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陕西省2019届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陕西省2019届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陕西省 2019 届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班级分数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选择题1.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2.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受。

由此可知,古人认为( )A.中医理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B. 人具有超越自然的主体地位C. 要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D.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3.东汉光武帝裁并了四百多县,裁撤内地郡国的都尉,取消郡国每年征兵和演习的都试,地方兵解甲归田。

此举意在( )A.防止地方豪强割据作乱B. 减轻政府财政开支压力C. 应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 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4.据学者统计,从南北朝到元末的近千年中,东南地区有记载的虎患仅 6 起;到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记载则多达514 起,几乎平均每年发生一次。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东南地区A.人口增长与耕地矛盾突出B.生态环境逐步好转C.已逐步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文化教育水平提高5.元明以前,朝延常挑选德高望重的老人封为“三老五更”,并举行尊老养老大礼,皇帝要亲自跪拜执爵进酒。

元明以后已无此礼,清乾隆皇帝曾意图恢复,然而被大臣以无人敢受此礼为由劝止。

这表明( )A.中国具有尊老养老的传统B. 君尊臣卑观念不断发展C. 帝王重视以忠孝教化百姓D.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6.明代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许多地主将土地记在士绅名下,1567 年仅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就曾査出这种寄名土地将近200 万商。

这种状况A.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B.导致明朝廷调整了旧的赋税制度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D.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土地兼并发展7.清代雍正时期,朝延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

2019-2020年高三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卷Ⅰ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4.卷Ⅱ试题一律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氏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井田制瓦解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答案】A【KS5U解析】考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依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郡县制度发展,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军功授爵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

故应选A。

2.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答案】C【KS5U解析】考查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实行,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权力削弱和积弱的局面,出现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一、单项选择题(1~24小题,毎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1.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

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答案】C【解析】根据“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说明孔庙“祭祀之礼”体现以礼制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作用,故C正确;A不符合“为国以礼”,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即可。

2. 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A. 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B. 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C. 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D. 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答案】A3.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南宋A.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宋出现许多通俗教育读本,倡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逐渐普及,影响到民众生活,故D正确;南宋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动荡人心败坏,故A错误;通俗教育读本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和“商业发达影响农业”无关,故D错误。

【名师点睛】根据关键信息“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知是在民众中普及儒家伦理。

4. 淸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

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可知,古代希腊A. 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B.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C. 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D. 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答案】B【解析】根据“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可知,这类神话强调人的力量和作用,说明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故B正确;材料反映古希腊神话,无法体现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联系所学古代希腊人文经济的起源的知识分析解答。

2.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

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

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

这表明古代雅典A. 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C.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答案】C【解析】根据“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故C正确;A中“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B;在奴隶社会的雅典,社会阶级对立不可能消除,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模拟考试卷历史试题(三)(解析版)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模拟考试卷历史试题(三)(解析版)
材料一 发生在宋代的结构性社会变迁,使城市中诞生了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宋朝政府自觉负起了 向贫民提供福利救济的责任,逐渐建立了完备的社会救济体系。
宋政府按照居民的家庭财产多寡,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不同户等,作为国家划定救济对象的参考标准。 宋朝也开始出现了接近现代意义的“贫困线”概念:凡田产 20 亩以下或者产业 50 贯以下的家庭,即为生 活在贫困线下的“贫民”。
A.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在同步增长 B.传统手工业阻碍机器工业的发展 C.民主共和政体稳固促进了工业发展 D.近代工业已经呈现出发展的态势 31.1993 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 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 1991 年前的 50.3%上升到 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32.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 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33.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 其他发达国家。”该现象( )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 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 34.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昌黎汇文二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摸底考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2.2.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 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 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 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选拔标准和方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而是强调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排除C。

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排除D。

3.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2019届全国新高三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2019届全国新高三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2019届全国新高三摸底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所有试题都要答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合要求的。

1.商人之所以祭祀祖先,是因为他们相信成为鬼神的祖先是他们与至上神上帝之间的纽带,仍然有赏罚的能力。

而周人祭祀祖先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在宗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功列于民”者。

由此可见,与商代相比,周代政治文化A.突出宗法等级秩序B.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C.彰显人文理性因素D.神权与王权结合更为紧密2.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卫文公则制定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诸侯会盟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

这些做法A.迟滞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推动了民间市场的形成和完善C.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提供了商业发展必要的政治保障3.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

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

这说明荀子A.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B.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C.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D.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4.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

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冶铁技术的提高B.绘画艺术的进步C.佛教文化的影响D.思想观念的变迁5.西汉时君主习经以强调“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的《春秋》为五经之首,东汉时期则将记录尧舜禹和三代政事事典、圣王治国嘉言懿行的《尚书》上升到五经之首。

2019年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019年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019年保定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分封制的角度看,周朝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

在每个单元中,乂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政治制度和社会职能。

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B.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社会统治C.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大一统D.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奴隶制政权下,世袭的卿大夫文武不大分职。

经过战国前期的变法,国启之下设和将,相是白官之长,协助国启处理全国政务。

将是武官之长,负责领兵打仗。

“官分文武” 现象的出现A.与郡县制的推行关系密切B. 不利于国启掌控国家大权C.便于国启控制各级官吏D. 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形成3、两汉政府以授田形式“假公田”于流民、贫民,培养出一批同自耕农并列的授田小农,他们拥有了一小块长期供自己使用的国有土地。

事实上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公田的所有权部分地发生了转变。

这种做法A.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繁荣B.抑制了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C.利于小农经济下的社会稳定与发展D.促进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形成4、《梁书》卷二《武帝下》中记载:“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

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例,勿有遗隔。

”这反映了当时A. 士族贵族被打压B.科举考试制度已经成熟C.人才选拔注重真才实学D.科举考试录取条件克松5.据《唐会要》记载:唐局宗显庆二年,“洛州置北市,隶太府寺。

”武则天大授三年,“神都置西市,寻废。

”到长安四年,“乂置”,至开兀十二年,“乂废,其口马亦入北市”。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A.对市的管理非常重视B.市的设与废取决于政府的意志C.市的政治功能较突出D.严厉扣压个体工商业6.朱元填定的根本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于生、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

2019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A错误;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河北省2019届高三历史摸底联考试题

河北省2019届高三历史摸底联考试题

(全国卷)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摸底联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l. 武王伐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

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2. 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 (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同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3. “吾周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

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B.私学兴起于思想界的繁荣C.专制集权统治遭到削弱D.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4.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同岂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

这种观点 (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同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门然经济的理解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5.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 )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B.保障了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D.提高了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6. 观察《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依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古代丝织业中心多数分布在丝绸之路的沿线B.汉代丝织业中心由都城长安向全国各地辐射C.唐宋时期的丝织业是发展最快的手工业部门D.元至清朝苏州、南京等地也成为丝织业中心7.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面、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历史)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历史)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2.“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3.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4.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5.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保定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分封制的角度看,周朝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

在每个单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政治制度和社会职能。

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B.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社会统治C.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大一统D.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奴隶制政权下,世袭的卿大夫文武不大分职。

经过战国前期的变法,国君之下设和将,相是百官之长,协助国君处理全国政务。

将是武官之长,负责领兵打仗。

“官分文武”现象的出现A.与郡县制的推行关系密切B.不利于国君掌控国家大权C.便于国君控制各级官吏D.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形成3、两汉政府以授田形式“假公田”于流民、贫民,培养出一批同自耕农并列的授田小农,他们拥有了一小块长期供自己使用的国有土地。

事实上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公田的所有权部分地发生了转变。

这种做法A.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繁荣B.抑制了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C.利于小农经济下的社会稳定与发展D.促进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形成4.《梁书》卷二《武帝下》中记载:“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

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例,勿有遗隔。

”这反映了当时A.士族贵族被打压B.科举考试制度已经成熟C.人才选拔注重真才实学D.科举考试录取条件宽松5.据《唐会要》记载:唐高宗显庆二年,“洛州置北市,隶太府寺。

”武则天天授三年,“神都置西市,寻废。

”到长安四年,“又置”,至开元十三年,“又废,其口马亦入北市”。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A.对市的管理非常重视B.市的设与废取决于政府的意志C.市的政治功能较突出D.严厉打压个体工商业6.朱元填定的根本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于生、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

嘉靖六年(1527),明世宗下诏:凡是寄寓已久,且在北京置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宛平、大兴二县附籍(附籍指附入本地户籍)。

这一举措A.主要针对明初社会动荡不安B.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D.反映了明朝社会治理的进步7、顾炎武认为,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一也”。

他还反对君主有“绝世之贵”,取“无事之食”。

由此可知,顾炎武A.用民本思想批评君主专制B.论述了君主统治的必要性C.强调实行“众治”的优点D.分析了当朝政局动荡的内因8.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买卖婚姻。

(太平天国)提倡“一夫一妇”,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等封建陋习。

还建立了女军,设立了女官,妇女享有参加考试的权利。

这体现了太平天国A.形成了自由民主的风尚B.贯彻了男女平等的政策C.实行尊重妇女的政策D.奉行彻底的反封建思想9.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一批连接官商两方的近代企业,它们以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形式而存在,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运动中一种重要的经济体制,即官商制。

这种官商体制诞生的直接经济动因有两个:洋务官办军工企业对经费、原料的需求;中国原始资本的不足和民间资本的弱小。

官商体制企业的出现A.有效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B.解决了洋务企业资金不足问题C.摆脱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D.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总纲、人民、参议院、总统、国务院、法院、附则等七章基本权利条款规定在第二章“人民”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基本权利的条款单列一章,冠以“人民”的名称,置于“统治机构”的前面。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构安排A.有效防止了袁世凯专制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C.确保了责任内阁制实行D.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11、1927年,毛泽东在新湖南省委会议上说:“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护卫也是自欺。

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60%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枪杆子上夺取政权。

”该主张反映出A.中国革命尚处于低潮期 B共产党犯了“左”倾错误C.土地革命的条件尚不成熟D.共产党意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性12.七七事变前后,中国史学界开始变为特别重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优秀遗产的发掘和弘扬,更强调中国历史和文化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反映了A.抗战时期史学研究领域成就突出B.中国史学研究体现了学术的责任担当C.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史学研究领域D.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具有极其特殊性13.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干部自愿参加。

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

这些做法旨在A.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B.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C.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D.确立马列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14.在中共“八大”的报告中,陈云特别提到了浮动价格和按质论价问题,他认为,如果企业以追求利润为动机,那么这种动机就会潜在地指导生产活动。

这种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产品质量,翻新产品花样和生产土特产品等三个方面。

陈云的主张A.脱离了建国初国民经济发展现状B.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C.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D.是对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道路的创新探索表1为19501956年《人民日报》广告分类统计表,表中的变化趋势能反映出A.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完成B.广告宣传与社会主义经济脱离C.计划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D.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确立16.1969年3月,戴高乐告诫尼克松“我们不应该让他们(中国)怒气冲冲地与世隔绝。

西方应该力图了解中国,同它接触,对它产生影响。

”月底,根据尼克松总统的请求,戴高乐命令即将赴任的法国驻华大使马纳克将美国打算承认中国的重要信息转达给中国领导人。

上述材料信息可用来说明A.美国事实上承认了“一个中国”B.法国在中美改善关系中起到推动作用C.美国赞同法国改善对华关系D.美国欲借助法国改善国际处境17.地母节是古代希腊重要的泛希腊节庆之一。

在地母节期间,妇女们获得了难得的放松机会。

她们可以在外露营远离家务,获得平时只有男子才能进行的献祭的权力,祈祷增强土地的肥力,赐予土地丰产,为城邦做出贡献。

希腊地母节的举行A.利于维护公民家庭和城邦的稳定B.使雅典妇女获得参与城邦政治的权利C.对雅典民主政治走向有重大影响D.极大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18.西塞罗认为,人的理性是由神赋予的,因而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具有相通的理性。

最高级别的法律是“上天之法”,是根据神的或自然的理性而形成的统治整个宇宙的法律。

据此而知,西塞罗A.认为人应服务于神B.将法律与自然理性建立联C.坚持神性高于一切D.认为法律与宇宙规律本质相同19.为避免会议过长,沃波尔总是先找几位有实权的大臣—国务大臣、大法官枢密大臣等预先交换意见。

1724年国务大臣卡特赖特违背内阁的温和外交政策,纵容国王进行对外战争,沃波尔将他罢免。

由此看出沃波尔A.重视内阁行动的一致性B.已得到下院议员的大力支持C.与国王权力之争愈演愈烈D.打破了内阁集体辞职的惯例A.工业革命促进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B.圈地运动推动英国的城市化C.奴隶贸易增加了英国的城市人口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21.1933年6月5日,美国政府颁布了国会通过的《放弃金本位法令》。

1934年1月31日,联邦政府颁布了黄金储备法令,宣布美元贬值,把美元稳定在35美元兑换盎司黄金,相当于1900年按黄金价值计算的59.06%,即美元贬值了41%。

美国的这一做法A.实现了美国银行业的迅速恢复B.根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C.有利于美国扩大商品出口D.缓和了世界各国的矛盾22.从1925-1940年的15年间苏联推行了三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超过英、法、德三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工业每年约增长10%,美国只增长2%。

苏联用15年时间走完了美国用50年、英国用100年走过的路程。

1932年苏联全部消灭了失业者。

其成就主要得益于A.新经济政策B.农业对工业的巨大支持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3.1993年1月1日午夜,欧洲人点燃了1000座灯塔,照亮了欧洲共同体12国的夜空。

这一天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一天所庆祝的历史事件A.推动了欧共体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B.结束了美国在世界经济的独霸地位 D.宣布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24.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运动和前言不达后语的枯燥语言来从总体上突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

它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材料信息描述的是哪种流派文艺风格A.浪漫主义B.后现代主义C.印象主义D.批判现实主义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首先决定将考核的时间间隔拉长:“内外官满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黜陟。

”1369年,明太祖下诏,要求府州县的正印官员任满三年必须到吏部接受考核,吏部“核其贤否而黜陟之”。

明代的文官考核方式主要由考满与考察两大系统所组成,由考满和考察相互配合进行。

明代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

无论是官员的考满,朝勤考察还是京察,在没有接到皇帝的最后命令是不能进行的。

—摘编自于天娇《明代文官考核制度》材料二19世纪初,政党分肥以及公职人员的轮流替换致使政局不稳,变革人事行政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1870年以来,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开始实行。

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主,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

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英国始终看重文官的实绩,功绩制原则一直是考核中贯穿的核心。

考核方法一步步趋向公正、公平,考核内容也从一般性的道德性格考核扩展到随着工作内容不断革新,考核指标向着量化的方向发展,越发明确客观。

从中央内阁至诸多执行局,评估实绩的观念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由于文官失去了职位终身保障的便利条件,一部分存在传统幻想的文官纷纷离开文官队伍材料三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千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

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

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

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