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地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特定地区内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这种特征可以涵盖现实生活中的方言、饮食、服装、建筑、艺术、习俗、信仰等各个方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集合,它是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融合中沉淀而成的。
地域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
在中国这个拥有丰富地域文化的国家里,地域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性显得尤为突出。
以中国南方和北方的饮食文化为例,南方人喜食米饭和米面制品,口味偏甜,而北方人则以面食和五谷杂粮为主食,口味偏咸、辣;南方人喜欢吃米酒、米醋,北方人则喜欢喝白酒。
这些饮食差异既来源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也体现了当地民众的饮食习惯和品味偏好。
地域文化还可以通过建筑风格来展现。
例如,中国南方水乡的传统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灵活、精巧,富有浓厚的江南风情;而中国北方建筑则以砖木结构为主,庄重稳重,体现了北方人的豪放和坚毅。
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不仅反映了地域性的气候、环境和木材资源差异,也表达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情感。
地域文化还可以在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中找到。
例如,中国北方冬至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团圆和美满;而中国南方冬至则有吃汤圆的习俗,象征着团圆和甜蜜。
这些习俗和节日既与地域的农耕和气候背景有关,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
它是各地人民生活方式和智慧传承的结晶,也是推动地域发展和交流的重要因素。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得到了空前的便利,人们有更多机会去了解和感受其他地区的文化魅力。
总之,地域文化是一种特定地区内形成的文化特征,它涵盖了语言、食物、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现象。
以下哪项不是地域文化的特点?A. 独特性B. 稳定性C. 多样性D. 传承性答案:C2.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A. 地理环境B. 历史背景C. 社会结构D. 以上都是答案:D3.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通常指的是:A. 国家B. 省份C. 城市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A. 气候条件B. 经济发展水平C. 宗教信仰D. 政治制度答案:ABCD2. 地域文化的表现可以包括哪些方面?A. 语言B. 饮食C. 服饰D. 建筑答案:ABCD三、判断题1. 地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不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答案:错误2. 地域文化只存在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内,不会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答案:错误3.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地域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地域文化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还能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
答案:地域文化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教育系统传授相关知识,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以及通过艺术作品如电影、音乐、书籍等形式来展现和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连续性和特色的文化群体所共有的文化特征。
它是地理因素、历史传承以及地域特色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地方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
地域文化通常包括语言、习惯、信仰、音乐、风俗、节日等多个方面,既是地方人们与生俱来的内在认同,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窗口。
一、地理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理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的人们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上存在着独特的差异。
例如,山区地区的居民因地理条件的限制,发展出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山地文化,如南方的梯田文化和北方的露天烧土斗田文化。
而沿海地区由于海洋资源的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渔耕文化。
地理环境还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
如藏区的藏式建筑以寺庙、宫殿为主,其特色在于布局严谨、色彩鲜艳,彰显着藏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二、历史传承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历史传承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对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的传承和演变使得地域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以中国西安为例,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起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丝绸之路的沿线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和融合,影响了西安独特的地域文化。
西安的历史建筑、艺术品和文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古代特色。
三、地域特色对地域文化的塑造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地域文化。
地域特色包括气候、地形、民族风情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
例如,阿拉伯地区是沙漠地带,在沙漠环境下,阿拉伯人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文化。
这种文化在建筑、服装、美食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达。
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传统地域文化可以通过教育、传统节日、口述传承等方式得以保留和发展。
同时,新的环境和外部文化输入也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例如,中国的春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有许多地方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上宅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上宅文化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统称“上宅文化”。
上宅遗址位于平谷盆地东部韩庄乡上宅村西北的一块台地上,北靠燕山,南临泃河。
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十分丰富,包括石器、陶器共三千多件,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艺术品三大类。
据测定,上宅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约7000~6000年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
在此之前,北京地区缺少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分期序列,上宅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并为研究北京地区新时代中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同时,从出土器物的形制、纹饰和制作方法上看,上宅文化与东北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及中原的磁山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差别。
它的发现,表明在距今七千年左右,北京小平原就已显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开始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雪山二期文化: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军都山旁的雪山村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雪山文化”。
雪山二期文化距今约四千多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主要的文化遗存包括半地穴式房址三座以及数量较多的陶器和石器。
陶器中第一次出现了泥质黑陶,采用较先进的办制法制作,器壁很薄。
石器以磨制为主,数量最多的是石斧,也有镞、刮削器一类的细石器。
从出土陶器的制作、纹饰、器形以及石器种类分析,雪山二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有一定关系,因为黑陶和磨制石器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这表明这一期北京地区的原始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原原始文化的影响。
3.古燕国:古燕国在历史上专指夏商王朝时北京地区部族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和后来西周分封的燕国不是同一政权,它是一个在本地自然发展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因此史学界通常称之为“古燕国”。
关于古燕国的历史情况,甲骨文和文献资料都有所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燕”字写作“妟”,并有“妟来”和“妇妟”等卜辞。
文献资料中出现这个古燕国始于西周初年,《史记·周本纪》云:“封召公奭于燕”,这说明召公受封之地,原来就叫“燕”,这里应该就是古燕国的所在地。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部分三、简答题1、何谓文化和地域文化?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1、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圈基本特点(1)古皖文化源远流长(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4)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3、安徽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安徽文化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4、老子哲学中“道”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核心的“道”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是真实存在的,道是物,却是浑然一体之物。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发展途径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发展途径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
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
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地域文化的发展途径:第一,地域文化要宏扬,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以欺骗消费者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第二,《志》属信史,“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必须坚持其真实性,准确性,不然就失去了编史修志意义,失去了地方志存在的价值;对旧《志》及新编《志》中的史实错误,必须坚决纠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人为地制造和杜撰历史,即使它有可观的经济开发价值,也要坚决摈弃。
第三,把旅游、经济开发、广告宣传,与编修地方志工作严格区分开来。
对前者,作为地方志工作者,虽有义务著文阐清历史真实情况,但无权也无法干涉;对后者,即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必须坚持“史德”、“史识”,秉笔直书,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也就是维护地方志的历史地位。
今日的地方志如果随世俗随商家的需要任意涂抹,后人何以为据研究一方历史?一部地方志,本来就是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真实地反映好当地各方面的大文化状况,记述好本地地域文化与其它地域不同之处、特色之点,并且很好地读志用志,完全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开发和建设,又何必弄虚作假,搞虚假“文化”呢!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为什么中国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这个原因很多,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2
山东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课后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1、齐鲁文化:P2至62、东夷文化:P3至43、齐文化圈:P124、鲁文化圈:P125、《太平经》:P27二、问答题:1、齐鲁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何特点?P2至32、略述齐鲁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P3至83、略述齐国、鲁国在建国方略上有何不同?P9至114、为什么说“周礼尽在鲁”?P12至135、简要说明齐鲁文化与秦代政治文化的关系?P16至206、简述稷下之学的主要内容。
P20至216、汉武帝时期政治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P23至24第二章齐鲁思想家一、名词解释:1、仁:P38至392、兼爱:P42至433、王道:P51至524、“五德终始说”:P55二、问答题:1、略述论语中礼的内涵。
P37至392、略述墨子非攻的内涵.P433、如何评价孟子人性善的观点P534、你怎样看待孟子一书中体现的民本思想?P525、为什么说大九州说体现了邹衍的空间概念?P58第三章齐鲁军事家一、名词解释:1、牧野之战P642、柏举之战P73至743、围魏救赵P77至794、隆中对P80至815、唱筹量沙P86二、问答题:1、《六韬》中的军事思想有何特色?P66至672、略述司马穰苴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P70至713、试述《孙子兵法》一书的主要思想内容。
P75至764、略述《孙膑兵法》的主要内容。
P795、陈规的城防思想有何特点?P88至896、略述戚继光主要的抗倭事迹。
P90至91第四章齐鲁科学家一、名词解释:1、四诊法P101至1022、割圆术P113至1143、元嘉历P116至1174、《农器图谱》P1265、《历学会通》P130至132二、问答题:1、略述鲁班发明创造的主要成果。
P97至992、试述《墨经》的主要科学价值。
P103至1053、试述何承天的无神论思想。
P117至1184、试述《氾胜之书》的主要内容。
P108至1095、简述齐民要术的主要成就。
地域文化 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参考答案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和特征。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由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等多个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地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象征。
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往往有着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而山区地区则更注重传统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到地区的饮食文化,例如,江南地区以米饭、鱼虾为主食,而北方地区则以面食和猪肉为主。
历史背景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都会对地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长江流域的文化源远流长,受到了历代王朝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西南地区的文化则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色。
历史背景还会影响到地区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兵马俑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民族风俗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庆典。
这些民族风俗在地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地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例如,西藏地区的藏族人民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他们的传统服饰、舞蹈和音乐都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广东地区的汉族人民则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例如,广东菜和岭南文化都是广东地域文化的代表。
地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更是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寄托和认同。
地域文化是人们与土地的情感纽带,它代表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无论人们身在何处,地域文化都是他们心中的一片故土,一种精神归属。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也能够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而言之,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形态和特征,它是由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风俗等多个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地域文化的专业名词解释
地域文化的专业名词解释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和表现形式的文化体系。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元素集合在一起,形成了地域文化。
一、地域文化的背景和形成过程地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地方的历史和社会发展。
历史和地理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不同的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例如,山区地域文化注重农耕文化和土地的敬畏;海岛地域文化则与海洋资源、渔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语言、习俗、信仰、建筑、艺术、饮食、服饰等。
这些特征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不同地方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
1. 语言:地域文化中的语言体现了地区居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每个地方的方言、口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2. 习俗:地域文化中的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礼仪。
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在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
3. 信仰:地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精神追求和信仰体系。
例如,印度教在印度是主要宗教,对该国的文化影响深远。
4. 建筑:地域文化中的建筑风格往往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
例如,中国南方的水乡古镇以水上建筑为主要特色,而西方城市的建筑则更加注重现代化与功能性。
5. 艺术:地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地区居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积淀。
6. 饮食:地域文化中的饮食特色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的传统菜肴和餐桌礼仪体现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7. 服饰:地域文化中的服饰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气候环境和社会地位。
例如,中国的汉服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地域文化的意义和保护地域文化不仅是地方居民的文化认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文化知识-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地域文化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域内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在不同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
地域文化包括语言、习俗、传统、美食、宗教信仰、建筑风格、服饰等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
通过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理解,丰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三个方面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以及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工作的进行。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介绍本文的构成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介绍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阐述本文的结构。
正文部分将包括地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的详细阐述。
结论部分将总结地域文化的价值,探讨地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并分享个人对地域文化的态度。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地域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和介绍地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地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进行分析,旨在让读者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同时,通过个人对地域文化的态度的讨论,鼓励读者对地域文化保持尊重和关注,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并提升对地域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正文2.1 地域文化的定义地域文化的定义是指特定地区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和特色。
这种文化由当地的民俗、风俗、语言、宗教、传统和习俗等因素构成,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二、名词解释:淮河文化圈: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具有水文化的特点,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圈: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
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名词解释
1、 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先秦时期少数民族在河套地区活动的时期。这一时期活动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有山戎、猃狁、鬼方、林胡、楼烦等。
先秦时期活动在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诸奴隶制王朝的接触主要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的,而与南方地区的楚国婚姻关系的存在则说明当时河套地区的诸少数民族的社会影响力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这也显现出河套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即少数民族占据河套文化发展的主动地位。
9、 河套文化:产生于河套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其地域范围以今天的河套地区为中心,向西可以抵达银川一带,向东与山西省接壤,南跨黄河包括今鄂尔多斯,北依阴山山脉。河套文化包括河套地区所产生的一切社会人文现象。河套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色;共同构建起胡汉交融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具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特点。
3、 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6633+8043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开专、开本)
6633+ 8377+《地域文化》复习资料1. 巴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巴地萌发的、经过漫长历史溶进的逐渐形成、发展、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
2. 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3. 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巴渝舞的代称,后来泛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 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 200 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坡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 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
7. 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9. 《山海经》称巴人是伏羲氏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巫山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一位姓巴,名务相的巴人酋长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竞争部落之长,通过投剑、泛舟于水两件事情令人信服地当上了部落首领,大家推为·癛君。
11. 后世多以的板楯蛮、槃瓠、癝君后裔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2.巴渝歌发展为《竹枝词》,又经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改造和身体力行的创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
13.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其东西长约 470 公里,南北长约 450 公里,总面积达 8.2 万平方公里。
14. 巴渝文化精神卓然瞩目,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便是它的大熔炉性与多元性。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B2. C3. A4. D5. B6. C7. A8. D9. B10. C二、简答题1. 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区内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包括该地区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等方面的表现。
2. 地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地域文化的特点包括地域性、多样性、传承性和变迁性。
地域性指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区的产物,受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多样性指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差异性,表现出各自的特色;传承性指地域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承下来;变迁性指地域文化会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
3. 地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有哪些?地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地域文化是人们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形成个体的身份认同。
其次,地域文化能够传承历史和文化传统,让人们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此外,地域文化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
最后,地域文化也可以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吸引游客和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 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哪些方法?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首先,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其次,可以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负责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加强地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此外,还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和节庆等形式,加强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三、论述题地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社会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首先,地域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对地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通过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域的认同感。
这有助于形成个体的身份认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第七章特色文化川菜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次是受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
第三是广泛吸收融会各家之长。
川菜烹调的特点:一是选料认真。
二是刀工精细。
三是合理搭配。
四是精心烹调。
川酒四川产生了若干质量上乘的美酒,一直发展为今天四川的一系列国家级名酒。
1993年4月在第一届世界贸易中心伦敦评酒会上,"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沱牌曲酒"、"绵竹大曲"、"全兴头曲"、"古蔺大曲"、"沱牌大曲"、"自贡灯酒"和"沱牌酒"荣获金奖。
川剧是中国戏剧中的一个古老剧种,有着300多年悠久的历史,它融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为一体,其中高腔的帮、打、唱最具地方特色。
川剧剧目丰富,尤以清新优美的文学性建长,川剧的表演艺术生动细腻,别致传神,诙谐风趣,舞台形象典雅、优美、传神,生活气息浓郁。
川茶巴蜀是我国最早栽茶和饮茶的地区之一。
川茶自古多特色。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这是白居易赞颂蒙茶的一句诗,现在仍广为传颂。
川茶成都茶馆受人喜爱,其原因在于成都茶馆有茶、有座、有趣。
所谓"有茶",就是能让茶客得到满足。
俗话说:茶好不如水好,水好不如器好。
因此,旧成都茶馆的经营者在用水、备茶、置茶具上是毫不含糊,颇具匠心的。
川茶起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
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
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
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
《江苏地域文化》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江苏地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江苏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各种文化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整体文化面貌的总特征。
(2)六朝:公元220年至589年,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建立了东晋、东吴、宋、齐、梁、陈等汉族政权,史称“六朝”。
(3)泰兴花鼓:用红灯作为主要道具,用泰兴方言演唱,所用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舞步和动作幅度大且灵活、风趣。
(4)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5)苏东海洋文化:苏东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以沿海的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6)淮剧:是清代中叶在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小调与酬神香火戏结合的江北小戏,后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7)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十四、十五世纪苏州昆山,以鼓、板等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说唱语言,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8)狼山风景区:狼山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著名的六大风景区之一,狼山位于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
狼山居其中,海拔106.94 米,最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众多,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狼山成为五山之首。
相传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传因山形似狼而得名。
(9)孔望山摩崖造像:是一组东汉摩崖佛教艺术造像,为我国最早的石窟寺艺术雕刻。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南 3公里的孔望山西侧。
造像分布在东西长17米、高 8米的崖壁上,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刻 110个人像。
最大者高1.54米,最小者高0.1米。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计20分)1、1972年在密山新开流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叫新开流文化.2、“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被称作八旗制度。
3、黑江著名的河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牡丹江、绥芬河。
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连环湖。
4、在产业的划分上,基础产业是农业、主导产业是工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5、黑龙江精神的核心包括开拓创业、无私奉献、包容精神、其中开拓创业是黑龙江精神的底蕴,无私奉献是黑龙江精神的品格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什么是北大荒精神。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内容。
“艰苦奋斗”是北大荒人的苦乐观,是北大荒精神的核心和精髓,突出表现为北大荒人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苦为荣的乐观精神和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开拓”是北大荒人的进取观,反映出北大荒人的意志品质,突出表现为北大荒人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勤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大局观和行为准则,充分反映了北大荒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无私奉献“是北大荒人的价值观,反映了北大荒人的道德风范,突出表现为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勤政廉政的公仆精神。
2、我省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1)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一些领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工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主导,重化工特征比较明显3)国有经济仍是全省工业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4)大中型企业是全省工业经济的骨干,中央直属企业占有很大比重。
3、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4、北大荒文学艺术区别于黑龙江其他黑土文化的特色表现。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
请同学们作好期末复习一、要做好平时作业。
.答案在四川电大教学平台《地域文化》课程的网上。
(注意选择和判断题)平时作业论述题答案⏹1、简述三星堆文化。
p2⏹三星堆文化发现于1929年,今四川广汉城西约8公里的南兴镇三星村。
面积6平方公里以上,由于三星村东南面有三个土堆犹如星布,故名。
出土的文物有金杖、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青铜鸟、大量鸟形图形,两个祭祀坑出土的文物震惊了世界,被考古界称为“简直是世界奇迹”。
⏹2、简述解放以来四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P39—46⏹1949年12月成都解放,1950年4月四川全境解放,经历了巩固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国民经济巧遇遭受严重挫折和全面调整、文化大革命、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剿匪和镇压反革命、三反和五反运动、三大改造运动,平定“三州”少数上层分子发动的叛乱,整风和反右、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运动、反右倾运动和八字方针的推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战略,汶川“5.12”特大地震十四项重大历史事件。
5、试述五大宗教在宗教建筑方面的各自特色。
⏹道教建筑是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仪式的专用建筑物、规模较大者称为宫或观,部分主祀民俗神的称庙。
道观建筑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总体布局基本上采取中国传统院落建筑格式,神殿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处于建筑群的中轴线上,是建筑群的主体。
大宫观大多为一串纵向布置,承地平面逐渐开之的院落。
⏹佛教建筑寺庙,又称寺院。
明代佛教兴盛,佛院、佛寺数量多,建造规模大,建筑富丽堂皇。
寺庙供奉佛像,历朝历代多有石刻造像、铸像、雕塑。
佛塔用以载舍利、佛像、供信众转经及贮埋高僧灵骨。
⏹伊斯兰教清真寺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格局,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同时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一般有礼拜大殿、沐浴室。
清真寺内,尤其大殿内绝不供奉偶像,也不用动物图形为饰,多采用云纹、卷草、花卉、几何图形或艺术体阿拉伯文字装饰。
武汉开放大学地域文化名词解释
武汉开放大学地域文化名词解释
1、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
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3、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武汉,古称“江城”,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城市,在这里,长江与汉江汇聚,流淌着千年的古;樱花雨落,淅淅沥沥;群鹜齐飞,东湖碧漾。
这里也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千年以来,无数的迁客骚人在此留下了浓墨重彩,也有无数的英雄在这片土地上慷慨悲歌。
自古楚人多豪迈,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壮语,“屈子放逐,以身投江”的忠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上宅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上宅文化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统称“上宅文化”。
上宅遗址位于平谷盆地东部韩庄乡上宅村西北的一块台地上,北靠燕山,南临泃河。
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十分丰富,包括石器、陶器共三千多件,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艺术品三大类。
据测定,上宅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约7000~6000年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
在此之前,北京地区缺少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分期序列,上宅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并为研究北京地区新时代中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同时,从出土器物的形制、纹饰和制作方法上看,上宅文化与东北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及中原的磁山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差别。
它的发现,表明在距今七千年左右,北京小平原就已显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开始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雪山二期文化: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军都山旁的雪山村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雪山文化”。
雪山二期文化距今约四千多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主要的文化遗存包括半地穴式房址三座以及数量较多的陶器和石器。
陶器中第一次出现了泥质黑陶,采用较先进的办制法制作,器壁很薄。
石器以磨制为主,数量最多的是石斧,也有镞、刮削器一类的细石器。
从出土陶器的制作、纹饰、器形以及石器种类分析,雪山二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有一定关系,因为黑陶和磨制石器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这表明这一期北京地区的原始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原原始文化的影响。
3.古燕国:古燕国在历史上专指夏商王朝时北京地区部族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和后来西周分封的燕国不是同一政权,它是一个在本地自然发展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因此史学界通常称之为“古燕国”。
关于古燕国的历史情况,甲骨文和文献资料都有所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燕”字写作“妟”,并有“妟来”和“妇妟”等卜辞。
文献资料中出现这个古燕国始于西周初年,《史记·周本纪》云:“封召公奭于燕”,这说明召公受封之地,原来就叫“燕”,这里应该就是古燕国的所在地。
4.子之之乱:公元前320年,燕王哙继位。
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他幻想通过非常手段达到使燕国迅速强大的目的。
公元前318年他任用一个叫子之的人为相国。
子之利用燕王哙希望改革的时机,诱使燕王哙“禅让”,最终取得了燕国的王位,还劝说燕王哙把朝中俸禄在三百石以上官吏的玺印收回,交给子之调遣,使子之完全掌握了燕国大权。
这一举动在燕国造成人心混乱,特别是遭到太子平和大将军被等人的反对。
公元前314年,在齐国的支持下,太子平和市被发动兵变,率军围攻王宫,但一时未能攻克。
正当燕国内乱之时,齐国举兵进攻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攻占燕都,占据燕国大半疆域,燕国差不多已名存实亡了。
5.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对唐王朝的叛乱。
755年阴历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正月,安禄山建国大燕,同年六月攻陷长安,唐玄宗出奔入蜀,七月唐肃宗继位。
不久,安禄山集团发生内讧。
757年正月安庆绪杀安禄山,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安史之乱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形成。
6.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1283年),汉族,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今江西吉水)人,南宋民族英雄。
宋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官至右丞相。
1278年抗元失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十月押至大都。
忽必烈多次使人劝降,均遭文天祥严词拒绝。
文天祥被关押在大都北兵马司土牢内,渡过了4年狱囚生活。
他在狱中书写了大量诗词,并与旧作编辑成册,取名《指南录》,表明自己如磁针一样心向南宋。
他写的《正气歌》,抒发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一直广为后人传诵。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元世祖忽必烈在皇宫亲自劝降文天祥,并许以宰相的高位。
文天祥不为所动,宁死不屈,第二天从容赴义,其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
7.两都之战: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死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接连不断,直至发展到公开的内战。
文宗在位时就发生了“两都之战”。
1328年(泰定五年)七月,泰定帝避暑时死于上都开平。
消息传来,留守大都的权臣燕铁木儿发动兵变,遣使迎接前帝武宗(1311年已死)的次子图帖睦尔入京即帝位,是为元文宗。
而上都的随驾诸臣,则拥立泰定帝9岁的幼子阿速吉八继位。
于是为争皇位,大都、上都之间展开激战。
上都兵分四路进攻大都,燕帖木儿分兵抗击,战场就在大都周边地区。
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文宗与燕帖木儿虽最终取得胜利,但双方混战也使大都周围遭到严重破坏,京东一带甚至出现“野无居民”的惨象。
8.辛酉政变: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英、法公使以《北京条约》为据,率先进驻北京。
接着,俄、美等国也纷纷在东交民巷建造公使馆。
外国公使驻京以后,对北京政局第一个重大的影响是支持那拉氏和奕訢发动辛酉政变。
1861年(咸丰十一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抑郁而亡,临终前诏立其6岁的儿子载淳即位,委任肃顺等人辅佐政务。
在最高权力转移过程中,慈禧(西太后)为了实现垂帘听政的野心,与慈安(东太后)和在京留守的奕訢结成同盟,在10月底回京途中发动宫廷政变,—举除掉了咸丰帝遗诏所封的怡亲王载垣、户部尚书肃顺、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穆荫等八个赞襄政务顾命大臣,废除原定的“祺祥”年号,改年号为“同治”,史称“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1861年,干支纪年为“辛酉”)。
9.张勋复辟:1917年初,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是否对德宣战的问题上发生激烈矛盾,形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张勋以调停为名,借机带兵入京,拥溥仪复帝位。
1917年6月14日,张勋率三千余名辫子军入京。
7月1日,与康有为带领三百余名遗老遗少进入紫金城,拥立12岁的溥仪恢复帝位。
宣布即日起改中华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
张勋、康有为的复辟丑剧根本不得民心。
消息传出后立即遇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
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辫子军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
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
张勋复辟虽然历时仅仅十二天,但却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这场复辟直接导致段祺瑞的复出和皖系、直系两大军阀的崛起,更将民国以来的两大法统(孙中山和袁世凯)统统彻底打翻。
此次复辟之后,北洋集团的利益分化更加明显,复辟后段祺瑞与冯国璋之间的兵戎相见,使得自民国成立以来的“总统府”“国务院”之间的争执最终付诸武力。
10.紫禁城:北京明清故宫又叫紫禁城,四周有高大的城墙和护城河。
自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后,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
其间经过了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统治和居住。
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才结束了作为帝王禁城的历史,并于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
故宫建筑布局继承了古代帝王宫殿前朝后寝的传统格局,分作“前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分列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日常朝会召见群臣和举行庆典的地方。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两旁分列东西六宫,其后又有御花园,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乐、礼敬神佛之处。
在中轴线的两侧,慈宁宫、寿安宫、皇极殿、养心殿等是专为皇太后、太上皇等养老的宫殿。
整个禁城的建筑,金碧辉煌,灿烂绚丽。
明清北京故宫是三千年王城帝京规划理论完整保存的孑存实例,同时也是北京帝都规划的中心,全国最高权力的集中点。
11.颐和园:颐和园在北京的西郊,是我国现在保存规模宏大而又完整的一处古代封建帝王的宫苑。
颐和园所处地点被封建帝王占作宫苑,是从800年前的金代开始的。
金章宗曾经在这里建立行宫,是西山八院之一的“金水院”,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
到了公元1750年,清代乾隆帝在圆静寺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个大报恩延寿寺为他的母亲祝寿,才把瓮山改名万寿山。
并且把金海大加疏浚,改名昆明湖,整个园林名叫清漪园。
经过公元1860年侵略军的破坏,清漪园的木构建筑己荡然无存。
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为了满足她的奢侈享乐生活,不顾国家的垂危和列强的侵略,挪用海军建设费和其他款项3000多万两,在清漪园的旧有基础上进行修复,改名颐和园。
现存园林就是这次修复的。
颐和园的布局,大体可以分做东宫门和东山、前山、后山、昆明湖几个部分。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其园林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12.午门:午门是北京城门中等级最高、文化含量最厚重的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平面呈倒“凹”形,这是中国帝王宫城城门的典型特征。
午门下面建有高大的城台,城台上是城楼,正中为重檐庑殿顶,九开间,红墙身黄琉璃瓦,门前左设嘉量,右设日晷,为古代建筑最高等级规制。
午门还被称为“五凤楼”或“朱雀门”,这也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宫城正门,它是朱鸟的象征,也是南方神的象征。
此外,午门还是“天子五门”形制中最核心的一座城门,对应《周礼》“天子五门”中的“应门”,它是皇权的象征,是颁朔、宣旨的地方,有治理天下的意境。
13.垂花门:四合院内外宅之间的沟通是靠二门实现的,二门也叫垂花门。
垂花门起着沟通内外院的作用,一般都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上,垂花门的两侧则为磨砖对缝精致的砖墙。
垂花门建在四合院的主轴线上,与院中十字甬路、正房一样,同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内宅的抄手游廊、十字甬路均以垂花门为中轴而左右分开。
垂花门的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北方四合院中多为一殿一卷式,所谓一殿一卷是指垂花门的屋顶是由一个尖型顶与一个卷棚顶组合而成,外形很像英文字母M。
垂花门外边像一座华丽的门楼。
从院内看却似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
四扇绿色的木屏门因为经常关着,恰似一面墙,成为外宅、内宅之间的又一道影壁,除红白喜事、贵客光临这样的大事,这道屏门平日是不开的,人们过往出入都走侧面。
14.三里河:三里河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重要排水通道。
自从金代开凿了东西方向的闸河与金口河以后,河道以南的“三海大河”故道就被切断了水源,给今天的崇文区留下了众多曲曲弯弯的干河道。
明代正统年间修浚护城濠的时候,为了雨季泄洪,利用这些古河道,在正阳门东护城河的低洼处向南开通了一道泄水渠,叫做三里河。
这条三里河的主干,自今天的西打磨厂、北晓顺胡同斜向东南,经过今天的南北桥湾胡同,然后注入金鱼池,再入龙须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