥刀砍杀,一点一画,错落分明。
写一个飞戈,如同斩截斫断,豪放纵肆之处,愈见峻快锋利,着笔含蓄,滋润调和,顿笔的芒角处实际是写捺一波三折的浓缩。
开始临摹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掌握帖的形势。
第一遍搭好架子把字写的端正,第二遍少许得到帖中字的形势,第三遍写得稍微有点像帖,第四遍加以滋润,第五遍再加上抽毫跳跃,往来映带。
如果临写生涩,不能就此停下来,两行三行,临写只求写得流利劲健,不要算计临了多少遍。
因为熟才能生巧。
启心章第二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钩,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笔势论十二章原文
笔势论十二章原文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魏晋〕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所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昼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夫学书之法,先于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僵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弯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
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婉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
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视形象体,变貌尤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精研,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正。
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显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洪,如暗尘之视锦。
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
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书锦字,本领为先。
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
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
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诸;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说点章第四夫著点皆磊落似大石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
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处戈章第五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弯初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原文 译文
作字行文用笔的方法,还有好几种笔势,罗列起来都不相同。或有藏锋的动作大(藏锋在于从笔画的中部入笔),侧锋用笔虽然粗重但缺乏力(然而也不可提起笔只用中锋,使笔画过细而且紧绷),用押笔法入笔(从笔画的中部入笔,用笔毫的一面触纸重按称为押笔。又可以说,正好借上一笔的余势自然地带入,这种用押笔就对了),收笔处用撮笔法(要使笔毫慢慢地收拢,必须让它如当初入笔时一样尖挺,参透这奥妙的道理,察觉它的门径和趣味)。憩qì笔的方法是俟sì失(憩笔的笔势,要看它的长短,俟失,右边的捺脚一定要好像缺失,即缺波。)息笔就是促使笔锋尽快离纸(息笔要用息止的笔势运笔向上,慢慢的收紧。即指写挑),蹙cù笔的方法是将。(蹙,就是捺的尖角;将,是指笔常在重压后散破而又要尽势收敛到捺脚。写捺,要慢下笔,要得位置,捺脚要短不要长。)。战笔的方法就是要合。(战,指战斗阵形;合,指相互策应,配合默契,从容的运笔,不要在此时还考虑是长是短了)。厥笔能成为美妙的关键所在。(提笔收毫而上行,不要让笔画太长。厥,是说这一笔很美,要看笔画的形式。随机运笔让它成为最具妙趣的地方)。带笔的方法要尽。(带笔要提笔轻行,不要重按,而使笔画粗重。带,是回转笔锋自然运笔一类的方法,因为提笔而行,笔毫似乎裹束着。笔迹滋润光洁,起落笔的力度、笔法有轻有重。尽,就是着纸之后,返回执笔出峰。按:这种带笔不可拖出,结束时一定要逆行收锋)。翻笔的方法是用在前面(翻转笔势,速度要快,也不可入笔太远,造成笔画中很长一段粗肥-长腰。更不可翻转的动作太小,造成入笔生硬,与行笔脱节-短项)。折叠笔处时常出破锋,(所以运笔要缓,不要动作太大)。起笔处不要直下,(要从笔画中部开始入笔,不要露锋,起笔住笔要把握笔势,不要让其失去节制)。打笔的方法要快而重,(落笔广而行笔渐狭。广,就是说快而有力,而且不能迟缓和修补)。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lu 4)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今译: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
”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十三)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十三)【原文】譬成章第十二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
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
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
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
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
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
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外咸就,勿以难学而自惰焉。
【注释】初业,开始的事务;类,类似;本,范本;定,确定;拟,打算;要急,要紧;厥,其;成,完成;但,只;快健,豪放雄健;轻便,轻盈便捷;相犯,相互抵触;毫头,笔锋;如是,如此;不等,不同;失所,失当;失节,失去调节;肱(gōng),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予,给予;自外,自此以外;咸,都;就,成功。
【译文】譬成章第十二学习书法的规律有很多种类。
初始阶段要写得像范本,行笔缓慢以便掌握字的形势,匆匆忙忙就会失去规矩。
如果应付眼前的急用,那么书理就难以体现出来,只能选择形质豪放雄健,手腕轻盈便捷,字形大小不相互抵触。
不要以为小字容易,轻率运用笔势;不要以为大字困难,缓慢舒展笔锋。
如果这样,那么字的筋骨就不协调,生死就混杂在一起。
如果一点写得不恰当,就好像美人瞎了一个眼;如果一画写得不正确,就好像壮士断了一只胳膊。
授予一本《乐毅论》,书写它当作家中值得世传的珍宝,学习这一范本能够成功,自此以外都能贯通,不要因为学起来困难就自己偷惰了。
【解析】唐人孙过庭说:“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
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可谓一语切中要害。
本章题为“譬成”,就是晓谕学习书法的成功之道。
从行文结构与语言风格考量,本章总体上还过得去,但文中有些句子与词语的“意乖言拙”的毛病依然如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因噎废食,或将洗澡水与孩子一起倒掉的行为也不高明。
王羲之名著《笔势论》原文、译文,喜欢书法的你值得一读
王羲之名著《笔势论》原文、译文,喜欢书法的你值得一读这是中国书圣王羲之集毕生所学与体验,留给儿子王子敬的书法秘籍。
王羲之在《序》中明确告诫儿子,这个笔论,是家宝家珍,不要传播给外人,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学习后,会在世间享有名誉。
本文共12章,是中国书法界最高的书法理论,是书法爱好者的宝贵指导纲要。
序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译文: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译文: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
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深入地研究篆籀zhòu,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施百忍注译内容提要:序言敬告子敬用心学习书法,点明笔势要义。
接着从十二个方面论述:一、初学纲领,如临战阵。
二、凝神静虑,意象纷繁。
三、心正笔险,朗润丽象。
四、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五、戈笔峨峨,动静有象。
六、勾挑转折,力敌千钧。
七、横竖有法,布白有则。
八、笔势十四,并悉不同。
九、掠磔合宜,结字紧密。
十、体遵正法,可不慎欤!十一、端严手指,表记心灵。
十二、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2]。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3],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4],定其模楷,详其舛(chuǎn)谬(miù)[5],撮(cuō)其要实[6],录此便宜[7]。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8];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9],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10],足可迷人。
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11]。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12],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13],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14],形彰而势显[15]。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16],罕有奇者,始克有成[17],研精覃(yǎn)思[18],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19]。
【注】[1] 闲:通“娴”。
娴熟。
[2]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这是孟子的观点。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见《孟子·离娄上》7·18)[3] 字势: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部分。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原文 译文(精编文档).doc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原文 译文
原 文
译 文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 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处戈章第五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开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崚嶒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处戈章第五
下笔斩钉截铁地写出戈钩的方法,如同立起一根高耸的长竿,如同高大的松树,倒立于溪流峡谷之上,倾斜之势好像要倾倒,又好像有百钧之力的弓弩刚刚被拉开。这里隐有戈的意思,但奥妙的道理是难以说尽的。笔锋抒放好像拉开的弓,射出的箭;收笔处又像猛虎相斗,蛟龙腾跃;笔画劲直,如同生长于峡谷之畔的劲松;弯曲,又类似临水垂钓的鱼钩。(笔势峻拔)如同直插云汉的高峰,险绝又如要倾倒的山崖。(笔势生动)如青天之门,祥云翻腾,大地之户瑞气跃动。(笔势静穆)如同四海静谧而五岳肃立以行祭天之礼;(笔法的高明)如四时调和,政治清明,祥光如玉烛比日月更明亮。(笔法的妍美)如鲜艳的织绣色彩纷呈,锦帛上纹样活泼飞动。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四)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四)【原文】视形章第三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
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
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
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谈,如暗尘之视锦。
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
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
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
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注释】逐势,跟随笔势;瞻颜,察视容貌;须,需要;播布,传布;研精,精研;调和,协调;锋纤,锋芒;周整,整齐;忖度(cǔn duó),揣测;寻思,思考;引说,引用解说;踪由,原因经过;荣身,荣显其身;益世,有益世间;浸润,滋润;俟(sì),等待;暗尘,积累的尘埃;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发愤,因愤激而决心努力;危,端正;务,务必;促,狭小;所,处所;横,横着;江渚,江边;抽,植物出芽或出穗;寒谷,太阳光照不到的深山溪谷。
【译文】视形章第三观察字形,拟仿体势,改变的面貌仍然相同,跟随笔势观察外貌,高低错落饶有趣味。
点画分布均匀,远近相互呼应;布局要精研,笔墨要协调。
锋芒挥运,疏密结合,铁点银钩,方圆整齐。
起笔、下笔,仔细思考,引用解说原由,古今得以永久流传。
智慧的人荣显自身又有益世间,将怀抱滋润的深远;愚笨的人不等待佳妙的言论,就像观看尘封的锦帛。
生来就知道的人奋发努力,学习中有所领悟的人忘记饮食。
这才是美妙中增添美妙,新奇中更加新奇。
珍贵的翰墨,本领居先,都说安稳与端正,务必以平稳作为根本。
间隔疏密,上下齐平,体裁均匀,大小更难。
大字要促狭它以崇尚小,小字要舒展它以崇尚大,宽窄自然而各得其所,没有丧失适宜。
横画要写得正,像孤船横靠江边;竖画则要直,像春笋破土而出在寒寂的山谷中。
【解析】从点画与结构上精心研究,书法的奥妙与魅力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
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
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 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
笔就像是刀矛。
墨就像是武器装备。
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
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
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
结构就像是谋略。
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
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
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
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
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
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
着笔要求笔画调和。
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
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
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
第二遍要求初步获得笔画字体的形势。
第三遍要求稍微抓住书法的根本。
第四遍要求加强笔画的遒劲和润泽。
第五遍要求加强对抽笔和拔笔的理解和感受。
如果已经懂得行笔的生涩,不可停滞不前。
不论写两行三行,开始临摹必须掌握润泽和劲剑。
不可只数数已写了几遍就算完事。
《启心章第二》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如屈折之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
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沉,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渊识之流,显然开朗。
此章论述书法形象与意境统一融合的重要意义。
译文:准备学习书法的时候,要先磨浓墨,集中精神,静静地思索。
要事先设想所要书写的字体形状的大小、俯仰、平直、顿挫涩进的用笔,这样,写出的笔画就可能筋脉相连。
要意在笔先,然后写字。
如果写出的笔画,平直相似,形状就像是计算数字时所用的竹制的筹码,上下方正,前后齐平,这就不是书法,只不过得到一些点画罢了。
往昔钟繇的外甥宋翼,就曾经写出这样的字,钟繇看了把他狠狠骂了一顿,使得他三年不敢见钟繇。
这时候,宋翼暗暗地改变他写字的形迹。
他每写一捺,常常一波三折;每写一撇,常常把笔锋隐藏在笔画的中心;每写一横画,写得如滚动的层层阵云;每写一戈字,写得如用数千斤重的机弩把箭射出;每写出一点,就像是危峰坠石;每写出曲折的笔画,就像是弯曲的钢钩;每写出纵画,就像是万岁之枯藤;每写出一打钩的笔画,就像是人们走路时突然做出势力猛的动作。
总之,写出的笔画,其形状就像是受惊的长蛇从水中跳出时翻动的波浪形成的涟漪,又像是龙在蜿蜒行进,这是形容笔画线条的微妙。
就像是鸾鸟和凤凰在空中飞翔盘旋,这是形容笔画的有力和美丽。
提笔书写时的振荡摆动,就像是惊雷和疾迅的闪电,这是形容在空中挥笔的奥妙和密码。
书法家挥笔,忽然提起,忽然下沉,铿锵有声,响亮和谐,这是为了启发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本体的理解。
这些论述,能使头脑不清的人渐渐觉得有所体会,能使知识渊博的人在思想上豁然开朗,心明眼亮。
《视形章第三》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
锋纤往来,疏密相符;铁画银钩,方圆周正。
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承传今古。
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谈,如暗尘之视锦。
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
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书锦字,本领为先。
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分。
间布白,上下齐平。
均其体制,大小尤难。
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此章论述笔画和结构中的形式美问题。
译文:书法的视觉形象取法于自然之体貌。
书法笔画的体貌,虽然变化多端,但却要多样统一。
看它那体势和容颜有高有低,但都有意趣。
点画的分布,远远互补互生。
要尽情表现,精心研习,调和笔墨。
纤细柔美的笔锋在纸上一来一往,写出来的笔画线条有疏有密。
笔画如铁画银钩,房源周正。
起笔落笔,要仔细思。
在研习中要吸收众多有价值的说法,要追踪各种技巧风格的缘故,从而承传古今的优秀传统。
有智慧的人借助于书法获得自身的荣誉,并有益于社会人生,这时候,才会怀念自己在书法艺术上浸渍滋润之深;而愚钝的人则听不进去人家有益的言谈,就像是在昏暗的光线下放着锦绣。
生而有天分的人发奋研习,通过学习才有所领悟的人连吃饭也会忘记。
他们在书法艺术上都会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字要写的高妙,学习本领是第一位。
人们都在说安与危,但最终还应以平稳为根本。
笔画的分间布白,上下要齐平整体。
书写各种字体,写的大写的小,尤其是难以安排。
书写大字,对其所占的空间要有所限制,最好写得稍微小一点。
书写小字,最好使它感到大而宽阔,也就是自然而然,宽狭适得其所,不失其适宜。
形体横向展开的字,要写得就像是一叶孤舟停泊在江渚之旁;竖向伸展的字,要写得像是一根春笋在寒冷的山谷中向上抽出。
《说点章第四》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
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此章专门论述点的写法和形象。
译文:书写点,都要具有雄伟壮大的气势,就像是巨石阻挡在通衢大道上,或者像是蹲着的鹞子,或者像是蝌蚪,或者像是瓜瓣,或者像是栗子,或者形如鱼鹰长口,或者尖如鼠屎。
这样一些类型,各有各的仪表,但收获多少,那就要看学习书法者的悟性怎样了。
《处戈章第五》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
处其戈意,妙理难穷。
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
崚嶒(lengceng)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
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此章专门论述“戈”字中应最有表现力的一画的写法。
译文:写戈之法,落笔要端庄严肃,这一笔画就像是高大的松树依靠着溪谷,看看好像要倒,可又像是百钧之机弩刚刚张开。
表现戈的意味,其理奥妙难以充分说明。
放似张弓射箭,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像在水上垂钓的鱼钩。
它那高峻叠出的样子直接云汉,它那倒立的样子又好像坠落在山崖。
他那气势,既像是天门飞腾而地门跳跃,又像是四海静谧而五岳岿然不动;既像是白玉般的蜡烛点亮而日月为之遮蔽,又像是五彩刺绣繁复而织锦为之翻卷。
《健壮章第六》夫以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鸟”、“为”、“焉”、“乌”之类是也。
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彳”、“亻”之类是也。
踠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
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日”“月”“目”“因”之例是也。
踠脚挑斡,上捺下撚,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
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
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
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撒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
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时,勿使腰中伤慢。
视笔取势,直截向下。
趣义常存,无不醒悟。
此章论述笔画和整个字的力之美的问题译文:书写钩弩式的方法,要使笔画弯曲如角弓张开,“鸟”、“焉”、“为”、“乌”之类的字就是。
书写立人的方法,要写得好像是小鸟立在柱子的上端,“彳”、“亻”之类的偏旁就是。
书写踠脚的方法,要把笔画写得就好像是壮士弯曲的臂膀,“凤”“飞”“凡”“气”之类的字就是。
书写急引急牵的笔画,要写得快,动作就像是云中突然发出迅疾的闪电,“日”“月”“目”“因”这样的例字就是。
书写踠脚挑斡这种笔画,要上捺下然,到笔画的末尾才开始转折,整个笔画都要求和谐有韵,不要写得像蜂腰鹤膝。
书写打钩的笔画,应当内含力气,要看笔画的变化而取势。
书法的行与行之间,要空旷宽宏,就像勇士在战场上要有伸展钩矛的余地,这样才能有条件对付敌人。
整个书写过程,要像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骨像手握拳头那样,全身奋勇精健。
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发挥,书法的进步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牵引的方法十分神妙。
要明明白白,如在目前,发动精神,提升意志,以挑剔的态度去精思领悟,密不可传。
至于书写字体右边的折角,要在迅疾用牵笔的基础上稍稍放开,而书写字体左边的斡转的笔画,要写得麻利及时,不要在字画的半腰失于缓慢。
要看笔画的变化取势,直截向下,使趣味和义理长存。
达到这样的境地,就算是对于书法表现力量的各个方面无不醒悟了。
《教悟章第七》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
右厢宜粗于左畔。
横贵乎纤,竖贵乎粗。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
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此章论述字的笔画、布局的恰当处理问题。
译文:处在字的中间的一竖画,书写时不应偏向左右某一边。
在左右有竖画的字中,右边的竖画要粗于左边的竖画。
横画宜写得细一些,竖画宜写得粗一些。
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结构和空间位置,远近疏密相均匀,上下要相得益彰,总之要自然平稳。
笔画与笔画要互相照应、顾盼,不要让某一个字、某一笔画孤立于整体之外而露出尖细的、像牙齿似的锋芒。
对于辗转重复的类似笔画,要加以观察,因地制宜而加以运用。
《观彩章第八》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
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