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四课洋务运动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四课洋务运动笔记
以下是八年级历史第四课《洋务运动》的笔记:
一、背景
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 19 世纪60 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3. 19 世纪70 年代,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一些近代民用工业。
二、代表人物
中央:恭亲王奕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三、内容
1.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 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 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四、结果
失败。
五、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六、评价
1.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 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
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笔记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以及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墨家、兵家和农家等。
1.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老子和韩非。
孔子提倡“仁”、“礼”、“义”、“智”等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则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观念,主张追求道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韩非则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严明执行,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来规范行为。
2. 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在秦汉时期,除了儒家、道家和法家,还出现了墨家、兵家和农家等思想流派。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以和平、兼爱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兵家注重军事策略和战争思想,强调兵法、用兵的原则;农家则提倡耕战法,主张农耕和战争的结合,认为农民也应该参与国家的防御和战争。
3. 思想家的影响和贡献以上各个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政治、伦理和文化,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儒家的思想影响深远,被奉为中国的国学,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道家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法家的思想强调法律的严明执行,影响了中国的法律制度。
4. 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长河,各个思想家和思想流派都在各自的时代和环境中展现出独特的思想和贡献。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思想不断传承和发展,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宝库贡献了丰富的内容和智慧。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进一步认识和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深厚底蕴。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要深入思考和思想,发现和体验中国古代思想的魅力和智慧,为自己的思想和人生道路提供启迪和指引。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
03
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和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01
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
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和进步提供了重要借鉴。
02
促进国际共产主义合作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团结合作,推
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符合 中国国情,满足了人民对于公正、平等和繁荣的追求。
不断完善和发展
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需在实践中 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需求。
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持续改革和创新
为了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 优越性,必须持续推进改革和创 新,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制度和
社会不公
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僵化,创新意识不强 。
思想观念束缚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城乡、 地区发展不平衡。
政治体制僵化
政治体制缺乏活力,官僚主义严重,民主法 制不健全。
应对挑战和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01
02
03
04
改革经济体制
逐步放开计划经济体制,引入 市场机制,增强企业自主权和
灵活性。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
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设想建立理 想的社会制度,强调公有制和集体劳动。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 主义,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实践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7年,苏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知识点素材 川
第4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标准】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基础知识】
一、“大跃进”运动
1、总路线的提出
年,中共提出了“”的总路线。
2、“大跃进”运动
由于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忽视了,片面强调、,导致全国出现“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农业大跃进中的和工业大跃进中的。
消极影响:
“大跃进”运动打乱了,大批农村劳动力,造成一些地区,生产衰退;片面强调发展,使减产,市场供应十分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
2、消极影响
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过了,超越了,违背了,挫伤了,极大地妨碍了。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二、人大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
1、人民主权论
人民主权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于和 最终属于人民,即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的 “民有”,并且这种来源是政府或国家权力的 合法化依据或前提。
霍布斯: 1、人在自然状态下总是处于自然状态。每个人对一切事物的自然权利会导致战争; 2、为了保护自己 ,个人把自然权利转让出来组成政府; 3、这个“主权”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4、如果主权者侵犯了个人经济权利,个人可以拒绝服从,不过革命是不允许的。
2、“三三制”参议会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原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政权进行了调整。 取消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番号,将其改为国民党 的一级地方政权,称陕甘宁边区政府; 组织普选,召开各级参议会,参议会均为人民的 代表机关,由它选出的同级政府对它负责并报告 工作; 各级参议会及政府中实行“三三制”组织原则, 即共产党、党外进步分子及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 一。
1、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1931年11月7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 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宣布成立了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苏维埃地方政府组织条例》等法律,选举产生 了工农兵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并组织了临时中 央政府人民委员会。 《宪法大纲》规定,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在大会闭 会期间,全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 政权机关。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人民委员会负 责处理日常政务,发布一切法令和决议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
关于 “人民代表大会(本身的产生、组成、职权、 运 行等)” 的制度?
关于 “整个国家权力(立法、行政、司法等)配置 ” 的制度(政体、根本政治制度)?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四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四课笔记
以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四课笔记,供您参考: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
2. 我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
最新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其中新在:⑴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自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⑵中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⑶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⑷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
2、新中国成立给我们的启示: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抗争最终取得的,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永不屈服、敢于抗争的民族。
自1840年以来,各阶层的爱国人士都进行了救国救民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54”“28”代表的含义?“54”指的是当时的五十四个民族(也有种说法是代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五十四个单位);“28”指的是1921年党成立到1949年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⑴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⑵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⑶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等。
5、西藏和平解放给我们的启示:显示了新中国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决不允许出现分裂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现象。
西藏和平解放表明了党和政府时刻注意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6、新时期促进西藏发展的措施: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党和政府在西藏地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西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⑶国家实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政策,派大批干部援藏;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修建了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鼓励和发展西藏地区工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勤奋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希望你们喜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1-7课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第2课最可爱的人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第3课土地改革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4课工业化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3、五四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第5课三大改造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2、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探索失误的原因: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3、建设伟大成就:石油工业——王进喜,先进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第7课““”“的十年1、对“”的态度:“”是一场内乱,2、刘少奇案是“”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3、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时间:1971年9月;1976年10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8-14课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1978年底,重点: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民主与法制建设:刘少奇案平反,八二宪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颁布.第9课改革开放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目的是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开始的;开放格局:开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11课民族团结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2、共同发展的典型——西部大开发带给西部的新气象.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2、回归祖国:记时间,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与清政府腐败落后导致失地相比较.识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第14课钢铁长城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历史八年级第四课知识点
历史八年级第四课知识点历史八年级第四课知识点:新文化运动1.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4.内容: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青年》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
代表作: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并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③文学革命。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白话文逐渐普及。
)5.评价:①进步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③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6.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7.近代化的探索历程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此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点。
五四运动一、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德国在山东特权转给日本)二、经过:1.五四运动爆发(1)时间:1919年5月4日(2)地点:北京(3)主力:学生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3.扩大:(1)号召: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答案
第 4 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要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新中国之初,工业依然落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
3.时间:()—()年。
4.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2)交通运输成就: ①宝成、鹰厦等 30 余条铁路建成; ②川藏、青 藏、新藏( ) 相继通车; ③ ( ) 长江大 桥建成。
7. 结果: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 ( )完成。
8.意义:我国开始改变 ( )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 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 )年 9月,第一届() 大会在北京召开。
2. 内容:5. 实施的中心:以 ( 先后施工 1万多个工业项目。
6. 成就:(1)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①( 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 ( 一辆解放牌汽车; ③ ( 成投产,中国第一架喷气式 (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帮助兴建的 156个项目为中心,)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 ) 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 ) 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 试制成功; ④辽宁(1)制定了《》。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性质);是真正反映了()利益的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2)选举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其他国家领导人也被选举产生。
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难点释疑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国家工业化的区别:“一五”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项目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相应地,交通运输业、轻工业也有了发展。
“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还任重道远。
八年级历史下册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4课知识点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四课是关于“全球化与文化交流”的,该课程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全球化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为我们了解全球化与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分析该课的重要知识点。
一、现代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地区、文化和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联系的加深。
它是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其基本特征包括:1.全球生产和市场网络体系的建立。
这是全球化的本质特征,世界各国的制造、生产和销售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网络体系。
2.国际化的经济竞争加剧。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各国必须更加努力地提高其竞争力和效率,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3.文化交流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
全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文化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呈现出许多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二、现代全球化的历史渊源全球化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现象。
自古以来,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就通过商业和贸易等方式进行了交流。
无论是丝绸之路或是鹦鹉螺之路,都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现代全球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世界贸易大跃进期间的全球经济繁荣。
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快速发展对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交流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跨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各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
文化交流也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文化交流能够增加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分歧,从而促进和平和谐的共处。
四、全球化和文化冲突的问题尽管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文化冲突的问题。
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交流既有相互融合和包容的一面,也有排他和冲突的一面。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标: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①制定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最可爱的人课标: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⒈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了解)。
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八年级历史第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4课知识点八年级历史第4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介绍这一知识点。
一、先秦文化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得到了初步形成和发展。
《易经》、《道德经》、《论语》等众多著作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
同时,建立完善的制度也是先秦文化的重要特征,例如秦朝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货币等等,都是在此时期建立的。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已经尝试着使用石头制作简单的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许多标志性的发明,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对世界的文明进步贡献甚大。
三、汉唐文化中国的文化在汉唐时期达到巅峰。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一个朝代,文化繁荣、科技昌盛、经济发展。
古代汉唐时期的文化遗产包括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民歌、诗歌、绘画等,它们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四、中国艺术文化中国艺术文化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文化之一,包括了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和雕刻等多个方面。
其中,中华丝绸的制作以及传统中式家具、瓷器等,都展现了中国艺术精湛的技艺。
五、传统和现代结合在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在不断地与现代文明融合。
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也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以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
(注:本文所陈述的历史事实,均经过翻阅专业历史书籍等权威资料核实。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两个方面展开,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意义,也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为后续学习新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成立,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工业化起步
推保 动障
一届 民主法制: 人大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 法》
启示: 经济建设推动政治建
设,
(1)国防建设的需要 (2)重工业落后,阻碍经 济发展 (3)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总结:
东北基地
一二桥铁克拉((玛依武宝油田汉成长铁江 路大鹰桥厦)铁路沈)阳第4一机床厂
长春第一汽2
车制造厂
三公(青藏 川藏 新玉藏门油公矿沈路阳3)飞机制造厂
四床厂厂新藏公路(8沈鞍飞钢)青藏长7公春路一汽 沈阳第一机 1鞍司山三钢大铁工公程
20%
0%
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意 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阅读课文,回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问题?
1.时间地 点: 2.会议名 称:
3.大会内 容:
1954年9月,北京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为什么重工 业主要集中 于东北?
东北地区资源
川藏公路
6
5武汉长江大桥
丰富; 东北重工业基
础相对较好;
10 宝成铁路
9 鹰厦铁路
紧靠苏联便于
接受援助。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超出计划值比例
140%
130%
130%
122%
120%
116% 114%
105% 101% 101%
1
100%
80%Biblioteka 60%40%白岩松在十四五规划草案发现:“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
全国人大代表黎霞建议,国家应扶持相关手机生产商开发未成年 人专用手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总结+练习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提纲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目的:为了有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起止时间:—1957年。
4.成就:①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②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④新建、鹰厦等铁路;⑤川藏、青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⑥1957年,建成,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的面貌,向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6.时间、地点:年9月,召开。
7.内容:①制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大会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为国务院总理。
8.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二、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54年9月召开地点:北京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笔记
一、工业化的起步。
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 1957年)
- 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 目的。
-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基本任务。
-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 成就。
- 工业方面。
-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 交通运输业方面。
-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 意义。
-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
- 召开地点:北京。
- 主要内容。
-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意义: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重工业落后。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时间: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5.建设成就:
(1)工业领域: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建设: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不是青藏铁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只是工业化的开始,不是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二、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 1954 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简称五四宪法)
(1)、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材料研读
1、P19答案: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新中国的工业生产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重工业落后。
2、P20答案: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P21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思维延伸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防,终于发展重工业,才能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一五计划中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原因:东北资源条件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较好;东北紧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3、两会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误区警示:人大代表指由人民选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