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

5.脂肪酸碳链在线粒体内加长 ——线粒体合成途径
软脂酰辅酶A+
缩合酶
OO RCH2C-CH2-C~CoA
HS~CoA
还原
NADH+H+ NAD+
HO RCH2C C-C~CoA
H 还原
NADPH+H+
NADP+
脱水 H2O
OH O RCH2CH-CH2-C~CoA
O RCH2CH2-CH2-C~CoA
小结:
(1)进行部位:线粒体基质。 (2)在软脂酰辅酶A(16C)的基础上延长碳链,2C 单位供体是乙酰辅酶A,而不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 (3)基本上是β-氧化的逆过程,只是烯脂酰辅酶A 还原酶的辅酶是NADPH,而不是FADH2 (4)脂酰基的载体是HSCoA,而不是ACP
内质网内碳链延长:
在内质网内软脂酸的碳链延长,与胞液中脂肪酸合 成过程基本相同( 2C单位供体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 NADPH+H+提供还原力,也经缩合、加氢还原、水合, 再加氢还原等过程 )
1. β-氧化作用的概念及实验证据
(1)概念 脂肪酸在体内氧化时在羧基端的β-碳原子上进行 氧化,碳链逐次断裂,每次断下一个二碳单位,即 乙酰CoA,该过程称作β-氧化。
(2)实验证据
1904年,德国科学家F.Knoop用不被动物降解的苯 环标记脂肪酸的ω-碳原子后饲喂狗,发现喂饲标记 偶数碳的脂肪酸时,尿中排出的均为苯乙尿酸,而喂 饲标记奇数碳的脂肪酸时,尿中排出的均为马尿酸。
HS~CoA
丙酮
随尿(肾)排出 随呼吸(肺)排出
2乙酰辅酶A
TCA
饥饿,糖供给不足,或糖尿病的情况下, 产生“酮酸症”。
生化要点脂代谢

第九单元脂类代谢一、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一)脂类的消化(主要在十二指肠中)胃的食物糜(酸性)进入十二指肠,刺激肠促胰液肽的分泌,引起胰脏分泌HCO-3 至小肠(碱性)。
脂肪间接刺激胆汁及胰液的分泌。
胆汁酸盐使脂类乳化,分散成小微团,在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作用下水解。
(二)脂类的吸收脂类的消化产物,甘油单脂、脂肪酸、胆固醇、溶血磷脂可与胆汁酸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20nm),这种微团极性增大,易于穿过肠粘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被肠粘膜的拄状表面细胞吸收。
被吸收的脂类,在柱状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结合上蛋白质、磷酯、胆固醇,形成乳糜微粒(CM),经胞吐排至细胞外,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小分子脂肪酸水溶性较高,可不经过淋巴系统,直接进入门静脉血液中。
(三)脂类转运和脂蛋白的作用甘油三脂和胆固醇脂在体内由脂蛋白转运。
脂蛋白是由疏水脂类为核心、围绕着极性脂类及载脂蛋白组成的复合体,是脂类物质的转运形式。
载脂蛋白(已发现18种,主要的有7种):在肝脏及小肠中合成分泌至胞外,可使疏水脂类增溶,并且具有信号识别、调控及转移功能,能将脂类运至特定的靶细胞中。
(四)贮脂的动用皮下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分解,产生脂肪酸,经血浆白蛋白运输至各组织细胞中。
血浆白蛋白占血浆蛋白总量的50%,是脂肪酸运输蛋白,血浆白蛋白既可运输脂肪酸,又可解除脂肪酸对红细胞膜的破坏。
贮脂的降解受激素调节。
促进: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胰岛素;植物种子发芽时,脂肪酶活性升高,能利用脂肪的微生物也能产生脂肪酶。
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一)甘油三酯的水解甘油三酯的水解由脂肪酶催化。
组织中有三种脂肪酶,逐步将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甘油和脂肪酸。
这三种酶是:脂肪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是限速酶);甘油二酯脂肪酶;甘油单酯脂肪酶。
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都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浓度升高,促使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活化,后者使无活性的脂肪酶磷酸化,转变成有活性的脂肪酶,加速脂解作用。
脂代谢知识点总结

脂代谢知识点总结一、脂肪的类型、结构和功能1. 脂肪的类型脂肪是指三酰甘油和磷脂等脂质类物质的总称,它是一类由碳、氢和氧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一般来说,脂肪可以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类。
饱和脂肪酸指的是碳链中的每个碳原子都与最大可能数目的氢原子相连,形成直链分子。
而不饱和脂肪酸则由于碳链上存在双键而不饱和。
在饱和脂肪酸中,主要的脂肪酸有硬脂酸、辛酸和棕榈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主要的脂肪酸有亚油酸和亚麻酸。
2. 脂肪的结构脂肪主要由三个脂肪酸分子和一个甘油分子通过酯键结合而成。
脂肪酸是一种羧酸,分子结构包含一个羧基和一个长链烃基,烃基中间是碳碳单键或碳碳双键。
甘油是一种三价醇,分子中有三个羟基,每个羟基上有一个脂肪酸连接。
当脂肪酸与甘油结合后,形成的化合物就是三酰甘油。
3. 脂肪的功能脂肪在人体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提供能量、构成细胞膜、合成脂质类物质、储存维生素和调节机体的代谢平衡等。
脂肪是人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脂肪组织中的三酰甘油储备提供了人体能量的大部分来源。
此外,脂肪还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脂肪还具有构成脑组织和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对维持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二、脂代谢的调节机制1. 脂代谢的调节方式脂代谢的调节是通过一系列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主要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饮食调节。
神经调节主要是指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对脂代谢过程的控制。
内分泌调节是指通过内分泌激素对脂代谢过程的调节。
饮食调节是指通过膳食摄入对脂代谢过程的调节。
2. 脂代谢的调节机制脂代谢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调节、甲状腺激素调节、儿茶酚胺激素调节、胃肠激素调节等。
其中,胰岛素是脂代谢的主要调节激素之一,它能够促进脂肪酸的合成和储存,并抑制脂肪酸的分解和利用。
胰高血糖素则具有相反的作用,它能够促进脂肪酸的分解和利用。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脂肪酸的氧化代谢和热生成。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脂质代谢是生物体中一系列与脂类物质的合成、降解和调节相关的生化过程。
脂质是生物体中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分子,参与细胞膜的组成、能量储存、信号传导等生理过程。
以下是关于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总结:1. 脂质的分类:脂质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固醇等多种类别。
甘油三酯是主要的能量储存形式,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固醇则参与胆汁酸合成和激素合成。
2. 脂质合成:脂质合成发生在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甘油三酯合成通过甘油磷酸酯化反应,将甘油与三个脂肪酸酯化生成甘油三酯。
磷脂合成主要通过甘油磷酸酰化和酰基转移反应来完成。
3. 脂质降解:脂质降解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脂质滴。
甘油三酯降解通过脂肪酸的β氧化途径进行,其中脂肪酸在线粒体内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逐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进而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
磷脂降解则通过磷脂酶的作用将磷酸酯键水解。
4. 脂质调节:脂质代谢的调节是通过多种调控机制实现的。
例如,脂质合成受到胰岛素的正调控,而脂质降解则受到激素敏感脂酶等酶的调控。
此外,转录因子、信号通路和代谢产物等也参与了脂质代谢的调控过程。
5. 脂质与疾病:脂质代谢紊乱与多种疾病有关。
例如,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脂肪酸代谢紊乱可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固醇代谢异常则与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等疾病有关。
6. 脂质代谢与药物研发:研究脂质代谢对于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药物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来治疗相关疾病,如胆固醇降低药物和抗肥胖药物等。
脂质代谢是生物体中一系列与脂类物质的合成、降解和调节相关的生化过程。
了解脂质代谢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脂质的功能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脂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脂肪酸、甘油和胆固醇等。
脂质代谢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过程之一。
下面将从脂质的合成、分解和转运三个方面,总结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的知识点。
一、脂质的合成1. 脂肪酸合成:脂肪酸是脂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胞浆酶体和内质网上。
合成过程中需要NADPH和ATP 的参与。
2. 甘油三酯合成:甘油三酯是主要的能量储存形式,其合成需要通过脂肪酸和甘油的酯化反应完成,反应催化酶为甘油磷酸酯合成酶。
3. 胆固醇合成:胆固醇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合成主要发生在内质网上。
合成过程中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包括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合酶等。
二、脂质的分解1. 脂肪酸分解:脂肪酸的分解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的β-氧化反应中。
该反应将长链脂肪酸逐步分解为较短的乙酰辅酶A,并产生大量的ATP。
2. 甘油三酯分解:甘油三酯的分解需要通过甘油三酯脂肪酶催化,将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以供能量消耗。
3. 胆固醇分解:胆固醇的分解主要发生在内质网和线粒体中。
分解过程中,胆固醇酯酶催化胆固醇酯分解为胆固醇和脂肪酸。
三、脂质的转运1. 脂质的包裹:脂质在细胞内通过与脂质相关的蛋白质相结合,形成脂质包裹体。
这种结合方式有助于脂质的转运和分解。
2. 胆固醇的转运:胆固醇在体内主要通过载脂蛋白的转运来进行。
载脂蛋白是一类能够结合和转运胆固醇的蛋白质,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等。
总结:生物化学脂质代谢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
脂质的合成、分解和转运是脂质代谢的关键环节。
脂肪酸、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是脂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胞内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完成合成和分解。
脂质的转运主要通过与脂质相关的蛋白质相结合进行。
了解脂质代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能量代谢和健康状况。
生物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

生物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1. 脂质的分类脂质是一类多样化的生物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三大类:甘油三酯、磷脂和固醇。
甘油三酯是主要的脂肪储存形式,磷脂在细胞膜中起结构支持和信号传导作用,固醇则包括类固醇和甾体类固醇,如胆固醇和雄激素等。
2. 脂质的合成脂肪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脂肪细胞中。
脂肪酸和甘油通过脂肪酸合成途径结合成甘油三酯,而磷脂则是由鸟苷酸及胆碱、胆碱、肌醇和酰胺结合成磷脂。
3. 脂质的降解脂质的降解主要通过脂肪酸氧化途径进行。
在此过程中,脂肪酸进入线粒体,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最终生成乙酰辅酶A,活化糖酵解。
而磷脂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内质网和线粒体中。
4. 脂质的代谢途径脂质代谢途径分为两大类:脂肪酸分解代谢和脂肪酸合成代谢。
脂肪酸分解代谢是将脂肪酸氧化产生能量,而脂肪酸合成代谢则是通过将碳源转化为脂肪酸,用于合成甘油三酯等。
5. 脂质的运输脂质在体内的转运主要通过载脂蛋白完成,载脂蛋白主要包括乳糜微粒、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
它们分别用于脂肪酸的吸收、胆固醇的转运和氧化、胆固醇的回收等。
6. 脂质与健康脂质代谢失衡会导致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胆固醇等。
而合理的脂质代谢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7. 脂质代谢的调控脂质代谢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因素、激素调控和药物干预等。
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以及药物干预都可以对脂质代谢进行有效的调节。
8. 脂质代谢与疾病许多疾病都与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比如肥胖症、高血脂症、代谢综合征等。
合理的脂质代谢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脂质代谢的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持健康,还有助于对许多疾病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总之,了解脂质代谢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脂质代谢的过程、调控和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帮助人们预防疾病、改善健康。
希望以上知识点总结对于大家了解脂质代谢有所帮助。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
一、脂质的概念和分类
脂质是生物体内一大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氧组成,有些脂质还含有氮或磷。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脂质可以分为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
二、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
脂肪酸是脂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可以通过合成和分解过程进行代谢。
脂肪酸的合成通常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进行,而分解则主要在肌肉和肝脏中进行。
三、甘油三酯的合成与分解
甘油三酯是由甘油和三个脂肪酸构成的脂质,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贮存能源。
甘油三酯的合成和分解对于维持生物体的能量平衡非常重要。
四、磷脂的合成与分解
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和氨基酸等组成。
磷脂的合成和分解对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五、糖脂的合成与分解
糖脂是由糖和脂质组成的复合物,是生物体内的一种信息分子,参与细胞识别和信号转导。
糖脂的合成和分解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六、胆固醇的合成与分解
胆固醇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固醇类化合物,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维生素D的合成等生理过程。
胆固醇的合成和分解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知识点:脂类代谢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知识点:脂类代谢脂类的生理功能(一)储能和供能:脂肪是禁食、饥饿时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二)参与生物膜的组成: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生物膜;鞘磷脂→组成神经髓鞘 ;胆固醇→维持生物膜通透性;糖脂、脂蛋白→参与细胞膜信号转导活动,起载体和受体作用。
(三)脂类衍生物的调节作用:如①必需脂肪酸在体内可衍变生成前列腺素、血栓素及白三烯等;②胆固醇还可转化成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3。
(四)营养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花生四烯酸是前列腺素、血栓烷和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前体。
脂肪的消化吸收(一)脂肪乳化和消化所需酶1.消化部位:小肠上段。
2.消化所需酶: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磷脂酶等。
3.消化过程(脂肪乳化):胆汁中含有胆汁酸盐,是一种乳化剂,能将不溶于水的脂类物质分散成水包油的细小微团,在相应酶的作用下得以消化。
(二)甘油一酯合成途径及乳糜微粒经乳化的细小微团可进入肠黏膜细胞中,其中的消化产物除短链和中链的脂肪酸及甘油可直接循门静脉入肝外,大部分在肠黏膜细胞内被重新酯化。
长链脂酸与甘油一酯再合成甘油三酯,溶血磷脂吸收后也重新合成磷脂。
甘油三酯与少量磷脂、胆固醇及载脂蛋白一起形成乳糜微粒,经淋巴管入血液循环。
肠黏膜细胞中由甘油一酯合成脂肪的途径称为甘油一酯合成途径。
脂肪的合成代谢(一)合成的部位1.甘油三酯的主要合成场所:肝、脂肪组织、小肠。
2.亚细胞部位:内质网胞质侧(二)合成的原料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脂肪酸及3-磷酸甘油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
(三)合成的基本途径1.甘油一酯途径(小肠黏膜细胞):2-甘油一酯→1,2-甘油二酯→甘油三酯2.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3-磷酸甘油→磷脂酸→1,2-甘油二酯→甘油三酯3.关键酶:脂酰转移酶脂肪酸的合成代谢(一)合成部位:肝脏(主要)胞浆(即胞质)。
(二)合成原料:主要是乙酰CoA、NADPH。
1.乙酰CoA的来源:全部在线粒体内产生,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出线粒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脂质代
第一节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脂质的分类
脂质可分为脂肪和类脂,脂肪就是甘油三脂,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脂、磷脂和糖脂。
脂质具有多种生物功能
1.甘油三脂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2.脂肪酸提供必需脂肪酸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3.磷脂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前体
4.胆固醇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可转化为一些有重要功能的固醇类化合物
第二节脂质的消化吸收
条件:1,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等)的乳化作用;
2,酶的催化作用
位置:主要在小肠上段
第三节甘油三脂代
甘油三脂的合成
1.合成的部位:肝脏(主要),脂肪组织,小肠粘膜
2.合成的原料:甘油,脂肪酸
3.合成途径:甘油一脂途径(小肠粘膜细胞)
甘油二脂途径(肝,脂肪细胞)
注:3-磷酸甘油主要来源于糖代,部肝、肾等组织摄取游离甘油,在甘油激酶的作用下可合成部分。
源性脂肪酸的合成:
1.场所:细胞胞质中,肝的活性最强,还包括肾、脑、肺、脂肪等
2.原料:乙酰COA,ATP,NADPH,HCO₃⁻,Mn离子
3.乙酰COA出线粒体的过程:
4.反应步骤
①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
②合成软脂酸:
③软脂酸延长在质网和线粒体进行:
脂肪酸碳链在质网中的延长:以丙二酸单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脂肪酸碳链在线粒体中的延长:以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①代物的调节作用:
1.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调节物。
抑制剂:软脂酰CoA及其他长链脂酰CoA
激活剂:柠檬酸、异柠檬酸
糖代增强,相应的NADPH及乙酰CoA供应增多,异柠檬酸及柠檬酸堆积,有利于脂酸的合成。
②激素调节:
甘油三脂的氧化分解:
①甘油三酯的初步分解:
1.脂肪动员: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脂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甲状腺素)TSH等。
4.初步分解的产物为:甘油、脂肪酸
②甘油转变为3-磷酸甘油或被利用:
③β-氧化的过程:
1.部位: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可进行,其中肝、肌肉最活跃。
2.亚细胞结构:胞液、线粒体
3.基本过程:脂肪酸活化成脂酰COA→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脂酰COA分解产生乙酰COA、FADH₂和NADH(经过脱氢、水化、再脱氢、水解)
脂肪酸氧化的能量转换:
1.7 轮循环产物:8分子乙酰CoA、7分子NADH+H+、7分子FADH2
2.能量计算:生成ATP 8×10 + 7×2.5 + 7×1.5 = 108
净生成ATP 108 – 2 = 106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1.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2.血浆水平:0.03~0.5mmol/L(0.3~5mg/dl)
3.代部位:生成于肝细胞线粒体,利用于肝外组织(心、肾、脑、骨骼肌等)线粒体
①酮体在肝细胞中生成:
②酮体在肝外组织的利用:
③酮体生成的基本意义:
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并且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酮体生成的调节:
第四节磷脂代
磷脂的生理功能:
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
缩醛磷脂存在于脑和心肌组织中
神经鞘磷脂和卵磷脂在神经髓鞘中含量较高
甘油磷脂的合成:
1.合成部位:全身各组织质网,肝、肾、肠等组织最活跃。
2.合成原料及辅因子:脂肪酸、甘油、磷酸盐、胆碱、丝氨酸、肌醇、ATP、CTP。
3.合成途径:
第五节胆固醇代
胆固醇的共同结构:环戊烷多氢菲胆固醇在体的含量及分布: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
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胆固醇的合成:
1.组织定位:以肝和小肠为主
2.细胞定位:胞液、光面质网
3.合成原料:
4.限速酶:HMG COA还原酶
胆固醇合成受多种因素的调节:
①限速酶 HMG COA还原酶:
②饥饿与饱食:
③胆固醇:
④激素:
胆固醇的主要去路:
胆固醇可转化为胆汁酸胆固醇可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胆固醇可转化为维生素D3的前体
第六节血浆脂蛋白代
血脂:包括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及其脂及游离脂酸
来源:外源性(食物中摄取),源性(肝,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血浆脂蛋白:
①分类:乳糜颗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②组成:
载脂蛋白:
1.定义: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
2.功能:结合和转运脂质,稳定脂蛋白的结构
载脂蛋白可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
载脂蛋白可调节脂蛋白代关键酶活性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①乳糜微粒 (CM)
②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③低密度脂蛋白(LDL):
④高密度脂蛋白(HDL):
高脂蛋白血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