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详细教案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b.课文是如何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c.你认为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3.课后作业(课外完成)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议论文,字数600字左右。
-作业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运用所学散文写作技巧,体现出对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问题的思考。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散文基本特点
-意象与语言特色
-人与自然关系
-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
-批判性思维
②关键词:
-消逝
-自然
-和谐
-保护
-反思
③重点句:
- "山村的消逝,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消失,更是一种文化的断裂。"
5.批判性思维与独立见解
-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分析、评价、论证问题的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6.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策略的运用
7.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精讲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把握散文的艺术特色。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实践法: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实践,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2.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
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消逝山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个典型的山村景象。
提问学生对山村的印象和认知。
引入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活动:1. 展示山村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享对山村的印象和认知。
3. 教师提出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章:了解消逝山村的情况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消逝山村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山村的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山村消逝的原因,如城市化、人口流失等。
分析城市化对山村的影响,如土地利用变化、环境破坏等。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山村消逝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分析城市化对山村的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探索山村的变迁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山村变迁的过程和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山村变迁的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山村变迁的过程和特点,如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业生产方式改变等。
分析城市化对山村变迁的影响,如人口减少、产业发展受限等。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山村变迁的过程和特点。
2. 学生分析城市化对山村变迁的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章:反思城市化对山村的影响教学目标:1. 学生思考城市化对山村的影响和后果。
2. 学生能够提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建议。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对山村的影响和后果,如文化传承中断、生态环境恶化等。
学生提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建议,如保护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对山村的影响和后果。
2. 学生提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建议。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教学目标: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 学生展望未来农村地区的发展。
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精选5篇)
作为⼀⽆名⽆私奉献的教育⼯作者,可能需要进⾏教案编写⼯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是店铺帮⼤家整理的⾼中语⽂《⼀个消逝了的⼭村》教案,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语⽂《⼀个消逝了的⼭村》教案篇1 教学⽬标: 1.了解作者,能识记⽂中出现的常见常⽤的重要⽣字词。
(课前预习) 2.品读⽂章,涵咏主旨,理解冯⾄先⽣在⽂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命⾊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联系语境对⽂句的理解能⼒和审美能⼒。
(课堂体悟) 3.让学⽣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珍爱⾃然,珍爱⽣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课外延伸) 教学重难点: 1.领悟⽂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
学习捕捉对⾃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并⽤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的语⾔特⾊,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法学法: 作为⼀篇散⽂,反复诵读是增加积累、加深体悟、进⼊作者感情世界的⼀条捷径。
为此,本⽂的教学⽅法主要采⽤“粗读—精读—研读”的品读鉴赏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思。
学法: 采取“总——分——总”交替推进的教学步骤实施教学,采⽤⾃主设疑、合作研讨、共同探究⽅式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 现代散⽂家余秋⾬先⽣曾在他的散⽂集《千年⼀叹》中说过这样的⼀句话: ⼤⾃然的景物有百分之⼀能写进历史,千分之⼀能成为景观,万分之⼀能激发诗情。
这就是我们赖以⽣存的⼤⾃然的神奇瑰丽之处。
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灵,⼜滋润了⼈类灵魂。
古往今来,⽆数⽂⼈墨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然同悲喜、共哀乐。
这⼀节课,就让我们⼀起⾛近作家冯⾄,聆听他与⾃然的⼼灵碰撞。
⼆、了解作者,积累⽂学知识。
1.让学⽣⾃由发⾔,谈⼀谈他们对作者的了解。
2.⽼师以资料投影展⽰⽅式再作整合补充,以便学⽣对作者有⼀个相对完整清晰的认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的一篇散文,归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
本文涉及到“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体现了新课标的“阅读与鉴赏”的理念,教材的设置注意加强同学对自然美、人文美的审美训练,让同学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性灵,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文章一至三节,点出居住的山村隐蔽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的启迪。
在笔法上,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相像的: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妙愿望。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探讨“人与自然”的诗化审智散文,作者以跨越时空的独特诗意手法表达了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无限赞美,对于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哀叹以及珍爱生命、珍爱和平的呼唤。
新课标指出:“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能够让学生体味到自然美、人文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已经处于高二下学期,但是平时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散文阅读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不是很强,有些放不开,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了三个方面——梳理内容,鉴赏语句,拓展延伸,层层深入,由易到难有梯度的展开教学,这样可以便于学生的掌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文章一至三节,点出居住的山村隐蔽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的启迪。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句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
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对自然万物不事喧哗、静默、守恒和执着朴实的生命价值意义的抒写,珍爱自然,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怎样通过“草木之间”这种平凡的自然,去怀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
2、领悟文章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也即具体的“介质”)三、教学课时数2课时。
这是一篇散文。
冯至作为写内心世界和自然风景的“最伟大的抒情诗人”,这篇文章也充满了诗性的风采,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充满哲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故安排2课时为佳。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预习:了解冯至及其文学创作特征预设目的:让学生对冯至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生命体有一个整体感知。
这一设计涵盖了“共性知识”——作者介绍(掌握文学常识:知人论世),但指向性更明确,且隐含归纳思维的训练。
(给予学生的资料:《冯与里尔克》、冯至的诗歌《有加利树》《鼠曲草》)(二)课堂教学过程1、速读全文,解决两个小问题:①说说作者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怀想消逝了的山村的?结合文本,找出一句具体话语。
预设目的:将关键句作为本文理解的钥匙。
化难为易: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第四自然段中“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一句。
②课文的1—3小节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预设目的:回顾前文,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气、文脉、文意,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深入理解冯至的行文之美。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课教案
写作手法
生动的描绘 独特的视角 语言优美
作者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细节描写等 ,将山村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置 身于那个消逝的山村。
作者以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切入点,从一个独特的视角 审视文明的发展和消逝,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思考价值和 启示意义。
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将山村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感细腻 地表达出来,使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 山村的消逝,中间描述山村昔日的景象,结尾再次强调 山村的消逝,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展开,从山村的过去到现 在,从山村的局部到整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作者对山村的过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现在的消逝则 一笔带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让学生了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 文学特点、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 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培 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增强 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 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内容
03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提问与回答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 思考,并鼓励他们积极回 答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 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 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促进 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模拟真实情境,加深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
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案例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01
02
03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学习作者如何选取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赏析文中的写景段落,品味语言特色。
2、难点(1)理解文中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之间的关联。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深邃的生命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古老的村落曾经存在过,它们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和文化传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村落逐渐消逝,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和模糊的痕迹。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冯至先生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去探寻那个已经消逝的村落,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真谛。
(二)作者简介冯至(1905 年-1993 年),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学者。
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2、提问:文章围绕“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分组讨论,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的兴趣。
第二部分(4-10 段),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山村曾经的生命和文化。
第三部分(11 段),作者由对消逝的山村的怀想,感悟到人类生命的渺小与伟大。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选取文中精彩的写景段落,如描写鼠曲草、彩菌等的段落,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感受。
2、提问: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感受语言的韵味。
(六)探究主旨,深化理解1、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文中仅仅是怀念一个消逝的山村吗?2、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之间有怎样的联系?3、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对消逝的山村的追忆,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珍惜,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短暂,以及生命的延续与永恒。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选取独特的写作角度,品味文中富有诗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感受文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绘的山村景象和作者的感悟,体会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
品味文章清新自然、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领悟文中蕴含的哲思,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人类文明兴衰的感慨。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古老山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山村有着怎样的特点?它们的存在对于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然后引入课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通过对自然风物的描绘和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和历史的思考。
2、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第二部分(4-10 段)作者从自然风物入手,描绘了山村的景象以及引发的种种联想;第三部分(11 段)总述自然给人类的启迪。
(四)精读课文1、研读 4-10 段,思考: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风物?这些风物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描绘了小溪、鼠曲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等。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口述历史等方式获取。
04
详细描述:运用故事、传说等形式,将山村的历史 背景与当地的文化、民俗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兴趣
和参与感。
山村的地理环境
01
总结词:直观形象
02
详细描述: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山村的地理特点,如山水相依 、植被丰富等,并介绍其对当地生态和气候的影响。
详细描述
收集关于山村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历史档案、 学术论文等,进行分析和整理,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案例分析法
总结词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山村消逝的原因和影 响,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详细描述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山村消逝案例,分析其消逝的原因、过程 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山村资源,提出可行 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03 教学方法
实地考察法
总结词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山村的历史、文 化、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为教学设 计提供真实、生动的素材。
详细描述
组织学生深入山村,与当地居民交流 ,了解山村的变迁和消逝的原因,感 受山村的文化氛围和自然环境,收集 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文献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山村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为教 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山村图片、视频等资料,引 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
课堂互动
总结课程要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 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知识讲解
讲解山村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现 状及消逝原因等内容,结合图片、视 频等资料进行说明。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答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内容。
(2)作者的写作思路。
(3)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消逝的山村”意味着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每组选代表进行解答和分享。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修辞手法。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相关练习。
(2)教师给出拓展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抄写文章中的优美句子。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答案一、答案解析1. 文章讲述了作者回忆起儿时生活的山村,描述了山村的美丽景色和淳朴民风。
随着时光流逝,山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貌,最终消逝。
2. 作者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山村,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环境变化的惋惜。
二、问题答案1. “消逝的山村”指的是作者儿时生活的山村,随着时光流逝和环境变化,山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貌,最终消失。
2. 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环境变化的惋惜。
三、练习答案1. 抄写文章中的优美句子示例:儿时的山村,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答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描绘的山村环境和人物形象。
2.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句式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难理解句子。
2.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山村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村的印象和经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句式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3)全班交流讨论,总结课文的写作特色。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写一段关于自己所在社区或村庄的描述。
(2)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3)教师给予总结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六、教学内容1.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山村的变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消逝和环境保护的担忧。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冯至这位作家及其创作风格。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研讨,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
(2)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文中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1)领悟文中蕴含的生命哲理和文化内涵。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学习。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在不经意间消逝了。
今天,我们要走进冯至先生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去探寻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的故事,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与自然的真谛。
(二)作者简介冯至(1905 年-1993 年),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
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风格独特,富有哲理和诗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例如:“鼠曲草从去年枯萎的草丛里冒出来,叶子上还带着水珠。
” 这句话写出了鼠曲草的生机与清新。
2、分析文中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比如:“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和文化美,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2)引发学生对消逝的文化和传统的思考,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如“人类的历史意识又无法超越光速,那么,遁逃这条线上,还是会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依稀的印痕。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就有这印记。
”(2)探讨消逝的山村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山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山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
(2)提问:你们想象过一个山村消逝后的景象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冯至先生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去探寻那个消逝了的世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作者冯至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
(2)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境。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4、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选取文中优美的语句或段落,让学生朗读并赏析,如描写自然景物的部分,体会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答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考和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山村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山村的特点和价值。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2)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3)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写作成果。
(1)让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
(3)鼓励学生表达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六、教学评价:1. 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1)通过考试或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通过作业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运用课文语言的能力。
2.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目标】1.了解冯至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社会评价。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3.学习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重点难点】1.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2.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
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
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马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冯至写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
本文涉及“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
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三、作者介绍(详见课件)四、题目解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
五、通读全文,理清层次结构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理解词义(详见课件)2.划分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第4-8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联想和启示,抒发了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第9-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10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
10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教案主题:消逝的山村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山村的消逝,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2.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准备:1.教材:《消逝的山村》一书2.预习指导问题:1)你认为导致山村消逝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一段短小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山村逐渐消逝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二、阅读与讨论(30分钟)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分发一本《消逝的山村》一书。
2.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预习指导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随机抽取小组发言,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讨论。
三、深入理解(30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山村消逝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学生就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讨论。
3.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准备进行小组陈述。
四、小组陈述(20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陈述小组的观点和建议。
2.其他小组进行评议和提问。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邀请地方文化保护专家或相关组织的负责人进行座谈,向学生介绍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活动和经验。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保护活动,例如参观文化遗址、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针对山村消逝的原因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写一篇小论文,并明确写出自己个人的态度和行动。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山村消逝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同时,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和参观传统文化遗址等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陈述和讨论时间的安排,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机会均衡。
通过反思并调整教学策略,可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字词,品味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在散文抒发的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哲学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创作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格。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散文中透露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在散文抒发的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哲学思想。
【教学方法】导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中国的山山水水都是引发作家思考人生、历史、自然的对象。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来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考,同时表现了什么样的思考。
二、预习两篇散文。
1、作者作品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
1921年考人北京大学,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
1930年至1935年留学德国,其间受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196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作为诗人的冯至,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朱自清曾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对他的《十四行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
主要作品: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等。
2.文题解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
文章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哲思,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
三、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划分层次。
1、识记字音。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①清冽liè①茸rónɡ毛①掺chān 杂①鼠麴( qū)草①骤zhòu 然①胭脂yān zhī ①菌( jūn)子①悚sǒnɡ 然①赭( zhě)色①嗥háo 叫①飓jù风①麂( jǐ)子2、理清文章条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纪实文学;2.通过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了解“文革”时期中国农村的变革历程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3.掌握分析文本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阅读策略;4.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访谈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表达能力;5.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纪实文学的特点与价值;2.《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写作风格、文本结构及语言特点;3.学生实践能力和访谈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分组讨论(10分钟):请学生分小组就纪实文学的特点与价值进行讨论,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什么是纪实文学?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纪实文学的价值是什么?2.阅读指导(20分钟):对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老师介绍其写作背景、作者以及主要情节,并教导学生识别文本的结构与表达方式。
3.小组讨论(10分钟):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文本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并个人总结几点自己比较重要的发现。
4.实践训练(30分钟):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要求每个学生访问一位长辈,了解其在“文革”时期的生活和经历,并写下访谈笔记。
任务完成后,学生汇报访谈笔记,展示访谈过程中获得的思考与感受。
5.思考总结(10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文革”时期农村变革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同学访谈时勇于发问,也表现出较强的分析思维,个别学生的讲述也都很精彩。
2.需要注意的是,访谈过程中会有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学生谨慎措辞。
同时,一定要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完成任务,避免时间匆忙导致质量下降。
3.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思考能力培养,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反思个人的成长及时代变迁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详细教案
[资料链接]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
现代著名诗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40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
《山水》的出版有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10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
《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
《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
陆耀东称《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我国现代主义散文中的杰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它都是一个真正的创造,在中国,是独树一帜的”。
[文本鉴赏]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________。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________。
第三部分(11)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答案]平凡的山水独特的人生感悟
任务一理解文本内容
1.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2.文章第6段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像鼠麹草一样谦虚、纯洁、坚强、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都默默担负着一个伟大的宇宙的全部秘密。
任务二理解语句的含意
3.在第2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
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4.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一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
用意所在。
理解句子含意“四注意”
1.分析句子,抓关键词
在理解某句话时,不妨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这样有助于理解句意。
2.关注特色,由表及里
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抓住主旨,抽丝剥茧
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态度,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
4.联系“两境”,深层把握
只有结合上下文弄清了语言环境,再对语句进行分析,才会弄清楚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含意。
同时,还要关注写作背景,只有如此,才能理解那些含蓄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任务三赏析景物描写
5.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溪;鼠麹草;彩菌;加利树;野狗;麂子。
6.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
学习了课文之后,有些同学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的风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进一步研究课文中风物生发的联想以及承载的情思(或获得的感悟)。
请你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用图表的形式简要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素材积累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
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
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历史负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
最后作者明白了自己于生命与时间以及大自然的关系。
那就是像“鼠麹草”一样谦虚,像那“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
让大自然带你去领略这生命的含义,平静与安详;让大自然带你去感受这时间的定义,白驹过隙,但每分每秒都值得留念,即使你会永远消逝在这无尽的生命长河中。
【应用角度】“人与自然”“谦虚”“质朴”“感悟生命”“时间”等。
2.素材应用
我们时常被周围的人和事感动着。
有了鲜花绿树,才有鸟语花香;有了蓝天白云,才有一望无垠;有了海涛浪花,才有烟波浩渺……于是,我在感动的养分中成长,学会了感悟,感悟世间与生命。
朋友告诉过我:生命是崎岖坎坷的路,路上有着荆棘、沼泽,也有鲜艳的花果。
想想,这成长的路上不是有着许多烦恼、挫折和成功吗?是啊,朋友说的话没有错,生命就是一条路。
父母告诉我:生命是一盘漫长的棋局,这盘棋局里没有猎猎西风,没有四
起的狼烟,只有在取舍和进退之间的抉择,就像棋子中最不起眼的卒,要有那股勇敢前进的魄力。
是的,生命正是一盘如此的棋局。
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告诉我:生命与自然的关联,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理解与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