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使学生掌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滑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定义2.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3.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5. 滑动摩擦力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方向、影响因素及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影响因素及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滑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运动,引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方向、影响因素及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放置一个木块在桌子上,用另一块木板推动它,让学生观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汽车刹车距离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滑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见解。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方向、影响因素及计算公式的运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滑动摩擦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方向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滑动摩擦力知识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与滑动力》教案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与滑动力》教案高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滑动摩擦和滑动力的概念。
2.了解滑动摩擦和滑动力的计算方法。
3.了解滑动摩擦和滑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滑动摩擦和滑动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和滑动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引入新课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滑动摩擦和滑动力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滑动摩擦和滑动力。
2.讲解知识点(1)滑动摩擦的概念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接触面的不规则性,因此在它们之间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当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面的不规则性,使得两个物体之间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成正比,与物体间的材料种类有关。
计算公式为F=μN,其中μ为物体间的摩擦系数,N为物体间的压力。
(3)滑动力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它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但是由于存在着摩擦力,所以它需要受到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力才能保持匀速运动,这个力就是滑动力。
(4)滑动力的计算方法滑动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表面的倾角有关。
计算公式为F=mgsinθ,其中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θ为物体所在表面与水平面夹角。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滑动摩擦和滑动力的应用。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减少车辆行驶时的摩擦损失、如何选择合适的轮胎等。
4.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滑动摩擦、滑动力、计算公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知识点、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滑动摩擦和滑动力的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探究滑动摩擦和滑动力的规律。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2.通过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
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高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滑动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滑动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
(3)能够运用滑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滑动摩擦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方向判断。
2.教学难点:(1)滑动摩擦力的微观解释。
(2)滑动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摩擦力,那么什么是摩擦力呢?(2)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滑动摩擦力。
2.知识讲解(1)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当两个物体在相对滑动时,物体表面之间产生的阻碍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讲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由于物体表面的微观凹凸不平,使得物体在滑动过程中产生相互阻碍的力。
(3)讲解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其中F为滑动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物体受到的支持力。
(4)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实验观察(1)演示实验:将两个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滑动摩擦力的特点。
4.问题讨论(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滑动摩擦力与物体间的压力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应用拓展(1)讲解滑动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的方法等。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滑动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教案一:摩擦力的介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2.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摩擦力的特点与计算方法的关系。
2. 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滑动木块、滑轨、滑轮、力计、各种不同材料的表面。
3. 学生课前学习摩擦力的知识。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 利用PPT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遇到过的滑行、刹车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着摩擦力的作用。
Step 2:实验探究(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滑动木块在不同材质的表面上滑动,测量滑动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
-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发现不同材质的表面对摩擦力的大小有影响。
Step 3: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与特点(10分钟)- 利用PPT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包括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和大小等。
- 引导学生理解正摩擦力和反摩擦力的概念,并解释这两种力之间的关系。
Step 4:摩擦力的计算方法(10分钟)- 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的分析,推导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 通过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Step 5:应用与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刹车、上坡、拖拉等。
- 自由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摩擦力在其他物理现象中的作用。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 打印摩擦力相关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要求学生填写完整。
-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检测。
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摩擦力的应用场景,并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教案二: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能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能搜集数据和证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4.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 通过探究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3.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探究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四.教具五.教学内容:(一).新课引人:(用小游戏引出摩擦力)小游戏一:在一分钟内看谁用筷子夹起来最多?夹起小球最困难的是什么?(二).新课内容:做一做:123老师讲解摩擦力分类,让学生了解一下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老师不具体讲解,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下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活动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学生依据生活经验以及活动一的体会进行猜想)预案: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上的压力接触面的面积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物体运动速度2.设计实验:(设计思想为控制变量)(1)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小组讨论:控制不变改变比较这里学生将遇到一个问题:怎么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活动三:学生自学测量滑动摩擦力。
(老师通过多媒体提示关键词,并适当的加以练习。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组交换意见后进行对比实验。
(3)总结结论:(4(与接触面积的大小、速度无关)学生讨论:预案:有的地方摩擦力越大越好,有的地方摩擦力越小越好。
老师:是不是说摩擦力的存在有利也有弊呢?如果有利的我们就应该增大它,如果是有害的我们就应该减小它。
活动四:小组讨论增大有益摩擦力和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加润滑油4、变滑动为滚动汇报结束,学生看大屏幕,并提出问题:图中的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或者是减小有害摩擦力的?学生汇报:首尾呼应:说说任何提高筷子提米的成功率?学生汇报:本节内容小结。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基本概念。
2.掌握计算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3.了解滑动摩擦力与泊松比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2.滑动摩擦力与泊松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2.如何理解滑动摩擦力与泊松比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
2.准备实验材料:直线滑动器、各种材质的小块、纸片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小块(或纸片)在斜面上不同材质之间移动的速度是否一样?请解释原因。
2.探究现象:要求同学们进行实验,比较各种材质小块之间的运动情况。
3.引入滑动摩擦力:为了解释实验结果,引入滑动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4.滑动摩擦力的计算:通过例题和习题,讲解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5.滑动摩擦力与泊松比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讲解滑动摩擦力与泊松比的关系。
6.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教学方法:
1.探究法
2.讲解法
3.实验比较法
4.归纳法
教学手段:
1.黑板、粉笔
2.直线滑动器、小块、纸片等实验材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验和探究,让同学们逐渐了解了滑动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也引领同学们探索滑动摩擦力与泊松比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同学们能够充分参与到探究和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体验感,这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通过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
2. 让学生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滑动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大小计算。
2.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
2. 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大小计算。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滑动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内容1.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2.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讲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公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 滑动摩擦力的实际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滑动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滑板运动,引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2.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介绍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4.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理论相结合。
5. 实际应用举例: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汽车刹车原理,让学生了解滑动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有关滑动摩擦力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滑动摩擦力方向的理解。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7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7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一、课标要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五、教学过程1.引入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2.新课(1)静摩擦力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a)(b)(c)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保持静止F=3N,保持静止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a.互相接触且挤压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2)滑动摩擦力引入:a.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b.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实验与探究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数据处理:摩擦力f/N压力N/N分析与结论:从实验得知,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成正比:f=μN,其中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它与相互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5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5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5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 整体设计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断定有个明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对于动摩擦因数的教学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由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表达新课标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提醒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质、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课时安排3课时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2、能计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展实验探究、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才能,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课前准备教具准备:木块、弹簧秤、木板、毛巾、纸、钢板、砂纸、水等、知识准备:搜集有关的摩擦力信息、导入新课活动导入准备两只碗,分别放入数量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内是光滑干净的,另一只碗内是粘有灰尘的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碗中用筷子夹出来,比赛看谁夹得快、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引出摩擦力的问题、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运发动滑雪的录像,如图3—3—1,让学生说出滑雪要求的环境条件,然后导出摩擦力的概念、图3—3—1问题导入粉笔在黑板上可以写出字来,在玻璃上写得出来吗?试试看、想想假设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笔写字又会有何不同?为什么?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摩擦力、推进新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摩擦力,通过直接提问使学生回忆并表达摩擦力的概念、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本节课就来深化研究摩擦力、请学生做个小实验:要求学生用逐渐增大的程度力推动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动一段间隔、〔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分析^p 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学消费生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学生活动:学生按教师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变化、问题: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运动?为什么想让桌子继续运动还要继续推?初步引出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一、静摩擦力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动,师生讨论引导出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问题:静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吗?怎样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实验探究】在程度桌面上放一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程度方向用较小的力拉木块但保持木块不动,并不断缓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实验如图3—3—2:图3—3—2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拉力的增大,弹簧秤的示数不断增大、结论: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静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继续试验:在弹簧测力计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以随指针挪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志、在刚刚实验的根底上继续用力,当拉力到达一定的值时木块开始挪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要求学生记下刚刚的最大值、结论: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问题: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整理分析^p 实验数据、参考设计:1、装置如上面的实验,在木块上面增加砝码,验证在不同的压力作用下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保持压力不变,分别在桌面上、棉布面上、毛巾面上验证最大静摩擦力的值、2、用手握一油瓶,手的握力恰好使得油瓶不下落,此时最大静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不断增加瓶中的油,要想瓶恰不滑落,应该增加手的握力即压力,由此判断最大静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换用不同粗糙程度的瓶子做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1、静摩擦力大小值并不唯一;2、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有关系、引导学生说一下生活中和消费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事例、〔课件展示〕图片例如:图3—3—3课堂训练〔课件展示〕1、有关静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静摩擦力B、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C、静摩擦力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解析: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故A错、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无关,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受其他力的情况有关,故B错、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与运动方向成任意角度,故C正确、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无关,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故D错、答案:C2、如图3—3—4所示,用外力F程度压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设受力F的面绝对光滑〕,恰好使物体静止,此时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假设F增大为3F,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图3—3—4解析:物体受向下的重力为mg,由二力平衡条件知静摩擦力大小也为mg,方向向上,当推力增为3F时,物体重力不变,那么静摩擦力也不变、答案:mg mg二、滑动摩擦力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以通过复习回忆得出,或者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得出,也可以直接给出〕〔提出要求〕利用教材演示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定量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展多变量的研究;使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1、引导学生进展实验原理的探究、〔学生活动:考虑并交流讨论得出利用二力平衡定量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引导学生进展实验方法的探究〔学生活动:考虑并交流讨论得出控制变量法〕3、组织学生利用已有器材进展实验探究〔学生活动:学生进展分组实验探究〕4、要求学生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p 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数据,并对数据进展分析^p ,最终定量得出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对动摩擦因数有定性的认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p 处理才能〕小结: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推理才能〕介绍动摩擦因数的物理意义及常见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课件展示: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材料动摩擦因数材料动摩擦因数钢—钢0、25钢—冰0、02木—木0、30木头—冰0、03木—金属0、20橡胶轮胎—路面〔干〕0、71皮革—铸铁0、28例题、滑雪是北方地区人们喜欢的一种运动、有的地方人们用鹿拉滑雪板进展滑雪比赛、滑雪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滑雪板和人的总质量为180 kg、假设鹿拉着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求鹿的拉力大小、解析:由于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鹿的拉力F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即F=f、同时,滑雪板与冰面的压力N 与滑雪板和人的重力相等,即N=G、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可求出鹿的拉力大小为F=f=μN=μMg=0、02×180×9、8 N=35、3 N、答案:35、3 N课堂训练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程度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给物体一程度拉力、〔1〕当拉力大小变为5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2〕当拉力大小变为12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3〕此后假设将拉力又减小为5 N〔物体仍在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4〕假设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 N/kg〕解析:〔1〕当拉力F=5 N时,F<fmax,物体没有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f=F=5 N;〔2〕当拉力F=12 N时,F>fmax,物体滑动起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滑=μN=μmg=0、5×2×10 N=10 N;〔3〕当拉力又减小为5 N时,由于物体仍在地面上滑动,所以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是10 N;〔4〕当拉力撤去后,由于物体继续在地面上滑动,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为10 N、答案:〔1〕5 N〔2〕10 N〔3〕10 N〔4〕10 N知识拓展增大有益摩擦:1、增加物体外表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车轮胎、各种旋钮外表都有花纹、2、增大压力、如:电动机的皮带拉得很紧,以便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带打滑、减小有害摩擦:1、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2、减小外表粗糙程度:加光滑油、课堂小结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符号及单位产生原因外表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外表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摩擦力用f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大小始终与外力沿着接触面的分量相等f=μN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光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布置作业1、教材第62页,“问题与练习”2、3、2、教材第60页“做一做”、板书设计3摩擦力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粗糙〔2〕在接触面上有垂直作用的正压力〔3〕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2、静摩擦力〔1〕变力:0<F静≤Fmax〔2〕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滑动摩擦力〔1〕大小:F=μFN〔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活动与探究1、设计实验测量纸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自主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并设计、写出实验报告、习题详解1、解答:手压着桌面向前挪动时,手受到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手指挪动的方向相反,阻碍手指的运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大,对手指相对桌面运动的阻碍作用越明显、2、解答:〔1〕不受、因为瓶子与桌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2〕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3〕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瓶子处于竖直状态〕、〔4〕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纸条相对瓶子的运动方向、3、答案:35 N 30 N 0、3 20 N设计点评本节重点是理解动摩擦因数的意义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断定、难点是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确实定、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并借助受力分析^p 等方法来打破、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产生的,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如何断定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假设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那么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往什么方向运动去考虑确定、教学时特别注意了对于静摩擦力大小与所受外力及所处运动状态的关系、设计中根本遵循问题—理论—问题的形式进展、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2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原理,制定“滑动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6篇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6篇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
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
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1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1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一、课标要求1、通过事例或者实验来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通过手在桌子上的三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归纳摩擦力的概念。
3、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变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会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能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把课本和互动逐页相互交叉,只提起课本的边缘,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提起一本书,另一本也随之被提起。
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
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三个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的阻碍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
)任务二:归纳摩擦力的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你的感觉,试着表述这个阻碍作用,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5篇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基本知识(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2.思考判断(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探究交流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二、路程和位移1.基本知识(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2.思考判断(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探究交流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三、矢量和标量1.基本知识(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3)运算法则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2.思考判断(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探究交流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方法及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大小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2)提出问题: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它与静摩擦力有什么区别?2.知识讲解(1)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当两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讲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由于物体表面微观上存在凹凸不平,当两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凸起部分会相互卡住,从而产生摩擦力。
(3)讲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方法: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的重量和滑动速度有关。
公式为:F=μN,其中F为滑动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物体所受重力。
3.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的重量和滑动速度的关系。
(2)实验步骤:①准备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弹簧测力计、砂纸、砝码等。
②在斜面上放置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沿斜面向下滑动时的摩擦力。
③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重复步骤②,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④在木块上放置不同重量的砝码,重复步骤②,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⑤在斜面上铺设不同粗糙程度的砂纸,重复步骤②,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4.分析讨论(2)讨论滑动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自行车刹车时需要用力捏闸?为什么汽车行驶过程中要避免紧急刹车?5.巩固练习①一个重10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滑动,摩擦系数为0.2。
②一个重20N的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斜面倾斜角度为30°,摩擦系数为0.3。
(2)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滑动摩擦力在工程、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理。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大小计算方法。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优秀3篇)高一物理摩擦力课件篇一知识目标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教法建议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N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摩擦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4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4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明确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知道滑动摩擦因数会计算滑动摩擦力。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能够根据二力平衡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概括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2.渗透物理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合理外推――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实验验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合作探究,促进合作学习,发扬团队精神。
2.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鼓励科学探究,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信心。
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实验导入:用手握住水杯。
开始问学生水的受力情况,学生进而分析。
水杯受两个力,重力和手对它的摩擦力。
重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
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复习初中内容,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静摩擦力【实验探究】(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
观察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2)在木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多媒体投影表格(参考表格)实验数据记录表。
重点分析:相对运动趋势,及方向在相互接触的的俩物体间,如果有了相对运动趋势,在接触面上有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静摩擦力。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
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及重、难点分析“滑动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与物体间相互作用》一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对于这一知识点,教材安排该内容为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滑动摩擦力这一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设计理念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2.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作出结论。
六、学与教的过程步骤目标达成知识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新课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①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
②“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创设火车急刹车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滑动摩擦力;引入“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思考滑动摩擦力对运动物体产生的阻碍作用。
列举生活中滑动动摩擦力的实例。
主动参与,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作用及影响它的相关因素。
理解、识记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新课活动科学探究三维课程目标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间正压力的定量关系以及与接触面的关系引导、启发学生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决定因素。
了解“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思想。
引导学生制订探究实验方案。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答疑难,提供相关服务。
高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滑动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滑动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一、教材及重、难点分析“滑动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与物体间相互作用》一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对于这一知识点,教材安排该内容为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滑动摩擦力这一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设计理念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2.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作出结论。
3.尼德若(Niedderer,1987)的“新科学哲学”教学策略。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减滑动摩擦的方法,并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设计思路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课改精神,这节课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将全班分为若干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如下),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
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动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静摩擦、滑动摩擦的概念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让学生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归
纳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三、正文
引入小实验:将一只会反复说“滑下来咯”的洋娃娃放在斜面上使其滑下.
然后在斜面上垫上一块抹布后,使洋娃娃再滑.
教师提问为什么不再滑下了?
学生回答因为受到摩擦力了.
幻灯这种原本应该向下运动的运动趋势被阻碍的现象叫静摩擦.
教师提问然而洋娃娃在滑动过程中有没有受到阻碍呢?
学生回答有,它最终也停下了.
幻灯这种发生在接触面间阻碍物体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滑动摩擦力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会.
学生体验小实验:将手放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用力!再用力!再用
力!感觉滑动摩擦力不断增大.
教师提问那么,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受力面积、速度、压力、接触面性质.
教师提问1、怎样测出物体在水平面上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呢?
答:用弹簧称拉着滑块在水平桌面上大致作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原理,滑动摩擦力大小就等于拉力大小.
2、目的: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器材:水平桌面,滑块,弹簧称,抹布
步骤:A 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分别测出滑块在桌面上平放、竖放、侧放时的滑动摩擦力.
发现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无影响.
(说明:三次实验只有受力面积不同)
B 速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分别测出滑块在不同速度下的滑动摩
擦力,发现速度对滑动摩擦力无影响. (说
明:几次实验中只有速度不同)
C 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1)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只有滑块滑动情况
下的滑动摩擦力.
(2)在滑块上放几个勾码,再测出此时的滑
动摩擦力.
(3)小结: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摩擦
力越大.
D 接触面性质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1)在水平桌面上,测出滑块滑动过程中所
受滑动摩擦力.
(2)在水平桌面上平铺抹布,测出滑块在抹
布上滑动时的滑动摩擦力.
(3)小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
摩擦力越大.
教师讲解人为使其它物理量相同,只研究二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此方法在几次实验中得到充分应用.它是物
理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幻灯
一、静摩擦
这种阻碍物体运动趋势的现象叫做静摩擦.
二、滑动摩擦
这种发生在接触面间阻碍物体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三、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四、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1、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无关)
2、速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无关)
3、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接触面性质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五、控制变量法
人为使其它物理量相同,只研究二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