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研究结果及分析
lefse结果描述

lefse结果描述摘要:1.LESF结果概述2.LESF结果的解读3.结果的可视化展示4.结果的实际应用正文:LEfSe(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是一种基于线性判别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用于发现高维生物标志物。
LEfSe结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物种分类、效应大小、置换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些结果,并探讨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际研究中。
1.LESF结果概述LEfSe结果的第一部分是物种分类。
这一部分展示了在不同样本或处理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物种。
这些物种可能与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这一部分,研究者可以初步了解各个样本的物种组成差异。
2.LESF结果的解读第二部分是效应大小。
这一部分提供了每个物种在两组样本之间的平均差异。
效应大小可以用log2(比值)表示,正值表示目标物种在实验组中相对丰富,负值则表示在对照组中相对丰富。
这一部分有助于研究者确定哪些物种在样本间具有显著差异。
3.结果的可视化展示为了更直观地展示LEfSe结果,可以使用一些生物信息学工具将结果可视化。
例如,可以使用热图(heatmap)展示物种差异。
通过观察热图,研究者可以快速了解各个物种在样本间的分布情况,从而确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4.结果的实际应用在实际研究中,LEfSe结果可以指导实验设计优化和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通过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物种,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样本之间的生物学差异,进而探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
此外,这些结果还可以为后续的实验提供方向,如功能实验、代谢组学或转录组学研究等。
总之,LEfSe是一种强大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可用于发现高维生物标志物。
通过解读LEfSe结果,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样本之间的生物学差异,并为实验设计和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依据。
process调节效应结果解读

Process调节效应结果解读概述所谓”process调节效应”,是指在某个特定的过程中,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与结果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这种效应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以及推导出更准确的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process调节效应的意义、应用和结果的解读。
I. 什么是process调节效应1. 定义Process调节效应是指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通过一个中介变量的作用,来解释一个因果效应的大小和方向是否受到第三个变量的调节。
这个调节变量可以是任何与中介与结果之间关系相关的因素,如个体差异、环境变量等。
2. 示例举个例子来说明process调节效应。
假设我们想研究压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中介变量可能是满意度,调节变量可能是个体特质(如自我效能感)。
我们可以分析压力对满意度的影响,以及满意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并考察自我效能感对这个路径关系的调节效应。
II. process调节效应的意义1. 理论意义Process调节效应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因果效应的来源。
通过考察中介和调节变量的作用,我们能够揭示隐藏在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样的理论解释有助于我们准确地了解社会现象,并为进一步预测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2. 方法意义在研究设计中,考虑和分析process调节效应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因为通过考察调节效应,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理解外部变量对因果关系的影响。
这样的设计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因果关系,并增加研究的可解释性和推广性。
III. process调节效应的应用1. 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中,process调节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我们可以探讨教师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中介变量可能是教学质量,而调节变量则可以是学生背景特征(如家庭经济状况)。
通过研究这些路径关系,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法。
2. 组织行为研究在组织行为研究中,process调节效应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CCB在卒中患者血压管理中的优势

CCB在卒中患者血压管理中的优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卒中是一类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发病率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因素相关。
美国心脏学会(AHA)卒中统计委员会2008年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55岁以上人群一生中发生卒中事件的可能性超过1/6。
2004年,美国因卒中死亡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约为50/10万人。
在亚洲地区,高血压所致卒中发生率高于欧美国家。
根据新近流行病学统计,我国居民卒中死亡比例约为150/10万人。
卒中是我国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恶性肿瘤,其严重影响居民健康,造成巨大医疗负担,因此,卒中防治是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
高血压与卒中发生密切相关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前瞻性研究SHEP试验表明,收缩压与卒中发生率间呈连续、稳定、等级性的指数性相关。
尤其是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中,两者关系更加密切。
但由于颅内血液循环具一定特殊性,很多神经内科医生对需给予有卒中风险的患者积极降压治疗的观点持谨慎态度,他们担心血压降低可能会更多地减少脑灌注从而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增加。
是否真的如此呢?2007年Circulation杂志发表的WASID试验入选了567例在90天内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非致残性卒中的患者,这些患者均有临床证据显示其存在50%~90%的颅内大动脉(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
研究结果证明,无论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严重与否(是否大于70%),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升高均会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和狭窄节段卒中发生风险。
这些发现与临床实践中普遍认为应使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压保持在较高水平的观点明显不同。
虽然年龄、吸烟、糖尿病都同为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但多项权威指南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均明确指出:高血压是卒中的最大危险因素,血压达标是预防卒中发生的重要手段。
对于卒中一、二级预防的血压管理,多项权威指南均有明确规定。
ProFESS解读

Aspirin and Extended-Release Dipyridamole versus Clopidogrel for Recurrent Stroke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缓释制剂与氯吡格雷在预防卒中复发的疗效观察Sacco RL, Diener HC, Yusuf S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359: Ahead of publication摘要:[背景] 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致残率均很高。
本研究比较两种抗血小板制剂-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缓释制剂(ASA-ERDP),对于治疗并预防卒中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2x2析因设计。
受试者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一组服用25mg阿司匹林/200mg缓释双嘧哒莫,2次/天;另一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天治疗。
一级观察终点为:卒中复发率;二级观察终点为:联合终点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发生率。
计划顺序实施非劣效性检验/优效性检验(界值1.075)。
[结果] 总共20,332名受试者入选,平均随访2.5年。
ASA-ERDP组观察到916名(9.0%)患者发生卒中复发,而氯吡格雷卒中复发患者数为898名(8.8%)(相对风险 1.01,95%CI 0.92-1.11)。
两个治疗组的二级终点事件发生人数均为1333(13.1%,ASA-ERDP组的相对风险为0.99, 95%CI为0.92-1.07)。
ASA-ERDP组的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高(4.1% vs. 3.6%,相对风险 1.15,95%CI为1.00-1.32),颅内出血发生率ASA-ERDP组也较氯吡格雷组高(相对风险1.42,95%CI为 1.11-1.83)。
卒中再发和主要出血事件的净风险两个治疗组是相似的(ASA-ERDP组1194受试者,发生率11.7% vs. 氯吡格雷组1156名受试者,发生率11.4%;相对风险1.03,95%CI为0.95-1.11)。
学术论文的研究结果分析

学术论文的研究结果分析学术论文是一种以系统研究和分析特定主题的科学文章,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分析,提出新的观点和结论。
研究结果是学术论文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研究者和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学术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在学术论文的研究结果分析中,首先需要对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进行描述。
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文献回顾等,需要明确说明选用的方法以及其在研究中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数据收集是指通过实验、调查或其他手段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可以是定量或定性数据。
二、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得到了研究数据后,接下来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呈现。
数据分析包括统计分析和内容分析两种主要方法。
统计分析通过使用各种统计指标和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平均值、标准差、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内容分析则是对文本或图像等非数值数据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在结果呈现方面,可以使用表格、图表和文字等形式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
表格和图表能够清晰地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趋势,文字则可以对结果进行详细解读和说明。
在呈现结果时,需要注意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三、结果讨论和解释在研究结果的分析中,需要对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
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深入分析和解读,结合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推理。
解释则是对研究结果背后的原因和机制进行解释,阐述结果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结果讨论和解释中,需要严谨科学地进行推理和论证,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主义。
同时,还需要对结果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进行说明,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改进点。
四、结果的重要性和贡献最后,在学术论文的研究结果分析中,需要总结结果的重要性和贡献。
重要性是指结果对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或实践的贡献程度。
贡献则是指结果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补充、扩展或修正。
通过总结结果的重要性和贡献,可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为读者提供对结果的整体认知和评价。
CREAM_第二代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

同时出现的目标 数量
不适当 低于人的处理能力 与 人的当前能力匹配
降低 不显著 不显著
可用时间
高于人的处理能力 充分
降低 改进
值班时间区 (生理节奏 ) 培训和经验的 充分性
班组成员的合作 质量
暂时不充分 连续不充分 白天 (调整 ) 夜间 ( 未调整 ) 充分, 经验丰富 充分, 经验有限
不充分 非常有效
作的整个行为过程中, 发生人因失误的机理和概率。 E ric H ollnage l 于 1998 年 提 出 了 CREAM 方
法 [ 4, 5] , 即认 知可 靠 性和 失 误 分析 方 法 ( Cognitive Re liability and E rror AnalysisM ethod), 它是第二代人 因可靠性分析方法中的一种代表性 方法。 CREAM 方法是基于一种情景依赖认知模型 ( COCOM ) [ 6] 建 立起来的, 它具有两个主要特色: ( 1) 强调情景环境 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 它将环境因素总结为共同 绩效条件 ( CPC) , 并给出 CPC 水平对人的可靠性的 影响效应; ( 2) 提出独特的认知模型和框架, 具有追 溯和预测的双向分析功能, 即它既可以对人因失误 事件的根原因进行追溯分析, 也可以对人因失误概 率进行预测分析。
3. 2 查找分析根原因
CREAM 追溯 分析 的基 本思 想是 以失 误 模式 为起点, 在列出 8类失误模式的可能的一般前因 和具体前因的 / 失误模式前因表 0[ 4] 中分析选定某 个前因作为后 果, 在 包含 该前因 的分类 组相 应的 / 后果 - 前因链表 0中分析 和寻找 到可能 的前 因, 又可以作为后 果继续 分析寻 找可能 的前 因, 如此 下去, 最终分析找到根原因。图 1 给出了追溯分 析的框架。
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治疗-146-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46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治疗(一)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筛选策略及风险管理1、合并()天内重大外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需要谨慎考虑A、24B、4C、14D、6E、482、急性脑梗死早期缺血性改变即使超过MCA流域的(),仍然是安全的,可以溶栓A、33.3%B、50%C、60%D、80%E、75%3、ASPECTS评分在()分以上提示小或中等缺血灶卒中A、2B、5C、3D、6E、4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h内,可严格选择患者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A、2.4B、4.5C、3D、6E、8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应推迟到溶栓()h后开始A、2.4B、4.5C、3D、6E、246、非对比增强CT像中有明显低密度影的患者,如果低密度影涉及范围超过大脑中动脉的(),则不可进行静脉rt-PA溶栓治疗A、33.3%B、50%C、60%D、80%E、75%7、发病()小时内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可以考虑静脉溶栓,应权衡治疗的获益和风险A、2B、5C、3D、6E、48、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小时内,不推荐静脉溶栓A、24B、4C、12D、6E、489、急性脑梗死如果使用CT或MR灌注扫描,灌注不匹配区应大于(),并且ASPECTS 评分应高于6分A、3.3%B、20%C、10%D、12%E、15%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对缺血性卒中发病()h内的患者,应根据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A、2.4B、4.5C、3D、6E、811、Lancet最新荟萃分析:无论年龄和卒中严重程度,()h内静脉溶栓与良好卒中转归相关,且尽早溶栓,获益更大A、2B、4.5C、3D、6E、812、急性脑梗死缺血的早期征象不包括以下哪项()A、MCA高密征B、脑沟加深C、豆状核模糊D、脑沟消失E、岛叶带消失(二)房颤卒中二级预防1、以下对于HAS-BLED评分的认识,错误的是()A、当评分增高时,应谨慎地进行获益风险的评估,制定适应的抗凝措施B、可用来确定出血风险,增加改善风险因素的意识C、在使用新型抗凝药时,若HAS-BLED评分≥3分,应使用低剂量D、应将HAS-BLED评分增高视为抗凝治疗禁忌证E、评分为0分为低危人群2、2014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LADS<()分不考虑缺血性卒中/TIA合并房颤A、7B、6C、4D、5E、93、目前指南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A、STAF评分B、HAS-BLED评分C、DAPT评分D、CHA2DS2-VASc评分E、LADS评分4、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A、15%-20%B、5%-10%C、10%-15%D、45%-50%E、35%-45%5、以下哪项不是华法林的局限性()A、抗凝疗效不可预测B、不需要常规抗凝监测C、缓慢起效D、频繁的剂量调整E、狭窄的治疗窗6、Find-AFrandomised研究提示()A、针对卒中患者延长且强化Holter监测,房颤检出率更高B、STAF评分用于筛查的敏感性高C、LADS评分可用于缺血性卒中及TIA的评估D、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E、达比加群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7、在使用新型抗凝药时,若HAS-BLED评分≥()分,应使用低剂量A、2B、0C、1D、3E、2.58、HAS-BLED评分≥()分,提示出血高危A、2B、3C、1D、1.5E、09、2014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STAF<()分不考虑缺血性卒中/TIA合并房颤A、7B、9C、5D、8E、1010、EMBRACE研究提示()A、针对卒中患者延长且强化Holter监测,房颤检出率更高B、STAF评分用于筛查的敏感性高C、首次检出房颤的检出率随监测时间延长而增加D、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E、达比加群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11、2014年AHA/ASA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指出,无其他明显病因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在发病6个月内对其进行为期()左右的心律监测,以明确是否存在房颤A、1个月B、3天C、1周D、15天E、3个月12、以下哪项评分可用于评估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A、STAF评分B、HAS-BLED评分C、DAPT评分D、LADS评分E、CHA2DS2-VASc评分(三)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策略1、()是卒中二级预防最重要的干预手段A、降脂治疗B、戒烟C、降压治疗D、限酒E、降糖治疗2、2014年中国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推荐,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90%)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推荐BP<()mmHgA、180/110B、150/80C、220/110D、140/90E、160/853、中国高血压与卒中的经校正的相对危险度为()A、3.8-4.5B、1.9-2.4C、2.76-5.47D、8.6-12.4E、1.1-2.14、2014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未接受降压治疗、发病后数血压p持续≥()mmHg,应启动降压A、140/90B、130/80C、160/120D、180/110E、120/855、以下哪项不属于脑卒中后的应激状态()A、疼痛B、恶心呕吐C、颅内压增高D、血红蛋白降低E、意识模糊6、SCAST研究提示,卒中患者()内英谨慎降压,因为复合血管事件和功能性结局不存在获益A、3天B、30小时C、12小时D、5天E、7天7、2014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缺血性卒中后24小时内Bp≥()mmHg者应慎重静脉降压A、140/90B、150/80C、220/110D、180/110E、160/858、以下对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的认识,错误的是()A、6-24小时间降压获益肯定,应给予积极降压B、缺血性卒中降压需谨慎C、6小时内积极降压可能存在一定获益D、24-48小时间降压,不同研究存在分歧E、4周后降压存在获益,可强化降压至目标值140/90mmHg9、多数患者在脑卒中后()h内血压自发降低A、3B、6C、2D、24E、410、2010年《柳叶刀》发表的INTERSTROKE研究显示,以下哪个因素为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A、高血压B、吸烟C、慢性肾脏病D、饮酒E、糖尿病11、2010年《柳叶刀》发表的INTERSTROKE研究显示,高血压“人群归因风险比”高达()A、3.89%B、34.6%C、12.3%D、8.6%E、9.1%12、PROFESS研究结果提示()A、腔隙性卒中患者血压应降至130/90mmHg以下B、高血压导致卒中复发风险增高C、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应降至140/85mmHg以下D、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不达标的情况严重E、降压时需考虑血压变异性(四)急性缺血性卒规范化他汀治疗方案1、一项研究纳入起病前接受过他汀治疗的患者,卒中急性期立即启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结果发现,停用他汀组死亡和功能残疾风险增加至()倍A、2.2B、4.66C、1.23D、3.49E、5.892、2009年纳入26个他汀研究共165,792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LDL-C每降低1mmol/L,卒中相对风险下降()A、0.211B、0.111C、0.411D、0.489E、0.5783、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12,689例2000-2007年间在北加州凯撒医疗中心17家医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探讨缺血性卒中住院前/期间使用他汀与卒中后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
preside研究结果 -回复

preside研究结果-回复Preside研究结果:解析和应用引言:近年来,Preside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Preside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情感分析系统,旨在识别和理解人类对事物的情感体验。
通过分析海量的语音、文本和图像数据,Preside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并将其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市场营销、情感智能驱动的决策制定、用户体验设计等。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Preside研究结果的问题,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一、Preside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方法:Preside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利用神经网络对大量标注和未标注的数据进行训练。
通过构建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和优化算法,Preside能够从给定的数据中提取出情感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和可解释的结果。
这种数据分析方法使Preside能够自动化和高效地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语音、文本和图像数据。
二、Preside研究结果的应用领域:1. 市场营销:Preside的情感分析系统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对其产品或服务的感受和反馈。
通过分析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言论、留言和评论,Preside 能够揭示产品或服务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为企业提供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此外,Preside还能够帮助企业针对不同的市场定位和消费者群体进行个性化的情感驱动营销策略。
2. 情感智能驱动的决策制定:Preside的情感分析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决策制定领域,特别是在风险评估和舆情分析方面。
通过对用户反馈和市场动态的情感分析,Preside能够帮助企业和决策者更好地评估风险,并制定情感智能驱动的决策。
这些决策可能涉及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扩张等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3. 用户体验设计:Preside的情感分析系统可以帮助设计师和产品经理更好地理解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情感需求。
通过分析用户的语音反馈、用户评论和眼动追踪数据,Preside能够提取和量化用户的情感体验,并为设计师提供改进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洞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第十七届欧洲卒中会议上公布的PRoFESS®研究结果研究概述PRoFESS研究是为预防脑卒中复发而进行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欧洲东部时间5月14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的第十七届欧洲卒中会议(EStC)上正式公布了这项研究的结果。
PRoFESS®是在35个国家的695个临床试验中心进行的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有20,332例患者被随机分组接受了Aggrenox ®(缓释潘生丁(200mg)+阿司匹林(25 mg),每天两次)或氯吡格雷(75 mg)每天一次,并同时随机选择性给予80mg美卡素®(替米沙坦)或安慰剂。
研究结果关于Aggrenox®(中文商品名:艾诺思®)vs 氯吡格雷尽管两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主要及次要研究结果事件发生率均几乎相同,但本研究未能达到非劣效性标准。
换言之,艾诺思没有被证实与氯吡格雷疗效相当,但也未被证实疗效劣于氯吡格雷。
关于替米沙坦(美卡素®)vs 安慰剂在经过平均2.5年的随访后,替米沙坦组与安慰剂组发生卒中的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别(两组分别为8.7%及9.2%;风险比[HR] 0.95,95%可信区间[CI] 0.86-1.04,p= 0.23)。
替米沙坦与安慰剂相比,两个次要研究结果均未出现显著减少:1)主要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以及新出现的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恶化)(两组分别为13.5 %及14.4 %,HR 0.94,95%CI 0.87-1.01,p=0.11 ); 2)新发糖尿病发生例数(替米沙坦组为125 例,而安慰剂组为151;HR 0.82,95%CI 0.65 - 1.04,p=0.10)但是,探索性分析提示:在研究的最初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卒中或主要血管事件的复发率不存在差异(脑卒中:替米沙坦组3.4%vs. 安慰剂组3.2%;HR 1.07,95%CI 0.92-1.25,p=0.38;主要血管事件:替米沙坦组4.7%vs. 安慰剂组4.3%;HR 1.10,95%CI 0.97-1.26,p= 0.14)。
然而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的两项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脑卒中:替米沙坦组5.3%vs. 安慰剂组6.0%;HR 0.88,95%CI 0.78-0.99,p=0.029 ;主要血管事件:替米沙坦组8.8%vs. 安慰剂组10.1 %;HR 0.87,CI 0.80-0.95,P= 0.0029)。
专家意见Salim Yusuf教授(本试验的三个主要研究者之一):“试验表明:在卒中后早期仅以平均3.5 mmHg的中度血压下降幅度治疗约 2.5年,这样的治疗强度和持续时间可能并不足以用来可靠地评价降低血压是否对于卒中后患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Hans-Christoph Diener教授(本试验的三个主要研究者之一):“我们需要进行血压降幅更大、疗程更长的临床试验来对这一假设进行检验”。
Ralph Sacco教授(本试验的三个主要研究者之一):“对于那些存在血压中度升高以及既往卒中病史的患者来说,是否降低血压这一问题对于公共卫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应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中国部分研究者及专家观点(吕传真/崔丽英/孙宁玲/严晓伟等)PROFESS研究说明:对于卒中复发的预防,长期使用RAS阻断剂(如替米沙坦)可以获益。
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培哚普利PROGRESS的结果,区别在于PROGRESS的对象是ACEI培哚普利,PROFESS 的对象是ARB美卡素,美卡素是第一个与安慰剂比较用于卒中复发预防的ARB。
(严晓伟,孙宁玲,崔丽英观点)对于在经过平均2.5年的随访后,结果为何与安慰剂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有两个原因:在研究的最初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卒中或主要血管事件的复发率不存在差异。
但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的两项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脑卒中:替米沙坦组 5.3%vs. 安慰剂组6.0%;P=0.029 ;主要血管事件:替米沙坦组8.8%vs. 安慰剂组10.1 %;P= 0.0029)。
由于PROFESS研究的安慰剂组依然使用了其他类型的降压药物,所以美卡素组的血压下降和安慰剂组相比不超过5mmHg,而PROGRESS研究显示,降低卒中再发的危险,血压下降12mmHg,ACEI培哚普利才显示出显著差异。
研究的设计存在问题,研究的样本量在2.5年的治疗下不足以显示阳性结果,如果继续延长试验时间,应该有好的结果。
(严晓伟观点)。
急性期24小时-10天这个阶段,过分降血压对患者不利的,所以在急性期的患者不应该包括在研究中,如果只看卒中发生10天后的数据,应该有好的结果。
(吕传真观点)医生可能提出问题的回应美卡素®(替米沙坦)1. 为什么在PRoFESS®研究中纳入替米沙坦组?PRoFESS®研究不是设计来评价替米沙坦的降压作用的。
受试者已经接受了合适的降压治疗。
PRoFESS®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在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是否能进一步降低卒中再发的风险,2. 研究的持续时间有多长?PRoFESS®研究在35个国家的695个研究中心展开,共纳入20332名患者,研究历时4.5年。
3. 平均随访时间2.5年是什么意思?这是患者从被募集参与PRoFESS®研究到完成最终测试的平均研究时间。
4. PRoFESS®研究中患者的治疗时间有多长?替米沙坦的平均治疗时间为714天,少于2年。
5. PRoFESS®研究中替米沙坦组的结果如何?该研究的目的是考查替米沙坦联合标准抗血小板治疗,能否进一步降低卒中再发。
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替米沙坦组8.7%患者卒中再发,安慰剂组9.2%的患者卒中再发(p=0.2312)。
但是,在平均2.5年的随访中,替米沙坦在预防复合终点方面表现出积极的趋势。
探索性分析提示:在研究的最初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卒中或主要血管事件的复发率不存在差异(脑卒中:替米沙坦组3.4%vs. 安慰剂组3.2%;HR 1.07,95%CI 0.92-1.25,p=0.38;主要血管事件:替米沙坦组4.7%vs. 安慰剂组4.3%;HR 1.10,95%CI 0.97-1.26,p= 0.14)。
然而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的两项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脑卒中:替米沙坦组5.3%vs. 安慰剂组6.0%;HR 0.88,95%CI 0.78-0.99,p=0.029 ;主要血管事件:替米沙坦组8.8%vs. 安慰剂组10.1 %;HR 0.87,CI 0.80-0.95,P= 0.0029)。
同时,PRoFESS®研究的结果继续证明:替米沙坦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7. 在其他研究中,替米沙坦是否能降低卒中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ONTARGET®研究结果表明:替米沙坦,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当用于广大高危的心血管患者时,与现行的金标准——雷米普利相比,在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风险方面,效果相当且耐受性更好。
8. 在PRoFESS®研究中,替米沙坦是否表现出了显著的降血压效果?PRoFESS®研究不是为了评价替米沙坦降血压的效果。
患者经过常规的适当的降血压治疗很好的控制了血压。
与安慰剂组相比,替米沙坦能进一步降低血压3.8/2.0mmHg(收缩压/舒张压)。
9. 联合用药对患者获益有什么影响?PRoFESS®研究初始时,有37%患者正在使用ACEI,47%患者服用有他汀类药物,这可能使替米沙坦的额外保护作用有所降低。
正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明确联合用药可能存在的影响。
10. 本研究结果和ONTARGET®研究的结果相比有什么异同?两项研究在不同的人群中展开,研究设计和随访时间均不相同。
因此比较这两个研究的结果是不合适的。
背景知识:不同点:-研究人群:ONTARGET®的研究人群是广大心血管疾病和高危糖尿病患者,超过50%的患者有缺血性心脏病,仅20%患者有脑血管事件(TIA/卒中)。
PRoFESS®研究中所有的患者均有卒中史,是经过选择的脑血管病(再发卒中)高危人群。
-主要终点:ONTARGET®的研究终点是由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构成的复合终点。
PRoFESS®的研究终点是卒中再发。
-研究设计:ONTARGET®是直接比较替米沙坦80mg VS 雷米普利10mg以及两者联合的效果。
而PRoFESS®是在两种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比较替米沙坦80mg VS 安慰剂作用的效果。
-研究时间:ONTARGET®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56个月,PRoFESS®平均随访时间只有30个月。
11. 为什么依普沙坦在MOSES研究中有降低卒中的效果,而替米沙坦在PRoFESS®研究中没有类似效果?两项研究的研究人群、试验设计、随访时间均不相同,因此将这两项研究放在一起比较是不合适的。
12. 替米沙坦在二次卒中的预防中将扮演什么角色?PRoFESS®研究的目的是考查替米沙坦联合标准抗血小板治疗,能否进一步降低卒中再发。
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替米沙坦组8.7%患者卒中再发,安慰剂组9.2%的患者卒中再发(p=0.2312)。
在平均2.5年的随访中,替米沙坦对预防复合终点表现出积极的趋势。
6个月后,替米沙坦治疗组事件的发生率(血管源性死亡、卒中、心肌梗死、新发或恶化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都有降低。
(5.3% VS 安慰剂组6.0%,p=0.029)。
PRoFESS®研究的结果同时证明:替米沙坦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