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86832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
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 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
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 Y= AF(L,K)。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
3、总供求模型:描述宏观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问题,表述一般物价水平与总供求数量(消费:总支出;供给: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一、从经济总量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1.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基础性的总量指标;我国2012年GDP总额约为5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是膨胀还是萧条,对经济走势把握得更直接、明了。
3.消费率、储蓄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和储蓄比重的重要指标;近20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目前我国社会最终消费率约为50%左右,居民储蓄率较高。
4.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为该国3-6个月的进口额,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
5.社会总供给: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能力;一般认为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区间与GDP的增长区间应保持一致。
6.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反映了社会经济运行的状况,是宏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社会总需求保持8%-10%的增长率,我国GDP才能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
7.财政收入: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3%,增长12.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万亿元,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6.1万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0万亿元,增长12.1%。
8.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核心工具之一;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万亿元,增长15.1%;中央财政支出6.4万亿元。
9.工业增加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工业增加值一般比GDP增长快3%-5%。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察国家居民生活状况、城乡均衡发展、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变动趋势等的重要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区间在15%-20%之间。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以下内容包含教材中全部的名词解释,其中黑体字标注的是苏老师划的重点内容)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览一.概念1、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人、家庭、企业,以及单个产品的经济行为。
2、宏观微观: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
宏观经济是指这样一个经济单位,在这个经济单位内部,商品、人员、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通。
3、存量:衡量的是某个研究对象在一个特定时点上的状态。
4、流量:衡量的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某个研究对象状态的变化。
5、内生变量:在一个经济学模型中,有些变量的取值决定于模型中其他变量,这类变量称为内生变量。
6、外生变量:在一个经济学模型中,有些变量的取值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不受模型中的其他变量影响,这类变量称为外生变量。
7、均衡:是一种稳定状态,在此状态下,尽管供求双方至少有一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在没有歪理的作用下,市场也没有偏离这一状态的倾向。
8、出清:是一种理想状态,在此状态下,一个市场中的所有当事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既没有商品过剩,也没有商品短缺。
出清是均衡的一种特例;出清意味着均衡,均衡未必出清。
出清也称“瓦尔拉斯均衡”,未出清的均衡又称为“非瓦尔拉斯均衡”。
第二章宏观经济数据一.概念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它是一个经济在生产商品和劳务方面的基本衡量指标,表示一个经济的总规模。
2、支出法:将一个经济中对所有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即可得到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GDP的方法叫做支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对国内最终产品的总支出3、生产法:(增加值表示某一特定企业对GDP的贡献,)将一个经济中所有企业对GDP的贡献加总,得到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GDP的方法叫做生产法。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企业增加值之和4、收入法:(一个企业的增加值就等于该企业的要素收入加上折旧再加上企业缴纳的间接税。
)将一个经济中所有企业的要素收入、折旧和间接税加总,可得到GDP,这种计算GDP的方法叫做收入法。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 .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2 .微观经济学:是指讨论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3 .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讨论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4 .《国民财宝的性质和缘由的讨论》: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宝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见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整作用;强调我国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5 .《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应能自动制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应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行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我国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头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见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纳,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6 .法律规范分析:是指以肯定的价值推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7 .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进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8 .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
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应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全部商品的供应、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全部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进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2016经济学硕士考研: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是考研经济学中的必考知识点。
小编整理宏观经济学考点中名词解释,帮助大家战胜考研,完梦考研。
1.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2名义汇率——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
3.实际汇率——是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它是对一国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对于另一国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个概括性度量。
)4.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工资提高的螺旋式上升运动。
5经济周期——所谓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6.自然失业率——是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7.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8.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9.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10.乘数——又称倍数,是指支出的自发变化(自变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重点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采用总量分析法,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
2.最终产量: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国民生产总值(GNP):为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最终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数量,他等于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简称DPI。
6.名义GDP: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而按一个不变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8.绿色GDP:名义GDP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源消耗之后,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
9.均衡产出:又叫均衡收入,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0.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为1.11.对外贸易乘数: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变动一单位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变动。
12.相对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消费函数理论。
假说认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1其他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水平,即消费者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现对地位。
2最近时期的收入水平,主要指消费者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
13.IS曲线: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联结起来而形成的曲线。
它是反映产品市场均衡状态的一幅简单图像。
14.LM曲线:LM曲线指货币市场上均衡状态时各种收入与利率的变动轨迹。
不同的收入水平下也就有不同的均衡利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是如何决定总体经济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实证分析法:指企图超越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的方法。
3.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指在进行逻辑实证的研究过程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在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以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4.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5.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6.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7.总量分析:就是研究一国总需求、总产出、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8.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10.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1.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2.支出法: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家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支出角度来衡量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方法。
13.收入法:从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方法。
第三章14.萨伊定律基本内容: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的供给就会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相等。
a.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微观主体资源配置的最优同时就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从而也就决定了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完整版)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学:他所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后果,他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以总量分析为特征,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经济社会(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即折旧。
支出法:根据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的GDP。
收入法:根据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来计算GDP。
流量和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是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第十三章均衡产出:与计划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经济主体想要的支出。
消费函数:根据凯恩斯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边际存蓄倾向:收入每增加以单位时所引起的储蓄量的增加。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者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自发性投资:不受国民收入或者消费的影响而进行的投资,它是一种独立的又非经济因素引起的投资。
棘轮效应:由相对收入理论提出,是指消费容易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不宜随着收入的降低而降低。
生命周期理论:消费不单取决于现期的收入,人们根据自己一生所能得到的劳动收入和财产,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平均安排消费,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一组商品(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是经济指数的一种,通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
就业: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失业: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
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国民产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构成了国民产出总量,它反映了该国的生产水平。
衡量国民产出的经济变量有多个,如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或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
总需求: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
总供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净值: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及新增加的产值。
国民收入: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个人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年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产品产量的变化,以不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产生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宏观经济学》每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对整体经济运行的研究,包括对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物价总水平的下降2.失业: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3.衰退:实际GDP的减少不严重的时期4.萧条:实际GDP的减少很严重的时期5.模型: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其目的就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6.内生变量:模型要解释的变量7.外生变量: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8.市场出清: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使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9.有伸缩性和粘性的价格:价格能否对供求变动作出即时的调整,长期适用于假设价格有伸缩性,短期适用于假设价格有粘性10.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和个人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第二章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消费物价指数CPI:一个典型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相对于某个基年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3.失业率:想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4.国民收入核算:用于衡量GDP和许多相关统计数字的核算体系5.存量:衡量一个给定时点上的数量;流量:衡量每一个单位时间内的数量6.增加值:该企业产出的价值减去企业购买的中间产品的价值7.估算值:对于一些不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没有市场价格,对其使用价值的估算8.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用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9.GDP平减指数:又称为GDP的隐含价格平减指数,定义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10.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GDP=消费+总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Y=C+I+G+NX)11.消费:家庭购买的产品与服务12.投资:包括为未来使用而购买的产品。
(投资是新资本的创造,不包括在不同个人之间重新配置的资产购买)a)企业固定投资:企业购买的新工厂和设备b)住房固定投资:家庭和房东购买的新住房c)存货投资:企业产品存货的增加13.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用于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和福利。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公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域)的宏观经济运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公民经济整体作为观察对象,研究生活中相关总量的决定与改动,解说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添与颠簸、国际进出与汇率的决定和改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颠簸、国际进出等问题,实现长久稳固的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准期间内运用生产因素所生产的所有最后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看法,测度的是产品最后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 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最后产品:在一准期间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公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公民看法,乃指某国公民所拥有的所有生产因素在一准期间内所生产的最后产品的市场价值,即不论劳动力和其余生产因素处于国内仍是外国,只假如本国公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公民生产总值。
:公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耗费的生产资料后的所有花费资料和用于扩大重生产及增添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潜伏产出:潜伏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足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 PDI 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准期间内实质获取的可用于个人花费或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公司的一种并不是购买今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公司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从头分派,。
公司转移支付往常以捐钱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质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获取充足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公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建自己的供应,所以政府采纳举措刺激需求以稳固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依据对总供应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剖析,为推行其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同等于总需求水平常,公司声场就会稳固下来。
此时产品生产与产品需求相一致,此时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宏观经济问题和理论争论1.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2.宏观经济问题:3.失业:4.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5.通货膨胀:6.国际收支与汇率:7.萨伊定律:8.凯恩斯革命:第二章国民产出与国民收入的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4.总投资:5.折旧:6.净投资:7.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8.净出口:9.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指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0.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指以基准年价格计算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更好地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总数12.国民生产净值:13.国民收入:指国民总收入中按生产要素报酬核算的部分。
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NNP)- 统计误差14.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即税后的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付15.国内生产净值:即为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之后的结果,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折旧。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
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能够生产的产出量。
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Y= AF(L,K)。
二、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
3、总供求模型:描述宏观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问题,表述一般物价水平与总供求数量(消费:总支出;供给: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也叫做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通过研究各有关经济活动总量的决定及相互关系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已达到提高经济资源运行整体效率的目的。
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来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
存量: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
流量: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最终产品: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指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名义GDP(或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潜在GDP:只利用现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最大值,它不是一个实际产量。
第三章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第四章投资: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差。
货币需求:指人们愿意以货币的形式保留部分资产的愿望。
流动性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交易动机:(交易需求)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正常的交易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是指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作为整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学科。
30.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简称GDP。
31.支出法;是指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以测算GDP的方法。
32.收入法;是指用出售最终商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来测算GDP的方法。
33.国内生产净值;是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
34.国民收入;是各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它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减去间接税。
35.个人收入;是指个人从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它等于狭义的国民收入减去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和公司未分配利润,再加上政府和厂商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净额。
36.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最终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数量,它等于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支付。
37.名义GDP;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8.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而按一个不变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折算指数;等于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40.消费函数;以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表示为;C=C(y),这一函数被称为消费函数41.消费曲线;消费曲线表示家庭消费数量和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42.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所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单位收入的消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APC=C/Y,它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状况43边际消费倾向;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MPC=△A/△Y,它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4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但消费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的增加,这意味着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45线性消费函数;将消费函数表示为C=a+By,其中是常数,这就是线性消费函数46.引致消费;指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它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47.自主消费;指不受收入变动影响的消费.储蓄函数;假定s表示储蓄,则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S=Y-C(Y)=S(Y),这一函数被被称为储蓄函数49.储蓄曲线;表示储蓄数量和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50.线性储蓄函数;将储蓄函数表示为S=Y-C=-a+(1-b)Y,其中是常数,这就是线性储蓄函数51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52.投资;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一定时间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活等53重置投资;指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在价值上以提取折旧的方式进行54净投资指扩大资本存量进行的固定资本和存活投资55投资函数;以表示经济中的投资,r表示利息率,则投资函数可以表示为I=I(R)56投资曲线。
表示投资量随着利息率变动而变动的一条曲线57自主投资指不随利息率变动而变动的投资58引致投资指由利息率变动而引发的投资59.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该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60政府购买乘数指由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收入该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该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61.税收乘数;指由税收变动引起的收入该变量与税收改变量直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比的相反数62平均预算乘数指在政府预算保持平衡的条件下政府购买和税收等变量引起的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该变量之间的比率曲线;表示使得产品市场均衡的利息率与均衡产出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一次又称为流动偏好。
2.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3.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4.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把握有利的生息资产而在手边留有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5.流动偏好陷阱是指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资需求无限大6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曲线是指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8IS-LM模型是指使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收入Y与r的组合一定满足下面的两个条件:I(R)=S(Y),m=L1(Y)+L2(r),上式被称为IS-LM模型9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10价格水平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也不是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而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而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1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即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12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13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14季节性失业是指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出现的失业15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供求结构变动所产生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需求下降而导致的失业17萧条区域是指LM曲线与搜如轴水平的一段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市场利息率处于最低水平,今后将处于萧条状况,因而又称为萧条区域18古典区域是指LM曲线与收入轴接近于垂直的一段区域19中间区域是指在水平区域与垂直区域之间的区域2财政是指一种分配制度,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而采取的手段21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各种制度规定本身可以对经济产生稳定作用、22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23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的变动财政收入水平的政策紧缩性政策是指在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采取的压缩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抑制总需求的财政政策25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26政策滞后是指对经济运行采取的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27法定准备率是指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28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取得现金,将自身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29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的政策30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的变动货币供给水平的政策31如果法定准备金率为r,而银行系统最初数量的改变量为△D,那么,银行系统中存款该变量最多可以达到△D/r,即银行系统中存款的改变量为原有存款量的1/r倍,则1/r被称为存款创造乘数3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债券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手段33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即总需求曲线表示经济中均衡的总支出随着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变动的轨迹34总需求函数是指以Y表示的使得经济处于均衡的总支出AE的水平,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Y=AD(P)35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即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总产出量随着价格变动而变动的轨迹36总供给函数是指以Y表示使得经济中的总产出,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供给函数AS可以表示为Y=AS(P)37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是指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38滞涨是指经济停滞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状态有保证增长率:指经济中的储蓄被资本家意愿的投资全部吸收时所能实现的增长率,它由实际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所决定,用公式表示Gw=s/Vw,其中Gw是有保证增长率,Vw表示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
资本广化: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水平装备新增加的人口。
资本深化:只增加每个人的人均资本占有量。
物价指数:表示某些商品的价格由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动程度。
消费物价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上涨程度。
批发物价指数:是衡量厂商使用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批发价格上涨程度的指标。
通货膨胀率:指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上涨率。
温和通货膨胀:指年物价上涨率在10%以内的通货膨胀。
奔腾通货膨胀:指年物价上涨率在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超级通货膨胀:指年物价上涨率在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平衡通货膨胀:指所有的商品价格按同样的比例上升的通货膨胀。
不平衡通货膨胀:指不同种内的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同的通货膨胀。
未预料到通货膨胀:指往往由某些突然的原因引起,人们对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能预知或不完全预知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
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
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的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利润推进通货膨胀:指厂商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惯性:指除非受到其它的冲击,通货膨胀倾向于持续保持相同的水平。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的交替关系。
收入政策:指通过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来抑制通货膨涨的政策。
收入指数化:指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3、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消费闲暇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4、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收入从而对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
5、均衡工资率指劳动的市场需求与供给相等时间时决定的工资率。
6、资本指经济系统中生产出来的又被用于继续生产商品和劳务的物品。
7、利息率是厂商使用资本的价格,它是每单位资本品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利息。
8、均衡利息率指资本的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相互达到的均衡时所决定的利息水平。
9、地租率是厂商租用土地的价格,即每单位土地所需要支付给地主的报酬。
、租金指具有固定供给的一般资源的价格。
11、准租金指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率。
物价上涨时,工资也随之上涨4.瓦尔拉斯定律;是指当把所有的市场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时,无论商品的价格是多高,经济中所有的支出总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收入总和,这一结论就是瓦尔拉斯定律。
5.拍累托增进;是指如果经济社会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受到损害的条件下使得某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则社会福利得到增进。
6.产品转换曲线:又称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使用既定生产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