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正弦和余弦
各个象限正弦余弦正切的大小_概述及解释说明
各个象限正弦余弦正切的大小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各个象限中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大小,并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在数学中,三角函数是研究角度和线段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根据定义,正弦函数表示一个角度所对应的点在单位圆上的y坐标,余弦函数表示该点在单位圆上的x 坐标,正切函数则是两者的比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全面介绍各个象限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大小。
首先,我们将通过引言部分对文章进行总览。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各个象限中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
然后,针对每个象限将进一步进行解释说明,并提供示例图表以便更好地理解。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总结概括。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各个象限中三角函数值之间关系的规律性,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了解这些规律不仅有助于数学学习和应用,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三角函数知识,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2. 正文在三角函数中,正弦(sine)、余弦(cosine)和正切(tangent)是最基础的三个函数。
它们可以通过一个给定角度的三角形比例来定义。
2.1 正弦函数正弦函数在数学中常被用于描述周期性现象,并且在各个象限中都有不同的取值范围。
根据单位圆理论,当角度介于0到90度(或0到π/2弧度)之间时,也就是第一象限中,正弦函数的值为非负数。
随着角度逐渐增大至180度(或π弧度),即进入第二象限,正弦函数则开始递减并变成负数。
当角度继续增大至270度(或3π/2弧度)时,进入第三象限,正弦函数又会回到非负值。
最后,在360度(或2π弧度)处回到第四象限并重复前面的模式。
2.2 余弦函数与正弦函数类似,余弦函数也具有周期性,并在不同象限呈现不同的取值范围。
在第一象限中,余弦函数始终为非负值,而在第二象限变成负数。
当角度介于180到270度(或π到3π/2弧度)之间时,余弦函数在第三象限中仍然为负数。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总结和应用
§4.7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应用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主要考查有关定理的应用、三角恒等变换的能力、运算能力及转化的数学思想.解三角形常常作为解题工具用于立体几何中的计算或证明,或与三角函数联系在一起求距离、高度以及角度等问题,且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1.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2)正弦定理的其他形式:①a=2R sin A,b=,c=;②sin A=a2R,sin B=,sin C=;③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b2=,c2=.若令C=90°,则c2=,即为勾股定理.(2)余弦定理的变形:cos A=,cos B=,cos C=.若C为锐角,则cos C>0,即a2+b2______c2;若C为钝角,则cos C<0,即a2+b2______c2.故由a2+b2与c2值的大小比较,可以判断C为锐角、钝角或直角.(3)正、余弦定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实现边角____________,余弦定理亦可以写成sin2A=sin2B+sin2C-2sin B sin C cos A,类似地,sin2B=____________;sin2C=__________________.注意式中隐含条件A+B +C=π.3.解斜三角形的类型(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用____________定理.只有一解.(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用____________定理,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如A为锐角A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b sin A b sin A<a<b a≥b a>b解的个数①②③④(3)已知三边,用____________定理.有解时,只有一解.(4)已知两边及夹角,用____________定理,必有一解.4.三角形中的常用公式或变式(1)三角形面积公式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R,r分别为三角形外接圆、内切圆半径.(2)A+B+C=π,则A=__________,A2=__________,从而sin A=____________,cos A=____________,tan A=____________;sinA2=__________,cosA2=__________,tanA2=________.tan A+tan B+tan C=__________.(3)若三角形三边a,b,c成等差数列,则2b=____________⇔2sin B=____________⇔2sinB2=cosA-C2⇔2cosA+C2=cosA-C2⇔tanA2tanC2=13.【自查自纠】1.(1)asin A=bsin B=csin C=2R(2)①2R sin B2R sin C②b2Rc2R③sin A ∶sin B ∶sin C2.(1)b 2+c 2-2bc cos A c 2+a 2-2ca cos B a 2+b 2-2ab cos C a 2+b 2(2)b 2+c 2-a 22bc c 2+a 2-b 22ca a 2+b 2-c 22ab > <(3)互化 sin 2C +sin 2A -2sin C sin A cos B sin 2A +sin 2B -2sin A sin B cos C3.(1)正弦 (2)正弦 一解、两解或无解 ①一解 ②二解 ③一解 ④一解(3)余弦 (4)余弦 4.(1)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abc 4R 12(a +b+c )r(2)π-(B +C ) π2-B +C 2sin(B +C ) -cos(B +C )-tan(B +C ) cos B +C 2 sin B +C21tanB +C 2tan A tan B tan C (3)a +c sin A +sin C在△ABC 中,A >B 是sin A >sin B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因为在同一三角形中,角大则边大,边大则正弦大,反之也成立,故是充要条件.故选C .在△ABC 中,已知b =6,c =10,B =30°,则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有( )A .无解B .一解C .两解D .一解或两解解:由正弦定理知sin C =c ·sin B b =56,又由c >b >c sin B知,C 有两解.也可依已知条件,画出△ABC ,由图知有两解.故选C .(2013·陕西)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b cos C +c cos B =a sin A, 则△ABC 的形状为(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确定解:由已知和正弦定理可得sin B cos C +sin C cos B =sin A ·sin A ,即sin(B +C )=sin A sin A ,亦即sin A =sin A sin A .因为0<A <π,所以sin A =1,所以A =π2.所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故选B .(2012·陕西)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2,B =π6,c =23,则b =________.解:由余弦定理知b 2=a 2+c 2-2ac cos B =22+()232-2×2×23×cos π6=4,b =2.故填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2,b =2,sin B +cos B =2,则角A 的大小为________.解:∵sin B +cos B =2,∴2sin ⎝⎛⎭⎫B +π4=2,即sin ⎝⎛⎭⎫B +π4=1. 又∵B ∈(0,π),∴B +π4=π2,B =π4.根据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可得sin A =a sin B b =12.∵a <b ,∴A <B .∴A =π6.故填π6.类型一 正弦定理的应用△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C =90°,a +c =2b ,求C .解:由a +c =2b 及正弦定理可得sin A +sin C =2sin B .又由于A -C =90°,B =180°-(A +C ),故cos C +sin C =sin A +sin C =2sin(A +C )=2sin(90°+2C )=2sin2(45°+C ).∴2sin(45°+C )=22sin(45°+C )cos(45°+C ), 即cos(45°+C )=12.又∵0°<C <90°,∴45°+C =60°,C =15°. 【评析】利用正弦定理将边边关系转化为角角关系,这是解此题的关键.(2012·江西)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π4,b sin ⎝⎛⎭⎫π4+C -c sin ⎝⎛⎭⎫π4+B =a . (1)求证:B -C =π2;(2)若a =2,求△ABC 的面积.解:(1)证明:对b sin ⎝⎛⎭⎫π4+C -c sin ⎝⎛⎭⎫π4+B =a 应用正弦定理得sin B sin ⎝⎛⎭⎫π4+C -sin C sin ⎝⎛⎭⎫π4+B =sin A , 即sin B ⎝⎛⎭⎫22sin C +22cos C -sin C ⎝⎛⎭⎫22sin B +22cos B =22,整理得sin B cos C -sin C cos B =1,即sin ()B -C =1.由于B ,C ∈⎝⎛⎭⎫0,3π4,∴B -C =π2. (2)∵B +C =π-A =3π4,又由(1)知B -C =π2,∴B =5π8,C =π8.∵a =2,A =π4,∴由正弦定理知b =a sin B sin A =2sin5π8,c =a sin C sin A =2sin π8. ∴S △ABC =12bc sin A =12×2sin 5π8×2sin π8×22=2sin 5π8sin π8=2cos π8sin π8=22sin π4=12.类型二 余弦定理的应用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os B cos C =-b2a +c.(1)求B 的大小;(2)若b =13,a +c =4,求△ABC 的面积. 解:(1)由余弦定理知,cos B =a 2+c 2-b 22ac ,cos C=a 2+b 2-c 22ab ,将上式代入cos B cos C =-b 2a +c得a 2+c 2-b 22ac ·2ab a 2+b 2-c 2=-b2a +c , 整理得a 2+c 2-b 2=-ac . ∴cos B =a 2+c 2-b 22ac =-ac 2ac =-12.∵B 为三角形的内角,∴B =23π.(2)将b =13,a +c =4,B =23π代入b 2=a 2+c 2-2ac cos B ,得13=42-2ac -2ac cos 23π,解得ac =3.∴S △ABC =12ac sin B =334.【评析】①根据所给等式的结构特点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边进行变形是迅速解答本题的关键.②熟练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若△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a ,b ,c 满足(a +b )2-c 2=4,且C =60°,则ab 的值为( )A.43 B .8-4 3 C .1 D.23解: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a 2+b 2-ab ,代入(a +b )2-c 2=4中得(a +b )2-(a 2+b 2-ab )=4,即3ab =4,∴ab =43.故选A .类型三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2013·全国新课标Ⅱ)△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b cos C +c sin B .(1)求B ;(2)若b =2,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解:(1)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B cos C +sin C sin B .①又A =π-(B +C ),故sin A =sin(B +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② 由①,②和C ∈(0,π)得sin B =cos B . 又B ∈(0,π),所以B =π4.(2)△ABC 的面积S =12ac sin B =24ac .由已知及余弦定理得4=a 2+c 2-2ac cos π4.又a 2+c 2≥2ac ,故ac ≤42-2,当且仅当a =c 时,等号成立. 因此△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2+1.【评析】(1)化边为角与和角或差角公式的正向或反向多次联用是常用的技巧;(2)已知边及其对角求三角形面积最值是高考中考过多次的问题,既可用三角函数求最值,也可以用余弦定理化边后用不等式求最值.(2013·山东)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a +c =6,b =2,cos B=79. (1)求a ,c 的值; (2)求sin(A -B )的值.解:(1)由余弦定理b 2=a 2+c 2-2ac cos B ,得b 2=(a +c )2-2ac (1+cos B ),又a +c =6,b =2, cos B =79,所以ac =9,解得a =3,c =3.(2)在△ABC 中,sin B =1-cos 2B =429,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a sin B b =223.因为a =c ,所以A 为锐角, 所以cos A =1-sin 2A =13.因此sin(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10227.类型四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在三角形ABC 中,若tan A ∶tan B =a 2∶b 2,试判断三角形ABC 的形状.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a 2b 2=sin 2Asin 2B ,所以tan A tan B =sin 2A sin 2B,所以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 2A sin 2B ,即sin2A =sin2B .所以2A =2B ,或2A +2B =π,因此A =B 或A +B =π2,从而△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解法二:由正弦定理,得a 2b 2=sin 2A sin 2B ,所以tan Atan B =sin 2A sin 2B ,所以cos B cos A =sin Asin B ,再由正、余弦定理,得a 2+c 2-b 22acb 2+c 2-a22bc=a b ,化简得(a 2-b 2)(c 2-a 2-b 2)=0,即a 2=b 2或c 2=a 2+b 2.从而△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评析】由已知条件,可先将切化弦,再结合正弦定理,将该恒等式的边都化为角,然后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找出角之间的关系;或将角都化成边,然后进行代数恒等变形,可一题多解,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熟练掌握.(2012·上海)在△ABC 中,若sin 2A +sin 2B <sin 2C ,则△ABC 的形状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解:在△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C ,∴由正弦定理知a 2+b 2<c 2.∴cos C =a 2+b 2-c 22ab <0,即∠C 为钝角,△ABC 为钝角三角形.故选C .类型五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某港口O 要将一件重要物品用小艇送到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在小艇出发时,轮船位于港口O 北偏西30°且与该港口相距20 n mile 的A 处,并以30 n mile/h 的航行速度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假设该小艇沿直线方向以v n mile/h 的航行速度匀速行驶,经过t h 与轮船相遇.(1)若希望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则小艇航行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2)假设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能达到30 n mile/h ,试设计航行方案(即确定航行方向和航行速度的大小),使得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并说明理由.解法一:(1)设相遇时小艇航行的距离为S n mile ,则S =900t 2+400-2·30t ·20·cos (90°-30°) =900t 2-600t +400=900⎝⎛⎭⎫t -132+300, 故当t =13时,S min =103,此时v =10313=30 3.即小艇以30 3 n mile/h 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2)设小艇与轮船在B 处相遇,则v 2t 2=400+900t 2-2·20·30t ·cos(90°-30°), 故v 2=900-600t +400t2.∵0<v ≤30,∴900-600t +400t 2≤900,即2t 2-3t ≤0,解得t ≥23.又t =23时,v =30.故v =30时,t 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等于23.此时,在△OAB 中,有OA =OB =AB =20,故可设计航行方案如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30°,航行速度为30 n mile/h ,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解法二:(1)若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又轮船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则小艇航行方向为正北方向.设小艇与轮船在C 处相遇.在Rt △OAC 中,OC =20cos30°=103,AC =20sin30°=10.又AC =30t ,OC =vt ,此时,轮船航行时间t =1030=13,v =10313=30 3.即小艇以30 3 n mile/h 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2)假设v =30时,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在D 处相遇,此时AD =DO =30t .又∠OAD =60°,所以AD =DO =OA =20,解得t =23. 据此可设计航行方案如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30°,航行速度的大小为30 n mile/h.这样,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证明如下:如图,由(1)得OC =103,AC =10,故OC >AC ,且对于线段AC 上任意点P ,有OP ≥OC >AC .而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能达到30 n mile/h ,故小艇与轮船不可能在A ,C 之间(包含C )的任意位置相遇.设∠COD =θ(0°<θ<90°),则在Rt △COD 中, CD =103tan θ,OD =103cos θ.由于从出发到相遇,轮船与小艇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t =10+103tan θ30和t =103v cos θ,所以10+103tan θ30=103v cos θ. 由此可得,v =153sin (θ+30°).又v ≤30,故sin(θ+30°)≥32,从而,30°≤θ<90°. 由于θ=30°时,tan θ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33. 于是,当θ=30°时,t =10+103tan θ30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23.【评析】①这是一道有关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纯数学问题,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找出三角形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②解三角形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在物理学中,有关向量的计算也要用到解三角形的方法.近年的高考中我们发现以解三角形为背景的应用题开始成为热点问题之一.③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应用问题,解决的关键都是充分理解题意,将问题中的语言叙述弄明白,画出帮助分析问题的草图,再将其归结为属于哪类可解的三角形.④本题用几何方法求解也较简便.(2012·武汉5月模拟)如图,渔船甲位于岛屿A 的南偏西60°方向的B 处,且与岛屿A 相距12海里,渔船乙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岛屿A 出发沿正北方向航行,若渔船甲同时从B 处出发沿北偏东α的方向追赶渔船乙,刚好用2小时追上.(1)求渔船甲的速度; (2)求sin α的值.解:(1)依题意,∠BAC =120°,AB =12,AC =10×2=20,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知BC 2=AB 2+AC 2-2AB ·AC ·cos ∠BAC =122+202-2×12×20×cos120°=784,BC =28.所以渔船甲的速度为v =282=14(海里/小时).(2)在△ABC 中,AB =12,∠BAC =120°,BC =28,∠BCA =α,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α=BC sin ∠BAC ,即12sin α=28sin120°,从而sin α=12sin120°28=3314.1.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要注意解的情况,谨防漏解.2.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一般将已知条件中的边角关系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转化为角角关系(注意应用A +B +C =π这个结论)或边边关系,再用三角变换或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如因式分解、配方等)求解,注意等式两边的公因式不要约掉,要移项提取公因式,否则有可能漏掉一种形状.3.要熟记一些常见结论,如三内角成等差数列,则必有一角为60°;若三内角的正弦值成等差数列,则三边也成等差数列;内角和定理与诱导公式结合产生的结论:sin A =sin(B +C ),cos A =-cos(B +C ),sinA2=cosB +C2,sin2A =-sin2(B +C ),cos2A =cos2(B +C )等.4.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模型;(3)求解:利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得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5.正、余弦定理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两个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如面积、外接圆、内切圆半径和面积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有关等式的重要依据.主要方法有:化角法,化边法,面积法,运用初等几何法.注意体会其中蕴涵的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件PPT
【即时练习】
在△ABC 中,AB= 3,A=45°,C=75°,则 BC
等于( A )
A.3- 3
B. 2
C.2
D.3+ 3
[解析] 由sAinBC=sBinCA得,BC=3- 3.
探究点3 解三角形
1.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 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2.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 解三角形.
A. 3
B.2
C. 5
D. 7
【解析】选D.因为a2=b2+c2-2bccosA=22+32-2×2×3×
cos 60°=7,所以a=
7.
3.在△ABC中,a=3,b=4,c= ,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为
37
.
【解析】由c>b>a知C最大,
因为cosC=
a2
所以C=120°.
b2 c2 2ab
32 42 37 234
【拓展延伸】利用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和 勾股定理证明余弦定理 ①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 作CD⊥AB,D为垂足,则CD=bsinA, DB=c-bcosA,则a2=DB2+CD2=(c-bcosA)2+(bsinA)2 =b2+c2-2bccosA,其余两个式子同理可证;
b
b 2R, a 2R. 即得 :
A
sin B
sin A
C′
a b c 2R. 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sin A sin B sin C
A
C
c
b aO
B
C
B`
Ob a B A` A c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1 正弦和余弦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1正弦和余弦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4.1节“正弦和余弦”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学习圆锥曲线、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但对于正弦和余弦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性质。
同时,学生应能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
2.难点:正弦和余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2.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正弦和余弦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正弦和余弦的案例和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拓展。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图像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正弦和余弦的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正弦和余弦的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和余弦的知识进行探究。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最新初中数学4.1 正弦和余弦2 第1课时 正弦
4.1 正弦和余弦第1课时 正弦【学习目标】1.学会什么是正弦?2.会根据正弦的定义去计算。
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 )概念难点: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预习导学】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
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o,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探究展示】(一)合作探究(1)如图,任意画一个Rt △ABC ,使∠C=90o ,∠A=45o ,计算∠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能得到什么结论?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o ,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2)如图,△ABC 和△DEF 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D= α . ∠C=∠F=90°,则DEEF AB BC =成立吗?为什么?αα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_____________。
自学课本110页探究(二)展示提升1.如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 BC=3,AB=5.(1)求sinA 的值;(2)求sinB 的值.2.如何求sin 45°的值?如图所示,构造一个Rt △ABC ,使∠C=90°,∠A=45°求sinA 的值3.如何求sin 60°的值?如图所示,构造一个Rt △ABC ,使∠B=60°,(1)求sinA 的值;(2)求sinB 的值.4.计算:o o o 60sin 45sin 230sin 22+-【知识梳理】1.正弦的定义是什么?2.一个锐角的正弦只和什么有关?跟什么无关?【当堂检测】1.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 BC=5,AB=13.(1)求sinA 的值; (2)求sinB 的值.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P (3,4),连接OP ,求OP 与x 轴正方向所夹锐角 α的正弦值.3.计算(1)o o 45sin 60sin 22+ (2)1-2o o 60sin 30sin【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到了什么?2.你还有什么样的困惑?。
锐角三角函数资料
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 4.1 正弦与余弦(1)探究内容:4.1 正弦与余弦(1)目标设计: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正弦的定义;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正弦的定义。
探讨准备:作图工具 探讨过程: 一、复习导入:1、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且a =,c =,求b 。
(复习: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2、一个△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7a =,b =43c =,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复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新知探究: 思考与探究:题:如图,一艘轮船从西向东航行到8处时,灯塔A 在船的正北方向,轮船从B 处继续向正东方向航行2000m 到达C 处,此时灯塔A 在船的北偏西65°的方向。
试问:C 处和灯塔A 的距离AC分析:由题意,△ABC 是Rt △,∠B =90°,∠A =65°,∠A 的对边BC =2000m 。
问题是求斜边AC 的长度。
探究:在Rt △中,6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有何规律?下面分3步讨论: 1、假设∠A =60°依勾股定理可得AB =AC =则600.866︒==≈角的对边斜边请同学们动手画一个比较标准的Rt △,使∠A =60°,∠B =90°。
量出AC 与BC 的长,B Cb 东看?BCAC= 结论:6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值,都约等于0.87。
2、当∠A =65°时,请大家再画一个Rt △,使∠B =90°,∠A =65°。
然后量出BC 与AC 的长,计算BC :AC 的值。
(则有:0.91:1BC AC ≈)3、证明:在Rt △ABC 和Rt △A ′B ′C ′中,∠A =∠A ′,∠B =∠B ′,则BC:AC =B ′C ′:A ′C ′ 分析:∵∠A =∠A ′,∠B =∠B ′ ∴△ABC ∽△A ′B ′C ′∴''''BC ACB C A C =∴''''BC B C AC A C =即在所有的Rt △中,相等的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K 都相等。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PPT课件
22
类型一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
解题准备: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揭示的都是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根据题 目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使用,也可以综合起 来运用.
2.在求角时,能用余弦定理的尽量用余弦定理,因为用正弦定 理虽然运算量较小,但容易产生增解或漏解.
23
3.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关系式
32
∵0<A<π,0<B<π,∴sin2A=sin2B
∴2A=2B或2A=π-2B,即A=B或A+B= .
2
∴△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33
解法二:同解法一可得2a2cosAsinB=2b2cosBsinA,
由正、余弦定理得
a2b•
b2
c2
a
2
=b2a•
a2 c2 b2
2bc
2ac
1 2 3 2 1 3.
2
2
(2)当|BC|=4时,S△=
1 2
|AB|·|BC|·sinB
1 2 3 4 1 2 3.
2
2
∴△ABC的面积为 2 3 或 3.
27
[反思感悟]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分类 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也考查了三角函数的运算能力及推 理能力.
28
40
设云高CM x m,则CE x h,
DE x h, AE x h .
tan
又AE x h , x h x h
tan tan tan
解得x tan tan gh hgsin( ) m.
tan tan
sin( )
41
[反思感悟]在测量高度时,要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仰角和俯 角都是在同一铅垂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 平线之上时,称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俯角.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第一章:正弦函数的定义与图象1.1 教学目标了解正弦函数的定义能够绘制正弦函数的图象1.2 教学内容正弦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正弦函数的图象:正弦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波浪形的曲线,它在每个周期内上下波动,波动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
1.3 教学活动讲解正弦函数的定义,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使用图形计算器或者绘图软件,让学生自己绘制正弦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其特点。
1.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正弦函数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
第二章:余弦函数的定义与图象2.1 教学目标了解余弦函数的定义能够绘制余弦函数的图象2.2 教学内容余弦函数的定义:余弦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其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余弦函数的图象:余弦函数的图象也是一条波浪形的曲线,它在每个周期内上下波动,波动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
2.3 教学活动讲解余弦函数的定义,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使用图形计算器或者绘图软件,让学生自己绘制余弦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其特点。
2.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余弦函数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
第三章: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3.1 教学目标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3.2 教学内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它们的周期都是2π。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奇偶性:正弦函数是奇函数,余弦函数是偶函数。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单调性: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一个周期内都是先增后减。
3.3 教学活动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总结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
3.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性质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
第四章: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能够应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2 教学内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可以用来描述简谐运动,如弹簧振子的运动。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湘教版)教学课件4.1正弦和余弦(第1课时正弦的定义)
解:∠B的对边是AC,根据勾股定理,得
AC2 = AB2-BC2 = 52-32
= 16.
于是 AC = 4.
因此
sinB
=
AC AB
=
4. 5
随堂训练
1. 如图,在△ABC中,∠C=90°, AB=13,BC=5,则sinA的值
是( A )
A. 5 13
B. 12
13
C. 5
12
D. 13
5
随堂训练
2. D
随堂训练
3.
D
4.
3
随堂训练
6.在平面直角平面坐标系中,已知点A(3,0)和 B(0,-4),则sin∠OAB等于__45__.
7.在Rt△ABC中,∠C=90°,AD是BC边上的中 线,AC=2,BC=4,则sin∠DAC=___22__.
课堂小结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中,把锐角 α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叫作角 α 的正弦,记作sin α .
3 3.3
10 . 11
小亮量出∠A′的对边B′C′=2cm, 斜边A′B′=2.2cm, 算出:
A'的对边 斜边
2 2.2
10 . 11
知识讲解
由此猜测:在有一个锐角为65°的所有直角 三角形中,6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
数,它等于 10 . 11
这个猜测是真的吗? 若把65°角换成任意一个锐角 α,则
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
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 4.1 正弦和余弦
第1课时 正弦的定义
学习目标
1 会利用相似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正弦.(重点) 2 会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难点)
新课导入
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65°,量出 65°角的对边长度和斜边长度,计算: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 4.1 正弦和余弦(学习、上课课件)
知1-练
sin 67°38′24′′; 解:sin 67°38′24′′≈ 0.924 8.
(2)用计算器求锐角α 的度数(精确到0.1 °):
sinα=0.516 8. α ≈ 31.1°.
解题秘方:紧扣使用计算器的操作步骤,正确 按键得出结果.
感悟新知
知1-练
3-1. [ 期末·莱阳 ] 若用我们数学课本上采用的科学计 算器计算 sin42 ° 16′,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 C )
解:原式=12+
2 2
2-13×
3 2
2=12+ 12-13×32-1. [ 期末·石家庄裕华区 ] 已知 α 为锐角,且sin(α-
10 ° ) =
3 2
,则
α
等于(
A
)
A. 70° B. 60°
C. 40° D. 30°
感悟新知
例3 (1)用计算器求正弦值(精确到0.000 1):
1. sin α是完整的数学符号,是一个整体,不能理解成
sin·α . 2. 正弦符号后面可以跟单个小写希腊字母或单个大写英文
字母或三个大写英文字母或数字表示的角,也可以跟度 数,如sin α,sin A,sin ∠ABC,sin ∠2,sin 70° .
感悟新知
知1-练
例1 在 Rt △ ABC 中,∠ C=90 °,如果AB=2, BC=1, 3
感悟新知
知2-练
例4 [母题 教材 P115 练习 T1 ]在Rt△ABC中,∠C=90°,
∠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请根据下列 条件分别求出∠A的正弦、余弦值: (1)a=6,b=8;(2)b=2,c= 10.
感悟新知
知2-练
解题秘方:紧扣正弦、余弦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边 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先利用勾股定理求 出未知边的长度,然后根据定义求∠ A的 正弦、余弦值.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又是为后续学习更复杂三角函数奠定基础。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弦和余弦这两个三角函数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进行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2.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并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利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正弦和余弦的图示和实例。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测量一个斜边为10的正弦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正弦和余弦的变化规律。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操练(1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加深对正弦和余弦的理解和应用。
巩固(1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
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
恒口高级中学数学必修四学案 NO.课题:4.1任意角的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主编人:_范明珠 审核人:___ 领导签字:___ ___ 班_____组 姓 名:_____ _ 师 评: 使用说明:1、紧扣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13—15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2、整理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努力尝试做合作探究部分内容,标记好疑点、难点,准备讨论和展示。
3、课堂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大胆展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解决疑难问题。
4、小组长在课堂讨论环节起引领作用,做到有效讨论,确保每人都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1.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重 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 难 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一、自主学习【预习与思考】1、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_____ _为圆心,以_____ _为半径的圆,称为单位圆。
2、 在直角坐标系中,给定单位圆,对于任意角α,使角α的顶点与_____重合,始边与_____重合,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v u P ,那么点P 的_____ 叫做角α的正弦函数,记作_____ _点P 的_____ 叫做角α的余弦函数,记作_____ _通常,我们用x 表示自变量,即表示角的大小,用y 表示函数值,这样我们就定义了任意角三角函数____ ,和____ _ 。
它们的定义域为____ ,值域为____ 。
3、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思考:若点),(y x P 是角α终边上异于原点的任意一点,又该如何定义角α的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预习自测】:1、(1)417sin π=____ (2) 322cos π=____2、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8,6(-P ,则=αsin ____ ;=αcos ____ ;3、判断 375sin 、π427sin、)380cos(π-的符号。
最新九年级数学上册4.1正弦和余弦第2课时45°60°角的正弦值及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的正弦值课件新版
45°,60°角的正弦值及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的正弦值要点感知1 sin45°=___,sin60°=___.预习练习1-1 计算2sin45°的值等于( ) A.2 B.22 C.1 D.21 要点感知2 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的方法是:先按功能键sin ,再输出度、分、秒.如:sin →度→DMS →分→DMS →秒→DMS →=.预习练习2-1 用计算器求sin62°20′的值正确的是( )A.0.885 7B.0.885 2C.0.885 5D.0.885 1要点感知3 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用计算器求这个锐角的方法是:2ndF →sin →函数值→=.预习练习3-1 已知sin α=0.368 8,则锐角α=___(精确到1′).知识点1 45°,60°角的正弦值1.sin60°的相反数是( )A.-21B.-33C.-23D.-22 2.在△ABC 中,若sinA=21,sinB=22,以下判断中,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A.△ABC 是直角三角形B.△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BC 是普通锐角三角形D.△ABC 是钝角三角形3.在Rt △ABC 中,∠C=90°,∠B=2∠A ,则sinB 的值为( )A.23B.33C.3D.21 4.(栖霞模拟)如图,以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OM 交于点A ,再以A 为圆心,AO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B ,画射线OB ,则sin ∠AOB 的值等于( )A.21B.22C.23D.35.计算以下各题:(1)2sin30°-2sin45°;(2)sin245°+sin30°sin60°.知识点2 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及已知正弦值求锐角6.用计算器计算sin35°(精确到0.000 1)的结果是( )A.0.233 5B.0.233 6C.0.573 5D.0.573 67.已知sin α=0.893 8,则锐角α的值为( )A.56°22′30″B.60°18′27″C.63°21′17″D.72°33′15″ 8.用计算器计算以下各锐角的正弦值(精确到0.000 1).(1)20°;(2)23°13′.9.已知以下正弦值,用计算器求对应的锐角(精确到0.1°).(1)sin α=0.822 1; (2)sinA=0.627 5.10.若∠α的余角是45°,则sin α的值是( ) A.21 B.23 C.22 D.33 11.点M(-sin60°,sin30°)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A.(23,21)B.(-23,-21)C.(-23,21)D.(-21,-23) 12.Rt △ABC 中,∠C=90°,a ∶b=3∶4,运用计算器计算,∠A 的度数(精确到1°)( )A.30°B.37°C.38°D.39°13.已知α为锐角,且sin(α-10°)=23,则α等于( ) A.50° B.60° C.70° D.80°14.身高相等的四名同学甲、乙、丙、丁参加放风筝比赛,四人放出风筝的线长、线与地面的夹角如下表(假设风筝线是拉直的),则四名同学所放的风筝中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15.用计算器计算以下各锐角的正弦值(精确到0.000 1).(1)35°; (2)15°32′.16.已知以下正弦值,用计算器求对应的锐角(精确到0.1°).(1)sin α≈0.737 2; (2)sin α≈0.128 8.17.计算以下各题:(1)sin230°+sin260°; (2)(sin30°-1)0-46sin45°sin60°.18.已知:如图,在△ABC 中,AC=9,∠A=48°.求AB 边上的高(精确到0.01).应战自我19.由于sin30°=21,sin210°=-21,所以sin210°=sin(180°+30°)=-sin30°;由于sin45°=22,sin225°=-22,所以sin225°=sin(180°+45°)=-sin45°,由此猜想,推理知:普通地,当α为锐角时有sin(180°+α)=-sin α,由此可知:sin240°=( )A.-21 B.-22 C.-23 D.-3参考答案要点感知1 22,23 预习练习1-1 C预习练习2-1 A预习练习3-1 21°38′1.C2.D3.A4.C5.(1)原式=0. (2)原式=21+43.6.D7.C8.(1)sin20°≈0.342 0.(2)sin23°13′=0.394 2.9.(1)α≈55.3°.(2)∠A ≈38.9°.10.C 11.B 12.B13.C 14.D 15.(1)sin35°≈0.573 6.(2)sin15°32′=0.267 8.16.(1)α≈47.5°;(2)α≈7.4°. 17.(1)原式=1. (2)原式=-5.18.作AB 边上的高CH ,垂足为H ,∵在Rt △ACH 中,sinA=ACCH ,∴CH=A C ·sinA=9sin48°≈6.69.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2015-2016学年(上期)第一学月考试八年级语文考生留意:1.开考之前请考生将本人的考室号、座号等信息精确的填写在指定的地位,一切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对错误填写的考生成绩以0分计算。
第一节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知识梳理)
第一节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复习目标学法指导1.会证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讨论三角形边角关系时的作用.3.能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4.会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形.5.了解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外接圆半径的关系.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基础,熟记定理内容及变形公式,在解决问题时注重数形结合.2.在给定方程的化简和变形上要注重“统一”“消元”思想的运用.统一:统一角度或边长.消元:多个角度利用A+B+C=π进行消元.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内容:sin a A =sin b B =sin c C=2R(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变形形式:①a=2Rsin A,b=2Rsin B,c=2Rsin C. ②sin A=2a R ,sin B=2b R ,sin C=2c R . ③a ∶b ∶c=sin A ∶sin B ∶sin C.④sin a A =sin sin a b A B ++=sin sin sin a b c A B C++++.1.概念理解(1)正弦定理主要解决两类三角形问题:①知两角和一边;②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应的角.在第②类中要注意会出现两组解的特殊情况. (2)正弦定理中边角互化公式:a=2Rsin A 和sin A=2a R 是表达式变形中常用公式,在统一角度或统一长度上发挥作用. 2.与正弦定理有关的结论(1)三角形中:A+B+C=π,sin(A+B)=sin C, cos(A+B)=-cos C.(2)在△ABC 中,已知a,b 和A 时,解的情况如下:A 为锐角A 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 a=bsin Absin A<a<ba ≥ba>b解的个数 一解两解一解一解二、余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a 2=b 2+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变形形式:cos A=2222bc a bc+-,cos B=2222ac b ac+-,cos C=2222a b c ab+-.1.概念理解(1)余弦定理解决两类三角形问题:一是知两边及其夹角的三角形,二是知三边的三角形.(2)利用余弦定理来解决三角形问题时,要注意角的取值范围.通常求解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时,不是解该角的正弦,而是解该角的余弦. 2.与余弦定理有关的结论 由cos A=2222b c a bc+-(设A 为最大内角)若b 2+c 2>a 2,则该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b 2+c 2=a 2,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b 2+c 2<a 2,则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1.在△ABC 中,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sin Bcos C+csin Bcos A=12b,且a>b,则∠B 等于( A ) (A)π6 (B)π3(C)2π3 (D)5π6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sin Asin Bcos C+sin Csin Bcos A=12sin B, 所以sin Bsin(A+C)=12sin B. 因为sin B ≠0, 所以sin(A+C)=12,即sin B=12,所以B=π6或5π6.又因为a>b, 所以A>B, 所以B=π6.故选A.2.在△ABC 中,已知b=40,c=20,C=60°,则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是( C ) (A)有一解 (B)有两解 (C)无解(D)有解但解的个数不确定解析:由正弦定理得sin b B =sin cC,所以sin B=sin b Cc=40220>1.所以角B 不存在,即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不存在.故选C. 3.在△ABC 中,A=60°则△ABC 的面积等于 .解析:=4sin B, 所以sin B=1, 所以B=90°, 所以AB=2,所以S △ABC =12×2×23=23.答案:234.(2019·临海高三检测)设△ABC 的内角A,B,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若b+c=2a,3sin A=5sin B,则角C= . 解析:由3sin A=5sin B,得3a=5b.又因为b+c=2a, 所以a=53b,c=73b,所以cos C=2222a b c ab +-=22257()()33523b b b b b +-⨯⨯=-12. 因为C ∈(0,π), 所以C=2π3. 答案:2π3考点一 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例1] (1)在△ABC 中32°,求角A,C 和边c;(2)已知a,b,c 分别是△ABC 的三个内角A,B,C 所对的边,若3求角A 的大小.解:(1)由正弦定理sin a A =sin bB , 得sin A=sin a B b3,所以A=60°或120°. ①当A=60°时,C=75°,由sin a A =sin c C ,得c=sin sin a C A⋅=2·sin 75°62+②当A=120°时,C=15°,c=2·sin 15°62-解:(2)由A+C=2B,A+C+B=180°得B=60°.所以由正弦定理得3=1sin A, 所以sin A=12.所以A=30°或150°. 又因为b>a, 所以B>A. 所以A=30°.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1)注重条件和图形的结合;(2)知两边及一边对应的角时,要区分三角形解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先利用正弦定理求角,再利用“大边对大角”的条件排除; (3)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1.(2019·浙江卷)在△ABC 中,∠ABC=90°,AB=4,BC=3,点D 在线段AC 上.若∠BDC=45°,则BD= ,cos ∠ABD= .解析:如图,易知sin C=45, cos C=35.在△BDC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BD C=sin BC BDC∠, 所以BD=sin sin BC C BDC⋅∠4352⨯122.由∠ABC=∠ABD+∠CBD=90°,可得cos ∠ABD=cos(90°-∠CBD)=sin ∠CBD=sin[π-(∠C+∠BDC)] =sin(∠C+∠BDC)=sin C ·cos ∠BDC+cos C ·sin ∠BDC=45×2+35×2=72.答案122722.在△ABC 中,B=60°3则AB+2BC 的最大值为 .解析: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AB C =sin BCA 3所以AB+2BC=2sin C+4sin A =2sin(120°-A)+4sin A 7ϕ),其中,tan ϕ3,又因为A ∈(0°,120°), 所以最大值为7答案7考点二 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2] 若△ABC 的内角A,B,C 所对的边a,b,c 满足(a+b)2-c 2=4,且C=60°,则ab 的值为( ) (A)433(C)1 (D)23解析:由已知得a 2+b 2-c 2+2ab=4, 由于C=60°,所以cos C=2222a b c ab+-=12, 即a 2+b 2-c 2=ab,因此ab+2ab=4,ab=43,故选A.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一般地,如果式子中含有角的余弦或边的二次关系时,考虑使用余弦定理.△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b=c,a 2=2b 2(1-sin A),则A 等于( C )(A)3π4 (B)π3 (C)π4 (D)π6解析: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 2=b 2+c 2-2bccos A, 因为b=c,所以a 2=2b 2(1-cos A), 又因为a 2=2b 2(1-sin A), 所以cos A=sin A,所以tan A=1, 因为A ∈(0,π),所以A=π4,故选C. 考点三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例3] 设△ABC 的内角A,B,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b,c, 已知()sin a bA B ++=sin sin a c AB --.(1)求角B; (2)若6,求△ABC 的面积.解:(1)因为()sin a bA B ++=sin sin a c AB --,所以a b c+=a ca b --, 所以a 2-b 2=ac-c 2, 所以cos B=2222a c b ac+-=2ac ac =12, 又因为0<B<π,所以B=π3.解:(2)由cos A=63可得sin A=33,由sin a A =sin b B可得a=2, 而sin C=sin(A+B) =sin Acos B+cos Asin B =3326+,所以△ABC 的面积S=12absin C=3322+.(1)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及所求结论确定三角形及所需应用的定理.(2)对于面积公式S=12absin C=12acsin B=12bcsin A,一般是已知哪一个角就选用哪一个公式.(2017·全国Ⅰ卷)△ABC 的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BC的面积为23sin a A .(1)求sin Bsin C;(2)若6cos Bcos C=1,a=3,求△ABC 的周长. 解:(1)由题设得12acsin B=23sin a A ,即12csin B=3sin aA . 由正弦定理得12sin Csin B=sin 3sin A A ,故sin Bsin C=23.解:(2)由题设及(1)得cos Bcos C-sin Bsin C=-12,即cos(B+C)=- 12.所以B+C=2π3,故A=π3.由题设得12bcsin A=23sinaA,即bc=8,由余弦定理得b2+c2-bc=9,即(b+c)2-3bc=9,得b+c=33.故△ABC的周长为3+33.类型一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已知8b=5c,C=2B,则cos C等于( A )(A)725 (B)-725(C)±725(D)2425解析:因为8b=5c,所以由正弦定理,得8sin B=5sin C.又因为C=2B,所以8sin B=5sin 2B,所以8sin B=10sin Bcos B.因为sin B≠0,所以cos B=45,所以cos C=cos 2B=2cos2B-1=725.故选A.2.在△ABC中,a,b,c分别是内角A,B,C的对边,向量p=(1,-∥q,且bcos C+ccos B=2asin A,则C等于( A )(A)30°(B)60°(C)120° (D)150°解析:因为p∥q,cos B=sin B,所以即得所以B=120°.又因为bcos C+ccos B=2asin A,所以由正弦定理得sin Bcos C+sin Ccos B=2sin2A,即sin A=sin(B+C)=2sin2A,,又由sin A≠0,得sin A=12所以A=30°,C=180°-A-B=30°.故选A.类型二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3.已知锐角△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23cos2A+ cos 2A=0,a=7,c=6,则b等于( D )(A)10 (B)9 (C)8 (D)5解析:由23cos2A+cos 2A=0,得25cos2A=1,因为A为锐角,所以cos A=1.5b,又由a2=b2+c2-2bccos A,得49=b2+36-125整理得5b2-12b-65=0,解得b=-135(舍)或b=5.即b=5. 故选D.4.若锐角△ABC 的面积为,且AB=5,AC=8,则BC 等于 .解析:设内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由已知及12得因为A 为锐角,所以A=60°,cos A=12.由余弦定理得a 2=b 2+c 2-2bccos A =64+25-2×40×12 =49,故a=7,即BC=7. 答案:7类型三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5.在△ABC 中,∠B=120°∠BAC的平分线则AC 等于( D )(C)2解析:如图,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ADB=sin AB BAD .由题意知0°<∠ADB<60°, 所以∠ADB=45°,则∠BAD=180°-∠B-∠ADB=15°, 所以∠BAC=2∠BAD=30°, 所以∠C=180°-∠BAC-∠B=30°, 所以于是由余弦定理,得AC=222cos120AB BC AB BC ︒+-⨯=()()221222222⎛⎫+-⨯⨯- ⎪⎝⎭=6.故选D.。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教案
1.4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与诱导公式1.4.1 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与诱导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观察正弦、余弦函数图像得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并灵活应用性质解题。
培养分析、探索、类比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理解利用单位圆定义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概念。
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探索新知,会利用单位圆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性及诱导公式。
通过借助单位圆讨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过程,感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锐角的正,余弦函数推广到任意鱼的正,余弦函数的过程中,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思想;通过单位圆的学习,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激发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二、学情分析初中运算以具体数字为主,运算量小;高中以字母为主,更加抽象(也更接近数学的本质),并且引入对字母的分类讨论,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讲的太多,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时间一长,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讲的太多,往往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过程虽然慢一些,但可以培养学生捕捉问题的敏捷性,对以后的数学学习非常有利,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教师要从各方面引导学习数学要深入下去,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适时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大胆尝试,大胆地写,给学生敢写、敢做树立自信心。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三步作图法(列表,描点、连线)——“描点作图”法,在第一册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的有关对应的知识和概念,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这在我们今天学校用“五点法”作图提供了基础,让学生动手作出函数y=sinx和y=cosx的图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积极地鼓励学生自主的去完成作业。
遇到有疑问的问题积极的解决。
高一数学重点知识点系列-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一、三角形中的各种关系设ABC ∆的三边分别是,,a b c ,与之对应的三个角分别是,,A B C .则有如下关系:1、三内角关系三角形中三内角之和为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A B C π++=,;2、边与边的关系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任意两条边的差都小于第三边,即,,a b c a c b b c a +>+>+>;,,a b c a c b b c a -<-<-<;3、边与角的关系(1)正弦定理三角形中任意一条边与它所对应的角的正弦之比都相等,即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这里,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注1:(I )正弦定理的证明:在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证明: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这里,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证:法一(平面几何法):在ABC ∆中 ,作CH AB ⊥,垂足为H则在Rt AHC ∆中,sin CH A AC =;在Rt BHC ∆中,sin CH B BC =sin ,sin CH b A CH a B ∴== sin sin b A a B ⇒= 即sin sin a b A B = 同理可证:sin sin b c B C= 于是有sin sin sin a b c A B C== 作ABC ∆的外接圆⊙O ,设其半径为R连接BO 并延长,则可得到⊙O 的直径BD ,连接DA因为在圆中,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90o DAB ∠=于是在Rt DAB ∆中,sin 2AB c D BD R== 又因为在同一圆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 C ∠=∠2sin sin 2c c c R c C DR∴=== 故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这里,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法二(平面向量法)(Ⅱ)正弦定理的意义: 正弦定理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三边与其对应角的正弦值之间的一个关系式,也就是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Ⅲ)正弦定理适用的范围:(i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ii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应的角,解三角形;(iii )运用::sin :sin :sin a b c A B C =解决角之间的转换关系. 注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i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ii )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iii )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注3:已知三角形是确定的,则在运用正弦定理解该三角形时,其解是唯一的;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条边的对角,由于该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其解是不确定的,此时可结合平面几何作图的方法、“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定理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例1. ABC ∆中,,a b 分别为角,A B 的对边,若60,75,8o o B C a ===,则b =_.例2. 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13A a b π===,则c =_.例3.在ABC ∆中,60,1o b B c ===,求a 和,.A C例4. 在ABC ∆中,已知2,2,2B A BC AB ∠=∠==+则A ∠=_. 例5.已知ABC ∆中,角,A B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若cos cos a B b A =,则ABC ∆一定是()A. 等腰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2)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意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条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条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乘积的2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c a ca B =+-,2222cos c a b ab C =+-. 注1:(I )余弦定理的证明:法一(平面几何法)在ABC ∆中 ,作CH AB ⊥,垂足为H则在Rt AHC ∆中,sin CH CH A AC b ==;cos AH AH A AC b== sin ,cos CH b A AH b A ∴== cos BH AB AH c b A ⇒=-=- 在Rt CHB ∆中,由勾股定理有222BC CH BH =+于是有22222222222222(sin )(cos )sin 2cos cos (sin cos )2cos 2cos a b A c b A b A c bc A b Ab A Ac bc A b c bc A=+-=+-+=++-=+-同理可证:2222cos b c a ca B =+-,2222cos c a b ab C =+-.法二(平面向量法)(Ⅱ)余弦定理的意义: 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结合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公式的详尽归纳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公式的详尽归纳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三角函数的公式对于解决相关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一数学中涉及的三角函数公式进行详尽的归纳与整理。
1. 基本三角函数定义1.1 正弦函数(sin)正弦函数定义为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即:\[ \sin(\theta) = \frac{\text{对边}}{\text{斜边}} \]1.2 余弦函数(cos)余弦函数定义为直角三角形中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即:\[ \cos(\theta) = \frac{\text{邻边}}{\text{斜边}} \]1.3 正切函数(tan)正切函数定义为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即:\[ \tan(\theta) = \frac{\text{对边}}{\text{邻边}} \]2.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2.1 周期性公式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sin(x + 2k\pi) = \sin(x) \]\[ \cos(x + 2k\pi) = \cos(x) \]\[ \tan(x + \pi) = \tan(x) \]其中,\( k \) 是任意整数。
3. 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3.1 正弦函数的倍角公式\[ \sin(2\theta) = 2\sin(\theta)\cos(\theta) \]3.2 余弦函数的倍角公式\[ \cos(2\theta) = 2\cos^2(\theta) - 1 \]\[ \cos(2\theta) = 1 - 2\sin^2(\theta) \]3.3 正切函数的倍角公式\[ \tan(2\theta) = \frac{2\tan(\theta)}{1 - \tan^2(\theta)} \]4. 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4.1 正弦函数的和差公式\[ \sin(\alpha \pm \beta) = \sin(\alpha)\cos(\beta) \pm\cos(\alpha)\sin(\beta) \]4.2 余弦函数的和差公式\[ \cos(\alpha \pm \beta) = \cos(\alpha)\cos(\beta) \mp\sin(\alpha)\sin(\beta) \]4.3 正切函数的和差公式\[ \tan(\alpha \pm \beta) = \frac{\tan(\alpha) \pm \tan(\beta)}{1 \mp \tan(\alpha)\tan(\beta)} \]5. 三角函数的半角公式5.1 正弦函数的半角公式\[ \sin(\theta/2) = \pm \sqrt{\frac{1 - \cos(\theta)}{2}} \]5.2 余弦函数的半角公式\[ \cos(\theta/2) = \pm \sqrt{\frac{1 + \cos(\theta)}{2}} \]5.3 正切函数的半角公式\[ \tan(\theta/2) = \frac{\sin(\theta)}{1 + \cos(\theta)} \]6. 三角恒等式6.1 和差化积公式\[ \sin(\alpha) + \sin(\beta) = 2\sin\left(\frac{\alpha +\beta}{2}\right)\cos\left(\frac{\alpha - \beta}{2}\right) \] \[ \cos(\alpha) - \cos(\beta) = -2\sin\left(\frac{\alpha +\beta}{2}\right)\sin\left(\frac{\alpha - \beta}{2}\right) \]6.2 积化和差公式\[ \sin(\alpha)\cos(\beta) + \cos(\alpha)\sin(\beta) = \sin(\alpha + \beta) \]\[ \sin(\alpha)\cos(\beta) - \cos(\alpha)\sin(\beta) = \cos(\alpha - \beta) \]7.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7.1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弦函数的图像为周期波动曲线,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
新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余弦
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余弦值,要用到 cos 键:
例如:求cos16°,cos42°的值.
cos16° cos cos42° cos
按键的顺序
1
6
=
4
2
=
显示结果 0.961 261 695 0.743 144 825
由于计算器的型号与功能的不同,按相应的说明书使用.
1.用计算器求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精确到0.0001):
的余弦, 记作 cos,
cos
角的邻边
斜边
.
根据上述证明过程看出:对于任意锐角α,有
cos=sin 90- ,
sin=cos90 .
例
题
求 cos30 ,cos 60 ,cos 45 的值.
cos30 sin 90 30 sin 60 3 ,
2
cos 60 sin 90 60 sin 30 1 ,
2
cos 45 sin 90 45 sin 45 2 .
2
1.在Rt △ABC 中, ∠C= 90º, AC=5,
练习
AB=7.求 cos A ,cos B 的值. B
答案: cos A 5 , cos B 2 6 .
操作(1) cos 50 0.6428 (2) cos 70 0.3420
(3) cos15 0.9659
如何用计算器求 sin1036, cos 7523 呢?
由于1si°n=6100′,因3660此 10,36就 得1到0 它3660的值 ,.从而用计算器去求
2
45
cos2
45
1 2
2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