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一、春秋时期【相地衰征制与初税亩制】始于战国的封建赋税征收制度的萌芽,我国古代按地亩征收土地税的开场。
相地衰征制由齐国管仲创立,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成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初税亩在鲁国实行,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成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所有权。
相地衰征与初税亩的实施前提在于铁农具的大量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大量私田出现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其实质在于成认私田的合法性,从而标志着井田制开场瓦解,奴隶制社会土地国有制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场实行初税亩。
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初税亩的实行,实际上成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二、西汉西汉初年的主要赋税有田租,算赋和口赋,更赋。
〔1〕田租。
又叫田税,是对土地所有者征收的土地税,对象是土地,征税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包括粮食和谷物。
汉代田租的税率前后有变化。
西汉建立至景帝元年〔前151年〕大体十五税一。
〔2〕算赋和口赋。
两者都是人口税。
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的男女,每人每年纳一百二十钱〔一算〕。
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
〔3〕更赋。
又叫代役税。
西汉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
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
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
每人每年还要戍边三天,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
【算缗与告缗】汉武帝打击商人势力的一项措施。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年〕,公布算缗令。
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规定商人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120钱〕,即征收百分之六的财产税;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000钱,抽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车者,每辆抽一算,商人的车那么抽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只船抽税一算。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夏商周时期
在夏商周时期,赋税制度主要采用“徭役税制”,即由农民强制服劳役来支持政府的开支。
同时还有土地私有制和财产私有制,但是农民多数没有自己的土地,只有通过服劳役来获取土地使用权。
2. 秦汉时期
秦朝和汉朝时期,赋税制度开始逐渐转向“田赋制”,即按照土地面积和品质对农民征收固定比率的税款。
此时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加剧,大量农民没有土地,只能租地耕作;同时也开始出现兼业户,既从事农业,又从事手工业、商业等产业。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税制度逐渐向“均田制”转变,即按照人口和土地面积均分土地,实行等份耕种。
这时期也开始有了官田制,即国家设立官田、官仓等农田和仓储设施,出现了大量官僚农民。
4. 唐宋元时期
唐宋元时期,赋税制度从“均田制”进一步发展为“免役法”和“粮额法”。
免役法是对农民劳役进行限制,统一征收粮食作为税金;粮额法则对农民的田地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估,按照固定比率征收粮食。
总的来说,反映了付出、收获、分配的变化,土地私有化的发展导致了农民劳动力的充分使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力发展。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赋税制度的主要演变变化:
1. 春秋时期:封建诸侯国家开始实行赋税制度,主要是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
2. 秦汉时期: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成为主要税种,同时还增加了商税和关税等税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和市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仍是主要税种,但商税和关税的比重有所增加。
4. 唐宋时期:实行租调制和市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仍是主要税种,但商税和关税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同时还出现了专卖制度和均输制度等。
5. 明清时期:实行一条鞭法,即将各种税种合并为一种税,同时实行均输制度和海禁政策等。
6. 近代以来:实行新税制,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同时逐步取消了人头税和土地税等传统税种。
总的来说,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变迁、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赋税种类的变化:在先秦时期,赋税主要包括秩禄和关税,后来逐渐增加了货币税、人头税、土地税等种类。
2. 税率的变化:在不同朝代,税率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的税率比较简单,根据不同的职务和土地等级设置不同的税率。
汉朝时期,对土地、户籍等属性进行了明确划分,提高了税率。
3. 征收方式的变化:在古代,征收方式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主要是采取征收现金的方式,后来逐渐改为征收实物、货币和役徒等。
4. 财政管理的变化:在古代,政府对财政的管理也进行了多次改革。
秦朝时期实行“徭役制”,政府通过强制征召民夫修建各种工程来获取财政收入;汉朝时期实行“丝绸之路”,通过贸易获得财政收入;唐朝时期,实行“银两税制”,政府将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白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朝着更加复杂、多样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始于商周时期的田赋制度。
田赋制度是指国家将土地划分为官田和私田,官田归皇家所有,私田归百姓所有,国家征收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税收,称为田赋。
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一直沿用,但税率逐渐增加,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 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
均田制是指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均分,每个家庭只能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并按照产量征收税收。
这种制度提高了百姓的积极性,但由于税率仍然较高,百姓的疾苦仍然存在。
3. 宋代开始推行的税赋科举制。
宋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形成官吏阶层。
税赋科举制是将税率与考试成绩挂钩,成绩优秀的人可以享受减免税赋的政策。
这种制度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推行,但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4. 明清时期的户口调查和户籍制度。
明清时期开始实行户口调查制度和户籍制度,确立了家庭为基本纳税单位。
税收征收与人口数量挂钩,使得贫困家庭在税收上得到一定减免。
但由于买官卖官的问题,官员为谋取钱财,沉重的税收负担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由田赋制度到均田制、税赋科举制最后发展到户籍制度,但税率仍然较高,给百姓带来了很大负担。
课件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②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努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 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 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 “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 税条约。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国民政 府通过这些“改订新约”的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 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4.明清时期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随着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万历 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 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 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一条鞭法上是中国赋役制度上 的重大变革。
3.宋元时期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 数倍。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 派发各种徭役,可谓役上加役、役外加役。 (2)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缴 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3)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 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 粮”。但是,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
(1)海关的诞生
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 “关税”。
①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它与以前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
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
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等。
1、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2、战国秦汉时期:商鞅变法,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
主和商人地主。
2、王田制王莽时期,把全国的土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3、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使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
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4、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
租的土地制度。
5、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
地所有制经济转型。
6、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
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
7、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演变趋势分析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弛。
2.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有实物地租为主逐渐向货币地租过渡,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不断发展,促使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到可以缴纳绢代役(以租庸调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向单一过渡,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春秋鲁国——初税亩,中国赋税制度的开始;北魏、隋——租调制;初唐——租庸调法,交谷物叫租,调是交绢、绵或布、麻,以绢或布代役叫庸。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中唐——两税法。
分夏秋两季交税,由按丁征税变为按田亩和资产征税。
改变了税收方式,由人丁税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收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宋——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由政府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 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赋、役、杂税合并为一,一律折银交纳,改按丁数和田粮摊派。
简化了征收名目和手续,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吏隐田逃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折银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积极推动的作用;清——康熙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地丁银。
(下面的具体一点还有材料)秦代的赋税制度《汉书·食货志》中载有董仲舒关于秦代赋税制度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故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秦代的赋役是三代的20~30倍,农民租佃地主的土地,要缴纳给地主“见税什伍”的租赋,因而广大农民一贫如洗,许多农民无法生存,只得逃往山林,变为盗贼,许多农民揭竿而起,这是强秦短命的重要原因。
秦代还改“因地而税”的制度,而改行“舍地而税人”的制度,即索取“人头税”,其税率20倍于从前。
《通考》在评论秦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时指出:“秦坏井田,任民所耕,不限多少,已无所稽考,以为赋敛之厚薄,其后舍地而税人,则其谬益甚矣。
”汉代的赋税制度汉高祖刘邦记录了强秦死亡的教训,在汉初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书·食货志》中说:“汉兴,按秦之敝,诸侯记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其中包括了多次重要的和调整。
以下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1.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21年)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主要是以土地赋税为主,即地方豪强和地主阶级要向中央政府缴纳一定比例的田赋和兵赋。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建立了统一的赋税制度,即统一的徭役制。
这个制度通过选拔贡士担任官职,对农民进行赋税和徭役,以满足中央政府的需求。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在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权的更迭,赋税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以粮税为主,同时还有一些额外的赋税,如著名的泛舟钱。
这些赋税主要用于支持南北朝政权的维护。
4.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在唐宋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主要以均田制为基础。
均田制实行了一种土地承包制度,农民按照土地的肥瘠程度和人口数量交纳不同的赋税。
这个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税收。
5.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均田制,但也有一些变化。
元代开始推行粮食赋税和货币赋税相结合的制度,并且在赋税中加入了若干种金银制品。
明朝时期,在土地赋税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额外的税种,如户口、商业和手工业等税种。
清朝时期,赋税制度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地租、粮食赋税、户籍税、营业税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土地赋税到粮食税、货币税以及其他种类税收的变迁。
随着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不断调整和,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这些赋税制度的发展和调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治理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从远古时代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变迁,赋税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一、远古时代的赋税制度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
在夏朝时期,赋税主要是以实物形式缴纳,包括粮食、布帛等。
此时,赋税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维持国家的运转和军队的供给。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发展和耕地的增加,农业成为了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
此时,赋税制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时期,各国开始实行“什一税”,即按照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征收赋税。
此外,还实行了按人口征收赋税的制度,即“口赋”。
这一时期的赋税制度也包括了货币形式的赋税,如银钱等。
三、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变革时期,也是赋税制度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在秦朝时期,实行了“户赋”和“口赋”两种赋税制度。
户赋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赋税,而口赋则是以人口为单位征收的赋税。
此外,还实行了“徭役”制度,即强制征召民工为国家无偿服务。
在汉朝时期,赋税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均输”政策,即按照土地质量和产量来征收赋税。
此外,还实行了“算缗”制度,即对商业活动征收的赋税。
汉朝时期还实行了“口赋”和“徭役”制度。
四、唐宋时期的赋税制度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鼎盛时期,也是赋税制度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在唐朝时期,实行了“两税法”,即按照土地和财产来征收赋税。
此外,还实行了“市易法”,即对市场交易活动征收的赋税。
在宋朝时期,实行了“青苗法”,即对农作物收成征收的赋税。
此外,还实行了“方田均税法”,即按照土地面积平均分配赋税。
五、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的转型时期,也是赋税制度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在明朝时期,实行了“一条鞭法”,即按照土地和人口来征收赋税。
此外,还实行了“商税”制度,即对商业活动征收的赋税。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不同朝代和统治者实施了各种不同的赋税政策。
以下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主要演变和特点:
1. 早期朝代:在早期的中国朝代,如夏、商、周等,赋税主要以“田赋”为主,这是一种以田地产出为基础的赋税制度。
国家通过分配土地和对农田产出的征税来获得收入。
同时,也有一些额外的赋税,如劳役和物产税。
2. 秦汉时期:秦朝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均田制和统一货币制度,赋税制度也得到了改革。
赋税主要以“亩产租庸”制度为基础,国家将土地划分为亩产单位,征税以土地产出和户口数量为基础。
庸赋则涉及劳役和军役。
这个时期的赋税制度对农民来说相对严格,导致了一些农民起义和反叛。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了多种赋税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均田制”和“租庸调赋”制度。
均田制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以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
租庸调赋则涉及征税、劳役和军事征用。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
元朝实施了以“亩产赋”为基础的赋税制度,而明清时期采用了“户口赋”制度,其中家庭的人口数量用于确定征税额。
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更加集中和官僚化。
5. 租调所赋:明清时期,中国引入了“租调所赋”制度,也称为"地丁赋",这是一种按地区征税和分配资源的制度。
根据地区的资源和需求,国家向不同地方征收税赋并分配物资和资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朝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征税和管理资源。
这些变化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政治动荡。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钟鸣(一)奴隶社会“贡赋制度”实施背景:奴隶主建立国家政权后,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力量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部落(夏、商)或受封的诸侯(周)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品(物)。
评价: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奴隶社会国家的分裂,年年战争不断。
(二)鲁国“初税亩”实施背景:1.铁器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2.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3.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交纳给国君。
实施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
评价: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实行“初税亩”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的开端,其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后续:此后,列国纷纷仿效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干脆废除国君对贵族(卿大夫)分封、赏赐食邑的制度,而承认通过买卖所获得的土地所有权。
(三)西汉赋税制度实施背景:恢复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实施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编户农民向封建国家交田租,即土地税,交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
评价:将农民尽可能地固定在土地上,以确保封建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四)北魏新租调制实施背景:1.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均田制的实行。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砌有的财政收入。
内容: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
评价: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同时,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五)唐朝初期租庸调制实施背景:1.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均田制的实行。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作“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赋税制度主要是以“租庸调”为主。
租庸调是指以土地输出的农产品为依据,由府、县官员向农民征收一定数量的农产品,用于满足领导的军费和官员的生活需要。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封建贵族加强对土地的控制,并逐渐形成封建国家的赋税体系。
这一时期,土地以世袭的方式归属于封建贵族,农民必须向贵族交纳赋税,同时还要为军役和劳役提供劳动力。
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赋税制度。
秦朝将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实行均田制,并附加“亩限”,即规定每亩土地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作为赋税。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逐渐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导致了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农业生产不断衰落,赋税制度也逐渐失去实际效力。
皇族、贵族和地方士族逐渐壮大,他们通过侵占农民土地和免税等手段,减少了赋税的负担,导致了动乱和社会不稳定。
5. 隋唐宋时期: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完善。
隋朝实行等额赋税,即每户家庭按户口数量交纳固定数量的农产品。
唐朝继续了隋朝的制度,并逐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宋朝时期,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均输法,即按每户家庭的土地面积和产量交纳赋税,以减轻贫困农民的负担。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从夏商周时期的“租庸调”发展到封建时期的封建国家赋税制度,再到隋唐宋时期的等额赋税和均输法,赋税制度逐渐完善,但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近年来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文史知识的考察难度逐步增加,考察范围逐渐扩大。
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准确把握文史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员梳理好知识体系。
今天,我将采用知识梳理的办法,帮助同学们完成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相关知识的整理。
赋税制度与土地总是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农业文明影响着国家的经济与制度,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必然会不断优化赋税制度。
春秋末期,齐国的管仲改革中提出“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承认土地的私有,并开启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发展。
秦汉时期,国家开始把农民编入户籍,按照户籍开始征税,这在历史上叫做“编户齐民”,人民的负担在这个时期异常繁重,除了必要的田租,还有人头税、徭役和兵役。
北魏的孝文帝虽然建立了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权,但是他却一直致力于汉化政策。
在土地制度方面实行了均田制,为了匹配均田制,北魏实行了租调制,农民主要交田租与户税,户税方面主要是上交布或者帛。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总体较为稳定,隋唐统治者在北魏租调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了租庸调制,与之前不同的是,多了庸制,这主要是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者布代役。
这样的制度下,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利于农业的发展与稳定。
唐朝中期的时候,唐德宗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在夏秋两次纳税。
明代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的流通增快,张居正改革期间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律折银,这样的方式适应了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清朝雍正时期,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彻底彻底废除,摊丁入亩的制度正式形成。
这样既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也利于保证国家的收入。
【试题再现】下列选项中,属于明朝张居正改革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颁布均田令
C.实行青苗法
D.实行“一条鞭法”
【答案】D。
解析:A选项中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确认土地私有制,允许人民开垦荒地;B选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由政府将土地分给人民,鼓励人民农业生产;C选项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为了保证农民正常农业生产的措施;D选项是明朝张居正在万历年间实行的改革措施,将各种杂税统一合并征收银两。
故本题答案为D。
中公专家点评: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常识考试中难度较大的重难点内容,按照朝代时间梳理好相关知识点,可以理解赋税演变的过程,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