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_教学设计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
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加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加减法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加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讲解减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深入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如,给出两个加数的和,让学生求其中一个加数;给出被减数和差,让学生求减数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身高、计算物品价格等,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然后布置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教材P27页的练习题。
2. 请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深入讲解”和“实践操作”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关系的核心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科目:数学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具体包括:1. 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和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即加法中的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减法中的被减数加上差等于减数。
4. 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中的加数、和;减法中的被减数、减数、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小明买水果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加减法计算水果的总价。
2. 讲解加法的意义:通过小明买水果的故事,讲解加法的意义,即合并两个数成一个数。
3. 讲解减法的意义:以小明买水果的故事为例,讲解减法的意义,即已知两个数的和和一个数,求另一个数。
4.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通过实例演示,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即加法中的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减法中的被减数加上差等于减数。
5. 讲解各部分间的关系:明确加法中的加数、和;减法中的被减数、减数、差。
6.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并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4. 各部分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10个苹果,他又买了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答案:13个苹果。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第73页至第74页的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有:1. 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即加法中的和等于减法中的被减数与减数的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将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关系。
2. 讲解加法的意义: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过程,强调加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3. 讲解减法的意义:以购物场景为例,讲解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的过程,强调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4.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的关系。
具体设计如下:1. 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互逆运算,和等于差加上减数。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加法的意义。
2. 请用一句话描述减法的意义。
3. 请用一句话描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答案:1. 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互逆运算,和等于差加上减数。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
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知道加法和减法是互为逆运算。
2. 使学生掌握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是互为逆运算,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加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两个苹果加上三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五个橘子减去两个橘子还剩下几个橘子,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加数加数 = 和,被减数 - 减数 = 差。
3.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4.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实例,与家人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小华有10个苹果,吃掉了4个,还剩下几个?
A. 5个B. 6个C. 7个
3.应用题:
-小刚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个苹果3元,一袋牛奶5元,他给了收银员10元,应找回多少元?
-小红有20元,她买了一个笔记本7元,还剩下多少元?
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方面表现良好,能够通过实例来解释这两个概念。然而,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掌握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巩固。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加、减法的例子?”,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如计数器、数轴、PPT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加减法的积极性。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了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拓宽了知识视野,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激发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生能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数学故事会——加减法的起源与发展》
这本阅读材料通过趣味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加减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文明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历史背景,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4.加、减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物品增减等。
5.练习与巩固:通过课本练习题,提高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堂检测:
1.判断题: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本学期的起始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加法、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减法的实际意义,掌握它们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减法的意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如被减数、减数、差等。
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意义。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问题导向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做菜等,用于讲解加、减法的意义。
3.练习题:准备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怎样计算总价?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加法运算。
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加法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加法的运算过程。
同时,介绍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被加数、加数、和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互动新授(1)教学加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交流后明确: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加减法则;3.理解加法和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3.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4.熟练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理解几何图形中的加、减法运算;2.灵活运用加、减法计算问题解决。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四下》;2.教学投影仪;3.教学PPT;4.教学实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减法的概念。
二、新知导入介绍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通过实例讲解给予学生直观理解。
三、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巩固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
二、拓展通过生活实例展示加、减法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练习设计一些与几何图形相关的加、减法题目,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馈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或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七、课堂小结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加、减法的概念、意义和运算法则,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八、作业布置布置一定数量的加、减法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4.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列表等方法进行加减法运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1.完成课本第32页的练习题1、2、3,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运用加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与家长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增进亲子互动。
3.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用文字或图形的形式,制作一份加减法知识小报,培养学生的学习总结能力和审美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法和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是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3.设计梯度性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基本的加减法运算题入手,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1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列加、减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教师讲解及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并解决类似的问题,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会四则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提高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并熟练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来完成算式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的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学生经历整个探究学习过程,并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掌握新知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第2页)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坐过火车呢?2、师:事实上我们要坐火车是因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距离很远。
那么距离到底有多远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看看怎么解决生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吧!(二)探究新知:1、(课件第3页)现在我们一起看例题: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度,以及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度,怎么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度呢?(1)你能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吗?(2)请列出算式并写出结果(3)小组交流汇报小结:列式是:814+1142=1956像814+1142=1956这样,把两个数和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就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2、(课件第4页)想必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概念,我们再乘胜追击,了解加法的“好兄弟”——减法的意义和它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概念: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概念: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
4.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介绍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强调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加法和减法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与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经历概括加、减法意义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
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乘坐青藏高铁列车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去看看美丽的雪域圣地拉萨!(搭配火车行进动态图,引入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西宁到拉萨的铁路要经过格尔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二)解决问题,概括总结。
1、总结加法的意义。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1)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师:你会解决吗?(会)解决这个问题对你们来说太简单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请你能先画出线段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吗?活动:线段图展示,(没有数据;数据不标准的,标准的)对比,你喜欢哪个图?为什么?动手: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将完善后线段图画下来。
(强调格尔木在这可以吗?)师:谁能根据线段图再来分析一下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生:已知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1142km,求西宁到拉萨的距离。
师:怎样解决?生:用加法计算。
814+1142=1956(km)或者1142+814=1956(km)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生:要把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合起来就等于全长。
师:把几部分合起来?(两部分合并)看来你们对加法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你能像这样编一道生活中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2人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师:谁能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呢?在数学中我有更准确的定义。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实际情境和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加、减法运算基础,对加、减法的概念和简单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深,导致计算错误或理解偏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难点: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加、减法的实际应用情境。
2.实物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小棒、图片等,用于直观展示加、减法的过程。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购物、做菜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情境中存在的加、减法问题。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过程,从而引出加、减法的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1.理解加法的意义。
(1)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你们会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1)]①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计算:814+1142=1956(km)。
②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线段图。
用线段图直观地把分别代表814km与1142km的线段合并在一起,并板书算式814+1142=1956,在加号下面写上“合并”。
③我们用加法计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什么样的运算叫加法呢?请学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规范表述后板书: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作加法。
④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相加的两个数叫作加数,加得的数叫作和。
(板书:和=加数+加数)2.理解减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例1第(2)、(3)题。
你们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板书算式:1956-814=11421956-1142=814同学们计算得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呢?(2)这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步课件出示线段图。
(3)为什么用减法计算?(4)概括减法的含义。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作减法。
(5)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叫什么名教师活动:1.理解逆运算。
(1)我们来看几道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算式)归纳强调:第(1)题中,已知814和1142,求它们的和,用加法计算。
第(2)、(3)题正好相反,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956,还知道其中一个加数814(或1142),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
从这三道算式和减法的意义可以看出,减法运算是和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逆运算。
所以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边说边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加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即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减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即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等。
3.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法、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可按以下内容进行设计: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加法和减法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运算。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4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加减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加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减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加数 = 和,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被减数 - 减数 = 差,减数 = 被减数 - 差,被减数 = 减数差。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5.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预设: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814+1142=1956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预设: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预设: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_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课标要求:
能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掌握减法和减法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的是多位数加减法,通过计算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加减法会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同时,也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提供了工具支持。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2页上面的内容,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初步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活实例,体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技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突破方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这两个常见的关系式引导学生推想出:减数=?减数=?被减数=?由一道算式里的三个数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新的关系式,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