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
产业转移与大学生就业(1)
产业转移与大学生就业孙久文事实证明,产业转移的发生,既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社会稳定和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前,中国在承接产业转移,逐渐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使我国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也将为莘莘学子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与趋势一般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统垂直分工已经向水平分工转变并迅速普及,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也随之加快。
1.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及特点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共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每次产业转移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带来工业生产率的飞速提升,促成了产业转出国与产业承接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转移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
美国是这次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
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世界贸易的1/5~1/4。
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通过承接来自英国产业,奠定了其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也是第二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首次变迁。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二战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西德转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西德,自身则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承接产业转移讲话》在这万物回春、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在美丽的皖江之滨,共同迎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的隆重召开。
首先,我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的委托,向此次对接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和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
开发开放皖江,是安徽人民不懈的追求。
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也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战略规划。
这不仅圆了我们多年的梦想,也使皖江这条蓄势在发的巨龙从中部大地脱颖而出、翘首起飞。
顺应国家的部署,当前皖江示范区建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在这个重要时刻,省政府举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目的就是架起金融与示范区建设合作的桥梁,为金融发展营造新的平台,为示范区建设加油助力。
承接转移、合作共赢,是此次对接会的主题,也是金融机构和示范区建设的共同机遇。
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政府为实现对接作了大量准备,按照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精选了580多个对接项目,分布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产业、农业产业化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符合金融投入方向。
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各金融机构为参与对接表现了极大热情,参会的不仅有长期对安徽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各银行业机构,也有潜力和优势巨大的大型保险机构,还有正在蓬勃兴起的投资基金,这都将为成功开展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开展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对接合作,是我省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金融机构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深入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形势下,在皖江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各金融机构都要珍惜此次对接机遇,共享合作成果,借此机会,提三点希望。
一是齐心协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推进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各级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示范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履行好职责,发挥好各自的职能和作用。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我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 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在每一阶段 里,产业转移的主体不同,投资产 业的分布也相应存在差异。
(一) 从改革开放初到 20 世 纪 80 年代中后期
这一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大 背景是:20 世纪 70 年代末,石油 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跌,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 各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和与
研究与探讨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郁德强 左世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融 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成为重 要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 国际 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 技术进步, 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升级, 对于优化我国的 资源配置, 改善我国产业发展的 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国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共经历了三个阶 段 ,20 世 纪 90 年 代 以 来 的 国 际 产业转移呈现了新的特点, 准确 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这些特点和 趋势, 分析其对我国产业安全的 负面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 议对于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具有 重要的意义。
(三)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 始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经济 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 以计 算机和信息技术开发、 运用为核 心的知识经济在美国开始成为现 实的经济形态, 新一轮的国际产 业转移不可避免。在这种背景下,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比 重趋于下降, 服务业比重不断上 升, 一般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 上升, 产业竞争力下降促使国际 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同时,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 洲“四小龙”等也加入了国际产业 转移的行列。 我国通过积极引进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抓住这 次产业转移的机会,电子、电气设 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 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 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开始在东 南沿海较发达地区进行, 我国出 口产品结构也逐步优化, 由此呈 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 密集型行业并重的态势。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评价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并深入分析现阶段的特征。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历程和成就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进行评价,并深入探讨现阶段的特征,以期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评价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时,本文将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等多个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福利等方面。
在深入分析现阶段特征时,本文将关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关键领域,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未来趋势,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我们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回顾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回顾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历史性变革。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
虽然这一阶段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就,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基础的建设,但由于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接着,是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时期。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市的对外开放。
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多个阶段,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International industrialtransfer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
迄今为止,历史上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向中 国转移,由此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
移出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的国际性扩张需求是促使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因,而移入国的成本优势和庞大市场则是产业转入的根本动力。
这里的成本优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劳动力成本,又包括土地等资源的成本,还包括税收等综合性的商务成本,等等。
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但其内涵发生着不断变化。
从资源密集度来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附加值来看,由低附加值产业(如纺织业)发展到高附加值产业(如集成电路制造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化纤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炼化行业,再到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电器制造业,直到目前的技术密集型的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
一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接收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方式。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相对应,我国吸收国际产业转移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只占外商直接投资的15%左右。
这一发展状况客观上形成了东西部的产业梯度差,并给我国东西部的进一步产业升级带来了可能和机会。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特点1.国际产业调整转移日益向高新科技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以发达国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重心。
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等为生产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酒店业、交通业和通讯业等传统服务业,成为各自服务业发展的主流。
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发展
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是产业由
于资源、市场需要或竞争比较优势的变化从一个地方 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目前,世界已经完成了三次产业转移
第一次: 20世纪5源自~60 年代,主要是美国将淘汰的钢铁、纺织
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日本等国,成就了日本经济的 辉煌; 第二次: 20 世纪60~80 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将劳动密集型 产业转移至东亚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亚洲四小龙”; 第三次: 20 世纪80~90 年代,发达国家又将劳动密集型企业 转移至中国东南沿海,成就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 位。 当前第四次产业转移与前三次都不相同,受到新型国 际分工的影响,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谢谢!
2.外包的快速发展带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3.产业转移的区域集聚能够提高我国产业集中 度; 弊:1.资源的全球配臵增加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难度; 2.外资垄断性并购将危机我国产业体系的安全; 3.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将产生“挤出效应”。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节能低碳”积极发展新型重化工业; 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推进产业转移的双向移
政策进一步引导 加速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西部地区高校和教育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7年)
第二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58-1977年)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年) 第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2001年以
后)
未来的20年中,中国产业发展突出的主 题是生态、智能、低碳、环保,加快产业链 的高端化、价值链的高值化、技术链的高新 化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 主线。在科学发展观、价值观、政绩观的指 导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新的工业文明。
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代表着物质资本运动的经济变量的变动,而且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性运动。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经济变量的变动,都是由经济关系的动所引起的,而经济变量的变动又会引起经济关系的变动。
脱离经济关系的经济变量的变动是没有的,不以经济变量的变动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的变动也是没有的。
当我们考察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时就会看到,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处于不同产业成长阶段的国家之间不同产业的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分配关系。
这种经济关系的演进,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e。
经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大分工,即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产业大分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工业国与初级资源产品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
现在,国际经济关系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知识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分析将阐明,在第三、四阶段,国际产业转移赋予这两个阶段的国际经济关系性质以全新的内容。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移动,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国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在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基础之上,形成一种新的贸易与投资的利益分配的国际格局。
;发展中世界的产业分化为产业再转移创造了前提条件。
产业再转移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既包括经过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比它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也包括发达国家把曾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产业撤退出来并移入到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这里我们先分析前者。
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萌发于70年代,加速发展于80年代之后。
根据资料,1979年之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件数为319件,中国台湾为136件;1980—1986年,韩国为335件,中国台湾为115件。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产业转移背景的分析,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进一步分析了几个代表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随后介绍了产业转移中技术进步问题;最后给出了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价值链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及其实践(一)产业转移相关理论产业转移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前者往往借鉴了后者的相关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自然禀赋学说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极大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产业的垂直国际转移。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和价值链分析、宏基电子施振荣的微笑曲线,为垂直产业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历史上的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美国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用了100多年的时间,从欧洲大陆承接了大量的制造业,奠定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
第二次: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了大约20年的时间,承接了欧美国家的一些制造业的转移,成就了日本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
第三次: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承接了日本的一些制造业的转移。
第四次:上世纪80年代后重新开放的中国,承接了亚洲新兴工业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如纺织、家电制造业等等。
(三)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与前几轮相比较,发生了以下一些重要变化。
首先,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相当高,各国资本、市场、技术甚至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众多巨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其次,贸易条件和贸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时,面临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样高度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多边贸易体制,我国加入WTO所做的承诺较其它国家要苛刻得多。
最后,环境成为重要驱动因素。
发达国家受本国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逐渐将高消耗和高排放的产业或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均衡,与其他的亚洲国家相比,特点明显。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
,
“ 战 ”后 的三次 国际产 业大转 二
移 ,都 成 就 了世 界 经 济 的 奇 迹 。本 文 通
移 ,迅速跻 身于世界经济强 国。第二 次
世 界产 业 转 移 发 生 在 2 世 纪 6 年 代 中后 0 O
过 比较与前三次产业转移所面临 的不 同
国 际 背 景 , 分 析 了第 四次 世 界 产 业 转 移 的 新 趋 势 , 进 而 阐 明 中 国 承 接 本 次 国际
移 , 都 成 就 了世 界 经 济 的 “ 迹 ” 。其 奇 中 ,第 一 次 产 业 转 移 造 就 了 日本 经 济 的 强 大 和 繁 荣 ; 第 二 次 世 界 产 业 转 移 促 成 了 “ 洲 四 小龙 ”经 济 发 展 的 奇 迹 ;而 亚 第 三 次 产 业 转 移 则 带 来 了 我 国东 南 沿 海 地 区 经 济 的崛 起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是 后 发 地 区实 现 加 快 经济 发 展 的最 佳 路 径 。
分 工 和 国际 竞争 提 供 了新 的机 会和 条
件 。 第 四 次 世 界 产 业 转 移 就 是 在 这 种 新
型 国际 分工 格 局 的背 景 下 开始 的 。
梯度 的国家通 过正好通 过 以较低成本 引
进 这 些 从 发 达 国家 转 出 的先 进 产 业 , 调 整 本 国经 济 结 构 ,缩 短 本 国 产业 升 级 时
、
产 业 转 移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必然 规 律 。 当发 达 国家 经 济 发 展 到 一 定 阶段 后 , 为 了更 加 有 效 地 配 置 资源 、 开 拓 市 场 , 而 选 择 将 其 生 产 加 工 环 节 ( 别 是 那 些 涉 特
龙 ,将 其 劳 动 密 集 型及 部 分 低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业 ( 要 是 汽 车 、 电 子等 产 业 )转 主 移 到 我 国东 南 沿 海 地 区 。 我 国 珠 江 三 角 洲 和 长 江 三 角 洲 抓 住 这 一 轮 世 界产 业 转 移 的 机 遇 , 发 展 成 为 世 界 制 造 业 基 地 和
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趋势
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趋势范海洲;邵春燕【摘要】Panel data of the transference of 27 industries from 2003 to 2012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reveals that the number of industries undertaken by central regions has been increasing,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resource-inten-sive 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Meanwhile, most of the industries undertaken by central regions show absolute advan-tage of scales while the coupling degree is not so significant. Due to factors such as industrial polici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ensity and differences in resource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the industries undertaken by six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Because there are many games from the “stakeholders”, we need to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 in system design, so as to guard against various economic risks.%采用200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部27个工业产业转移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中部地区承接产业的数量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中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
2016年03期总第810期一、引言从1868年第一家跨国企业建立开始,国际产业借助于跨国企业的发展实现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进行的第一次资本输出,二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产生的第二次国际产业的转移,日本和欧洲的经济大发展催生了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以及第四次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转移,中国内地成为主要的承接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每一次国际资本的转移都有其特征和方式,无数的企业在此过程中崛起和消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导致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逐渐丧失相对优势地位,特别是沿海地区以及大型城市,用工成本的急剧上升,使得许多产业向东南亚等劳动力廉价地区转移。
国际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国际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不断发生,在全球经济还处于不景气的时期,我国成为许多国际资本的避险港。
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面临“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难题,如何承接发达国家产业以及本土产业国际化,在这一时期定位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成为一项紧迫的事件。
在本阶段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有其独特性。
首先,在国内,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大量向中西部转移,东南亚国家也承接了一部分,比如阿迪达斯就在东南亚建立了工厂;同时,许多高科技企业在我国也设立了研究机构,在我国直接从事从产品研发到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
在国际上,主要是从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主要承接地,然而,由于美国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美国实施了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导致一些产业出现了回流。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国际产业转移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就业率,促进技术进步,实现企业规模经济。
我国企业国际化能够优化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合理进行全球化资源配置,提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需应对六个方面的挑战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承 接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进 口 。我 国 7 %的 数 控 机 床 、8 %以上 的集 0 0
的规 模 增 长 很 快 ,外 商 投 资 企 业 已 成 为我 国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与 推 动 力 量
不 过 ,在 承 接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的 过 程 中 .也 暴
分 处 于产 业 链 的 低 端 ,技 术层 次 不 高 .导致
我 国制 造 业 发展 呈 现 出 明 显 的 “ 头 弱 .中 两 间强 ” 的特 征 :在 中 间 的 生产 环节 .制 成 品 生 产 和组 装 是 我 国的 优 势 环 节 :而 在 两 端 的 研 发 、工艺 和 销 售 领 域 ,我 国 企 业 的 实 力 较
有 些 地 方 为 了争 引 外 资 项 目 . 相
突破 了 国 家 税 收 法 规
及 相 关 政 策 的底 线 . 产 生 了较 为 严 重
的 内耗 。
国际产业转移 ● 需 应对六个 方 面的挑 战
● 国务院 发展研 究 中心产 业经 济研究 部 “ 我国应 对 国际产 业
转 移 的战 略研究 ”课题 组
成 电 路 芯 片 制 造 装 备依 赖 于 进 口 :占 固定 资 产 投 资 4 %左 右 的 设 备 有六 成 以上 要 靠 进 口 0 来 满 足 。 在 这 种 垂 直 分 工 的 格局 下 .发 达 国
家 外 移 的 产 业 以 劳 动 密 集 型 产业 和低 附加 价 值 的 产 业 环 节 为 主 .发 达 国 家企 业在 产 业 外
经 济发 展 的必 经 阶段 关 键 是 应 该 在 全 球 经
产品内分工、价值链重组与产业转移——兼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大国战略
产品内分工、价值链重组与产业转移——兼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大国战略刘友金;胡黎明【摘要】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耦合转移.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战略,是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研究认为,产品内分工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价值链跨区域重组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导方式,发挥大国优势是我国推进产业转移的战略基点.应当注重产业转移政策创新,在引导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在坚持科学发展中引导产业转移.【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1页(P149-159)【关键词】产业转移;产品内分工;价值链重组;大国战略【作者】刘友金;胡黎明【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过程,也是企业为了应对新形势而进行区位调整的过程[1]。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生产标准化的推进,产品内分工取代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成为当今主要的分工形式,加速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
尤其是在2007年底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欧美及其他发达国家受到巨大的冲击,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中国经济是亚洲经济的发动机,由于中国的市场潜力大,发展速度快,发达国家的产业呈现着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得到了快速长足的发展,但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受到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的严重影响,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显现。
浅谈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业 转 移 的 主要 承 担 者 。据 统 计 , 目前 跨 国 公司控制着 5%以上 的国际贸易额 ,9 % 0 0 以上 的海外直接 投资 ,8 % 以上 的新技 0 国际产业 转 移的特 点 术、新工艺 、专有权和 7%的国际技术转 0 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 让 。跨 国公司的跨 国经营推 动了世界各国
级 的 重 要 契机 。
( ) 一 国际产业转 移规模扩大 。 结构高度化 从8 年代后期开始 , 随经济全球化 0 伴 和投资、生产国际化 加快 ,以及新的技术 革命浪潮的冲击 , 跨国直接 投资的总量不 断扩大 , 成为国际产业转移 的重要推动力 量。发达国家纷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 到全球 ,以产业海外转移为手段 ,进行大 范围的结构重组 和升级 ,引发了世界范围
浅谈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及
对我国的启示
罗晓琴 独娟 熊陈楚 四川大学经济学 院 6 0 4 1 6 0
企业由于 国际化生产而带有 明显全球化 的 特 点 。主 要 表 现为 国际 产业 转 移 突破 了原 来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 , 逐步 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 安排等多样化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并举 的 格局 ,并 曰益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 重要方式。
的产 业 转 移 浪 潮 。 在世界 经济增长中,发达 国家加快了 产业结构的知识化 、高度化 ,国际产业结
二 、我 国承 接 国际产 业 转移 面 临的
问 题 我国虽然具备承接跨国公司产业转移
的条件 ,形成 了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集聚 点 ,但是仍存在不少消极 因素。 ( 一)研发资源 的欠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 高质量的技术 和研发 人才 是持续取 得垄断 利润 的发动 机。仅就绝对 数量而言 ,中国人 中能够承 担技术创新重任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 员不在少数 。但研发经费支出不足是 目前 我国科技水平提高的一大瓶颈。除了总量 上的不足 ,在研究开 发投入 的结构方面 , 也存在 比较突出的问题 。研 发经费投入不 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我国 自主创新 能力的提高和承接更高层次产业结构转移 的 能力 。 ( 二)知识 产权 保护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探究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它既包括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也包括国际产业由于全球竞争在某些新兴国家成长的同时而在老产业基地关闭或消失的情况。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来实现的,是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与开放经济的共同结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长期、动态的趋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又方兴未艾。
这一切都改变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和条件。
(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要求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大量投入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特别是流向信息与通讯、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发展等方面。
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知识经济”的浪潮。
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一批与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即知识产业,并使之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推动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
由此,发达国家就产生了新一轮产业外移的需求,即为了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出现的知识性产业中去,要求把一些原来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
(二)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参与到经济开放的过程中来,不断引入国际惯例,推动国际资本的流动,提高了产业转移的效率。
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取消了限制,还采取积极的促进措施,提供高标准待遇、法律保护与担保,使得国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数据显示,1991年-2004年间,世界各国做出的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调整共2156项,其中,有2006项措施是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约占全部政策变动的93%,而仅有150项政策变化的目的是加强对外资进入的控制,只占全部政策变动的7%。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及我国对策
备制造业 、 纺织业 是外商 投资 的主要行 业。其 中通信 设
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 造业尤为突 出, 已累计使 用 外商直接投资超过 30亿美元。 0
( ) 际产 业 转 移 的 区域 流 向不 平 衡 二 国
接地。2 世 纪 9 0 0年代 以来 ,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 出一些新的趋势。在新 的趋 势下, 中国要 利用国际产业转移 实 现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升级 , 逐步融入 国际产 业分工体 系并 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
[ 关键词] 产业转移 ; 产业链条 ; 产业结构 ; 产业升级 [ 中图分类号] 029 F6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2 2 02 81— 00 0 1 — 8 ( 0 )1 01 — 3 0 8 0
务业 中的房地产 、 金融保 险、 交通运输、 电信 、 批发零售 贸
易等 行 业 。 二 、 际产 业转 移 的 趋 势 国
特别是长三角、 珠三角和 环渤海经济 圈一 带 , 已经 形成若
干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制造业 集群。外商投 资在 地域上
的聚集进一步加大了东部沿海地 区和 中西部 在发展水平
地 向制造基地转变 。外商 直接投资 的重 点从劳动 密集 型 初级加工制造业转 向资本和技术 密集型制造业 。通信设 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 造业 、 学原料及化学制 品 化 制造业 、 通用设 备制 造业 、 专用设 备制 造业 、 交通 运输 设
目前 , 国际产业 转移 的方 式主要是 通过新 设投 资方
接 国际 产 业 转 移 的 区 域 呈 现 出 东 高 西 低 、 多 北 少 的 格 南
我国FDI承接能力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
我国FDI承接能力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广大朋友们,关于“我国FDI承接能力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是由查字典范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一、当前我国投资环境呈现总体平稳与阶段性恶化并存的特点国际产业转移(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IIT)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活动现象,它是指产业活动跨越国界,形成产业生产要素的跨国优化配置,其实现形势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即FDI。
从长远而言,中国的投资环境将保持总体平稳,但阶段性恶化频仍已在所难免。
20XX年前3季度,中国实际利用外资834.2亿美元,同比下降3.8%,吸引外资的压力增大,但中国依然是国际产业转移和FDI最为重要的承接地,20XX年吸收FDI为1240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FDI流入国家。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大幅下滑,20XX 年全球FDI为1.5万亿美元,较20XX年的峰值下降24%,其中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超过发达经济体,约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52%。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张的进度有所放缓,但结构变动的速度有所加快,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的产业转移逐渐发展为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依次递进和并存的产业转移,并且产业转移凸显空间扩散的特征,转移的重心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移动的趋势十分明显,有利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平衡增长。
二、我国承接FDI的行业和地区特征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行业和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转移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从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点,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特点转变。
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主要依赖的是我国丰裕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近年来这种行业结构特点正在转变。
第二产业失去外商投资的绝对优势地位,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几年,许多跨国公司将亚太地区总部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城市移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其中很多为全球500强企业。到2005年底,外商在北京市设立的外资独立法人研究机构已经达到239家,投资性公司146家,由商务部和北京市认定的地区总部45家。2005年5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03家(经过认定的达到54家),投资性公司达到115家。跨国公司服务业务向中国的转移,为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进而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2.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新格局
服务业是全球跨国投资数额很大,比重较高的行业。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服务业以前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不多,项目数和引资额都大大低于制造业,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还处于起步阶段。截止2002年,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2880.14亿美元,仅占合同总金额的34.78%。
总体来看,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见表)
(四)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企业为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企业做贴牌生产,积极开展加工贸易。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要是港商,并以中小企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大量台商到大陆投资,这些企业大都是为跨国公司代工的制造性企业。90年代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直接到中国进行投资,大量制造业务使用了外包方式。据估计,对外开放以来,直接或间接与加工贸易有关的外商直接投资约占我国制造业引进外资总额的80%左右。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国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我国早期的加工贸易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1年,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882.7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0%,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74.3%。自从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爆炸式”增长,使我国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加工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贸易发展、增加就业、保持外汇平衡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工贸易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也极大地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占据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了4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4.66%。
2003年以来,外商在我国服务业中的投资出现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我国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合同外资金额大幅上升。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从具体的行业来看,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我国服务业中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电信、批发零售贸易等行业,这些行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我国颁布了一批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法规和条例,在保险、医疗卫生、法律服务、旅行社和商业分销等方面批准设立了一批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推动了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下表显示了2005年我国服务业主要行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金额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服务业中大多数行业招商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
第一阶段(1979~1991年)。这一时期,外国企业在华投资还处于小规模、试验性投资阶段,我国引进的外资较少,外商直接投资更少。我国引进的外资主要是对外借款,对外借款金额是外商直接投资额的两倍。此阶段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处于起步阶段,承接的产业主要是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行业,如服装、玩具、鞋帽及家用电器等,加工贸易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之后,广东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利用外资,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得了先机,促进了广东经济的腾飞。
第三阶段(2002年以来)。我国在2001年年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市场的更加开放以及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跨国公司更加重视中国的战略地位,2005年,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50家在中国投资。从2002年开始,我国进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的高速增长阶段。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2002年突破5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6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现有企业的增资较多。增资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现有企业从单品、单环节的生产和加工,开始向下游产品及相关产业延伸。发达国家将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汽车、石化产业等,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
多年来,外商在华投资主要是将中国作为其低技术含量的加工组装基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外商在华投资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国正在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较多的跨国投资,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国际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逐渐加快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国际服务业向中国的转移也明显加速,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招商引资的新热点。
1.跨国公司服务业务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快
2002年以来,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务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在我国的制造业投资,拓展在华业务,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设立服务中心。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调整,它们着重于发展耗能低、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保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品牌、营销、产品设计等产业链高端部分的控制,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低端部分大规模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与此同时,我国持之以恒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容量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恰好满足了世界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大转移的要求。在发达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增强与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增大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下述三个发展阶段:
(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向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为主。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是近年来外商投资的主要行业,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增幅尤其突出,这也反映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已经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向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
二、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呈现出如下一些主要特征:
(一)制造业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在制造业内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已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外商对我国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均在50% 以上。1998-2002年,外商对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且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70.37%。目前,全球重化工业(主要是汽车、化工等产业)投资集中投向我国,表明我国已成为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由于缺乏严格的产业准入限制,正逐渐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中心之一。
(一)我国通过引进外资承接了大量国际产业转移
跨国投资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投资方式是新设投资,即所谓的“绿地投资”,另一种投资方式是跨国并购。跨国投资是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逐步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伴随着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日益增加,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也日益增多。到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达7453.45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为5621.05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额的75.42%。2005年,我国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4001个,比上年增长0.8%;实际使用金额603.2亿美元,同比下降0.5%,比2004年略有减少。中国仍然是全球吸收外资大国,继英、美之后,排名第三。到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累计达到了6224.25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1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首位,是世界上对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中国吸收的外资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总额的1/4。2005年11月,在中国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28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推动力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的中流砥柱。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4221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为831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8.48%;出口额4442亿美元,占全国的58.29%;进口额3875亿美元,占全国的58.70%。
部分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设立研发部门,但是,当时的研发部门只为生产服务,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研发。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全面实施,研发本土化成为必然选择。一些跨国公司大量聘用中国的高级人才,一批原创型技术研发基地投向了中国。近年来,已有通用电气、大众、IBM、微软、杜邦、拜耳、爱立信、摩托罗拉、惠普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联合国贸发会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称,自1993年摩托罗拉在中国设立了首家外国研发中心以来,外国在华研发中心已达到约7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