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学考复习

合集下载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考复习课件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考复习课件

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
结构安排
柳宗元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写作手法,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 ,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文章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语言特点
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善用比喻 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 力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
比喻
柳宗元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修辞,如“岈然洼然”等形容词,让读者更加 直观地感受到景色的奇特之处。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西山美景的 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描绘西山的雄伟壮观、飞瀑 流泉、云海日出等景象,展现了 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和向
往。
作者在文中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暗 示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愿望。
习题三:本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本文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生 动形象,善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使文章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作者运用细腻的描绘手法,将 西山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 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身临其 境地感受自然之美。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叙 述流畅,富有韵律感。
答案解析:针对上述习题进行详细解析。
对于习题一,考生需要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理解作者对
西山的情感和态度。
对于习题二,考生需要深入理解 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特别是 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对隐逸生活
文中景物的象征意义
西山之景在文中具有象征意义,如“怪特”之景,暗示作者的特立 独行。
易错点梳理
宴游西山的心情变化
文中描述了作者从初见西山到宴会西山的情感变化,但考生易将作者情感误解为 对西山的喜爱。
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柳宗元用词精准,考生易误解其意。如“怪特”一词,并非指西山外形怪异,而 是指其高耸独立。

始得西山会考复习

始得西山会考复习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①、注音 1岈然洼然 2若垤若穴 3攒蹙累积 4身为僇人 5施施而行 6万化冥合 7斫榛莽 8焚茅茷 9箕踞而遨 10衽席之下11莫得遁隐 12萦青绕白 13不与培塿 14与颢气俱 15引觞满酌 ②、注释(有特殊情况请写出)1僇人 2恒惴栗 3其隙也 4披草而坐 5意有所极 6梦亦同趣 7故为之文以志 8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9始指异之 10缘染溪 11斫榛莽12穷山之高而止 13箕踞而遨 14岈然洼然 15攒蹙累积 16莫得遁隐 17外与天际 18不与培塿为类 19而不知其所穷 20引觞满酌 21颓然就醉 22施施而行 23与其徒上高山 24穷回溪 25若垤若穴 26知吾向之未始游二、反馈一、一字多义【是】居是州,恒惴栗 觉今是而昨非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惟命是从【之】耳得之而为声 惟江上之清风 哀吾生之须臾 扣舷而歌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故为之文以志 始指异之 不知日之入【而】 则施施而行 箕踞而遨 自远而至 顺流而东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三、文学常识填空苏轼,字 ,号 。

柳宗元,字 ,世称 。

四、阅读文章,完成1——5题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①未始古义未尝,从来没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②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累积。

今义积累
③然后古义这样以后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④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

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
⑤更古义,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古义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古义接近颓然就醉。

今义就是
⑧向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朝
⑨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

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古义代词,这是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

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自余为僇人。

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5)文言句式
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我有”即“为我所有”。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考复习2017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考复习2017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 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 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永州八记》—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 到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柳宗元
解题 :
对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该如何 理解?
题可理解为“记始得宴游西山”: 第一次(才)意会到西山之美,(于是) 安逸闲适地游西山为此事作记。 全文围绕“始得”展开。
• 1.表现作者忘情于山水的语句是: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2.表现作者整个身心同大自然完全融化 在一起,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的语句是: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 3.以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的语句是游(第一段)
恒惴栗。
毫无目的地游玩,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人迹罕至,阴森之地
上高山, 入深林 穷回溪,幽泉怪石
躲开众人,压抑孤独
不怎么观赏风景,不怎么 留恋,醉一场梦一场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西山宴游(第二段)
西山的什么特点吸引了柳宗元? 柳宗元如何描写西山?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 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作者写了几次宴游?
• 两次。 • 众山宴游(第一段) • 西山宴游(第二段)
写作背景(众山游宴之由)
元和四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改革, 被贬永州所写。被贬时心情“抑郁不平、 苦闷失意”(恒惴栗),因而“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幽泉怪石, 无远不到”。 这样做排解了内心苦闷吗?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学考复习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学考复习

《赤壁赋》学号姓名一、虚词1.而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关系,)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关系)③羽化而登仙(连词,表关系)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关系)⑤顺流而东也(连词,表关系)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关系)⑦而今安在哉(连词,表关系)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关系)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表关系)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关系,因而)2.之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凌万顷之茫然()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⑤哀吾生之须臾()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⑦苟非吾之所有()⑧耳得之而为声()⑨取之不禁,用之不竭()⑩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4.乎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②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词,表,吗)④郁乎苍苍()⑤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词,表,吧)⑥而又何羡乎(词,表示,啊)⑦相与枕藉乎舟中(词,)二、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2)山川相繆(通“”,)(3)举酒属客(通“”,)(4)举匏尊以相属(通“”,)2.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2)白露横江古义:(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古义:(5)于是饮酒乐甚古义:(6)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古义:(7)击空明兮溯流光古义:(8)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3.一词多义(1)东 a顺流而东(词,)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2)望 a七月既望(名词,)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词,攻占)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4)如 a纵一苇之所如(词,) b如怨如慕(词,)4.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词用作,,)(2)下江陵(词用作词,)(3)顺流而东也(词用作词,)(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用法,)(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用法,)(6)正襟危坐(词用作词,)(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词用作语,)(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词用作词,)(9)侣鱼虾而友麋鹿(词的用法,,。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

①未始古义未尝,从来没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②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累积。

今义积累③然后古义这样以后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④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

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⑤更古义,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古义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古义接近颓然就醉。

今义就是⑧向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朝⑨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

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古义代词,这是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

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自余为僇人。

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4则A连词就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模范榜样以身作则。

5 与A 动词连接外与天际。

B 介词和悠悠乎与颢气俱。

C 连词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其A代词我的日与其徒上高山。

B代词那些其高下之势。

C 代词它的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其如土石何?E 代词这种专其利三世矣!7 而A 连词表修饰则施施而行。

B 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表承接卧而梦D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才穷山之高而止。

(3)通假字: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词类活用:1 箕踞而邀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2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5)文言句式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我有”即“为我所有”。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

表转折,译为 8、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却”、“但 是” 表修饰,译为“地”、“着” 9、自远而至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表转折,译为“却”、“但
如何理解“游于是乎始”一句? (为什么说这才是真正的“游”的 开始?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有什么 区别?)
(提示:可从游的形式、景物特点、过 程表现,留念程度、内在精神体验等角 度去比较)
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 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 。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 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 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 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在这里 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 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 众人的地方。
颓 然 于 山 水 中
之喜 体验感受: 悠悠乎与颢气俱……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激 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译文: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
出游。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穷山之高而止。
译文: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
砍去丛生的草木,烧掉茂密的茅草,直到山 顶为止。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
译文:那些(指西山周围的群山)高高低低的地形,
高的隆起,低的凹陷,有的像小土丘,有的像洞穴。 千里之远的景物,如同在尺寸之间,(这些景物) 聚集紧缩在一起,没有哪个能够隐藏。青山白水相 互萦绕,外与天际交会,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 的第一篇。
《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

施施、漫漫 深林、幽泉 觉而起,起而 恒惴栗
游众山
随意而游
来去随意
犹不欲归
心中苦闷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游西山
命、过、缘、 岈然洼然…… 斫、焚、穷、 四望如一 攀……衽席之 下
积极主动
境界开阔
陶醉
身心解脱
达到物我相融,物我同一的境界,作者感到超脱而旷 2018/7/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达,忘却了自我,也忘却了烦忧,获得精神的慰藉。 友情提
2018/7/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
友情提
3.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 游于是乎始 4.指出红色字的意义。 日与其徒上高山 到则披草而坐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斫榛莽 箕踞而遨 外与天际 引觞满酌 故为之文以志 2018/7/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
5.指出红色字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因坐法华西亭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 岈然洼然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 悠悠乎与颢气俱 故为之文以志
2018/7/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
游众山: 山特人不特,特也不特
游西山: 山特人也特,不特也特
2018/7/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
三、深入分析 1.作者为什么用“始得”二字作标题?
①柳宗元游永州山水,并非从西山开始,但因游西山之 后才发现西山之奇,所以冠以“始得”二字。 ②这二字起了贯穿全文的作用。 ③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6.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 是岁,元和四年也。 7.翻译下列句子。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 知西山之怪特。 (4)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 席之下。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穷。 (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018/7/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友情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 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作者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这样就上下勾 连,连贯而下。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动 作,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交代性叙述,强调了 这些动作的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 经心的心情。短促紧张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 调乏味的生活以及苦闷抑郁的心情。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条件,才)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助词,的)
始指异之
(代词,它,指西山)
则凡数州之土壤
(助词,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助词,的)
• 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 觉奇异,衬托出作者卓尔不群的傲世情怀。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 第一篇,起到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 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 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通“戮”,刑辱) (通“趋”,往,赴)
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 古义:没有目的;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 第一次醉在往日之游时,短促紧凑的描写 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以及苦闷抑郁 的内心,想借酒消愁,但醒来却愁上加愁。
• 第二次醉出现在西山之游,西山之游让作 者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快感,此时不只是美 酒醉人,更是西山让他沉醉,感受到物我 相容,醉而忘归的愉悦心情。
• 前后对比,突出了西山只有给作者带来的 独特感受。
不知日之入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特殊句式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2.居是州 3.因坐法华西亭 4.始指异之 5.引觞满酌 6.是岁元和四年也
定语后置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判断句
重点句子翻译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2、其隙也,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 山之怪特。 4、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 高而止。 5、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 下。 6、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 累积,莫得遁隐。 7、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
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西山之游,为什么开篇从 别的山着墨?
• 先写以前对其他山的游览,以此做铺垫, 比照西山之游不同以往。
• 以往的游玩不能带给作者精神上的愉悦与 解脱,无法排遣作者心中的烦闷。
• 西山是作者的知音,仿佛和西山心心相印, 在物我交融中得到了解脱和审美享受。
作者写到两次饮酒而醉,有什么作用呢?
(8)攒蹙累积 (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10)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拨开;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11)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12)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5)穷山之高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箕踞而遨
(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缭白 (8)自远而至
(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虚词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而莫得其涯 而不知其所穷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第2节写西山之美,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不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是从多角度写登西 山时的所见所闻,采用了映衬的手法,突出 其高峻峭拔之貌。
•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以衬托山 之高;“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好像蚁穴边 的积土,千里之景犹在咫尺之间,衬托山之 高;“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 白水相互萦绕,更衬托出山之高。
(13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14) 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 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ຫໍສະໝຸດ 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
(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2)无远不到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凡是、这(个);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
(6)颓然就醉
(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 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7)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 事引起的)
文题阐释
• “始得”,暗含了初次见到西山的美景, 透露出意外而又惊喜的心情。
• “宴游”,宴饮游乐 •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
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景、记人来 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者表达作者的见解, 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 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 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 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 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