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批评学论文

合集下载

建筑批评学论文:解析习习山庄的梯形长坡屋顶

建筑批评学论文:解析习习山庄的梯形长坡屋顶

建筑批评学论文论文题目:解析习习山庄的梯形长坡屋顶学院名称: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学班级:12-1姓名:苏靖学号:12401090204指导教师:陶海燕解析习习山庄的梯形长坡屋顶Analytic the trapezoidal long slope roof of Xixi Scenery Spot Reception摘要:习习山庄整个建筑平面都是正交体系的,仅有一个长尾巴屋顶有一边是斜线,呈梯形。

在长坡顶中段,梁因为梯形的平面而偏斜,但其下有一道不起结构作用的墙却依然固执地顺着平台的方向,于是在墙与梁的交接处呈现出一种混乱。

为什么屋顶做成梯形?为什么墙不能做稍许偏斜来避免这一尴尬的交接?本论文先简单介绍习习山庄,最后将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梯形长坡屋顶,灵栖作法,空间原理,建筑个性Abstract: The whole Xixi Scenery Spot of Reception’s plane is a orthogonal system, only a roof have the long tail is oblique line, a trapezoid.In the middle of the long slope beam deflection by trapezoidal plane, but it can't afford to have a structure function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wall still stubbornly along the platform, so the junction in the wall and beam to show a kind of chaos.Why the roof made trapezoid?Why can't wall be slightly skewed to avoid this embarrassing handover?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Xixi Scenery Spot Reception, finally will focus on this problem are discussed.Keywords:The trapezoidal long slope roof ,The new wall stack, Principle of the space, Personality正文:一、葛如亮教授简介习习山庄的设计者葛如亮(1926.7~1989.12)曾任同济大学教授,浙江奉化人。

建筑评论洛阳博物馆(经典)

建筑评论洛阳博物馆(经典)

建筑评论结课论文历史的凝思――洛阳博物馆新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建筑0901 姓名:李璐学号:************历史的凝思――洛阳博物馆新馆洛阳,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经缔造过无数的传奇,特别是夏、商、周以来,先后13 个朝代于此建都,以洛阳为中心形成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的诗句为洛阳这座千年帝都做出了意味深长的概括。

可以说,一部洛阳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华夏文明的发展史的缩影。

我在今年暑假就到了洛阳看到了承载着华夏闻名的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建造。

用地面积20 公顷,总建筑面积43650 平方米。

2009 年3 月竣工。

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来自于场地的制约。

洛阳博物馆得的建设用地位于洛阳新区的隋唐城植物园北侧,与明珠电视塔、政府办公大楼相邻,用地宽广,周边既是隋唐洛阳城里坊制的遗址。

受到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要求,建筑限高15 米。

高度制约加上巨大的面积要求,决定了建筑的扁平体量,建筑的第五立面成为需要突出考虑的因素。

用地的广阔又促使设计将展厅与辅助空间分离,其中展厅集中分布形成两层的主展馆,文物库房与办公、设备等用房集中成为附楼,布置与展馆北侧。

在形体处理上形成主体,附楼为陪衬的格局。

主楼与附楼遥相呼应,建筑长230 米,宽140 米,展馆设计突出人性化,专门设计了公众互动区、公众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等。

其功能设施包括1 个基本陈列和7 个专题陈列,常设展品约1.5 万件,内部设计有完善的公众互动区和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及修复区等。

此外,城市的主轴线从用地中心穿过,设计者依据博物馆功能要求很自然地选择正方形作为基本形状。

洛阳博物馆造型恢弘大气,反映出洛阳千年古城的文化积淀。

对于具有历史题材的建筑类型,人们往往加上一些有形的文化遗产加以抽象,但是对于洛阳这样的城市,就要选择避实就虚的手法,从概念的转换中努力探索新的空间形式。

建筑批评学论文

建筑批评学论文

建筑评论的理论体系一、总论:当代建筑理论的研究领域:城市理论和文脉建筑批评的基本术语:结构、语言( Language )和言语( Parole )、话语( Discourse )“建筑话语”、符号( Symbol )二、建筑批评的主体论批评的主体性原则:批评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三、建筑批评意识建筑批评意识的研究:建筑批评的环境意识如:建筑与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人口的环境意识,建筑与城市环境,文化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四、建筑批评的价值论价值的历史性五、建筑批评的符号论标志( index )、图象( icon )、象征 ( symbol ) 总结:建筑批评的核心是建筑批评的客体、建筑批评的主体、建筑文本、建筑的读者和使用者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建筑,用自己的所学形成理论体系对建筑进行评论。

徽州建筑摘要:徽州的历史文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辉煌的成就成为区域文化的典范, 而徽派建筑则以其科学的环境意识、精湛的建筑工艺、精巧的构思设计, 在世界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徽州建筑空间与其环境的关系,空间设计与布局和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布局。

徽派建筑的符号,粉墙,黛瓦,马头墙。

关键词:徽州的历史文脉建筑空间与环境建筑符号Huizhou architectureAbstract: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Huizhou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to become the regional cultural model, and how the scientific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superb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idea of compact design, in the world of architectural art and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Huizhou building space and environment, space design and layout and architecture exterior space environment layout. Hui Style Architecture symbol, plastering, Daiwa, horse-head wall.Keywords: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Huizhou Space and environment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symbol古代徽州是“程朱阙里”, 素有“东南邹鲁”之称。

批判性建筑---在文化和形式之间...

批判性建筑---在文化和形式之间...

批判性建筑---在文化和形式之间...美国建筑理论家迈克尔?海斯在他1984年发表的著名论文《批判性建筑——在文化和形式之间》[1]14-29中,展示了如何采用批判性的态度、站点和方法,去发掘被乌托邦知识体系锁闭的巨大可能空间:他首先总结了建筑学领域两个对立的阐释性知识系统——“建筑作为文化工具”与“建筑作为自治形式”,并指出这两种阐释模式都因其纯化的极性追求而令建筑实践变得消极而僵化。

要对建筑进行更富活力的描述以及更加复杂精微的分析,就必须将阐释站点从知识的两个极性状态回退,进入真实的世界。

这意味着将每个建筑放置回世间的特定情境之中,籍此限制知识阐释对其真实生命状态的可能干预,从而令建筑获得某种“在世性”(Worldliness)。

“在世”的站位令建筑与前述两种极性的知识观念之间产生了“抵抗的”(Resistant)和“对立的”(Oppositional)关系状态,这种关系状态对文化与形式两分的建筑阐释构成了一种批判性,而密斯早期的若干作品是对这种“批判性建筑”的最佳诠释。

此文中,海斯对我们的思想启示在于:(1)质疑了建筑知识组织的乌托邦图式的正当性和有效性,无论该种知识组织的核心是文化还是形式,这种知识组织状态本身以及对极性阐释的追求对建筑而言都是一种危险。

(2)建筑学需要重新发现并回归真实的“世界”,“在世性”是建筑不可抹煞的属性,建筑一旦被剥离“在世性”而进入纯粹知识领域,即意味着建筑生命活力的消逝。

(3)密斯在1922年发表的摩天楼方案,拒绝了与任何一类成熟的设计范式相关联的类型化意义模式,而试图将意义归结为对呈现于一个特定时空、一个具有语境特质的瞬间(a contextually qualified moment)的建筑表皮和体量的感知(Sense)状态。

换句话说,密斯在此建构的意义并非知识系统所赋予的抽离的、理性的、恒常的“阐释性意义”,而是在世的、情感的、瞬变的“语境性意义”。

(4)唯有切断与乌托邦式具有内在秩序与统一逻辑的知识体系(the knowledge of an internal order or aunifying logic)之间的联系,感知才得以将建筑从非时间性的、理想化的自治形式领域挽救出来,并使其向生活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开放。

后媒体时代的建筑理论与批评

后媒体时代的建筑理论与批评

一、中国当代建筑理论与批评的环境
1.社会与文化环境
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前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前期左倾的激进转变为后期右倾的自由与开放。在1976年之前的中国建筑注重表达民族、国家和革命的宏大主题,此后的建筑倾向于表达地方文化并逐步关心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从“大叙事”走向“小叙事”的过程。①到20世纪90年代,经典政治权力已非中国惟一的权力中心。以发达互联网及传统媒体系统为载体,以全球化为背景的文化霸权主义侵入中国,并呈现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中国的媒体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靠近西方媒体:电视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信息在国外、国内的同步传播提供了可能,信息在国内国外几乎同步上市。西方强势文化借助媒体形成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另一种权力——文化领导权。中国经典的政治权力反而渐渐退居世俗大众生活的次要地位。
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天才常常感到与大众的疏远(这一点可以在波德莱尔的诗歌里明显地看到),而后现代时期的艺术则明显有一种取悦大众的倾向。当代中国一批年青的建筑师以一些“很有思想”的建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知名度,媒体曝光率很高,各种学术会议与展览上也时常会有他们的身影/作品出现,他们的行为与活动虽然促进了建筑师与公众之间的了解与互动,繁荣了媒体的建筑现象与评论栏目,但在这些喧闹的表象背后,究竟有多少属于建设中国当下建筑文化内核的部分,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思索的问题。要寻找的东西也了我们的边缘性地位。一方面,文化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被纳入另外一种价值观,不得不屈从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支配。无论承认与否,全球化都无情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俞可平)。然而在比较有影响的文化理论体系中,找不到一种属于中国人原创的体系(季羡林)——这说明我们难以接近学术中心的边缘状态。建筑界也是如此,对西方当前主要的建筑文化与理论,我们缺乏对其所以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的理解,同时也缺乏理解它们这种发展的社会参照系,更遑论对其作出有力量的批判了。

建筑批评学对建筑实例批评

建筑批评学对建筑实例批评

建筑批评学对建筑实例批评建筑批评学是研究建筑作品的学科,它对建筑实例进行批评和评价,以提供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反思和改进。

在建筑批评学中,批评家会对建筑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包括空间布局、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建筑形式等。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探讨建筑批评学对建筑实例的批评。

建筑批评学会对建筑作品的空间布局进行批评。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具有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活动。

批评家会评估建筑空间的功能性、舒适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例如,一个办公楼的空间布局应该能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舒适的工位、合理的会议室和休息区等。

如果空间布局不合理,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和不适。

建筑批评学对建筑作品的结构设计进行批评。

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建筑物的骨架,直接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批评家会评估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例如,一个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应该能够承受风力和地震等外力,并且能够提供充足的逃生通道。

如果结构设计存在缺陷或者不合理,会给使用者带来安全隐患。

建筑批评学对建筑作品的材料选择进行批评。

建筑材料是建筑的基础,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和外观。

批评家会评估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耐久性和美观性等方面。

例如,一个住宅建筑的外墙材料应该具有防水、保温和装饰的功能,并且能够与周围环境协调。

如果材料选择不当,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外观效果。

建筑批评学对建筑作品的建筑形式进行批评。

建筑形式是建筑的外观和风格,直接影响建筑的美感和形象。

批评家会评估建筑形式的独特性、创新性和契合度。

例如,一个文化建筑的形式应该能够表达其所代表的文化特色,并且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

如果建筑形式缺乏创新或者与环境不协调,会影响建筑的美感和形象。

建筑批评学对建筑实例进行批评,可以促使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反思和改进。

通过对空间布局、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建筑形式等方面的批评,可以提高建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建筑批评学在建筑界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建筑批评学》第一章总论

《建筑批评学》第一章总论

建筑批评学的组成∶
建筑批评的主体论 建筑批评的价值论 建筑批评的符号论 建筑批评的方法论
第二节 建筑批评的类型
一、建筑的理论批评 1.建筑的意识形态批评
一方面,中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成为 世界的中心,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关 注的焦点。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建筑师却 处于国际建筑界的边缘地位,这一现象值 得我们深思。就创新而言,应当有所探索 和研究,学术界的失语和建筑院校实验性 和先锋性的落后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社 会学研究和建筑理论研究应当超前并预示 建筑界的问题。
建筑的起源
Cesare Cesariano, Design Scheme of a theatre ground plan Illustrations for Vitruvius V
Leonardo da Vinci ( 1452~1519)
Proportion of the Human Figure
“从功能到组合,这七个原则为反对偶像崇拜、教条、 常规旧俗、妄自尊大、陈习烂套、含糊不清的人文主义和 专政主义,以及有意或无意出现的诸如此类的形式提供了 证据。”
2. 建筑的历史批评
英国建筑史学家班尼 斯特·弗莱彻( Sir Banister Fletcher, 1866~1953 )爵士的 《世界建筑史》( A
▇ 说明与分析功能; ▇ 解释功能; ▇ 判断功能; ▇ 预测功能; ▇ 选择功能; ▇ 导向功能; ▇ 教育功能。
这七种最基本的功能相互之间不断渗透,互 为因果。
当代建筑理论的研究领域
▇ 符号学和结构主义 ▇ 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 历史主义 ▇ 建筑类型学 ▇ 城市理论和文脉 ▇ 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理论 ▇ 批判性地域主义与传统问题 ▇ 建筑的建构表现

建筑批评学论文(地标建筑)

建筑批评学论文(地标建筑)

1浅论城市环境中的地标性建筑现象摘要:每一个地标建筑都有它自身的价值与表现方式。

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建出来的,也不是由设计公司设计出来的,而是被公众认出来的,是大家对它的评价和认可才能使某个建筑具有影响一代人或是几代人的能力。

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标性建筑。

关键词:地标建筑;空间形态;功能作用;文化意义Analysis the phenomenon of Landmark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Abstract: A landmark building has its own values and ways of expression. In a sense, it is not built out, nor is it designed by the design company, but was recognized by the public people, its 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a building to have an impact on a generation or the ability of the generations. To become a landmark in the true senseKeywords: Landmarks, Spatial form ,Function ,Cultural significance建筑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环境,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建筑评论的对象则是整体的建筑活动,它不仅仅评价于建筑本身的空间结构,也应该更多的注重社会大众对建筑的评论。

只有选择适宜的评论模式、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才是富有其真正价值含义的批评与赞美。

当下,世界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新型材料与结构的应用成就了各式各样的建筑,中国正处于一个空前快速的发展时期,各个城市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希望树立自己城市独有的标志。

建筑批评学——精选推荐

建筑批评学——精选推荐

建筑批评理论体系探索摘要:历来评论是创作发展的必要因素,没有建筑评论就没有建筑创作的发展。

曾经有人呼吁重新研究诸如"建筑美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当今建筑评优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建筑学还是不是具有客观规律与法则的科学?",本文即是探索当今建筑批评的理论体系。

关键字:建筑批评、美学、理论体系Probe in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architectural criticismXiaolongLi08290020227Mobil:158****9535Abstract : traditionally comments is the necessary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on, no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no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re have been urged to re-examine such as "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standard of what? ", " Discuss what standards in today's building? ", " Architecture is also have the objectiv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science? "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today.Keywords :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aesthetics,1、引言建筑评论是指对于建筑的分离、筛选、区别和鉴定,其中包含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和态度,是人们对建筑物的鉴赏和评判,也是人们对设计建筑的人及其作品的鉴赏和评判。

《建筑批评学》第二章建筑批评的主体论

《建筑批评学》第二章建筑批评的主体论

第二节
建筑批评的主体
一、 专家 二、 艺术家 三、 公众
四、 业主
乔尔吉奥·瓦萨里
《意大利最杰出的建筑师、 画家和雕塑家传记》
美国评论家埃达· 路 易丝· 赫克斯苔布尔
Ada Luise Landman
Huxtable, 1921~
批评是一种思想行为的模仿性重复,它 不依赖于一种心血来潮的冲动。在自我的内 心深处重新开始一位作家或哲学家的‘我 思’,就是重新发现他的感觉和思维的方式, 看一看这种方式如何产生,如何形成,碰到 何种障碍;就是重新发现一个人从自我意识 开始组织起来的生命所具有的意义。
高谭式 ( Gotham Style )建筑 高谭市博物馆
京都牙医诊所 ARK, 1983
高松伸
日本京都SYNTAX大楼, 1990
东京某计算机公司展示楼,1991
2003年12月17日的美国纽约观察报是这样 报道的:中央电视台新楼是源自日本的科幻电 影《银翼杀手》的反摩天楼。它的造型似乎不 可形容,用英文字母D扭转变形而构成,近60万 平方米,高80层,它将是北京最大的建筑。
▇ ▇ ▇ ▇ ▇ ▇ ▇ ▇ ▇ ▇ ▇
城市与记忆 城市与欲望 城市与符号 轻盈的城市 贸易的城市 城市与眼睛 城市与名字 城市与死亡 城市与天空 连绵的城市 隐匿的城市
柏林汉莎区, 1962
瑞典西弗洛隆达,1975 未完整塑造的反空间
你向前走了几个小时,都搞不清楚自 己是否已经在城市里面,或者还是身处外 头。就像一个低矮的湖岸失落在沼泽之中 的湖一样......
香格里拉喇嘛庙的内院(失去的地平线)
弗里茨· 朗格
Fritz Lang
1890~1976
朗格是一名建筑师的儿子, 他所导演的《大都会》是有史 以来第一部以城市与建筑作为 主角的著名电影,表现机器时 代所理想的未来城市。影片耗 资几百万马克,动用了大约 36000名群众演员。影片的气 势恢宏,富于创作的激情,尽 管引起过批评家的抨击,却始 终吸引着无数电影史学家、建 筑理论家们的研究和评论。

【土木建筑】《建筑批评学》第四章建筑批评的价值论

【土木建筑】《建筑批评学》第四章建筑批评的价值论

美是一种积极的、固有 的,客观化的价值。 ──乔治·桑塔亚那
( George G. Santayana, 1863~1952 )《美感》
乔治·桑塔亚那认为要 从主客体的关系来考察美, 因此,美是一种价值。审美 价值是积极的,是对善的感 觉,是一种快乐的情感。而 这种情感是一种内在的积极 价值。
委拉斯凯兹 玛格丽特公主
(4) 价值是以否定性为媒介的辩证关系。人 类世世代代的创造活动之间,活动的直接后果 和间接后果之间,贯穿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的相互联结、相互转化。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 是不断扬弃其被否定的因素,达到否定之否定, 即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 确证。价值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价 值的范畴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的。
第一节
价值论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第三节
价值的历史性
建筑 中的价值问题
第四节
批评与价值判断
第一节
价值论的基本范畴
一、
二、 三、 四、
价值
真理与价值 价值体系 价值的范畴
价值一词最初的意义是某物的价值,又 称效用,主要是指经济上的交换价值。19世 纪时,价值的意义被延伸至哲学方面更为广 泛的领域。价值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是客体 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价值属于一种关 系范畴,价值不是实体概念,而是关系概念, 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也就是客体属 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能力。当客体满足了主 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有价值的, 简言之,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
——俄国学者索洛杜依
哥白尼塑像
(3) 价值作为现实世界对于人的发展的 客观关系,具有时间的矢量性和方向性。这 种关系不是某种既定的静态关系,而总是趋 向于未来的一种动态关系。实践中的客体对 于主体的价值关系,本质上包括着未来决定 现在的客观趋向。在人类的活动中,最有价 值的是那些不仅属于过去和现在,而且也属 于未来的、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东西。

【土木建筑】《建筑批评学》第三章 建筑批评意识

【土木建筑】《建筑批评学》第三章 建筑批评意识

其他还有许多相当暴力的看法:撞烂了的一 堆东西,像是没有生还者的车祸,或者其他有机 的隐喻:‘互相吞噬的鱼’。歌剧院光亮、倾斜 的外表都支持这些诠释,但其中一个最不寻常, 最令澳洲人困惑的比喻是‘在争球的修女们’。 这些壳都倾斜,两个主要面的方向都互相对峙, 彷如头罩修士袍的两种对立势力,更夸张的说法 是:这像资深修女掌控的一场缠斗。
逻辑思维和言语思维
形象思维和视觉思维
文字性
非文字性
分析性
符号性 概括性 暂时性 理性 数字性 逻辑性
综合性
形象性 类比性 永久性 非理性 空间性 直觉性
线性
非线性
批评思维是批评意识的核心问题,就是批 评主体在批评活动中的具有主动性的积极思维。 这种思维不同于非专业人士的一般的阅读意识, 批评思维具有建构性,是自觉的理性思维。批 评思维有不同的类别,就批评主体而言,有主 观型的我向思维和客观型的受控思维;就批评 的客体而言,有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就 批评思维的性质而言,有论证型的思维、阐发 型的思维和联想型的思维。
如果把建筑师比作交响 乐队的指挥,建筑师挥舞的 指挥棒,且不说是社会在舞 动他的手,至少也是按照社 会规定的乐谱去挥舞指挥棒; 如果把建筑师比作剧作家, 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建筑 师所创造的建筑,必定穿着 不同的戏装,扮演着不同的 角色,在不同的舞台上演出 各自的剧目。加之,观众也 是各自相异的,不同的导演 也有各自的处理方式。
3.论证型思维与阐发型思维的关系 论证型思维与阐发型思维也是一对相辅 相成的思维方式。论证型思维是比较系统的, 目的性比较明确的,经过一系列锲而不舍的 论证而形成的思维方式。
联想型思维又称侧向思维,联想型思维是 一种由此及彼,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现象 的思维活动,联想型思维主要是我向思维与发 散思维的结合,联想型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个 主要特点。联想是一种创造思维方法,同想象 有密切的关系,联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活 动过程,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

建筑批评学

建筑批评学

建筑批评学
郑时龄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 建筑批评学是研究建筑的学科,也就是元批评,是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页数】2页(P1-2)
【作者】郑时龄
【作者单位】200092,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1
【相关文献】
1.解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因"《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第二批发布式暨第三批汇报会在京举行 [J], 张颖
2.巧用"故事"批评学生——回应:"老师,你批错了!" [J], 操乐发
3.北京市质监局:5批次建筑用玻璃、8批次建筑外窗不合格 [J], ;
4.基于符号学的建筑批评学理论应用——以伪满"新京"警察厅建筑为例 [J], 王亮; 刘欣然
5.深入批林批孔把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我院批林批孔誓师大会发言纪要 [J], 广西师院革委会报道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建筑批评意识的理解与反思

关于建筑批评意识的理解与反思

关于建筑批评意识的理解与反思李宇珅(贵阳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摘要:结合当代中国建筑批评学的现状,阐述批评意识的概念,分析批评意识的思想来源,指出建筑批评意识在建筑创作及建筑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反思在纷杂的价值观念下建筑师培养批评意识的必要性。

关键字:批评意识;批评;意识;建筑批评1.关于建筑批评意识建筑批评意识是研究建筑批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批评的意识往往反映着批评者的素质与评判的高度,这既涉及批评活动,也涉及建筑创作。

所谓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但意识是有差异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客观意识也呈现着多样性的特征。

所谓批评意识是对物质的一种态度,应该是在对事物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建筑的批评意识是对建筑作品的一种评论,评论可以是褒、是贬、也可以中立。

同样是对同一件作品 ,不同的批评意识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感受。

郑时龄教授在《建筑批评学》中认为批评思维是批评意识的核心问题。

而思维的形成是受个人的经历,学识,地位,信仰等影响形成的,同样一件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批评意识,不能客观的说哪些意识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而是应该与该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经济发展 ,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结合的考虑。

不同的批评意识相结合与互补,能全面展示建筑作品的多面性,不单单是好的一面,也不是片面的缺点,能使建筑创作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个建筑师需要有这样的批评意识,公众也应该有这样的批评意识,因此对建筑作品的批评意识,不是仅从视觉方面说该建筑好不好看,而是从全面的角度将感性的东西升华,例如,建筑的功能是否好用,与环境的结合是否协调,未来的发展是否适应等多层面去看一个建筑。

2.建筑批评意识的思想来源建筑批评意识需要一个思想来源,这种思想来源可以是自主产生的主观性思想,也可以受来自主体外的已有见解所激发。

建筑评论论文

建筑评论论文

河南艺术中心评析河南艺术中心是河南省政府确定的“十五”期间重点项目,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CBD 核心区,建国以来河南省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设计水平最高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占地面积150亩,总投资10.4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

建筑密度 23.6%,可绿化面积 42578平方米,绿化度 43%,可停机动车辆 471 辆,非机动车辆 400 辆。

建筑方案由加拿大 OTT/PPA 建筑师事务所国际著名设计大师卡洛斯·奥特先生设计。

一、河南艺术中心简介施工图设计由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

建筑方案由五个椭圆体和两片翻卷上升的艺术墙组成,五个椭圆体分别为: 1800 席的大剧场、 800 席的音乐厅、 300 席的多功能小剧场和美术馆、艺术馆。

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表格 1河南艺术中心整体鸟瞰图河南艺术中心设计方案中的五个椭圆体的长轴汇集于一个中心,意寓着郑州市作为中原之中心的地理位置。

两片翻卷上升的艺术墙纳入了轴对称正立面,赋于这组现代化建筑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将艺术馆、美术馆与大剧院的相对动静巧妙而自然地划分开来,而互动的作用表现在日间活动较多的美术馆、艺术馆与夜间活动较多的大剧院为艺术中心带来昼夜不息的生气却又互不影响各自独特的活动。

6米高的主入口大平台以气势辉宏的曲面筑体为背景,任何庆典都将不失古都的王者气派。

临湖一侧的演出平台,真正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表演舞台,同时为进行卫星转播大型文艺节目提供了举国最壮观的场地。

五个椭圆体是由河南出土的6500年前古代乐器陶埙造型演变而来;艺术墙象似黄河波涛翻卷的浪花,仿如我们的母亲河,穿越并见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

又如河南出土的 2500 年前古代管乐器石排箫;中间晶莹剔透的装饰柱,是设计师根据河南出土的 8700 年前中华第一笛——骨笛感悟而做。

整个建筑群体均取之于古代乐器的抽象造型,使河南古代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建筑批评学读后感

建筑批评学读后感

建筑批评学读后感以前我看建筑,就只是单纯地看,“哟,这楼真高”“哇,那房子造型好怪”。

但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那么多可以说道的事儿。

书里提到建筑批评可不是简单地说“好看”或者“不好看”。

就好比你评价一个人,不能光看外表一样。

建筑的批评要从好多方面入手,什么功能啦、文化内涵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啦等等。

这就像给建筑做一个全方位的体检报告。

比如说一个商场,要是光建得漂亮,但进去之后找个厕所都费劲,那这个建筑在功能上就有很大的问题。

这就像一个人,长得帅,但是干啥啥不行,中看不中用。

还有文化内涵这一块。

我发现好多古建筑都像是一部部凝固的史书。

像咱们的故宫,那可不仅仅是一堆房子堆在一起,它每一处的布局、每一个雕花都在讲述着古代皇家的故事、中国的传统文化。

要是不了解这些就去看故宫,那就跟看普通老房子没太大区别,只能说一句“古色古香”,但不知道为啥古色古香。

对环境的影响也很有趣。

现在很多建筑都讲究跟周边环境融合。

我记得书里举了个例子,有个现代建筑建在一个充满古老韵味的小镇旁边,结果这个建筑的风格和颜色与小镇格格不入,就像一个穿着奇装异服的人闯进了一个传统的家族聚会,看着特别别扭。

好的建筑应该像一个有礼貌的客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能跟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

这本书还让我对那些建筑批评家特别佩服。

他们就像是建筑界的侦探,能从建筑的蛛丝马迹中找出问题,又像是美食家,能品尝出建筑的各种“味道”。

我有时候就在想,要是我也能有这样一双慧眼就好了,走在大街上,看着一座座建筑,就像在看一个个有生命的家伙,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一些让我觉得有点头疼的地方。

里面有些理论真的是有点晦涩难懂,就像在跟一个满口专业术语的老学究聊天。

但是呢,咬着牙多读几遍,再结合一些实际的建筑案例,又能慢慢理解了。

就像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小怪兽,还挺有成就感的。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建筑的眼光都变得犀利了起来。

再看周围的建筑,就不再是简单的钢筋混凝土了,而是一个个充满故事、有血有肉的存在。

建筑批评学论文

建筑批评学论文

摘要:建筑批评是对建筑、建筑所赖以存在的社会与环境,对建筑师得创作思想与过程,以及所有涉及支撑建筑师,培养建筑师的制度与体系的鉴定和评价。

从建筑批评的主体论、价值论、符号论和方法论来建立理想的建筑批评理论体系。

关键字:建筑批评价值符号方法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on which the existing social and environment, for architects to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cess, as well as all the support, training architects involved architects of the system and the system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From the building of criticism ,and symbols value,sign methodology for the ideal building critical theory system .Key word: building criticism value sign method建筑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环境,建筑也是人本质力量的文化符号。

建筑批评是对建筑、建筑所赖以存在的社会与环境,对建筑师得创作思想与过程,以及所有涉及支撑建筑师,培养建筑师的制度与体系的鉴定和评价。

建筑批评全面而又系统地对建筑进行研究、选择、区分、叙述、比较、分析、判断、论证、和批评。

建筑批评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选择适宜的批评模式,客观的、科学的、艺术的和全面的对建筑及其作者-------建筑师和社会进行评价,而评价是把握评价客体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既是观念性又是实践性的活动。

建筑批评的对象则是整体的建筑活动,既包括了建筑创作的主体-------建筑师和用“看不见的手”指导建筑实践社会,包含了建筑作品本身及其实践过程,也包含了建筑的接受者与使用者-------建筑文本的读者。

本土化的建筑批评学

本土化的建筑批评学

本土化的建筑批评学赵亚敏;车志远;王绍森【摘要】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建筑批评三位一体,是建筑设计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三个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目前中国的建筑批评学发展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并且影响到了建筑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本土建筑批评体系的研究,指出其中不足,进而总结出建立本土化建筑批评的方法.【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76-77)【关键词】建筑批评学;中国式;基础理论;语言批评【作者】赵亚敏;车志远;王绍森【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前言建筑批评是对建筑本体,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体系、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的综合评价,也是对建筑师的创作思想与过程, 以及所有涉及支撑建筑师、培养建筑师的制度与体系的鉴定和评价。

建筑批评全面而又系统地对建筑进行探索研究、选择鉴别、区分、叙述、比较分析、判断、论证和批判。

建筑批评是运用正确客观的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对建筑设计体系全面的综合的评价。

纵观西方世界的建筑批评学可以看到,建筑批评的系统是十分完整的,有着深厚的积淀,然而对比西方,中国的建筑批评学发展是十分缓慢的。

因为本土化的建筑批评学缺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因此,构建本土化的建筑批评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建构当前本土化建筑批评的迫切性中国建筑的发展始于近代,因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缺乏导致中国的现代建筑理论大多来自于西方。

由于先天不足的原因,中国建筑批评的发展始终力不从心,从而影响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中国建筑的发展长时间陷入了困境,建筑的总体发展难以寻找到明确的方向。

于是当前中国建筑创作出现了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现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粗陋中国当代建筑的设计理论源自于西方,许多建筑和建筑教学依然按西方的思想指导,许多大师提出的宣言被建筑师片面理解,导致现代主义被理解成了方盒子式的节俭。

对“多元建筑论的文化审视与批判

对“多元建筑论的文化审视与批判

对“多元建筑论的文化审视与批判关键词:建筑多元文化整体主义创造论文摘要:本文以整体主义美学思想和后文化理论,研究建筑中的多元建筑文化问题,认为在国际性、趋同性中追求地域特性和个别性,是建筑的重要风貌。

作为情感符号、凝固的建筑,理应在多元并存的R.4G氛围中有充分的整体性的发展。

但也要注意防止在多元建筑论掩盖下的守旧,甚至迷信思想的泛滥。

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世纪末大众文化和商业主义的勃兴,以及传统复归的新语境,建筑艺术也同其他艺术一样,面临着巨大的新的发展、变化。

整体主义地看,在我国现实主义建筑的主流下面,新思潮带引下的多元建筑理念正方兴未艾。

流派纷呈,沙金混杂的多元文化格局已经形成。

建筑日益显示着它的复杂与个性化特征。

而国际化交流也造成某种形式的趋同,甚至模仿。

在向西方先进建筑文化学习中,坚持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特色,在坚持地域性中放眼国际性,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应该是我们今天发展建筑文化的较为明智的选择。

一、“多元建筑论”的内涵及价值建筑创造了隐喻性的想象空间,建筑艺术构成了“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n]。

这种符号活动的结果,就是创造出体现社会和艺术精神的,物质文化统一性的作品。

一切建筑都既有功能、技术的特质,如舒适、实用、坚固、等;也有审美的特质,如富有形式美感的外表、充满韵律的内部结构、以及形象内容等。

这些特质表现了人对现实的审美意识,有强烈的审美作用。

然而,地分析,对建筑整体性质的把握每个时代不尽相同。

尽管也有中断、裂隙产生,但其中总的是呈现着渐进的发展过程。

回想并不久远的我国上个世纪5O~60年代的建筑,那时学习借鉴苏联建筑美学思想,主要强调建筑的现实主义原则。

这个原则是在对艺术至上的形式主义建筑,向传统复归的古典主义建筑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着重的是“清楚明显的形象,合理的结构,体量构造的适当,各部分的调和、权衡性,以及建筑艺术其它的特性。

”[2]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强调节约的经济主义建筑观点,与这种现实主义的建筑追求融合起来,并推向极致,于是曾出现了建筑史上廉价而丑陋的怪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批评学论文建筑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环境,建筑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文化符号。

为了建筑和人类自身的进步,建筑批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筑批评全面而又系统的对建筑进行研究、选择、区分、叙述,创造、比较、分析、判断、论证和批判。

建筑批评实践是生产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以人和社会的需要为尺度,考察并研究建筑的创造过程,分析建筑话语和符号的结构形式,揭示建筑客体人和建筑的深层系预测并建构未来建筑客体。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曼夫雷多塔夫里指出:“任何建筑都拥有自身的批判内核“。

一件建筑作品表达了建筑师对文化内涵的深刻体会,对文化艺术的向往,其创作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始终具有批判的一面性,从而揭示出作品及其作者的内在世界。

批评可以起到丰富并延伸作品,作者及其价值的利用,赋予作品以开放性以及附加的价值。

建筑批评所追求的是作品的内在生命,并且通过批评语言融入到建筑师的思想及其作品中去。

正如比利时文艺理论家乔治布莱在《批评意识》(1971)一书中所说的:”批评是一种思想行为的模仿性重复,它不依赖于一种心血来潮的冲动。

在自我的内心深处重新开始一位作家或哲学家的我思 ,就是重新发现他的感觉和思维的方式, ,看一看这种方式如何产生, 如何形成,碰到何种障碍;就是重新发现一个人从自我意识开始组织起来的生命所具有的意义.”为了去发现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必须拥有批评的意识,才能据以指导实践,才能充满热情去想象并倡导未来。

建筑批评的基本前提是广义的建筑观,把建筑广义的理解为人类聚居的环境和现象,建筑批评是围绕人类居住行为和建筑文化的整体而进行的探索。

我们本学期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第一个任务是文化化设计。

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有的地方也叫文化中心。

[cultural centre] 文化活动中心,作用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

目前我国各省市基本都有文化馆,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将被建设。

文化馆作为县、市级的文化宣传单位为我国在地方文化建设上做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民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馆如何在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的同时,突破保守与陈旧观念的局限性,展示创新意识和拓展性,成为当代文化馆建筑形式与存在意义的难题。

设计之初首先是要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因此我们调查了一些合肥本地的文化建筑。

我们首先来到了赖少奇纪念馆。

赖少其艺术馆在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的艺术公园内,占地面积15亩,周边湖面碧波荡漾、草皮绵延起伏、曲径绿树环绕、翠竹假山相映的优美环境,馆前开阔的广场铺就大块整齐的青石地砖,路边花丛中安放一块天然巨石,石上镌刻世界知名汉学家、书画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题写的馆名,墨绿字体浑然有力。

主馆的外墙面全部采用高档的青色石条贴砌而成,好似棱角分明的奇峰巨石;而副馆的外立面全部用高档的黄褐色原木包装而成,恰似一块巨型木块;如此设计,是从赖少其的“一木一石”精神获得的灵感。

1935年6月29日,鲁迅先生在给赖少其的信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赖少其一直铭记着鲁迅先生的教诲,他把画室命名为“木石斋”,人们也把赖少其的精神称之为“木石魂”。

因此,面望赖少其艺术馆的建筑,眼前曲折、变化的线面和朴拙、和谐的色调,衬托出“木石叠垒相映”的气韵内涵和开阔大气的强烈美感。

艺术馆分为主馆和副馆两个部分,各为二层结构,两馆之间联结处是大面积玻璃顶的休闲厅,从落地玻璃外望,一片心旷神怡和宁静雅致的园林景色。

主馆分别是赖少其先生的作品展和生平展。

作品展陈列了展览赖少其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品种和题材的版画、国画(山水和花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充分展示了赖少其学习传统、师法自然、深入生活、不断创新的艺术追求和风格特色。

生平展通过文字、图片、史料和实物等,介绍赖少其参加革命工作和从事艺术事业近七十年、奋斗而又光辉的一生。

进入主馆大厅,高阔的自然光天棚之下,正中安放广州美术学院制作的赖少其汉白玉坐像雕塑,东面墙上悬挂赖少其工作照及和夫人曾菲女士的大幅照片,两边分别是合肥市人民政府的“前言”和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鲍加先生的“序言”。

主馆的一楼和二楼,分别有两个作品展览厅和大画展厅,四周沿墙安装了落地的墙式玻璃展柜,展厅中间排放斜面玻璃的展柜,赖少其的书画作品装配在特别设计的、胡桃木色宽边镜框及展柜之中,显得典雅庄重,更突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这些墙式玻璃展柜内,安装进口的滤紫射灯、恒温恒湿和安全监控的设备,很好地保护了作品,所配置进口的大规格无色玻璃,高透明度让观众得到更为清晰的观赏。

主馆一、二层还各有一个展区,以展标和展柜的方式,布置“赖少其生平展”。

副馆配套了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和办公、接待、休闲的设施。

副馆一楼专设中型展厅,配有德国进口的大型移动展板及音响、投影等设备,可以举办一定规模、大幅尺寸的艺术品展览,也能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活动。

接着我们调查了新建的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位于合肥市政务新区怀宁路268号,北临天鹅湖,周边有合肥大剧院、合肥奥体中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文化体育设施。

建筑面积41380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局部1层,建筑高度37.70米。

外墙立面采用青铜纹理建材,体现厚重的文化历史,内表面为木质衬里,温暖而人性化,中庭内面采用晶莹剔透的玻璃做幕墙,具有一定的现代感。

场地与空间的关节处点缀了深邃的竹海、静谧的水池、精雕的长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显了安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

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西连湖北、河南,南有江西,处在我国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过渡区位。

新馆的设计强调整体性与概括力,避免陷于具体文化符号。

安徽的文化性格兼具北方的雄浑敦厚和南方的温文秀雅,新馆的品相呈现端庄厚重、方正平直而又雅致通透、内涵丰富的标志性形象。

方形体量在西、西南、西北三面落地,在主入口的东面架空悬挑,而紧贴地面的低平基座则从东面嵌入主体建筑之中,并向东伸出主引桥,结合由东至西的文博园广场、桥头广场、竹海、水面、入口平台等场地景观要素,形成从城市走向博物馆的纵深序列。

这种空间与心理上层层渐进的仪式感、有意延长的期待感,与绕过山边,经过村头、水口、樟树、拱桥,逐步走向徽州村落的体验是相关的。

引桥南面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小山坡,建筑基座相应在引桥北面伸出平台和片墙,形成建筑与景观的有机呼应关系。

主体建筑南面次入口也设置了折形的小引桥,加强了建筑体量锚固于场地上的效果。

整体空间布局清晰地分成3个圈层,而立体构成的手法又生成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公共空间系统。

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庭院在安徽传统建筑文化中,具有中心突出的位置。

取意“四水归堂”,建筑核心部位形成向天开敞的公共大厅,其空间通过一系列转折勾连、错动交叠的通高片墙进行多样化的限定。

类似于一个立体的徽州村落,片墙的引导使公共大厅联动着一系列大、中、小空间与“巷道”,自动扶梯就布置在片墙夹持、天光引导的“窄巷”中,环绕盘旋到达各层空间。

外围的两个圈层是交缠联动的虚实体量。

展厅是一系列连续转折的实体体量,构成一个四面通透的方体,确定建筑的基本外轮廓。

实体外表面覆盖的纹理抽象于镇馆之宝楚大鼎鼎身的兽面纹,突出远古青铜器般厚重雄浑的分量感;实体通透部位切开的内表面覆盖木质墙板,通感于徽派建筑内部的大小木作界面,雅致亲切。

外表面与切开面的分别处理带来重与轻、粗粝与细致、冷峻与温暖等感受的对比统一,暗示地域文化蕴含不同质感的多样基因。

实体内部就是展厅空间。

实体展厅构成了博物馆的历史、实物、沉静、幽暗、有待观众发现的一面。

展厅之间通透的部分形成连续转折的虚体体量,成为活跃流动的公共空间系统,开敞通透的玻璃界面之内坡道穿梭,人们的穿行活动也成为相互之间的展示。

虚体空间引导观众在实体展厅内外穿行,虚体展示着实体。

虚体空间内侧的环廊结合平台、连桥、挑台等建筑元素,与“四水归堂”大厅取得半开半合、柳暗花明的多样化联系,形成一个从核心空间向四面伸展,沟通上空与四方外界的“五方相连”的公共空间系统。

第二个任务则是对实习期间考察的上庄古建筑进行改扩建。

上庄镇位于安徽省绩溪县西端,距县城32公里,毗邻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与歙县溪头镇、旌德县庙首镇等接壤,总面积79平方公里,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条件较好;境内群山环抱,河溪网布,土地肥沃;对外交通依托一条12里的二级公路连接省道,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山路,交通方便。

上庄是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镇,自古商贸发达,名人辈出,现为安徽省63个重点中心镇之一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上庄镇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新文化先驱胡适、清代徽墨四大家之一——胡开文的故乡,有胡适故居等一大批人文最景点。

古代徽州是“程朱阙里”, 素有“东南邹鲁”之称。

徽州文化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辉煌的成就成为区域文化的典范, 而徽派建筑则以其科学的环境意识、精湛的建筑工艺、精巧的构思设计, 在世界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皖南民居单体建筑的平面虽无定式, 但基本采用了典型的院落式布局, 这是受中国传统意识影响的结果. 正是由于天井的突出作用, 使皖南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 体现了建筑的有机灵活性. 每一户宅居都以中央的天井为中心, 自成一体, 平面方整, 外墙封闭, 既是防盗和维护家庭活动私密性的需要, 更是有利于相邻建筑物的拼接. 因此, 皖南民居可以多方向地、灵活地生长. 民居建筑以每一个天井为中心的院落为单元, 纵向或横向拼接. 单栋宅居的建筑模式能方便地左右、前后栋栋连结, 成片组合. 宅居甚至可以通过天井空间的两侧旁门相互沟通, 或通过巷道联系. 这种做法在当时土地十分紧张的徽州, 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由于各个单元之间有天井, 所以还不致影响居室的采光和通风. 组合后的徽州民居建筑群, 既节约了土地, 也省略了墙体的重复建设, 节约了建筑材料与空间, 而且使建筑形象更加丰富多彩, 又再次有效地节约了能源与材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其飞檐翘角灵动生机,是徽派建筑中自成一格的美。

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精髓在于其“和而不同”,跌落不匀,上部飞起的檐角和有意识加长的马头脊,极具层次感和韵律感,为建筑外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当今世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种形式: 突尼斯形式( 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 , 华盛顿形式( 保证古建筑的外观, 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 。

保护古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 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需要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 不仅要保护建筑本身,更要保护建筑的“原汁原味”---古朴的生活方式。

而在调查中大多数居民是愿意居住在古风古味的建筑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