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
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
引言概述: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为悠久且丰富多样的历史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影响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定律,这些定律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又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包括中央集权、天人合一、礼乐文化、科举制度、边疆防御、官僚体系、农耕经济、民族融合、治国理政和思想启蒙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定律。
从古代封建时期到现代,中国政治体制一直以中央集权为核心。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由中央政府统一决策和管理,地方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小。
这一定律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保障了统一的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地方政府的权力扩张和独立性。
小点1:中央集权的起源和影响小点2: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小点3:中央集权的优缺点和限制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定律。
这一观念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人类与自然、社会和宇宙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小点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起源小点2:天人合一在中国历史中的表现和影响小点3:天人合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贡献三、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定律。
这一文化注重礼仪规范和音乐艺术,对于中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文化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和教育功能,是中国古代帝王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小点1:礼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小点2:礼乐文化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小点3:礼乐文化对中国社会的传统影响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拔政治人才的制度,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定律。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政治人才的选拔更加公正和普及,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历史的规律
中国历史的规律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
以下是一些较为普遍的规律:1. 北方统一南方,西部统一中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北方地区往往具有较强的统一力量,而南方地区则较为分散。
同样,西部地区在统一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中部地区的附属。
这种现象在秦、汉、隋、唐等朝代均有体现。
2.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经历了多次分裂与统一的循环。
在一个朝代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往往导致农民起义,从而引发全国性的战乱。
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与割据,最终出现一位英明的君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然而,随着统一王朝的衰落,分裂局面再次出现。
3. 历史周期性:从公元前476年开始,中国历史呈现出大约700年为一个周期的分裂、统一、强盛的正弦周期特征。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为第一个周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为第二个周期,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为第三个周期。
4. 盛世之后必有衰世: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鼎盛时期,如汉朝的武帝、唐朝的玄宗、明朝的成祖等。
然而,在这些盛世之后,往往伴随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
5.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中,统治阶级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尽管有一些王朝能够实现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但最终仍难逃衰败和更迭的命运。
6. 历史借鉴: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前朝的经验和教训往往为后朝所借鉴。
例如,唐朝灭亡后,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避免了重蹈覆辙。
7. 地理因素: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北方地区的统一力量和农耕文明优势使得南方的分散势力逐渐纳入北方政权的统治范围。
8. 文化传承: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
尽管历经战乱和外族入侵,但汉族和中华民族始终坚守文化传统,不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和周期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定理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定理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定理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九章算术》中的余数定理和《算经十书》中的中国剩余定理等。
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早在商朝时期,古代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但在《周髀算经》中第九章第十六题中,首次提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余数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中最基本的定理之一,它可以用来求解整数运算中的余数问题。
《九章算术》中的余数定理是最早的一次记录,它的内容是“除数若干,余数等于被除数与除数之差”。
中国剩余定理是一种用于求解同余方程组的方法,它最早出现在《算经十书》中。
该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将原问题转化为若干个模同余方程的组合问题,并且可以通过适当地选择模数来简化计算过程。
这些古代数学定理在当今的数学研究和应用中仍然有很大的作用,是中国数学研究的重要遗产。
- 1 -。
50条经典历史学定律,教你认识历史演变
50条经典历史学定律,教你认识历史演变1.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是人类过去经验的重要遗产。
2. 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时代都建立在前一个时代的基础之上。
3. 历史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
4. 历史是具有客观性的,但人们对历史的解读往往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5. 历史是动态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特征与问题。
6. 历史往往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相似的事件与模式会在不同的时期重复出现。
7. 历史的演变是不可逆转的,但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来指导未来的行动。
8. 历史中的个体与集体作用互相影响,个人行为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9.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10. 历史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往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引发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11. 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12. 历史中的冲突和对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但也可以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
13. 历史中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4. 历史的研究需要通过多种来源和证据进行深入分析。
15. 历史学家的观点和解释可以不同,但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和证据基础上。
16. 历史学定律不是绝对的,可能存在例外情况。
17. 历史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就和挫折,可以增进我们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18. 历史中的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社会变化。
19. 历史中的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 历史中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发展和进步。
21. 历史上的发明和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22. 历史中的统治者和领导者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历史中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形式对人类社会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24. 历史中的战争和军事行动对国家和社会都产生重大影响。
25. 历史中的人权和社会正义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
26. 历史中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相互作用,互为驱动力。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定律写作文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定律写作文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
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
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定律"。
这其中有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杨写的"瓶颈定律";秦晖写的"黄宗羲定律";吴思写的"血酬定律";杨光写的"传统权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败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环定律"等等。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但小人却更善于"包围"。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有敌人是好事。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为奸"怎么能离开"朋党"。
第六定律,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
第七定律,"富不过三代"定律。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第九定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
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十定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定律。
中国历史的九大定律
弓藏 ; 狡兔死 , 走狗烹 。 ” 兔死狗烹 这样 的事 , 历史 上有很多 , 如刘邦和朱元 璋。 天下 汹汹 , 想要南 面 为王 的野心 家 奸 臣和小人 , 虽为人所不齿 , 但他们
在 中 国历 史 上 占有 重要 地 位 。皇 朝 的 灭
历史 的原 因 , 中国人 常常结 为宗派 , 十分 自然 , 是一 种客 观存 在 的社会 现象 。许
一
乎 一直是 一 国独大 的局 面 , 边没有任 周 何 一个 国家的人 口与经济实力可 以与这 个 中央帝 国“ 度长 絮大 , 比权 量力 ” 。没 有 强大的敌人 , 去了外部的压力 , 失 内部
自然就腐 化 。未 闻边 塞号 角 , 但见歌 舞
升 平 。 自秦 以后 , 皇朝 的历史 一代不 如 代, 整个 社会 的精神 处 于退 化 之 中。 没 有 了竞 争 的压力 , 也就 失去 了不断创
了“ 围” 包 。权 力 越 大 , 围 就 越厚 。 包
象牙筷子 。贤 臣萁子说 :象牙筷子肯定 “
不能配 瓦器 , 配犀角 之碗 , 要 白玉 之 杯 。
玉杯 肯定不 能盛野 菜粗粮 , 只能与 山珍 海味相配 。吃 了山珍海 味就不肯再穿粗
葛短衣 , 住茅草 陋屋 , 而要 衣锦绣 、 乘华
车、 住高楼 。国 内满足不 了, 就要到境外 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 ” 果 然 , 王 “ 赋 税 以 实 鹿 台 之 纣 厚 钱, ……益 收狗马器物 , 仞宫室 。…… 充 以酒 为 池 , 肉为林 , 男女 裸 相逐 其 悬 使 间, 为长夜 之饮。 百姓怨而诸侯叛 , ” 亡其 国, 自身“ 赴火而死” 。
政 府法制 2 1 年 00
多 人对 此 十分 忌讳 , 意 回避 , 莫 如 刻 讳 深 。其实大可不必 。
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
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中国历史上的轨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
毋庸置疑,历史并不是一些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含了很多内在规律。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历史的走向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将会探讨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
一、帝王更替的周期性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替的周期性是非常明显的。
从夏朝开始,每个王朝的兴衰都有一个明显的周期性,即”盛衰之道“。
这个规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每次朝代的消亡,往往预示着新的一轮百年历史的开始。
后来的共和国和新中国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从封建时代到帝王制度,再到现今的单一政党,中央集权体制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要特点。
不过,在中国历史中,这个中央集权制度也是有历史演变的。
从秦朝的春秋战国到唐朝的盛世,再到元明清各朝时期的权力结构都存在着变化。
三、批判精神的保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百家争鸣”的思想,即相信在众多思想中,会有一种更合理、更真实的思想。
这种批判精神、探求真理的态度,历久弥新。
再加上自秦始皇以来给予知识分子一种相对自由的环境和很高的地位,中国文化氛围中的批判精神得以持续发挥。
四、稳定优先,改革缓进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稳定是第一位的。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不断尝试,中国人得出一个结论:必须有高度的稳定,才能够稳步推进改革。
因为在较为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任何决定都难以顺利实施,可能导致社会大乱或者是混乱的状态。
因此,中国在往新路上探索的时候,也要求数步走或者是缓慢进发,极少采取颠覆性的改革。
五、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恕、勇、智、诚、信,讲究排除无证据的猜想和主观臆断;道家思想强调“至信无欲”的思想,对做人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生存等有深刻的影响。
这两种思想流派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影响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25条千古不变的中外政治定律
腾讯微博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谈国事”。
当黄炎培先生来到延安的时候,看到的是在共产党领导的这块地方,政治清明,军民团结,上下一致,一派新鲜气象,这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但他还是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
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3、敌友定律英国上世纪外相哈默斯顿说:“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成为了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我们称之为“敌友定律”。
4、哈定悲剧定律25一块公用的牧场通常发生的是放牧过度,一块公共绿地上通常会出现一条小路,公共场所的坐椅通常会被人弄得又脏又破,……这是什么现象?这就是公共地悲剧。
公共的东西似乎从来都被人关心。
5、阿罗不可能定律在人们的心目中,选举的意义恐怕就在于大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投票推举出最受我们爱戴或信赖的人。
然而,通过选举能否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呢?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 Arrow)采用数学方法于1951年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当至少有三名候选人和两位选民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6、帕金森定律把一堆螃蟹放进一只篓子里,即使不盖上盖,螃蟹也爬不出来。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7、霸权周期定律霸权周期理论是莫德尔斯基提出的,认为历史上一场大的全球战争开始一个长周期即霸权周期。
数学九大运算定律
数学九大运算定律&中国5000年历史逃不过的“九大定律”简介:汉风楚雨,唐诗宋词,金戈铁马,些许旧话,笑谈历史风云,戏说野史人家。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
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
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
我不禁为他担心。
”(冯梦龙)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没有止境的。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
但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
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人为什么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第三定律|包围定律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
”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
”“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
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
于是就有了“包围”。
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
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
满足不了,就要搜求奇珍异宝。
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
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
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第三定律,包围定律“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
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
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
”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
”“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
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
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
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有能知此,道大名播。
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第五定律,朋党定律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国学十大经典定律
国学十大经典定律
国学十大经典定律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个经典定律,这些定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就来一一列举这十大经典定律。
一、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提出的道德准则,即仁者必定爱人,爱人就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指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状态,即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保持中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智慧。
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
四、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是指高尚的道德准则,即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尊重他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五、礼仪之邦:礼仪之邦是指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准则。
六、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指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
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动相结合,即知道了什么就
要去做什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智慧。
八、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指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政治理念。
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先修身,然后治家,再治国,最后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治国理念。
十、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性格和命运是由天定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
这十大经典定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古代的自然规律观念
中国古代的自然规律观念
中国古代的自然规律观念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根据《尚书》和《礼记》等文献记载,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
1. 天地之道: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是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天地自然运行有一定的规律。
在《礼记》中有云:“道者,天地之君”。
古代中国人相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地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
2. 阴阳五行: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
阴阳指的是相对的对立面,如太阳和月亮、昼和夜等。
五行则是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它们的运行规律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
3. 德行天下:古代中国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由于天地之气和人事之德的互动关系。
人的德行决定了天地的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出现。
因此,人们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保持社会和谐和自然顺应的境地。
4. 易经观念:《易经》是一部古代中国的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有深远影响。
《易经》中提出了“变通”的思想,即事物和自然界都是变化无常的,人们要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种观念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自然规律观念是以天地为基础的,认为天地有一定的运行规律,人们要顺应天地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与自然界保持和谐。
在这个观念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人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国历史规律总结
中国历史规律总结中国历史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之一,经历了悠久的演变与发展。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历史规律。
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些规律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的规律进行总结。
一、政治规律1. 朝代更替的循环规律在中国历史中,朝代的更替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规律。
多数朝代的兴衰循环都遵循着相似的模式:创立、鼎盛、衰落和灭亡。
这背后反映了统治者治理国家的能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以及精英阶层的凝聚力。
2.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统一性规律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还是相对分权的地方帝国,都保持了政治权力的统一性。
尽管地方政权在某些时期相对独立,但在整体运行中,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互动与制约的关系。
3. 社会阶层的变迁与角色调整规律在中国历史中,社会阶层的变迁与角色调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规律。
统治者通过掌握资源与权力来维持自身地位,而社会阶层间的相互流动也构成了中国历史中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
二、经济规律1. 农耕经济与商业经济的交替规律在中国历史中,农耕经济与商业经济的交替一直是一个经济规律。
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导的经济形态长期存在,但商业经济在随着各个朝代的兴起而逐渐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 家族经营与官僚经营的共生规律在中国历史的多个时期,家族经营与官僚经营共生并存。
家族经营注重家族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价值观传承,而官僚经营则侧重于国家制度和官员地位的维护。
两者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3. 开放与封闭的周期性规律在中国历史中,开放与封闭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规律。
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流与贸易的态度存在周期性波动,一方面是秉持“闭关自守”的封闭政策,另一方面是追求开放与合作,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演进。
三、社会规律1. 家族与礼教的传统规律家族与礼教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
九大定律告诉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九大定律告诉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几千年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下,你几乎找不出什么事算是“新鲜事”---基本规律就那么几条,只不过套上不同的具体事件,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了。
中国的历史,一直到现在都存在这样一种规律,在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我们今天不谈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也不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成立,更不谈经济基础决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宽泛的东西;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看似关系不大,但实际煽动“蝴蝶的翅膀”能引起巨大变化规律。
大图模式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大图模式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你很难说清楚中国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与世界其他民族迥异的周期律,世界上很没有一个民族的历史能和中国历史一样有着鲜明的周期的进程。
从两汉开始,南北朝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分裂,而到了唐宋五代十国,交替之时则仅有短短五十四年的分裂便归于一统,再到元明清代际交替则不过十几年就实现了。
这说明随着统一的时间的不断增长,统一已经成为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历史是向着更加统一和稳定的方向向前发展的。
人生也是这样,距离产生美。
许多婚姻逃不出合久分,分久合的怪圈,许多朋友因为太贴心,一个误会便使大家分道扬镳,从此形同陌路,其根源在于我们没有用心去把握与亲人,与朋友,甚至与自我的距离,须知:恰到好处的距离是一切关系能够长久的根本所在。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大图模式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上述朝代更迭,错主要在于他们的男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男人大都残暴无比、骄奢淫逸、昏庸无道,才导致国家的衰亡。
有史以来十大公式定理
人类有史以来的十大公式No.1 麦克斯韦方程组(The Maxwell's Equations)积分形式:微分形式:这组公式融合了电的高斯定律、磁的高斯定律、法拉第定律以及安培定律。
比较谦虚的评价是:“一般地,宇宙间任何的电磁现象,皆可由此方程组解释。
”到后来麦克斯韦仅靠纸笔演算,就从这组公式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我们不是总喜欢编一些故事,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因为某一刺激从而走上了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道路么?事实上,这个刺激就是你看到的这个方程组。
也正是因为这个方程组完美统一了整个电磁场,让爱因斯坦始终想要以同样的方式统一引力场,并将宏观与微观的两种力放在同一组式子中:即著名的“大一统理论”。
爱因斯坦直到去世都没有走出这个隧道,而如果一旦走出去,我们将会在隧道另一头看到上帝本人。
No.2 欧拉公式(Euler's Identity)这个公式是上帝写的么?到了最后几名,创造者个个神人。
欧拉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也是各领域(包含数学的所有分支及力学、光学、音响学、水利、天文、化学、医药等)最多著作的学者。
数学史上称十八世纪为“欧拉时代”。
欧拉出生于瑞士,31岁丧失了右眼的视力,59岁双眼失明,但他性格乐观,有惊人的记忆力及集中力。
他一生谦逊,很少用自己的名字给他发现的东西命名。
不过还是命名了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常数——e。
关于e,以前有一个笑话说:在一家精神病院里,有个病患整天对着别人说,“我微分你、我微分你。
”也不知为什么,这些病患都有一点简单的微积分概念,总以为有一天自己会像一般多项式函数般,被微分到变成零而消失,因此对他避之不及,然而某天他却遇上了一个不为所动的人,他很意外,而这个人淡淡地对他说,“我是e的x次方。
”这个公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没有任何多余的内容,将数学中最基本的e、i、pie放在了同一个式子中,同时加入了数学也是哲学中最重要的0和1,再以简单的加号相连。
高斯曾经说:“一个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公式而不感到它的魅力,他不可能成为数学家。
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历史定律
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历史定律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历史定律,第七条是老百姓之所以被称为定律,就是他有重复性,且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善于总结的人,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现!一、象牙筷定律人的欲望是无限大的,当他拥有了仅仅一只象牙筷,那么之后他还希望拥有金盏玉杯、山珍海味,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没有止境的。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切不可有贪念,不能让有一次的机会,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意志力是很薄弱的。
二、兔死狗烹的定律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断重演,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汉高祖依赖韩信的军事才能,夺得天下,但是却要了韩信的命。
朱元璋得天下,宠臣杀臣也是相当有名,最后朱棣南下,竟然没有得力的将领出兵。
现在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几个人合伙共同创业。
开始的时候,兢兢业业,在艰苦环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齐心协力。
一旦家大业大,有了丰厚的利润,就会生出异心。
彼此猜忌、龃龉,终至于分道扬镳。
难道人的天性就是这样?三、包围定律将一块磁铁投入沙堆中,磁铁表面便会粘上些许铁屑,磁铁吸引铁屑,是因为存在磁场。
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
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
于是就有了"包围"。
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
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四、敌戒定律敌戒定律是指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虽然敌人对于我们来说都希望没有但是敌人会让我们不断的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小心行事,戒骄戒躁努力的超过敌人比敌手更强,从而自己更加的优秀更加成功。
然而如果没有了敌手,我们的警戒心一下子就松懈下来了反而容易失败。
有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忽视对手的力量的,是威胁产生的动力,人才能前进,才能激发自身的潜力,最后成为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成功,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敌人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优秀的。
五、朋党定律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朋党现象的社会根源: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宗法社会。
中国古代十大舆论定理
中国古代十大舆论定理作者:刘建明来源:《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03期【摘要】自古舆论谋划于口,纵论舆情以助资政。
还政于民心,民威天听,民心不可失,合听则圣,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言不可不察等十大舆论定理,中国历代典籍多有记载,世人铭记隽永。
时至今日华夏,这些定理仍为社会治理之圭臬。
【关键词】舆论定理;政治定律;宽容自信;社会治理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舆论,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尊重舆论、遵从民意事件的言论,时日旷久,终于积淀为许多像“1+1=2”那样的铁律。
最早的原始舆论被称为“舆谔”,后来才被称为舆论,还出现了“民瘼”“民心”“舆诵”“公议”“民意”“清议”等说法。
初民在艰苦劳动中,形成天人合一观念,统治者既有善治也有暴政,无一不在舆论激流中同民共膂。
智人举止谋划于口,唐虞之治纵论舆情,庶民意志不可匹敌,由此一泻万年,十大舆论定理一直掣肘中国社会的律动。
人亡政息,江山成败,千古苍茫,无不受这些定理的左右。
一、问政于舆论,还政于民心问政于舆论,还政于民心,是我国最古老的舆论定理。
夏朝的尧帝曾在宫外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言;舜帝在要道上立木桩,让百姓在上面写出批评意见。
此类问政于舆论、求谏纳谤的传说,散见于诸子各书。
《管子·桓公问》曰:“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矣;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覆,而贤者进也。
”《淮南子·主术训》也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之说。
古代明君求言主政,以示济世爱民,对这个定理不敢旁骛,安不忘危。
到夏朝末期,又有“采诗问政”制度,帝王设置史官到民间巡防,搜集民意和民谣,以观执政。
故《夏书》曰:“道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述说,周朝“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让天子“足不出户而知天下”。
《诗经》是一部“采诗问政”的大成,虽不乏对民间爱情、快乐或痛苦生活的描写,但它反映了氏族社会君王问政于舆论、还政于民心的朴素意识。
中国历史上国家兴亡的9大规律
中国历史上国家兴亡的9⼤规律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统,⼤唐继之,五代⼗国宋辽⾦乱之;元⼀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继马后,光姬之⼒;唐衰于杨⽟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治国,⼀塌糊涂;唐之安禄⼭,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变法维新,由治⽽乱;明之吴三桂,⼀⼰之私,引狼⼊室;清之袁世凯,反复⽆常。
4.内忧⼩⼈⼲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盾,异族虎视耽耽,历朝历代之灭亡,⽆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诚;胜是⼀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武并重⽂,宋即重⽂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股。
7.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在这样⼀个封闭的环境之内⽣存,养成了国⼈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
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采,轻科技实⽤;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
五千年⽂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明。
直到异族蒙古⼊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南弱。
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化的交融,⾃然⽐东南单纯的农耕⽂化多了⼀些强悍。
然⽽,每⼀次异族依靠武⼒的⼊侵,⼜都会被汉⽂化迅速的同化。
鲜为人知的25条政治定律
鲜为人知的25条政治定律1、黄宗曦定律中国的田赋制度从夏商周至民国,仅重大变迁就有八次之多,但每次改革的实际情况是: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精辟地将其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就是“黄宗羲定律”的核心。
2、历史周期律1945年7月1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当时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从重庆来到延安。
为抗议重庆的黑暗,作为国民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曾经白天在大街上打着灯笼。
那里贪污腐败,特务横行,政治专制,以致许多公共场所都贴着“莫谈国事”。
当黄炎培先生来到延安的时候,看到的是在共产党领导的这块地方,政治清明,军民团结,上下一致,一派新鲜气象,这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但他还是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
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3、敌友定律英国上世纪外相哈默斯顿说:“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成为了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我们称之为“敌友定律”。
4、哈定悲剧定律25一块公用的牧场通常发生的是放牧过度,一块公共绿地上通常会出现一条小路,公共场所的坐椅通常会被人弄得又脏又破,……这是什么现象?这就是公共地悲剧。
公共的东西似乎从来都被人关心。
5、阿罗不可能定律在人们的心目中,选举的意义恐怕就在于大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投票推举出最受我们爱戴或信赖的人。
然而,通过选举能否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呢?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 Arrow)采用数学方法于1951年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当至少有三名候选人和两位选民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历史学十大原理
历史学十大原理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过去事件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规律。
在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原理被广泛应用,帮助历史学家理清历史的脉络,推动历史学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历史学十大原理。
一、因果关系原理历史学家通过对事件的观察和研究,揭示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分析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二、唯物史观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学家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三、客观性原理历史学追求客观真实,历史学家应当客观地对待历史事件,不带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进行研究。
客观性原理是历史学家进行研究的基本原则。
四、综合性原理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复杂多样的,历史学家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进行研究,综合各种因素,才能全面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
五、时空相对性原理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的历史事件,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会产生不同的历史现象,历史学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六、历史的连续性原理历史是连续发展的,历史的每个时期都是前一个时期的延续和发展。
历史学家需要通过研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示出历史的连续性。
七、历史的特殊性原理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具有特殊性的。
历史学家需要通过研究历史事件的特殊性,理解历史的特点和规律。
八、历史的多样性原理历史是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
历史学家需要通过研究历史的多样性,认识到历史是多元的。
九、史料的可靠性原理历史学家需要根据史料进行研究,史料的可靠性对于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历史学家需要对史料进行辨别和分析,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十、历史的价值性原理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启示。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从中提取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
满足不了,就要搜求奇珍异宝。
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
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
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
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
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
”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
”“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
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
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
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有能知此,道大名播。
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
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
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
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考其原因有二。
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
我以为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情形居多。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
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
他们说,“富不过三代”。
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
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
为什麽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一曰“骄”。
二曰“奢”。
三曰“淫”。
四曰“逸”。
像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
他们那边百万富翁的孩子也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
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
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
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
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
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
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
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
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
片断。
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
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
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
“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
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
举国一致,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
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对于我们的成绩也须一分为二。
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当然很好。
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
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十定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