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批评学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批评学论文

建筑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环境,建筑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文化符号。为了建筑和人类自身的进步,建筑批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批评全面而又系统的对建筑进行研究、选择、区分、叙述,创造、比较、分析、判断、论证和批判。建筑批评实践是生产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以人和社会的需要为尺度,考察并研究建筑的创造过程,分析建筑话语和符号的结构形式,揭示建筑客体人和建筑的深层系预测并建构未来建筑客体。意大利建筑理论家曼夫雷多塔夫里指出:“任何建筑都拥有自身的批判内核“。一件建筑作品表达了建筑师对文化内涵的深刻体会,对文化艺术的向往,其创作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始终具有批判的一面性,从而揭示出作品及其作者的内在世界。批评可以起到丰富并延伸作品,作者及其价值的利用,赋予作品以开放性以及附加的价值。建筑批评所追求的是作品的内在生命,并且通过批评语言融入到建筑师的思想及其作品中去。正如比利时文艺理论家乔治布莱在《批评意识》(1971)一书中所说的:”批评是一种思想行为的模仿性重复,它不依赖于一种心血来潮的冲动。在自我的内心深处重新开始一位作家或哲学家的我思 ,就是重新发现他的感觉和思维的方式, ,看一看这种方式如何产生, 如何形成,碰到何种障碍;就是重新发现一个人从自我意识开始组织起来的生命所具有的意义.”为了去发现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必须拥有批评的意识,才能据以指导实践,才能充满热情去想象并倡导未来。建筑批评的基本前提是广义的建筑观,把建筑广义的理解为人类聚居的环境和现象,建筑批评是围绕人类居住行为和建筑文化的整体而进行的探索。

我们本学期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第一个任务是文化化设计。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有的地方也叫文化中心。[cultural centre] 文化活

动中心,作用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目前我国各省市基本都有文化馆,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将被建设。文化馆作为县、市级的文化宣传单位为我国在地方文化建设上做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民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馆如何在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的同时,突破保守与陈旧观念的局限性,展示创新意识和拓展性,成为当代文化馆建筑形式与存在意义的难题。

设计之初首先是要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因此我们调查了一些合肥本地的文化建筑。

我们首先来到了赖少奇纪念馆。赖少其艺术馆在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的艺术公园内,占地面积15亩,周边湖面碧波荡漾、草皮绵延起伏、曲径绿树环绕、翠竹假山相映的优美环境,馆前开阔的广场铺就大块整齐的青石地砖,路边花丛中安放一块天然巨石,石上镌刻世界知名汉学家、书画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题写的馆名,墨绿字体浑然有力。

主馆的外墙面全部采用高档的青色石条贴砌而成,好似棱角分明的奇峰巨石;而副馆的外立面全部用高档的黄褐色原木包装而成,恰似一块巨型木块;如此设计,是从赖少其的“一木一石”精神获得的灵感。1935年6月29日,鲁迅先生在给赖少其的信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赖少其一直铭记着鲁迅先生的教诲,他把画室命名为“木石斋”,人们也把赖少其的精神称之为“木石魂”。因此,面望赖少其艺术馆的建筑,眼前曲折、变化的线面和朴拙、和谐的色调,衬托出“木石叠垒相映”的气韵内涵和开阔大气的强烈美感。

艺术馆分为主馆和副馆两个部分,各为二层结构,两馆之间联结处是大面积玻璃顶的休闲厅,从落地玻璃外望,一片心旷神怡和宁静雅致的园林景色。

主馆分别是赖少其先生的作品展和生平展。作品展陈列了展览赖少其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品种和题材的版画、国画(山水和花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充分展示了赖少其学习传统、师法自然、深入生活、不断创新的艺术追求和风格特色。生平展通过文字、图片、史料和实物等,介绍赖少其参加革命工作和从事艺术事业近七十年、奋斗而又光辉的一生。

进入主馆大厅,高阔的自然光天棚之下,正中安放广州美术学院制作的赖少其汉白玉坐像雕塑,东面墙上悬挂赖少其工作照及和夫人曾菲女士的大幅照片,两边分别是合肥市人民政府的“前言”和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鲍加先生的“序言”。主馆的一楼和二楼,分别有两个作品展览厅和大画展厅,四周沿墙安装了落地的墙式玻璃展柜,展厅中间排放斜面玻璃的展柜,赖少其的书画作品装配在特别设计的、胡桃木色宽边镜框及展柜之中,显得典雅庄重,更突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这些墙式玻璃展柜内,安装进口的滤紫射灯、恒温恒湿和安全监控的设备,很好地保护了作品,所配置进口的大规格无色玻璃,高透明度让观众得到更为清晰的观赏。主馆一、二层还各有一个展区,以展标和展柜的方式,布置“赖少其生平展”。

副馆配套了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和办公、接待、休闲的设施。副馆一楼专设中型展厅,配有德国进口的大型移动展板及音响、投影等设备,可以举办一定规模、大幅尺寸的艺术品展览,也能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活动。

接着我们调查了新建的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位于合肥市政务新区怀宁路268号,北临天鹅湖,周边有合肥大剧院、合肥奥体中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建筑面积41380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局部1层,建筑高度37.70米。

外墙立面采用青铜纹理建材,体现厚重的文化历史,内表面为木质衬里,温暖而人性化,中庭内面采用晶莹剔透的玻璃做幕墙,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场地与空间的关节处点缀了深邃的竹海、静谧的水池、精雕的长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显了安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

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西连湖北、河南,南有江西,处在我国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过渡区位。新馆的设计强调整体性与概括力,避免陷于具体文化符号。安徽的文化性格兼具北方的雄浑敦厚和南方的温文秀雅,新馆的品相呈现端庄厚重、方正平直而又雅致通透、内涵丰富的标志性形象。

方形体量在西、西南、西北三面落地,在主入口的东面架空悬挑,而紧贴地面的低平基座则从东面嵌入主体建筑之中,并向东伸出主引桥,结合由东至西的文博园广场、桥头广场、竹海、水面、入口平台等场地景观要素,形成从城市走向博物馆的纵深序列。这种空间与心理上层层渐进的仪式感、有意延长的期待感,与绕过山边,经过村头、水口、樟树、拱桥,逐步走向徽州村落的体验是相关的。

引桥南面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小山坡,建筑基座相应在引桥北面伸出平台和片墙,形成建筑与景观的有机呼应关系。主体建筑南面次入口也设置了折形的小引桥,加强了建筑体量锚固于场地上的效果。整体空间布局清晰地分成3个圈层,而立体构成的手法又生成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公共空间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