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九)

合集下载

盘点:三国所有官职名及职责

盘点:三国所有官职名及职责

盘点:三国所有官职名及职责历朝历代的王朝中都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官职。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三国的各种官职名称及职责所在。

王: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

春秋时有军尉。

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

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

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

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

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

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

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

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

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

吴亦置。

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

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

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

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

三国因之。

洗马:即太子洗马。

太子属官。

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

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职如郡太守。

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

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

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

三国因之。

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国吴东宫属官。

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

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

汉朝爵位等级一览表

汉朝爵位等级一览表

汉朝爵位等级一览表汉袭秦制,爵位等级: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在周王国前期,最高为国王,国王以下为诸侯,据说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即晋国、齐国等国的国君,而诸侯以下,为卿、大夫、士。

诸侯的封地是诸侯国,卿、大夫、士的封地是采邑。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也纷纷升级为王国。

各诸侯国之中,秦国的制度比较特别,与中原国家不同,中原各国君主以下,为卿、大夫、士,而秦国君主以下,则为二十级军功爵位,必须以军功取得。

后来的刘邦,虽然是楚国人,但是他是实际上的关中王,与项羽征战,是以关中为基地进行的,因此,汉承秦制,汉帝国继承了秦帝国,秦国的军功爵位,分为二十等级,汉帝国完全继承。

秦王国时期,其本身是诸侯国,在升级为秦帝国之后,则没有诸侯这一级了,而汉帝国则综合了秦王国和秦帝国这两个时期,在二十级军功爵位之上,有诸侯,诸侯当时只有国王一级,专门封给刘家皇族成员。

具体是:诸侯:国王;二十级军功爵位,最高为二十级,最低为一级,自上至下,分别是:列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

秦汉的军功爵位,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军衔,以现代参照一下,大致上,公士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下士,上造相当于上士,而不更、簪袅则相当于军士长,再往上,以此类推。

军功爵位的次高级,关内侯,无封地,有食户,可以食租税。

军功爵位的最高级,列侯,有封地,列侯的封地为一个县,户数为一万户左右,因此,称为万户侯。

需要说明的是,汉帝国皇族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而嫡长子以外的儿子,则也封为列侯。

列侯的具体例子,如,朱虚侯刘章、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定远侯班超等等。

霍去病的侯爵封地为南阳郡冠军县,张骞的侯爵封地为南阳郡博望县,后来三国刘备火烧博望坡,就在此处。

东汉末年的官职名称地位

东汉末年的官职名称地位

东汉末年的官职名称地位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

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

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

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

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

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

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

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

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

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

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适合的。

中常侍: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中级太监。

中黄门:低级太监。

侍中: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

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

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

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

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三公九卿篇

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三公九卿篇

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三公九卿篇京官:在京中任职的官员,类似现在的中央官,区别于地⽅官。

我依次介绍太傅、太师、丞相、三公、九卿、三台、宦官及其他官职。

三公之上:太傅《后汉书·百官志⼀》:“太傅,上公⼀⼈。

本注⽈:掌以善导,⽆常职。

”荀绰晋百官表注⽈:“汉太傅置掾属⼗⼈,御属⼀⼈,令史⼗⼆⼈。

”上公即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合为上公。

掾属是掾吏和属吏的总称(《汉书⾳义》⽈:“正⽈掾,副⽈属。

”掾吏为正,属吏是副官,类似现在的正副局长。

),是由主官⾃⾏选⽤的官吏;御属是由朝廷指派给主官的下属官吏,主管府中的⽂书;令史在掾属之下,是低级的办事官吏。

东汉仅有太傅,⽽且不常置,只有新帝继位的时候,才设置太傅⼀职,太傅死去后,则不再选⽤⼈继任。

《后汉书·百官志⼀》:“世祖(汉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

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太傅负责教导天⼦,并没有特定的职务,通常都授予朝中威望极⾼的⽼⾂。

按汉光武帝时惯例,所有太傅都录尚书事。

但实际上,东汉末年的太傅并没有实权。

公元⼀⼋九年四⽉,汉少帝刘辩继位后,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

袁隗是袁绍和袁术的叔⽗。

⼀九零年三⽉初五,袁隗受袁绍、袁术牵连,被董卓所杀。

⼀九零年四⽉,献帝刘协以⼤司马、幽州牧刘虞为太傅,但由于道路堵塞,诏令并未传达。

⼀九⼆年七⽉⼗三⽇,献帝以太尉马⽇磾为太傅。

⼀九四年,马⽇磾被寿春的袁术扣留,⽓愤之下吐⾎⽽亡。

马⽇磾死后,汉末再⽆⼈担任过太傅。

三公之上:太师董卓东汉仅有董卓⼀⼈担任过太师。

⼀九⼀年⼆⽉⼗⼆⽇,献帝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

董卓死后,汉末再⽆⼈担任过太师。

太师是上公之⾸,和太傅⼀样,是个虚衔,董卓当时兼为相国。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印紫绶,掌丞天⼦助理万机。

”《汉旧仪》⽈:“哀帝元寿⼆年,以丞相为⼤司徒。

”掌丞天⼦,即辅弼皇帝;助理万机,即协助皇帝处理⼀切军政事务。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三国演义的官职,汉末官职详解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三国演义的官职,汉末官职详解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三国演义的官职,汉末官职详解我们看三国演义或者三国类小说的时候经常被里边乱七八糟的官职搞得头昏脑涨,那么东汉的官职是怎么设置的呢?官职的大小和从属又是怎么定义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掰一掰东汉和三国时期的官职。

文官汉朝官制非常的丰富,经常改来改去,整体氛围西汉官制和东汉官制,有中央官制,也有地方官制。

以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国并行制。

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架构,这一制度到汉代时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秦朝的三公九卿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太尉,管理军事;到了西汉汉武帝时,废除太尉设立大司马,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又废大司马为太尉,职责不变,依然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职责不变。

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到了汉成帝绥和元年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改为“御史大夫”,之后又把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

职责改变为“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

光武帝即位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之后又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

所以,东汉后期的三公是指:太尉(军事)、司徒(行政)、司空(监察和营建)。

九卿(直接以汉时名字记,改来改去写着太麻烦了。

)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光禄勋,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廷尉,负责司法;大鸿胪,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大司农,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东汉的九卿,分别隶属于三公。

太尉管辖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司徒管辖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司空管辖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

汉时三公九卿东汉时期增加了太傅、太保为上公,在三公之上。

董卓曾以太师自封,又在太傅、太保之上,这些官位都是特例,并不常设。

曹操掌权时,罢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御史大夫。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九)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九)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九)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九)前、后、左、右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各一人,官秩中两千石,位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下。

前后左右将军皆为战国末年所置,秦朝也有前后左右将军,位列上卿。

置前后左右将军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征讨和镇抚四方的蛮夷。

所以分别以方位为将军号,各自镇守一方。

【《太平御览》引《汉书》:“左、右、前、后将军,皆周官也,秦汉因置以征四夷。

后虽不征伐,其官常存。

”】前后左右将军后来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军职,而非镇守一方的守将。

汉朝的前后左右将军在三公(上卿)之下,九卿之上。

九卿为银印青绶,前后左右将军为金印紫绶。

【《汉官典仪》:“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

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通典·职官十一》:“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宋书·百官上》:“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

左将军以下,周末官,秦、汉并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

”】宋书中的说法不尽准确,东汉的左右将军是废置于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三十七年)。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明年(建武三年,二十七年)春,(贾复)迁左将军,别击赤眉于新城、渑池闲,连破之。

……十三年,(贾)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

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

复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

”】前后将军大概也在这些年间被废置。

而东汉前后左右将军的再次出现是要早于曹操当权之时,可以参见下文所列的任职者名单。

前将军:一八八年,灵帝拜董卓为前将军,让董卓和左将军皇甫嵩一起讨伐王国、韩遂等人。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五年(一八八年),围陈仓。

乃拜(董)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

韩遂等复共废王国,而劫故信都令汉阳阎忠,使督统诸部。

东汉末年的军官级别表

东汉末年的军官级别表

东汉末年的军官级别表东汉的政治组织与西汉基本相同,而稍有损益。

东汉末年的军官级别表你是否知道?下面是有东汉末年的军官级别表,欢迎参阅。

东汉末年的军官级别表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

但在新皇帝即位之时,则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

光武躬政,以尚书台总领纪纲,职无不统。

御史台也合并在少府下面。

侍中在西汉本是加官,到东汉设立侍中寺,献帝时给事黄门也并入侍中寺,成为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

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东汉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

东汉末年的军官组成东汉末年中央官制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黄门令管辖。

省内的禁卫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

它的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上书抬代表君主执掌,权力极大。

上书台设长官(令)一人、副长官(仆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十八人。

沟通上书台与皇帝联系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

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则由宦者承担。

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黄门侍郎则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虽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级别最高、中常侍次之,但与君主的亲密程度,则以中常侍为最。

宫内省外的禁卫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勋与卫尉负责,光碌勋偏于内,卫尉偏于外。

光碌勋下属五官、左、右、虎贲、羽林等五名郎将,中郎将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

光碌勋的禁卫力量是郎官,卫尉的禁卫力量是武装卫士,所以,卫尉在宫卫事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外官主要有三宫九卿,他们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员。

三宫指太尉、司徒、司空,他们的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

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

三国人物时任官职

三国人物时任官职

曹操:孝廉郎-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讨颍川黄巾贼)(离京到陈留散家财合义兵)(破袁术征陶谦战吕布)(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平昌豨败袁绍)(濡须口破孙权)(平凉州收汉中)-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武王(谥号)-太祖(庙号)曹丕:五官中郎将副丞相-魏太子-丞相魏王-皇帝-文帝曹睿:武德侯-齐公-平原王-皇太子-皇帝-明帝曹芳(曹睿养子):齐王-皇太子-皇帝-齐王曹髦(曹霖子):高贵乡公-皇帝曹奂(曹宇子):常道乡公-皇帝-陈留王夏侯敦:奋武将军司马-折冲校尉东郡太守-(被军中劫质)-(从征吕布伤左目)-陈留济阴太守建武将军高安乡侯-河南尹-伏波将军(克邺城)-前将军-大将军(曹丕继王位)-忠侯(谥号)夏侯渊:别部司马骑都尉-陈留颖川太守-行督军校尉(官渡)-典军校尉(破昌狶)-行领军-行征西护军-行护军将军(屯长安)-博昌亭侯(斩梁兴)-假节(败马超韩遂斩宋建平凉州)-行都护将军-征西将军(守汉中)-悯侯(谥号)曹仁: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广阳太守(从破陶谦吕布)(从破张绣袁绍)-都亭侯-行征南将军(屯江陵拒周瑜)-安平亭侯(战周瑜)-行安西将军(从讨马超)-行骁骑将军-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城镇荆州)-征南将军(斩侯音)-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陈侯(曹丕继王位)-大将军(克襄阳)-大司马(屯合肥)-忠侯(谥号)曹洪:(荥阳救曹操)(曹丕时下狱当死免官削爵)-后将军乐城侯(曹睿立)-骠骑将军-恭侯(谥号)曹休:(领虎豹骑宿卫)(石亭大败)-壮侯(谥号)曹真:将虎豹骑(射虎)(战诸葛亮)-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元侯(谥号)曹爽(曹真子):散骑侍郎(曹睿立)-城门校尉散骑常侍-武卫将军-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曹睿病危)-侍中武安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曹芳立)夏侯尚:军司马(随征冀州)-五官将文学-黄门侍郎-参军(随曹彰征代郡)-平陵亭侯散骑常侍中领军(护曹操灵柩回邺城)-平陵乡侯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曹丕称帝)-征南大将军-假钺荆州牧(战诸葛瑾)-昌陵乡侯-悼侯(谥号)夏侯玄(夏侯尚子):散骑黄门侍郎-羽林监(曹睿左迁)-散骑常侍中护军(曹爽辅政)-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大鸿胪(爽诛)-太常荀彧:孝廉守宫令-亢父县令(董卓作乱出又弃官)-(袁绍)-司马(奋武将军兖州牧镇东将军曹操)-留事(抗吕布张邈乱)-侍中守尚书令(汉献帝)-万岁亭侯-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敬侯(谥号)荀攸:黄门侍郎(何进)-(谋杀董卓)-任城国相蜀郡太守(未到任)-济南太守(曹操)-尚书-军师(随征张绣吕布袁绍袁谭)-陵树亭侯-中军师-尚书令(魏国建)-敬侯(追谥号)贾诩:孝廉郎-太尉掾-平津都尉(董卓)(说服李傕郭汜张济)(依段煨张绣)-执金吾都亭侯冀州牧参事(说服张绣投司空曹操)-太中大夫(曹操平冀州任冀州牧)-太尉魏寿乡侯(曹丕继王位)-肃侯(谥号)张辽(聂):雁门郡吏-从事(并州刺史丁原)(董卓)(破东海昌豨)(从征袁尚斩蹋顿)-假节(破陈兰梅成)-征东将军(合肥破孙权)-前将军(曹丕继王位)-都乡侯-晋阳侯(曹丕称帝)-刚侯(谥号)乐进:帐下吏(曹操)-军假司马陷阵都尉(募兵)-广昌亭侯(从击吕布张超桥蕤皆先登)-讨寇校尉(从征张绣吕布眭固刘备)-行游击将军(从击袁绍斩淳于琼从击谭尚斩严敬)-折冲将军-假节(击高干管承关羽孙权)-右将军-威侯(谥号)于禁:(鲍信)(樊城败降)-安远将军(诣陵惭死)-厉侯(谥号)张郃:军司马(韩馥征黄巾)侯(曹丕称帝)-(讨安定击江陵)-督诸军(破马谡)-征西车骑将军(退诸葛)-壮侯(谥号)徐晃:河东郡吏-骑都尉(杨奉)(曹操)(破关羽)(襄阳拒诸葛瑾)-壮侯(谥号)孙策:(吴景)(逐庐江太守陆康)(逐刘繇破严白虎据扬州)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曹操推荐)-(逐庐江太守刘勋)-长沙桓王(追谥)孙权:阳羡县长-孝廉茂才-行奉义校尉-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策死后曹操推荐)-行车骑将军徐州牧(收南郡后刘备推荐)-骠骑将军假节荆州牧南昌侯(得荆州后曹操推荐)-吴王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荆州牧(曹丕称帝)-皇帝-大皇帝(谥号)张昭:孝廉(不就)-茂才(陶谦不就)-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长史(孙权)-军师(车骑将军孙权)-绥远将军由拳侯-辅吴将军班亚三司娄侯-文侯(谥号)顾雍:合肥县长-娄县长-曲阿县长-上虞县长-郡丞行太守事(会稽太守孙权)-左司马-大理(吴王孙权)-奉常尚书令阳遂乡侯-太常醴陵侯-丞相平尚书事诸葛瑾:长史(孙权)-中司马-宣城侯绥南将军南郡太守驻公安(接替吕蒙)-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宛陵侯(孙权称王)-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孙权称帝)周瑜:(随孙策破笮融薛礼逐刘繇)(孙权立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前部大督(随孙权讨江夏)-偏将军南郡太守(战赤壁收南郡)鲁肃:东城县长(袁术)-赞军校尉(战赤壁)-奋武校尉(接替周瑜)-汉昌太守偏将军-横江将军(随克皖城)吕蒙:别部司马(接替姐夫邓当)-平北都督广德县令-横野中郎将(随征黄祖斩陈就)-偏将军寻阳县令(随战南郡)-庐江太守(随克皖城)-都督左护军虎威将军(濡须抗曹操)-汉昌太守(接替鲁肃)-南郡太守孱陵候(袭荆州)陆逊:将军幕府东西曹令史(讨虏将军孙权)-海昌屯田都尉领县事-定威校尉(平会稽贼潘临鄱阳贼尤突)-帐下右部督(平丹杨贼费栈)-偏将军右都督(吕蒙推荐)-宜都太守抚边将军华亭侯(袭荆州)-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平房陵南乡秭归)-大都督辅国将军荆州牧江陵候(夷陵败刘备)-假黄钺大都督(败曹休)-上大将军右都护(孙权称帝)-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孙权迁都建业留太子武昌)-丞相(接替顾雍)-昭侯(追谥号)董卓:(羌地游历)-羽林郎-军司马(随张奂征并州)郎中-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职)-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郎将(讨黄巾军败免职)-中郎将(征韩遂全军而回)-前将军鳌乡侯并州牧-司空(进洛阳)-太尉假节钺虎贲-相国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太师尚父(迁都长安)袁绍:大将军掾-侍御史-中军校尉-司隶校尉-(董卓乱离京)-渤海太守邟乡侯(董卓)-车骑将军主盟(自号)-冀州牧(韩馥让位)-太尉大将军邺侯袁术:孝廉郎-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后将军(董卓废帝)(陈留败于曹操袁绍军)(败于吕布曹操投袁潭道死)刘表:大将军掾北军中候-荆州刺史(董卓)-镇南将军荆州牧成武侯假节(李傕郭汜)吕布:主簿(并州刺史丁原)(败于李傕等)(助袁绍破张燕)(投张杨)(败于曹操投刘备)-徐州刺史(刘备攻袁术时得徐州自号)-左将军(曹操)公孙瓒:辽西郡门下书佐-郡吏(娶候太守女)(败于麴义)-前将军易侯(董卓死)刘虞:县户曹吏-郡吏-孝廉郎-幽州刺史-甘陵相-尚书令光禄勋-宗正-幽州牧-太尉襄贲侯(平丘力居张纯乱)(袁绍韩馥推虞为皇帝领尚书事不受)-督六州(董卓死已被公孙瓒捉)陶谦:仕州郡-茂才-卢县令-幽州剌史-议郎-参军(随张温讨韩遂)(杀贼阙宣)张杨:武猛从事(并州刺史丁原)(何进派募兵)(欲救吕布为部将杨丑杀)公孙度:郡吏-(玄菟太守公孙王或念儿爱之)-有道-尚书郎-冀州刺史(免职)-辽东太守(徐荣推荐)-辽东侯平州牧(自封)-武威将军永宁乡侯(曹操封不受)公孙康(公孙度子):辽东太守(接替公孙度)-襄平侯左将军(杀袁尚袁熙献曹操)-大司马(曹丕称帝追赠)公孙恭(公孙度子):永宁乡侯(曹操封公孙度公孙康转与)-辽东太守(公孙康死后部众拥立)-车骑将军假节平郭侯(曹丕称帝)公孙渊(公孙康子):(夺公孙恭位)-扬烈将军辽东太守(曹睿立)-燕王(孙权)-大司马乐浪公持节(杀吴使)-燕王(自立)张燕(褚):(黑山贼飞燕)-平难中郎将(汉灵帝)-平北将军(助曹操)-安国亭侯(到邺城)张绣:祖厉县吏(杀贼麴胜)-建忠将军宣威侯(随张济)-扬武将军(投曹操)-破羌将军(官渡战后)-定侯(谥号)张鲁:(五斗米道主)-督义司马(刘焉派攻汉中)-师君(据汉中自号)-镇民中郎将汉宁太守(汉廷)-镇南将军阆中侯(曹操)-原侯(谥号)刘焉:州郡吏-中郎(宗室)-贤良方正-司徒府属官-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监军使者益州牧阳城侯刘璋:奉车都尉(长安)(刘备据益州迁公安)-益州牧(孙权驻秭归)。

知解三国⑨下:东汉三国的文臣官员和级别,还记得几个?

知解三国⑨下:东汉三国的文臣官员和级别,还记得几个?

知解三国⑨下:东汉三国的文臣官员和级别,还记得几个?五文官–从三公九卿到署官三公实权最高文官,上面还有武官大将军和虚职太傅,统称五府治国。

东汉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各开府有权自行任用署官,不过实权归君主以尚书台代替,但还是有权。

31 太尉:由大司马改而来,最高军事长官,后被大将军取代,成为有影响力的虚职。

署官有军师、司马、从事、中郎、主薄、参军、营军和刺奸都督等。

A 军师:三国时三公及常设将军所置属官,其职为参谋军事,类似幕僚。

第五品。

B司马: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军职C 从事:主管一郡(国)的文书,察举非法D 中郎:管理车、骑、门户,担任侍卫和随从。

E 主薄:典领文书等,参与机要、总领府事之僚属,与参军同为要职。

F 参军; 参谋军事32 司徒:由丞相改变而来,掌管国家土地和人民,主教化,也成为有影响力的虚职。

署官有长史、令史、列曹掾属等。

A 长史:总管府内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B令史:低级办事吏员C 曹掾: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33 司空:由御史大夫改变而来,掌水土事,郊祀掌扫除陈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

署官有军师祭酒、军师、司马、从事中郎等。

A 军师祭酒:军谋祭酒约相当于秘书长,主要为曹操拟写文书B 从事中郎:管理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34 太傅:教导天子或太子。

古代和太师太保合称三师,东汉无太师,属上公虚职。

署官有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薄等。

35 尚书令3品:位低权重,行政监督最高长官。

署官有尚书仆射、左右丞、侍郎、郎中、典事、令史等。

A 尚书仆射3品:副职,处理诏令的启封及钱谷等事务。

B尚书左右丞 :为尚书令、仆射的助手,分别管理尚书省事。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D郎中: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E典事:尚书诸曹属吏,掌庶务,七品;殿中监亦置,九品。

36 录尚书事:控制尚书台总览朝政,绝对实权。

最高文职称号,非官职。

两汉三国部分爵位

两汉三国部分爵位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汉武帝时另设武功爵。并增设王爵,西汉末年曾封王莽为公爵(安汉公)。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时诛伐殆尽。此后,王爵仅皇族可得。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东汉侯制与西汉区别不大,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且又将列侯细为县侯、乡侯、亭侯。具体如下:
另有都乡侯与都亭侯的封号,但与以上乡侯、亭侯是何关系有不同说法。
都乡侯: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原秦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东汉末年,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并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为建功侯),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开后世虚封先河。
县侯: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县侯作为的食邑的县称为侯国,而不再称为县所以县侯直称为某侯,而不再称某县侯,如吕布称温侯而不是温县侯; 乡侯:乡是县下一的行政单位,如被封为某某乡侯。
亭侯: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终上所述,东汉爵位主要分王、公、侯三级,其中王、公主要封皇子与权臣(如曹操称魏公、魏王)。其中侯又可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等。蜀汉与东吴的爵位设置与东汉大体相同。
曹魏的爵位制度
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三国时期武将官职高低大小详解

三国时期武将官职高低大小详解

三国时期武将官职高低大小详解大将军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

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

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

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

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

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

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

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

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

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

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

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

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

吴同魏制。

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

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

三国魏沿置。

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

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

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

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

典京师兵卫,掌宫卫。

第二品。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

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十)征北将军:一九五年,白波军(黄巾军余部)首领李乐因救驾有功,被封为征北将军。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一九五年十二月)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车。

太尉杨彪、太仆韩融近臣从者十馀人。

(献帝)以(韩)暹为征东(将军)、(胡)才为征西(将军)、(李)乐征北将军,并与奉、承持政。

”《后汉纪》中李乐为征西将军,《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中李乐为征东将军。

关于此处的记载各史书中多有不同,也不知是谁对谁错。

《后汉书·孝献皇帝纪卷第二十八》:“庚子,拜胡才为征北将军,领并州牧;李乐为征西将军,领叙州牧;韩暹为征东将军,领幽州牧,皆假节,开府如三公。

注:三国志董卓传胡才作‘征西将军’,李乐作‘征东将军’。

范书(后汉书)及通鉴胡才作‘征东将军’。

诸书俱无拜韩暹事。

【其时政乱,封拜仓卒,传闻遂异,不足深究】。

”二一九年,魏国上庸郡太守申耽向刘备投降,刘备加申耽为征北将军,领上庸郡太守如故。

非汉朝的正式军职。

《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刘备)命(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

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

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刘)封为副军将军。

”征南将军:一九七年到一九九年之间,孙香为仲家皇帝袁术的征南将军,非汉朝的正式军职。

孙香是孙坚的堂侄。

《裴注三国志·吴书六·宗室传第六》:“吴书曰:(孙)香字文阳。

父孺,字仲孺,坚再从弟也,仕郡主簿功曹。

香从坚征伐有功,拜郎中。

后为袁术驱驰,加征南将军,死於寿春。

”二零二年,曹操为笼络关西各军,封马腾为征南将军,韩遂为征西将军。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韩遂与马腾自还凉州,更相战争,乃下陇据关中。

汉末三国时期三公宰辅年表

汉末三国时期三公宰辅年表

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

其中太傅和三公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

吴设丞相、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魏志宰相黄初元年太傅:大司马:大将军:孙权(八月复叛)、夏侯惇(二月,以前将军迁)太尉:贾诩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黄初二年大司马:曹仁(十月,以大将军迁)大将军:夏侯惇(四月卒)、曹仁(四月,以车骑将军迁)黄初四年大司马:曹仁(三月卒)太尉:贾诩(六月卒)钟繇(八月,以廷尉迁)黄初七年太傅:钟繇(十二月,以太尉迁)大司马:曹休(十二月,以征东大将军迁)大将军:曹真(十二月,以中军大将军迁)太尉:华歆(十二月,以司徒迁)司徒:王朗(十二月,以司空迁)司空:陈群(十二月,以镇军大将军迁)太和二年大司马:曹休(九月卒)司徒:王朗(十一月卒)太和四年太傅:钟繇(四月卒)大司马:曹真(二月,以大将军迁)大将军:司马懿(二月,以骠骑将军迁)太和五年大司马:曹真(三月卒)太尉:华歆(十一月卒)六年司徒:董昭(七月,以卫尉迁)青龙三年太尉:司马懿(正月,以大将军降)青龙四年司徒:董昭(五月卒)司空:陈群(十二月卒)景初元年司徒:陈矫(六月,以尚书令迁,七月卒)司空:卫臻(六月,以尚书左仆射迁)景初二年太傅:司马懿(十二月,以太尉迁)大将军:燕王曹宇(十二月,旋免)、曹爽(十二月,以武卫将军迁)太尉:满宠(十二月,以征东将军迁)司徒:韩暨(二月,以太中大夫迁。

四月卒。

)、卫臻(十一月,以司空迁)司空:崔林(十一月,以司隶校尉迁。

)正始三年太尉:满宠(三月卒)蒋济(七月,以领军将军迁)正始五年司空:崔林(十二月卒)正始六年司空:赵俨(二月,以骠骑迁。

六月卒)、高柔(八月,以太常迁)正始九年司徒:卫臻(三月,逊位)、高柔(四月,以司空迁)司空:徐邈(四月,辞不受)、王凌(七月,以车骑将军迁)嘉平元年大将军:曹爽(正月免)太尉:蒋济(四月卒)、王凌(十二月,以司空迁)司空:孙礼(十二月,以司隶校尉迁)嘉平二年司空:孙礼(十一月卒)嘉平三年太傅:司马懿(七月卒)太尉:王凌(五月卒)、司马孚(七月,以司空迁)司空:司马孚(三月,以尚书令迁)、郑冲(十二月,以光禄勋迁)嘉平四年大将军:司马师(正月,以抚军大将军嗣)甘露元年太傅:司马孚(八月,以太尉迁)太尉:高柔(九月,以司徒迁)司徒:郑冲(十月,以司空迁)司空:卢毓(十年,以左仆射迁)甘露二年大将军:司马师(正月卒)、司马昭(二月,以镇东大将军嗣)司空:卢毓(三月卒)、诸葛诞(三月,征东大将军迁)甘露三年大将军:司马昭(五月,为相国,晋公)司空:王昶(八月,以骠骑大将军迁)甘露四年司空:王昶(六月卒)景元元年司空:王观(六月,以右仆射迁。

三国爵位制度

三国爵位制度

三国爵位制度
在三国时期,各个国家都设立了独特的爵位制度。

这些制度不仅是对官员和贵族的等级划分,也体现了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以下是关于魏国、蜀汉和吴国三国时期的爵位制度、食邑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军队制度、法律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详细介绍。

1. 魏国五等爵制
魏国五等爵制包括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其中,公爵是最高等级,一般授予开国元勋或权臣。

侯爵次之,多授予有军功或资历的官员。

伯爵再次之,授予地方豪强或少数民族首领。

子爵和男爵等级较低,通常授予一般官员和士兵。

在魏国,爵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官员的地位、俸禄和特权。

2. 蜀汉五等爵制
蜀汉的爵位制度基本沿袭汉朝,分为王、公、侯、伯、子五个等级。

王爵是最高等级,通常授予皇室成员或开国元勋。

公爵次之,多授予有军功或重臣。

侯爵再次之,授予地方官员或少数民族首领。

伯爵和子爵等级较低,通常授予一般官员和士兵。

在蜀汉,爵位的高低同样直接影响到官员的地位、俸禄和特权。

3. 吴国五等爵制
吴国的爵位制度分为王、公、侯、伯、子五个等级。

王爵是最高等级,通常授予皇室成员或开国元勋。

公爵次之,多授予有军功或重臣。

侯爵再次之,授予地方官员或少数民族首领。

伯爵和子爵等级较低,通常授予一般官员和士兵。

在吴国,爵位的高低同样直接影响到官员的地位、俸禄和特权。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爵位大观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爵位大观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爵位大观一、先秦时期的封爵1、上古的“爵”《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

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

各国按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

”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

”《左传》中也载赵简子曾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

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

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

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

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

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各朝代官职介绍

各朝代官职介绍

各朝代官职介绍本文转载自石人脚下《各朝代官职介绍》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秦】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

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

【汉、三国时期】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称。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唐】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三国演义》官职一览表

《三国演义》官职一览表

《三国演义》官职一览表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

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

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

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

三国时期爵位与官职关系

三国时期爵位与官职关系
主公
将领
爵位 指挥 功绩 官职
丞相
皇帝
15000 36000
司空 太尉
司徒
光禄勋

14000 32000
大司农 廷尉
卫尉
尚书令

14000 28000
太仆 太常
大鸿胪
中书令
大司马
13000 24000
御史中 执金吾
少府
秘书令
大将军
13000 20000
侍中 留府长
太学博
曷者仆
五官中郎 将
12000 16000
效果 政治+5 政治+5 政治+5 政治+5 政治+5 政治+5 政治+5 政治+5 政治+4 政治+4 政治+4 政治+4 政治+4 政治+4 政治+4 政治+4 政治+3 政治+3 政治+3 政治+3 政治+3 政治+3 政治+3 政治+3 政治+2 政治+2 政治+2 政治+2 政治+2 政治+2 政治+2 政治+2 政治+1 政治+1 政治+1 政治+1 政治+1 政治+1 政治+1 政治+1
武将
效果 统率+2 统率+2 统率+2 统率+2 统率+1 统率+1 统率+1 统率+1 统率+1 统率+1 统率+1 统率+1
武将 指挥 俸禄 15000 55 15000 55 15000 55 15000 55 14000 50 14000 50 14000 50 14000 50 13000 45 13000 45 13000 45 13000 45 12000 40 12000 40 12000 40 12000 40 11000 35 11000 35 11000 35 11000 35 10000 30 10000 30 10000 30 10000 30 9000 25 9000 25 9000 25 9000 25 8000 20 8000 20 8000 20 8000 20 7000 15 7000 15 7000 15 7000 15 6000 10 6000 10 6000 10 6000 10

三国时代官职列表[大全]

三国时代官职列表[大全]

三国时期官职列表文臣官职:【一品】丞相:可分设左右三公: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二品】(九卿)卫尉太常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光禄勋大司农大鸿胪【三品】侍郎(尚书郎)侍中中书令大尚书大长秋执金吾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四品】(九卿辅官)卫尉丞太常丞太仆丞廷尉丞宗正丞少府丞光禄勋丞大司农丞大鸿胪丞【五品】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主薄丞相长史光禄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礼官大夫黄门侍郎从事中郎【六品】议郎郡史赞飨食监祭酒御史员右都侯左都侯左仆射右仆射【七品】(五史五掾) 左长史右长史侍御史丞相史廷尉史[从]五官掾东曹掾西曹掾文学掾太常掾【八品】(十辅丞) 太史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卜丞太医丞[从]中书丞符节丞尚书丞明堂丞灵台丞【九品】县尉县丞县史县长县令钟官导官主事御府尚方[从]议曹,主谋议事辞曹,主评讼事奏曹,主章奏事决曹,主罪法事集曹,主簿计事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仓曹,主仓谷事金曹,主钱币盐铁事侍曹,主通报事※文臣除一品4(5)位、九品20位外,四品以上9位,以下10位武将官职【一品】大将军大都督[从]左都督右都督卫将军【二品】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从]辅国将军镇国将军辅军将军镇军将军【三品】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四品】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从]镇东将军镇北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五品】安南将军安东将军安北将军安西将军[从]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平西将军【六品】军师将军:掌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决断。

荀攸、朱然、诸葛亮曾为。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高级将军名号。

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并掌禁兵。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高级将军名号。

与领军同时置,掌禁兵。

都护将军(都护):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从]伏波将军:杂号将军之一。

夏侯敦曾任此职厉锋将军:杂号将军之一。

曹洪曾任此职武卫将军:杂号将军之一。

汉代(含三国)吏部官职一览

汉代(含三国)吏部官职一览
三公曹侍郎?考功司主事?稽勋司郎中?稽勋司员外?稽勋司主事?验封司郎中?典封事尚书?郎中验封司员外?验封司主事?其余司务笔贴式等微?职从略
汉代有一种无职务、无官署、无员额的官名,不在正规编制之内,而直接与皇帝接近,能起相当的政治作用。属于“郎”的一类,郎是殿廷侍从的意思,其任务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之别。中郎、郎中的首脑称“将”,中郎分别属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谓之三署。郎中则有车、户、骑三将。在此以上又有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等,则纯以议论政事为职。又有博士,为学术顾问官性质,也有参加政事讨论的义务。这些都可以作为中朝官或内朝官的成员。所谓中朝官或内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为外朝官相对而言。如果正规官在本官以外,加有侍中、左右曹、诸子吏、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的名号,则是以出入宫内之权,经常在皇帝左右办事。《汉书》称为“加官”。加官之中,侍中最贵,左右曹诸吏则最有权。
另:后汉制有符节令一人,六百石。为符节台率,主符节事。凡遣使掌授节。尚符玺郎中四人(玺、虎符、竹符)。《周礼》掌节有虎节、龙节,皆金。符节令史一人,二百石。掌书。
汉代(含三国)吏部官职一览
由高到低排列
吏部尚书
汉:常侍曹尚书、二千石曹尚书
后汉:吏曹尚书、二千石曹尚书、三公曹尚书、选部尚书
三国:魏——吏部尚书;吴——选曹尚书
吏部左右侍郎
文选司郎中
汉:常侍曹侍郎、二千石曹侍郎
后汉:常侍曹郎、二千石郎三国:魏——吏部郎、二千Fra bibliotek郎;吴——选曹郎
考功司郎中
后汉:三公曹侍郎;
三国:魏——考功郎、定课郎
考功司员外郎
考功司主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九)前、后、左、右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各一人,官秩中两千石,位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下。

前后左右将军皆为战国末年所置,秦朝也有前后左右将军,位列上卿。

置前后左右将军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征讨和镇抚四方的蛮夷。

所以分别以方位为将军号,各自镇守一方。

【《太平御览》引《汉书》:“左、右、前、后将军,皆周官也,秦汉因置以征四夷。

后虽不征伐,其官常存。

”】前后左右将军后来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军职,而非镇守一方的守将。

汉朝的前后左右将军在三公(上卿)之下,九卿之上。

九卿为银印青绶,前后左右将军为金印紫绶。

【《汉官典仪》:“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

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通典·职官十一》:“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宋书·百官上》:“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

左将军以下,周末官,秦、汉并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

”】宋书中的说法不尽准确,东汉的左右将军是废置于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三十七年)。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明年(建武三年,二十七年)春,(贾复)迁左将军,别击赤眉于新城、渑池闲,连破之。

……十三年,(贾)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

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

复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

”】前后将军大概也在这些年间被废置。

而东汉前后左右将军的再次出现是要早于曹操当权之时,可以参见下文所列的任职者名单。

前将军:一八八年,灵帝拜董卓为前将军,让董卓和左将军皇甫嵩一起讨伐王国、韩遂等人。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五年(一八八年),围陈仓。

乃拜(董)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

韩遂等复共废王国,而劫故信都令汉阳阎忠,使督统诸部。

”《三国志·魏书六》:“时(一八五年)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

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

”三国志中并未写明董卓拜前将军的时间,而“六军上陇西”和“拜前将军”不一定发生在同时,三国志在描述人物生平的时候多有这样省去时间的简笔,和后汉书中的记载并没有冲突。

一九二年左右,赵谦为前将军。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李傕杀司隶校尉黄琬,甲子,杀司徒王允,皆灭其族。

丙子,前将军赵谦为司徒。

”一九三年,公孙瓒灭刘虞之后,献帝(李傕、郭汜等)的使者到幽州蓟县拜公孙瓒为前将军,并让公孙瓒假节督(监管)幽、青、并、冀四州。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一九三年),(公孙)瓒追攻之(刘虞),三日城陷,遂执虞并妻子还蓟,犹使领州文书。

会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瓒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

”二零八年,曹操拜马腾为前将军,以安抚关中各军。

《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锺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

徵(马)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二零八年),假节,封槐里侯。

”夏侯惇和张辽的前将军为魏国(汉朝诸侯王国,曹丕称帝前)的前将军而非汉朝的前将军。

《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二一九年),拜(夏侯惇)前将军,【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敦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

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敦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张辽的前将军则是继任夏侯惇的,夏侯惇于二二零年由前将军转为魏国的大将军。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文帝即王位(二二零年),(张辽)转前将军。

”此外,还有关羽的前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前将军,非汉朝军职。

《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后将军:一八九年四月,少帝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

袁隗是袁绍、袁术的叔父。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四月)丙辰,(灵)帝崩于南宫嘉德殿,年三十四。

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七。

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

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

封皇弟协为渤海王。

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一八九年,董卓入洛阳后(八月),废汉少帝之前(九月),以袁术为后将军。

之后不久,袁术因畏惧董卓而出逃南阳郡。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董卓之将废帝(一八九年),以(袁)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

”一九二年九月,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后,郭汜自任后将军。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一九二年),(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

(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九月,李傕自为车骑将军,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镇东将军。

济出屯弘农。

”一九五年七月,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后将军郭汜自任车骑将军,而杨定为后将军。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兴平二年,一九五年)秋七月甲子,车驾东归。

郭汜自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并侍送乘舆。

”另,黄忠的后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后将军,非汉朝的后将军。

左将军:一八八年,灵帝以皇甫嵩为左将军,让皇甫嵩统领前将军董卓部讨伐王国、韩遂等人。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传》:“(中平)五年(一八八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

”一九零年,董卓以自己的弟弟董旻为左将军。

董旻在董卓死后被董卓原部所杀。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董)卓至西京(一九零年),为太师,号曰尚父。

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时人号曰竿摩车。

卓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

”一九二年,李傕进入长安并掌权后,为笼络袁术,以袁术为左将军。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李傕入长安(一九二年),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遣太傅马日磾因循行拜授。

”一九六年,曹操进入洛阳并掌权后,为笼络吕布,以吕布为左将军。

《三国志·魏书七·吕布臧洪传第七》:“(一九六年),(陈)珪欲使子登诣太祖,布不肯遣。

会(朝廷)使者至,拜布左将军。

布大喜,即听登往,并令奉章谢恩。

”一九九年,刘备和曹操一起讨平吕布后,跟随曹操回到许县,曹操表封刘备为左将军。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一九八年),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

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一九九年)。

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二一九年,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后,上还了左将军的印绶。

也就是说,在一九九到二一九年之间,左将军一直都是刘备的官位。

其区别只在于是否被曹操所承认,其后,二零七年,曹操封公孙康为左将军,证明当时刘备的左将军不被曹操所承认,而非汉朝同时存在两个左将军。

二零七年,袁绍的第三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后投奔辽东公孙康,公孙康砍下了袁尚的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于是以公孙康为左将军。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十二年(二零七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袁尚等奔辽东,(公孙)康斩送尚首。

语在武纪。

封康襄平侯,拜左将军。

”二一零年,孙权封士燮为左将军,这个应给不是汉朝正式册封的官职。

《三国志·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建安十五年(二一零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

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

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

权加燮为左将军。

”另,于禁的左将军应为魏国(汉朝诸侯国)的左将军。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于禁)迁左将军(二一六?),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张郃的左将军也是魏国(汉朝诸侯王国)的左将军。

于禁在二一九年襄樊之战中向关羽投降,此后作为俘虏又被孙吴所得,故张郃是接任于禁为左将军。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文帝即王位(二二零年正月),以(张)郃为左将军,进爵都乡侯。

”二一九年,马超的左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左将军,非汉朝的左将军。

《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先主为汉中王(二一九年),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右将军:一九二年,李傕、郭汜等人掌权后,以樊稠为右将军。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一九二年),(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

(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

(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

”一九五年,献帝(李傕、郭汜等)拜袁绍为右将军。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兴平二年,拜(袁)绍右将军。

”袁绍此前自号车骑将军,这车骑将军比后将军只大不小,也不知袁绍是否接受了朝廷的任命。

另,徐晃的右将军为魏国(汉朝诸侯王国)的右将军。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文帝即王位,以(徐)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

”张飞的右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右将军。

《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先主为汉中王(二一九年),拜飞为右将军、假节。

”偏、裨将军:偏、裨将军官秩两千石,无定员,东汉时位同杂号将军。

偏将军的“偏”字取旁侧之意,裨将军的“裨”字取补助、辅助之意。

偏将军和裨将军应当是西汉末(新朝之后)更始帝时和东汉时所置。

更始帝时刘秀曾任更始帝的太常、偏将军,东汉初“云台二十八将”之中的吴汉、景丹、盖延、朱佑等都曾任偏将军,东汉末有张辽、徐晃等人任裨将军,东汉以前的朝代则无偏裨将军一称。

这里纠正一个常识性错误,偏裨将军不等于偏将、裨将。

偏将、裨将指主将、大将以外的将领,副将。

就如偏师指主力军以外的部队。

如【《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时(更始帝二年),王郎大将李育屯柏人,汉兵不知而进,前部偏将朱浮、邓禹为育所破,亡失辎重。

】这里的“前部”偏将只不过是指主将刘秀以外的前军将领,而非偏将军,不可断章取义地认为朱浮、邓禹当时担任的就是偏将军,朱浮或许是任前将军,但至少邓禹传中并没有邓禹担任偏将军一说。

又如【《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更始帝二年)光武乃遣邓禹率六裨将引兵而西,以乘更始、赤眉之乱。

”《后汉书卷十六·邓禹列传》:“(光武)乃拜(邓禹)为前将军持节,中分麾下精兵二万人,遣西入关,令自选偏裨以下可与俱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