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摸底测试试题.doc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试卷综析】本套试题是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考查的是必修史的内容,包括《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三历史核心知识,考查目标合理、重点突出。
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罗斯福新政、均田制、现代主义文学、经济全球化、英国工业革命、洋务运动、三民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与国家统一心理、民族关系、批判现实主义、新航路的开辟、晚清政府的外交、唐朝的民族关系、清朝的对外态度、中日关系。
材料新颖,命题质量比较好,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指导意义。
12.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
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知识点】中国近代对个体的启蒙的忽视【答案解析】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西方思想启蒙不是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排除A;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国家还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排除C;题干的重点是后半句“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可知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排除D,正确答案是B.【思路点拨】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主张民主启蒙,都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追求民族独立,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
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
2019-2020年高三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卷Ⅰ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4.卷Ⅱ试题一律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氏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井田制瓦解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答案】A【KS5U解析】考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依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郡县制度发展,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军功授爵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
故应选A。
2.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答案】C【KS5U解析】考查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实行,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权力削弱和积弱的局面,出现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
2019-2020年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试卷历史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试卷历史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计75分。
)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
其中“位卑权重” ,“以小驭大” 且无固定治所的是A.秦朝丞相B.汉朝刺史C.元朝御史台D.明朝提刑按察司3、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B. 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C. 皇帝大多年幼无知D. 官僚集团争权夺势的结果4、以下有关秦始皇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秦始皇立志效法古代明君C.是君主集权制下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5、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6、“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经典唱词,在这里包含的历史信息有①政治上农民遭受压迫奴役之苦②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地位的真实写照③封建农民没有基本的人身自由④封建社会农业经济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本质上是土地公有制B.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C.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8、李守德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平民。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摸底考试试题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摸底考试试题【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要目标,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对高考要求的四大能力的考查。
试题重点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抗日战争、逻辑归纳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考查基础能力的好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文】12.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贵族政治遭到破坏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 解析:“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
“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反映了世卿世禄制被破坏,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答案为B。
分封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C项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
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题文】13.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
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术、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C.社会上读书重学的风气开始盛行 D.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解析】D 解析:从材料中“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科、科考复习‘指南’”等可以看出书坊满足了市民阶层的不同的需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2019-2020年高三年级摸底考试(历史)
2019-2020年高三年级摸底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6年10月19日,xx余名海内外彭氏宗亲汇聚江苏徐州彭祖园,举行“祭拜彭祖大典”仪式。
中华民族这种尊祖敬宗的习俗源自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2.下面是某人观察汉画像砖《牛耕图》后的感悟,正确的是A.汉代农用动力发生根本变化B.汉代耕犁更有利于调节耕作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D.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3.对比图2与图1,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图1 图2A.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B.“草市”盛行,集镇兴起C.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D.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4.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6.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
他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A.为官清廉正直B.关心人民疾苦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D.主张开眼看世界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内容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D.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8.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史实从本质上说明了A.慈禧对汽车的好处了解不够 B.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D.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9.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19-2020年高三10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10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第I卷为选择题,共48分,第Ⅱ卷为材料问答题,共52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为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皇帝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
下列现象出现于该时期且长期得到发展(延续)的是A.田庄B.草市C.九品中正制D.“工官”工场3.《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取庸苦之,不与钱。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4.《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5.俞正燮在《癸已类稿》卷三《乡兴贤能论》里概括某制度的特点:“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他评价的是A.宗法制B察举制C.世官制D.九品中正制6.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摸底测试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1至7页,第Ⅱ卷(非选择题)8至12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夏礼吾能言之,杞(夏朝的后裔)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殷商的后裔)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说明孔子:A.熟悉夏商礼制B.重视文献研究C.感叹礼仪灭失D.治学态度严谨25.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这一变化说明: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C.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D.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26.右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此文物可佐证:A.唐朝人大多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B.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C.雕版印刷术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D.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27.(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城乡之间贸易交流频繁C.集市交易打破时空限制D.农业相关产品交易量大28.右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图》。
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29.《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这反映出明朝“巡按”: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30. 宜昌海关在光绪十六年(1890)的报告中说:“印度棉纱和(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
”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D.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且水平低31.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A.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B.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32.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
”这表明该学者:A.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C.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33.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
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其创作背景可能是:A.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B.中共党人开始新的探索C.社会主义成为普遍追求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34. 1930年,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
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35. 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了新货币——金圆券。
阅读右图漫画,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A.展示了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惨状B.该现象有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经济效益C.暗示了美国忙于冷战已放弃国民党政府D.该现象说明美国已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第Ⅱ卷(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题~第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
此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这样推算春秋城市(邑)可达千余。
学者推断,认为春秋城邑可达二千之数。
而且,“古者……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行政设置上最大的变化即为郡县城市的出现。
——摘编自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筑城运动的特点。
(6分)以“城市与文明进步”为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筑城运动的影响。
(7分)城市化率的衡量指标是多样的,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虽然城市人口的比重只是显示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方面,并不能代表城市化程度的全部含义,但这种方法得到了学术界和行政部门的广泛认可。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论者最有可能将中国近代城市化划分为哪三个阶段?(3分)请简要说明理由。
(9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9世纪,中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
中国社会还经历了由于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力进步缓慢、官员腐败和国家财政收入下降所带来的内政虚弱。
国家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而带来的统治危机。
但是,帝国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围绕材料,结合晚清时期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3、44、45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照做的第一题记分。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4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9分)44.(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1年9月19日,香港《大公报》上刊登了一条“最后消息”:“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昨夜11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
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
”材料二:《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昭和六年9月19日(奉天特电19日发):9月18日晚上10时半,在奉天(今沈阳)北方一角,冒着黑暗,响彻了隆隆大音响,惊醒了奉天在住日本人,这是日支兵冲突的烽火。
在我满铁铁路,文官屯、虎石台中间一点柳条沟处,一地点上,大约300名支那兵安置了强烈的炸弹,爆破了我满铁线的一段。
突发这件大事的同时,受到支那兵猛烈攻击的我方所属于满铁守备队的监视兵及时报告虎石台驻屯的河岛中队长,因而河岛中队长马上率兵乘军用列车迅速到达现场,这时粗暴的支那兵向守备队猛烈开炮。
于是,向奉天驻扎的全体日兵下达总动员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大公报》和《大阪朝日新闻》对九一八事变报道的异同。
(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9分)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贾思勰,北魏末期和东魏时人(公元6世纪),是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他的青年时代,正值孝文帝汉化运动的高峰,朝廷议政以农为首,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种植五谷和瓜果蔬菜,植树造林。
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在为官期间,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
他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
书中征引的古代和当时著作(包括南朝),共计近160种。
此外,还记有30多条当时的农谚与歌谣,为中国后来农书编撰开辟了可以遵循的途径。
该书可解作平民谋生方法,亦可解为治理民生的方法,受到历朝政府重视。
19世纪,《齐民要术》传到欧洲,被达尔文称为是“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摘编自《中文百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思勰创作《齐民要术》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影响。
(7分)新都区2018届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历史)评卷说明:1.按已布分进行评定。
2.选择题:凡错选、不选、多选,该小题不能得分。
3.非选择题: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含义确切,表达清楚,即可给分;出现基本史实的错误或表达欠完整,要酌情扣分。
40.(25分)(1)特点:城市数量增加;(2分)城市规模扩大;(2分)出现郡县城市。
(2分)影响:加速分封制等旧制度瓦解,促进社会转型;(2分)城市发展成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中心和区域文化中心;(2)促进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发展。
(2分)筑城运动促进中国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1分)(2)第一阶段: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或1840年-1893年)。
(1分)理由:城市化率增加约1.5%,属于起步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